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中论广释08 访问量: 408 切换至听传承页面 返回: 密法基础课程内容
字体: A- A A+
第八课
思考题
1、本品是以何推理来破世人共称的他生?
2、以教证总结本品的内容。
第一品《观因缘品》主要破斥了依他缘而生,并没有广讲自生、共生和无因生的破法。这三种生的破法在其它中观论典(如《中观庄严论释》、《入中论》、《入行论·智慧品》等)中有宣讲。
前面已经遮破了他生的四种缘,现在正在破缘之能立(安立缘的理由)果仁巴大师的科判将此安立为破世人共称之他生
全知果仁巴是萨迦派非常著名的论师,他在《现观庄严论》、因明和中观等方面有很多著作,其见解具有不共的特点。他曾对宗喀巴大师的著作加以分析,并撰著了一些辩论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藏传佛教界中,他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大德。
果仁巴大师也写过一部《中论》注疏---《中观论详解·正见之光》。在翻译麦彭仁波切《中论释》的过程中,我参考过这部注疏,当时也参考了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藏传佛教各派在传讲《中论》的时候,萨迦派主要依靠全知果仁巴的《正见之光》;格鲁派主要依靠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宁玛巴主要依靠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这三部注疏都非常著名
果仁巴大师的科判把这一品的前面安立为破宗派所承认之四缘他生此处安立为破世间共称之他生。这一部分共有四个颂词,前两颂是从果和缘之间“有”或“无”方面破;后两颂是从果和缘之间“是”或“非”方面破,感觉这样安立非常好。
昨天学了四个偈颂中的第一个,即遮破了“有”。如何破的呢?如果认为缘中有果,则“有”的方式只有两种:一是在各自的缘中存在;二是在和合的缘中存在,但是观察之后,两种存在方式都不合理,以此便遮破了缘中有果的说法。下面要学的第二个颂词是从缘中无果的角度破。后面两颂是从果是缘,以及果非缘两个角度破。
从有、无、是、非四个方面进行剖析非常好。如果对这四个颂词没有做这样的分析,一下子就过了,还是有点可惜。
壬二(广说)分三:一、观察缘中无果之自性;二、观察果是否为缘之自性;三、彼二之摄义。
癸一(观察缘中无果之自性):
对方反驳说:既然缘中有果不合理,那缘中无果应该合理吧。但这种说法同样不合理。为什么呢?
若谓缘无果,而从缘中出,
是果何不从,非缘中而出?
如果说缘当中并没有果,而果却能从缘当中出生,那么该果法为何不从非缘中出生呢
假如缘当中并没有果,那缘怎么会生出果法呢?就像石女儿的本体当中并不存在苗芽,他也不可能生出苗芽一样。如此简单的道理,连世间愚者也会明白。
事实上,如果缘中没有果,此缘就不能成为果的缘如果认为这样的缘能生果,那为何不说非缘当中能生果呢?如果非缘能生果,那瓶子当中就能产生柱子,早点当中也能生出盘子和碗了,这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过失。因此,这种说法根本不合理。
下面是《中论释》对颂词的解释:
【既然在分别各缘上均不存在果,】
昨天通过观察已经了知,在分别各缘上,即一个一个分开的缘上并不存在果,由此,在因缘聚合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有所谓的果
世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因缘和合时一定会产生果。对于这种观点,中观应成派并没有遮破。未遮破是否意味着因缘和合真能生果呢?并非如此。因为在胜义中任何一法都无有真正自相,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因缘生果。但为了安立名言,也可以暂时承许这种观点,下至牧童,上至班智达的所有人都可以这样承许。虽然如此,但也应该知道,所谓因缘和合生果只是一种假立而已。麦彭仁波切在《入中论释》中说:世人所承认的他生和中观所承许的因缘生果,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
