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33 重建“心”家园 >> 幸福人生,从心开始-演讲-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返回
字体: A- A A+

幸福人生,从心开始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演讲

『2015年6月16日』

主持人:

今天的机缘非常难得,我们将与一位兼具慈悲、智慧、力量的上师结缘,和他一起探索人生的正途。

在此之前,首先请出本次活动主办方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陈副校长,也是航空学院的院长来致欢迎辞,有请!

陈副校长致辞:

尊敬的索达吉堪布,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下午好!我谨代表恒星科技学院全体师生,对堪布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堪布来自藏地喇荣,他怀着仁心善念,为汉地僧众译经讲学,不辞辛劳;他著作等身,方便说法,度人无数;他捐资助学,慰问灾区,扶危济困,广施慈悲;他到过欧、美、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弘法讲学;他曾经与北大、清华、人大、浙大、复旦等高校的学子欢聚一堂,帮助大学生探索智慧的源头,浇灌心灵的花朵,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影响。

今天恒星科技学院,就迎来了这位高僧大德,为大家做一场“幸福人生,从心开始”的讲座。时机正好,因为恒星需要层次升级,需要精神文化的构建;恒星的莘莘学子更需要安身立命、完善自我的大智慧。

下面,有请堪布为我们演讲“幸福人生,从心开始”,谢谢!

幸福的方向

尊敬的校长,各位老师、同学,很高兴有机缘跟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今天的话题是“幸福人生,从心开始”。有些人对这句话可能不太认同,觉得幸福人生应该从爱情开始、从金钱开始,或者从其他的某种因缘开始,起码不是从心开始,否则,人人都有心,岂非人人都很幸福?

这也是一种理解,但你可以仔细想想,这个让我们心甘情愿为之奔波的“幸福人生”,真的是依靠物质、金钱、异性朋友或者外在的什么因缘而来的吗?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在接下来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可以一起探讨。

在座大多数都是学生,对于学生时代,有人希望它充满意义,有人希望它美好浪漫,也有人只想它平平淡淡……确实,学生时代弥足珍贵,但如果在此期间,我们的人生定位错了、学习方向错了,很可能从此与幸福擦肩而过。

看着高处,还要从低处做起

我是佛教徒,但也喜欢学习世间的各种知识。包括刚才,我用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参观了你们的各大教学楼、实验楼,这个过程让我感触颇深,不知道将来有没有因缘,也能建一所这样的职业学校。

以前参访一些小学、中学的时候,我也这样发过愿,后来的确建成了,效果还不错。而这次萌生建职业学校的想法,是因为看到今天的大学生当中,有一种眼高手低的心态:贪图享乐,却不努力学习,把时间都花在吃喝玩乐、谈恋爱上,甚至逃学、赌博、吸毒……我去过很多学校,有些状况的确触目惊心,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悲哀。

父母非常不容易,辛辛苦苦将孩子养大成人——如果在西方,孩子一到18岁,家里就几乎不用管了,但在国内,送进大学还要不断交学费,可孩子却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什么知识、技能也没学会。等在学校过完三四年,真正走上社会找工作的时候,父母才伤心地发现,孩子一无所长。

既然如此,倒不如踏实学一门技术。一方面,想读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不断攀登高学历,追求更高深的知识,这很好;但另一方面,学一个对将来的工作、生活都有实际作用的知识,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更重要。

看好职业学校的前景

其实,国内的职业学校发展得还不太成熟。我去过一些国家,也参观过各种学校,据我了解,国外的职业学校非常完善,像年轻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建国都不到一百年历史,那里的人非常重视职业学校,很多学生把它当作报考的第一志愿,因为毕业后可以享受优厚的工作待遇;在瑞士,百分之七十的学生会选择职业学校,剩下百分之二三十的学生才去更高等的学府深造;在英、德等国,这个比重也有百分之五十……可见,国内职业学校的发展水平跟国际品牌相比,在教学模式、管理经验等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但不管怎样,未来的生活、工作等各个层面,职业学校的教育都不可或缺。

刚才我也了解到,你们设置了航空、酒店、管理、教育、汽车等各种学科,这些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对当今社会来说应该很重要。

万贯家财不如一技之能

虽然当前年轻人的职业规划中,普遍把公务员、白领等作为首选,但实际上,不可能所有人都成为白领,总得有人做蓝领,通过不同方式养活自己、经营家庭,乃至为社会、民族奉献价值。

