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微博 (1861~1880 of 1966)
2025 (59)
索达吉堪布 (2783)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1)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0)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29条微博,搜索到了1966条微博
>>导出微博>>
大家都了解,世俗人除了追求金钱、地位、名声等等以外,没有其它的理想,所谓的崇高理想、伟大理想,也就是这些。因为外在的诱惑力相当大,单凭自己的能力,是很难抵挡的,所以,世间凡夫都在这些方面投入了珍贵的生命与时间。只要发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心里就不是滋味,然后就在互相攀比的心态中,拼命地牟取暴利、争权夺利等等。但佛却认为,世间的名利等等都不值得那么投入,我们应该重新建立生存目标或人生目标。慧灯之光-对初学者的教诲 [慧灯之光七:对初学者的教诲]
大乘佛教认为:并非世间的一切作为都没有意义,只有一切都为自己打算的,类似于争权夺利等等之类的作法,才是没有意义的;而为了利益众生,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是我们必须积极努力去做的事情。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在打坐观想时,一定要感觉到“我有这个责任”,即使在出座以后,我们也要培养这样的责任感。平时,在看到任何众生时,都必须想到:“他是我的母亲,我是他的儿子。”从世间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儿女有没有责任来减轻、断除母亲的痛苦呢?肯定是有责任的!这是最起码的道理,任何人都知道。不过,一般世人却只重视这一世的父母。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很讲究孝道,但其所要孝顺的对象,却仅仅是这一世的父母而已,并未涉及前生后世。而大乘菩萨却把父母的概念扩大到前世、后世,乃至生生世世,这样推理的结论是——所有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这个结论是有根有据,一点儿也不过分的。如果对现世的父母应该孝顺的话,那么对生生世世的父母,为什么不该孝顺呢?为什么可以没有责任感呢?所以,必须要有责任感!
[慧灯之光三:自他平等的修法] 慧灯之光-自他平等的修法
在打坐观想时,一定要感觉到“我有这个责任”,即使在出座以后,我们也要培养这样的责任感。平时,在看到任何众生时,都必须想到:“他是我的母亲,我是他的儿子。”从世间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儿女有没有责任来减轻、断除母亲的痛苦呢?肯定是有责任的!这是最起码的道理,任何人都知道。不过,一般世人却只重视这一世的父母。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很讲究孝道,但其所要孝顺的对象,却仅仅是这一世的父母而已,并未涉及前生后世。而大乘菩萨却把父母的概念扩大到前世、后世,乃至生生世世,这样推理的结论是——所有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这个结论是有根有据,一点儿也不过分的。如果对现世的父母应该孝顺的话,那么对生生世世的父母,为什么不该孝顺呢?为什么可以没有责任感呢?所以,必须要有责任感!
[慧灯之光三:自他平等的修法] 慧灯之光-自他平等的修法
顶礼主要是一种恭敬的表示,磕长头、短头都可以。虽说顶礼的方式有很多,但上面讲的两种在经书中有记载,所以是如法的。站起时身体要正直,不可弯腰驼背;合掌时手要合好。纵然加行的数量要做够,但质量更是重要。就算只磕一个正确的头,也能积累很大的资粮,清净众多的罪业。不如法的磕头,就算做了成千上万,不仅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因为在佛像前随便顶礼,是对佛像的不恭敬。所以,每一次顶礼都务必要认真地做,才可圆满功德。
在顶礼的同时,观想在自己四周有无数的父母众生及冤亲债主随着自己一同顶礼,也就是有无数的身体在同时向佛顶礼。
[慧灯之光二:上师瑜伽]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 发布时间:Sun Dec 20 来源:慧灯之光二
在顶礼的同时,观想在自己四周有无数的父母众生及冤亲债主随着自己一同顶礼,也就是有无数的身体在同时向佛顶礼。
[慧灯之光二:上师瑜伽]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 发布时间:Sun Dec 20 来源:慧灯之光二
当年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期间,梁武帝询问达摩祖师:我像出家人一样吃斋念佛,做了很多善事。这有多大的功德呢?不料达摩祖师却甩出一句话:没有功德!为什么?因为梁武帝所做的一切善根,可能和轮回没有冲突,和解脱也没有关系。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九;解脱的原理]
世俗人认为的胜利——亦即与人争斗所获得的胜利并不是真正的胜利,这种胜利当中的获胜者,实际上却是受害者、失败者。
按照世俗人的想法,今天我打败或者打死了敌人,就获得了胜利,但殊不知自己却因此而造下了地狱之因,这不是自己害自己吗?今天的胜利带来了来世的地狱之苦,自己不是受害者、失败者又是什么呢?
