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73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七十三课

思考题:

1.简述住劫。

2.会么是大劫?

3.成佛需要三无数劫,既然是“无数”,又何必说“三”呢?

4.佛陀在何时出生?为什么?

5.缘觉何时出世?鳞角喻独觉多久方能证果?

6.转轮王何时出世?为什么叫转轮王?有几种?各统治几洲?

7.转轮王如何胜伏诸方?

8.初劫时的人类是怎样的?

《俱舍论》第三品当中,讲到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衡量时间的时候,由最小的刹那逐渐组成日、月、年……直到劫等,其中,八十中劫是一大劫。现在这里主要讲住劫与大劫。

庚三、住劫与大劫:

中劫即从无量岁,直至人寿十岁间。

最终上增为一次,彼等寿即八万间,

如是已成此世间,存住二十中劫也。

成坏空劫亦同等。八十中劫一大劫。

所谓的中劫,也即从人寿无量岁直至十岁间,中间有人寿上升、下降共十八次,最后人寿上升到八万岁,这中间共有二十中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同样有二十中劫。

每一中劫的量:从人寿无量岁下减到八万岁之间,八万岁再减到十岁之间,为一中劫。一开始只有下减,没有增上,这一点大家记住。之后上升到八万岁并下减到十岁之间,也是一个中劫。如是中间既有上升又有下减算为一次,如此共有十八中劫。最后上增为一中劫,到底如何上升呢?是从寿量十岁到八万岁之间上升的。

一般佛出世的时候也是如此,贤劫当中有很多佛出世,有些人寿八万岁出世,有些人寿四万岁出世,迦叶尊者是人寿二万岁出世,释迦牟尼佛在人寿一百岁的时候出世。一般来说,在人寿下减的时候会有佛出世,现在刚好是住劫的第九个中劫,这一世界的住劫还有十一个中劫。

那么,最初无量岁下减到十岁,以及最后的十岁上升到八万岁,都是单独的,中间则既有上升又有下减,这样一来,会不会最初和最终二劫的时间长、中间的十八个劫时间短呢?无有这种过失,因为初终二劫时间过得缓慢、中间过得快速之故。

如此形成的世间住存二十中劫。世间形成、毁坏、灭空也都同等有二十中劫。八十个中劫称为一大劫。

藏文科判当中将中劫、大劫分开,但这种分法似乎没有很大必要,所以翻译时将这两个合在一起讲。

己二(旁述)分二:一、大劫之旁述;二、坏劫之旁述。

庚一(大劫之旁述)分三:一、佛陀出世情况;二、缘觉出世情况;三、转轮王出世情况。

辛一、佛陀出世情况:

三无数劫现成佛,下减百岁间出世。

佛经中说: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积累资粮,最后示现成佛。所谓的三阿僧祇劫,也即三个无数劫,这里的劫指大劫,这里顺便宣说这方面道理。

所谓的经过三无数劫积累资粮而成佛,这里的劫是指什么呢?指在三无数劫中积累资粮而成佛。这里的劫,不是中劫而是大劫。既然说无数,不是与三相违吗?

无有这种过失,此处的数并不是因为不可计数而说为无数的,而是以六十数位称作无数。也即一后面有五十九个零,共有六十位数,《俱舍论自释》中专门有对应的名称。现在很多数学家认为,除个十百千万亿兆以外,达到一定量以后,没办法再取名称,但是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比如《广大游舞经》等很多经典当中,将六十位的数字专门用不同的名词来表示,其中好像有八位数没有真实的名词,后来用慈悲喜舍四个,各自又分为上品与下品,其他五十二个都有不同名词来表示。现在很多世间的数学家认为,释迦牟尼佛对于数学的概念说得非常清楚。

这里说的无数劫是这么多的大劫,但此处的大劫只是小乘的说法,像荣索班智达、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很多论典里说:所谓的无数,并非真正的无数劫,而是从众生的界、行、蕴角度来说,有无数分别念,依这种对境说为无数劫,实际并不需要那么长时间。如果一个人成佛需要三无数劫的话,用现在的人寿来计算,可以说是无穷年了,实在难以想象。所以,真的需要这么多劫当中积累资粮的话,恐怕很多人没有信心了。实际上,这里的无数劫是从众生分别念的角度来说的,而无数劫也并非没有具体的数量,这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有明确说明。