而不管你如何选择,在校期间,都应该把所有琐事放下,一心一意学好这门技能,并且多多益善。世人常说“技多不压身”,本事不嫌多,今天学到的东西,将来总能用得上。

“万贯家财不如一技之能”,再多的田地、牛马、金钱、财产,也不可能永远跟随自己,倒不如一技傍身。有些父母千方百计给孩子留下黄金、房产、轿车、存款……但如果孩子自己缺少智慧、本事,到头来可能仍然穷困潦倒。

不知道你们的情况怎样,现在的大学生,不乏勤奋努力者,但也有人只想当领导、老板,至少也是会计、财务等。他们的首要目标是不跑腿、不做事,但这种想法并不现实,全世界那么多人,不可能人人都来领导、管理,被领导、管理的一个也没有。

应该把“教”“学”“做”三者结合起来,会一门技能,熟练掌握,一辈子不舍弃,用这种身体力行的方式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不也很好吗?

但有些大学生填志愿的时候,不愿意从基层干起,只想做“高大上”的工作,或者刚毕业就想赚大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找不到人,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问题在中国越来越严峻:一方面高学历的人很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另一方面,徒有虚名的人也多,没有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甚至连人品都堪忧。对用人单位来说,这样的“人才”,或许还不如踏实、肯干、懂技术的人好用。

职业教育的基础,是人格教育

由此我们也能意识到,职业教育还应该帮学生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否则当他走上社会,很可能会发现,现实并不像在学校里想象的那么美好。

听说这里大部分是定向培养,学生一毕业就可以分配,这很好,但与此同时,还是不能忽视人格教育、国学教育乃至宗教教育,这非常关键。假如一个学生会电脑、懂技术、学了很多专业知识,但人品太差、承受能力弱、脾气暴躁、性格恶劣,有意义的事情不想做,没意义的事情特别热衷,那即便被定向培养到社会上,无论在哪个企业、单位、部门,恐怕也待不长久——对方不敢要这样的人。

希望学校不仅看重知识、技术、文化,更能重视人心的培养,让学生懂得,生而为人,不能有太大的贪婪、嗔恨、嫉妒、傲慢、懒惰、脆弱之心。

人心是可以培养的。就像在一些体育院校,很多学生刚入校时,体质非常差,但几年磨炼下来,身体会变得很好;同样,一个听课不专心,学什么都心不在焉的新生,通过老师的严格教导,不断磨炼心灵,当他从学校出来时,也会成为一个好人——具有好的人格、个性、品德的人。在这个社会,一个好人比财富、技术、知识更珍贵,因为技术教育可以培养出能干的“机器人”;而心灵教育,才让人有了温度和灵魂。

用感恩之心,平息抱怨

尤其要让孩子们懂得报恩。有些学生人品很不好,自己不努力学习,有什么不如意就抱怨父母,“为什么你们是文盲”“为什么把我生在农村里”“为什么没有把我培养好”……其实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没让我们腐烂,被水冲走、被狼吃掉、被别人伤害,含辛茹苦地养到今天,谈何容易?

刚出生的时候,我们都很轻、很弱小。汉地有“过秤”的传统,孩子生下来先称称有几斤几两。娱乐新闻里也经常报导一些明星的孩子出生时候的体重。藏地倒是没这个习惯,不知道过秤有什么用意。(笑)所以你们刚来到人间时,父母如果给你过秤,重量也只有一点点,但是后来,他们用身体的精华、各种饮食滋养你;为你揩鼻涕、擦粪便、清理不净物;供你读书,从幼儿园直到现在……才养成你今天的样子,这期间付出了多少辛苦?那些抱怨父母、抱怨社会的人,往往没有忆念过这份恩德。

其实没什么可抱怨的,对这个世界,我们更应该心怀感恩。像现在,有这么好的学校、教室、设施,我们要多想想它的来之不易:学校创始人经历过怎样的难关;教学楼由多少工人一砖一瓦地垒建;教职人员的收入是多少,而他们又付出了多少……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从内心获得的点滴知识,到身上穿的这套校服,到每天的吃喝用度,背后都有无数人的汗水、泪水和心血。这些辛勤和努力,但凡有心智的人都会看在眼里,需要感恩的人太多了!反过来,如果对这些视而不见,只有抱怨和嗔恨,你可能会走上歧途,甚至堕入监狱。

