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07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七课

思考题:

1.请说出二十僧伽的名称。

2.某一菩萨已圆满诸般功德,但并不急于成佛,这是二十僧伽中的哪一种?对此有无经教依据?

3.对于终趋有顶圣者,大小乘各是怎么界定的?

4.为什么二十僧伽中没有声闻阿罗汉,却有缘觉?

下面继续学习五部大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是直接解释《般若经》的一部论典。如果懂得了此论的甚深意义,完全可以断除轮回的根本;即使没有如理如实地通达,只是在耳边听到宣说般若的妙音,也会对轮回的种子有所损害。正在听课的诸位如果不信因果,那就另当别论,但如果你相信因果,就要知道诸佛菩萨的金刚语有不共的威力,绝不同于世间的物理、化学、政治、经济等知识。

从我本身来讲,一直把闻法、传法、阅读佛书当成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一种享受,根本没有因为听课、讲课而感到压力大或痛苦;否则,我随时都可以把讲课的事放下,我现在是完全有这个自由的。以前我也以开玩笑的方式说过:如果上师在,确实是会经常叮嘱我讲法;但现在法王如意宝已经离开了,也没有人要求我必须传法,但我是把传法作为一个爱好,因而愿意在有生之年尽量去做。

《现观庄严论》刚开讲的时候,网上听课的人特别多,后来有一部分因为听不懂而退出了,现在人数已经趋于稳定。当然,在家人跟学院出家人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有很多的应酬和琐事,但一部法既然已经开始学习,还是尽可能把传承圆满为好。虽然除了个别根基好、智慧高的人之外,大家不一定能完全听得懂,但听法本身确实有非常大的功德。

接下来就要讲“二十僧伽”了,在《现观庄严论》和《俱舍论》里,这都算是比较难懂的一个问题,印藏大德们的《现观庄严论》注疏里经常以此为专题展开分析论述。我今天根据颂词为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

辛二(别说难以通达之僧宝)分二:一、真说;二、摄义。

壬一(真说)分二:一、声闻;二、缘觉。

以能表喻的僧伽——具声闻缘觉身份者来表示所表意义的僧伽——具声闻缘觉名称者。

为什么要讲二十僧伽呢?因为前面颂词中讲了作为所依教授的“佛陀等三宝”,而其中僧宝的分类是很多的,为了广泛了知大乘菩萨的功德,就分为二十种来叙述。

关于这两个偈颂:“诸钝根利根。信见至家家。一间中生般,行无行究竟,三超往有顶。坏色贪现法,寂灭及身证,麟喻共二十。”解脱部、狮子贤、布达巴等诸大论师的观点都不尽相同——有的说颂词直接讲了十七僧伽,其他三种僧伽是间接说的;有的说颂词宣讲了全部的二十僧伽;有的说颂词直接讲了十八种僧伽,其他两种僧伽是间接说的……我们以前学习的时候,天天都在为这些观点而辩论。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此处的二十僧伽跟《俱舍论》所讲的二十僧伽是不同的。《俱舍论》所讲的二十僧伽,是指从预流向到阿罗汉向之间的二十种不同程度上灭除烦恼、证取无生智慧的境界;《现观庄严论》二十僧伽的名称虽然与《俱舍论》一模一样,但却是以小乘圣者的名称来表示大乘大资粮道至十地菩萨之间的境界。因此,我们把小乘的二十僧伽叫做能表示之喻僧伽,把大乘的二十种菩萨叫做所表示之义僧伽。世亲菩萨依据佛陀的教言安立了二十僧伽,而它们又恰好可以对应《般若经》中的二十种菩萨,所以弥勒菩萨就沿用了这些名称。

大家在学习时,一方面要对《俱舍论》的二十僧伽有一个详细了解,知道他们各自的所断和所证是什么,另一方面要掌握它们所对应的大乘菩萨具何功德。大乘的二十种菩萨并非完全对应二十种小乘圣者的全部功德和特点,是从功德相似的角度安立同一名称的。

