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微博 (2581~2600 of 2790)
2025 (69)
索达吉堪布 (2790)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4)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0)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39条微博,搜索到了2790条微博
>>导出微博>>
我们在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时,不管一方的理由听起来多么言之凿凿,也不能单单听信一面之词,而要尽量了解双方的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合理。这也是我自己多年以来的经验之谈~
在生命的旅途中,偶尔会突然出现一个陌生人,改变我们命运的方向。就像今天有人跟我说,多年前在她父亲死亡之际,彷徨无助、不知所措,此时有人送了一本佛书,她不经意翻了一下,当下心灵有了归宿感。时至今日,她仍感激那个送书的人——相信在你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都有值得我们感激的人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学校的很多孩子兴奋得一整夜没睡,一大早就爬起来化妆,准备节目。看着一张张天真、激动的小脸,我也不禁被他们的喜悦所感染……但愿普天下的孩子都有个快乐的童年,对周围的一切能懂得感恩!
有些道理,并不是仅仅明白就可以了,明白之后还要尽量去做。《黄帝内经》中也说:“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对于真正的大道,圣人会依这个法则来活着,而愚者只是记在心里,把它当成玉佩一样挂着。
听到有人赞美自己,理应心怀恐惧之感,唯恐自己生起骄慢;听到有人讲自己缺点,应当生大欢喜心,因为这有利于自己进步。若能做到这一点,一切功德就会渐渐亲近你。
许多人都听说过“大乘佛教”这个词,但大乘佛教最甚深的精髓是什么呢?不少人却不甚了了。其实,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我们佛教提倡知足少欲、生活简单,其实世间上不少的科学家也是如此。爱因斯坦就说过:“我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当你被人误会、冤枉或不理解,怒不可遏、火冒三丈时,千万不要在冲动的情况下,做出任何决定和行为。请停一停、缓一缓,深吸一口气,在心里默数十个数,这样给自己一个冷静的机会,就不会冒然做出不理智的傻事。假如你本身真的没有错,那清者自清,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有人认为,皈依、出家等都是一种形式,只要自己心善就可以了,没必要去走这个过场。但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特定的形式还是非常有必要。否则,如果说所有的形式都多此一举,那世间男女只要心中有爱就可以了,又何必大费周章去登记结婚、举办婚礼呢?
刚才有个人经深思熟虑后剃度出家了,她原是美国田纳西大学的博士后,在出家申请中她是这样写的:“三十年来一场梦,来去空空无由头。莫道韶华诚可惜,苦海沉浮不计秋。但抛尘中万千事,坐观弥陀金颜开。何日识得真面目,还报老母未展眉。”
一个人能不能交到好朋友,关键也在自己。当朋友揭露你的过失时,你没必要暴跳如雷,而应把他当作最好的老师。为什么呢?因为就算是再完美的人,也难免会有发现不了的过失,需要旁边有人经常提醒,就像唐太宗以魏征为镜。假如你冥顽不灵、顽固不化,不肯虚心接受并改正,那“完美”就会慢慢离你而去。
如果你是狮子,别人骂你是狗,你不会真的变成狗,故不用为此而生嗔;如果你是狗,别人赞叹你是狮子,你也不会真的变成狮子,故不必为此而生喜。所以,别人的赞叹,不会让你变好;别人的指责,也不会让你变坏,这些没什么可执著的。我们应以这样的心态,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当你觉得特别痛苦时,应当去找这颗痛苦的心在哪里,当你遍寻不得它时,痛苦自然就解脱了。这个窍诀极为殊胜!当年禅宗二祖慧可,也请达摩祖师为他安心,达摩祖师说:“把心拿来,我为你安。”慧可怎样都找不到这颗心,达摩祖师说:“我已为你将心安好了。”
如果你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变成牛马等畜生,却天天得闻佛号;一是大富大贵、尊荣无比,但一生中也听不到佛名。有智慧的人当选哪个呢?应当选前者。因为只要听了佛号,就会很容易解脱,而暂时的利禄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佛在《华严经》中也说:“宁在诸恶趣,恒得闻佛名,不愿生善道,暂时不闻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