我去过一些监狱,昨天也刚在一所监狱演讲,从犯人的表情上看效果还可以,至少听得比较专注,态度也比较好,但从他们的眼神中,还是能看出对社会的怨气。这一方面是自身贪嗔痴方面的习气所致;一方面也许是因为遭受过不公平、不合理的对待。但不管怎样,希望大家不要有这样的怨气,至少我们还拥有自由,还享用着许许多多的资源,对这些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

依附于物质的幸福,并不可靠

这也是为什么要跟大家讲“幸福人生,从心开始”,幸福的确可以从当下这颗心开始,而不是像一些舆论宣扬的,要有很多钱,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个亿才幸福;也不是有了奢侈品、豪车、豪宅才幸福。要知道,幸福还有更广泛的内涵。

事实上,越是富贵的人,内心的痛苦可能越多,经常在电话里骂人、哭泣……有时候看到一辆顶级豪车,我会想,这辆车是最贵的,但车里人的眼泪可能是最多的;看到一辆破车,我也会想,这辆车虽然破,但车里的人或许哭得并不多。

做学生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这么想,总觉得“只要有钱,肯定幸福”,但现实就是如此,不信等你成了领导、老板,再看看这样的生活到底苦不苦。

不要把幸福完全归结到物质、金钱上,它们并不可靠。况且世间很多令人羡慕的东西,快乐、成功等等,其实都伴随着巨大的痛苦。而解除痛苦的方法,就是从内心深处明白这些道理。这样即便赚得不多,比如每天在车间修理轮胎,用踏实的劳动换来报酬,以此养活自己,也可以过得轻松、自在。

幸福有不同的沸点。就像烧开水,有些地方烧到八十度就开了,有些要到一百度;同样,有些人月薪一千就满足了,有些人要到一万。对生活的要求不同,幸福的感受也截然不同。

多少幸福,被金钱绑架

在我家乡的学校里,有一些支教老师,还有一些扫地、洗衣、做饭等的工作人员,有人拿一千的工资,有人拿九百、七百,他们基本上都很开心、满足;但在大城市,像青岛或者北上广,月薪六千也不够用,这是我认识的一个北京人说的。

家乡的六百、北京的六千,换来的幸福感或许是同等的,既然如此,又如何能用金钱衡量幸福?

在北京奋斗的人或许还想着:“六千月薪怎么够?六十万年薪还差不多。不光要买房,还要买车;今年先买二十万的,明年再买六十万的,后年争取换成几百万的;一辆车不够,要两辆、三辆;在中国买不够,最好在美国、加拿大也各放一辆;青岛的别墅修起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也要有,将来还要买到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瑞士……那该多好!”可是,对财富的贪求越多,人越累,而最后离开世间时,其实什么也带不走,又变回一无所有。

我还听说有些年轻人非常讲究品质,认为高品质的生活才幸福。他们穿的衣服、背的包、穿的鞋、开的车……全是奢侈品,但实际上,这种“品质”跟真正的品味相比,恐怕也有差别。

总之,想把幸福建立在金钱上,是很困难的。

曾经有个英国女人,十年前买彩票中了五十万英镑,相当于人民币四百多万。起初她特别欢喜,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开心的人,但一番挥霍后,她发现大奖并没有为人生带来快乐,最终也因为抑郁症而自杀。她曾经对人说,即便中了三千万也不会过得更好,钱在生活中并非万能,人们应该记住这一点。

所以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内心。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有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心灵的提升不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大环境使然。今天的时代,低俗文化、碎片文化、快餐文化盛行;今天的人群,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至上。

最精湛的技艺,是“忘我”

好比我们每天都在刷手机,但手机里是什么呢?有很多乱糟糟的信息、肤浅低俗的内容、博取眼球的广告……如果看的人与之相应,就容易被欺骗、诱导。借助网络,这样的“知识”甚嚣尘上。在古代,人们会在学问、做人方面追求更深层次的境界;而今天的人们从早到晚关注更多的,是物欲和自我,越来越缺少知足、忘我的精神。

大家在学习科学技术的时候,也不要太在意名声、财富,不要太在意自我了,如果带着膨胀的私欲,任何学识、技艺,都很难臻于精湛。

《庄子》中有一个“梓庆为鐻”的故事,讲鲁国木匠梓庆,擅长削木为鐻,上面雕刻的老虎、豹子等猛兽栩栩如生,见到的人都惊为鬼斧神工,其他木匠则望尘莫及。

他的名声传到鲁国国君那里,国君感到很稀有,就召他去王宫问话:“听说你的雕刻神乎其技,和别的木匠截然不同,你是有什么窍诀吗?”

