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09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九课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忍位,胜法位,顺抉择分。

2.请结合颂词介绍下、中、上三品忍位的所缘、行相差别。

3.胜法位的突出功德即为正定,那么其三个品位的等持各有什么特点?

4.请总述加行道十二品各自所遣除的执著。

5.从加行道所断十八种所取分别中任意挑选两种,以之为例谈一谈:为什么所知障会障碍完全的觉悟?

《现观庄严论》的整个内容非常甚深,对于以前没有听受过大乘佛法的人来讲,应该是比较难懂的,不可能听一两次就明白。但作为佛教徒,不能每天只是学一些特别浅显易懂的知识,这样自己的智慧也无法增上。我最近通过听学院道友每天的讲考,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般若法门的教义有所了解,这很好。

现在,在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个别佛教徒圈子里,已经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佛教是一种信仰,和智慧无关。这是很令人惋惜的。

从汉传佛教的历史来看,以讲、辩、著等形式做专门研究的现象有是有,但确实不够广泛,根本无法满足广大佛教徒的希求,确实有很多人想从佛教当中得到智慧的食粮,可是佛教从业人员自身的学习意乐较为薄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不够。现在很多大学都设有宗教课,也开展佛教方面的研究,但与藏传佛教部分寺院里的常年研习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现观庄严论》的课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讲确实比较难。我们平时不开许在听法时看其他书,但如果网上和现场的某些听众实在被“彼彼、彼等”绕得转不过弯来,那么这次也开许你们看一些跟解脱有关的教言书。

有些人有这种毛病:学《现观庄严论》的时候,想学因明或中观;学因明、中观的时候,又想学密法;学密法的时候,又要学其他的……每次都是对正在讲的法不重视,到最后虽然自己已经学过这个法,但是对里面好多窍诀、道理都不知道怎么解释。讲的时候没有专心听,下课之后也没有认真研习,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希望大家在听受一部法时,心要专注、踏实。

前面已经从所缘、行相、因三方面讲了加行道暖位、顶位(各分上中下三品)的差别,今天从忍位菩萨的境界开始讲。

子三、忍位:

色等无自性,彼无即为性。

无生无出离,清净及无相。

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

什么是忍位呢?因为证悟空性的智慧极为超胜,完全堪忍无生之义,故名忍位。忍位虽然还属于凡夫地,但其境界已经远远胜过了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前两位。获得忍位之后,就有了不堕恶趣的把握。

忍位也分下、中、上三品,每一品都是从所缘和行相两方面来介绍。

下品忍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法性本体空性法相的本体不存在的差别,即是所缘。此处对应三解脱门中的本体空性。我们现在所见的色法的本体,真正去观察的时候是没有的,从声音直至佛的不共法之间的一切万法只是如梦如幻的,本体全是空性的,这就是下品忍位菩萨的所缘。

证悟对法性无本体空性的体性也不加执著,即是行相。下品忍位菩萨在胜义中作观察时,发现一切现象也是不存在的,而他对此万法本来空性的道理也没有丝毫的执著,这种不执著的相即是其行相。

再次解释一下所缘和行相:比如说,我眼睛看到红色的柱子,红色的柱子就叫做所缘,在因明当中也叫所缘缘,而我能见到红色柱子的眼识就叫做行相。当然,在空性智慧的真正本体上,是没有能取和所取这两种法的,只不过随顺世俗进行分析时才安立了所缘和行相。

中品忍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法性果无愿有寂等性无生无出离的差别,即是所缘。这是三解脱门中的果无愿。在世俗当中,人人都有一种希求——想要获得某种果位、达到某个目标,比如现在经常提倡的要“实现中国梦”。但从加行道中品忍位的境界来讲,对一切万法的果是没有任何希愿的,中国梦没有,个人梦也没有,一切现象都如同梦幻泡影。因为一切平等,所以说“无生无出离”,“无生”指的是世俗方面,“无出离”指的是胜义方面,轮回的杂染法不存在,涅槃的寂灭法也不存在。

以有寂等性而通达对色法自性清净也不执著,即是行相。因为证悟轮涅所摄一切万法本体空性,所以没有任何的执著相,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的“愿身口意恒清净”一样,对身体上的杀盗淫等不善业和不杀、不盗、不淫等善业没有执著,在语言、心态上也是如此,并对这样的清净相也不执著,这叫做中品忍位的行相。