【又如何能自缘而生出彼果呢?不可能生出果来。】
既然在分别各缘上都不存在果,那怎么能说从缘当中产生了果呢?比如,若地水火风等各缘中都不存在苗芽,那它们怎么能产生苗芽呢?根本不可能。
【如果彼果在彼缘中不存在,却依彼缘能生出彼果。那么从其他非缘当中,也应当能生出果法,但为何不能生出果法呢?所以,这种生法[缘]的安立是不成立的。】
如果在缘中找不到一点一滴的果,却认为依靠缘能生果,就如同在虚空中不存在一点一滴的瓶子,却认为虚空是产生瓶子的因一样不合理。如此一来,所有的非缘就会因皆能生果而都变成了缘。但实际上,非缘根本不可能生出果法。由此可见,如果缘中无果,缘就不可能成为缘而生果
以上从“无”的方面进行了剖析,下一颂是从“是”的方面,即果是缘方面做观察。
对方不同意中观宗的观点,反驳说:如果缘和果是完全分开的他体,则可以分析缘上是否有果,或果上是否有缘,但缘和果并非他体,而是一体,即缘的本性就是果,果的本性就是缘。所以你们这样观察并不合理。
下面中观宗对此观点进行破斥:
癸二(观察果是否为缘之自性):
若果从缘生,是缘无自性。
从无自性生,何得从缘生?
藏文译本颂词:
若果是缘性,诸缘非自性,
从无自性生,岂得缘自性?
若认为果就是缘的本性,则不合理,因为诸缘根本没有自性,这样从无自性的缘当中怎么会产生果呢?果又岂能得到缘的自性呢
假如缘有真正的自相,则可以说果是缘的本体,否则就不能这样承许。比如,如果无常70法有自己真实的本体,则可以说无常当中产生了柱子,柱子是无常。但是通过胜义观察,无常法在“自性不成立”这一点上与石女的儿子没有任何差别。这样“无常当中产生了柱子,两者是自性一体”的说法就根本不合理。
70无常:即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大智度论》举出二种无常:(一)念念无常,指一切有为法之刹那生灭;(二)相续无常,指相续之法坏灭,如人寿命尽时则死灭。)
若想成立因果关系,一方面,时间一定要有前后差别(前因后果);另一方面,两者都要有自相。这种自相必须能独立自主地存在,即使通过胜义观察也不能被遮破。但实际上,因和果根本不具这样的自相,既然如此,“果是因”的概念就无从安立,就像不能说虚空中的鲜花是石女儿一样。
下面是麦彭仁波切对颂词的分析:
【他宗又进一步狡辩道:如果缘与果法为他体,则可以考虑缘中是否有果。但缘的本性即为果,二者不可能异体。所以,应当承许果仅仅是缘的自性或者形态而已。】
对方狡辩道:如果缘和果是别别的他体,就像柱子和瓶子一样,那分析缘上是否有果也是可以的,但两者并非他体,缘的本性就是果,果的本性即是缘,比如,灰色种子作为因的时候,其中并没有绿色苗芽的形相,而当种子长成绿色苗芽的时候,虽然形相变了,但其本体并没有改变
这里对方持有的应该是自生观点数论外道主要承许自生,他们认为二十三谛法都是主物变化的假象,实际上都是主物的本体到了一定时候(即神我由于修习少欲,观察诸境过患而起离欲之念,逐渐修习静虑,因而获得了天眼通。以天眼通观察主物时)主物便不好意思,脱离了神我,这时一切变异的二十三种法就会逐渐融入主物中隐没不现,他们把神我脱离二十三种法称之为解脱。数论派71这种自生说法并不合理,颂词对此进行了破斥。