下面就一一来进行分析。

癸一(声闻)分二:一向;二果。

子一、向:

诸钝根利根。

“向”包含了两种圣者,一是钝根者,二是利根者;钝根者是随信行者,利根者是随法行者。按照小乘是这样分,按照大乘也是如此。

1、随信行者:某位菩萨从人类结生到人类中。大乘菩萨中的钝根随信行者,虽然也利益众生,但在显现上跟其他利根菩萨不同,比较迟钝,只转生于人类中。所以,即使得到菩萨果位,也还是有随信行者。

随信行者和随法行者,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感性者和理性者,两者差别非常之大。感性者人格不是很稳定,经常有一种冲动的信心,缺乏独立观察的能力,别人说什么马上跟着去了,但这种信心只是一时的激动,情绪一过,就好像水冷了、火灭了一样,不复存在了。小乘的预流向位也有这样的钝根者,大乘的钝根菩萨在度化众生、处理问题时也会显得比较迟钝。这是二十僧伽的第一种。

2、随法行者:某位菩萨从其他清净佛刹或者兜率天转生到此处(指娑婆世界)。随法行者不会人云亦云,完全是凭自己的智慧对佛法进行观察抉择,从而获得定解。这样的利根者在大小乘中都有。就大乘来说,利根菩萨获得圣果之后,可以随意示现种种身相度化众生,无论兜率天、其他清净刹土或娑婆世界,哪里有所化的众生,就前往哪里。

我们道友中也存在利钝之分,利根者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决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依靠老师或上师。我们小时候需要父母来抚养、教育,但长大之后就要自立了,不可能三四十岁了还天天问父母:“我现在怎么办啊?是不是今天要上班?……”修行也是这样,刚开始你什么法都不懂,需要依靠上师、法师和道友的指点,但学了十年二十年以后,就不可能还问一些非常基本的事情:“我今天心里很难受,怎么办啊?你说我是呆在这里还是到别的地方去?修净土法好,还是修《现观庄严论》?我选择哪个班好?……”像这些问题,应该可以自己去观察,考虑一下自己的心态和事情的义利,依靠随法的理性智慧作决定。(有些人一直成熟不了,她们跟我说:“我永远都是小孩子,永远都是幼儿园。”这是不太合理的。你都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还要读幼儿园,哪个老师会教你蹦蹦跳跳啊?可能你跳也跳不动了。)

子二(果)分二:一、初果;二、胜果。

初果和胜果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所断和所证方面,这些在《俱舍论》中有讲。

丑一、初果:

信见至…

哦巴活佛的科判把颂词切得比较细,这里只有半句。据说,他有时候边讲《现观庄严论》边赞叹自己:“像这样宣说弥勒菩萨真正意趣的论典,在古今中外都是非常罕见的。”

“信见至…”这半颂是讲二十僧伽的第三和第四个,即初果所摄的信解者和见至者。在小乘当中,前者是指对无生法门有一定信解,后者是指对无生法门有一定见解。

3、信解者:就大乘来讲,是指某位菩萨虽然已经现前无想定,但因为不具足善巧方便,没有离世而在那里结生,安住很长时间以后死去,再度于此处结生。跟其他菩萨相比,此菩萨根性迟钝,度化众生的能力比较差些。

4、见至者:某位菩萨虽然现前了无想定,但依靠善巧方便力不投生到长寿天,而是转生他处利益众生。

现在学习佛法的道友中,也存在信解和见至的差别。没有智慧的信解者,有时问题解决不好、有时时间安排不当、有时人际关系处理不妥,由于不善巧而耽误了自己很多学佛的机会;有智慧的见至者,因为具有善巧方便,任何时候都不浪费时间,利益众生精进而又高效。

丑二(胜果)分三:一、预流胜果;二、一来胜果;三、不还胜果。

《俱舍论》讲此三种胜果的差别:预流胜果是已得见道后,只断除欲界一到五品修断的阶位,还要不断转生到欲界;一来胜果断除七到八品欲惑,会再来欲界一次;不来胜果九品欲惑全部断除,再也不用投生欲界。

