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561~580 of 1920)
一共收录了13829条微博,搜索到了1920条微博 >>导出微博>>
世上没有一件事物是恒久不变的,所以我们拥有、经历的一切都会带来不安全感。这恐怕是无人能幸免的一种痛苦。我们真的熟悉痛苦吗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塑造者和负荷者。关于一个时代的劫运,其实无须问别人,看看自己和周围人们的行为就能知道。共同的因缘,唯有大家一起在思想、行动上改正、净化,才能慢慢扭转。解铃还须系铃人。
世人所谓的痛苦和安乐,除了自己的心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作者。因为分别念假立痛苦和安乐,然后我们又再继续地执著它,就像梦中遭遇到外境一样,如此不断地感受,不断地痛苦。如果自己的心安乐,则一切安乐,如果心痛苦则一切痛苦。——法王如意宝 只有了知它,才了知痛苦和安乐的根本
闻思佛法是为实修做准备,有助于澄清见解,遣除实修中的违缘。若能广泛闻思当然好,若没有条件或能力,则应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法门,了解基本的修持方法后,一门深入,扎扎实实去修。佛法是要拿到身心上去验证的。
“行菩萨行取决於心,而非显露於外的行动。真正的慷慨是没有执著,真正的戒律是没有贪欲,真正的忍辱是没有瞋恨。菩萨之所以能够舍弃自身的一切,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超越了内在的贫乏,可以无条件地去实现满足他人的愿望与需要”自我与他人
我们不喜欢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点不确定都会让我们焦躁不安,所以我们总是神经质地忙碌着,即使身体没动心里也从没停过,深谋远虑想防微杜渐。以至于忘记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甚至有点混乱的。哪怕我们耗尽毕生精力,也无法使它更可靠有序些。
分享图片
“只想开悟不想学佛”的人不少。只求佛的智慧,不学佛的行愿。智悲本是一体,哪有舍此取彼的道理?佛法的智慧超情离见,不是我们一般人满心傲慢和成见随便读几句经文,看几则公案就能揣度。想开智慧先调柔相续,远离恶业,对治烦恼。普贤行愿一一随学,渐渐能心得开解,否则仅凭世间聪明,徒增邪见。
学佛之人不要迷信“神通”。真正的大神通是调伏自相续的烦恼,圆满具足菩提心,以佛法帮助众生。
昨晚,你或许梦见自己是一个伟大的国王,但是当你清醒之后,留下了什么?你在清醒时所体验的事物,几乎不比梦境真实。与其去追求难以捉摸的梦,你应该让自己的心安住于宁静无扰的禅思,离于烦乱散漫,直到对空性的了悟成为你的觉受不可或缺的一分。——顶果钦哲法王 圆满我们所有计划的最佳方式
期望和恐惧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两面,有期望就会有恐惧,而回避则会加强恐惧。不迎不拒使我们放松下来,这时,我们才更有可能瞥见一切思想行为、一切欢喜哀愁背后的那个东西。
冷漠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敞开心胸的能力。
今天是藏历十五,阿弥陀佛节日。如《观经》中说:“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南无阿弥陀佛!
通过外在欲求获得的快乐,如同搔痒得到的快感;内心寂静调柔生起的快乐,如同治好瘙痒病后的快乐。龙树菩萨曾说:“搔痒令人快乐,摆脱癌痒更快乐;满足欲求令人快乐,摆脱欲求更快乐。”
分享图片
不思善,不思恶,是入定的境界,并且非初学者所能了达; 而出定后,仍然要谨慎取舍善恶因果,积累福慧资粮,不可荒废了修行。
修行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你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多么重大的变化也都是从当下、小小的改变开始的。学佛要有耐心,尤其是初学者,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那样很容易失望,退失道心;也不要急于求成,那样会很危险,而且难有实质的效果。
今天是藏历初八,药师佛节日。顶礼供养皈依药师琉璃光如来!愿一切众生远离厄难病苦,常得安乐!
修行从何处入手?身、口、意。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口业,不举他过;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初学者应从较粗大、易察觉把握的身体行为和语言开始,通过持续清醒的觉察规范自己的言行。之后随着修行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关注心。此时才知道果然是不用操心外在,真正的改变在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