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 >> 第十七 六度四摄品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十七 六度四摄品

戊二(六度四摄品)分三: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三、此品总结。

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分二:一、总摄略说;二、广说彼义。

庚一、总摄略说:

数法相次第,定义修功德,

分摄违品德,互定当了知。

所有大乘法实地行持归纳起来集于这六度中,所以道的正行仅此而已,摄事、供养、依止、无量心、菩提分法的其他阶段是以实修的名称及行相不同而成了无量法门,因此首先宣说六度法的安立:六度的定数、波罗蜜多各自法相、次第、布施等各自的定义、如何修行波罗蜜多功德的方式、六波罗蜜多内部的分类、一切白法归摄为六度、断除波罗蜜多的违品、波罗蜜多的功德、布施等一一波罗蜜多中也包含其余之理相互确定,应当了知是以这十种差别来宣讲。

庚二(广说彼义)分十:一、定数;二、法相;三、次第;四、定义;五、修法;六、分类;七、归摄;八、断违品;九、功德;十、互定。

辛一、定数:

受用身眷行,圆满增上生,

恒不随惑转,所为不颠倒。

相应总摄义十种差别中安立“定数”。说明定数的四种原因:

其一、因为成就增上生与决定胜两种功德而说六度:

依靠布施,在流转轮回的生世中受用圆满;依靠持戒,得到天、人所依身体圆满;依靠安忍,使眷属圆满;依靠精进,使业际行持圆满。这四种圆满是增上生。

依靠禅定,感得自相续调柔,恒常压制烦恼,不随它转;依靠智慧,了知总的行持取舍,了知四谛波罗蜜多的违品及对治而不颠倒趋入轮涅之所为,即是决定胜。

所以,这六度不需要再多,如果少了则不能包含,因此数量安立为六。

精勤众生利,施不害忍行,

处解脱俱基,是行诸自利。

其二、成办自他二利的缘故,安立为六:

首先就自利而言,菩萨精勤利益众生时,以发放布施饶益他众;以持戒不断他命,不行不予取等不害他众;即使遭受别人加害也不报复,以安忍行饶益。这三者主要是直接利他。

解脱处是指静虑,若心入定则决定见到真实义;能解脱是智慧。所谓“俱基”,指禅定与智慧二者的基础是精进,以精进成办入定与胜观。这三种是行一切自利。

如是成办他利三种与成办自利三种,共安立六度。

不贫不恼害,忍害行不厌,

令喜善说故,他利即自利。

再者,菩萨不顾自利而主要行持他利,因此以六度成办他利:

以布施舍予贫穷者所需,能使众生受用不缺乏;以持戒不恼害众生;以安忍对他众损害无有嗔恨并堪忍;以精进行持他利不厌烦;以禅定显示神通神变令众生向往并欢喜;以智慧善说正法,由此成办他利。

而成办他利就是成办最殊胜的自利。唯一勤奋于自利,也不能获得大菩提;而勤于他利,暂时能自然成办自利,究竟获得无上菩提。所以,以六度可任运自成二利。

不爱诸受用,极敬不厌二,

瑜伽无分别,大乘仅此已。

其三、一切大乘菩萨行归集为六度而定数:

不喜爱、不贪恋五种欲妙任何内外事物的受用,即是无不施舍于他的布施;对戒学极为恭敬而不染细罪;对众生的损害及难行不厌倦即是安忍与精进二者,以安忍完全忍耐众生的一切损恼及种种苦行,以精进对利益众生及长时间极度困难的一切作为不厌倦,以无量精进行持,或者对积累福慧二资粮不厌倦即是安忍与精进,因为以安忍断除违品,以精进行持对治;以禅定一缘安住殊妙瑜伽,以智慧对任何相状均不分别,这两者是寂止与胜观。

可见,所有大乘义归摄起来无不包含在此六度中。

于境不贪道,得彼禁散乱,

不舍众生增,余者净障碍。

是就三学言,佛真说六度,

初三末二者,二学一属三。

其四、就增上三学而言定数为六:

对于五欲妙对境不贪恋之道是布施,即舍施一切;严禁想要得到这种欲求的行境使心散乱之道是不同前者的持戒度,依靠它能严禁而做到不入繁多世间散乱琐事;即使众生作种种邪行及损害也不舍弃之道即是安忍;善法越来越增上之道是精进;最后禅定与智慧是另外净除障碍之道,以禅定净除烦恼障,以智慧主要能净除所知障,或者禅定是压制削减二障的道,智慧是根除二障的道。

如是所说六种道是就三学而言,佛陀真实宣说了刚刚所说的六度,布施、持戒、安忍三种是增上戒学,不贪布施之道是戒律之因,本体是严禁之道戒律,助伴是不舍众生之道安忍,如果具足这三者,就能真正守戒。最后的禅定与智慧二者说明了二学,禅定是增上定学,智慧是增上慧学。一者指精进,它属于三学的部分,因为五度需要以恭敬加行与恒常加行精进而成就,所以,精勤那些波罗蜜多的精进度属于三学。

如此安立了六度的定数。

辛二、法相:

每一度均具足四种法相,是哪四种呢?

布施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布施,1、断除违品悭吝,即无有悭吝是等起;2、助伴是具足不分别三轮的智慧,因为证悟了人无我与法无我而不缘施者、所施之物与受者的自性;3、布施,能满足受者的一切所愿;4、布施的作用:以布施摄集而相合众生各自的种姓将他们成熟至声闻、缘觉与大乘道中,最终安置于三种果位。

持戒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如布施具四种法相一样,持戒,1、断除戒律的违品破戒;2、助伴以无分别智慧摄持,不缘守护之人、戒律、能修它的所为;3、以守戒而对其他众生无有害行,能满足他们的一切所愿;4、以戒使其他众生喜悦而摄集,将他们安置于戒律,成熟至三乘。

安忍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安忍,1、断除违品嗔恨;2、具足不分别能忍、所忍、修安忍三轮的智慧;3、不以怨报怨能满足对方的一切所愿;4、通过安忍安置于三乘来成熟众生有三种。

精进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精进,1、断除违品懈怠;2、具足不分别精进者、精进、修行其三轮的智慧;3、作为众生凡所行事的助伴等利他,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所愿;4、以精进将众生成熟于三乘。

禅定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禅定,1、断除违品散乱;2、不缘修者、所修禅定与能修禅定之所为,因此具足无分别智慧;3、以神变神通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所愿;4、通过禅定能成熟众生至三乘。