寅一、预流胜果:

…家家。

预流胜果有人家家生与天家家生两种。人家家生是在人类中至少投生两次,过后以人的身份获得阿罗汉果位;天家家生是在天界中转世至少两次,后来在欲界天获得阿罗汉果位。小乘当中是这样讲的,大乘则解释如下:

5、人家家生:某位获得了四禅、四无量、等至的菩萨,以善巧方便力不现前此等之果,而不断转生到如萨拉树王(树木当中最佳者)般的国王、大臣、婆罗门等高贵种姓中,以具有威望的身份度化众生。

6、天家家生:某位菩萨虽然获得了四禅四无色定等,但不现前其果,而唯一在欲界天中屡屡投生,以天王等身份转F轮利益众生。

寅二、一来胜果:

一间…

7、一间者:在小乘中又叫做“一生者”。所谓“一生”,即只需再投生一次之意;所谓“一间”,即只有九品烦恼中的最后一品烦恼间隔着,只要把这品欲惑断完,就马上获得阿罗汉果位。在大乘中,则指某位菩萨虽然获得了所有禅定直至不共法之间的功德,但仍然为了供佛、转F轮、积资粮等而住于世间,不愿示现成佛。比如佛经中讲,释迦牟尼佛曾问文殊:“文殊,汝仍以供佛之事业而住存否?”又比如弥勒菩萨,他虽然即将成佛,但暂时还是依靠各种因缘住在世间,就好像学生要等最后一场试考完才毕业一样。

寅三(不还胜果)分三:一、定趋色界;二、定趋无色界;三、此外补特伽罗。

卯一(定趋色界)分二:一、总定趋色界;二、分别上流。

辰一、总定趋色界:

…中生般,行无行…

“定趋”是一定会去到那里的意思,指色界、无色界中的不来果位,其中色界总的分中有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和无行般涅槃四种。

8、中般涅槃:小乘指在中有的时候现前涅槃,大乘指菩萨先投生到色界梵天世界,积累资粮后现前正等觉果位。按照小乘观点,大梵天界无有圣者,因彼等具一切众生是自己所生、所护持之邪见;但是按照大乘观点,在整个色界十七天都有圣者,所以菩萨也会直接投生到梵天界。

9、生般涅槃:小乘指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涅槃,大乘指最后有菩萨加持自己寿命达到无量,在那一生中成佛。

10、有行般涅槃:小乘指通过不断勤作而获得涅槃,大乘指某位菩萨在世间以长时的努力精进来利益无量众生。

菩萨当中,有些度众生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工夫,有些就不需要那么努力。我们平时也看得出来,有些上师度化众生很累、很辛苦,每天都愁眉苦脸的,可能他的发愿有一定局限,不努力就无法成办。现在有些企业也是靠老板努力支撑,只要老板稍有放松,整个厂就会垮了,所有部门都无法运转,所以老板要拼命工作。这就相当于有行般涅槃菩萨,尽管已经是菩萨了,但还是需要夜以继日地勤奋努力。

11、无行般涅槃:小乘指无有任何勤作而获得涅槃,大乘指某位菩萨无需勤作,依靠殊胜因缘而自然成就无退转地,弘法利生事业圆满。就像佛经中讲的无热恼菩萨(即阿弥陀佛)和海尘婆罗门(即释迦牟尼佛),此二人由于前世发愿力极其殊胜,故而即生自然而然获得成就。

有些上师利生事业的方方面面都是无勤成就。记得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时,有讲法的安排,但上师眼睛不太好,不能看字。我当时比较年轻,经常在担心:上师今天又要讲课,怎么办呢?但每次去拜见,他老人家总是显得十分轻松愉快,只是在念咒语。记忆尤其深刻的,是在印度南方佛学院,那里的很多堪布、法师分别念相当重,也精于辩论。上师讲密法《四心滴》,我相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像中观方面的一些教言,要不要提前看看书呢?事实证明上师根本不需要。