71数论派是一切外道的主派,创派者主要是劫毗罗仙人(淡黄仙人),这一外道将三德平衡的自性主物神我二者许为胜义,《入行论智慧品》等很多论典中说:数论外道认为有二十五种所知。其中,胜义谛有两种,世俗谛有二十三种。其中主物所变化的一切现象是欺惑性的世俗有法。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数论派所承许的主物相当于阿赖耶,神我相当于意识。一旦通过修道而获得禅定眼后再来观看,便会现量照见所有现象的本来面目。数论外道特别精进,他们通过禅定获得智慧眼,最后见到并非主物和神我的所有现象的本来面目。就像人们所认为的,意识当中显现万事万物的形象。因此,麦彭仁波切也说:在所有外道当中,数论外道应该是最好不过的一种宗派,因为它接近唯识宗。由此使诸现象全部融入主物境界中。通过修行认识这些假象以后,一切世俗法逐渐融入外道所承认的主物当中。这样一来便使明知之士的神我与似乎欺骗诱惑的对境一刀两断,不再有任何关联,从而独自逍遥而住,这就是所谓的解脱。有人认为:这种说法跟佛教的说法是不是相同啊?一切世俗谛都是假的。通过修持,对这种假象的本体获得认知之后,一切假象全部融入主物,最后现前自我的逍遥自在。这是不是已经获得了佛教所谓的成就呢?其实有很大差别。因为数论派承认“主物”是实有存在的,而佛教徒完全是在无我的基础上进行抉择,无论如何观察,所谓的“我”根本不可能成立。显宗、密宗,包括大圆满当中,虽然有“普贤如来”、“自我本净”等诸如此类的法语,但实际上,这些全部是建立在“无我”的基础上。因此,二者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别。
【如此承认也不合理。如果毛线等缘的自体、本性或者自性能够成立,则毛线可以成为氆氇,即二者一体。】
中观宗驳斥说:这种观点并不合理。若毛线等缘的本体真正成立,那认为氆氇就是毛线,即氆氇与毛线的本体无二无别,也是可以的。但实际上,毛线的本体并不成立,因为毛线是由很多细毛组成,每根细毛是由东南西北不同方向的很多微尘组成,每个微尘又是由无数极微组成,观察到最后,极微根本没有真实本体72,因此,所谓毛线只是一种虚假显现而已,并不能成立。既然毛线的本体不成立,那就不能说氆氇是毛线。就像刚才所说的,如果无常的本体真正成立,则可以说柱子是无常,但无常的本体只是一种假象,即人们心中的概念,与石女儿一样根本不存在,如此一来,“什么是它”或“它是什么”这样的概念就不能成立。
72此处可用离一多因来观察:离一多因是观察一切诸法本体的中观因如果万法实有,其本体要么是一,要么是多,除了一和多之外没有其它实有的方式,所以通过离一多即可破对万法的实执。因为“多”是由“一”组成,所以首先破一,一破掉后多就不能成立。比如,柱子是由很多微尘组成,微尘分到最小就是极微,此最小微尘是否是实有的“一”呢?通过六尘绕中尘的方式,即让中间的微尘被其他六个相同体积的微尘围绕,然后看中间的微尘有没有趋向于六个方面的接触点,如果有朝东、朝西、朝南、朝北、朝上、朝下的接触点,就说明中间这个极微还可以再分,并不是所谓的“一”;如果没有朝向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向,就说明微尘与微尘之间可以互相进入,这样六尘就变成了一个微尘,根本无法组成色法。所以最后,所谓实有一体的最小微尘根本不存在,既然一不存在,多也不可能存在,离开了一和多,就说明此法没有自性。
【但彼等因缘仅仅具备了支分性形态,却不能成立其自性。如此从本来并非实体且无有自性的缘中,又怎么能生出果法呢?】
作为缘的毛线,本身并没有真正的自相。其本体并非在我们观察时才不存在,而是自始至终从未存在过。认为其存在只是世人的错乱分别念而已。既然毛线的自性并不存在,那从毛线当中产生氆氇,并且氆氇和毛线的本性一味一体这样的概念是从何而来的呢?根本不能成立。
【彼缘又如何能成立缘的自性呢?绝不可能。犹如宝瓶与空中鲜花的自性大相径庭一般。】
如果有人说空中的鲜花和瓶子一味一体、无二无别,这种说法是否合理呢?肯定不合理。同样的道理,如果缘的本体不存在,那么“果是缘”或者“果和缘具有无二无别本体”的说法,也不可能成立
对方又狡辩道:既然果是缘(果和缘同一本体)不合理,那我们就承许果不是缘,即果和缘是不同的他体,这样应该合理了吧。
下面第四颂就是从“果非缘”方面进行观察:假如缘和果存在真正的自性,那么两者成为他体也可以,可以说这是因、那是果,而实际上,两者根本不具自性,这样所谓他体怎么可能成立呢?如颂云:
癸三(彼二之摄义):
果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
以果无有故,缘非缘亦无。
藏文译本颂词:
故缘非自性,非缘性成果,
非有中无果,非缘岂成缘?