智慧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智慧,1、断除违品我见等邪慧;2、不缘人、智慧、修行,因此具足无分别智慧;3、通过斩断怀疑能满足其他众生的一切所愿;4、以三乘成熟众生有三种。

辛三、次第:

依前而生后,下劣殊胜故,

粗大细微故,如此说次第。

(安立六度先后次第)有三种原因:1、依靠前前而生后后之次第:如果贪恋种种受用,就不能舍俗受戒,如果不贪恋,就能舍俗受戒,因此先说最初不贪受用的布施是持戒之因。不能安忍秉性恶劣者谩骂等,以严禁恶行能忍受,因此继布施后宣说安忍之因——戒律。不能忍受寒热饥渴等任何损害就不能精进,具安忍者才能发起精进,为此于戒律之后宣说安忍。如果持续精勤善法,就能成就心平等安住的禅定,因此在安忍之后宣说精进。如果具备心平等安住的等持,就会生起真实了知圣谛的智慧,因此继精进之后宣说禅定。如是禅定是因,见谛实义的智慧是果,所以在最后宣说智慧,这是按因果产生的次第而讲解的。

2、前者较后者下劣、后者较前者殊胜的缘故先说下劣后说殊胜:虽然世间中也有发放布施,但三门严禁恶行比它更罕见,因此布施下劣、持戒殊胜。同样,与严禁恶行相比,安忍他者损害更难;虽然已经安忍,但持续精勤善法较它更难;虽然具有不同程度的精进,但心以等持来调柔较它更罕见;虽然心成就了四禅、四无色定等持,但现见谛实义的智慧较它更难更罕见。容易断的是大烦恼,观待它小烦恼难断、断它的功德大,为此从布施至智慧间这般安立次第。

3、因粗大与细微的缘故,先说粗大后说细微:粗大容易趋入,容易行持,细微观待粗大难以趋入,难以行持。布施,国王大臣等至仆人屠夫之间都能不同程度做到,因此容易理解,粗大易行。与之相比,持戒、安忍至智慧之间越来越细微的缘故,从后后较前前体性细微的角度以布施至智慧之间易行易入的粗大及与之相反细微的道理而如此宣说次第。

辛四、定义:

能令离贫穷,获清凉灭嗔,

胜行及持心,了知胜义故。

为何称为布施呢?梵语“达那”,译谓布施,“达”是贫穷之义,“那”是舍离之义。令舍离贫穷就称布施,因为以布施受用使接受者离开今生的贫穷,布施者他世获得永不贫乏的受用而舍离贫穷。

持戒,梵语“尸罗”,“尸”是清凉,“罗”是获得或取受之义。故称获清凉,因为如果具备戒律,则今生不会有贪爱对境之因所导致受到国王惩罚等种种罪过的热恼,后世不会转生恶趣,获得人天安乐,最终获得涅槃安乐的清凉。

安忍,梵语“坚德”,“坚”是灭尽,“德”是能令,能灭尽自相续的嗔恨就立名安忍。

精进,梵语“布雅”,“布”是殊胜或微妙之义,“雅”是行持,行持出世间的微妙善法,所以也称胜行。

禅定,梵语“达雅那”,“达雅那”是受持之义,受持什么?向内受持心所缘,做到不外散乱就是禅定。

智慧,梵语“札嘉”,“札”直译有上等之义,“白玛阿札”——胜义名称的前面部分省去而成为“札”字,“札”是胜义,“嘉”是了知,了知胜义的缘故称为智慧。应当了知,这些讲法,是就术语文字省略、增添的不共讲法之义而言的,梵语直接翻译成藏语,布施等共称的那些也得到这样的释词讲法。

辛五、修法:

若问:布施度至智慧之间如何修行?

是说一切修,依实依作意,

依思依方便,以及依自在。

所有六度一一都有如此修行法:安住或依有实修、依作意修、依思维修、依方便修以及依瑜伽自在修五种差别。它们指什么呢?

1、依实修:所谓“实”,也就是指意义或事物,依于布施等波罗蜜多的意义而修,它分为四种,即依因、依异熟、依愿、依抉择力。其一、依因:由菩萨种姓力的因,不管转生何处虽然别人没有让他做,他也欢喜修行布施等六度,依靠它修行任意一种波罗蜜多。其二、依异熟:先前修行串习波罗蜜多而于他世获得自然行持六度的所依身体。其三、依愿:以“愿我无论转生何处都不贪执受用而发放布施”等以发愿行持六度的威力而修行波罗蜜多。其四、依抉择力:以智慧抉择了知受用不坚固无实质而进行布施等,是由了知波罗蜜多的功德而如理修行。

2、依作意修:作意有四种,其一、信解作意:依照宣说六度的大乘经中所说诚信并信解使波罗蜜多界增长。其二、品味作意:认为以前修行布施等所作善妙,视为功德,回忆以前所做而欢喜。其三、随喜作意:对于十方世界中行持布施等波罗蜜多之举,如自己行持般欢喜并随喜。其四、爱乐作意:心想,祈愿自他未来不管转生何处都能行持波罗蜜多,喜欢行持波罗蜜多。

3、依思维修:有不满足或不厌足思维、广大思维、欢喜思维、利益思维、不染恶劣思维、善妙思维六种。其一、不厌足也有四种,以布施为例,施物不满足:为了利益、成熟一个众生,以恒河沙数世界充满七宝布施那一众生,也不会生起“我已经施舍这么多现在可以了”的想法;施身不满足:每一刹那为了一个众生舍施自己恒河沙数的身体,尚且不生起“已经施授这么多身体现在可以了”的心态,修炼不满足之心;时间不满足:为了一个众生这般布施身体与受用,于恒河沙数劫一刹那须臾间也不间断施舍,也不会想“我于这么多劫中布施这么多外内之物现在可以了”,而生起不满足的心态;众生不满足:以恒河沙数世界充满七宝及同等数的身体于同等数的劫中布施一个众生,将那一众生安置于无上菩提令其成熟,同样,将两个、三个直至一切众生之间如此安置于无上菩提,虽然他们均已成佛,也不会想“现在可以了”,而生起不厌足之心,这么修炼会生起不满足的意乐。