那么,佛陀在何时出世呢?上增时不会出世,原因是那时所有众生对轮回不生厌离。从八万岁下减开始到人寿百岁之间,佛陀出世,这以后不会出世,因为五浊极为炽盛,众生不能堪为佛教之法器,佛陀来到世间不一定对众生有很大利益。但是弥勒菩萨在人寿十岁的时候,会出世并宣讲戒杀放生的功德,之后人寿又上升到八万岁。这里说佛陀在百岁以后不会出世,因为众生的烦恼太深重,佛陀即使出世也不能度化众生。

辛二、缘觉出世情况:

缘觉增减皆出世,麟角喻百劫得果。

佛陀只有人寿下减时出世,缘觉则在人寿上升、下减时都可以出世。大家都知道,缘觉分部行独觉和麟角喻独觉两种,其中麟角喻独觉不依靠任何善知识,也不接触其他众生,自己在寂静地方修行,在一百大劫当中获得果位。

若问:缘觉也只是在下减时出世吗?不是,所有的缘觉在上增下减时均出世,因为他们不是为了利他,主要是为了自利。

那么,积累多少资粮才能得缘觉果位呢?麟角喻独觉在一百大劫中积累资粮才能得果。这里的劫,正如前面讲的一样,不一定真的需要那么多劫,有些人可能无数天当中积累资粮也很困难,更不要说无数劫了,因此很多大乘经典和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中都说了,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圣果,从显宗自宗的观点来讲也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才能成佛。

辛三、转轮王出世情况:

诸转轮王现世间,不越人寿八万间。

金银铜铁转轮王,次统四三二一洲,

二不共存如佛陀,他迎自往布沙场,

预备兵器胜无害,能仁相正明圆胜。

转轮王出现在世间,不会超越人寿无量岁至八万岁之间,原因是在这之后众生不能堪为他的圆满法器。为什么叫转轮王呢?因为依靠宝轮统治四洲而得名。大家都知道,转轮王度化众生时需要依靠他的宝轮,四大部洲和所有眷属自然而然显现在其面前,由此称为转轮王。

转轮王共有四种,即金转轮王、银转轮王、铜转轮王、铁转轮王。他们统辖几洲呢?依次统辖四洲、三洲、二洲与一洲,即铁转轮王统辖一洲等。一洲之中,不可能同时有两位转轮王等出世,为什么呢?他们是具有无与伦比的福报者之故,就像佛陀一样。

《俱舍论大疏》中也有阐述,在一个娑婆世界当中,为什么不能同时有两位具有相好的佛陀出现呢?一般来说,在佛陀教法当中,可以有很多人成佛,但是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佛陀,也即所谓的殊胜化身,在同一娑婆世界、同一时间中不能出现。比如《三戒论》中说,国王恩扎布德获得灌顶的同时获得佛果,而且,贤劫有千佛出世,除此之外还有世间七大佛等,但具有三十二相或者示现十二相成道的佛陀,不会同时出现两位甚至以上,应该这样来理解。

那么,转轮王如何胜伏诸方呢?在初十那一天,金转轮王受长净戒,当时金轮落入他的手中,与此同时空中传出“愿行以前的转轮王之事业”,接着金转轮王腾空而起,结果诸小国从彼土前来迎接,仅以此种方式便可获胜。银转轮王亲自前往邻国,到达他们面前,无须作战便可大获全胜。铜转轮王来到他们面前摆开战场,便可以获得胜利。铁转轮王在准备降下兵器时便可制胜,结果对方恭敬顶礼。四种转轮王根据各自福报的不同,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获得胜利。

