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441~460 of 1966)
一共收录了13829条微博,搜索到了1966条微博 >>导出微博>>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本来不可能再受任何因果报应,但是,佛陀为了让世人明白因果不虚之理,仍然会示现生病。例如,舍卫城的恶生国王向释迦牟尼佛的故乡进攻,杀死了七万七千释迦族人,当时,整个城市的街道遍布“鲜血”。因为恶生国王下令,只有当城市的街道上鲜血横流的时候,才能停止杀戮。最后没办法,他的手下只好把很多红色染料倒在水中,把水煮成赤色,并倾倒在道路上,看上去就像血流成河一样,恶生国王这才满意。就在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的头也开始痛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释尊前生和那些族人共同造过恶业,佛也说:“因彼恶业,虽然我已证得无上菩提,却仍要感受头痛苦报。如果我没有获得如此圆满的功德,那么今天也会被恶生王杀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佛是为了让人们相信因果的存在才示现头痛的。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一: 十二缘起支--生命轮回的次序]
从古至今,世界上多少有钱有势之人都一个一个地走了,无论地位再高、财富再丰,在生老病死这个生命的基本痛苦面前,没有一个人不投降的。所以,我们应该马上修行。但是有些人还是不做,如果这样,临命终时只有束手待毙。佛陀也只能告诉我们真理,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如何在轮回里寻找出路,然而找不找全由自己掌握,不找也行,佛也不可能勉强谁。可是如果现在不做,何时再有机会,谁都没有把握。大家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二:加行的修法-寿命无常]
一个人原来靠杀猪宰羊生活,后来改行不做,开始当居士念佛,他对原来的恶业生起很大的后悔心,并发誓一生当中再也不去做这种恶事。当这两个条件完全具备后,他所造的杀业就变成了不定业,以后就不一定得果报;若再进一步深刻忏悔,就有可能完全不受果报。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 浅谈因果关系 ]
作为一位大乘修行人,无论是发愿还是回向,首先应当发誓:“祝愿我在从今乃至菩提间的生生世世中,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不伤害任何一个有情的性命,即使众生的一根毫毛也决不损坏。”当然,因为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这种发誓暂时无法完全做到的话,作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这样发誓:“祝愿我在从今乃至菩提间的生生世世中,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决不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修学大乘佛法就无从谈起。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让自己尽早发起并实现前一种无上、伟大的誓愿,并将其作为目前的修行目标与奋斗方向。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 三个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
不要说一点正知正见都没有的人,就连修证比较不错的那些外道仙人,他们在因果知见上都是迷惑的。这是因为因果循环错综复杂,贯穿三世,唯有佛彻底知道前后的一切来龙去脉,而其他人只能知道中间的一部分。这些外道仙人通常很有学问,也有一些世间神通,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看到的某些情形,如某人前世行善,后世堕落,便轻下结论,说因果是不存在的,并因此著书立说,迷惑了很多人,从而渐渐形成一个教派,断见便由此产生了。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 浅谈因果关系 ]
释迦牟尼佛也是从凡夫开始学道从而获得成就的,并不是先天的佛。米拉日巴传记里也有记载,他的弟子曾说到:“您肯定是金刚手或某尊佛的化身。”米拉日巴当场就批评道:“你们这样讲,虽然是对我的恭敬,却是对法的极端诽谤。因为你们不相信佛法能将一个普通人转变成一个像我这样的人。”所以,有没有能力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现在去做。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 三个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
世间、小乘与大乘显宗的八关斋戒都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之上,没有皈依,就不能得到八关斋戒。《俱舍论》讲得很清楚,没有皈依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三宝没有信心,所以不受皈依戒;第二种,是虽然对三宝有信心,但在受八关斋戒的时候,不知道之前必须受皈依戒,或者忘了受皈依戒。其中的第一种人,就不会得到任何八关斋戒。而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在于发心:①为了得到现世生活中的一些蝇头小利、健康、长寿等等,或是为了来世不堕地狱、旁生、饿鬼道,而得到人天的福报,这样受持八关斋戒,就是世间的八关斋戒。虽然世间的八关斋戒有皈依的基础,故而不属于外道的戒律,但也不属于别解脱戒,其结果,只是世间的福报。因为所有的别解脱戒都一定要有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即使受持比丘戒、沙弥戒等出家戒,也不能称为别解脱戒,不能成为解脱之因。②在皈依、有出离心但没有菩提心的基础上受持八关斋戒,就是小乘的八关斋戒。③在皈依、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上受持八关斋戒,就是大乘八关斋戒,它属于菩萨戒的一部分。在受持八关斋戒之前,发心非常重要。最好是有不造作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实在不行,也要有相似的出离心与菩提心。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六:略说八关斋戒]
佛曾讲过,一个普通的人想要证明因果的存在是比较不容易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佛教讲缘起现象,因缘和合。缘起是什么呢?缘起就是有了因就肯定有果,内外所有的事物,都是缘起的现象。因缘的结果。比如说一个人杀生,这对于被杀的众生是一个很大的伤害,此人造了这么严重的业,哪能没有果呢?如同在潮湿和温暖的土壤里随便丢一粒种子,即使不管它也会发芽。同样的,在世间的一切有为法中,没有任何因是不结果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 浅谈因果关系 ]
