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08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八课

思考题:

1.所缘和行相应如何解释?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2.大小乘加行道在所缘、行相、因缘、摄持、所断五个方面有哪些不同?

3.名词解释:暖位;顶位。

4.请结合颂词复述三品暖位、三品顶位在所缘和行相上的差别。

关于“二十僧伽”,前面已经按照大小乘的不同观点给大家做了简单的介绍。这次我讲《现观庄严论》不是特别广。一开始有道友劝我广讲,但如果这样,一方面做讲记的发心人员会非常辛苦,另一方面读的人也会很累。像我原来讲的《大圆满前行》有八本书,《入行论》有十本书。在这样的末法时代,不要说十本、二十本书,有些人连看完一本书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太广了没有必要。另一方面,如果连字面上都不解释也不合适,因为很多道友是第一次学《现观庄严论》,恐怕也是这一辈子最后一次,毕竟机会难得。因此我稍做解释,但不广讲。

庚二(教义道加行之抉择支)分二:一、略说差别之本体;二、广说彼等之分类。

辛一(略说差别之本体)分二:一、证悟之差别及摄持;二、所断之差别对应差别事。

我们在学中观、般若和密法的时候,经常讲五道十地,其中第一道是资粮道,第二道就是加行道(显宗和密宗对五道十地的安立是没有差别的)。加行道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境界,佛教的修证是有其衡量标准的,并不是只以一句“开悟”笼统带过。要了解加行道,就要知道加行道圣者的智慧是怎样的、所断除的障碍是怎样的。如果你们以前对加行道不是很了解,那么通过这堂课应该可以获得一个比较全面清楚的认识。

按照小乘的说法,加行道的身份所依是北俱卢洲以外的三洲人类,以及欲界的天人;按照大乘的观点,包括地狱、饿鬼、旁生和阿修罗在内的六趣众生,都有获得加行道的缘分。无垢光尊者在不同论典中引用许多教证对此作过说明。

加行道心的所依主要是第四禅,也就是说,在获得第四禅的境界之后才能生起加行道,所以加行道的智慧并不容易得到。

壬一、证悟之差别及摄持:

所缘及行相,因缘并摄持。

加行就是前行的意思,如果把见道分出前行、正行和后行,那么正行是对万事万物的真相完全通达的阶段,此前的境界叫做加行道。

《现观庄严论》以五种特点来说明加行道,即所缘、行相、因缘、摄持、所断,以上两句讲了前四个,其中,前三者是跟证悟有关系的,摄持也跟证悟有间接的关系,所断的特点放在下一科判讲。

所缘”是指一个圣者的证悟智慧所了悟、所认识的对境。而这个能了悟的智慧境界的高低,叫做行相。比如说“柱子是无常的”,我们关注的对境即“柱子无常”的道理,这叫做所缘;“柱子无常”的道理,你已经通达了,这个通达的智慧叫行相。不仅是这里,“所缘”、“行相”等名词我们后面还会经常遇到。

加行道所缘的差别:四谛的一切法及有法所包括的所证二无我。加行道菩萨的所缘是很广大的,跟见道的所缘基本没有差别。只不过加行道并非完全现量见到法界自相,而是以总相的方式通达二无我,这在麦彭仁波切许多论典中都有说明。加行道的境界,与从未了悟万法真相之人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行相的差别:证悟无我所有完整行相之对治的圆满现观。也就是对以上对境(人无我、法无我的所有行相)完全认识的现观智慧。

因的差别:作为所有三乘证悟种姓包括的见道之因。

摄持的差别:具有救护有寂所有阶段的内外摄持,即这样的证悟差别连同摄持。摄持分内摄持和外摄持,内摄持即内心当中所证悟的大悲心和空性智慧,外摄持即宣说大乘佛法的善知识们,包括释迦牟尼佛为主的诸佛菩萨和历代传承上师。因为要想获得加行道的证悟智慧,必定需要以外面的摄持为缘,如果没有外摄持,则内证很容易退失;而仅仅有外在的善知识也不行,自己内心还需要有证悟。

以上是略说前四种差别,后面还会广讲。

壬二、所断之差别对应差别事:

菩萨救世者,如暖等体性。

依具四分别,分下中上品,

胜出诸声闻,以及诸麟喻。

这是讲加行道菩萨第五个方面的差别——所断。具有加行道境界的菩萨能救护世间的可怜众生,在其暖、顶、忍、世第一法四种本体中,分别具足四种分别念(即清净、染污、实有、假有四种分别,有些是烦恼障,有些是所知障),这四种分别念所摄的一切障碍叫所断;能断除它们的就是殊胜加行道的下中上品智慧(暖、顶、忍、世第一法每一阶段都分下、中、上三品,总共有十二品智慧)。这样的加行道菩萨的境界作为能超胜事,要远远胜过所超胜者——所有声闻以及麟角喻独觉的加行道。

再总的来看大小乘加行道的不同:所缘方面,小乘缘四谛十六行相,大乘则将三十二种增益全部一一遣除,比如苦相,了知苦和不苦都不存在,不堕两边,故而大乘所缘殊胜;行相方面,大乘通达万法不堕两边的智慧超越小乘偏空见;因缘方面,小乘加行道只能成为小乘见道的因,不能成为大乘见道(一地菩萨)的因,而大乘加行道成为三乘见道的因;摄持方面,大乘善知识和他所宣讲的大悲空性藏既不堕三有的边、也不堕涅槃的边,而小乘善知识及其内在证悟堕于涅槃的边;所断方面,小乘加行道只断除烦恼障的部分,而大乘加行道不但断烦恼障,还断除所知障的部分。

以前,格鲁派有个别大德说:“这个颂词所阐释的主要意趣,是以所知障为所断,而并不断除烦恼障。”但后来的很多大德认为:“这不符合弥勒菩萨宣讲的大乘教义,加行道圣者理应于二障粗大部分一并断除,否则为何讲一地、八地菩萨时皆断两种障?”当然,这次讲《现观庄严论》不是以辩论为主,我们也不必过多涉及。

以上已经从所缘、行相、因缘、摄持和所断五个方面对加行道作了简单说明,下面再对每一个道理进行广说。

我们每次遇到一些新名词,一定要懂得它的意义,铭记于心,这个很重要,就像小麻雀看见一个食物,就一定要把它吃到嘴里一样。若能这样,那就如萨迦班智达所说:一天记一个颂词,慢慢也很容易成为智者。即使这辈子不能变成智者,下一辈子也很有可能变成法称论师那样的班智达。

辛二(广说彼等之分类)分三:一、广说所证所缘行相与因三者;二、广说所断四种分别;三、广说所依两种摄持。

壬一(广说所证所缘行相与因三者)分二:一、各自分析;二、摄义。

癸一(各自分析)分四:一、暖位;二、顶位;三、忍位;四、胜法位。

子一、暖位:

什么是暖位呢?就好像依靠两块燧木摩擦生火,在火焰接近产生之前会有一种暖热。同样,当见道智慧生起之前,也会先出现一种暖相,即以总相的方式对万法实相有所了悟,这就是暖位。

暖位中又分下、中、上三品。有一种说法,是把根基比较钝的菩萨称下品,根基中等的称中品,根基非常利的称上品。另一种说法,是把智慧在相续中初生的阶段叫下品位,中间智慧一直存留的阶段叫中品位,最后智慧达到高峰的阶段叫上品位。此处应按后一种说法来理解。

本科判由证悟说三品暖位的差别,主要是从所缘和行相两方面来讲的。因缘的差别,所有加行道都是一样,所以就一笔带过了。我们的讲义文字虽然不多,但已经写得非常清楚了,大家要注意对应颂词来了解,希望记性比较好的道友能记在心中。

很多法师和辅导员在分析《现观庄严论》时,都感觉比较难懂,因此要认真谛听。在经堂听课的道友还好,每个人都拿着笔很专注地记录,在电脑前听课的就不一定了,如果一边听一边吃东西,甚至边玩游戏边听,那肯定无法证悟加行道的境界。