木匠说:“哪有什么窍诀,只不过在做活的过程中,我会去掉我执,去掉求名、求利等各种杂念。”

那具体是怎样呢?守斋戒。这是一种宗教仪式,在座各位可能很多都没有听过。木匠通过守斋戒,到第三天可以忘利,忘掉谋取财富的心思;到第五天可以忘名,忘掉将会获得的毁誉;到第七天则可以忘我,忘掉对自我的执著。在这样的心态下做活,就能呈现出人们最终看到的效果。

大家也在学习各种技能,有些做零件,有些当空姐……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你都可以这样观察自己:第一,做之前,有没有让心静下来;第二,做的过程中,有没有忘名、忘利、忘我的心。

当然,要达到完全忘我,像菩萨那样,我们可能做不到,但至少要认真、细致,有对客户、他人负责的心态。否则,完全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你可能会不顾道德底线,可能会干出很多坏事。

守住内心的底线

今天的社会有很多不顾道德底线的人。大家也知道,像高速公路上的人为爆胎事故、毒奶粉和地沟油的产业链等,这些都被曝光过,置身这样的环境,我们有很多利益是得不到保障的。

食品安全问题尤其让人担忧。中午过来的时候,旁边有人给我几颗糖,我不太敢吃,担心不健康,后来他说不要紧,这是自己亲手做的,我才安心吃了。媒体的宣传或许有夸张成分;但我们也的确需要谨慎,因为不知道这一口会不会吃到化学品、添加剂、激素、毒素……

社会为什么变成这样?因为家庭也好、学校也好,对人格方面的教育还是不够。不知道同学们将来会不会干坏事,应该不会吧,但也很难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都有必要问问自己,到时候能不能守住底线?

而如果在学校里学会了慈悲、善良、感恩,内心存储着这样的知识,毕业后就更能为社会贡献力量;即便没有很大能力,至少也会对家庭,对父母、孩子尽到责任。

相反,如果缺少内在的防护和制约,未来的人生会很可怕。像一些开放地区,吸毒、贩毒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因此被关进监狱。昨天我去的监狱里,就有大概四分之一的人是因为吸毒、贩毒走上犯罪道路的。我们也可以想一想,自己会不会变成这样?

未来,你们当中或许有人非常成功、飞黄腾达;也有人一败涂地,甚至锒铛入狱,一切都有可能,所以要提前想清楚,人生的路该怎么走,然后从内心做好防护。否则就像吸毒,起初出于好玩,觉得试一下没事,结果上瘾容易戒瘾难,一旦沾上,可能再也戒不掉,从此毁掉一生。

在藏地,或许是信仰佛教的关系,基本没听说过有人吸毒。我曾经参加一个防治艾滋病的研讨会,当时有个其他民族的女老师就说:“藏族还好,不像我们那里,吸毒的人很多。”确实,在有些民族当中,吸毒、感染艾滋病的人群越来越大,尤其是大学这种年轻人聚集的场所,损害身心的因缘正不断增多,如果经不起诱惑,一旦沾染,还怎么谈未来的事业成功、前程锦绣呢?

不为风雨所动

学习任何知识、技能,都需要健康的心态、善良的人格,它们才是基础。如果学校不关注这些,学生以后会很可怜,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毁灭自己、毁灭他人。

希望老师在教学生时,能向他们传递更多善的教育,而在所有善的教育中,佛教还兼具很强的科学性,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老师的人生都有利益。

有些人一提到佛教,就觉得这是宗教、迷信,其实这只会体现出自己的无知。我不是因为谁不信佛教,故意这样说,而是看到很多科学工作者都在认真研究佛教,并将其实践于自己的生活,从中获得的利益、快乐和美好难以言说。既然如此,我们想从内心获得幸福,为什么不去对它重新认识?

