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10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十课

思考题:

1.什么是假有分别念?什么是实有分别念?

2.请分析实有能取分别念的九种分类。

3.请分析假有能取分别念的九种分类。

4.请具体说明内摄持和外摄持的意义,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前面已经依次介绍了暖位到胜法位之间的行相、所缘和因,从而开显了顺抉择分加行道所证悟的本体,又讲到了“广说所断四种分别”,此中共分三十六种分别念,我们已经讲了“所取法之分别”的九种染污所取分别和九种清净所取分别。

今天开始讲能取分别。能取和所取的差别大家应该要清楚:我们执著任何一个东西时,对境的相叫做所取,有境方面的相叫做能取。如果详细观察,能取、所取都是同一个心识,但从反体方面也可以这样分。

癸二(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分二:一、略说本体之分类;二、广说事相之分类。

子一、略说本体之分类:

由实有假有,能取亦分二。

由对境补特伽罗实有、士夫仅仅假有作为所依,承许它的有境执著补特伽罗的能取分别也分两种:一是实有能取分别念,二是假有能取分别念。前面的所取分别念是从所享受者的角度安立的,此处是从能享受的心识的侧面安立的。

什么是实有分别念?什么又是假有分别念呢?凡是对自他所摄的任何补特伽罗相续产生实有的执著,就叫做实有能取分别念;如果将任一补特伽罗相续执著为假立的,就叫做假有能取分别念。一般来讲,这两种分别念都属于烦恼障。

假有分别念存在于菩萨相续之中,因为菩萨知道人我只是假立,并非真实存在——不仅仅是从理论上知道,而且在其境界中现量证悟到了。

实有分别念存在于凡夫相续之中,凡夫人无论学过多少论、修过多少法,始终认为人我存在,而且是实有的。外道建立各种各样的邪说来证明他们的实有论;没有学过宗派的农民、牧民也都认为人我是存在的,尽管从未考虑过存在的理由,但反正从小到大就感觉肯定有个“我”。这种执著“我”的分别并无根据,它属于烦恼障的范畴,是智慧的违品,是加行道需要断除的。

因此,学《现观庄严论》就要知道实有、假有的任何执著都是要破除的。这些法在抉择见解时并不成立,在将来的修行境界中也找不到,最后得果时也是没有的。所以,所有执著都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只是佛教的一种说法,实际上我是存在的。”然而,当我们真正从理论上抉择时,确实发现“我”只是一个假立的概念,此外找不到任何实有的东西。古往今来的智慧高深之士都没有找到一个“我”,难道我们反倒可以?

如果我们把中观学得很好,或者对禅宗、密宗尤其大圆满的见修行果比较通达,那么学现观时虽然会碰到一些新的专用名词和分类方法,但是因为最后要达到的究竟意趣是一致的,所以也不会很困难。而如果对中观等这些不太明白,学现观恐怕就会特别吃力。

正因为《现观庄严论》非常甚深,所以藏传佛教的前辈大德才把它立为五部大论之一而倍加重视。实际上,藏传佛教的五部大论学的全部都是印度佛教的大论:学因明时,学的是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的观点;学中观时,学的是龙猛菩萨和月称菩萨的观点;学戒律时,学的是功德光和释迦光的观点;学俱舍时,学的是世亲论师的观点;学现观时,学的是狮子贤和解脱部的观点……弥勒菩萨既不是藏族人,也不是印度人或汉族人。

子二、广说事相之分类:

自在我等体,蕴等依亦尔。

同样的,能取分别念也用两句话来总结:“自在我”可说是九种实有能取分别的第一个,其他八种包含在了“等”字里面;“蕴”可说是九种假有能取分别的第一个,其他八种包含在了“等”字里面。

这些分别有的是一地菩萨时完全断掉,有的是在一到十地之间逐渐断掉。

首先分析一下实有能取分别。凡是对人我有一种实有的执著都属此类,比如我的房子、我的头、我的法本、我的笔、我的家人等等。相信在座很多人都有这种我和我所的执著,当我们起这些分别念的时候,实际上是把自己当成了实有的。而这种想法,根本没有以理论来剖析,更没有以修行来进行抉择。这跟昨天讲的所取分别念有所不同,所取分别念属于所知障的范畴,十分微细,不易把握,而今天说的这种执著在一般凡夫人身上都很明显。