释迦牟尼佛从来就教导弟子们,不要去争取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获得的胜利,而只需要追求挑战自己、斩灭自己所取得的永恒之胜利。其中的自己,也就是指我执。作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就要与自己的烦恼作斗争,与自己的我执作斗争。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三)] 网页链接
按照世俗人的想法,今天我打败或者打死了敌人,就获得了胜利,但殊不知自己却因此而造下了地狱之因,这不是自己害自己吗?今天的胜利带来了来世的地狱之苦,自己不是受害者、失败者又是什么呢?
释迦牟尼佛从来就教导弟子们,不要去争取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获得的胜利,而只需要追求挑战自己、斩灭自己所取得的永恒之胜利。其中的自己,也就是指我执。作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就要与自己的烦恼作斗争,与自己的我执作斗争。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三)] 网页链接
佛教历史上来看,即使是达到很高境界的龙树菩萨,最终也是去了极乐世界;像法王如意宝那样的大圆满成就者,从表面上看,还是选择去往极乐世界。当然,这只是劝勉后人要向往极乐世界的一种方便示现,对于法王如意宝等大成就者来说,去极乐世界或是其他地方都是一样,哪里有度化众生的事业,他们就会到哪里去,不会有这样的分别,但从表面上来看,是会有这样的选择。这也更突显了阿弥陀佛修法对一般修行人的重要性。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阿弥陀佛的修法]
佛经讲过,没有戒律,就不会有禅定;没有禅定,就不会有无我的智慧;没有无我的智慧,就不能断除烦恼。戒、定、慧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其中缺少了一个因,就不会有后面的果,所以受菩萨戒很重要。
很多居士喜欢供护法、修本尊,几乎没有一个人不问:我的本尊是哪个?但我认为,修本尊现在还不是很重要,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即使修本尊,本尊也不会理我们,修了也是白修,没有什么意思。
修护法也是一样,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前提下修世间护法,或许可以得到一些临时、短暂的帮助。比如事业顺利、生意兴隆等等,但世间护法却无法让我们得解脱。至于出世间的护法,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根本没有办法修。因为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所修所做的一切都是世间法,出世间的护法不喜欢我们修世间法,所以不会帮助我们。
只有当出离心和菩提心修好以后,想修什么法都很容易,而且都会成为解脱之因。
[慧灯之光七:菩萨戒浅释] 网页链接
很多居士喜欢供护法、修本尊,几乎没有一个人不问:我的本尊是哪个?但我认为,修本尊现在还不是很重要,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即使修本尊,本尊也不会理我们,修了也是白修,没有什么意思。
修护法也是一样,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前提下修世间护法,或许可以得到一些临时、短暂的帮助。比如事业顺利、生意兴隆等等,但世间护法却无法让我们得解脱。至于出世间的护法,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根本没有办法修。因为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所修所做的一切都是世间法,出世间的护法不喜欢我们修世间法,所以不会帮助我们。
只有当出离心和菩提心修好以后,想修什么法都很容易,而且都会成为解脱之因。
[慧灯之光七:菩萨戒浅释] 网页链接
在原本空性、犹如梦境的轮回中去寻找所谓的起源,也只能碰一鼻子的灰。当从梦境般的轮回中惊醒过来以后,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起源,一切都是一种幻觉而已。什么时候产生幻觉,也就是轮回的开始;什么 时候幻觉消失,也就是轮回的结束。外面的物质世界,就是内心的一种反映。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佛教的物种起源说]
有了出离心以后,并不是从此以后就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就可以不上班、不工作了。有一个比喻说得很恰当:一个人自驾车去旅游,途中可能需要七八天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在七八天的过程中,他要在路上住酒店、下馆子,但他的最终目的,不是住店、吃饭,而是到目的地去旅游。在路途中,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与心情随意选择,既可以住星级酒店,也可以住鸡毛小店;既可以吃高档餐厅,也可以尝路边小摊,但最后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旅游景点。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佛法融入生活]
