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22 一切并不神秘 >> 藏文化的特色-演讲-台湾师范大学 🎬 🎬 返回
字体: A- A A+

藏文化的特色——台湾师范大学演讲

『2013年11月27日』

主持人:

谢谢各位莅临台湾师大这个演讲会场。听说两天前,在台大办第一场演讲爆满。今天很难得在师范大学也安排了一场。跟佛教能够有这样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是相当难得的机会。下面,我就把时间留给堪布来开示。

很高兴能够在台湾师范大学,和老师、同学们一起交流聊天。如今,有很多人想了解藏地的文化、佛教知识,因为人们已经把藏文化当作一种奢侈品,觉得非常神秘,也感觉到了它的一些魅力。所以,今天我应学校这边的要求来讲“藏文化的特色”。

前天在台湾大学,我说十八年前来过台湾,其实当时记错了,十八年前去的是新加坡,而来台湾应该是二十、二十一年前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了解台湾。这里的信仰氛围相当好,也有很多藏传佛教中非常了不起的大德,比如敦珠仁波切、贝诺法王、多智钦仁波切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弘法。台湾的高等学校、政府机构以及其他行业中,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也领先其他地方,当时我对此十分佩服。我觉得这里的人很有福报,无论是小孩、知识分子或者老年人,很多人都把这种信仰当作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我作为一个藏传佛教的普通僧人,发自内心地随喜和欢喜。

相信大家对藏传佛教、对藏文化已经非常熟悉,因此我也无需细说。要细说的话,短短的时间恐怕也说不完,因为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但我想还是有几个方面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藏文化是多元的

首先,藏文化是多元性的。它吸收了中国、尼泊尔、伊朗以及周边其他国家的文化,从研究文献中可以发现,藏文化所涉及的面非常广。现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的民族文化,对藏文化感兴趣的人可以走进西藏,从正面去了解它,看看它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当中延续到了今天。而延续到今天之后,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中,它又为何有着如此鲜活的生命力。

藏文化的多元性还体现在它的内容上。文化在藏语中是“热巴”,现在很多人翻译成“明”,其中包括大五明、小五明。大五明包括医方明(藏医学)、因明(逻辑学)、内明(佛学)、声明(语言、文字学)、工巧明(农业等)。小五明包括诗学、戏剧、天文学等等。实际上,藏文化涵盖了现在高等学校中教授的很多学科。

藏文化既然如此丰富,那我们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着手了解。如果你对哲学有兴趣,就可以从因明学开始了解,因明学源自于印度的陈那、法称论师,一直传到藏地,从此以后非常兴盛;如果你想从艺术的角度来了解,则可以从唐卡或者诗歌入手,这些都非常有研究价值。

藏文化与佛教密不可分

许多人常把藏文化与“玄妙”联系在一起,觉得藏文化很神秘。不论在电影还是电视节目中,无声旋转的转经轮成为了藏文化的一种象征。大家觉得藏民族非常淳朴,羡慕藏族人生活的宁静、优雅、舒服。但所有的藏族人都是快乐的吗?也不一定。按佛教的教义来讲,只要是凡夫众生所存在的地方,业和烦恼就不断地存在。在业和烦恼的支配下,有没有痛苦呢?有痛苦,不过面对痛苦的方法却有所差别,藏族人心里对痛苦的感受并不是那么强烈。

藏文化跟佛教文化完全是连在一起的,脱离佛法、佛教去研究藏文化,是非常困难的,佛教已经融入了藏民族的日常生活。前一段时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有一个同学问我,为什么您选择佛教作为宗教信仰。我回答说,我来到这个世界时,一睁开眼睛,就已经身处佛教的世界,没有其他的选择。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1962年,那个时候饥荒刚刚结束,而且正在改革,藏地很多寺院,包括佛教经历了特别大的动荡。虽然社会动荡不安,可是我身边的家人、邻居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信仰和见解。在那样的年代里,虽然外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但不论是我自己,还是我身边的人都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没有做出诸如诽谤因果、摧毁佛教的事情。当时我邻居家里有许许多多关于信仰佛教的故事。有一些老出家人,当时不方便穿出家的衣服,于是就把出家的衣服偷偷穿在里面;平时供佛不方便,他们就把佛像藏在其他画像的后面,到了晚上再把佛像拿出来拜。我就是在这种环境当中慢慢长大的。

