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341~360 of 1920)
一共收录了13829条微博,搜索到了1920条微博 >>导出微博>>
一个人怎么看待死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对「活着」的态度。此外,对于佛教修行者,「生死事大」还有更进一步的含义,就是把超越生死轮回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在烦恼中无尽流转,身不由己,求出无期。
提问:
当嗔恨贪执生起的时候,明明知道是不对的,可内心却无法一下子平静下来,出现这种状况我们该如何应对,是不是我对因果过患还思维不够?

回答:
出现这种情况时,不要期望自己能一下把嗔恨贪执全部放下,否则你会被挫败感深深困扰,觉得自己修行没有成效,从而逐渐退失修行的热情。修行需要耐心,要允许自己失败和重来,只要不放弃就好。

能够意识到嗔心、贪心生起已经是进步,接下来要做的是努力不采取行动。

尽管内心感受到嗔恨、贪执,但不要把恨和贪付诸行动,也就是说,不要把嗔恨转化为语言和身体上的攻击,不要把贪执之心转化为追求和占有等行为。

这样做的同时尽量保持对内心情感变化的觉察,你会发现,当贪嗔生起时,如果不随即采取行动,心里的那股贪执、嗔恨慢慢也就自行消退了。

经过这样反复的控制和观察,贪嗔对我们的干扰会减小。

事实上,随着正知正念训练的纯熟,我们的心相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变得敏锐、调柔,外境对我们的影响力便越来越弱。
莲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有信心,即使从来没见过面,也能获得心的加持;没有信心,就算一生跟在上师身边,天天听闻上师传法,对解脱来说也毫无意义。

所以,无论修什么法,信心是获得成就之关键,即便是念一句佛号,也需要以对佛的信心来摄持。

虽然有些人没见过法王如意宝,但 ...全文
如果我们暂时做不到时刻觉察因而有效远离贪心、嗔恨和邪见,至少可以提醒自己要有正确的发心和圆满的回向。发心、回向并不只是开始做一件事和结束时念一念相关的经文而已,我们应该经常反省,转过头看看自己所做的事和自己的内心并自问:“我做这些究竟是为了什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大家都知道,是“为了解脱和众生离苦得乐”。

可这是你的事实吗?你不要想什么是应该的、正确的,而要诚实地反观自心,看看此时此刻自己的真实想法,努力去了解自己。一次次地自问,如果你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很多地想到解脱,那么你想的是什么?追问下去,看到自己真实的发心,不要自欺。然后,你才会逐渐看到这些发心给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困境,你才会有动力和机会真正去调整自己的发心。

修行不是做样子,要真的发生内在的转化,而内在转化有多难!一个很小的改变也是无数遍觉察、反省、自问、调整才得以实现。说实话,没人逼着我们修行,我们也不用有“必须给谁一个交代”的想法,如果我们不想改变,随时可以放弃修行,为何既不放弃又不真正去改变呢?如果我们想假装一副“优秀佛教徒”的样子,当然也尽可以一直装下去,没人会揭露你,但最终(也许是死亡来临那一刻,也许更早)我们还是得诚实地面对自己,逃不过去的。
正念,便是在自己的见闻、情绪、感受当中看到佛法的见地,在每一个当下觉察真相。我们前面说过,精进不是一个外在做什么的问题,而是在所有情况下保持正念。你可能很勤奋地磕头、念咒,或者你在与人交谈中能把“发心”“空性”等名词运用得相当熟练,但如果没有通过外在的言行去加强对正见的体认,便很难说是在精进修行。佛经上说,修持正念,当行于不生不灭。何者不生?何者不灭?不善不生,善法不灭。日常的每一个行为,所有的境遇,都提供给我们修行的机会,用以增长智慧和慈悲。

当然,时刻保持正念是非常困难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所以佛陀教给我们许多方法和步骤,逐渐去培养这种能力。比方说,闻法之后,要对佛陀的教法进行思维、分析,从而形成定解,也就是确定不移的见解,这叫正思维。

