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微博 (181~200 of 1920)
2025 (58)
索达吉堪布 (2782)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1)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0)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28条微博,搜索到了1920条微博
>>导出微博>>
某些情况下,我们能够利用自己对痛苦的熟知,通过破坏其形成的条件去阻止某项痛苦生成。然而,我们同时也应该了解:生活中很多局面不是我们所能控制,也不是事到临头能改变。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如果痛苦、尴尬在所难免,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该面对的问题还得面对,该经历的痛还得经历,我们却不再那样感到苦,不必再承受额外的恐惧和焦虑。
在佛法中我们说到“刹那”的时候,它指的是一个现象的生起及断灭,而“刹那刹那”,即所谓时间的流逝,则是无数现象的持续生灭。每一个现象都以前面的现象作为基础而生起,环环相扣,像是一摞垒起的骰子,下面的每一颗都是上面一颗的基础,缺一不可,所以对我们来说虽然始终只有当下,但每一个当下的刹那都映照着之前所有的刹那,同时也是之后所有刹那的缘起。网页链接
持久的快乐源于内心的平和,不在于名利的积累。真正能让我们远离匮乏、孤独之苦的,不是金钱地位,而是懂得关爱、分享和宽容的心,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不懂得关爱分担,金钱地位只会强化内心的傲慢冷漠,不但谈不上帮助他人,反而增加别人的负担,因为财富越多意味着占有更多的资源和社会劳动成果,并有能力消耗更多能源。有条件的话多帮助别人,造福众生,富贵才有意义。
不懂得关爱分担,金钱地位只会强化内心的傲慢冷漠,不但谈不上帮助他人,反而增加别人的负担,因为财富越多意味着占有更多的资源和社会劳动成果,并有能力消耗更多能源。有条件的话多帮助别人,造福众生,富贵才有意义。
什么是发菩提心?就是发愿自己要成为一切众生安乐的源泉。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学佛要脚踏实地,净化自己的身、口、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要总想装神弄鬼、上天入地;而且学佛不能双腿一盘只顾自己舒服,还要心怀众生的疾苦,切实为众生服务,上求下化,自利利他。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学佛要脚踏实地,净化自己的身、口、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要总想装神弄鬼、上天入地;而且学佛不能双腿一盘只顾自己舒服,还要心怀众生的疾苦,切实为众生服务,上求下化,自利利他。
在四无量心的摄持下,我们愿一切众生获得无上正等觉,彻底摆脱痛苦、得到安乐,这种发愿称为愿菩提心。你可以愿自己先觉悟,之后再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也可以发愿与其他众生一起渡过轮回苦海,到达解脱的彼岸。或者像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那样,除非所有众生都自由解脱,否则,誓不成觉。
发心有大小而无优劣,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因缘发菩提心。只要诚实并且是真心为了众生的解脱,发心无论大小都值得赞叹。
发心有大小而无优劣,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因缘发菩提心。只要诚实并且是真心为了众生的解脱,发心无论大小都值得赞叹。
我们把慈、悲、喜、舍分开来讲是为了训练更加方便、有力,实际上这四无量心并非各个独立。慈悲、欢喜若非以平等心为基础,则不够清净,不是无量心。
所谓无量,是指发心的对象范围广大,无边无际、无有穷尽;发心的功德不可计量。平等心中若没有慈悲、欢喜,就变成了冷漠和无动于衷。四无量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涵盖、融会贯通的。
所谓无量,是指发心的对象范围广大,无边无际、无有穷尽;发心的功德不可计量。平等心中若没有慈悲、欢喜,就变成了冷漠和无动于衷。四无量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涵盖、融会贯通的。
慈、悲、喜心都强调平等。大乘修行人不会为了显示公正而力求平等。只因为内心足够开放,对一切都能欣然接受,他的所见往往超越了人我、亲疏、好恶,所以他能自然地平等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是为舍无量心。
传统上,四无量心的训练一般都从舍心开始。舍乃慈悲心的起点和基础。《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修舍无量心就像欢迎所有人参加一场宴会,没有人会被拒之门外。
传统上,四无量心的训练一般都从舍心开始。舍乃慈悲心的起点和基础。《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修舍无量心就像欢迎所有人参加一场宴会,没有人会被拒之门外。
慈悲心的训练让我们的气度逐渐开阔,平和之中带着喜乐。喜乐针对自己是感恩,针对他人是随喜。
法王如意宝曾说感恩是最为宝贵的一种品格。对罹患满足感缺乏症的现代人来说,喜乐是个陌生的东西,不知感念自己福报的人,大概很难理解那种无所希求的欢喜。由于珍惜和感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自然而然心怀恭敬。
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就是随喜。只有开始随喜这项训练时,人们才会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么强,多么容易被激发。看似轻而易举的随喜,实际做起来却有相当难度,必须像训练慈悲心那样,有步骤地逐渐扩大随喜的范围。