目前,在一些大城市里,有极个别的藏族人不信仰佛教,除此之外,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藏族人都是信仰的,我没有接触过任何一个不信仰佛教的藏族人。有时候我看到一些特别时尚的年轻藏族人,心里觉得他肯定不是佛教徒,就故意问他是不是信仰佛教。他虽然不讲藏语,但还是表明自己信仰佛教,因为爸爸妈妈都是佛教徒。他虽然有些佛教道理不会说,但内心还是有佛的。我也听说过极个别的藏族人,不但不信仰佛教,甚至对佛教有各种攻击。当然,这是自由的,但我并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藏文化有强劲的生命力

藏文化有一种强劲的生命力。一个文化不但能影响到世界各国,吸引这么多人,还有如此坚强的生存力,这背后肯定有一种力量。它并不是画家描绘出来的一种栩栩如生但并非真实的美画,也不是诗人用非常美丽动听的词语来赞美的一种虚幻文字,它是有一定因缘的。比如说,一棵柏树,春夏秋冬都是绿色的,因为它有一种“生长力”,有其生存的不共因缘。我自己也钻研过很多藏族的文化、历史等相关知识,同时也了解过其他民族的思想,包括汉地的儒教、道教以及诸子百家的各种学说。我发现,有些文化暂时可能存在,但最后也许会消失,而有些文化确实有着极其强大的吸引力,一直延续千年而不中断。今天大家就可以共同了解一下藏地的这种文化。

很多人到藏地,都会拍摄藏地的风土人情,但这只是藏文化的一部分而已,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文化。藏文化的精神值得当今人们去探索,它对每个人都非常有利。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尤其是在如今社会,人们的内心焦躁不安,虽然物质条件越来越富足,但我们的内心却越来越贫寒,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时时刻刻都感觉压力很大。我之前在一所学校里讲过,我们藏族人好像不知道什么是压力。不过虽然现在还不懂,以后可能慢慢也会懂。

前段时间,我在泰国有过一些见闻。因为一部叫《泰囧》的电影,泰国近期发展了很多产业。我十四年前去泰国的时候,它是一个微笑的国家,非常好,很安静。但现在因为《泰囧》的原因,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虽然当地的经济有所提升,但人们的心里却有了相当程度的烦恼。我非常担心会有一部叫《藏囧》的电影,到时候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来藏地,最后藏族人的内心全部都被影响了。藏族是一个微笑的民族,藏族人生活很淳朴,心也很善良,大家都没有过多的要求,每天都很开心。因为人活在世界上,辛辛苦苦积累财产,实际上也是为了快乐,但并不是只有物质富足,才能体会快乐。

为什么藏文化有如此的生命力呢?我觉得在藏文化的背后,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力量,叫“人道十六条法则”。这是藏王松赞干布在一千三百多年前颁布的,既可以称为藏民族的一种法律,也可以说是一种人道的规范法则。

我重新翻译了这十六条法则,今天一起学习一下,看看一千三百多年前藏族人的做人要求是什么样的,一千三百多年以后,用21世纪的目光来看,又有什么别样的感受,对古人的道德规范有什么样的想法。

美国很多高校,包括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也在研究藏地国王赤松德赞、莲花生大士还有空行母益西措嘉的生活。我去听过他们的课,他们作为西方人,以西方人的眼光来看这些大德以前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以及面对痛苦的方法。老师讲解一个个的故事,每位学生也会讲自己的感受,还是很有意思。所以,我们今天也来谈一谈对古人道德规范的感受。

藏地真正的风景在内心

松赞干布是第三十三代吐蕃王,他建立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他当时对藏民族的道德要求,我们可以跟今天对照一下。大家都喜欢去藏地,喜欢用照相机来拍藏地的风土人情,但相机不一定能拍到藏族人的内心。如果你们去藏地,不要只关注藏地的寺院和转经轮,更重要的是藏族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什么呢?就是《大藏经》以及藏地高僧大德们所造的论典。

我看到台北师范大学有很多的喇嘛、堪布、格西在学习,这是很好的。他们学习其他民族的知识,你们也应该学习他们的甚深智慧。和他们在一起合个影也不错,但相机的像素再高,也无法拍出他们的内心。那他们的内心有什么呢?因为藏地的寺院跟学校是一体的,从小在那种佛教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即使不是圣者,心里也会充满令人宁静的知识。如果你们能看到这些,才是遇到了真正的藏文化、藏传佛教。

