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11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十一课

思考题:

1.佛教各主要宗乘是如何定义“种姓”的?请作简略介绍。

2.什么是无间道?什么是解脱道?

3.请依自己的理解谈一下:修般若空性法门为何要以一切法为所缘?

4.请层层分析菩萨所缘一切法的十一种分类。

庚三(修行所依之种姓)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遣除诤论。

辛一(真实宣说)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壬一、本体。

种姓本体就是修法的根本——心的实相。

修行的相有四种,即披甲修行、趋入修行、资粮修行和定生修行,这在后面会讲。那么,这四种修行所依靠的是什么呢?就是修行人的种姓。如果连种姓都不具足,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种姓非常重要。

关于种姓,佛教各大教派的观点有所不同。

按照小乘来讲,所谓种姓是指将来可以苏醒而成为圣者的一种特质,《俱舍论》中有云:“彼等无贪圣种中……”也就是说,只有知足少欲的人才有解脱的希望,所以无贪的善心堪称为圣者种姓。

按照大乘唯识宗的观点,所谓种姓是阿赖耶上面的一种特殊能力,是六处的一种特殊心法。为什么说是六处的特殊心法呢?它并不完全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在死亡时会灭尽,但它又不是六根以外的法,而是心识上的一种明清的法。这种明清的法原来是不清净的,通过修行可以转变为清净的智慧。

按照第二转F轮的观点,种姓是遍于一切众生的心的本性,是法界的本来空性。《入中论》等论典中说:听到空性法而流泪,或看到可怜众生,生起极大悲愍心而流下眼泪,这就是圣者种姓苏醒的标志。《十地经》里面也讲:由烟可推知有火,由水鸟可推知有水,同理通过身语外相可以推知是否为菩萨。总之,当因缘成熟时,一个众生以心缘着空性法门,他的种姓就会醒觉。

按照第三转F轮的观点,心的本性是一种光明无为法,它遍及任何一个众生,这就是所谓的种姓,也可以叫做佛性、如来藏等。《宝性论》以及密宗相关续部中都是这样讲的。

站在二三转F轮的角度来说,凡夫人在迷乱位先要把种姓(法界空性或光明如来藏)作为所缘,逐渐令心清净,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证悟。而就唯识宗、小乘宗来说,种姓和证悟之间相当于是能生所生的关系,从种姓慢慢变成无漏的智慧。

当然,大乘佛教讲到种姓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楞伽经》就讲众生有声闻种姓、缘觉种姓、菩萨种姓(如来乘种姓)和不定种姓,甚至有断了种姓的(无种姓)。但其他经典中也解释了:其实还是声闻、缘觉、菩萨三种种姓,不定种姓也可以包括在这三个种姓之中,而断种姓的在整个众生界并不存在,只是由于个别众生邪见特别严重,所以用这种方式来称呼。实际上不具足如来藏、永远不能成佛的众生是绝对没有的。

如上所说的种姓,在大乘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只是从字面上这样讲,在座的各位道友也许不一定有特别明确的感觉。因为讲般若空性、《现观庄严论》不像讲《前行》那样有很多精彩的公案,也不像世间的讲座那样特别感动人,而在座诸位显现上也还没有获得加行道、见道,这样可能只有极个别前世佛缘特别深的,才会一听到这样的空性法门便非常欢喜,生起极大的信心。种姓觉醒的相不但大乘佛教承认,小乘也一样承认。小乘中讲,若听到解脱的功德便数数生起欢喜心,乃至汗毛竖立、眼泪直流,就说明圣者种姓已经觉醒,如果对此人宣说一些解脱法门,他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成熟。

为什么要在加行道之后宣讲种姓呢?因为紧跟着加行道的就是一地菩萨,一地之前是凡夫,一地之后就是圣者了,为什么我们能够从凡夫变为圣者呢?就是因为我们跟其他的无情物不同——我们都有佛性。尽管不同的宗派对佛性有不同说法,但最根本的一点都要承认,那就是:众生都有解脱的种子,有解脱的希望。种姓的真正成熟,是从一地菩萨开始。要依靠什么因缘让种姓成熟,通过后面的分析就会明白。

