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1661~1680 of 1966)
一共收录了13829条微博,搜索到了1966条微博 >>导出微博>>
佛经中讲:一根很重的木头在地面上时,十个人去拖也拖不动;但如果把它扔在水里,则一个人都可以拉得动。同样,众生在活着的时候,很难往生极乐世界,但在中阴身的时候,却很容易往生。因为中阴身没有一个真实的身体,只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意身——意识创造出来的身体。就像处于外太空身体失重时,稍稍一点外力,就很容易改变方向一样,中阴身只需稍加引导,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如果想去弥勒菩萨的净土,莲花生大士的刹土都可以,只是西方极乐世界最理想、最容易往生,而且往生后再也不会堕入轮回。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此时如果稍有一点违缘,比如生起恶念等等,也很容易堕入地狱等恶道。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十:如何面对投生]
佛教认为,我们的精神,可以分为八种不同的层面。最外在的,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接触外在的光波、声波等对境,而产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识。第六个层面,是我们平时用来思维、判断、分析的意识,佛教称之为第六意识。第七个层面,是我们平时不怎么能感觉到,却在每一个思维闪念中无处不在的概念,那就是“我”执。比如,我要上班,我要下班,我要赚钱,我要发展我的事业等等,所有的念头中,都离不开一个特有的、无形的“我”字,佛教称之为我执。第八个层面,是平时根本感觉不到的最基本的意识。当人在深度睡眠的时候,当眼耳鼻舌身的工作完全停止了的时候,当一切思考判断的力量也已经停止了的时候,除了第七个层面的自我感觉一直存在以外,还有一个最基础的潜在能量也存在着。

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十:禅修与现代生活]
要使自己心中能生起菩提心的话,就需要有因缘,这个因缘就是积累资粮。
以前阿底峡尊者进藏传菩萨戒时,当地的高僧大德每人手中只拿着一条小小的哈达去受戒,阿底峡尊者就说:“你们的供品太微薄了,这样是不可能生起菩提心的!”这句话就说明,如果没有积累资粮,菩提心就无法生起。
如何才能积累资粮呢?是否要发了大财才能积累资粮呢?不是。其实,最好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就是供曼茶罗和七支供,因此,在接受菩萨戒前,先要积累资粮,而此处所讲的,主要是七支供。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如何自受菩萨戒]
临终时的任何念头,都对死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终时的愿力非常有用,所以应当尽量发善愿。对任何人、任何事,对整个社会,都不要有仇恨。不要抱怨,把所有贪嗔痴的包袱全部放下,轻松上路,开始新的生命旅途。如果这时候没有发愿,那下一世能否遇到大乘佛法就很难说了。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十:如何面对死亡]
佛教徒不一定吃得很不好,穿得很不好,认为一定不能用好的东西,一定要用不好的东西,这也是执著。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能贪着这些东西。
我讲这些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佛教不是那么悲观,虽然佛要求在物质上应该少欲知足,但并不表明一定要过艰苦的生活。最关键的,是不能把物质享受当成生存的意义,而应当把解脱当作生存的意义。
自从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无论在世俗的生意上、事业上、工作上受到任何打击,我们都会觉得无所谓,因为这些东西只是我们生存的方法,而不是生存的意义。我们的生存意义,就是希求解脱、净化自心、调伏私心、提升生命。

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十:生命的真相]
佛法不像世间的知识,世间的知识不一定用得上。比如说,如果我们在大学里读一个专业,以后再改行的话,说不定整套知识都用不着了。佛法不是这样,学到的就要去用,如果不用,学了也没有价值,等于没有学。我们讲佛法,就是要讲修行、见解上面的体会。如果要谈有没有进步,也要从实际的体会、实际的经验上去观察,这是很重要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 如何做一个标准居士(一)]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冥想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帮助,五分钟的冥想等于熟睡一个小时。

如果内心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则哪怕身体处在非常自由的环境当中,心也得不到自由。轻者觉得空虚、无聊,重者感到沮丧、焦躁,甚至动不动就产生不想活了的念头。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外界的风云变幻。即使表面看来非常成功,实际上却焦虑重重。

