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541~560 of 2790)
一共收录了13839条微博,搜索到了2790条微博 >>导出微博>>
人在年轻时,总喜欢想“未来”多美好。
人在年长时,总喜欢想“过去”多美好。
我们不管是希求善法,还是追求无意义的琐事,到了最后,都应该观察心的本性,断除一切期望和疑虑的分别念,在无有任何执著的境界中安住,如此烦恼才会销声匿迹。
——法王晋美彭措
每个人都有一些愿望和目标,但一个愿望实现了,还有更多的目标紧跟着,还想追求更多的安乐。
分别念就是这样,一个愿望达成了,接着又生起一个新的希求心。就像有些人,有了房子还想要院子,有了院子还需要花园……在我执尚未断尽之前,这种心始终没完没了。根登群佩大师也说:“乃至小蚂蚁在内的所有众生,都在为自己的利乐而奔波。”
——法王晋美彭措
对一个普通人而言,不愿接受痛苦、强烈地执著安乐,这种分别念一直在不断地涌现。
而我们作为修行人,应当断除这种心态,将一切苦乐转为道用。比如,自己正在痛苦时,最好安住于空性当中;倘若没有这种境界,那就修持自他交换的菩提心,观想代所有众生受苦。
如此修一次法,就可以积累千百万劫的资粮,痛苦当下会转为功德。
——法王晋美彭措
还在下大雪。
现在许多人希望自己健康无病,永远青春年轻,其实这些意义并不大,若能调伏自己的心,其价值将远远超过世上的一切。
华智仁波切也说:“调伏心、调伏心,用菩提心来调伏心,纵然身体和语言没行持任何善法,实际上这也对自己和众生有利。”
——法王晋美彭措
假如不愿意对治分别念,它的力量有时候相当可怕。就像家中有个性格恶劣的妻子,整天大吵大闹,家人的生活会一直陷于不安之中。
同理,如果烦恼存在心中,我们永远也不会有安乐。一个恶妻,不但会耗尽家财,家中男人也可能因她丧命。而我们心中的烦恼若没有调伏,后果比家有恶妻更为可怕。
——法王晋美彭措
人生的所有痛苦,实际上都是从未调伏自心产生的。
我们内心的分别念,就像只小猴子一样蹦蹦跳跳,要想抓住它,必须用一根正念的绳子,否则,它一刹那也不会老实安分。
——法王晋美彭措
若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所有痛苦的来源实际上是我执。
只有从根本上斩断了我执,才能让痛苦荡然无存。
诚如寂天菩萨所说:“世间一切灾害、恐怖和痛苦,皆从我执而生,既然如此,还留着我执这个大魔王做什么呢?”
——法王晋美彭措
一切祸害的根本,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也可以说是往昔所造的罪业。
若能通达这个道理,当苦难来临时,就知道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便不会一味抱怨外境了。
——法王晋美彭措
对外境生嗔,只会毁坏自己的今生后世。所以,包括自己在患病时,对病魔也不要嗔恨,否则会让自己苦上加苦。
——法王晋美彭措
当遭遇怨敌伤害时,浅慧之人的嗔心会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就采取各种报复手段——当然,导致的后果也可想而知。
释迦牟尼佛曾着重指出:所有痛苦与快乐,皆是源于自己以前的业力。如果把受苦的原因怪罪于外境与别人,而不知励力忏悔业障,那只会增上无边烦恼。就像一个患了胆病的人,随意享用油腻食物,结果加重了病情,这时候他只该责怪自己,而不应迁怒于食物,对它大生嗔心。
——法王晋美彭措
一般而言,有些高僧大德害怕为名利所累,故决不贪计个人财物,常常以苦行僧的面目调化众生;但也有一些大成就者,为了利益更多有情,不得不“沾染”世间名利。
当年,华智仁波切和贡珠·云丹嘉措都是著名的成就者,并且私交甚笃。贡珠仁波切在石渠的弟子很多,起居坐卧如同众星捧月一般,身边的马匹和财物也多得难以计数。
有一次两人共处时,华智仁波切因对贡珠仁波切的声名显赫、财富广积心生厌倦,便对身边的人说:“贡珠·云丹嘉措如今已闻名遐迩、财富丰饶,像我这样的苦行僧再逗留于此,恐怕会大煞风景,我还是走吧。”
贡珠仁波切听后,再三祈请他留下来。华智仁波切以开玩笑的方式说:“当初在西穷晋美土登南嘉面前听闻佛法时,我俩不但衣不蔽体,而且房屋简陋,时常遭受众人的欺辱。当时为了果腹,我们还常结伴外出乞讨、化缘,这些事不知你现在是否还记得?如今,你已成为著名的高僧,也不再需要我为你做什么了,我呆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呢?”
