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30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十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请解释“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一偈颂的意义。

【修行类】

1、志道禅师的两个疑问是什么?你是否也存在这些疑问?

2、“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当如何理解?

【生活类】

1、看了世尊因地时为半偈舍身的公案,对你有哪些触动?

2、如果有人说:“你们佛教不是讲空性吗?‘我’不存在。”因此不愿学佛,我们可根据哪部经的意义,怎样说服他学佛?

志道禅师的公案

我们现在讲到《六祖坛经》的第七因缘品,此品讲了很多大德的公案,其中说到怎样开悟,怎样了解甚深佛法的精髓意义,今天讲的是一位叫做志道的禅师。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僧人志道,广州南海(今广东佛山)人,他到六祖那里请教:“后学自出家以来,《大般涅槃经》已经读了十多年了,但是并未了解经中的意义,今天特意来请教六祖惠能大师,请您给我赐予教诲和开示。”

之前讲过的无尽藏比丘尼也是读《涅槃经》,汉地的很多修行人都读《涅槃经》,历史上很多大德读的是《金刚经》《涅槃经》《楞严经》《圆觉经》等不同经典,最后也有不同的开悟。所以,我们后学者,尤其是个别藏传佛教的学僧,不要到藏地来学几部藏传佛教的论典,就说藏地的论典好,汉地的经典不好,对此你们要谨慎。因为确实一些大成就者的稀有开悟事迹,我们以寻思分别难以了知,如果看了《高僧传》《续高僧传》就会知道,很多人学了不同经典后有不同程度的证悟。包括后学者读了这些经典之后,因为经典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自己的信心,再加上师父的指点,明心见性的也相当多。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六祖大师说:“你对《涅槃经》的哪个部分不明白?”

志道禅师这样说道:“《涅槃经》中有一偈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对这个道理非常疑惑。”

我记得以前在讲《大圆满前行》时讲过这个公案,在《涅槃经》的第14卷中有此公案,这个偈颂非常重要,希望大家也仔细思维。当时志道禅师不懂它的意义,在座的道友可能也不是特别了解,但从字面上看,没有什么不懂的。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一切万法是无常的,无常的原因是生灭法,因为无常的本性是生后即灭。不仅佛教中这样说,世间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生灭法,不仅器世界、有情世界等是无常法,而且人的身份、心态等各方面也特别无常。比如说最初见到某人时如何对他恭敬、欢喜,过一段时间又全变了,现在世间人的感情等等瞬息万变。

听说有个人找到了心上人,正在享受快乐。我们学院的一位法师知道这件事后说:“这是不是快乐,半年以后再看他们之间会变成什么样。”我想这句话有意义,对世间上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有无常感。比如说曾经的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他以前在位时和他在济南法院里的照片相对比,从他的表情和行为上看,真的是很无常。这虽然只是世间的一则新闻,但从佛法方面看有更深的意义。

也就是说:世间万法无常,这是苦谛。为什么是无常?苦谛的根本因是生和灭,这是集谛。前面两句讲的是苦谛和集谛。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和灭,通过修道来灭除,这是道谛。通过道谛来修行后,生和灭全部被灭除,出现寂灭大乐,这就是灭谛。

生和灭全都没了,并不是现在人们所讲的空无所有,而是现前了如来藏的本体,这称为大乐,而并非指身体的安乐。比如说《俱舍论》中说五根所带来的安乐叫身乐,意识所带来的快乐叫意乐,这种意乐毕竟是有漏法,此处的乐不是这样,而是大乐,大乐是一种无执著的智慧,没有变迁、非无常法,等等。

在座的道友对这个道理要有所了解,我希望每个道场中应该悬挂这个偈颂,它很有加持力。

为半偈舍身

此偈也叫“雪山偈”,是佛陀在因地做雪山童子时求得的法,我以前翻译的《白莲花论》中第七品《寻法品》里第一个公案就是讲这个,很感人。《涅槃经》中也有,我记得在佛传里的公案稍微广一点,汉文《涅槃经》中的稍微略一点。这个公案在座的很多人都学过。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做过一个婆罗门,叫雪山童子,当时佛陀并未出世,但是他从小就对大乘佛法特别希求,到处寻找都没有找到,求法的心非常强烈。有一次,他在一处森林中参禅,帝释天为了观察他的意乐,变成相貌特别恐怖的罗刹,来到他苦行地的附近,高声宣说前两句偈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因为他前世的习气或善根的成熟,听到这两句法时非常欢喜。你们在座的人可能没有这样的善缘,刚才我在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时,我看大家的表情都没有什么感觉。当时他听到时,就如在恐怖深渊中找到朋友,好像干旱地找到净水,落水者发现船只,又好像长期疾病忽以良药而得以治愈,等等,内心的欢喜无法言喻,好像在轮回中真的有一种解脱的希望一样。