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形象上的事物,比如藏地的歌舞。喜欢这些也可以,但最重要的是,要看一看藏族人内心是什么样子,他们为什么、又如何为今生来世的快乐做准备,他们如何面对痛苦?我在玉树地震后也去过灾区,那里的藏人在面对大灾难时,确确实实与其他地方的人很不同。他们在那种难以想象的痛苦中依然保持微笑,坦然地面对,这背后肯定有一定的原因。

“人道十六条法则”

松赞干布在藏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我问过一些汉族人,他们虽然学习藏文化和藏传佛教很多年了,却没有听说过“人道十六条法则”,这一点非常可惜。于是,我今天突然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给大家做个简单的解释。

当时松赞干布要求藏族人按照《十善业道经》来行持十善,此外,他又确定了“人道十六条法则”。虽然这些法则是古代藏王所定,但其他民族可不可以接受呢?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用呢?我们可以来思考一下。

第一条,敬信三宝。

首先讲到了信仰,要敬信、皈依三宝。实际上,当时藏地几乎百分之百是信仰佛教的。台湾是一个非常推崇佛教的地方。有报道说,台湾目前大概有800万佛教徒,但这是统计了的,如果算上一些没有统计的,总人数会更多。在我小的时候,藏地的人不需要像现在一样去皈依,因为大家从小就是佛教徒,更不需要去办理一个皈依证,签个字,再取一个法名。

信仰三宝非常的重要。如果你去学习其他宗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如果你有智慧、各方面能力也具足的话,最好看看《大藏经》,看一看诸佛菩萨怎么样描述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人生过去、现在以及死后的事。人并不像无神论所承认的那样,只存在于短暂的时间当中。现在这种邪说漫天,非常可怜。在这个世界当中,自己要有一个非常坚定的信仰,这是我们人生中最难得的事情。有些人说:“我即生中最荣幸的事就是遇到了佛法,尤其是遇到了密法。”我自己也经常发自内心这样想。当然,你不一定与我或其他佛教徒的观点一样,你没有信仰也可以,但是没有信仰的话,行为会没有底线,心里会没有寄托、归宿,到死的时候可能才会发现,没有任何信仰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所以第一点,就是要求大家敬信、皈依三宝,这一点有非常大的利益。

年轻人一开始可能会认为信仰是老年人的行为,年轻人还没有到那个时候,不一定要有信仰。但是人生中有些有价值的东西,年轻的时候不一定看得准,现在觉得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老年回顾起来,可能会发现它根本不重要,而被自己忽略的东西可能更重要。

第二条,求修正法。

只皈依还不行,一定还要对正法有希求。就像藏地的一些高僧大德,冒着生命的危险,排除万难去印度和其他地方依止善知识,精进修学,求修正法。

现在有些佛教徒,认为学佛只是办一个皈依、听一个灌顶、参加一个法会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行的。真正的佛法,实际上在我们的书本里。什么是皈依?什么是发心?什么是度众生?什么是佛教的人生价值观?这些只有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学习才能了解。否则,只是表面上有信心,碰到别人说佛法不好,因为见解不坚定,内心就很容易改变。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藏地大德们求修正法的这种精神。

现在汉传佛教也有很多人开始闻思修行。其实闻思修行不仅是我们特别强调,老师和大学生们也可以用一种学术的眼光来进行研究,比如现在很多大学都通过禅学社、研究社、教研室等方式来闻思修行。

如果你是一个佛教徒,那你要真正系统地去学习。我听说现在很多仁波切讲中观、讲因明,这非常好。以前在台湾基本上没有听说过,而现在有些人在讲,这些内容就是藏传佛教真正的内在思想。如果你能跟着慢慢学,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体会到,这对人生是多么重要。我们并不是口头上打广告,也没有必要,因为真理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方,都会逐渐呈现出它的光芒。就像掩埋在地下的金子,空中依然能呈现出它金色的光芒,这就是真理的表现。因此,大家要“求修正法”,这一点很重要。

第三条,孝顺父母。

台湾这边的情况我不是特别清楚,但是在内地那边,由于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年轻人对父母的关心都不够。有些稍微孝顺一点的,就请个保姆在家里照顾父母,但自己一直在外面忙事业。有些人却不太关心父母,不论自己是否有钱,父母老了以后根本不管不问。父母老了之后,内心会变得特别脆弱,如果子女有一句话不妥当,他们就会伤心。藏族有一句俗话叫做“母心如水,子心如石”,母亲的心很脆弱,像水一样,而孩子的心像石头一样,非常坚硬。