通过观察故可了知,缘并没有自性,由此果就不可能产生,缘和果也无法成立他体;既然如此,非缘自性成立且能生果的情况就更不可能有;如果缘中都没有他体的果,非缘中更不会有他体的果。非缘难道会成为缘吗?根本不可能。
下面是《中论释》对颂词的分析:
【因此,作为果法,其缘却并不具有自性。如云:“氆氇自因成,因自他法成,其本体不成,岂由他生成?”73】
73《中观四百论.第十四品》中有类似的偈颂:“若瓶由因生,因复从他成,自体尚不成,如何能生他。”
对于果法而言,它的缘并没有自性。经云:氆氇没有实体,因为它是由毛线组成,毛线又是由众多微尘组成,而微尘根本没有真实的本体,这样怎么能说氆氇是由毛线所生呢
“氆氇自因成,因自他法成,其本体不成,岂由他生成?”这个偈颂出自《百论》。宗喀巴大师曾在《理证海》中引用过。它主要说明了,因和果的本体都不能成立,这样两者就不能成为他体,如此一来,所谓的他生也不能成立
【如果对方认为:果法是由非缘而成立为自性的。】
对方又辩白道:虽然最初缘中没有果,此法也不是果法的缘,但后来它可以变成缘,因此,果法可以从非缘当中产生
【在非缘中就更不存在具备自性的果法。如同在毛线中都不具备氆氇的自性,则在茅草中又怎么会具备氆氇呢?】
这种说法根本不合理。非缘可以生果的观点无论谁也不会承认
对方认为缘必定会生果,否则,就会有毁坏世间因果的过失如果承许缘能生果,那么缘和果或者以有、无的方式存在,或者以是、非(一体、异体)的方式存在。而前三种已被中观宗遮破,所以,他们便认为缘和果是以第四种“非”的方式存在,即果不是缘,果和缘是分开的他体。但这种观点同样不合理,前面已经分析过,缘并没有自性,这样果的自性也不可能成立,既然缘和果都没有自性,那么果非缘(果和缘他体)的说法就不能成立
再者,既然缘中都不具果的自性,那非缘中更不可能具有果的自性,就像在毛线中都不具备氆氇的自性,在茅草中又怎会具有氆氇呢?可见对方的说法完全不合理。
【他宗又反驳道:如果观察果法,的确不存在缘。但缘与非缘应当存在,你们不是也口口声声地说过“非缘当中……”等等吗?既然缘与非缘存在,果法又凭什么不存在呢?】
对方反驳道:如果缘和非缘真的不存在,那为什么很多经典都会对它们进行安立呢?你们不也经常说“非缘当中不能产生,因缘当中可以产生”吗?既然有此说法,就说明缘和非缘存在。如果它们存在,果又凭什么不存在呢?