华智仁波切以一个譬喻说明了自他相换的标准:有五个放牧的人,其中却只有一个人,有一件仅够四个人使用的雨衣。当他们遇到一场大雨时,雨衣的主人就把雨衣让给其他四个人,而甘愿自己挨雨淋。如果在一切实际行动当中,都能够这样做,这就是真正的自他相换之心。
华智仁波切讲过,自他平等之心虽然达到了自他的“平等”,但还是比较偏重于自利,其中的自私心,还是比较重的。比如,我只有一双鞋,当自他平等的心生起时,我只愿意给别人一只鞋,另外一只还是要留给自己;当自他相换的心生起时,我就完全舍弃了自私心,而纯粹以他人为中心,那时就会把两只鞋都送给别人,丝毫不考虑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正像上次所讲的一样,这仅仅是一个譬喻而已。若只是让雨衣这件小事,那我们肯定也做得到。另外,在某些事情上,我们也有可能做出相似的自他相换。比如,对于一些比较轻微的痛苦,如果需要两个人中的一个来承受,那么其中对大乘佛法稍有概念的人,就很有可能站出来说:“我可以替他受苦”。
但实际上,只有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去做,才是真正的自他相换。比如,必须杀死两个人中的一个,而且是可以选择的,此时一个人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说:“我可以去死,不要杀他。”如果有这种不造作的发心,并且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做的话,这就是自他相换之心。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做到自他相换呢?非常难!不过,现在做不到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修行的目标。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达到这个目标呢?只有在登地以后。当我们证入第一地时,便完全破除了我执,那时就不在乎自己,而能够完全做到自他相换。
[慧灯之光三:自他相换的修法] 网页链接
华智仁波切讲过,自他平等之心虽然达到了自他的“平等”,但还是比较偏重于自利,其中的自私心,还是比较重的。比如,我只有一双鞋,当自他平等的心生起时,我只愿意给别人一只鞋,另外一只还是要留给自己;当自他相换的心生起时,我就完全舍弃了自私心,而纯粹以他人为中心,那时就会把两只鞋都送给别人,丝毫不考虑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正像上次所讲的一样,这仅仅是一个譬喻而已。若只是让雨衣这件小事,那我们肯定也做得到。另外,在某些事情上,我们也有可能做出相似的自他相换。比如,对于一些比较轻微的痛苦,如果需要两个人中的一个来承受,那么其中对大乘佛法稍有概念的人,就很有可能站出来说:“我可以替他受苦”。
但实际上,只有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去做,才是真正的自他相换。比如,必须杀死两个人中的一个,而且是可以选择的,此时一个人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说:“我可以去死,不要杀他。”如果有这种不造作的发心,并且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做的话,这就是自他相换之心。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做到自他相换呢?非常难!不过,现在做不到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修行的目标。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达到这个目标呢?只有在登地以后。当我们证入第一地时,便完全破除了我执,那时就不在乎自己,而能够完全做到自他相换。
[慧灯之光三:自他相换的修法] 网页链接
阿弥陀佛修法对大多数人来说,原本就是非常重要的。已经证悟大圆满的人,或者是修持密法已臻很高境界的人,不一定需要修阿弥陀佛的修法,因为他们即生便可以成就,最晚在中阴之时也可以解脱,所以他们不会有来世,也就不需要选择往生的刹土。但对其他人来说,往生极乐世界却是相当重要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阿弥陀佛的修法]
想走大乘道,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地往无私利他的方向迈进,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做到的事情。虽然在大圆满的法本里,“成佛”讲起来很容易——上等根机者只需要六个月,但像我们这样的人,肯定是不可能在六个月里成佛的。所以对我们而言,学佛、成佛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计划。