上品忍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法性因无相取舍等性无有自相共相的差别,即是所缘。这是三解脱门中的因无相。既然色等一切万法本体是空性的,果是无愿的,那么因也是没有任何相状的,因明中所说的自相、共相在法界性中全部无可取舍。

由不依于相状的戏论而通达不胜解相状并且无有想相,即是行相。在此种智慧面前,没有红色、白色、快乐、痛苦等等的相,如同《金刚经》所说“不住于相”,完全通达等性无二的境界。当然,加行道的不住相与见道以上的不住相,在深度上还是有差别的,就好像小学、中学、大学时说“完全明白”程度不同一样。

以上已经介绍完了忍位的功德,总的来说,忍位主要遣除的是缘于对境的因体果三方面的执著。

子四、胜法位:

正定定作用,授记尽执著。

三互为一性,正定不分别。

胜法位又名世第一法位,也叫无间等持,是世间有漏法的最后阶段,马上就要无有间断地进入见道的境界。其中也分下、中、上三品,下面分别讲每一品的所缘和行相。

下品胜法位的所缘相差别:勇于趋入色法等四谛的有境本体无生、具三解脱的等持等差别,即是所缘。这里是从有境的角度来分析,有境也即心识。缘色等一切万法的有境是本体空性、无有任何执著的,这叫做正定。

通达对本体等持的作用任运自成也不执著,即是行相。也就是说,菩萨安住于等持中时,对等持的功能、作用也没有任何执著,这就是下品胜法位的行相。

中品胜法位的所缘相差别:具足色等四谛的有境果差别等持中得到佛陀授记等等差别,即是所缘。获得果差别等持后,胜法位菩萨会得到佛陀的授记,这就是中品胜法位的所缘。

通达灭尽入定于殊胜果等持的执著,即是行相。对刚才所说的佛陀授记没有执著,并且对这样的果等持没有执著,这就是中品胜法位的行相。

上品胜法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有境相自性所作、能作及作业三者互为一体的差别,即是所缘。刚才也是先讲本体空性,然后是果无愿,现在是因无相。缘一切万法的有境在因方面也没有执著,三轮融为一体、本来清净,这是上品胜法位的所缘。

通达对因相状法的等持也不分别,即是行相。因为三轮清净的原因,所以对有境正定也无有相执,不可分别,这是上品胜法位的行相。

癸二、摄义:

是顺抉择分,下中上三品。

以上从因果体的有法和法性(即世俗和胜义)两方面进行分类,主要依靠所缘与行相的差别,来分析加行道顺抉择分的不同,每一个阶段都分下中上三品,总共是十二品。

为什么叫顺抉择分呢?抉择,即是指在见道的时候将轮回和涅槃完全确定下来,轮回的法已经到此为止了,就好像把一位客人送到边界,护送者就可以回去一样,我们已经到达见道这个位置,那么世间凡夫的法就再也没办法过关了,从此之后是圣者的法。因为加行道随顺于见道的这种抉择,所以叫做顺抉择分。

具体而言,下品、中品暖位分别对治对四谛共同特法及不共特法的执著。上品暖位和下、中、上品顶位四个阶段依次遣除对显现、空性、双运、等性的执著。有些大德也特别指出:这跟中观的四步境界有一定差别。这一点,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也提到过。因为按照中观自续派的观点,中观四步境界是就在一个人的相续中次第生起来讲的,而此处并不是从同一相续的角度安立,而是就菩萨智慧远离戏论的不同层次分出四个侧面。下、中、上品忍位依次遣除对等性的差别法相、有寂相、取舍相平等性对境三解脱的耽著。下、中、上品胜法位次第遣除对有境因果体之三解脱者的耽著。忍位时遣除了对境方面的执著,胜法位时,对于有境的执著也有所遣除,是依不同反体来讲的。

加行道等证悟境界不讲便罢,如果真要讲,确实是不好分的。虽然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以及其他论典中也做过分析,但并不是很广,而哦巴活佛的讲义确有其不共之处。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哦巴活佛经常说,他的释论是以其超群智慧反复抉择过的,尤其是讲加行道的部分,有一些不同的窍诀。”我们后学者也看得出来,这个讲义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做抉择的方法及侧重都不同其他。学习其他的《现观庄严论》注释,好像每一个所缘和行相都差不多,很难区分开,即使狮子贤论师的《明义疏》也讲得不是很明显(我最近在看月称论师《入中论》的注释,发现印度的有些讲义还是很难懂的;当然,狮子贤和解脱部两大论师所开显的都是《现观庄严论》的密意),而哦巴活佛的讲义真的抉择出了每一品的不同侧重点。