我们有些法师讲一小时的一堂课,备课要三个小时,无勤菩萨不需要这样,他讲课就是随口道来,所到之处都有众生恭敬,说一句话都是众人遵奉。而有勤菩萨无论怎样声嘶力竭,下面还是有很多人不听话。这就是有勤菩萨和无勤菩萨之间的差别。

世间的领导、老师也有种种差别,有的人工作很好做,什么事情都自然圆满;有的人则日夜奔忙、筋疲力尽,这也是前世因缘不同所致。

辰二(分别上流)分二:一、趋色究竟;二、终趋有顶。

巳一、趋色究竟:

…究竟,三超…

(此种不还圣者)分为一般趋色究竟天与分别的超越、半超、遍殁三超越。

12、趋色究竟:小乘当中,有些圣者是转生到色究竟天而现前阿罗汉果位的。大乘菩萨也有类似情况,先在人间以转轮王的形象,以布施开始利益众生,使他们奉行了十善业道以后前往梵辅天至色究竟天之间,而菩萨自己并非一定要到天界,有可能在人间示现成佛。

有些大德把后面的超越、半超、遍殁算作一个圣者,但我们这里是分开的。

13、超越:小乘中的超越,是指现前四禅后退失,死后投生梵众天等处,在那里恢复四禅,完全超越四禅天十五处,转生到色究竟天后获得阿罗汉果。菩萨的超越,也是以前已经圆满四禅,之后依靠个别外缘而退失,那么当他再度获得一禅以后就投生到梵辅天,如果在那里得到所有上面禅定后死去,则在色究竟天受生,在各种各样的佛刹中示现证得菩提。

14、半超:某位菩萨一开始圆满四禅,如果依靠个别外缘从中退失,那么当再度获得一禅以后转生到梵辅天,之后死去而投生到色究竟天。

15、遍殁:某位菩萨唯一在兜率天入定于一禅,死去以后投生到那里,并逐渐在色界十七处受生、死亡而去往色究竟天,随后度化众多有情。

讲菩萨的时候,以各种身相来利益众生、转F轮是其主要特点。

巳二、终趋有顶:

…往有顶。

16、终至有顶:在小乘中,指喜寂止者次第去往一禅乃至一切处(净居五天不包括在内),再去往无色界诸处后于有顶获得阿罗汉。在大乘中,指某位菩萨以净居天人的身份如幻领受所有色界无色界禅乐,之后投生到有顶,示现各种身相利益众生。

以上讲了色界当中的众多菩萨。

卯二、定趋无色界:

坏色贪…

17、坏色贪:某位菩萨在欲界修习禅定,灭除了转生色界和欲界的因——贪欲,现前了无色界的境界,然后转生到无色界。按照《如意宝藏论》等的说法,在无色界是很难度化众生的,然而菩萨的示现多种多样、不可思议,也有跨越色界直往无色界示现利生的情况。

卯三、此外补特伽罗:

…现法,寂灭及身证,

这是指现法寂灭与身现证两种。

18、现法寂灭:在小乘中,是像舍利子、目犍连等一样,即生现见了一切无生法而获得阿罗汉果位。在大乘中,是如同义成王子,在一生当中圆满资粮,无须转生而现前佛果。

19、身现证:小乘指现前了灭尽定的圣者。大乘指某位菩萨获得顿超等持之后,以智慧身现前灭尽定,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可以度化无量众生。

癸二、缘觉:

麟喻…

20、麟角喻独觉:按照小乘的观点,缘觉和阿罗汉是分开的,独觉安立在僧宝当中,而阿罗汉是究竟无学果,所以摄在佛宝里面,因此二十僧伽中没有阿罗汉,只有阿罗汉向。大乘的麟角喻独觉,是指某位菩萨前往连三宝名称都听不到的刹土,示现证得菩提而度化邪见遍满的愚暗众生。好比以前的藏地雪域,基本上没有信仰,充满了刚强难化的野蛮众生,是莲花生大士、菩提萨埵(静命论师)将密法和戒律弘扬到这里,他们的独特能力也是源自前世的发愿力。