其二、广大思维:这样的布施等没有一刹那不行持的时候,欲求至菩提果之间不断行持的意乐。

其三、欢喜思维:心想:如是布施等所摄集的众生已经成熟,他们是我获得无上菩提的助伴,生起欢喜心,并不是饶益对境的众生生欢喜,是将那些众生视为恩重如山而欢喜。

其四、利益思维:菩萨这般饶益众生而不会想我饶益了众生,而会思维“饶益对境的众生利益了我,如果没有饶益对境的众生,我就不能圆满无上菩提的资粮,由利益他们使我获得无上菩提,因此他对我利益颇大”。

其五、不染思维:菩萨以布施等这般利他,但不希求回报与善趣异熟果而为利众生这样行持,不贪自利。

其六、善妙思维:菩萨如此作广大布施等,不愿意独自享受其果,而将那善根为一切众生获得无上菩提果普皆回向。如布施的六种思维一样类推持戒至智慧之间:在三千大千世界遍满火又恒常缺乏火的对治水等安乐资具的地方,并不仅仅自己的一个身体受苦而是等同恒河沙数的身体受苦,于不是百、千等可数的有量劫时间而是等同恒河沙数劫的时间量里,不是以一种威仪而是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从行持一刹那的戒至最终无上菩提佛果的戒蕴完全圆满,也不会思维戒蕴已圆满可以了。智慧也如此类推,不满足思维与广大思维等按照上面共同解说一样。

4、依方便修:虽然对行持任何波罗蜜多都从不缘它们三轮的角度宣说三种方便,但实际上就是以无分别智慧摄持,以此能成就并清净一切作意与佛陀之一切法,为此称方便。

5、依自在修:三清净地获得自在时,无勤任运行持波罗蜜多,依靠它至佛地证得身语意圆满而任运行持六度利益有情。它有身自在、行自在、说法自在三种自在,第一身自在是指法身报身二身,第二行自在是指化身,第三是指语说法自在。

辛六、分类:

波罗蜜多内部分类虽有无量,但归纳起来分,一一波罗蜜多都有自性等六种,每一波罗蜜多以两颂说明:

能舍一切事,依于根本心,

圆满身受用,摄二能圆满,

彼亦具无吝,法财无畏施,

遍知施如是,智者真实行。

布施度的详细分析,1、布施的自性或本体:是对功德田、饶益田与痛苦田,能施舍内外一切事物。2、因或依处是依靠思维不贪等三种根本善心。3、果:获得圆满的身体与受用。4、作用:饶益他众,自己于来世得大受用,因此摄持自他二者,并以财施与法施能圆满福慧资粮。5、具足:即布施也无别具足无悭吝。6、分类:有三种,不误传讲经典句义的法布施、施舍内外事物的财布施与救离国王、盗贼、水火等怖畏的无畏施。如此完全了知布施的本体及因等这样的道理后,智者菩萨能真实行持。

六支寂意摄,善趣赐安住,

所依灭无畏,具足福德资,

表示法性得,安住戒者具,

遍知戒如是,智者真实行。

持戒:1、本体:具足六支,安住具戒、仪轨完整、行境圆满、以别解脱戒严禁、连极细微罪也视为畏惧、真实受学戒条,换言之,第一指真实护戒;第二指法衣等依教而行,不为圣士所谴责;第三指断除趋入妓院、屠场、酒肆等非行境的五处;第四是就出离戒而言;第五做到不染微过;第六圆满学修所有戒条。2、因是以寂灭出离的意乐所摄持。3、果:能得善趣,无有悔心而通过现法乐触能赐予成就住心等持。4、作用:有三种,犹如大地是一切庄稼的依处一样戒律成为一切善法的依处;能灭除烦恼的酷热;今生无有罪与怨恨等畏惧,来世无有三恶趣的畏惧。5、具足:具足三门安住善法的福德资粮。6、得法或分类:以启白羯磨于亲教师、规范师前受别解脱戒,是表示假立戒;禅定戒与无漏戒是法性得戒,这是安住戒律的行者才具有而别人没有。完全了知戒律这样的道理后,智者能真实行持。

堪害耐苦知,悲悯依法故,

真说五功德,彼能行二利,

具诸难行首,承许彼三种,

遍知忍如是,智者真实行。

安忍:1、本体:堪受害忍、耐受苦忍与不畏深法义的谛察法忍的自性。2、因:悲悯众生而不被损害所恼或所乱,依靠守戒与闻法的缘故,生起其余两种安忍。3、果:真实解说有五种功德:无有斗争,少有怀恨;亲友众多,少有离间;今世身心安乐;于欢喜中死去;死后转生善趣。4、作用:安忍能使自己安乐,不给他人带来痛苦,因此能行自他二利。5、具足:具足所有难行之中居于首位的功德。6、分类:前面讲本体时承许它有三种分类。完全了知安忍这样的道理后,智者能真实行持。

真实喜善法,依信及欲乐,

念等功德增,烦恼之对治,

具无贪等德,彼等有七种,

遍知勤如是,智者真实行。

精进:1、本体:真实喜乐善法。2、因:依靠对善法有信解与信心及有欲乐修行它。3、果:能使正念等一切功德越来越增上。4、作用:作为烦恼的对治。5、具足:具足无贪等清净的功德。6、精进分类有七种,以对境分有精进三学的三种,以本体分有身精进与心精进两种,以加行分有恭敬加行精进与恒常加行精进两种。或者,也有其他分门别类:产生增上戒学身精进五门从属的五种心所精进,产生意增上定学与增上慧学意识从属的两种精进,即是心精进,也宣说了七种。完全了知精进这样的道理后,智者能真实行持。

心于内安住,依正念精进,

能生诸安乐,驾驭神通住,

位居白法首,彼等具彼三,

遍知禅如是,智者真实行。

禅定:1、本体:心不散于外境而一缘安住于内。2、因:依于念念不忘所缘的正念及持续修行的精进。3、果:能生起身心轻安之乐及远离欲界苦转生上界色界之乐。4、作用:自在驾驭神境通等神通,自在驾驭天住、梵住、圣住,天住是指四禅及四无色定;梵住是指四无量;三解脱门等为圣住。5、具足:具足位居白法首位的功德,依靠获得心自在而成就殊胜功德,堪为解脱与解脱智的所依。6、基之得法:修禅的那些行者具有而其他人无有,它有三种分类,以对治支而分为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三种,如前所说。以功德支而分为二禅以下具喜、三禅具乐、四禅以上具舍三种。完全了知禅定这样的道理后,智者能真实行持。