壬二(分类)分三:一、以总体修法而分;二、以分别断治法而分;三、以特殊通达法而分。

从这几个不同方面来分,种姓里总共可以分出十三种法,我们先看其中总体修法方面的六种。

癸一、以总体修法而分:

通达有六法。

我刚才讲了,修行就是把佛性作为对境,以缘取它的方式来现前果。从所缘法界空性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能有分的,但依靠能缘却可以有各种分类。就好像虚空本来是不可分的,但我们可以由容纳虚空的器物而把它分成金瓶里的虚空、银瓶里的虚空等,同样,所依的佛性在本体上也没有什么可分的,但依靠能依的修法者相续中对佛性不同程度的认识和证悟,也可以有一些分类。

由于加行道之前对如来藏的本体并未真正认知,所以能依修法的本体,在凡夫地只有加行道的(1)暖位、(2)顶位、(3)忍位、(4)胜法位这四个法,而在圣者地则有(5)见道及(6)修道之现观法,这是在总体上依证悟不同而分出的六种法。

凡夫地是以总相的方式来缘取法界的,因为加行道的每个阶段都对法性有所认识,所以这四种法都要列入分类。见道菩萨已现量证悟了法界如来藏,修道菩萨在此基础上所见更深。无学道已经无修,所以没有分在这里面。资粮道对法界的认识算不上真实证悟,因此不安立为现前种姓。

佛教中还常常提到两种种姓:一个是自性住种姓(自性清净),一个是习所成种姓(离垢清净)。真正的离垢清净是从一地菩萨开始,此前的加行道的四个地位也可以算是相似的离垢,因为这时已能够真正享受到大乘空性的法味。

不过即使连小资粮道都没有入,也一样可以在闻思修行空性法门的过程中感到无比的欢喜。有个道友就对我说:“我现在遇到了《般若摄颂》,每天睡觉的时候都想看着它,多么舒服啊!”信心极为猛烈的时候,好像觉得自己马上就要证悟空性、变成菩萨了,这种情况也有。

癸二(以分别断治法而分)分二:一、无间道之法;二、解脱道之法。

子一、无间道之法:

见道和修道都有无间道和解脱道。无间道、解脱道主要是就见道和修道而言。无间道是指能对治的智慧正在与所对治的障碍交战且马上就要胜出的这么一个刹那。当然,这里的“交战”并不是像两个人拿着宝剑互相砍杀那样的,而完全是在心的相续上安立的,但这种情况下,智慧也同样完全有克敌制胜的力量,障碍最后则无法存活。就好像,相续中傲慢心的对治真正现前的时候,傲慢就不会产生了。

对治与断除。

7、证悟无我的智慧是作为所断之真实对治的对治法。当缘法界空性起修而证悟无我的时候,这种智慧就完全能对治自相续当中的障碍法,比如说马上要得见道时,相续中一定是有智慧战胜了对治的,这样才能现前种姓。

8、依靠它的力量断除所断二障,即是断除之法。以无我智慧的力量能够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令其势力减弱,无以为继,这就是所谓的断除,也即小乘所说的抉择灭——依靠智慧灭除烦恼的一种无为法。只不过小乘认为这是实法,大乘不认为它实有。

子二、解脱道之法:

所谓解脱道,就是无间道之后智慧完全胜利的那一刹那,比如真正获得见道时,就像云开日出般已经远离了障碍,因此叫做解脱道。弥勒菩萨安立这两个阶段来说明对法界如来藏的证悟层次,是有其特殊必要的。

彼等皆永尽。

9、这样的断除、对治都圆满达到尽头,就是解脱之法。也就是说,我们依靠智慧来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当离开应断的障碍时,就叫做获得了解脱。假设一位菩萨在五点三十三分的时候离开了所有见道的障碍,那么五点三十四分就生起了解脱道的智慧,我们就把这个境界称为解脱道。

在其他讲义中对以上颂词也有不同说法,比如有的讲:这两句颂词都是在讲无间道的对治法,前一句是对治烦恼障,后一句是对治所知障。但因为这是第一次给大家讲这部论,如果引用很多萨迦派、格鲁派、宁玛派的不同观点,怕大家难以接受,所以不打算过多介绍。再者,品评不同观点也是有利有弊的,有时候为了维护自宗,难免就会指摘他宗不究竟、不合理,这样,还不如专心把大的意趣把握好。(我年轻时也特别喜欢研究各宗派、各大德的不同观点,但现在我觉得谁说的都是对的,没有错的。)