有些道友经常问:“我的家乡没有佛法,您能不能来?”其实不一定非要请其他人,你自己也可以做“麟角喻菩萨”,包括很多人入藏求学的目的也不应该是单单为了自己。当然,也有可能你刚开始发愿很好,想度化众生,结果时间呆长了,不但没能度化他们,反而让他们把你“度”了。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不可不防。

我在国外见到中国留学生,喜欢“采访”他们:“你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回去好好工作。”再问好好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就无非是给父母一个交代或者自己获得快乐,最多就是为了家庭和亲戚。至于把知识传递给周围人、让社会有所改变等等,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

我前两天也说了,现在喇荣佛学院汇集了藏区各个地方的学子,相当于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学,每个人都算是留学生。大学里的学生毕业以后,大多数应该是回到家乡,致力于改变家乡的面貌。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这里求学多年之后,所学的知识应该足够自己使用了,慧命的长养再不用去求别人,肯定会有这样一种把握。至于能不能度化众生,就看你有没有勇气、有没有发愿力了。如果拥有这些,那么即使是非常普通的一个人,也会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大家以后的处境,可能会像麟角喻菩萨一样无依无靠,想问个事情都找不到对象,不过其实也没什么好问的吧!关键是一定要有善巧方便。很多道友虽然没有获得登地菩萨的果位,但由于具有独特的发愿和善巧方便,在人和事因缘比较适合时,也可以将智慧传递给很多人。

壬二、摄义:

…共二十。

以能表喻僧伽——小乘声闻缘觉来表示的所表义僧伽——大乘菩萨圣者僧伽总共有二十。

关于能表喻僧伽的意义,大家应参照《俱舍论》颂词进行了解,在分析时会发现,这些是可以与《现观庄严论》颂词一一对应的,因此,我觉得颂词中应该已经包含了二十圣者的全部名称,否则弥勒菩萨最后不会说“共二十”。藏地诸大德的注疏中,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方法,认为弥勒菩萨颂词里直接宣说了十五、十六、十七种等。但我想,按照本论的体例,说有二十个法,颂词里就一定有二十个,比如前面讲教授说共十个,颂词里就完全能数出十个法来。

哦巴活佛(哦智丹毕尼玛)对颂词的解释,确实是文字精炼。我很早以前就听过曲恰堪布讲这部讲义,他说:“这个讲义虽然不像萨迦派、格鲁派的《现观庄严论》注释,动辄七八百页,但若要揭示颂词的意义,用这样简短的文字已经足够了。”是这样来赞叹的。

我没有来学院之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这个讲义,还依靠智慧作了一些不同的分析。有个别人就说:“法王如意宝破哦巴活佛的观点。”后来法王显现上不太高兴,说:“哦巴活佛毕竟是传授我‘四心滴’等法的上师,我再怎么恶劣,也不会破自己上师的观点。你们这种说法完全是不切合实际的。不过既然如此,那我以后不发挥了,只简单在字面上作个解释。”这些我是听说的,因为当时没有录音,也不知道法王到底是怎么分析的。后来我听过法王讲颂词,讲注释没能赶上。

《现观庄严论》跟其他论典不太一样,应该说比较难懂,希望大家这次要反反复复地看。我看很多道友的智慧还是很尖锐的,只要肯下工夫,搞懂它不成问题,关键是能不能历久不忘。按理来讲,现在记下来的东西,如果再过十年、二十年还能回忆起大多数内容,那说明学法是很成功的;否则,今天听讲、听辅导似乎心里很清楚,但几年过去之后,感觉好像从来没听过这个法一样,那就有点可惜。无论如何,现在很多人对这样的法有兴趣、有信心,这都是一个很好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