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1061~1080 of 1966)
一共收录了13829条微博,搜索到了1966条微博 >>导出微博>>
如果要学大乘佛法,就要从内心做起。大乘佛法强调,在身口意当中,意是很重要的,行为以及言谈等表面形式并不是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念咒、顶礼、供养等修行方式。当然,在有正知正见的基础上,做这些能更有意义。如果没有这些见解,做也总比不做好得多。但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仅有修法的形象并没有太大意义。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菩萨的见、修、行、果]
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健康、顺利、发财,而是为了解脱。只有断除烦恼以后,才会获得解脱。虽然在三年、五年当中彻底断除烦恼不太现实,但减少烦恼没有?即使没有明显地减少,但往减少的方向走了没有?这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就从点点滴滴去做,没有必要谈佛的境界是什么,菩萨的境界是什么,《现观庄严论》讲什么,中观讲什么,月称菩萨说什么,龙树菩萨说什么;这些太多了,一生都说不完。寻根问底地去追究这些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没有用。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义]
菩萨的见解包含显宗和密宗的见解。密宗的见解暂且不讲。简单而言,显宗菩萨见解的基础,就是深知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是自己的父母。这个观点在经书中也有记载,它并不是一种善巧方便,实际上就是这样。无始以来,众生在六道轮回的时空隧道中穿梭,历经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无数次地互为父母,这是事实,不是修行的方法。所以,所有的众生都曾做过我的父母。我们首先应该明白这一点。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菩萨的见、修、行、果]
菩提心从哪儿来呢?我们一般认为,就是我们自己发起来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没有众生,我们就无法发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的要求,就是要把众生当作自己的父亲、母亲、如意宝等等来看待—因为有众生,我才有修行大乘佛法的机会;因为有众生,我才有成佛的机会。众生给了我一切。我给了众生什么呢?即使我们在不求回报的条件下去放生,也只是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重新让他们回归大自然而已。我们不能认为人类可以主宰一切,人类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类可以征服一切……实际上我们什么也做不了。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详解]
伏藏是非常重要的藏经方式。如果说某一天发生核战争,整个地球被摧毁了,伏藏密法也是毁不掉的,这一点我们大可放心。因为伏藏是藏在伏藏大师心里面的。从外表上看,伏藏大师每次取伏藏的时候,或者是在湖泊当中,或者是在岩石、神山当中取出的,但实际上这只是伏藏的一个信息而已,真正的伏藏不需要外界的条件。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藏传佛教简介]
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这个偈子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来看待所有的众生。《入菩萨行论》当中也特别强调过,譬如说,我们发了菩提心,发誓度化众生,要为众生作出奉献,但众生是不是我们的负担呢?不能这样看!我们应该把每一个众生、每一个生命像如意宝一样地看待。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详解]
藏地有很多规模不同的佛学院,其大部分课程是显宗的五部大论,另外的少部分课程安排了密宗的内容,所以,藏传佛教本身就是一个显密圆融的完整体系。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藏传佛教简介]
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可以修菩提心。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不同,只是外表与一些行为标准上的不同,在思想上与一些修法上,在家修行人与出家人不应该有什么区别—出家人修什么,在家人也同样可以修;出家人思维什么,在家人也照样可以思维。不管是菩提心,还是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等,在家人都可以和出家人一样地修。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详解]
要解释浩如烟海的佛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是什么呢?整个释迦牟尼佛传法时期,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皆在佛前听闻,他们可谓了知佛法全貌的两大典范。之后,龙树菩萨传承了文殊菩萨的思想重点,撰著了《中观六论》等甚深派论典;世亲菩萨、无著菩萨则继承了弥勒菩萨的思想脉络,也留下了大量广行派的论典。后来,西藏的高僧大德又将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法脉一代代地传承下来。他们认为,佛经需要靠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的智慧来解释,而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的密意又需要依赖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智慧来阐述,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意趣又需经由其他的高僧大德来演说,所以,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高僧大德阐释经论密意的各种论典。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藏传佛教简介]