宗喀巴大师《理证海》中的确说过:若从芝麻当中产生芝麻油,则果是从因缘当中产生;若从细沙里面产生芝麻油,则果是从非缘当中产生可能有些人由此认为:既然有“芝麻是芝麻油的因缘、细沙是芝麻油的非缘”的说法,那缘和非缘就肯定存在,否则,宗大师也不会这样讲了,我们已现量见到了缘和非缘的差别及安立方法!其实并非如他们所认为的那样,宗大师的这一说法,只是在安立一种名言假立之法而已,并非意指它们实有存在
【自宗对此驳斥道:如果果法存在,则对于氆氇而言的毛线等缘以及茅草等非缘也可以存在,】
中观宗驳斥说:若氆氇的本性真实存在,则它的缘---毛线,或者非缘---茅草等可以有存在的机会。也就是说,假如果法真实存在,那么观待果法的缘及非缘也可以存在。
【如果按前面所说那样对果法进行观察,就会大失所望地发现,其二者根本不存在。】
但是,当真正观察果法的本体时(即以刚才破因本体的方式观察),就会失望地发现果法根本不存在既然如此,观待果法的缘和非缘,就如石女儿一样无有丝毫存在的可能性
其实,世间一切万法皆由众生的分别念造作而成。正如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所引用的教证:“世间因缘悉如是,但彼凡夫妄分别。”意思是,世间所有的因缘都非真实存在,但凡夫人却对此妄执分别,认为这是果法,那是因法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说:因为世人对因和缘的执著根深蒂固,所以龙猛菩萨在第一品就针对因缘做了破斥。
有些人可能由此产生疑问:既然因和缘都不存在,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点是否也要一概破除呢?
胜义中需要破,名言中不能破在名言当中,在我们的能取所取尚未消于法界之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因果无欺地存在。所以一定要知道,这里破斥的并不是名言中的因果,而是实相中的因果
关于这一点,宗喀巴大师曾说过:学过宗派的人执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名言正理;未学过宗派的人,也会执著因果,像农民就会对种子生庄稼的因果非常耽执。从实相意义上讲,无论何种执著都需要彻底破除,因为从佛陀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来讲,一切万法无有任何实义,皆为远离四边的空性
如果再深入分析,就会明白,佛陀第二转法轮最究竟的密意即是万法无生。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曾引用过大乘《入楞伽经》74的教证“自他及俱皆不生故”来进行说明。经中释迦牟尼佛告诉世人:一切万法实际上没有任何产生。佛陀还在经中对此观点进行了推证。
74《入楞伽经》:北魏菩提流支译,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楞伽经》(南宋求那跋陀罗译);《大乘入楞伽经》(唐朝实叉难陀译),由于求那跋陀罗翻译的《楞伽经》最早,更接近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此经是印度中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因其思想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元我”为中心, 又涉及“三界唯心”“唯识”“种性”“禅定”“涅··”“顿悟”等重要思想, 所以被视为唯识学的基础, 其中谈到的种性论, 指出一阐提的人可弃恶从善的学说,对后来中国佛性论影响深远。据记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曾以《楞伽经》作为印心之法传授与神光慧可。研修此经者,世称“楞伽师”,是为禅宗的先驱。
【因此,分开而安立的所谓“非缘是生成实物果法之缘”的立宗,又怎么可能成立呢?断无此理!】
因此,所谓“因果为别别的他体,且非缘当中能生果”的观点怎么可能成立呢?绝无成立之理
【《无畏论》中云:“如果承许‘果依缘而产生’,但缘并非像果一样从(缘)自己而生。这种由并非自生之缘而产生的果法又岂能说是‘自缘而生’呢?这种说法根本无处安立。因此,果法并非依缘而生,依非缘而产生的果法也不存在。】
按《无畏论》的观点,缘要生果,缘一定要能自生,因为只有能生自才能生他但这种缘是不存在的。前面说过,作为氆氇的缘---毛线也要依靠一根根细毛,细毛也要依靠微尘,所以缘不能生自,也没有自性。既然如此,缘就不可能生果;缘都不能生果,非缘更不能生果既然果法不存在,那么缘和非缘也不可能成立。这是《无畏论》对后两颂的解释。