他四处寻找声音的出处,但除了相貌丑陋的罗刹以外别无所获,于是他心中想:难道刚才的偈颂是这个丑陋的罗刹口里说出来的?火中岂能生莲?太阳光辉中岂会出现凉水?不可能吧,如果这个相貌丑陋的罗刹口里能说出这么好的法,那他的身体为什么不能远离丑相,他的思想上出现一些碰撞。但随即他又自我谴责:这是我的分别妄念,也许他的相貌丑陋另有原因,附近没有其他人了,应该就是这位罗刹说出来的。

于是他上前询问:“刚才的法是你说的?”罗刹答:“我是因为最近没有饭吃,饥肠辘辘,自己随便胡言乱语的。”童子再三说:“听起来不像胡言乱语,因为这个偈颂是三世诸佛的教言,非常殊胜,你可不可以把后面的偈颂传给我?”罗刹说:“我现在饥渴难耐,饿得肚子里咕噜叫的声音比雷声还大,我现在没有时间跟你闲聊,还要去其他地方寻找食物。”雪山童子问:“你吃什么食物?我尽量满足。无论如何要将偈颂完整传授给我。”罗刹说:“如果跟你说我的食物,你会恐怖而死的,我不会跟你说。”童子说:“你身边没有其他人,只有我一人,你有什么要求请对我说,我会满足,我又不惧怕你。”

这时罗刹才缓缓道出:“我吃的是新鲜的人肉,还要配以鲜血,只有这样的食物才可以。但是因为这里的人们行持善法,诸天尊一直保护,所以得不到人的血肉。我现在特别可怜,没办法给你传授清净的法。”童子说:“无论如何,你传给我此法。无始以来漂泊在无边的轮回中,我舍弃过无数次身体,但都没有意义和价值,这次为了得这样殊胜的法,我心甘情愿将自己的身体供奉给你当美食,你一定要传给我。”但罗刹还是不肯,试探道:“为了后面的两句法义,不值得失去生命。”童子再三向他表明心迹:“这非常值得,正如用破烂瓦片换取金器,同样,我这有漏的身体即将变为金刚佛身,舍弃这个有漏的血肉之躯,没有什么舍不得。你传完以后,我一定会兑现承诺,把身体全部给你当食物。”于是罗刹给他传授了后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童子觉得这四句法非常殊胜,随即在山岩、墙壁、道路、纸片上广泛书写,希望很多人看到、学到。写完之后自己爬上树梢,想要摔伤而亡,之后帝释天现出自己原来的身形接住了他。

他以此超越了十二劫的资粮,比弥勒菩萨先成佛。本来释迦牟尼佛应该在弥勒菩萨之后成佛的,但是以此求法的发心,已经越过十二个大劫,于弥勒菩萨之前成佛。公案中也是这样讲的。

我们在座的人,不要听听故事就算了,我自己以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觉得此法特别特别难得,虽然今天在座的人不需要付出身体,甚至我们身上任何珍贵的东西也不需付出,但是传承上师们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这般殊胜的法。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恩德无比,他在因地时为我们无数的众生,付出过很多次最宝贵的生命,以身体为代价换取了这样的殊胜甘露妙法。为了报答他的恩德,“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偈颂,我希望各个班把它印成比较大的字,手写也可以,打印也可以,最好贴在众人能见的地方。

我知道学院中肯定有一部分人听我的话,山下的有些人听,有些人不听,不听也不要紧,你们怎么样都可以,如果听我的话,希望你们在个别道场中也贴上,以此表示对佛的恭敬。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用生命为我们换取佛法,我们至少也该有一种感恩心。

前段时间我讲过,不管一个人嘴巴再怎么会说,不管他的智慧、财富、能力、才华再怎么厉害,没有感恩之心,不一定有意义,我这样想的。为了报答一切有法恩的传承上师们,还有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八大菩萨为主的十方一切菩萨、罗汉,我们应该把这个法作为密宗中讲的见解脱、闻解脱。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自己要接近死亡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写在墙壁上?为什么写在山岩上?为什么写在道路上?为什么写在纸上?之后到处贴。他马上要离开人间,但觉得这非常有意义,而且这是之前很多佛对四谛法门的总结,具有特别殊胜的加持!