虽然汉地以前提倡孝文化,比如说在《孝经》《弟子规》当中都提倡孝顺父母,可现在这个年代,很多人在学校里根本没有学到这方面的内容,因为学校只教授几何、物理等等,而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当中都用不上。父母根本不需要你所学习到的这些科学知识,他们更需要的是子女的孝顺。

藏地可能跟其他民族有一定的差别。在藏地,不管家庭条件好不好,子女在父母老的时候,一方面一定要让他们快快乐乐、安安详详地度过晚年,基本上不让他们痛苦,同时也让他们好好地念念佛。父母的今世来世,藏地的子女都会考虑到。现在藏地也存在极个别的不孝之子,这种情况任何地方都有,但整体而言,民间的生活当中,在孝文化上,恐怕很多民族确实比不上藏族。藏族人即使自己经济条件再差,工作再忙,也会把父母放在第一,这就是一种孝文化。

第四条,尊重有德。

藏王松赞干布要求民众要尊敬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人。比如说,一个佛教徒的“戒、定、慧”三学非常好,或者一个世间人的智慧、德行等非常崇高,那我们要对他恭恭敬敬。除此之外的人,即使外在包装得再好,但内在没有任何的功德和学问的话,也不值得去推崇。所以,藏族人对德行、学问非常推崇。藏地有一句话:“哪怕明日就会死,今日也要学知识,即使今生用不上,到了来世也会像提取存款一样可以享用”。所以,对任何一个有德之士,大家都非常尊重。

现在,人们可能更加推崇各种明星。当然,明星中有些关心民生,也是很有德行的。但有些明星,只负责吃喝玩乐,或者把皮肤弄得比较特殊点,他的粉丝就特别多。但是,即使大家都追随明星,会不会每个人都变成明星呢?也很难说。可能根本不会唱歌的人,特别喜欢歌星;根本不会跳舞的人,特别喜欢舞星;根本不会演电影的人,特别喜欢影星,为了这些明星,他们可以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变成这样了。但实际上,对道德、知识的推崇更重要。

不恭敬智者是很可怕的。柬埔寨这个国家本来有七百万人,但在1975年到1979年之间,红色高棉政府提议要杀掉所有的知识分子。现在已经在24个省市发现了“万人坑”,有上万人被埋在那里。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真的很可怕。我们这个时代不是这样的,总体上来讲,对智者还是比较恭敬。但就藏地而言,不管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对真正有道德、有知识的人是非常推崇、恭敬的。大家也应该这样,以后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谁有道德、有知识,就应该恭敬谁,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条,礼待长辈。

我们对长辈要以礼相待,对老师、兄长等要尊重,这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有些时代中,人们不把长辈放在眼里,学生不尊重老师,孩子不尊重父母,这是特别可怕的。也许长辈的知识水平并不高,甚至是个文盲,但他的人生阅历、经验和智慧远远超过我们,如果能听他的话,在人生中会少走弯路。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此根本没有概念,对长辈不屑一顾,认为他是老糊涂,他讲的道理跟不上时代。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对敬老爱幼的行为不懂。按理来讲,自己应该尊敬上司、领导、老师,但他们却目中无人、非常傲慢。结果上司不理你,甚至一句话就把你辞了,一旦到了这种时候,即使你非常痛苦,也无能为力。

现在很多人没有学怎么做人,学校里也并没有教接人待物、为人处世方面的理念。所以,我特别希望师范大学的老师能给学生在课内课外多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很多孩子从小就玩电脑,一直玩到大学毕业,这在面对工作、家庭、生活时毫无用处,他们以后遇到逆境时,很可能只会吵架、痛哭,甚至选择自杀。现在这个时代,表面上看起来花花绿绿,好像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实际上内心很烦恼、浮躁,大家都生活在一个非常痛苦的时代,所以我们需要学习礼待长辈这种行为。

第六条,利济乡邻。

帮助邻居也是很重要的。每一个与自己成为邻居、朋友、同事的人,都源于一定的缘分。但现在很多人与邻居的关系处不好,他们都住高楼,开门见到对方时十分提防,似乎担心对方偷偷溜进自己家。以前不是这样的,大家住在一起觉得很有缘分,邻里之间经常互相帮助,正如俗话所讲,“远亲不如近邻”。你家有人生病或者发生一些事,远方的亲人不一定来得及帮忙,即使乘飞机赶过来也要花一定时间,但如果你经常与人为善,自己需要帮助时,旁边的邻居就会来帮你。