1、执著独立自在之我等本体的分别。外道各种宗派往往都把“我”安立为常有、自在、独立的。世间不学宗派的凡夫众生也都觉得“我”是存在的,到了大城市里会感觉得到,每一个人都是为了“我”而忙碌着。

2、执著我是独一无二的分别。不管是什么身份,管理者、老师或者出家人,都认为自己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这与刚才讲的独立自在是有一定差别的。比如说作为一家之长,就觉得自己是家中的权威;一个人得了第一名,也会觉得自己是这些人之中的唯一……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种独一无二的实有能取分别。

3、执著我是作者之因的分别。什么是作者呢?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件事情的造作者,比如想:我是学会的创始人,我是这个班级的法师,我是传法者……我是一件事情的作者,这种执著也是我们经常有的。

4、执著我是享受对境者之因的分别。比如说:我是听声音的人,我是取外境的人,我是拍照片的人,我是摄像的人,我是写字的人……这种认为“我”是对某某对境进行享用的享用者的执著,是第四种实有能取分别。

5、执著我是束缚染污之所依的分别。就是认为:我是被业和烦恼束缚在轮回当中的,我可能会堕在地狱、饿鬼当中,或者入于天界、阿修罗道……这样的一种分别念。

6、执著我是解脱离贪之所依的分别。认为:我是获证阿罗汉者,我是成就者,我是远离世间八法、从烦恼束缚中解脱出来的……

7、执著我是涅槃道之所依的分别。认为我现在认认真真地修行,将来会得到佛果,清净的涅槃是依靠现在的我来获得的,这也是一种执著。

8、执著前所未见的实相义得以现见是见道之所依的分别,执著修行已见义是修道之所依的分别。执著第一地菩萨的境界是我依靠修行而见到的,之后继续修行,二地到十地之间的境界也是依靠我而安立的,这也是一种实有的能取分别。

9、执著修行究竟的所为是果无学道之所依的分别。执著自己修行达到究竟时会获得佛陀的无学果位,这也是一种实有的能取分别。

以上总共有九种实有能取分别。当然,实有能取分别实际上可能有千千万万,这只是大概归纳。大家要知道,这跟假有分别是不同的,实有分别执著我是实有存在的,而假有分别是通过理论观察到我只是假立,没有什么实质性,这就达到一定境界了。

假有能取分别同样也有九种:

1、依于设施处蕴而执为假有之补特伽罗的分别。菩萨、阿罗汉证悟到我的真正实体不存在,但他们仍然依于五蕴的假合执著为假有的我,这样的分别念就是假有分别。

2、依于处而执为假有之补特伽罗的分别。如果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安立一个假有的我,这也是假有分别。

3、依于界而执为假有之补特伽罗的分别。在十八界上执著有一个假立的我存在,这也是假有分别。

4、将我束缚以十二缘起相流转法执为假有之补特伽罗的分别。虽然真正观察时知道我不存在,但是无明等整个十二缘起具足的时候,就觉得有一个假立的我在轮回中流转,这也是一种假有分别。

5、将解脱清净涅槃法执为假有之补特伽罗的分别。比如说认为我获得了圣者菩萨的果位,所有的五蕴、十八界都已经得到清净了,以此安立的我也是一种假有能取分别。

6、将现见前所未证的法性执为见道假有补特伽罗的分别。以前没有证悟的实相,见道时已经证悟了,将这一见道菩萨相续执著为假有的,这是第六种假有能取分别。

7、将修行已见之义执为修道假有补特伽罗的分别。

8、将修行更进一步殊胜执为胜进道假有补特伽罗的分别。《俱舍论》中讲过,远离之前的障碍而获得后面更殊胜境界的阶段,就叫做胜进道。将得到胜进道的菩萨相续安立为假有的补特伽罗,这也是一种假有能取分别。

9、将道究竟之果执为无学法假有补特伽罗的分别。

如上所述,加行道要断除的分别念总分能取和所取两大类,其中所取分清净和染污,能取分实有和假有,共计有三十六种分别念。这些从讲义上看似乎也不是很难,但如果要把每一个都背下来,并弄懂其中道理,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些内容在《现观庄严论》中会出现好几次,每一次的作用和解释方法都有所不同,大家应该注意。

