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31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十一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请默写六祖五大弟子的名字。

2、什么是圣谛?“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又是什么意思?

【修行类】

1、“一华开五叶”是出于六祖门下的哪两位弟子的法系?又分别衍变成哪五个派别?

2、简述永嘉玄觉禅师找六祖印证的经过。

【生活类】

1、拉雪堪布对上师给的一页教言珍藏了几十年,这对你有哪些触动?上师赐予的哪些加持品,被你珍藏了最长时间?

2、浅谈回家乡弘法的必要性。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现在讲到第七因缘品,今年不一定讲完,中间我有可能穿插其他法,也许后面部分留到明年讲,但现在具体还没定。我自己都不知道,更何况说你们呢。

前面我们讲了志道禅师的公案,今天讲行思禅师的公案,如果能讲完,还会讲怀让禅师、永嘉大师。

六祖的五大弟子

禅宗一花开五叶,六祖有五大弟子,分别是我们现在要讲的行思禅师,第八品最后要讲的荷泽神会大师。

还有慧忠国师,我以前去南阳师范学院时,讲过慧忠国师在六祖面前得法的公案,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南阳国师即慧忠国师。当时还讲了迦叶摩腾、竺法兰从印度如何得法,后来到洛阳白马寺的公案。结果我讲佛教故事的时候,好多大学生都睡着了,到提问环节,讲世间各种各样的事情时,他们就醒过来了。

今天要讲的,一个是玄觉禅师,另一个叫做南岳怀让禅师。这五位称为六祖的五大弟子,都是开悟者。

行思禅师的公案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行思禅师,他是吉州安城刘姓人氏。

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很多禅宗大德都是从小出家,行思禅师也不例外,非常有善根。他听说曹溪六祖大师摄受的眷属特别多,度化众生的事业也极其广大,就直接来到曹溪参拜六祖大师。

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当时他问:“应当如何修行,有什么‘所务’,才‘不落阶级’?”

他当时直接问六祖大师,当修什么样的法才不落分别,或者说不落入次第中,具足最胜超越的境界。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曰:“圣谛亦不为。”

六祖反问道:“你曾经是修什么的?”

行思禅师说:“我连‘圣谛’也不修。”

圣谛:我们一般讲苦、集、灭、道,这叫圣者四谛。因为圣者通达苦集灭道的真正意义,或把每一谛作为谛实,但除了圣者外,凡夫人不太懂,其实,苦集灭道或者胜义谛和世俗谛,都叫做圣谛。

他的回答是:我没有任何的修行、分别,圣谛都没有修,更何况说其他的什么。

实际上这是禅宗的话头。他对甚深的空性和四谛都没有做,什么都没修。有些人认为自己的修行有一定的境界,什么佛法都没有修,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六祖问他:“那你到底落入什么样的阶级和分别呢?”

行思禅师回答说:“圣谛都不为,更何况其他的阶级?”

对他来讲,对四谛都没有修持和执著,更何况说其他所谓的分别、次第、次第法门等。

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是未开悟的凡夫弟子和普通上师之间的对话,可能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平时我们开玩笑时,也可能会这样说。但具证的禅师和弟子之间,通过此番对话,师父完全知道了对方的根基,弟子依靠师父的简单问题或指示,也通达了心性。

可见,古人依止善知识的方法与我们现代人有天壤之别,现在不要说这么简单的语言,一个上师苦口婆心讲了多少年,弟子也没有证悟心性,不但没有证悟,反而还可能生邪见,最后落入恶趣,有这个危险性。为什么说五浊时候越来越浊,见解浊、烦恼浊、众生浊……这也有一定的原因。

师深器之,令师首众。

当时六祖大师通过简短的提问,发现行思禅师的根基不错,非常器重,并要求他做自己眷属中的首座。

一般来讲,任何一个上师,显现上对有些弟子比较器重,对有些不一定很重视,这是有密意的。比如上师对某个弟子、发心人员,稍微多说了几句话,其他人都看不惯,其实不应该这样,每个人的根基和引导次第都不同,不一定所有的上师对每个人都要共同对待。按理从世间的语言讲,有必要一视同仁,但有时也存在区别,六祖自己在依止五祖时,五祖对他也有特殊的加持和开许。