正辨诸所知,依于三摩地,

解脱诸染污,善说续慧命,

一切法之最,彼等具彼三,

遍知慧如是,智者真实行。

智慧,1、本体:无倒真实辨别如所有与尽所有的一切所知。2、见谛实义的这种智慧之因:是依靠等持。3、果:能解脱一切染污法,因为世间智慧能暂时压制烦恼,出世间声闻、缘觉的智慧能断除烦恼障随眠,证悟二无我的大乘智慧能断除二障随眠。4、作用:虽然依靠了知世间经商务农等生计的智慧能暂时维持生命,但比它超胜,深广法住世能使善根之命不断,成就究竟大菩提恒常果位,因此延续微妙慧命并为他众善加宣说,能成办善法之命。5、具足:具足堪为诸法之最殊胜器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如《般若经》中说:“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波罗蜜多之最、之首,超胜。”6、基之得法:具智慧的那些行者才有而他者无有,智慧得法分类:此处就智慧为主而言,它有胜法位以下世间人的智慧、小出世间声闻、缘觉的智慧及大出世间圣者菩萨的智慧三种。完全了知智慧这样的道理后,智者能真实行持。

辛七、归摄:

当知诸白法,散乱入定俱,

是以二二二,波罗蜜多摄。

十地、十波罗蜜多、菩提分法等一切善法归集于六度内,为什么呢?应当了知,一切白法归纳起来,集于三部分,即是未入定的散乱位所摄的所有善法、入定心所摄的所有善法、如安忍与精进之类入定未入定兼具。其中未入定的善法或白法完全由布施度与持戒度前二度所摄,布施从身体而言完全舍施是未入定的本体,持戒也是,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三戒中,别解脱的身语七种断行是未入定,因为不是心所摄。禅定与智慧二者包含入定的白法,禅定是直接入定的自性,禅定戒与无漏戒也归集其内。智慧,闻慧、思慧归属于未入定内,修慧摄于入定中,因为它是胜观。安忍、精进两种波罗蜜多,行持未入定的布施、持戒时属于未入定,修寂止、胜观时也有安忍。和精进,属于入定,所以这两者完全摄集它们。

辛八、断违品:

菩萨施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布施,远离七种违品,是哪七种呢?1、贪著受用物不愿布施是违品,断除它就是未贪著受用。2、乞讨者来时,不立即施舍而耽搁延误时间,是违品,断除它,就是不贪著迟缓。3、无有“舍施这个便可或施舍此人便可或布施此方、此时布施便可以”偏堕偏颇之类的满足,而是无有事物、地点、时间、人的偏堕,因此无有满足贪著。4、也不是贪著于求得布施的回报。5、施舍并未贪著求得未来大受用的异熟果。6、不是贪著违品悭吝及贪爱的随眠,丝毫也无有悭吝染污而施舍。7、对作意与分别散动无有贪著,是指断除了将布施等回向声闻、缘觉菩提的作意及缘三轮的分别念。

菩萨戒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持戒:1、未曾贪著破戒。2、不贪著迟缓。3、没有贪著片面的满足。4、也不是贪著以持戒不作他害而求回报。5、并未贪著有漏的异熟果。6、不是贪著烦恼的随眠;7、对作意劣道及耽著三轮的分别念无有贪著。

菩萨忍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安忍:1、未曾贪著以嗔恨扰乱相续而害他。2、不贪著不立即安忍而延误。3、无有仅以相似安忍执为满足的贪著。4、也不是贪著安忍此对方反过来以利益回报。5、并未贪著修安忍将来相貌庄严、眷属众多的异熟果。6、不贪著违品嗔恨的随眠;7、对作意与分别散动无有贪著。

菩萨勤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精进:1、未曾贪著违品现行懈怠。2、不贪著不疾速而延误行善法。3、没有以相似精进执为满足的贪著。4、也不是贪著精勤利他,由利他而利己的回报。5、并未贪著未来成办业际等异熟果。6、不是贪著违品懈怠的随眠。7、对作意劣道三轮分别无有贪著。

菩萨定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禅定:1、未曾贪著染违品现行散乱。2、不贪著有朝一日再修而延误。3、没有以相似静虑执为满足的贪著。4、也不是贪著以静虑利他的回报。5、并未贪著身体无病界性增上的异熟果。6、不是贪著违品散乱的随眠。7、对作意劣道与三轮分别无有贪著。

菩萨慧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智慧:1、未曾贪著常断见等现行邪慧。2、不贪著延误恭敬依止善知识、闻思等。3、没有以少许智慧执为满足的贪著。4、也不是贪著我若说法他会利益我的回报。5、并未贪著若修未来成为智者的异熟果。6、不是贪著邪慧的随眠。7、对回向下劣涅槃及三轮实执的分别散动无有贪著。

辛九(功德)分二:一、宣说具四功德;二、复说其余功德。

壬一、宣说具四功德:

佛子遇乞命亦舍,悲不图报所欲果,

施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宣说六度一一都具足广大、无染、大义、无尽四种功德:1、佛子菩萨遇到乞讨者时,自己的性命尚且也能施舍,更何况其余之物?施舍也不是偶尔时间,而是尽轮回际之间恒常施舍,即是布施的广大功德。2、以悲心引发,唯一是想利他而布施,也不求他利益自己的回报,也不希求以后得到布施所欲求的悦意异熟果,即是无染功德。3、以布施本身摄持,也能将众生安置于各自信解的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4、布施以不缘三轮的智慧摄持,不是像世间人一样成熟轮回果报后穷尽,也不是像声闻、缘觉一样获得涅槃便穷尽,而是获得不住轮涅之边的大涅槃,留存于世间乃至未来际永不穷尽,即是无尽功德。

佛子恒受禁勤戒,不求善趣得不贪,

戒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1、佛子恒时——乃至获得大菩提之间真实受持严禁恶行、摄集善法、精勤利他三自性无不齐全的戒律,即是声闻等所不具有的广大功德。2、不求戒律之果善趣,即便真实获得善趣,也对其安乐不生贪恋,即是无染功德。3、以持戒也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4、戒律以无分别智慧摄持于世间储存永不穷尽的宝藏,即是无尽功德。

佛子忍极难行害,非求善弱畏见利,

忍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1、佛子安忍极度的难行,为了成熟一切众生,我要圆满佛陀之法而于长久故意受生轮回,耐受寒热饥渴等痛苦,堪忍人的损害,即是广大功德。2、修安忍也不是为了自己追求善趣安乐,由于具有神通,所以并非因无能力报复对方,也并不是畏惧众生而安忍,因为远离了五种畏惧。也不是见到对方反过来有利于自己,即是无染功德。3、以无上安忍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4、安忍以智慧摄持,于世间留存无尽,即是无尽功德。