【如此观察可以了知,如果果法都不存在。那么,所谓‘缘与非缘’之说又怎么能成为真理呢?所以,这种观点根本不成立的!”】
观察之后便可了知,果法并不存在,因此果也不可能从非缘当中产生
大家现在有很多《中论》著疏可以参考。诸位尊者对每个颂词的理解和抉择方式有时会有不同。在学的过程中,大家最好能把自己对颂词的解释与尊者们的解释进行对照,这样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各种观点也要学会分析,对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等注疏一定要予以重视
已二(以教证总结):
在每品即将结束的时候,很多著疏都会引用一些佛经的教证进行说明
经云:“若诸缘起彼无起,彼起自体不可得,若缘自在说彼空,解空名为不放逸。若人知无一物起,亦复知无一物灭,彼非有故亦非无,见彼世间悉空寂。本来寂静无诸起,自性如是已涅槃,能为依怙转法轮,说诸法空开示彼。有无不起俱亦非,非有非无无起处,世间因缘悉如是,但彼凡夫妄分别。常无起法是如来,彼一切法如善逝。”
《般若波罗蜜经》云:“文殊师利如是应知,彼一切法不起不灭,名为如来。”
《梵王请问经》云:“彼处一切爱灭尽故彼名无起,彼若无起,彼即菩提。世间颠倒,虚妄起着;第一义中,佛不出世,亦不涅槃,从本已来,无起灭故。”“已解彼诸阴,无起亦无灭,虽行彼世间,世法不能染。”
《龙王请问经》云:“何法仗因,彼者仗缘;何法仗缘,彼者不生;何者不生,彼者空性;何者空性,彼者无相;何者无相,彼者无愿;何者无愿,彼者寂灭。”
清辩论师引用的是《般若经》等大乘经典的教证。古代因为没有现在的双引号。所以引用的教证不太容易分辨出来。较古时期的有些经典看起来更加困难,像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文字或词句,有些现在很难查到,有些意思很难理解,唐代以后情况会好些,翻译的经论比较易懂。清辩论师的这部著疏并不是很难懂,希望大家都能仔细看一下里面的三、四个教证。
本品主要阐述了因缘不存在的道理大家一定要通达这些推断方法。过两天笔考结束后,我还要对学院讲考班为主的道友们考试,首先一定要会解释、分析颂词,其次要会总结这一品的内容。本品有十四个颂词,加上前面两个顶礼句,共十六个。我们已经用了七八天的时间讲这十六个颂词,如果一天两个颂词都记不住,可能就像我一样,太笨了。
希望大家不仅能解释颂词的意思,也能通达整品的内容,同时也能学会自我总结,比如,学完整品后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想?在破因缘的过程中,对空性有何感悟?大家可以把每品的科判立个表,然后在每品学完的时候总结一下此品的主要内容。
如果我在这里辛辛苦苦地讲,你们在下面心不在焉地学,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大家来此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听法。我来此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讲法。如果没有讲,那是我的责任,但除了自己不懂的法没办法讲以外,只要是懂的法,我一直在尽心尽力地不断讲。既然如此,作为听法者的你们,也理应专心致志地听闻吧。如果一点都不重视,那还不如不要听闻了。
希望大家学完每品后都能及时复习。等因缘成熟的时候,我就会问你们,这一品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龙猛菩萨用了哪些尖锐的理证来破斥因果?学了这一品有什么样的感想……对于这些问题大家一定清楚。如果对每一品都能这样下功夫深入学习,那么《中论》在你们的记忆中就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对你们一生的修行都会非常有利!
好像有个别的堪布堪姆在学习方面并没有太强调,特别特别地“慈悲”,“好好好,不看书也可以,睡觉也可以,只要心里舒服都可以。”这样随顺是不行的,还是要抓道友们的闻思。大家也不能太放逸自己,如果真的不喜欢闻思修行,那还不如回大城市去享受现代生活,在这个山沟里除了能享受佛法的甘露以外,也没有什么其它可享受的。如果愿意留在这里闻思修行,希望大家一定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将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一观因缘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