我想这句为什么放在《六祖坛经》里呢?不一定是禅师对这个法门有怀疑,是因为我们后人需要知道、结缘,才留下了这么殊胜的教言。因此我希望:你们自己的禅房里也要贴上这四句,这应该很容易办到,你们不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你字体难看也好,好看也罢,都可以。有些人的字体比我的还难看,以难看的字体写上,贴在你的枕头边或禅房里,再者贴到你最关心的那个天天做饭的厨房里,边炒、边吃、边看看,这样也可以。这是我的希望,我们学了一个法,对前辈应该有一种恭敬。

我当时翻译佛传时感受很强烈,曾经法王如意宝讲《释迦牟尼佛广传》时也一直说,这样的偈颂,我们确实应该珍惜。如今佛法住世、善知识值遇,人身获得,这么殊胜的因缘中,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若问:你更喜欢获得这个偈颂还是得到一千块钱呢?我敢保证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选钱,不要这个偈颂,很多人会这样的。这是众生的愚痴和愚昧。

我刚才讲了这个偈颂的解释和来源。原文讲的是志道禅师读《涅槃经》时,他不了解,对此有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六祖说:“你为什么要对这个偈颂产生怀疑呢?”

这个偈颂很好,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字面解释很简单,你读了十年,为什么对这四句话的意义产生怀疑?

下面志道禅师将他的怀疑讲了出来。就像我们这里有些道友提的问题一样,问题比答案还多。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

他的怀疑是这样的:佛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色身和法身,色身是无常的,有生有灭(他认为色身就像佛的身体、人的身体、众生的身体,这是有生有灭的),然而法身是无生无灭的,是常有的,并且无知无觉(他认为法身就像无情法一样)。

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

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佛经里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灭灭了,寂灭为乐,有一个乐的意思,还有一个灭的意思,那灭到底是色身灭还是法身灭?乐是色身乐还是法身乐?

其实他不懂胜义和世俗,如果懂苦集灭道,也不会这样。后面也会有回答,色身和法身其实不能分开,如果认为色身是无常、有相的东西,法身是常有、无相的东西,常有和无常在一个众生的身上,那肯定是矛盾的,他没有把实相和现相分清楚。以瓶子为例,瓶子的本体是空性的,现相是微尘积聚的东西,如果没有弄清楚瓶子的现相和本体,肯定是相违的。很多没有学过中观的人,可能也有这个怀疑。他问:既然佛经里这样讲了,那么第一个,到底哪个身体是寂灭的?哪个身体是受乐的?

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他发太过:如果是色身,色身灭时,四大分散,一定是痛苦的,怎么会是乐呢?“苦不可言乐”。最后色身灭时,四大分解,每个众生都唯有痛苦,哪有乐呢?“寂灭为乐”,寂灭时怎么会是乐呢?不会乐。

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如果你说是法身寂灭,法身就像草木瓦砾一样,是没有感受的,没有感觉和知觉,谁来受乐?

他认为法身是无情法,其实法身不是无情法,也不是像无情法一样什么感受都没有的东西,但是他从世间的角度讲,可以这样问,这是第一个问题。

可能有些道友也经常会这样认为,尤其是一些没有学过中观和第三转F轮的人,经常觉得佛教中有些道理不合理,以分别念来分别。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

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

他认为法性也好,法身也好,是生灭的本体,五蕴是生灭的妙用。

一体五用,生灭是常;

他认为法身是本体,五用指色身,是生灭,这两者结合起来,色身与法身无二无别,生灭还是常有的。

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

为什么是常有呢?就像大海的波浪,生从法身中起用,灭最后还是归入法身的本体。

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

如果再继续听任它再生,有情不断不灭,就变成常有的了;如果没有来世,没有继续再生,那就永远寂灭了,就像无情法一样断灭,再也没有了。

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这样一来,一切法全部用涅槃束缚、控制住了(他认为涅槃是寂灭),永远都没办法产生,这样推下来,生也不行,不生也不行,不生就灭了,灭即被涅槃束缚住了,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产生了。既然没有产生,还有什么乐呢?也没有。

他的第一个问题,到底是谁灭?谁获得安乐?第二个问题是,法身和色身如果是一个本体、五种妙用的话,这两个融汇一体,最后所有的五用融入法身,已经灭了,灭后怎么会是乐呢?