佛子铠行勤无喻,摧自他惑得妙觉,

勤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1、佛子以意乐铠甲及随行的加行本性精进不染烦恼,因此超胜世间人的精进,以证悟二无我与成办自他二利而超胜声闻、缘觉的精进,以是方向、时间量难以测度的精进,因此无可比喻发起,即是广大功德。2、依靠它摧毁自他烦恼聚而获得微妙菩提,即是无染功德。3、依靠这种精进也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4、精进以智慧摄持于世间留存无尽,即是无尽功德。

佛子众定成静虑,妙禅乐住悲生下,

定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1、佛子具有首楞严等极其众多的等持,成就四静虑等、解脱、遍处、胜处等一切功德,即是广大功德。2、以殊妙的禅乐而住,不享受禅味而以悲心投生下处欲界,即是无染功德。3、依靠这种禅定也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4、禅定以智慧摄持于世间留存无尽,即是无尽功德。

佛子知如尽所知,不著涅槃况轮回?

智将众置三菩提,摄众世间存无尽。

1、佛子彻知如所有的真如与尽所有的一切所知,即是广大功德。2、对于涅槃尚且不生贪著,更何况于轮回,因为证悟轮涅一切显现世俗如幻、胜义等性的缘故,这是无染功德。3、依靠这种智慧也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4、这种智慧是不住有寂之边,因此以本性与大悲无合无离而摄受众生,于世间也是留存无尽,即是永不间断周遍的无尽功德。

广大及无染,大义与无尽,

当知是施等,一切四功德。

应当了知如此广大、无染、大义与无尽,是布施等一切波罗蜜多的四种功德。

壬二(复说其余功德)分四:一、以清净功德超胜之理;二、布施等堪为最胜;三、以赞叹布施为例宣说;四、别说精进度功德。

癸一、以清净功德超胜之理:

乞见圆满喜,不喜及慕求,

施者具悲悯,超胜恒胜伏。

如果乞讨者见到布施者,则欢喜,是从见到至圆满自己所求的阶段欢喜;没有见到施者、没有圆满施予的阶段不欢喜;恒常心里慕求能见到施主,他能布施与我,圆满我的意愿。施者菩萨悲悯众生,因此见到乞讨者、圆满布施会欢喜;离开这两者则不欢喜;心里希望见到乞讨者、圆满布施他。这三种超过乞讨者的欢喜,恒常胜伏乞讨者的这三种,原因是:与乞讨者是因见到布施者而欢喜相比更为超胜,菩萨是因见到乞讨者而欢喜;与乞讨者因获得布施圆满意愿的欢喜相比,菩萨圆满布施他的欢喜更超胜等,因此菩萨的布施以清净超胜。

慈悲于众生,性命受用妻,

恒施极欢喜,何不护断彼?

戒律清净的功德: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甚至恒常施舍自己的性命、受用、妻子也无有丝毫不欢喜而是极其欢喜行持的菩萨怎么会不不守护断除杀生、不与取、邪淫的戒律呢?为此具足断除身体三种不善业的清净戒律。

圣不惜心平,无畏悲普施,

岂能以害他,言说颠倒语?

菩萨圣者连自己的生身性命尚不顾惜,对众生有平等心,远离五种畏惧,因此不会畏惧国王的惩罚等,慈悲一切有情的缘故能施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又怎会以欺骗他众损害他众而说不真实颠倒的妄语呢?说妄说是为了自己的生身性命而说,或者因慈爱个别亲人等而故意说,或者为了害一个敌人等心不平等而说妄语,或者因国王与盗贼等的威胁而说妄语,或者担心离开自己的妻子财物等才说不真实语,但这些原因菩萨都没有,所以不可能说妄语。

悲欲平等利,极畏他生苦,

心勤调众生,远离语三罪。

因为菩萨具有欲求平等利益一切众生的慈悲,自己极其畏惧别人产生痛苦,希望他众不要产生痛苦,一心一意精勤于调伏众生的烦恼,所以按上面的次第,完全远离以亲不亲的不平等心说离间语、想别人痛苦而说粗语、增长烦恼的绮语这三种语罪业。

普施具悲心,精通缘起法,

如何能甘受,意之诸烦恼?

因为施舍一切所有、对他众有大悲心、精通缘起法,菩萨如何会甘受生起意烦恼贪心、害心、邪见等贪嗔痴业呢?因为自己的一切都舍施于他,不该对他的所有有贪心等,依次可推知。

悲尊受害时,利他于自苦,

恒得益想喜,于何何所忍?

安忍清净:慈悲尊者菩萨何时受到他人损害,为利益他众而对自己痛苦,想到这是大菩提之因、圆满安忍的方便,不生起有害与痛苦想而得到最殊胜的利益与安忍想的欢喜。菩萨对于任何无法安忍的对境有什么难以忍受的要忍受呢?因为他没有无法安忍的想法,就好比鱼入于水里、火曜野兽入火没有不能忍的。

于他离他想,恒爱他胜己,

难行故悲尊,勤非难极难。

精进清净:菩萨对他者无有他想,因为证悟自他平等性,自己虽然证悟了自他平等性的意义,但缘于没有证悟此理的其他众生,恒常比自己更慈爱其他众生,为利有情历经无量难行的缘故,慈悲的尊者为利他行持大精进并无丝毫困难,以爱他胜己之心为利他而苦行,这对其他世间人与声闻、缘觉来说极其难以做到。

三定小安乐,自乐执退失,

穷尽许有痴,菩萨定反之。

禅定清净:世间人、声闻、缘觉三者的禅定观待菩萨的禅定,只是小安乐。世间人有漏的安乐及声闻、缘觉的无漏禅定只能使自相续安乐而不能使他人愉乐:世间人以我执所牵希求轮回的安乐,声闻、缘觉希求独自涅槃的安乐。世间人贪执轮回,声闻、缘觉贪执寂灭。世间人的禅定安乐会退失。声闻、缘觉的禅定至无余涅槃便穷尽。世间人没有断除二障,声闻、缘觉没有断除所知障而承许为有愚痴。菩萨的禅定与之相反,大乘的禅定无量的安乐广大众多;行持他利;以无分别智慧摄持而无有贪爱;生生世世得而不失;于无余涅槃法界中也不穷尽;断除二障。具足这六种不愚昧的殊胜性。