此处同样,作为一个新来的人,刚刚和他说了只言片语,就让他做了首座。六祖的弟子们很不错,观清净心,如果是末法时代的人,可能会想:啊,我在六祖面前呆了那么久,今天新来的人,就让他坐最高的位置。其他人不一定接受,但他们当中也许没有发生。

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依止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六祖大师对行思禅师说:“你不能一直呆在此处,应该到其他地方去度化众生,不令他们的法身智慧断绝,因缘成熟之时当去度化。”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号弘济禅师。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在六祖处,以满瓶倾泻的方式获得了一切窍诀和法缘,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其实每个人与自己的家乡都有一定的因缘,因为家乡是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有缘之地。曾经我在自己的家乡办学时,有人问:“你自私心那么重,为什么在你自己的家乡建学校?”我说:“在自己的家乡建,是因为我的户口在这里,会方便一点,如果我在其他地方建,会麻烦一点;再加上我来到这个世界就出生在家乡,我的第一个因缘在这里,所以我与这里有缘。”

弘法绍化:禅师也回到自己的家乡弘扬佛法。

必要时,我们一定要去度化家乡的人、周围的人,用佛法来饶益最适合。行思禅师在曹溪呆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后来回到自己的家乡,事业极其广大。

我也希望道友们在佛学院或在某道场学法后,要去世间中弘扬。以前我们在这里,每年放假等特殊时期,也安排一些法师到各地去弘法。至于今年,前不久也作了一些考虑和商量,决定让一百位法师到各地去,因为我们会放两个月的寒假。

作为法师、辅导员,或者一些闻思不错的人,如果你各方面的因缘具足,有弘法的能力,你可以自己联系;如果你没有途径,出去以后确实不会搞世间八法,我通过之后,也可以去。

当然,需要具备的条件,第一:你的目的不是为自己搞世间八法;第二:至少也在学院里学过五年,否则恐怕不一定很懂佛理。

世间有一种说法,不管任何一种学业,如果专心致志地学了五年,你就可以成为专家;学了十年,可以成为权威;学了十五年,就会成为世界顶尖。现代人对专家、权威、世界顶尖,有五年、十年、十五年的结论。所以,作为一个佛学专家,我想至少也要学习五年。不然,你今天剃头,明天就准备去弘法,也许因缘还没有成熟。

关于这方面,你们现在也可以慢慢地摸索,到时在教务科、弘法部登记,各个班的法师也要认可,认可以后,大概十一二月份,我们要作统计。我想:在两个月的假期中,你至少可以出去讲七天的法。不过汉地与藏地不同,藏地各个地方都喜欢邀请一些出家法师讲课,真正很愿意得法的人,寺院中多,老百姓中也多,我们每天都在拒绝,没办法满愿,今天这个人来请,明天那个人来请,因此常常需要答复:“噢,我不空,我发愿近几个月都不出去,等等。”

好像汉地不是很多,不过现在大学中邀请我的也比较多,我都去也有一定的困难。像大学、企业、各种公益活动,还有寺院、居士团体,以后你们法师出去给他们讲几天课,我们通过商量之后也允许。当然,大家还是应该有共同的发愿,这样比较合理。

此处说到行思禅师,行思禅师和石头希迁之间还有一个公案。石头希迁很小的时候,大概十四岁时依止六祖,他问:“和尚百年之后,希迁当依止谁?”六祖说:“寻思去。”后来六祖圆寂,他苦苦寻思、端坐思维,一直没有得到任何境界。后来六祖大师的一位首座问他:“你每天这么空坐干什么?”他说:“以前大师说过,他圆寂之后让我‘寻思’。”这位首座很聪明,对他说:“不一定是让你每天分别寻思,大师的一位弟子,我的同参道友,叫行思,是让你去依止他的意思。”后来他去依止行思,并在行思跟前得到开悟。