现在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些圣者的开悟境界。如果真的有了一地菩萨以上的圣者境界,那么肯定已经超越加行道了,但如果加行道该断的执著还没有断,怎么谈得上更高的菩萨地呢?所以说没有系统闻思过的学佛者,在谈论自己的境界或抉择别人的境界时,就像盲人摸象一样,经常跟圣者的理论相违背。就好像世间一个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人,不论再怎么聪明伶俐,其行为跟知识分子相比还是会有一定的差距。

至此,加行道的所证已经讲完了。下面详述以前曾提过的四种分别,这是《现观庄严论》当中很关键也很难懂的一个问题。

壬二(广说所断四种分别)分二:一、所取法之分别;二、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

所取法的分别有两类共十八种,能取法的分别也有两类共十八种,总共是三十六种分别。能取的分别大多属于烦恼障,所取的分别大多属于所知障。

癸一(所取法之分别)分二:略说本体之分类;二、广说事相之分类。

子一、略说本体之分类:

由所依对治,二所取分别。

所取的对境有清净和不清净之分:不清净的叫做所舍所依法,也就是轮回烦恼方面的法;清净的叫做所取对治法,指的是涅槃智慧方面的法。由此,有境取法的分别也有两种:认为不清净法是要舍弃的分别即染污所取分别,认为清净法是应该接受的分别即清净所取分别(按照因明来讲,是把对境和有境都视为行相的,所以所取也是一种分别的相;《中观庄严论释》在分析唯识宗和有部宗的观点差异时,把能取、所取分析得比较清楚)。

有些论师认为所取分别也应该分实有执著和假有执著两种。很多大德对此说道:虽然他们具备一定的智慧和名声,但这种分类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呢?因为从意义上看,“实有”、“假有”显然是讲能取的,不应安立为所取。

子二、广说事相之分类:

由愚蕴等别,彼各有九种。

颂词中的“愚”代表染污所取分别,“蕴”代表清净所取分别,每一类都有九种,加起来总共十八种。这十八种基本上都是所知障,因为都属于很细微的执著。

哦巴活佛讲义中是分总体、具体、特殊三大方面来阐述的,我们这里就不分了,平铺直叙就可以了。

首先讲九种染污所取分别:

1、愚昧不知染污因法的分别,也就是把无明愚痴当作轮回的因。佛经中虽然也讲: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十二缘起依无明而起现,欲断轮回当灭无明。但这是就一般层次而言。若站在中观般若的角度,这种分别念就还是一种执著,所以也成为一种染污所取分别。

2、愚痴不知染污果法苦谛蕴的分别。认为自相续的苦果乃至苦谛所摄的一切五蕴(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是依靠无明愚痴而产生的,这是第二种染污所取分别。

大家要知道,我们平时这样想——无明是该舍弃的、无明产生了一切痛苦的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是合理的。但是在讲般若的时候,所有执著到最后都要灭掉,否则便会成为证觉的障碍,正如《智慧品》所云:“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

3、耽著染污基是名色的分别。十二缘起中有一个名色,依靠无明对蕴生起的执著即萨迦耶见(坏聚见),若认为萨迦耶见是需要舍弃的,这也是一种染污所取分别。

4、基差别贪执为二边的分别。有了萨迦耶见,心里就执著有一个“我”,有些人认为“我”是常有的,这就堕入常边;有些人认为死了以后“我”就没有了,这就堕入断边。如果将常见和断见执著为不合理,那么这也是一种染污所取分别。

5、不知净染功过的分别。有了常见和断见,就会不知道清净涅槃的功德,也不知道染污轮回的过失,不知道这些本来是不好的,但加行道菩萨如果觉得“不了知这些是不合理的,应该了知”,那么这种执著也属于染污所取分别念。

当然,在世俗当中,“了知净染功过”已经是很高的一种境界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特别可怕,不要说涅槃轮回的净染之别,连世间法中什么有价值、什么没有价值都分不清楚,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是越来越盲目、越来越麻木了,确实非常可怜。