如夜手摸触,罩灯三种慧,

悲尊之智慧,无比如日光。

智慧清净之功德:世间人的闻思修慧,如同夜晚无光用手摸触寻找事物一样,没有现量了知无常、苦等万法的真如而仅以比量衡量。声闻、缘觉的智慧:如同罩内之灯,就像在箱子或小屋或洞穴里放灯火只是照亮里面一样,只是证悟自相续五蕴无有人我而遣除烦恼的智慧,如是有这三慧。大悲尊者菩萨的智慧,如同太阳光一般能照亮诸方,无与伦比,因为圆满证悟如所有二无我,互不混杂了知尽所有染净诸法,断除二障,证悟二谛。

癸二、布施等堪为最胜:

布施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布施等六度一一都具有八种殊胜,因此堪为最殊胜。八种殊胜是指所依殊胜、事殊胜、缘由殊胜、回向殊胜、因殊胜、智慧殊胜、田殊胜、处殊胜。由于具足这八种殊胜,因此具备到彼岸、微妙、殊胜之功德。具体来说,布施:1、所依殊胜:布施者不是像凡夫、声闻、缘觉一样,而是菩萨,因此所依殊胜。2、所施事殊胜:与声闻布施衣食等少许财物、布施声闻法藏、救护今生损害的布施相比更为殊胜,是布施极难施舍的广大受用、头颅肢体等,主要是能将众生安置于超越有寂边大菩提的大乘法的无量布施。3、缘由殊胜:动机不是像声闻一样以欲乐信而主要是见到众生痛苦以悲心施舍。4、普皆回向殊胜:因为不是为了人天乐果与声闻、缘觉菩提回向,而是为利一切有情获得无上圆满菩提回向。5、因殊胜:前世真实串习以无贪等三善根摄持的布施习气存于阿赖耶上所致,无论转生到哪里,都连续行持布施波罗蜜多,这是近取因,如同种子;缘由或等起悲心是俱有缘,如同水与土等是助伴。6、智慧殊胜:由不缘布施三轮的无分别智慧摄持。7、田殊胜:田有五种,婆罗门、商人等自己有少许财物,也会作乞讨,是乞田;病人等是痛苦田;无吃无穿等众生是无怙田;为求财而造罪者,是邪行田;具足戒慧等功德者是功德田。虽然按照声闻与世间人规重视功德田,但菩萨以悲心所牵重视痛苦田,为了除苦,更是为了遣除苦因而布施,对功德田等也如理布施。痛苦田,对境越下劣、越痛苦,布施越殊胜,诸如,与布施许多富人相比,布施穷人功德更大;与布施穷人相比,布施格外悲惨可怜的人功德更大;与布施格外悲惨可怜的人相比,布施饿鬼功德更大;与布施饿鬼相比,布施特障饿鬼功德更大。功德田,对境越是高上,功德越大,与布施无量一般人相比,布施具戒者、声闻、缘觉、菩萨、佛,功德越来越超胜。与自利相比,更主要行他利的菩萨布施的田更为赐予有苦因苦果者,即是以田堪为最殊胜的差别。8、处殊胜:所谓“处”是指布施所安住之处,安住信解、安住作意、安住等持这三种与前面求法品的三种相同,信解是指对于宣说波罗蜜多的大乘法如是诚信;作意是指思量品味布施等及前面的布施善妙,对他者的布施随喜,对自他未来的布施喜爱;等持是指自在拥有虚空藏等等持而布施,至佛地证得三身而自在利他。这般从所依等八个方面,承许菩萨的布施比世间人、声闻、缘觉的布施殊胜。同样应当了知,从持戒至智慧之间,各自事的分类、缘于大乘法而将他众安置于大乘是殊胜的,而安置于声闻、缘觉并非如此,除这两者外,其余六种无有差别。

持戒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持戒,1、所依:是菩萨守持。2、事:菩萨的严禁恶行、摄集善法及饶益有情三种。3、缘由:慈悲众生。4、普皆回向无上菩提。5、因:前世串习戒律。6、以无分别智慧摄持。7、田:缘于大乘法而将众生安置于大乘。8、以信解、作意、等持三处而守戒。如是从所依等八个方面承许菩萨的持戒最为殊胜。

安忍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安忍之事:堪受害忍,耐受苦忍、谛察法忍。其余如前而了知。安忍从所依、事、缘由、普皆回向、因、智慧、田及处方面承许最为殊胜。

精进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精进之事:披甲精进、加行精进、利生精进。精进以所依、事、缘由、普皆回向、因、智慧、田及处而承许最为殊胜。

禅定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禅定之事:现法乐住禅定、成就神通禅定、利生禅定。禅定从所依、基、缘由、普皆回向、因、智慧、田及处方面承许最为殊胜。

智慧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智慧之事:了知世俗谛之智慧、了知胜义谛之智慧、了知成办众生利之智慧。智慧从所依、事、缘由、普皆回向、因、智慧、田及处方面承许最为殊胜。应当了知基或事之内最为殊胜是以下中上之理而堪为最胜。

癸三、以赞叹布施功德为例宣说:

菩萨之布施,为一众生乐,

累劫受害喜,何况实反之。

菩萨的布施,为了一个众生的安乐尚且也能施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自己于累劫中遭受繁忙、贫穷的痛苦损害,也无有心不欢喜而是极其欢喜,更何况与之相反,以施舍法、财利乐芸芸众生,自己也长久利乐内心欢喜自不必说,这是因为慈悲众生。

众生为求财,坚稳施众生,

众为身求财,坚稳百番施。

众生,为了求所爱之财,因此被寻财、守财所束缚,但坚稳菩萨所爱之物也能施舍给众生,自己不受束缚,即是无贪的功德。众生,为了身体性命求财而寻财积财,坚稳菩萨成百上千次施舍他众(身体性命)。

施身尚心乐,轻物何须说,

彼喜出世间,是为最无上。

何时,施舍自己的生身性命尚且也不痛苦而是内心快乐,那么当时观待身体轻易施舍菲薄的身外之物布施无有疲厌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是无厌的功德。如是舍施身命不疲厌,极欢喜,就是菩萨超越一切世间行境的功德所在。菩萨以施舍身体最为欢喜,是出世间声闻、缘觉圣者中至高无上的,因为菩萨的这种欢喜,声闻、缘觉圣者也不具有。菩萨乐于这种施舍,不间断布施不仅永无厌烦,而且最为欢喜。