以上对三十六种分别念的安立方法,完全符合狮子贤和解脱部论师的究竟密意。除此之外,也有个别论师将之分为我所和我执两大类,又有的分为无情和心识、对境和有境等……哦巴活佛在其注疏中说,这些都没有掌握要点,只是自己随便建立而已。

那么,这三十六种分别念属于多重和单一分别念中的何者呢?都属于单一的分别念。属于遮破和建立分别念中的何者呢?都属于建立的分别念,因为其中任何一种都是肯定法或人我存在的心,而遮破分别与建立分别的差异执著相是凭借呈现出破立行相来辨别的。再者,这样的分别念是加行道的违品还是本体呢?肯定不是本体,之前已经从所缘、行相和因三方面抉择过加行道的本体,它是一种对无我智慧的安忍,因此这四种分别念全部是以智慧的违品来安立的。

这些分别念是属于凡夫抑或圣者呢?对法实执的现前所取分别及执著补特伽罗是实有的现前实有能取分别这两种,是凡夫具有的;而假有能取分别是圣者相续当中才有的,此中原因在注疏中有抉择。

如何断除的分界:分别有遍计、俱生、极细随眠三种。遍计分别在获得第一地菩萨时完全断掉,俱生分别在修道九地中慢慢断除,极细随眠部分的分别念由成佛前的金刚喻定断除。

烦恼障、所知障所摄的任何分别念到最后都要遣除,但我们暂时需不需要希求解脱、排斥轮回呢?还是需要的。这一点我已经反复说过了,也没有必要再强调吧。

希望大家学《现观庄严论》不要像学其他简单课程一样,随便讲个故事就完事了,应该要用一种比较专业的眼光来分析不同圣者的境界,这样才能得到智慧。

壬三(广说所依两种摄持)分三:一、分类;二、断除逆缘违品;三、彼等之摄义。

癸一(分类)分二:一、内摄持;二、外摄持。

摄持有善知识的意思,因此这就是讲内在的善知识和外在的善知识。我们要获得般若的境界,需要依靠这两种善知识。

子一、内摄持:

心不惊怖等。

内在的善知识是什么呢?前面说过,一个是空性见,一个是大悲心。作为大乘行者,这两者是始终都要依止、不能离开的,这就像不能离开上师一样,一旦离开就可能入于世间法,最终失去解脱的希望。

颂词中用“心不惊怖等”来概括空性见和大悲心,因为心里拥有了智慧,就不会对甚深空性法门生起恐惧,“等”字里面包括了大悲心。

曾有两个比丘去向阿底峡尊者求法,尊者先讲小乘法门,他们都非常欢喜。后来讲《般若心经》的时候,两人便捂着耳朵跑了。阿底峡尊者非常感慨、悲伤地说:“仅仅拥有清净的行为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甚深的见解!”这说明有些人是对空性法门极其恐惧、无法接受的。所以说,我们首先应通过抉择万法而生起智慧,这样就不怕空性了,不但不怕而且会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就像《入中论》第六品所讲的那般热泪盈眶、汗毛竖立,或者说就像常啼菩萨听到法胜菩萨的尊名时那般欢喜,这就是内摄持的作用。

同时,颂词也间接引出:在以大悲菩提心度化众生方面也毫无畏惧。世间一般人不要说度化众生,有时候连跟别人说话、接触的勇气都没有;山里面的有些修行人也是这样,刚来的时候很擅长和人沟通,但修着修着就变了,好像外面紫外线很强谁都不敢看似的。如果这样,怎么可能做到像菩萨那样百千万劫现无量身度化众生呢?是没有办法的。

真正得到了内摄持,会对《中论》、《入中论》等甚深法门无比欢喜,听之不厌;不单是自己学修,学完了会再给有缘的人传讲,实在找不到人,也可以在牦牛、山羊面前开示青草本体不可得的空性见……若内心没有以大悲空性见来摄持,则无论住殊胜道场多少年、依止多少上师,也不一定能得解脱。现在很多人喜欢炫耀:“我在××佛学院呆过好多年,我依止过××上师,我们还一起合过影,我跟上师的智慧、悲心还有利益众生的一切行为都是不可分割的,你看看我和上师的合影……”拍个照片也代表不了什么,比如,就算跟奥巴马拍一张合影,也不会变成美国总统。若没有依法调伏自心,在上师身边呆再久又有什么用?善星比丘也在释迦牟尼佛身边承侍过很多年,可最后仍然悲惨地堕入了恶趣。