当然,我们在通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若能再做一些分析、辩论也是很好的,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对空性法门生起信心,了知前辈大德们的究竟意趣无有相违,并依靠这样的殊胜法门而发起《六祖坛经》里那样的四弘誓愿。

癸三(以特殊通达法而分)分三:一、本体;二、特法;三、作用。

子一、本体:

具智慧悲愍。

10、这样的通达本体是具有智慧自性及方便慈悲的法。大乘佛教的任何殊胜境界都是不能离开智慧和大悲的,因此不论是加行道、见道还是修道,当断除相应违品后,所获得的证悟一定是以了达万法无有戏论的智慧和欲救度遍天下所有众生的大悲心为本性的。

菩萨的相续是很一致的、相通的,并不像世间人那样受局限。在世间每个人都多少局限于各自的专业,一个化学专家和一个天文学专家相续中智慧的反体肯定是不相同的。同样是老师,有的可能具备一些悲心和智慧,而有的就只是每天教别人怎么解剖动物,确实很可怜的……然而世间所有菩萨的相续中都已现前了空性大悲无二无别的如来藏本体,这是不会有差别的。

子二、特法:

不共诸弟子。

11、以上方便智慧的现观也是有别于声闻缘觉弟子的不共法。这样的大悲菩提心,不要说外道以及农民、鱼贩等从未学过宗派的人根本不具,就连声闻缘觉也无法企及。诚然,利根的小乘行人是非常精进的,持戒清净,行十二头陀行,初夜、下夜都不睡觉……但说到大乘的方便和智慧,他们确实是不具备的。

我们也应以这个标准观察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大乘佛子。如果是大乘佛子,相续中肯定要有一种对万法不太执著的空性智慧。即便不能做到一点都不执著,但是起码不要像世间从没学过空性的人那样,遇到一点小事情就过不去。我认识一个居士,他平时爱说大话,自诩证悟了空性、对世间法毫不执著,但后来有一次他特别伤心,我问为什么,他说:“我的家庭‘解体’了……”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自己不但空不了,还特别执著,伤心到连自杀的心都经常产生。

很多人都是这样,平时总以为自己修空性修得很好,但修行功夫在快乐的时候不一定能看得出来,只有个人、家庭发生一些问题时,比如半路遇见一个特别不喜欢的人,这个时候才看得出来。要检验大悲菩提心也是一样,“愿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获得安乐”,这些话大家都会说,每天都在念,但关键还是要看当某一个众生出现在你面前时,你是否能生起悲心。

子三、作用:

利他渐次行,智无功用转,

所依名种姓。

作用有两种,一是暂时的作用,二是究竟的作用。

12、暂时的作用是以不了义了义四种秘密的方式相应利他缘分次第而行持的法。具有大悲菩提心的菩萨一定是应机施教,用不同的善巧方便来饶益不同的众生,这就要讲到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了,其涵义在《心性休息大车疏》和《经庄严论》中都有广述,这里不细说。主要就是要了解到:佛陀是应众生根基而说法,对有些众生要先讲不太了义的法,将他引入正道后再宣说最了义的法,而对有些众生是直接宣讲最了义的法……有智慧的菩萨也要依靠这样的善巧方便来逐渐地利益众生。

13、究竟的作用是自利法身智慧无有勤作而能实行他利的法。证悟如来藏的最究竟功用,就是令法身智慧中所有的自利利他功德全部无勤现前。个别讲义将此法安立在十地。

依靠以上十三种法,我们就可以了解将修法所依的法界空性或说如来藏命名为种姓的意义了。

辛二(遣除诤论)分二:一、辩论;二、答辩。

壬一、辩论:

法界无差别,种姓不应异。

对方辩论道:法界是远离一切言说思维的,不存在他体的差别,因此怎么能分成十三种法呢?这就好像要把虚空分成十三块一样,是不合理的。

但这样分其实并无过失,我们看下面的回答即可了知。

壬二、答辩:

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

从所依法界如来藏本体的角度来说,是没有什么可分的,但是依靠缘取它的智慧或者说能依补特伽罗的不同相续,确实也可以分出种姓的十三种差别。

所谓能依所依,一种情况是两个实体互相依靠,比如桌子上放茶杯,茶杯是能依,桌子是所依;另一种情况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反体的法都依靠在本体的法上,比如瓶子的生住衰灭等法是依于瓶子而存在的。类似这样,法界本体虽然始终是同一个,但是众生缘取它而获得的证悟境界,从一地直到十地末尾之间都是迥然不同的,菩萨十地好比是十个瓶子,法界好比是虚空,虚空本身是不可分的,但依靠装虚空的瓶子之大小、质量不同,也可以对虚空进行分类。

这一点是很关键的。以后我们再听到说如来藏、空性有分类或无分类,只要懂得分一下能依、所依,就非常容易圆融了。

在观心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对这种虚空一般的心性有所认识,而随着对它的证悟越来越深,也必然会灭掉相关的一些违品。

这个颂词在间接上也说明佛的种姓遍于每一个众生,任何一部大乘经典都是如是承许的,只不过从众生相续生起的道相方面来讲,资粮道还不算真正证悟了它,真正的证悟应该从加行道算起,加行道一直到十地末尾之间都算是现前了如来藏的本体(加行道虽然已经称得上“开悟”,但毕竟还是凡夫,所以也不能说是很高的境界)。

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讲:一般来说,大乘佛教的开悟,包括禅宗的开悟,至少也应该是获得了加行道以上的境界;密法中所谓的认识、证悟大圆满,也是安立在加行道以上,高者能达到一地菩萨乃至佛地的证量,低者可能属于暖顶忍等加行道位。在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以及麦彭仁波切个别论典中,曾把显宗的五道跟密宗境界作过对应。参照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确信种姓苏醒的界限就是在加行道,而苏醒的前兆则在资粮道乃至未入道时就有。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那位道友,连睡觉都不愿意和《般若摄颂》分开,这就是种姓有所苏醒的相了。反之,若每次听到讲般若空性就瞌睡不止,而一聊到电影、明星便兴致勃勃,那就说明离种姓成熟还有一定的距离。

以上介绍种姓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已经涉及到了大乘里很多非常关键的问题,希望大家课后好好思维。当逐渐懂得其中意义的时候,我们就会认识到学佛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因为我们有种姓,且生生世世可以延续下去,所以学佛会有所成。否则,若像唯物论、无神论所讲那样——人是突然生的,也是突然灭的,那修道也就无有意义了。昨前天有几个美国的科学家跟我辩论,他们依照现代生物学的观点,认为意识是由大脑整理神经元信息而产生的,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理由……最后我以佛教的不共智慧破除了他们的观点。虽然他们去过了全世界的很多大学,但我想如果从来没有接受过合乎真理的教育、相续中仍然遍满邪见,那么去再多地方也没什么用。

我们平时的念咒、磕头等修行固然很重要,但系统地闻思五部大论恐怕更有必要。尤其是在座的年轻人,生长的环境应该说是很不幸的,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从小就被父母和老师灌输了前生后世不存在、没有地狱天堂的邪知邪见。那么,今天我们带着这种颠倒的人生观、价值观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是不是值得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一下?

已三(宣说本体实修之现观)分三:一、取舍所知支修行所缘;二、究竟修行所为;三、宣说实修现观修行之相。

庚一(取舍所知支修行所缘)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既然知道了修行依靠如来藏,那么修行过程中要学什么呢?一定要先取舍,不可能盲目地修学。先了解好的和不好的,了解之后才可以接受好的东西,在世间当中一般也是这样的。

辛一、本体:

取舍所知的分支就是修行所缘的根本。也就是说,对世间的一切所知要善于取舍,该学的就要去接受,不该学的就要放弃,这就是修行所缘的本体。取舍因果、取舍真假,这也是我们人生必需的一种基本理念。

辛二(分类)分二:一、总说取舍所知之基;二、详细分说取舍等舍十一所缘。

壬一、总说取舍所知之基:

所缘一切法。

世间人要想拥有一个安定的生活,都需要选择好自己该做的事,那么我们修行也一定要有一个所缘。菩萨所缘取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一切万法。所谓学无止境,没有哪一个法是不需要学的,昨天学的四弘誓愿中也有一条是“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