我发自内心地建议大家,如果想过快乐的人生,就不要只是向外寻求了,多关注内在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到了一定阶段,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你的人生也许轻易就能成功,也许极为艰难、折腾,但成功不一定是好事,失败也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你足够坚强,走点弯路、承受痛苦、经历磨难,其实都是很好的锻炼,能让身心变得健康、强大。

想到那些自杀的人,如果他们都接触过心灵方面的教育,结局或许会有所不同。很多时候,我们把人生想得太美好了,所以一遇到不如意就难以接受,以至于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如果从小经受过痛苦、坎坷,在别人的歧视、打击下也能茁壮成长,你的心会越来越坚定、健康,对生活中的任何难题,应该有面对的能力。

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科学、技能固然是基础,但这种知识或许更为重要——当我们遇到困难,遇到轻蔑和侮辱,遇到疾病,遇到家人或亲友离世……该如何应对。

你们有各种模拟练习,比如护士专业的人,要依靠人体模型练习打针,这是很好的教学模式,是朝着美好、希望方面的努力。但假如我来办职业学院,可能会在不那么美好的方面加以锻炼:父母死了怎么办、离婚了怎么办、孩子夭折怎么办、自己罹患绝症怎么办……这种“锻炼”,任何学校都没有。在人们看来,这很不吉利,也最好不要发生,但果真如此吗?其实越这么想,越证明人们亟需“锻炼”。

就像感情,大家觉得它特别美好,而现实是,接近百分之五十的婚姻是以离婚告终的,离婚时的感情纠结,往往令人痛苦万分。还有家人,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他们不可能永远陪着你,再难以割舍也要面临最后的离别。包括工作,也随时有丢掉的风险,没什么一劳永逸的保障……当各种无常显现的时候,如果平时锻炼过,接受过这门“技术培训”,你会更加淡然,不随波逐流,不为外境的风雨所动。

有一种境界,叫“呆若木鸡”

从前有个国王喜好斗鸡。他找到一个经验丰富的驯养人,为自己培养能够克胜十方的斗鸡。

十天后,国王问:“鸡驯好了吗?”驯养人说:“还没有,现在太容易动气,一生气全身的毛就竖起来,叫得特别凶,目光也是炯炯的,看起来很厉害、很英雄,但其实差得远。”

过了十天,国王又来问:“鸡训练得怎样了?”驯养人说:“还不行,虽然比之前好了些,但听到其他鸡叫,还是有反应,身上的毛会竖起来,心里会有嗔恨。”

过了十天,国王再次催问:“难道还没有培养出来?”驯养人说:“差一点点,虽然身上没什么反应了,但眼神里还能看出意气。”

到了第四十天,驯养人终于说:“现在可以了,即便听到别的鸡叫,它也没有任何反应,看起来笨笨的,像木头做的一样,但这就是最高境界。其他鸡看到它,会掉头跑掉,不敢来斗。”

成语“呆若木鸡”就是从这里来的。最高的境界,是什么都不做,而能震慑所有对手。

有些老师,不用说什么、骂什么,只要一个眼神,学生就不敢了,这也是他内在的修为、境界使然。

佛教徒中同样如此,刚学到一些理论、修出一点效果时,很容易激动,什么都显露在外;而当他达到比较高的境界后,无论眼前发生什么,都会泰然处之。

我们看到一些大成就者、有修证的高僧大德,无须耗费很多口舌和心血,依靠禅定力,依靠无形的加持和力量,就能让很多人进入他的状态,被摄受、调伏。

世间也有这样的领导、管理者。你很少见他对人大发雷霆,靠声嘶力竭的呵斥、责罚管束下属,但他的目光不怒自威,他的豪情壮志令人感奋,他的怀柔恩施令人动容。在他周围,自然能感受到爱的气息,让大家沉浸其中。这是一种力量。

找到你的毕生热爱

我们学习到一定程度,也应该追求这样的境界。虽然很难,但非常必要。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不能越学越糟糕,几年读完,还是特别平庸,什么境界都没有。我也资助过一些大学生,有的到了毕业时,从他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就能看出来,其实并没有学会多少知识。这是不行的,人要有自己的追求,每一天、每个月、每一年,都应该有所进步。怎样进步呢?一方面要靠老师、同学的帮助;一方面要靠自己,如果自身有一种力量,学什么都可以成功。

而所谓的追求,并非只有读大学一个选择,它是因人而异的。像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老师,前段时间在一个大学,还有学生说想当国家主席,不过他后来觉得太难了,恐怕实现不了,就变成想当市长。我说,等他到了社会上,这个理想会不会越来越低,到最后成了县长、科长。(笑)所以理想也会变。

但不管怎样,找到自己喜爱的专业,倒是很重要。

以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去美国录节目时,采访过一个卡车司机,在他的大卡车里,有冰箱、电视、卧室、书房……应有尽有,非常舒服。崔永元惊叹地说:“你的卡车这么漂亮,简直就像一个家。”卡车司机很自豪:“你说得对,它就是我流动的家!”