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

行相破著等,是得三乘因。

色等离聚散,住假立无说。

这一个半颂词讲了下品、中品、上品暖位的所缘和行相。

下品暖位的所缘相差别:作为四谛的共同特法色等,远离十六种增益之人无我的(无常等)十六种行相,即是所缘。小乘的所缘只讲四谛,而大乘则要遣除十六种增益,对四谛所摄一切万法的十六种增益都不执著,即是行相。

整个加行道的因缘,用“是得三乘因”这一句来说明,即成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见道的因。这不仅是指现在的暖位,还有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每一个的因缘都是成为见道的因,因此只在这里说一次,下面就不再提因缘了,所有的阶段只讲所缘和行相。

中品暖位的所缘相差别:四谛的不共特法色等,远离聚散、破立之法无我的三十二种行相即是所缘,也就是三十二种增益全部遣除。比如柱子,它作为色法,既不存在聚、建立的部分,也不存在散、破除的部分,这样不落常、无常的境界是中品暖位的所缘。

证悟了由于无有名称的戏论而不执著离住——无常及安住——非无常等,即是行相。也就是说,房子、瓶子等所有的法,安住的常有部分不存在,不安住的无常部分也不存在,无论以总相或自相的方式都不可得,这就是中品暖位菩萨所证悟的智慧行相。藏文颂词“色等离聚散住”,是把否定词“离”加在“住”前面。这样关于“住”就有两方面的意思了:一个是“离住”——远离安住,无常之义,一个是“住”——常有之义。这与法尊法师的翻译稍微有点差别。

我当时做翻译时常要一字一句地啃,好像老狗啃骨头一样,确实是很累的,翻译好了也没人奖励。我最开始搞翻译是在1987年,到1997年之前基本上不动笔,只是口头上翻译。从1997年至今(2013年),有十五年的时间一直拼命地做笔译。这么多年下来,在我的印象中没有一个人说过“感谢你、很不错”之类的安慰话,反倒是经常批评我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所以做翻译这一行,挑战性是很强的。因此,我也很理解法尊法师,不能给他发很多太过,不然老和尚在法界性中有点显现痛苦也未可知。

上品暖位的所缘相差别:四谛的有法世俗显现的色等法无实如幻,仅仅是名言假立的差别,即是所缘。四谛所摄的一切万事万物,像《金刚经》里面所讲的一样,如梦如幻如阳焰,完全是假立不实的。一般的凡夫人虽然也经常在口头上说如梦如幻,但要真正证悟万法如梦如幻,需要具备加行道上品暖位菩萨的境界。

证悟由于不存在善等戏论而以名称无可言说,即是行相。对于善恶皆为假立、一切如梦如幻的境界无碍通达的智慧,就是上品暖位的行相。

这样我们就了解了上中下三品暖位菩萨所证方面的差别。

子二、顶位:

色等不安住,其体无自性。

彼等自性一,不住无常等。

顶位同样也分下、中、上三品,这一颂是讲下品顶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法性胜义空性不住戏论之边的本体无有自性的差别,即是所缘。色、受、想、行、识所摄的一切法,在四谛当中观察的时候,完全是一种空性,不可能安住任何一个戏论的边,虽然看起来好像存在,但本体并不存在。比如说,看到面前黄色的布存在、绿色的叶子存在,这完全是一种错乱的显现。就像胆病者把白色海螺看成黄色一样,黄色海螺在本体上是绝对不存在的,同样一切万法在本体上都是不存在的,完全是空性的。

有些注释说:上品暖位破除实有的执著,下品顶位破除有相的执著,将色等相全部抉择为空性。

证悟了这些自性唯一是空性而对不住无常等也不分别,即是行相。一切万法的本体是不存在的,在这样的自性空性当中,无有任何执著戏论,根本不可能去作无常、常有、白色、红色等种种分别。

我们身边那些没有学过空性和《现观庄严论》的人,对生活相当执著,每天都在拼命追逐各种各样的幻相,真的很可怜,但也没有办法。人来到世间,什么都没有带来,连身体都是暂时借来的,离开这个世界时什么都带不走,包括自己的身体。凡夫人现在每天特别执著的这一切,其本体确确实实是不存在的。但这个道理只有佛菩萨等诸大圣者们知道,凡夫人无论多有智慧、多有名位,都不会明白。