我们要懂得观察自己。灌顶、传法的善知识需要具备很多条件,而作为一个修行人,需要符合的条件其实更多,所以这方面值得我们去细致分析。比如说,你以前听过大圆满、得过大圆满的灌顶,那就要问一下自己:这个法我有没有修过?有没有依靠这个法对心有所了悟?如果什么都没有,那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获得,还远远不够。

我们好些道友心态并不很成熟。其实不管是平时说话、做事还是修行,第一是心要稳得住,不要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变来变去,这样非常麻烦,积累不到任何功德;第二是一定要细心,把一件事的前前后后考虑好,马虎应付是很难成事的。

这是由空性见和大悲心引申出的一些胜义和世俗方面的教言。

子二、外摄持:

宣说无性等。

外摄持也是主要从智慧和大悲两方面来讲,颂词中直接体现的是善知识宣说无有自性的空性法门,也用“等”字间接引出大悲心的教授。

经常有些人把提供世间的物质和方便安立为大乘上师的法相。我们学院的好多道友就是这样——“某某是我的上师,因为他冬天把房子借给我住了三个月,真的好慈悲哦!”借个房子给你,倒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善知识了,这谁都可以办到,包括我们住旅店时,服务员也提供过房子……这里讲得很清楚:大乘佛教的善知识一定要能宣讲无我空性的法门,这是第一个条件;其次,还要能教导以大悲菩提心度化众生的殊胜理念。如果你依此而对空性法门有所认识,也对利益众生的重要性有所认识,那说明外摄持的善知识已经起到了真正的作用。

由于长期以来佛法不太兴盛,所以很多人都不清楚佛法是什么,经常被一些外相所迷惑。内地还稍微好一点,像香港那边,可能是太自由了,有时候根本不是佛教的东西都被当成佛教。我前些天在香港时,上网看了一下,最后都非常害怕。为什么害怕呢?因为有些打着藏传佛教旗号做宣传的绝对不是真的藏传佛教!包括他的穿着、拿的各种法器,完全都是鱼目混珠……也许是诸佛菩萨的幻变不可思议,特意在我这样的迷乱人面前显现,若非如此,那真的害人不浅。而很多人把他当作密宗的上师,按照《现观庄严论》对外摄持善知识的要求来看,离开了智慧和方便是不可能具足大乘善知识的法相的,而密宗上师的要求比这更高。

我并不是在排斥谁、批评谁,而是觉得这些真正的道理确实值得大家认真思维。如果不参考这些理论,那么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等行为上就会与大乘《般若经》的思想脱节,长此以往,恐怕我们的闻思修行就会与正士背道而驰。

我在讲其他论典时也提到过,《现观庄严论》专门宣讲了外善知识和内善知识,虽然弥勒菩萨只是用两句话来概括的,但很多时候,改变一个人的殊胜道理,短短一两句话也就够了。

癸二、断除逆缘违品:

弃舍所治品。

彻底抛弃这两种摄持的违品——远离内在的方便智慧以及外在的魔知识。

首先就内摄持大悲空性见来讲,其中空性见的违品就是实有的执著。学习现观的人如果实执一点不减,反而越来越坚固,那就说明白学了。有些人正在闻思修的时候还是很不错的,心也比较温顺、调柔,可一旦不听课、下了座,就变得面目全非,谁都不敢接触他,一看他说话、走路的样子就知道实执太严重了……这是不是学习《现观庄严论》带来的呢?当然不是,空性法门本身没有过患,只不过是有些人的业力、烦恼太深重,一时之间难以对治罢了。

大悲心的违品是什么呢?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大乘佛教最可贵的精神就是无私奉献,挽救他人生命这样的大利益就不必说了,哪怕是一天、一个月、一年当中能帮助一个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类似一个微笑的小小善行,这也是大悲心的一种体现,值得赞叹。反之,如果自私自利心特别严重,那么其危害性也是非常大的,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大到人类历史上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一切战争,小到家庭内部的各种纠纷,乃至孩童玩耍中发出的那些啼哭,无不是因自私心而引发的。由此我们知道,人类全部痛苦的根源就是我执、自私心,在这两者没有消除之前,真正的大乘智慧很难在相续中生起来,因此一定要远离这样的违品。