他把乐变成分别念中的乐受,其实佛的智慧大乐,绝对不是我们所感觉的快乐、分别念的乐,但他没有理解。

若是白话文,我们就不用这样花时间,可以直接说,古文还是难懂,不过你们的文言文应该不错,我是详细看了以后才明白,你们应该不会。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

六祖大师有点不高兴,说:“你看起来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为什么要用外道的常见、断见,来议论佛教最上乘《涅槃经》的法要?”

意思是,“你是一个禅师,却有外道的习气,是不是最近跟外道接触了?”他确实在用外道常断见的方法分析。

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

根据你所说,除色身外,还有一个法身,离开了生灭后,还得到一种寂灭,而且以此而推,所谓的涅槃常乐,还有一个身来受用,这些都是对生死和现世乐受的执著。

这个回答很好:你存在的问题,一个是认为除了色身以外还有法身的存在,法身以外还有色身的存在,将涅槃、寂灭看作是乐受和世间执著,这样肯定不能通达真正的意义。

“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

祖师说:“你应该知道,佛陀为一切迷惑的众生宣说佛法,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要让众生了解到,五蕴和合执著为我,这是内在我的执著,很多人就是这样;另一个:分别外相的一切色声香味的法,也是执著。如此一来,愿意住在世间,厌恶死去,不断地流转,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如梦如幻,非常痴迷、冤枉地接受这个轮回。

其实众生自己不知道这个世间的痛苦,很多众生觉得自己很快乐、很不错。

寂天菩萨的《入行论》中讲:“轮回虽极苦,痴故不自觉”,轮回虽然很痛苦,但是大家因为愚痴之故,都不知道。“众生溺苦流,呜呼堪悲愍”,众生已经沉溺在苦海中,非常可怜,因为他们没有正知正见,对世界的真相没有完全了解,因此这些众生一直耽著和沉溺于轮回。

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

常乐的涅槃,世间中的很多众生把它当作苦相,终日追求世间的安乐、舒适。佛陀看见芸芸众生如此愚昧和贪著今世的缘故,为大家开示了真正的涅槃之道。

真正的涅槃之道就是所谓的解脱,远离一切烦恼。《大般涅槃经》中也讲:“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名涅槃。”涅槃有两种意思:一个是远离了烦恼,藏文是“མྱང་འདས”,它有寂灭的意思,也有死的意思;还有一个,烦恼是因,三有是果,远离三有,再也不需要堕入轮回,这也叫做涅槃。佛陀为大家开示涅槃的真相,实际上就是开示远离烦恼、远离三有的殊胜教言。

在座的人每天求法,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想要找到自己的真相,每个人虽然具有如来藏的真相,但是已经被无明迷惑遮住,这一点不用别人说,自己好好思维也感觉得到,你自己通过禅修也会明白。

“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

大家应该知道,“寂灭为乐”中的“乐”是常乐,并不是今天吃了一顿美餐,好快乐;今天在阳光棚里晒太阳,好舒服、好快乐;或者今天遇到一个很可爱的人,好快乐。这种乐是有漏的,快乐的当下马上就消失了,有人说:“我现在有钱有势,很快乐。”但一会儿就无常了。

佛陀的大乐、常乐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万法的本体,刹那没有生的相,刹那没有灭的相,没有生灭可灭就是真正的寂灭。《入中论》中也这样讲,当这样的寂灭现前,也没有现前的量,这就是常乐。

刹那刹那的灭和生,世俗中在自己的身上、心上不断涌现,当你达到一定境界时,生生灭灭、生生死死,在本性中全都没有,当你到达这种境界时就是真正的常乐,这时轮回和涅槃没有什么可取舍的。

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中说:“不应舍生死,不应立涅槃,生死与涅槃,无二无分别。”与此偈的意义非常相似的偈颂,在《根本慧论》《定解宝灯论》中也有。《般若灯论》的汉地译本中有这句话,大家记住。因此当生和灭、轮回和涅槃无二无别,这就是正法的真相。