听闻此言,贡珠仁波切摇摇头说:“你千万别这样想。有些事情,我根本就是迫于无奈而行之,绝非贪图个人利益,若不是以此可饶益众生……”听完挚友的一番解释,华智仁波切点头表示理解。
想想这两位震古铄今的大德,一位以贫穷僧人的形象度众,一位则以富裕僧人的面目饶益有情,但不管如何示现,他们都具有无私的境界,一心只为了利益众生。相形之下,有些人内心深处只有自己,不择手段地贪图名闻利养,这又有什么可值得世人敬仰呢?
——法王晋美彭措
如今的世间人莫说不看热闹,或者时常安住一处,就连平时讲话,嗓门也是越来越大。
其实,不管是什么人,平日里都应当心性调柔、轻声慢语,不要随意高声叫喊。
——法王晋美彭措
纵观古今,凡夫人往往不甘寂寞、乐于散乱,喜欢到喧哗的场所打发时光。如果生活中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大家就赶紧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议论纷纷。假如身边有一点纠葛发生,人们更是兴奋莫名——所谓的安分守己者,就躲在一旁隔岸观火;而好事之徒,则以说三道四的形式为之推波助澜。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曾讲了观看热闹的过失。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里,也讲述了我们应时常安住一处的道理,并要求大家将身体安住于房屋中,心安住于身体里。
——法王晋美彭措
第一世敦珠仁波切驻锡喇荣沟时,当地曾有位叫阿切桑给的修行人。他时而将帽子戴在头顶,声称自己生有肉髻;时而又自言能够飞翔。可当他真从高高的房顶纵身跃下后,身体却摔成了重伤。
有一次,他自称拥有许多伏藏品,要求敦珠仁波切予以鉴定。敦珠仁波切看过之后,坦率地说:“这些并非真正的伏藏,你可能是着魔了。”
然而,阿切桑给并不相信这些话。他不仅坚持认为自己的“伏藏品”货真价实,还诽谤敦珠仁波切是因为嫉妒才这样说的。
之后,他又找另一位大成就者鉴定“伏藏品”的真伪,结果依然不被认可。
不过,他还是固执己见,最后来到蒋阳钦哲仁波切面前,要求再次予以鉴定。仁波切善巧地为那些伪伏藏作了签字,同时要求他念诵一千万遍莲师心咒,说只有如此才可以显示鉴定结果。
他按照要求将莲师心咒念完之后,在境界中忽见一名出家人应声坠地,自以为是的魔相也以此破灭。至此,他才幡然醒悟,并开始向真正修行人的方向转变。
实际上,阿切桑给当时确已着魔,后来是依靠咒语的力量和蒋阳钦哲仁波切的殊胜加持,才得以遣除违缘、恢复正常的。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知:凡夫所见的境界不一定真实可靠。有些人之所以昼夜都能见到佛菩萨的形象,不过是其风脉明点在外境上的显现,丝毫也不值得欢喜和夸耀。
以后当我们也遇到这种情形时,千万要牢记:切不可以自我吹嘘之心,向他人宣称自己亲见了佛菩萨。因为,这相当于彻头彻尾的大妄语!
——法王晋美彭措
现在许多人经常声称,自己于某某境界中,亲见了上师、佛陀、本尊等。
对于这种人,大家务必要认清其真面目,千万别听任他们信口开河。同时,也希望此等妄语之人,要警惕因果报应。
——法王晋美彭措
不管是什么人,最好不要贪执财物,而应经常思维无常,取舍因果小心翼翼,这样才能令自己越来越安乐!
——法王晋美彭措
顶礼莲师多杰卓罗!
佛教中的忿怒佛像,是一种表法,是智慧与大悲结合的游舞。他并不会伤害任何众生,只是降伏众生相续中的烦恼、五毒和痛苦,就像父母永远不会伤害孩子,只不过对他的刚强难化示现一种怒目调教。
愚笨的人总是贪著眼前小利,有智慧的人则会作长远打算,追求自身功德的完善,才是一切幸福圆满的因。
——法王晋美彭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