以前有一个餐厅老板,他的餐厅周围有一群乞丐,其他人都对这些乞丐嗤之以鼻,他却经常帮助他们。有一次当地出现一场火灾,餐厅周围的房子都烧毁了,只有他的餐厅平安无事。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乞丐都赶过来了,帮他把店里的东西都搬出来,在关键时刻保住了他的餐厅。

所以,国王松赞干布说得很有道理。现在很多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际关系问题,而这些问题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已经被讲得很透彻了,大家应该看看。帮助邻居非常有必要,大家不要特别冷漠。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不但没有信任,甚至互相排斥,这不一定是好事。

第七条,直言谨慎。

我们说话不要转弯抹角。现在很多人爱挑拨离间,搞得很多人不敢听别人的话,听了以后会猜疑。现在有一种口头禅,当别人说完一件事时,就被反问一句:“真的还是假的?”不知道台湾这边会不会这样。

所以,我们的言语要正直。该说的话就直接说,没有必要让别人再多问一句。正如《亲友书》里说,我们要区分真实语、甜蜜语和颠倒语。

其次,说话的时候要谨慎。藏族有句俗话:“说一句话都要看在场所有人的脸。”所以,说话要有一种技巧,不要说一句就得罪了别人。我们平时也经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很多人不懂说话要分场合。比如十个人在一起用餐,有人明明知道有些话说出来,起码会得罪在座的大部分人,但他觉得自己很直,不管不顾就说出来了,结果大家表情立刻都变了,本来是要享用美味的,一句话就让大家失去了胃口。所以说话要谨慎,这也是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

第八条,厚待亲友,情谊深长。

人们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时好时坏,今天关系还很好,第二天就急转直下,心变得特别特别快。不要说亲朋好友,即使夫妻之间,也可能今天结婚,明天就离婚。前一段时间,新闻上有报道说,有一对夫妻,婚后第三天就离婚了。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变成了这样。

其实我们要意识到,不管是家人也好,朋友也好,任何关系都有一定的缘分,不论是师徒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情谊深长是非常重要的。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也非常重视这一点。这次我来到台湾后,遇到了当年迎请法王的几位佛教徒,他们很多人现在还在学习佛法,这既是他们的一种信心,也是情谊深长的一种表现吧。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容易建立,两个人相识后,刚开始很热情,互相留电话、留名片,两个月或者两年以后,关系就变得疏远冷淡了,删掉对方的电话号码,甚至拉到黑名单里,这样的情谊一点也不深长。松赞干布已经告诉我们,我们最好先不要轻易建立过多的人际关系,如果有的话,就珍惜这种缘分。没有特殊情况的话,不要今天热情似火,明日滴水成冰,情谊要深长。

第九条,追随高尚,高瞻远瞩。

很多人在生活中希求的仅仅是钱财、地位等,除此之外,没有更高的追求,比如艺术、哲学、宗教,更不会关心自己的来世。很多人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的目标、想法,生活只求得过且过,只关注眼前这一辈子,别无他求。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第十条,饮食有节,生财安分。

不论是吃饭,还是使用财物,都要节制节约。我听说台湾这边铺张浪费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有报道说,去年浪费的粮食,可供26万低收入者吃上二十年。如果我们像现在这样浪费下去,不但会损失福德,而且也不合理。希望大家好好使用财物、食物,杜绝浪费。

第十一条,追溯旧恩,知恩善报。

现在很多人,对往昔于己有恩的人,既不知恩,也不报恩。其实,人不一定能在一生中报答所有的恩德,但是至少也应该知恩。哪怕你不能报答他的恩德,口头上也可以说:“感谢你在我最困难、最痛苦的时候帮助过我!”说这么一句话,也会让对方心里温暖。

有些人比较含蓄、害羞,不好意思说感恩的话,总觉得即使不说,对方也应该知道。但事实上,你不说出来的话,对方是不会知道的,甚至还觉得你很奇怪,连句感谢都没有。

作为一个人,报答旧恩很重要,要感激他人所给予的帮助。比如说,不应该忘记自己小时候的老师,他对你有恩德的话,应该特意去探望一下。不用准备贵重的礼物,哪怕只是在路上摘的一朵花,也能表达你内心的感激之情,他一定会很高兴的。在藏文化中,我们特别提倡这种感恩心。

第十二条,及时还债,秤斗无欺。

这是一种商业文化、企业文化。世间有句话“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现在很多人喜欢借钱,但借过之后根本不还,最后需要打官司解决。借钱不还,在佛教里叫“盗”,这种行为确实不好。