希迁禅师在历史上非常出名,又叫“石头和尚”,因为他曾在巨石上结茅棚,并在那里一直修行,所以人们都称他为“石头和尚”。

现在有些人给我们学院的一些上师,也取名为石头、木头、铁块,“石头”指慈诚罗珠堪布,“木头”指丹增活佛,“铁块”是我,有些人天天在说。其实这是有原因的,但这个公案在此不讲。

谥号弘济禅师:昨天有一个道友说成“益号”,不是益号,是谥号。他圆寂之后,朝廷或者说皇上赐给他的称呼,叫做弘济禅师。

在古代,某位上师或某个人物在世的时候,一般不给他这样的封号,离开之后才会封。现在也是如此,有贡献的军人等,在世时默默无闻,死后大家给他开各种各样的表彰大会,世间人也有这样的做法。

这是今天讲的第一个公案,一是他在六祖面前得的法很简单,当下就有一种认识;第二是六祖要求他到他自己的家乡弘扬佛法,他培养了很多有缘的弟子弘扬佛法,主要讲到这两层意思。

怀让禅师的公案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的儿子。

怀让禅师:从小就怀有谦让之心,因此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为“怀让”。他心地非常善良,10岁的时候,有一个出家人忽然到访,对他的父亲说:“这孩子如果能出家,将来一定有所成就,而且可以广度众生。”后来他于15岁出家,20岁受近圆戒,并且研究律藏。他曾在出家僧团中说,我们出家人,不但要学习、守持清净的戒律,更重要的是要修行无为之法(无为之法是要参禅之心。现在有些律院的人,一辈子只研究戒律,对自心开悟方面的法并不重视)。

后来他与一个叫做坦然的禅师,一起去嵩山慧安国师前得法,他们以参话头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时候,坦然禅师豁然明白很多道理。怀让禅师在慧安国师前,显现上对教理并不是特别明白,于是慧安禅师认为怀让禅师到六祖处更适合。他本身就是五祖的弟子,唐中宗的国师,此处也讲到了。

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

怀让禅师到嵩山拜见慧安国师。就如米拉日巴尊者去找玛尔巴罗扎大师那样,慧安国师也让他到曹溪六祖大师处参学。

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

曰:“嵩山。”

怀让到了曹溪,在六祖面前礼拜。礼毕,六祖大师问:“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他答:“我是从嵩山来的。”

师曰:“什么物,恁么来?”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什么物,恁么来?”当时祖师说:“是什么东西,怎么来的?”

我们平时不管去见哪位上师,如果他有时间,也会问:“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你来这里做什么?”我们普通人也不会多想什么,“我是从重庆来的。”“我是从山东来的。”“我来这里求法。”“来这里看一看、拜一拜,马上就走,没啥。”那些上师们也会说:“噢,来来来,是是是,对对对,藏地好不好看?”大家的这种沟通很平淡,因为没有放在心上,但六祖大师和他的弟子则不同。

说似一物即不中:这是禅宗里很著名的话头,说什么都不对,用语言来说我从哪里来都不对。因为来处不存在,来者不存在,去处也不存在,怎样用语言描述都不合理。

现在的人如果这样说,可能上师就生气了,说似一物即不中,那不要到我这里来,你到其他地方去吧。会不会这样?

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六祖说:“若是这样,你还需要修证吗?”(因为他刚才讲了,说什么都不真实,都不对,既然如此,你还要继续修吗?)

当时弟子回答说:“修证本来也没有,染污更得不到。”(修证没什么可修的,染污更没什么可得的。)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通过以上对话,祖师说:“一切都不染污,心性本来光明,这是一切三世诸佛都在护念、加持、赞叹的。你已经达到这样的境界,实际上我也达到了。”

现在很多人很可怜,你是在分别念中,我也在分别念中;你不重视上师的教言,我也不重视。譬如很多人在上师那里得加持、讨签字、求摸顶,之后他也不重视,签字也无所谓,签完了就扔在一边,觉得没什么。