当我们把自私心抛弃或减少以后,是不是就很消极—什么都不做,更不去发展自己的事业了呢?当然不是!上次我们也提到过,佛陀在大乘佛法里也一再提及,菩萨学“十明”或者“五明”,就是为了度化众生;我们发了菩提心,也照样需要工作。只是在工作与事业的奋斗方向方面,应该做一些取舍。比如说,在没有修学大乘佛法以前,一个生意人是为了自己与家人的生存而做生意,自从菩提心生起来以后,他照样可以做生意,但是在动机上就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此以后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是为了众生挣钱。只要做好了取舍,菩提心跟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不但没有任何冲突,而且是一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完美、伟大的思想。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详解]
藏传、汉传之间,只是传承的差异,实际上都是佛教。譬如说,藏、汉译本的《中论》,就是从一个梵文蓝本翻译成两种文字的,其中除了极少数翻译上的差别以外,包括偈颂的数量、顺序,以及偈颂的内涵等等大体上也是一致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藏传佛教简介]
汉传佛教很早就有吃素的优良传统,不少人很多年前就已经在坚持吃素了;八九年前我讲法的时候,也有很多道友在听了戒杀吃素的功德后发愿吃素,这么多年也坚持得很好;堪布索达吉也曾向五明佛学院的汉族常住提出要求,如果没有发愿吃素,就不允许听他的课,这样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如今,在修学藏传佛教 ...全文
比如说,如果一个长期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修法的人,在遇到工作上的一些意外、困难以及不公待遇的时候,仍然顽梗不化地认为:我已经修持了这么久的菩提心,积累了这么多的福报,凭什么还要受到这样的侮辱,遭遇这样的处境?这种愤愤不平的嗔恨心,具有极强的破坏力,足以令前世的善根毁于一旦。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自轻他重的修法]
为什么要修上师瑜伽呢?自我们皈依后,就成了佛教徒;发了菩提心,就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修金刚萨埵可忏除罪业;修曼荼罗可增长资粮;而修上师瑜伽,则可让我们得到上师的加持。得到上师的加持,则有助于证悟大圆满的无上智慧。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二:加行的修法-上师瑜伽]
当然,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很好的,但最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证悟空性。我们心的本性,不是现在这样具有贪嗔痴的不清净心识,它的本体是光明的如来藏。我们可以在这个境界当中,获得自由自在。但是,有一个东西却总是不让我们得到自由。这个东西不在外面,因为外在的任何物质或精神,都不能把我们束缚在轮回当中,都没有办法阻止我们解脱。以前很多的高僧大德在各种逆境里也能活得那么开心、那么自在,他们虽身陷困境,但是,他们的心已经开放,已经获得了自由,这时,身体在哪里都无所谓了。所以,外在的事物是无法令我们不自由、不自在的,生生世世让我们不自由、不幸福的,就是自己心中的一个细微执著。这个执著把我们的心和轮回,也可以说是肉体,紧紧地连在一起,不让它们分离。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无我的修法(上)]
有的人认为,佛很了不起、很伟大、没有过失、没有痛苦、圆满一切功德,所以我要做这样的佛。虽然每天口里念诵“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但心里始终都是为了自己,这就不是大乘佛法。如果有知母、念恩、报恩的见解,有菩提心,不要说修空性,即使磕一个头都是大乘佛法。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菩萨的见、修、行、果]
数不胜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佛菩萨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事情,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他的一切目标都是度化众生,但是却已经成佛了。凡夫从无始以来到今天,经历了无数的生生死死,却一直是在为了自己的事情而辛勤操劳,从没有想过别人的解脱,即使有过一些帮助他人的行为,也不过就是类似社会上的慈善机构所做的那么一点点有限的帮助,根本没有考虑过众生的解脱。这样为自己盘算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从无始以来到今天,始终一无所获。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二:加行的修法-皈依]
作为上师,仅有菩提心是不够的。他必须能引导我们,让我们明白通往解脱的道路该怎样走,也就是该从哪里下手、怎样去修等等。如果他仅有菩提心,却不懂得教授,就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所以上师还要有智慧。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二:加行的修法-解脱利益与依止上师]
怎样帮助众生呢?不仅仅是在众生饥饿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吃的东西,生病的时候给予医药与照顾。虽然菩萨们也不排除建立慈善机构等等提供世间帮助的行为,因为这些也是饶益众生的方法;但他清楚地明白,这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要想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只有首先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好,调整好以后,才有能力去度众生。调整的方法就是修法,修法的基础就是皈依,所以他就皈依三宝。上等的皈依目的就是这样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二:加行的修法-皈依]
如果一位上师具有菩提心,就称得上是菩萨。那么,无论他的修证境界怎样,都会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利生的事业当中。既然他这样投入地利益众生,至少不会有意地伤害我们,一定会尽一切力量引导有缘人走上正途。所以,具有菩提心是作为上师不可或缺的条件。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二:加行的修法-解脱利益与依止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