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在究竟实相中没有受乐者,也没有不受乐者,既然乐和不乐都没有,怎么会有一体五用之说呢?如果没有一体五用的说法,一切法被涅槃所牵缚、控制的说法又从何而来?更是岂有此理,根本无法安立,(我们应该知道,既然一切万法在本性中没有,那涅槃怎么会控制一切法呢?)完全是谤佛、谤法,从究竟的实相来讲并不合理。

其实六祖讲的道理确实很深。下面他讲了一些偈颂。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也可以说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它是圆满、光明、恒常、寂灭的,能照亮一切。其实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只是在有苦乐、有常执的众生面前示现而已,真正所谓的涅槃是达到一种本位。上师涅槃了、圆寂了,也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他灭了、死了、没有了。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作为凡夫愚人,“佛已经离开了世间。”“上师已经死了”等等,他们会这么说。还有外道,尤其是顺世外道,就认为是断灭,人活着,然后死了;佛活着,最后灭了。灭就是断灭,再也没有了,人死如灯灭。其实这种想法很可怜,不能得到解脱,执持断见是很可怕的。

佛陀在《涅槃经》中讲 :有一次佛陀在尼连禅河边,对阿难尊者说:“我要在尼连禅河中沐浴,你去取衣服和沐浴的澡豆(相当于洗漱用品)。”当时在尼连禅河旁边有很多飞禽,还有其他水陆众生,包括五百个梵志,一起来到河边。

佛陀在沐浴时,梵志见佛的身相非常庄严,对佛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并相互说道:“如此庄严的金刚身相,太不可思议了,如果佛陀不给我们讲断灭法,我们今天当在他面前受斋戒法。”他们来到佛的身边,佛陀用他心通知道他们心中所想,并问:“你们为什么说我传断灭法?”梵志对他说:“你不是在很多经典中宣讲了无我、空性等法吗?如果无我,那么受戒的是谁?破戒的是谁?空无所有。所以,我们今天比较担心,你如果给我们传空性法,我们就不求法;如果不讲空性,我们才想在你面前求戒律等法。”当时佛陀说:“我在一切众生面前并没有讲有一个无我存在,我说一切众生具有佛性,佛性即是我。”佛陀这般对他们传讲佛法后,所有梵志和周围的旁生,有些得果了,有些发了不退转的殊胜菩提心,有些种下了非常殊胜的善根。

后来佛陀在《涅槃经》中总结以上公案的时候这样说:佛性如果用“我”来表示,或者说,将佛性说为“我”的话,本来并不合理,但是为了利益众生,也可以说为“我”。

我们在座的人也应该记住这句话,如果别人说:“你们佛教不是讲空性吗?‘我’不存在。”我们可以根据《涅槃经》的意义说:“我们没有这么说过,‘我’是存在的,我们佛教最讲究‘我’,佛性、如来藏就是‘我’的意思。”之后他认为:如来藏就是“我”,那我可以皈依,我可以求法,然后他逐渐得果。他在得果后,你就把话再说回来:“我之前跟你说如来藏是‘我’,实际上不是。”他得到解脱就可以,不管怎样,如来藏与“我”有一点差别,但是佛陀在《涅槃经》中有开许,这也是个很好的引导方法。

在究竟的意义上,佛陀确实没有讲断灭法。在《智者入门》中讲到,因和果之间有六种特法,这个很殊胜,但时间关系,暂且不讲。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希求声缘二乘的人,都以为无作、无我,实际上所谓的单空、无作、无我,这也属于遍计分别念,也属于六十二见。而且这些都是分别念假立的,怎么会称为真正的实义呢?不是真实义。

六十二见中观里讲了,《六祖坛经》的其他注疏里也讲了。是以五蕴的能依所依来算,再加上常见和断见。如果我们执著无我、无作,这是外道六十二种邪见的根本。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惟有超越世间量的成就者、修行人,完全通达无舍无取的意义。在这种见解前,完全了知五蕴聚合的我,以及五蕴中的我(五蕴不是我,五蕴中也没有我)。还有外在色法以及声音等现象中,全部平等地看作如梦如幻,不起圣者和凡夫之见,也不作非常清静的涅槃之见。如此一来,常边、断边,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二边三际的一切均断掉。