任何一个财物,借过之后要及时归还。很多年轻人不懂这个道理,往往是借完了就完了,即使有能力也不还。其实,如果你实在没有能力还,口头上也要跟对方讲:“我暂时有点困难,我正在努力,过一段时间一定会还给你!”你要给对方安慰,告诉他你会归还的,这一点既有必要也很重要。

此外,在交易过程当中,有很多缺斤少两的行为,任何交易要凭良心、凭诚信,这些都非常重要。

第十三条,戒除嫉妒。

在人类历史上,尤其是皇宫里发生的事,很多都是嫉妒心引发的。表面上看来,嫉妒只是一种心态,但实际上,在强烈嫉妒心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很可怕。嫉妒心强的时候,人很容易走不明智的路,做出的行为会让别人痛苦无比。所以,嫉妒心跟其他的烦恼不同,尤其是对某些女众,更是如此。

佛经中也讲到,男众心态稍微宽大一点,女众则很敏感,而且分别念比较细,比较多,容易与家人、同事之间产生误解。男众当然也有烦恼,凡夫人都有,但比较而言,女众更强烈一些。我并不是对女众诽谤、不恭敬,密宗十四根本戒中明确不允许诽谤女众,不然会犯密乘根本戒。但说实在的,如果客观地判断,男女还是有一些差别,所以千万要小心,不然嫉妒心很容易生起。

第十四条,不听邪说,自持主见。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外道,并不是说佛教以外的都是外道,而是指不符合真理的所有宗派都叫外道。他们所说的内容,我们没有必要去听,不要人云亦云,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人没有主见的时候,做什么都随波逐流,一直跟着别人跑。尤其是一些佛教徒,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秉持自己传承和上师的教言。

佛教徒应该认认真真地学习一段时间,不能随便听信别人的一些邪说。这些邪说的背后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我在《破除邪说论》中,也讲过这些问题。现在这个社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我们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因此,一个佛教徒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一个知识分子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内心就很容易改变,这不是一种有智慧的行为。

所以,人要保持自己的正见。佛教特别强调正见和定解。没有这些的话,学佛是学不成的,因为你的信心和行为都不坚定,今天跟这个人跑,明天又和另一个人跑,像冰上建筑一样不稳固。

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时说过一句话:“莫舍己道,勿扰他心。”这八个字非常重要。作为佛教徒,既不要随便舍弃自己的道,也不要扰乱别人的心。作为法王的弟子,我们把这句话当作一生的格言、人生的目标。在一生当中,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已经开始做,就不要随便动摇。现在有些人,今天跟上师关系很好,但过两天听到别人说上师不好时,又随声附和,心态特别容易改变。这说明自己没有定解。如果你有定解,这些语言根本没用。比如说,我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有坚定不移的定解,那即使有人杀我,这种信心也不会改变,无论谁给我什么好处,我也不会动摇,因为我经过二十多年潜心学习,心中已经有了定解,这并不是被别人洗脑,也不是暂时产生的一种信心。

所以,不论是佛教徒,还是知识分子,都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定解,不要天天跟在别人后面转来转去。

第十五条,温语寡言。

我们说话不能太多,俗话说“言多必失”,话说多了,就会有很多失误。此外,也不要口出不逊,说一些如利刃般的语言,否则会得罪很多人,甚至伤害很多人。原来有一个新闻说,有两个人,一个人问另一人是否喜欢自己,对方说不喜欢,她就寻短见自杀了。这个回答也许是出自真心,也许不是,但简单几个字就让一个人失去了生命,太不值得。所以我们说话一定要注意,有时候不能太粗暴。

佛陀讲,十善业里面,身不善业有三个,意不善业有三个,而语不善业有四个,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由此看来,我们的语言很重要。因此,大家平时说话时,尽量少说一点比较好。

第十六条,担当重任,宽宏大量。

这是最后一条,劝诫我们应该担当重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且人要宽宏大量,不能对小事斤斤计较。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很多争吵,家庭内部的争吵,乃至国家之间的战争,多是小事引起的。所以,特别希望大家能做一些对自己的民族、社会有利的事,承担重任,为人也要心胸开阔。

在我们藏地,很多人的心量都比较大,也比较忠厚,这可能是草原、蓝天这个宽广的环境带来的。人们并不会因为一个小小的事情,整天争来争去。我也希望大家能走入一个心地宽阔的世界,这样不但自己快乐,他人也会很快乐。

藏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一是要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另一个是要尽己所能地利益众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寻找的这个文化的究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