有些人喜欢说:“学什么大乘佛法啊?不用学!自己观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你只是观就能断除一切罪业,那倒也可以,但这恐怕有一定困难。作为大乘佛子,单是为了断除自相续当中的烦恼就需要了知一切万法,何况还要饶益无边的众生。众生的根机各不相同,尤其要帮助一些知识分子,就必须熟悉他们所喜欢的各种理论知识。因此,我在去各个学校讲课之前,都会事先了解他们学的专业,如果一点都不懂,是没法给他们讲课的。

壬二、详细分说取舍等舍十一所缘:

此复为善等,若世间所知,

及诸出世间,有漏无漏法,

诸有为无为,若共弟子法,

及佛不共法。

所缘的一切法又可以分为十一种:(1)善法,像《俱舍论》中所说的胜义善、相应善等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法;(2)不善法,即贪嗔、杀盗淫妄等给我们带来痛苦的法;(3)无记法,一般比如行住坐卧等非善非恶的行为。

在这三种法之中,大乘佛子到底修学何者呢?肯定不会是无记法,整天痴痴呆呆地处于无记状态中不是大乘佛子的所为;更不会是不善法,不善法会带来痛苦的后果,所以应该是我们首先要舍弃的。那么,成为我们所取的就是善法,这其中又分为(4)世间法和(5)出世间法。关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也有很多种定义,比如说圣者的法叫出世间法,凡夫的法叫世间法等。但我们这里定义为:能增长我执的法叫做世间法,能增长无我智慧的法叫做出世间法。在这两种所缘之中,世间善法只是菩萨的暂时所取,出世间善法才是究竟所取。

出世间法又分为(6)有漏法和(7)无漏法。按照《俱舍论》的说法,以所缘或相应的方式增长烦恼的即是有漏法,不以所缘或相应的方式增长烦恼的即是无漏法。按照《大乘阿毗达磨》的说法,与有漏六门(漏自性、漏相属、漏所缚、漏相续、漏随顺、漏所因)相应的法叫有漏法,不与之相应的就是无漏法。总之,有漏法就是令我们增长烦恼、不得解脱的法,无漏法就是能令我们得到出世间解脱的法,因此,无漏法才是菩萨应该接受的。

无漏法又分为两种:(8)有为法和(9)无为法。四摄等世俗善法即有为法,胜义空性所摄的一切善法即无为法,菩萨主要应以无漏无为法为修持所缘。

无为法也有两种:一种是(10)弟子法,指的是小乘声闻缘觉所得的四禅等共同的无为法,还有一种是(11)佛不共法,指的是佛陀相续中的十八不共法等。声闻缘觉共同的无为法虽然也非常好,但与佛陀的不共法相比还是有一定差别。这样一路分析下来,我们就知道:最终的修行所缘不是恶业、不是无记法,不是世间法,不是有漏法,不是有为法,也不是弟子法,而唯一是佛陀相续中的不共功德法,因为成佛是我们最究竟的目标。

我们原来讲华智仁波切的《修行次第略说》时,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修行所缘、修行所依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次讲过后,希望大家要记住,免得以后别人一提“种姓”,你又想到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吠舍种姓,或者想到黑人种姓、白人种姓、东北人种姓、南方人种姓,乃至把姓王、姓李、姓陈等当成种姓……这些当然也算一般意义上的种姓,但我们修行所依的种姓唯一是指佛性。先要记住这些专用名词,然后讲考时才能触及《现观庄严论》的真正意趣。

我经常强调,一定要注重培养五部大论的专业人才。如果喜欢学现观,至少要在上面花个两三年时间,力求达到比较精通、随时可以讲的程度。我家乡有一个老师,他其他知识都不太懂,但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比较了解,所以也很出名。与此类似,我希望你们每个人也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法门,发愿一生用这个法门来帮助他人,有兴趣的可以先报名。将来我们通过两三年、四五年的专业性培养,应该可以造就一批对众生有利的出家、在家法师。

希望我说的很多话你们能够先记下来,然后再慢慢去付诸行动,因为我还是比较忙的,脑子里出现一个很好的建议,就好像中阴身偶尔露一下头,如果你们没有重视,它可能马上就被巨大的业风卷走了……虽然我连加行道暖位还没得到,但这些建议也不是没有用处,若没有抓住这个机遇,也许会从此失去很多因缘。佛教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在当今来讲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