可是再长远的计划,也总得有个开始。如果始终没有开头,根本不往这个方向努力,就会永远为自己打算——这一世就这样过去了,下一世、下下一世也会如此。 如果是这样,则永远都不可能踏上大乘菩提道;相反的,只要我们肯迈出走向菩提大道的第一步,就一定能够成就。因为,在有了一个开始以后,尽管各人的精进程度不同——有的人进步快一些,有的人稍微慢一点,但是,我们都可以将大乘佛法的所有功德,包括最微小的功德逐渐地累积起来,只要能够这样坚持下去,就总有一天可以成就。
[慧灯之光三:自他平等的修法] 慧灯之光-自他平等的修法
可是再长远的计划,也总得有个开始。如果始终没有开头,根本不往这个方向努力,就会永远为自己打算——这一世就这样过去了,下一世、下下一世也会如此。 如果是这样,则永远都不可能踏上大乘菩提道;相反的,只要我们肯迈出走向菩提大道的第一步,就一定能够成就。因为,在有了一个开始以后,尽管各人的精进程度不同——有的人进步快一些,有的人稍微慢一点,但是,我们都可以将大乘佛法的所有功德,包括最微小的功德逐渐地累积起来,只要能够这样坚持下去,就总有一天可以成就。
[慧灯之光三:自他平等的修法] 慧灯之光-自他平等的修法
了知有漏皆苦,是为了修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则平时所做的念经、磕头、烧香、打坐,乃至布施、持戒、忍辱等所有的努力,都只能成为世间法。世间法所能获得的最上乘的果位,就是不堕三恶道,获得人天的福报。除此之外,跟解脱没有任何关系。世间的善根再多,也不能让我们超越轮回。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而不是获得人天的福报。既然如此,就要建立起一条解脱道,其中第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就是出离心。所有以解脱为方向的修行,都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后面的解脱法门,所以,出离心非常重要。四法印中宣说有漏皆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生起完整的出离心。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
网页链接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而不是获得人天的福报。既然如此,就要建立起一条解脱道,其中第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就是出离心。所有以解脱为方向的修行,都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后面的解脱法门,所以,出离心非常重要。四法印中宣说有漏皆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生起完整的出离心。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
网页链接
如来藏的光明是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凡夫感官思维的范围,无论说如来藏的光明是有还是没有,都同样不能如实地表述如来藏的本体。但以我们的语言来描绘如来藏,就只能说它是光明,因为它一尘不染、清明纯净,不存在任何污垢、烦恼与执着。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命的起源是如来藏,物种的起源也是如来藏。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佛教的物种起源说]
也许有人会问,出离心不是让我们从世间出离、解脱,过飞遁离俗的生活吗?怎么出离心也能融入生活呢?出离心并不是悲观、厌世,而是因为了知人生不存在值得追求的东西,只有解脱,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标,从此开始走上寻求解脱之路。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佛法融入生活]
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所有的脚印当中,大象的脚印最殊胜;所有的观念当中,无常的观念最殊胜。
为什么大象的脚印最殊胜呢?因为大象不会选择危险的路,只会选择安全的路,跟着大象的脚印走,就会平安抵达目的地;
为什么无常的观念最殊胜呢?因为,如果修持相续的无常,就会有修行的动力。当我们修行懈怠的时候,一想起人生的无常、世间万事万物的无常,就会受到鼓舞,就会产生强烈的修行欲望;而修持刹那的细微无常,则可以成为证悟无我的基础,因为在刹那变换的事物当中,不可能存在一个所谓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修之后,能让我们证悟空性和无我,所以,我们一定要修无常,修了无常之后,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虽然现在讲大圆满、讲密宗、四处灌顶的人很多,口口声声宣称要修大圆满、要得灌顶的人也很多,但老老实实地说要修无常、修菩提心的人却很少,这就是为什么修行总是没有进步的原因。只有修好了无常、痛苦等基本的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到那个时候,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都会全然改变,无论在人世间再辛劳、再痛苦,也不会有什么想不通、看不开的。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一)]