具慧施一切,求者喜而喜,

乞者得所乞,欢喜非如是。

具慧者以布施身体受用一切,使追求那些的众生得到这样的布施而欢喜,见到有利于他,菩萨自己也会欢喜。乞讨者从菩萨那里得到所乞要的一切而并非如是欢喜,菩萨对他是这般慈爱。

具慧施无财,思自具财富,

乞者圆受用,不思自富有。

具大智慧者菩萨即使因为自己施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在当时自己无有财产,也想到自己的财产做成了布施的宝藏,思维自己具有财富。乞者从菩萨那里得到的广大受用成了圆满一切的主人,可他并不是像菩萨的想法一样觉得自己富有,仍旧对财有吝啬,处于悭吝的心态中。这是非常珍惜布施之果的功德。

具慧施如理,满愿思大益,

乞者得多财,不感施者恩。

如享路边果,有情受广财,

无虑自受用,乐施唯菩萨。

具慧者,恭敬意乐圆满、无有慢心的善妙布施,如理满足希求身财者各自的愿望,对于这种对境众生,菩萨思维“这是我圆满波罗蜜多获得无上菩提的助伴,他对我利益颇大”。而乞讨者得到极其丰富的财产,不会想到“这位施者给予了这一切”,不以获得之因而感恩,就像人们从众生行路途中有果实的大树上无所顾忌、无所畏惧地随意受用树果一样,有情无所顾虑地自我取受菩萨的广大财物,认为“此人也是无所不施”,自己无有顾虑随心所欲任意享用。执有财物则不欢喜而以施舍为乐、受用无尽者,唯有菩萨,除此之外谁也不具备这一点。后面这两颂是决定的功德。

以慈悲利他的布施差别为例,持戒等其余波罗蜜多也与此同理。由此可知,菩萨以大悲心主要利他。

癸四、别说精进度功德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子一、略说:

首因作用别,相别所依别,

四违对治别,知精进佛说。

精进,以所有波罗蜜多中位居于首、其原因、作用差别、相差别、所依差别及四违缘之对治差别来了知精进,这是一切如来所宣说的。

子二、广说:

善资精进胜,依彼随得彼,

精进胜乐住,成就世出世。

1、所有福德善法资粮中精进为最。

2、其原因:为何精进是最殊胜的呢?依靠这种精进,能随得那些善法资粮,所以,没有精进,就不会获得任何白法或善法资粮。资粮有多大多小,全凭精进大小而得到。

若问:禅定与智慧能摧毁烦恼,它们不是最殊胜的吗?

虽然是,但如果没有发起精进,定慧不会产生。为此,从“一切善法的因就是精进”这一角度而言,精进为最。

3、作用差别:精进一经发起,即刻能成就殊胜的现法乐住。平凡的世间人也是为治病、除贫等而想方设法,即生可见它的果,那勤于止观,即生会获得现法禅定与胜观的功德。依靠精进,今生与来世可成就属于出世间、世间的一切功德。

精进得世愿,精进净成上,

精进离坏聚,精进证大觉。

以行世间十善的精进获得世间享用所欲求的悦意人天乐果;以精进四禅、四无色等持,不是永久性清净下面欲界的烦恼而是得以转生到成为上等的四禅天、四无色处;以精进修四谛、缘起义,超离坏聚见而获得声闻、缘觉的涅槃解脱;依靠对大乘法发起精进,成就大菩提佛果。

减增之精进,解脱断违品,

入真如转依,大义许别词。

4、行相差别:此外,具四正断的精进,使已生恶寂灭、未生恶令不生,能减罪过,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的精进,是资粮道;具五根的精进,是解脱的根本,因为是对解脱起根本性作用的精进;五力精进是另外断除违品的精进;觉支阶段趋入真如的精进与八圣道阶段正勤圣道作为转依的因;勤于六度万行的精进,称为得佛果大义的精进,超胜声闻、缘觉的精进,因此承许别有释词大义为差别。

初善如理行,不怯及不退,

不满之精进,诸相佛尽宣。

此外,最初意乐善的精进是恭敬加行精进,之后履行立誓如理行持善法的精进是恒常加行精进,这是从本体方面分的两种;不怯懦于修行广大道果的精进与不以违品退却的精进,不满足对治的精进,总之,有关精进的所有种种差别相,佛陀完全宣说了。

依勤三乘士,意慧具弱广,

下中上精进,承许小大义。

5、所依差别:依于精勤三乘道的声闻、缘觉、菩萨行人,意乐、智慧依次是极微弱、中等与极广大。为此,下、中、上三种精进的分类也是另外从所依而分。这三者中前两种仅是为自利而行,因此承许是小义精进;后者是行持自他二利,因此承许是大义精进。

精进财不败,精进惑不败,

精进厌不败,精进得不败。

6、以四违缘之对治而分:宣说依靠精进能断除失去受用的违缘、以烦恼中断、以厌烦作障与功德得而复失的四种违品:精进者不会被受用所败,因为行持其因;精进者不被烦恼所败,因为生起它的对治;精进者不被厌倦布施等加行所败,因为具足不满精进;精进者不被所得功德法所败,因为至佛地间以精进力成就。

辛十、互定:

互摄类别故,法性故因故,

六度一切时,决定当了知。

一个波罗蜜多中也包含其余波罗蜜多,因此相互确定:布施等虽然从各自的反体而言不同,但一个本体中也齐全其余一切度,因此相互摄集;一者也分为六类;以法性来讲,若有布施等一一波罗蜜多,则其余一切也如应具有;布施等作为其他波罗蜜多之缘由或因,由此应当了知,从理由四个方面,六度一切时处相互决定。

若问:彼此是如何相互摄集的呢?布施也是断除悭吝、行持施舍;具足饶益有情戒;布施时安忍邪行,堪忍施舍受用是安忍的部分;乐于施舍,恒常精勤是精进;从一缘趋入、不随违品散乱所转的角度为禅定;精通清净不清净等布施法的法相,即是智慧。或者,以获得虚空藏等持而布施是禅定,由它所摄持做法布施是智慧。此外,菩萨的布施度,是以无分别智慧摄持,具足证悟真如的智慧,其余波罗蜜多也当如此了知。