曾经我们不是这样,我们那时候的人和现在的人有点不同,我们不论依止哪一位上师,只要上师加持过的东西,自己始终会好好地保存,一直认为这与其他东西完全不同,是上师亲自加持过的,是上师亲自做的、写的。

我的寺院里有一位拉雪堪布,他现在已是八十七、八岁的高龄,年轻时他的上师给他写过一个教言,现在还保存在他的课诵集里,期间“文革”、民主改革、解放都经历过。前一段时间我对一个堪布说,我要问问堪布这个经过。他当时依止上师时是二十几岁,至少保存了五六十年,在这么漫长的时间中,这页教言是怎么保护的。经过这样的风风雨雨,他还能保存下来,与现在的人截然不同。现在的人对上师的语言或上师的物品根本不重视,只把上师当作普通人。

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西天:指印度。

般若多罗是达摩祖师的师父。

谶:指的是授记、预言的意思。

曾经达摩祖师的上师,他有一个预言。

汝足下出一马驹:禅宗的话头非常跳跃,他突然讲到,达摩祖师的师父——曾经禅宗二十七祖,他授记在你的足下会出现一马驹,“马驹”指马祖大师。

踏杀天下人:他能践踏、杀害天下人。这相当于《心性休息》里讲的不了义法,“这匹马”杀害天下人,是不了义的说法,意思是说:“这匹马”能速断天下众生的分别念,或者杀害众生的业和烦恼。后来马祖对禅宗的弘扬,大家也都知道,以前我也讲过马祖和怀让之间的参悟公案。

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这件事情你应该记在心里,但你最好不要急于对别人说。

上师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教言,要保密好多年,不能赶快散布出去。“啊,祖师跟我说,将来会出现一个马祖禅师,马祖禅师很厉害,我也很厉害。”他不会说,但祖师仍然要叮嘱他,暂时不需要告诉别人,怕他不知道。

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

原文很难读,我没有看,读得不好,不过法师们讲考时好像也读不好。

让豁然契会:六祖禅师对他授记之后,他豁然开悟,通达了以上所讲的道理。

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此后依止六祖大师十五年。

我之前也讲过,有些禅师侍奉上师左右直到圆寂为止,正如怀让禅师在六祖面前已经住了十五年。我们随学世间的老师,也需要在他身边几年以后,才可以学会相关的知识,所以,佛教徒依止自己有缘的上师,时间越长越好。在依止的过程中精进学修很重要,否则在上师身边呆多少年也不一定有很大的进步。

日臻玄奥:他的境界越来越高,越来越玄妙、深奥。

后往南岳:最后他前往南岳,常被称为南岳怀让禅师。据历史记载,他在南岳弘法二十年。

一般情况,一位上师在某个地方弘法十几年,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从历史上讲,弘法二十年、三十年,确实非常罕见。比如说我们上师如意宝到喇荣弘法,1980年—2004年,将近二十四年的时间。对此我们要有无常观,从个人求学的角度要观无常,到一定的时候你会离开这个道场;任何一位上师,他在任何道场中弘法,也有一定的期限,不可能永远都在那里,只是某一个阶段是他的弘法阶段,之后有些上师可能会示现圆寂,有些弘法的地点会换。就像怀让禅师,他已在六祖禅师面前呆了十五年,然后到南岳弘法二十年。

这些历史应该作为我们的参照。不要盲目地认为,我要在某地永远呆下去,这是很幼稚的想法。认为某某上师也会永远地长久住世,只要自己每天祈祷他长久住世,他就会住世一辈子,这也是不可能的。

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怀让禅师在南岳非常广泛地弘扬禅宗法门。后来皇帝诏令他的谥号是大慧禅师。

当时达摩祖师的偈语是:“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摩祖师将法传给二祖,之后不断地传到六祖,后来六祖的主要弟子中,怀让禅师门下传出沩仰宗临济宗这两个宗派;我们前面讲的行思禅师,他的门下传出 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宗。一般来讲,“一华开五叶”,实际上就是说禅宗到了六祖之后,衍变成五个门派兴于世间。