为什么大象的脚印最殊胜呢?因为大象不会选择危险的路,只会选择安全的路,跟着大象的脚印走,就会平安抵达目的地;
为什么无常的观念最殊胜呢?因为,如果修持相续的无常,就会有修行的动力。当我们修行懈怠的时候,一想起人生的无常、世间万事万物的无常,就会受到鼓舞,就会产生强烈的修行欲望;而修持刹那的细微无常,则可以成为证悟无我的基础,因为在刹那变换的事物当中,不可能存在一个所谓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修之后,能让我们证悟空性和无我,所以,我们一定要修无常,修了无常之后,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虽然现在讲大圆满、讲密宗、四处灌顶的人很多,口口声声宣称要修大圆满、要得灌顶的人也很多,但老老实实地说要修无常、修菩提心的人却很少,这就是为什么修行总是没有进步的原因。只有修好了无常、痛苦等基本的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到那个时候,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都会全然改变,无论在人世间再辛劳、再痛苦,也不会有什么想不通、看不开的。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一)]
在关于临终诀窍的开示中曾讲过,当我们活着时,需要作一个选择:是期望往生莲花生大师的刹土,还是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以便在中阴身或是临终时,能够一心一意地再三祈祷,往生至自己选择的清净剎土。这种十分确定的渴望往生之心非常重要。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阿弥陀佛的修法]
佛教认为:轮回的起源用一句话就可以准确地加以概括,那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为什么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轮回中经历过无数次生死,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统计出我们转生轮回的次数。正因为轮回的漫长遥远,所以说是“远在天边”;又因为每个众生在每一次生死,每一天的深度睡眠,每一个念头的产生与消失之际,都经历了轮回的开始与结尾,所以,又可以说轮回的开始是“近在眼前”。 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佛教的物种起源说]
要消灭先天的常执,就需要修相续的无常。因为很多不好的念头、烦恼以及造业的根源等等,都来源于相续的常执。比如,当我们认为一辆汽车在到手之后,直至其报废之前,都是常住不灭、始终有用的,就会对汽车生起贪心,继而不择手段地通过各种渠道,甚至不惜采取偷盗、抢劫乃至欺骗的手段,来达到拥有汽车的目的,这样就造作了杀生、妄语等等恶业。烦恼、造业等等所有一系列问题的源泉,就是对汽车的执著;而执著汽车的原因,就是常执。如果不能消除常执,就不能解决以上的诸多问题。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一)] 慧灯之光-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一)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一)] 慧灯之光-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一)
世间人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在佛菩萨看来,简直不值一提。就像从大人的角度去看幼儿的游戏,会觉得天真幼稚、毫无意义一样。不要说佛菩萨,就是修行层次比我们稍高一点的人,也不会把我们孜孜追求的东西看得多么了不起。
思想层次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也大不一样。从解脱或修行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尚处于最低层,所以对问题的认识也是错误而片面的。随着境界的逐步提升,看问题的清醒程度也会相应提高,最后只有佛菩萨才是最正确的——他们认为有意义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他们认为没有意义的,就不值得去下功夫。
[慧灯之光七:菩萨戒浅释] 网页链接
思想层次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也大不一样。从解脱或修行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尚处于最低层,所以对问题的认识也是错误而片面的。随着境界的逐步提升,看问题的清醒程度也会相应提高,最后只有佛菩萨才是最正确的——他们认为有意义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他们认为没有意义的,就不值得去下功夫。
[慧灯之光七:菩萨戒浅释]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