6、不住彼过差别执为对治圣者的分别。按理来讲,如果不明染净之别,是不可能住于圣者之道的——既然不知道轮回有过患,就不会想远离它;不知道涅槃有功德,就不会想趋入它,因此就不会有入于圣者之道的因缘。但对于加行道而言,认为“对圣者之道没有意乐是不合理的”,这也是一种染污所取分别。

7、缘所断三轮的分别。暂时来讲,缘一切万法的三轮执著是不合理的,需要断除;但在讲加行道时,这种对于所断方面的执著也成为染污所取分别念。

8、自他三有等的分别。认为依靠因果规律,自他众生造了恶业会堕入恶道、行持善业会上升善趣,这本来是合理的想法,但在加行道也属于染污所取分别。(华智仁波切有一部《现观庄严论》的字面注释,还有我以前翻译的《白莲花之璎珞》【麦彭仁波切著】,这些注疏中也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9、于所断法差别生起相似清净法的分别。站在大乘佛道的角度,认为声闻道和缘觉道是相似的清净法,是应该舍弃的,如果这样想也是一种染污所取分别。

以上是关于染污轮回法方面的九种执著,用般若中观的思想来看,这些到最后全部都要舍弃。《六祖坛经》中虽然也讲“不思善、不思恶”,但具体的分类并没有讲,而《现观庄严论》已经为我们概括好了。

下面讲九种清净所取分别。清净所取分别,即认为某法是清净的、值得接受的,这样的执著也成为所知障,所以应该断除。

1、执著清净体为无漏五蕴的分别。颂词中的“蕴”指的就是《俱舍论》所讲的无漏五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如果你觉得这五种蕴是清净的、应该接受的,这就是一种清净所取分别了。

2、执著增上缘为清净处的分别。获得涅槃法无漏五蕴的增上缘即清净处——十二处中属于无漏法的处,但若将清净处执为无漏法的根源,这也是所知障,属清净所取分别。

3、执著近取因为无漏界的分别。认为十八界中意、法、意识等界属于无漏法的部分是值得接受的,这也是清净所取分别。

4、于缘起执为世俗法的分别。在分开二谛的时候,我们通常说菩萨对世俗法是以如梦如幻来承许的,如果认为这一点可以接受,那也是一种清净所取分别。

5、于本体空性执为胜义法的分别。认为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是本体空性的,这种对胜义谛的执著也是清净所取分别。

6、行为方面执著布施等六度义的分别。认为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是菩萨应该行持的,这也是一种所知障,同样属于清净所取分别。

7、执著现见前所未悟的实相是见道的分别。认为得一地菩萨时能见到以前从未得见的实相,这种境界是值得接受的,这种想法也是清净所取分别。

8、执著修行已见实相是修道的分别。缘见道所见的无执实相持续不断地修行即是修道,对于修道的一切执著也属于清净所取分别。

9、执道究竟为果无学道的分别。十地圆满之后会得到佛果,如果对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果位有执著,这也是一种清净所取分别。

学《现观庄严论》要有一种比较细致的思维方法。为什么我们把上面这些分别都归入所知障呢?因为在真正抉择一切万法的实相时,不论染污的执著或清净的执著都会成为障碍。就像《中观根本慧论》中所讲的一样,在以理分析的时候,根本找不到任何清净和不清净的法。不但在外在的事物上得不到,甚至在我们内在的心识上面也得不到,清净和不清净的所有执著都是不符合实际的颠倒相,我们只是暂时不得不依靠它。就像过河时要依靠船只,但是过了河之后,船只还有没有用呢?没有用的,到了陆地上根本不需要任何船只。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固然需要依靠六度以及胜义谛空性和世俗谛如梦如幻的见解,但在究竟义中这些也得不到。

所以一定要学会合理分析,否则就会像有些刚开始闻思的人一样,只是耽著在某一部经典的个别词句上,徒逞口舌之利。我昨天参加了一个格鲁派的因明研讨会,我一讲完话,就有好几个人以断章取义、故意刁难的方式提问,我也就只好同样地刁难他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每天就是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几个教证上绕来绕去,从来没有深入法理。实际上,我们应该先对大般若的很多道理进行分析,然后再通过修证来真正了悟般若境界,这是非常重要的。

加行道的境界抉择和所遣除的执著,可以延伸到整个十地,因此类似的内容在后面部分还会多次讲到。道友们只要能细致地看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现在有机缘以这种方式来学习般若,我觉得对每个人都是很有意义的,能够和般若法门结下一个很深的因缘,非常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