所以现在有人说,禅宗到六祖以后就断了,这个说法是不合理的。之前也给大家讲过,现在禅宗法门很兴盛,但它不是独传,已经分了很多派。就像莲花生大士开创藏传佛教时,只有宁玛派一个,但后来又出现格鲁、噶举、萨迦、觉囊很多教派一样,禅宗法门也是如此。以上是怀让禅师的公案。

永嘉禅师的公案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

温州:是唐朝时候改的,以前称为“东瓯”。现在浙江也有一个永嘉县。

永嘉禅师是因地名而得名,在温州戴姓家中出生。

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

永嘉禅师8岁出家,学习经典和论典,他对世间知识兴趣索然,从小对禅法、止观法门非常有兴趣,特别精通天台止观法门。

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对各种不如法的行为有兴趣,对善法方面的兴趣微乎其微。他不是这样,他从小尤其精通天台宗

天台止观法门:天台宗是天台山智者大师依靠《法华经》创立的门派,是非常重要的门派,主要修持止观法门。

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维摩经》:此经里所讲的,与《宝性论》和密宗中所讲的清净观、万法平等之理,非常吻合,对心性和一切万法清净的道理讲得比较多。

发明心地:他看了《维摩诘经》后明心见性,对心地有所认识。

由此看来,永嘉禅师与六祖的其他弟子,情况有点不同。永嘉禅师已经对自己的心性有所开悟,只不过后来在六祖面前进行印证,就成为他的弟子。在当时,被印证也可以成为弟子。现在不是这样,即使给某些人灌顶、讲窍诀、传授很多法,到最后他想认可上师才称呼“我的上师”,如果不想认可,不论以前传过多少次法,也会毫无顾虑地毁谤。所以,现在上师们依靠佛法来饶益众生不像以前一样,弟子在任何一位上师面前得过法,也根本没有感恩之心。我们在世间的小学、中学老师面前听过课,也可能很感激他们,如果当时没有他们,我们如今的知识从何而来?但现在不要说世间法,佛法的甚深教言也没有记在心里,这是末法时代的一种现象。

偶师弟子玄策相访:因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六祖大师的弟子玄策。玄策的公案并不多,但他也对心性有所了悟,非常了不起。

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与他长谈的过程中发现,他出言特别契合自己传承祖师们的教言。因此他们很谈得来,有共同语言。其实如果两个人都对上师有信心、对佛法有兴趣,他们之间就会有很多修行方面的共同语言;如果两个人都有嗔恨心、成见、邪见,这两个人也会谈得拢。

甚至有些道友在寂静地方,该看的经论、清净的法本不看,不该看的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电视剧、电影、小说都在看。以前在清净的道场中发现过这类问题,有些人已经学佛很多年,甚至已经出家了,在习气萌发的时候,该看的对治烦恼的清净经论都不看,与世间上特别没文化的人一样无聊。

这个时代特别可怕,多数人通过网络、手机和杂志来打发自己的时间,其实我们的生命非常可贵,一天是二十四个小时,过完以后,在你的生命中,这一天的时光就没有了。你生命中这一天的时光,到底是怎么用的?用在善法方面还是用在恶法方面,主要靠自己,完全靠上师、法师、老师天天督促你并不现实,我们也不是幼儿园的孩子,如果是幼儿园的孩子,老师拿着一个鞭子,“你不要调皮,你要看书,你不能……”这样看护也是可以的,但很多人都是大人了,自己要掌握自己的习气。

比如说两个道友同时到某个学院去,一个道友心态调整得很好,一直精进修学;另一个整天胡思乱想,整天都在造恶业,那最后的结果会完全不同,即生中所得的法不同,来世感受的果也不同。

我们这里的一个普通学员,昨天有人把他的情况发给一个堪布,这个堪布又发给了我,我正在寻找其中的奥秘,此中道理你们自己猜,从中发现很多人的修证不同,明白没有?这就是参话头。(众笑)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当时玄策禅师问永嘉玄觉禅师:“仁者得法的上师是谁?”(因为他们谈得很不错,聊着聊着就说到得法上师。)