在这种境界前,像《中观根本慧论》里所讲的一样,没有分别、取舍,真正有境界的人才可以看得到,没有境界的人,二取也好,取舍也好,什么都有,不是平等,不是如梦如幻,如梦如幻与现实生活差别明显。我曾经好像在香港中文大学里,把《黑客帝国》的内容与佛经里所讲到的如梦如幻结合起来,以分别念来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中,自己似乎产生与世间法相结合的感悟。我们毕竟在社会中生活,可能偶尔需要一种世间法。本来你们马上要睡着了,我一讲世间法,你们都变得神采奕奕。

《黑客帝国》中的“黑客”本来是碰击的意思,“黑客帝国”在国外的名字是母体的意思。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待最后得到成就时,虽然长期用一切诸根,但是没有启用想而去分别一切法,世间和出世间、轮回和涅槃,都不会起任何分别想。

在我们看来,空是无有执著、无有现前,说现即是空、空即是现,或者分别一切法、不分别一切,是不是有点矛盾呢?实际上不矛盾。比如《经庄严论》里也讲,“不起分别意,成熟去来今,处处化众生,三门常示现”,意思是说,不起任何的分别念,也可以成熟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众生,当得到菩萨或佛的果位时,不会想:我过去曾度化、成熟过众生,现在正在度化、成熟某个众生,未来我要度化、成熟某个众生,不起这样的分别念。但实际上佛陀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中都在救度和成熟众生,这是佛的特点。

这种现象对我们凡夫人来讲,怎么可以呢?实际上可以。譬如如意宝、如意树,没有分别念,但它也可以任运满愿。包括一些事业成就的大德,他并没有天天想“我要度众生”,度不了众生就天天哭,“我度不了众生怎么办?谁都不理我了,我的弟子全部跑了,怎么办?”不需要这样哭,也不会经常在不同场合说“我度了谁”,不分别也在分别的显现上自然而然度了众生,这是菩萨的境界。

可是对我们来讲,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不可思议的境界还有很多。有的人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都不懂,你如果真的懂,你有多少根头发?身体有多少微尘?你现在的心态到底是怎样?你最近的自身情况了解一下?你最熟悉的人,他的心态去衡量一下?根本不知道。我们藏地有句俗语:人的花花绿绿在里面,老虎的花花绿绿在外面。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这里讲到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究竟实相是什么样呢?最后劫末火出现,整个山河大地,包括大海全部都已经干涸了。末劫风出现之后,整个山王全都互相碰撞、碰击。即使变成了这样,真常、寂灭的安乐永远也没有变化,整个山河大地如何改变,它不会变。我们生也好、死也好,我们成就也好、堕入轮回也好,一切法性不会变。

《华严经》中讲:“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安住。”有的版本说“如是安住”,有的说“常住不异”。一切诸法的法性,不管是如来出世也好,没有出世也好,它永远都没有变化,整个世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如来藏本性如如不动。

我看过演培法师的《六祖坛经》讲记,里面引用了《法华经》的教证,“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众生见到此劫已尽,大火焚烧,整个世界都毁灭了,但我的刹土始终平稳,没有变坏,而且天人悉皆充满。当时他引用此颂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整个世界无论变成什么样,我们的佛性、真如从来也没有改变过,到最后他直接说出第三转F轮中所讲的道理。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最后六祖说:我前面用语言来勉强宣说,引用种种比喻讲了一切诸佛的实相,说这些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你外道的成见——断见、常见,一一遣除。同时也希望你不要随我的语言而转,不看天空的月亮,只看手指,这样不好,不要耽著我的语言去了解。这样一来,大乘般若空性的部分内容,你会有所了悟。

如果你真的按照我说的,不耽著词语,而是从意义上了解的话,也许对真正的如来藏和空性法方面有所了解。

我们在座的人也是,闻思和不闻思很有差别,从来没有闻思过的人,就会如志道禅师一样,常也不对,无常也不对,实际上这种常和无常与佛教里讲的寂灭为乐的说法,有很大的差别。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六祖大师真是出口成章,开悟者就是这样,随便就唱起了金刚歌。弟子也很有根基,不但不生邪见,反而极其欢喜。他的弟子们每一次听到他的法后都会开悟,也许就是将开悟之人的公案写下来了,没有开悟的人没有记录吧。

志道禅师听到以上六祖大师的偈颂后就开悟了,最后踊跃作礼而退。

这个公案也很好,这里的偈颂,大家学完以后应该多多少少记在心里。我们与其他禅师相比,根基上也许稍有差别,但是大的缘分上,我们也遇到了这样殊胜的法门,应该有一定的法缘,要经常观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