其次要讲外善知识的违品。真正的善知识要能开示空性以及菩提心、六度万行的正见和修持方法,那么,见行与之相违背的恶知识就是我们需要舍弃的违品了,因为若经常与这样的人交往,自己也会逐渐变得同样恶劣。

佛教徒中有没有不好的人呢?确实是有的。如果没有,弥勒菩萨也不会告诫我们远离魔知识,这一点希望道友们多加注意。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在课堂上引用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等论典的内容,来说明远离恶知识的必要性。在恶知识中,有一种显现上师的相,逐渐把一些与大悲空性相反的知识和精神传递给你,刚开始你不一定能发现,但到最后就会像喝了毒药一样被断尽所有的解脱命根。另外一种就是恶友,经常跟你闲聊天、吃饭,一起散乱。在我们学院中大部分都是很好的修行人,一见面都是讲中观、因明等方面的教言,但也有些境界不太高的,喜欢拉着别人去散乱。尽管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娱乐,但至少也是每个星期天去色达县城玩一下,在大街上说说笑笑……作为一个出家修行人来讲,这样并不是很如法。

昨天有人问我:“你们出家人是不是很保守的?”我说:“出家人的保守代表了他对自己人格的一种要求。”从整个人类社会来看,一个组织层次越高,其内部规范就会越严格。一个成功的企业对员工要求往往很高,三星级宾馆的服务员和五星级宾馆的服务员在业务水平上肯定是有差距的,因此,出家修行人也应该有一个比较高的标准,他的言行举止不能跟一般世间人完全相同。有些人认为出家人很可怜,有很多约束。其实不仅仅是出家人,政府公务员尤其是国家领导可以随便去一些场合吗?不行的,他们要顾及自己的形象,很多地方是不能去的。同样的,出家戒律并不是一些无义的条条框框,而是一种使人格更加完善的有效手段。

到今天为止,我跟汉族四众道友一起学习佛法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很高兴看到大家对中观般若为主的大乘佛法一直有浓厚兴趣,也很高兴看到一些道友逐渐成熟起来,变成辅导员、变成法师。我们的很多法师,并不是一到学院就马上像现在这样给几百人讲经说法的。他们有些人刚来的时候,连什么是《佛子行》、什么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都不懂,做出来的解释都是奇奇怪怪的——这已经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事了,但我还是记得清清楚楚——但因为他们能始终坚守自己的行为规范,所追求的目标和所依止的人也没有变过,所以也终于成为了不起的法师。

癸三、彼等之摄义:

应知为摄持。

我们应当知晓,以上就是所有内外摄持的特点。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来讲,一定要对自相续的智慧和大悲心善加保护。如果要对大乘佛教的所有内容做个归纳,那也就是“大悲空见”这四个字了。谁具足了这四个字,谁就是真正的大乘行人。但要想永远不离开这样的境界,还需要善知识的不断鞭策,这是非常关键的。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境界稳固了,不需要依靠谁了,应该可以独立去弘法利生了……但只有真正开始做的时候才明白:原来弘法利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以学院的道友为例,虽然法王如意宝已经圆寂很多年了,但我们现在看到上师的哪怕一个短短的教言,也还是感觉有一个依靠处。可惜的是,因为上师如意宝当时不太赞叹录音,所以他讲的很多课既没有录音资料,也没有文字记录。最近我找到一些法王如意宝去国外传法的音像资料,还是很有感触。作为上师的一个弟子,我仅是在老人家身边做藏汉翻译就有近十八年的时间(从1987年到2004年),曾同步翻译过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的不少教言。但今天回忆起来,自己还是觉得非常遗憾——上师在世的时候,我总觉得闻思修行很重要,上师讲完课后,自己就去背诵、去辅导,但并没有特别重视上师的授课资料,以至于他的很多教言我都没有收集起来。

前些天,有一个道友在聊天的时候说:“一位上师住世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让他的精神百世流传,主要靠他的作品。”而要把上师的著作汇集起来,还需要依靠他的弟子。像当年的麦彭仁波切和贡智仁波切,他们手下都有一群非常得力的弟子,我想法王如意宝身边的弟子应该也是这个时代极富智慧、非常卓越的一批人,只不过大家都没有特别重视这件事。

有时候确实也感觉到,一生中能陪在真正的外善知识身边的时间不一定很长,就像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里所讲的一样:“心中很想永远不离具德上师,但终究还是会离开的。”这其中的意义,值得大家仔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