戒律也是,摄集善法戒中包含一切波罗蜜多,它能成办一切,为利他而守戒,实际也是布施;具戒律的缘故自然也是安忍他害;具戒本身就自然具足勤勉它的精进;专注一心缘于戒律,就是禅定的部分;通达堕罪与非堕等戒律之理是尽所有智,不缘戒律三轮是证悟如所有的智慧。

为利他而安忍,以安忍而利他,安忍施舍也具足布施;安忍本身就是严禁嗔恨恶行戒,也是苦行之首的摄集善法戒;勤于安忍就是精进,行持波罗蜜多时甘受痛苦也包含其余一切;从一心不乱一缘安住的角度是禅定;从思择法、了知安忍修法、证悟无自性的角度也是智慧。

精进与其他一切波罗蜜多相应而趋入,因此具有一切度的部分。

修行禅定所为的静虑也包括其余一切度,从以禅定利他的角度是布施;获得禅定戒是戒律;不为散乱所夺是安忍;恭敬恒常修行禅定,是精进;四神足的观神足是智慧,此外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如前。

智慧:善巧方便的智慧中包括其余一切波罗蜜多,因为是以智慧来修成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没有它,不会成就。

分类:布施分为布施之布施等,一一波罗蜜多都可分六种,共三十六种。此理如前文求法品中也已讲解。自己安住六度而将他众安置于六度,是布施;远离悭吝等六种违品,是持戒;堪忍苦行六种是安忍;六种欢喜是精进;于所缘中不散他处六种是禅定;不分别三轮六种是智慧。或者,布施的一个舍心,也具有断除违品、行持对治、欢喜、不散乱、辨别的部分,因此无离具全六度。戒律等也都具足为利他、布施的勇心等。

所谓“法性故”,开示波罗蜜多的能诠经典法归集于所诠一切波罗蜜多中,也显然讲了所诠波罗蜜多涵盖能诠大乘的一切经典之理。以世俗的法尔涵盖的道理,如大种所造色的一个丸子也具全四大种的因一样,六度中任意一度存在,也具全其余一切度的部分,这是自然的。以胜义无分别智慧摄持时,其余一切波罗蜜多于遍具殊胜的空性中一味,以法性所摄,如《般若摄颂》中以赡部洲千俱胝树木等、影子的比喻宣说了智慧波罗蜜多中平等一味产生的道理。

所谓“因故”,是指不贪受用,则能守戒,若具戒律,则能安忍他害,若具安忍,则会发起精进,由此能使心平等安住,若平等安住则能见到真正的真实性。而且,如布施一样任意一个波罗蜜多,依靠它必定对成就其余一切波罗蜜多有利,而无有一分不利。

己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分五:一、本体;二、定数;三、作用;四、分类;五、功德。

庚一、本体:

承许布施同,说彼令行持,

自随行爱语,利行及同事。

布施摄事,即承许与前面讲布施度相同,别无其他。如实为他众宣讲六度的共相与自相,即是爱语。令一切众生实行六度,即是同行。自己也随行让他所行持的那一波罗蜜多,为同事。如此说彼、令行持、自随行这三者,分别是指讲爱语、利行及同事后面三种摄事。

庚二、定数:

能利之方便,令持及令行,

如是能随行,当知四摄事。

第一布施摄事:遣除他众的寒热饥渴等,是能利身体的方便;爱语是遣除不知或邪知或怀疑波罗蜜多法相后,令其无误受持波罗蜜多的方便;利行是令实行波罗蜜多的方便;如是同事是再三随行波罗蜜多的方便,因为说法者自己若行持彼法,则将他们安置于彼,他们也能策励随行法。因此应当了知,摄集所化众生为眷属令其成熟的方便就是四摄事,不需再多,若少则不能包含。

庚三、作用:

初者令成器,第二令信解,

第三令行持,第四令清净。

以第一摄事,令众生成为法器,因为以财布施饶益的众生内心喜欢菩萨,而成为听他语言之法器的摄事。以第二爱语,令其信解真实具足波罗蜜多之法。以第三利行,令其行持波罗蜜多之义。以第四同事,令其反复行持波罗蜜多,净化垢染。

庚四(分类)分二:一、摄为两类;二、分为三类。

辛一、摄为两类:

财摄及法摄,所缘之法等,

是以二种摄,许为四摄事。

两类是财摄与法摄。法摄有所缘之法等三种,布施是财摄,其他三种是法摄。如此是从二摄的角度,法摄分为三种,承许为四摄事。

法摄有所缘之法、修行之法与清净之法三种:所缘之法,是指具足六度的佛经等法,因此它依靠爱语来讲;修行之法,是以利行实践;清净之法,以同事能远离波罗蜜多之违品而行持。

辛二、分为三类:

当知以相别,分下中上摄,

多无义有义,一切皆有义。

应当了知,以行相差别而分,声闻的四摄事是下摄,因为不行他利的缘故;缘觉的摄事超胜声闻,比菩萨下劣,因此是中摄;菩萨的四摄事称为殊胜摄,因为趋入自他二利的缘故,菩萨也安置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这三种就成了下、中、上摄。

再者,应当了知,从摄集者的角度来分,安住信解行地的菩萨也能以四摄事摄受成熟众生,是小部分成熟,大多数无义,因为没有见到法的真如、不了知众生的意乐等;一地至七地之间的菩萨以四摄事成熟众生,大多数能成熟,因此有义,但也有少部分不能成熟;住于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以四摄事所摄受、成熟的,是一切众生,无一虚耗,因此一切时处均有义。

庚五、功德:

相应摄眷属,真实依此理,

普成一切利,佛赞妙方便。

相应摄受眷属的菩萨,真实依靠这种方式,能成办一切众生的所有利益,诸佛赞叹除了他这种善妙方便外再无其他。

已摄及将摄,现今正摄受,

如是彼一切,成熟众生道。

为此,过去佛菩萨以前已经摄受众生,未来佛菩萨也将摄受众生,现今佛菩萨正在摄受众生。他们都是以四摄事摄受,所以,四摄事必定是能成熟一切众生的一道。

己三、此品总结:

恒不贪受用,寂禁勤住性,

不分有境相,依彼摄群生。

(菩萨)以恒常不贪受用之心进行布施,寂灭由贪等因所生的一切不善业道的持戒,以安忍严禁以嗔恨扰乱自相续,具足精进波罗蜜多,心不外散、向内安住于禅定的本性,以智慧不分别有内在五蕴、对境色等外法及这两者的相状。这样的菩萨自成熟后,依靠四摄事摄受成熟众生。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七六度四摄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