在物质还不够发达的时候,大家唯一的追求,就是简单地解决温饱问题。但在温饱问题不但解决了,而且拥有了庞大的财富、名声、地位等等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有很多问题是物质根本无法解决的。这时候,禅,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无数成果证明,通过禅定,就可以让心态重拾健康。对很多感受过禅修好处的人来说,禅修已经不是佛教或其他宗教的专有名词与专利,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灵调节剂。
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十:禅修与现代生活
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世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痛苦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无我、空性的,其中没有一个可靠并值得追求的东西。这就是佛教的世界观,其中也包含了一部分佛教的人生观,因为苦谛当中包括了外在的世界和一切生命。在深深体会到轮回痛苦之后,有自他两方面的利益:第一,会心无旁骛地去追求解脱;第二,会对轮回中的众生生起慈悲心。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十:四圣谛]
“禅”是外来词,为印度梵文Samadhi的音译,翻译成中文,叫做禅、禅定或三摩地。也即使人心安定、平静下来的方法。在禅的后面加上“定”字,不但没有失去原来的音和义,而且更能让人了解禅的内涵。
现代文明所衍生的浮躁与虚荣,激活了人的物欲。快速的生活节奏,高度的工作压力,已经把人心逼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此时此刻,禅定,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危机的最佳选择。
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十:禅修与现代生活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死后还会投生。我们曾经历过无数次死亡,只是今天已经彻底忘怀而无法回忆了。对追求解脱的人来说,正视生死大事,是很重要的事情。不但要知道如何面对死亡,也要知道如何面对投生。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十:如何面对投生]
超度的动机,是慈悲心,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有什么超级的能力,可以和阿弥陀佛内部沟通,可以超度这些人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非常了不起等等。不能有这样的想法,这种傲慢与炫耀是不对的。在超度的过程中,还要反复地强调慈悲心,哪怕是造作的都可以。没有慈悲心,根本没有办法超度亡灵,这非常重要。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十:如何面对死亡]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肯定在修出世间法,修的是五加行,这怎么不是出世间法呢?五加行本来是出世间的法,而且是大乘的法,但是,在你修持的当下,自相续中是以何等见解来修持的呢?虽然为现世的健康长寿等而修五加行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为了后世不堕地狱而修五加行的可能还是有的。如果没有寻求解脱的发心,修五加行也是世间法,而根本不是出世间法。这样一来,修五加行的意义也不是很大。念咒、磕大头是很累的,但如果修出来的不是密法,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成了世间法,就非常令人惋惜。
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三个差别]
佛陀还讲了很多关于天堂、地狱的内容,并告诉我们说,月球上也有天人和天人的城市等等,但所有现代人都知道,月球上面没有见到生命,也没有见到天人的城市,有些人因此而认为佛陀说的是编造的神话。其实,这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天人的城市,并不是我们的肉眼可以看见的。佛也讲得很清楚,天人和我们普通人的生命层次不一样。天界众生属于高层的生命,他们有天眼,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世界。我们没有天眼,往上看不到天堂,往下也看不到地狱。众生业力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十:四圣谛]
在没有身体支撑的情况下,人的精神或者意识永远都不可能独立。即使在中阴的时候,都有一个意形身——就像作梦时候的身体一样。
人死了以后,肉体和意识就分开了,那个时候,在亡者的肉体上立即就分出一个身体,一个非常透明的身体──意形身。它是意识的载体,众生在中阴漂泊直到投生之间,一直依靠这个身体。投生的时候,不论投生为畜生还是人,意身和意识二者都会一齐前往,所以,前世的很多信息就会带到后世去。 网页链接 [如何做一个标准居士(一)]
每天进入深度睡眠,与从深度睡眠当中醒过来的二十四小时或更短的过程,是与死亡与投胎非常接近的生命现象,也是一种生命活动周期。从醒觉进入深度睡眠,然后再进入梦境,最后从梦里苏醒的三个过程,与死亡的三个阶段十分相似:从一个鲜活的生命刚刚进入死亡,所有意识都停止活动的阶段,对应于从醒觉进入深度睡眠的过程;从深度睡眠进入做梦的阶段,对应于死后过了一段时间,灵魂从昏迷当中醒过来的阶段。这个时候,表面上肉体已经死亡,但实际上精神还没有停止,所以中阴身完全可以感知到周围的一切,甚至包括其他人的所做所言所思。此时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看到家里的人哭,才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死了。从中阴身到找到下一个载体、肉体去投生,与从梦境当中苏醒,回到现实生活完全是一样的。

但究竟怎么从醒觉当中进入深度睡眠的,我们一般人感觉不到,更是无法描述。但即使感觉不到,过程仍然存在。在这个阶段,眼耳鼻舌身五个感官已经停止工作了。但我们的灵魂、意识不仅存在,而且都在工作。
慧灯之光-生命的真相 [慧灯之光十:生命的真相]
当我们非常执著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愁。其间痛苦的机率,将远远超过幸福。因为一旦在乎、执着以后,就会有要求。如果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不能满足自己,就会平添许多痛苦。直到两个人感情破裂,以致形同陌路之后,因为执著消失了,才会相安无事了。反之,很多我们越不在乎的事物,反而有可能越是给我们带来幸福感。生活就是这样,这是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十:如何面对无明]
就像受居士戒时,要选择受五条戒还是只受其中的两、三条戒一样,受菩萨戒也有三种选择。上等根基的人可受比较广的二十条;中等根基的人受四条戒,但每一条又可分为二支,所以总共是八条戒;下等根基的人可以只受一条。这条戒是释迦牟尼佛为一位国王而特别宣说的,但并不是受这条戒的人都必须是国王,佛陀当时只是考虑到国王公务繁忙、时间有限的情况而制定了这条戒,所以,在时间、能力等不允许的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受持这条戒。这条戒并不涉及行菩提心,只是一个愿菩提心。戒条的要求,就是在内心深处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从现在起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誓愿成佛!有了这个决心,就是最简单、最起码的一条戒,再加上发誓纵遇命难也不舍弃度众生的决心,这个决心就是愿菩提心的戒体。 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如何自受菩萨戒]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死后还会投生。我们曾经历过无数次死亡,只是今天已经彻底忘怀而无法回忆了。对追求解脱的人来说,正视生死大事,是很重要的事情。不但要知道如何面对死亡,也要知道如何面对投生。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十:如何面对投生]
佛教徒应该有团体感,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临终的助念,就是最后的、最好的帮助。现在有些佛教组织也在推广助念,并建立了相应的团队,这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有用、非常需要,我们应该积极响应。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十:如何面对死亡]
佛陀在佛经中说道:如果在房间内发现有蚂蚁、蚊子、蟑螂、青蛙、螃蟹之类的小生命,纵使它们没有太大的罪过,其存在也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或者因为老鼠会吃掉衣服、食物等东西;或者在睡眠的时候,一些小生命从天花板上掉下来,将自己从美梦中吵醒,在这种日常生活被打扰的情况下,即使感觉不方便,也尽力忍受而不杀害这些众生,就是一种戒杀;
但一般人的行为却并非如此。一旦某种生命的存在对自己稍有不利的影响,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消灭它,只是碍于法律、舆论的制约,才不敢去杀害同类,否则也不会手下留情的。
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戒杀放生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