佛经中讲,修行人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等修行人一天比一天好,每天都会有收获;中等修行人进步虽然略逊一筹,但每个月都会有新的突破;下等修行人至少也是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有进步。我们回过头来反躬自问,自己究竟是属于哪一种修行人呢?今年能否比去年有所进步呢?如果连这点都不能做到,我们就不属于上、中、下三种层次之列,但除此之外,又没有第四种修行人。这就只能证明,虽然我们自诩为修行人,却根本不配修行人的称号。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 三个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
显宗的八关斋戒,受过居士戒的都可以受。居士受此戒就成为居士的“长净法”,长净法也即长善净恶的方法。没有受居士戒但受过皈依的居士也可以受,出家人不能受。密宗的八关斋戒,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受。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六:略说八关斋戒]
说实在话,在家人完全没有钱财,生活会很困难,但这也不是大问题,最基本的生活怎么都能凑合,最大的悲哀是没有慈悲心和智慧。虽然钱与权暂时可以解决一些众生短暂的痛苦,比如放生、布施等等,但用钱财给他众带来的幸福也是微不足道的,在很多最关键的问题上,钱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智慧和慈悲心给自他双方带来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永久的幸福。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 ]
善也有不定业,我们应该尽量把善业储存下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回向,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就是通达空性。知道行善是如梦如幻的,若能这样思维,即使有嗔恨心生起,也毁不掉这个善根。因为嗔恨心是有漏的、有执著的,它与如幻如梦的见解是没有关系的;而我们所做的善法是跟证悟如幻如梦的智慧有关的,两者比起来,有执著的法比不上有智慧的善根,所以嗔恨心毁不了这个善根。如果既没有证悟又没有回向,而且嗔心不断,那么善根就很容易被毁灭。对凡夫来讲,回向就是最好的办法。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 浅谈因果关系 ]
如果要解脱,必须证悟空性,无论困难有多大,都一定要知难而上,这是最后冲刺的一关。早期要过的关是出离心和菩提心,在出离心和菩提心完全具足以后,还要过证悟空性这一关。即使已经圆满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没有证悟空性,离解脱就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最终必须证悟空性。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 三个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
很多外道的出家人也不愿意在六道中轮回,也希望解脱,但这不叫出离心。真正的出离心,还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见解是什么呢?就是首先要意识到轮回的痛苦,所以不再留恋轮回,并努力去寻求解脱、走向解脱。但是,与此同时必须要有解脱的智慧。如果只是一味盲目地、没有智慧地寻求解脱,并不是完整的出离心。出离心的解脱智慧包括小乘的四谛法门,精通四谛之后,才算具备了完整的出离心。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 三个差别 ]
传戒的善知识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就像传授别解脱戒的人必须具备其所传授的戒体一样,传授菩萨戒者也一定要有菩萨戒;第二,通达大乘佛法;第三,传戒过程中,能听懂传授菩萨戒仪轨中相关问答的词句内容,能如实表达仪轨的词义。这是传戒者的基本要求。第一次受戒时,应该在具有上述条件的善知识面前受。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 ]
律藏里面也讲过,早在两千多年前,印度就有很多化妆品—口红、指甲油、眼影等等,而现在的人也很喜欢用这些东西。用了这些化妆品以后,一方面会影响出离心,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傲慢心,所以佛陀明令斋戒期间禁止使用。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六:略说八关斋戒]
密宗告诉我们:八地菩萨所看到的清净现象,并不是把过去不清净的现象转化为清净,而是自来就清净,始终都清净的,只是因为我们以前有烦恼障、所知障等障碍,有无明,所以不能感知到清净的佛的坛城,但实际上佛的坛城始终存在,永远清净。到了八地的时候,因为心里的无明差不多清净了,所以就能开始接触到世界的真相,在此之前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不是真相而是假相。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显密异同]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种最严重的执著:一种执著,是认为外面的世界都是不清净的,娑婆世界很痛苦——有烦恼、有生、老、病、死等等;还有一个执著,是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物质,都是实有的东西。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显密异同]
提起藏传佛教,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宁玛派。宁玛派是佛教刚刚进入西藏直到藏王朗达玛灭佛为止,在很长时期内,于西藏形成的唯一教派,它是整个藏传佛教的基础。宁玛派的教义包含九乘:声闻、缘觉、菩萨道,包括了所有的显宗。其中的声闻、缘觉乘,囊括了所有的小乘,菩萨乘则包括了所有的大乘佛法。密宗又分外密和内密。外密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内密包括摩诃、阿努、阿底瑜伽。宁玛派的九乘既包含了所有的解脱道,也包含了所有的人天道。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藏传佛教简介]
菩萨的种姓有两种:一种是智慧的种姓,另外一种是慈悲的种姓。《入中论》里讲过,对空性有特别的兴趣,一听到大乘佛法里面的空性、大中观、光明,不但能理解、不排斥,还会非常激动——汗毛竖立,眼泪直流,有这样的标志,就说明大乘智慧的种姓成熟了。在听到菩提心、利益众生、放弃自私等大乘佛法的关键词句,与大菩萨们的高尚行为时,激动万分——涕泪四流、心潮澎湃,就说明慈悲心的种姓成熟了。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