比如,你在书上看到“因果不虚”的讲解,觉得很有道理,心想“的确是这样”,但放下书本回到现实生活中,尘劳琐事四面八方袭来的时候,你可能就不记得什么因果不虚了,或者会怀疑:“到底是不是因果不虚呀?如果真有因果,怎么会发生这么不公平的事?怎么我就这样倒霉?”你的想法,你对一个见地的认同与否,随着你的情绪、心态、某段时间里的生活状态、经历等而变化,所以是不定的见解。而定解呢,则不会随这些变化,无论你心情如何、遭遇如何,对事物的见解不会受到影响。有了定解,才谈得上时刻提起正念。
所谓精进,并非一个外在做什么的问题,而是在所有情况下保持正念。

这要求我们有持续的觉察和节制,当然首先我们要有正见,因为正见是正念的基础。比如说,当你生气时,你觉察到自己在生气,但这样就行了吗?不是的,“生气”不孤立也不恒常,所以你觉察到自己生气时,你还要觉察恼怒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痛苦,你要觉察恼怒这种情绪的变化,从增强到减轻,直到消散。这里就有正见的加入。不论你觉察的对象是什么,你都会觉察到苦、无常、无我以及相似相续。这些是佛法的见地,同时也是万事万物的基本特征。

闻思佛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通过闻思我们才了解到正确的见地。人们对人、事、物的见解五花八门,但这种种见解当中,有多少是符合事实的?有多少是在加深人的困惑和烦恼?有多少指向痛苦?有多少指向安乐?即使非常聪明、有才华、有建树、有能力的人,他们持有的见地也可能与事物的实际情况偏离很大,所以一般的世间教育并不会自然就带给你正见。

正见的“正”,是指与事实一致。佛法中一些见地,比如“因果不虚”“诸受是苦”等,常被误解为某种道德劝诫,要人做好事、不做坏事,要人甘心忍受苦难,但实际上,关于因果和苦的见地只不过是在陈述事实而已。
今天是藏历三十,释迦牟尼佛节日,扎西持林五明洲僧众在经堂诵戒。 希阿荣博堪布的微博视频
慈悲心的力量巨大,你只要肯为它打开一个小口,安乐的光明就倾泻进来。
深秋的天气渐渐寒冷,扎西持林迎来了第一场大雪。 希阿荣博堪布的微博视频
是否感到孤独,与别人关系不大,你越是以自我为中心,就越难以走出孤独。
今天是藏历二十五,空行母节日。嗡达瑞 德达瑞 德瑞梭哈!诵此度母心咒,除诸病苦障难,远离忧患烦恼。依度母本源记所载:观世音于无量劫前,利益有情,然众生度不胜度,菩萨悲悯落泪,泪滴成莲花化现度母,道曰:“汝勿忧闷,我誓为汝助,众生虽无量,我愿亦无量。” 此乃救度母之由来。
心的运作模式是决定当下、未来最重要的力量。我们可以从此时此刻的心开始,不论你心情好或不好,是迎接还是抗拒,基本上只要我们肯在当下的心中稍作安住,就能体会到内心本具的温柔、开放,无所谓好坏、悲喜的温柔与开放。
自然界的一切相互融合,静谧和谐。 希阿荣博堪布的微博视频
扎西持林根嘎ra哇内的塑像:丹哲耶吾布美及王妃,父亲丹玛,超统大王,大臣泽钦·威玛拉达。 希阿荣博堪布的微博视频
今天是藏历二十一,地藏王菩萨节日。南无大悲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大家多行持诵经,抄经,放生等善事,并回向众生,愿众生免受灾难之苦;可以观想地藏菩萨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 希阿荣博堪布的微博视频
扎西持林根嘎ra哇中的塑像:格萨尔王及王妃;将军容擦·华沃甘潘。 希阿荣博堪布的微博视频
雪域三大文殊—全知龙钦巴尊者、宗喀巴大师、萨迦班智达;大译师马尔巴尊者;笃布巴·喜饶坚赞。 希阿荣博堪布的微博视频
今天是藏历十八,观世音菩萨节日。嗡玛呢呗美吽!愿更多人见到、听到、忆念、接触观音心咒转经轮。
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我们仅再需要一颗受过训练的心,就能得到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