接下来的采访中,崔永元问他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方面的想法。卡车司机说,他今年已经四十多岁,而他的卡车梦从6岁就开始了,当他告诉父母将来想开大卡车时,父母都非常赞叹、支持,还给他买来卡车模型当玩具。

这样的家庭在中国是比较少有的,如果孩子在那么小的年纪,说长大要去开卡车,家人可能都不同意,觉得太没追求了。但这位卡车司机在家人的鼓励下,有了如愿以偿的人生:中学一毕业就报考汽车职业学校,成功考上驾驶员,最终开上大卡车。当父母看到他开着大卡车回家时,都觉得是一种莫大的成功。

每个人都有命中注定的一份爱好,当这份爱好成了工作,就要在人生旅途中,坚守你的工作和本分,尽心尽力圆满它。

吃苦、耐劳、肯做事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要当农民、当工人、当军人,也有人要当和尚——有些人说,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去当和尚了,谁来劳作?谁来供养?其实这是多余的担心,因为不可能所有人当和尚,正如不可能所有人当老师或者开飞机。我们都有不同的工作要做。

但无论做什么,要学会付出。如果不愿意付出,不愿意劳动,总想着最好什么都不做,可以一直躺着、吃着,还能拿很高的年薪、月薪……这其实有点可笑。

不管是高等学府还是职业学校,都应该培养吃苦、耐劳、肯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才,什么地方都需要。像美国,很多名校或新锐的科技大学,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会训练他们方方面面的能力,包括清洁、烹饪、修理等。反观我们身边的一些孩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连个人卫生都是父母代劳,或者干脆请保姆——但人不可能一直靠请保姆生活,这是不现实的,应该让孩子经受锻炼,让他们将来既做得了大事,也做得了小事;做得了领导的事,也做得了乞丐的事。

这方面,我感觉自己应该还可以,有时候要做一些大的管理,有时候要干很多琐碎的活,比如提水、烧火、做饭……这些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希望同学们也能学会一种自我成长、提升的心态,一种勤奋、勇敢的心态。而这样的心,要依靠自己的意志力来锻炼。

内心的幸福,取之不尽

这世间,很多让我们快乐的资源都是免费的。

内心的快乐是免费的,无论人生遭遇了什么,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心;阳光是免费的,从清晨到日暮,从出生到老去,都可以沐浴在阳光下,除非被关在不见天日的监牢,或者失去双眼,但我们并没有遭遇这些;空气是免费的——青岛的空气应该比北京还新鲜——可以尽情呼吸,除非躺在监护室,靠机器维持生命,那可能非常痛苦,但我们也没有遭遇这些;还有春天的微风、夏天的细雨、秋天的月光、冬天的白雪……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快乐,一年四季都享用不尽。

虽然每个人的喜好、品味不同,但只要把心放宽,想得开,都能找到快乐的理由。比如:我有双腿,可以自由行走,而不是坐在轮椅上;我有双眼,可以尽情欣赏,而不是被困在黑暗中;我有双手,可以做很多事,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那我还有什么理由,要愁眉苦脸、苦不堪言、哀嚎痛哭地活着?

任何人都可以发自内心地欢喜。这种欢喜有两种,一种是认识心的本性,得到永恒的开悟,也可以说“开心”;还有一种,是对大自然、人类社会以及身边人给予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去迎接,这时你会发现,原来生存在世间,还有这么多值得快乐的事,还有这么多幸福的感悟。

希望大家从传统文化中,从佛教的智慧真理中,从自己的辛勤付出中,从彼此的学习合作中,酝酿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其实快乐的种子一直就在我们心里,只不过自己没有认识、没有寻找、没有关心而已。

愿你未来都是美好的日子,过得幸福、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