这些转轮王虽然获胜,却不会伤害任何一个众生的性命,因为已经断除十不善业的缘故。佛经当中一般只讲金转轮王,并没有提其他转轮王。比如以前释迦牟尼佛在扎塔地方,三个月中唯一享用马匹所食用的食物,按照小乘观点,这是释迦牟尼佛所感受的最后一个果报;大乘的《大密方便经》则说,这是佛陀为度化五百匹马而示现。当时,释迦牟尼佛每天只吃喂马的食物,舍利子请了一个女人去清洗这些食物。女人一开始不太愿意发心,后来舍利子对她宣讲了金转轮王的功德,之后以愿转生为金转轮王的发心,每天清洁食物。释迦牟尼佛知道后批评舍利子:你不应宣讲金轮王的功德,而应宣讲佛陀的功德。所以,佛经中还是有很多金轮王的记载。有些注疏中说,佛经是从主要而言的,并非其他转轮王不存在。

另外,转轮王身体具足三十二相。若有人问,那不是与佛陀无有差别了吗?无有此过失,因为能仁佛陀的妙相在庄严、明显、圆满方面已远远胜过了转轮王。转轮王虽然具足三十二相,但是不太明显,也不够圆满。

先前有情如色界,尔后渐次贪执味,

懈怠者作积蓄后,具执著者封地主,

复次以造恶业道,寿命短暂为十岁,

劫以兵疾饥荒尽,次第七日月年止。

那么,最初就有转轮王,还是后来才出现呢?

先前的众生即初劫的人类,如色界天一样均为化生,依靠神变行于空中,身体发光。在成劫的时候,大海经过风的长时间吹动,出现一种色如新鲜酥油、味如熬开蜂蜜般的地味,有一个贪爱美味的人见到之后,取来放在舌头上品尝。初劫时的人们原本不需要吃任何食物,但可能是无始以来贪执食物的习气导致,产生了想要品尝地味的想法。欲界的人特别喜欢学其他人,别人穿一件好衣服,自己也要穿;别人炒个特别好吃的菜,自己也要用这种方式炒……这个人尝过地味之后,觉得非常好吃,于是其他人也跟着品味,渐渐地,人们由于贪执味道而使身体变得坚固沉重起来。就像有些人吃肉以后,爬山都爬不动,初劫的人原来可以在虚空中飞来飞去,但吃了地味以后就不行了,身体开始沉重起来,身体的光芒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正当他们感到忧愁之时,天空中自然而然出现日月,这也是根据众生不同的业力、福报现前的。

人们由于享用地味的多少差别,各自的色彩出现了好坏之分,于是相互之间开始侮辱,使地味不复存在。之后出现了地脂,人们享用地脂后依旧相互侮辱,结果地脂也如前一样隐没。尔后出现了一种早上割晚上显现、晚上割早上显现的苗圃。有些注疏里说,这也是因为众生的福报出现的。人们享用这些庄稼后,又开始出现相互侮辱的现象,于是它又如前一样消失。接着又出现自然稻,人们享用而使男女根显露出来,由于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相互盯着男女根而生起了贪欲,开始做非梵行。其他人看见此种行为,觉得这是不好的,由此行诽谤,并用石头、土粉等殴打。因此,为了隐蔽这些恶行,人们说建造居舍而做非梵行,就这样出现了房屋的概念……,因此,房屋的缘起还是不太好的。

人们住在房子里,早晨需要粮食早晨取,晚上享用晚上拿,不需要拿到各自的房间当中。当时有一个懒惰的人,提前取了一份第二天吃的粮食储存起来,其他人听到后觉得很方便,于是取了七天的粮食积蓄起来。结果这些粮食也变成早上收割晚上不现、晚上收割早上不现,并具有皮壳、糠秕等。人们相互便分配所有的粮食,各自堆积如山,如此一来,有些人开始偷盗。很多将田地执为我所的人,于是任命了一位相貌端严的人作为田地长官,就这样出现了众敬王。他是释迦牟尼佛因地的一位化身,佛陀的传记中也讲过。

众敬王的太子是光严王,彼之子善王、彼之子善胜王,彼之子长净王的顶上,生出一个丝毫无损的肉瘤,从中生出顶生王。他们就是统治四大部洲的转轮王,也叫五先王。此后,由于人们过分造不善业而使寿命逐渐变短,最后人寿最长也只有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