是从亲近的人开始还是从陌生人开始并不重要,关键是找到最容易把“真替你高兴”说出口的对象。有人也许更容易嫉妒近在身旁的人,而对漠不相干或远处的人是否比自己好没有太大反应;有人恰好相反,随喜亲友不成问题,却见不得其他人走好运。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嫉妒心强,但也很少有人能毫不费力、心甘情愿地随喜他人。
法王如意宝曾说感恩是最为宝贵的一种品格。对罹患满足感缺乏症的现代人来说,喜乐是个陌生的东西,不知感念自己福报的人,大概很难理解那种无所希求的欢喜。由于珍惜和感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自然而然心怀恭敬。
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就是随喜。只有开始随喜这项训练时,人们才会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么强,多么容易被激发。看似轻而易举的随喜,实际做起来却有相当难度,必须像训练慈悲心那样,有步骤地逐渐扩大随喜的范围。
是从亲近的人开始还是从陌生人开始并不重要,关键是找到最容易把“真替你高兴”说出口的对象。有人也许更容易嫉妒近在身旁的人,而对漠不相干或远处的人是否比自己好没有太大反应;有人恰好相反,随喜亲友不成问题,却见不得其他人走好运。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嫉妒心强,但也很少有人能毫不费力、心甘情愿地随喜他人。
“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这就是悲心。
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得快乐,而悲心是在此基础上,更要有勇气,愿意去经验痛苦,不仅为自己,还要为他人。
与慈心相比,悲心需要更多的温柔和坚强。肯去感受痛苦不是因为嗜苦成癖,而是痛苦让我们放下骄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并透过它,体念到其他人的恐惧、伤痛和烦忧。人们常常因为感觉到自己的脆弱而变得充满攻击性,试图以生硬和残忍来保护自己。悲心的训练却是反其道而行,因悲悯自己而悲悯他人。
悲心的基础是平等。有上下之分、人我之分,便无法完全体悟万物同源的那份亲情。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可怜那些境况不佳的人,那样我们非但不能经验、分担他们的痛苦,反而会给他们造成新的伤害。被人怜悯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人在困境中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平等的沟通,所以我们发悲心时要有沟通的强烈愿望。我们做的不是施与,而是分享。
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得快乐,而悲心是在此基础上,更要有勇气,愿意去经验痛苦,不仅为自己,还要为他人。
与慈心相比,悲心需要更多的温柔和坚强。肯去感受痛苦不是因为嗜苦成癖,而是痛苦让我们放下骄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并透过它,体念到其他人的恐惧、伤痛和烦忧。人们常常因为感觉到自己的脆弱而变得充满攻击性,试图以生硬和残忍来保护自己。悲心的训练却是反其道而行,因悲悯自己而悲悯他人。
悲心的基础是平等。有上下之分、人我之分,便无法完全体悟万物同源的那份亲情。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可怜那些境况不佳的人,那样我们非但不能经验、分担他们的痛苦,反而会给他们造成新的伤害。被人怜悯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人在困境中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平等的沟通,所以我们发悲心时要有沟通的强烈愿望。我们做的不是施与,而是分享。
在宗教、性别、职业、社会地位等等不同的背后,大家都是人,都希望被理解、被关怀,都希求快乐,不想遭受痛苦。先认识到这一点,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内心的容量,对众生慢慢地由衷地生起亲切感,愿意去感受他们的快乐、悲伤、孤独,愿意去谅解、去帮助。这在我看来是佛教徒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历代祖先、现世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极大,现在斯人已逝,我们继承了他们的财富,却很难直接用物质帮助他们,而行持善法并回向才是令他们具有安乐来世的助缘。米拉日巴尊者也曾说,行持善法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是让他们获益的真实途径。不仅是今天,我们将来也要时刻以行善来延续自己的纪念和感恩。无论怎样我们都应了知,尽量帮助亡者脱离轮回才是对他最大的帮助。
很多修行人其实都是这样,即使已经达到极高的修证境界,仍然不放松对经续论典的闻思持诵。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成为饱学之士,而是出于实修的必要。在实修过程中,反复以经论和上师的金刚语来指导修行、印证修证境界,同时以自证现量印证经论及上师的教言。网页链接
今天是藏历初八,药师佛节日。顶礼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佛心咒:嗡南无巴嘎瓦得 贝喀匝耶格热班哲雅札巴ra匝雅 达塔嘎达雅 阿儿哈得桑雅桑布达雅 达雅塔 嗡贝喀匝耶 贝喀匝耶 玛哈贝喀匝耶 贝喀匝耶ra匝雅 萨么嘎得梭哈!ཆོས་རྗེ་ཡིད་བཞིན་ནོར་་བུའི་སྨན་བླ། 药师经略轨·甘露明点 (希阿荣博堪布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