玄觉禅师回答说:“我对大乘的方等经论方面,依止了不同的上师,我依止过的上师比较多,但后来开悟心性,主要是因为看了《维摩诘经》,我悟得自心与佛无二无别,不过没有人来印证我。(我得法是在很多上师面前得的,我的开悟没有人印证。)”

华智仁波切看《法界宝藏论》而真实开悟,麦彭仁波切显现上也是依靠其他经论而开悟,法王如意宝依靠《直指心性》而开悟,所以,我们看经典、论典、续部也有开悟的情况。当时永嘉禅师依靠《维摩诘经》来开悟,但没有人印证他。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威音王如来:庄严劫的第一佛。

玄策说:“威音王还没有出世之前,人们就像缘觉一样自己开悟、自己证明;威音王出世以后,没有师父的印证,而说自己开悟的话,那就变成天然外道了,不合理。(是否开悟,还是找一个师父去印证吧。)”

玄觉很谦虚地说:“希望你能给我印证,(看你讲得很不错,可能开悟的境界也不错。)”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玄策说:“我人微言轻,我这样的小和尚没有资格给你印证。不过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高僧大德都云集在那里,(有些人求法,有些求印证,有些来求加持,有些是专门来采访的,络绎不绝。“采访”是现代的语言,那时也应该有,为什么不能说?)而且都是领受佛法者。如果你去,我可以与你同去。”

然后玄觉、玄策二人一起来到六祖面前,因为玄觉自己依靠《维摩诘经》已开悟,与其他弟子有点不同,他没想顶礼,转绕祖师三圈,振锡杖,在六祖面前站立。

表情上比较恭敬,但他带着锡杖,显得比较傲慢。锡杖的来源暂且不讲。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当时六祖禅师看他既不恭敬也不顶礼,说:“你这个沙门应该知道,我们出家人应该具有三千威仪(夸张词,表示特别多的意思),八万细微的戒律,你这位大德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怎会如此傲慢?”

玄觉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禅机表示没有时间向祖师顶礼。(众笑)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六祖说:“若是这样,你为什么不从体上得无生法呢?了悟无生没有什么迅速不迅速。”若了达无生法,迅速、无常都是不存在的。

他回答:“既然本体是无生,那无生中怎么还要了达无有迟速的法呢?”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

如是,如是:对的,对的。这就是印证。他回答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体即无生,了本无速。”也就是说本体都是无生,没有什么迅速不迅速,这时六祖对他说:“对了,对了,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上师对他说就是这样,是已经印证了,他自己也认为:噢,我已得法,可以回去了。他刚来时有点傲慢,现在特别感恩,因为六祖对他说了“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玄觉特别感恩,马上在六祖面前具足威仪而顶礼,顶礼之后准备告辞。

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六祖大师说:“你现在就要回去,是不是太快了?稍微呆一会儿吧。”

他也很厉害,随即说:“本体本来没有什么动摇,又怎么有快和慢的说法呢?”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祖师说:“你说本体本来不动摇,没有快慢之说,那谁知道不动?”

他回答说:“是您‘自生分别’。”

自生分别:动、不动都是分别念的显现。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祖师说:“你得到了无生的意义。”

弟子回答:“无生怎么还会有意义呢?”

无生哪有什么意义啊!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祖师说:“无有意义谁来分别呢?”

弟子对他说:“分别也没有意义。”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他们之间的辩论和参话头已经结束了。稍微有一些境界的人,会觉得他们之间的对话很精彩;如果没有境界,我们辩论的过程中也经常会说“分别、无分别”之类的言词。

最后祖师说:“非常好!不管怎样,你还是在这里住留一晚吧。”

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

后来人们都称他为“一宿觉和尚”,因为他在曹溪住过一晚上。即使只住了一晚,因为是来得法,他们之间必然会对话。后来他作的《证道歌》盛行于世。

我们以前也引用过《证道歌》中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行、坐、说话、不说话、动、静全部都是一种觉悟。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句也出自《证道歌》。他的道歌里有很多好的教言。

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

后来他叫无相大师,也叫真觉禅师。

今天讲这三个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