所谓顶位,是指在防止以违品动摇善根方面已达到最顶层。以前我们讲过,产生邪见时就会摧毁相续中的善根,而当菩萨达到顶位之后,他所证悟的空性就可以保证善根不被邪见摧毁。

我们有些道友只是单纯对理论有所了解,就喜欢在口头上说一些大话:“万法皆空”、“一切都是平等清净的”,尤其是天气比较暖和、心情比较好时,就讲很多禅宗的最高境界,念上几个特别好听的教证,好像一切自在似的;可一旦天气不好、心情不好,生活中也出现各种违缘时,就什么境界都没有了,连那些词都想不起来。真正得到暖位和顶位的菩萨,绝不是徒逞口上功夫,而是实实在在能做到不为外境所转。

下面是中品顶位和上品顶位菩萨的境界:

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

不执著诸法,不见彼相故。

智慧所观察,一切无所得。

记得我们原先学《现观庄严论》的时候,曾有一个新来的道友抱怨说:“怎么这么多‘彼等’、‘彼等’?我完全听不懂。”《现观庄严论》的颂词确实比较难懂,如果没有讲义,我们可能也难以理解。

中品顶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法性现空双运的本体空,无二无别的自性中一位一体的差别,即是所缘。前面讲色等诸法现似实有的相本体是空的,空性的本体也是空的,那么显现和空性结合起来,即我们经常讲的双运的本体是不是存在呢?

我们平时总觉得:现空双运好像还不错,这样的境界应该存在吧。实际上,现空双运的本体也是空的。因为在空性——自性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当中,所谓“现空双运”也是一味一体、无二无别的,并不存在一个单独的本体。当然,这种“不存在”并不是指单空,只是因为没有其他办法表示,所以只能这样说而已。

由于通达息灭双运的戏论而对诸法本体双运也不执著,即是行相。对双运的境界也没有任何执著,这才是通达双运的清净智慧。《六祖坛经》中,禅宗说无相、无念、无住,这三者在《现观庄严论》中菩萨的不同分位里体现得非常清楚。

这次学了《现观庄严论》以后,现观班的法师一定要从颂词上给大家讲清楚,然后再讲一点广的讲义,这样应该就对整部论比较明白了。当然,如果想要彻底明白,这还是不够的。我原来也讲过,格鲁派的现观班要一直学好多年,我们学院的现观班分上现观和下现观两个,一般至少也要学两三年。我们这次也算是创造一个缘起吧,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能跟五部大论结上一个善缘。尤其是年轻人即使听不懂,我也特别希望你能种下一个五部大论的善根。

上品顶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法性离边等性而不见一体他体的戏论相的差别,即是所缘。真正获得上品顶位的菩萨,见一切相都是平等的,不见不同的一体、异体之相。六祖为什么要讲无相呢?因为对一切相状的执著到最后都是障碍。

著相是对人类最大的危害,比如说执著颜色、本体,执著价值观的相。东方人和西方人有不同的执著,同一个国家之中,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爱好也不相同,包括吃饭的时候,有些人喜欢多加一点盐,有些人不加盐,有些人喜欢多加辣椒,有十个人就有十种口味……世间所有的众生都在耽著相,这就是所谓的不同业力现前。

以通达无相的智慧来全面观察相状,结果了悟到一无所得,即是行相。以注重穿着的人为例,有的喜欢蓝色,有的喜欢白色,有的喜欢红色,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追求的东西是真实的,但实际中无有一法可得。

这一部分的佛教理论,现在也已经为西方的智者们所承认了。本来西方人受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很深,不容易接受外来教育,但在与佛教学者进行了理论上的深入探讨之后,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每个人自以为真实的东西,确实除了相状以外不存在本体。对于这一点,许多量子力学专家、心理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也有所触及,但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我在看他们的著作时,自然而然就有一种感觉:他们如果学习了大乘佛教的利他思想和空性观,肯定会有所觉悟的。因为觉悟是从人人本有的智慧中生起,所以每个人都有缘分,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没有去挖掘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