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33 返回
字体: A- A A+

第33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我们今天继续讲《入大乘论》。

《入大乘论》我们这次学得应该算比较不错,我讲得不太好,不是很满意,但是你们应该学得很不错。这部论还要讲十天左右,希望大家还是跟以前一样很认真地善始善终。虽然中间有很多人想听这个法,但是我们前面也讲了,可能也不是很方便,以后有机会再去听。

这次从开始到现在,有些是一直是辅导,包括堪布、堪姆一直不间断地辅导,有些可能没有;但是总的来讲,大家学得还比较不错。当然在有限的范围当中大家可以听,无线的通过网络,通过各种方式来传播,这个我是不开许的。

希望有些堪布、有些法师也要注意,自己不一定有这种心态;下面的人不懂什么是密法,他们故意在网络上传播,这样的话,看起来人可能比较多,但对自他有利还是有害很难说。密法我也不敢随意让凡是想听的人全部听,可能誓言也不一定清净,护法神也不一定允许。

有些法师到一定的时候,最好还是掌控一下自己的身语意好一点。不仅是自己的身语意有掌控,到一定的时候对下面的人管理不好,他们的行为最后导致法师也都跟着受到很多影响。密法是密法的界限,显宗是显宗的界限。

尤其是现在的时代,各方面来讲,我现在也越来越低调。不管是内在的自己的修行也好,对外在的弘法利生,很多方面不像以前一样,尽量地在人生的末尾不太愿意各种宣扬、吹捧。

希望法师们也要经常关注自己的三门,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相关的人员,是以谁的名义来做什么事情很难说。当然,你默默无闻的时候可能不会,到一定的时候,前两天说的一样,佛教一方面着力弘扬很重要;但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很多资源和利益,把握不好最后法反而成了非法,这也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们做人的话,还是很需要的。有些人认为佛教徒不需要做人,出家人不用做人。其实也不是,尤其你要想弘法利生的话,应该掌握整个历史,同时掌握当时的历史背景,还要知道做事情的分寸,这里跟大家提醒一下。

现在讲《入大乘论》,正在讲第五品,第五品前面讲大圆满的菩提心的自性、菩提心的殊胜性、还有菩提心的歧障、还有菩提心的安住方便法,有四个方面。其中讲到最后安住的方便方法,前面讲了大圆满的三十种歧障,对修学大圆满的人来讲应该很重要。因为知道歧障以后才能遣除,那自己的修行肯定很顺利。

就像《现观庄严论》讲到46种魔业,已经明白这46种魔业的话,那般若的闻思修行才会成功。同样,我们修大圆满的话,首先在修大圆满真正的见解或者境界当中有什么样的歧途和障碍,一定要明确,遣除这些障碍之后要讲如何修行。

如何修行的话,昨天讲了,以大正知的器接受以后,安住于大等舍当中。正知,首先讲到大乘或者小乘当中,经常讲到的一般的正知正念;然后讲到大圆满的大正知。世间一般的正知,这个是昏沉,这个是掉举,这个是散乱,经常用自己的心来关注自己,这是一般的正知;大正知,在他的境界当中,散乱也没有,不散乱也没有,掉举也没有,昏沉也没有,没有的对治也没有,完全是一种远离二边的、二元的境界当中。

当然这个境界是很高的,一般人来讲口头上可以说,分别念可以想;但是自己真正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很难的。我们都有自知之明,自己在观修的过程当中,是不是所有的好坏、取舍、丑美等等这些边是否已经全部遣除了呢?这个自己应该是明白的。如果你没有这样,口头上可以说,心里面可以想,但是你的修行当中还没有做到;没有做到你装作做到是大妄语而已,没有意义。

前面已经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正知,然后讲等舍。善和恶中间有一种无记,不善不恶的状态叫等舍。凡是善和恶、分别念,所有昏沉、掉举的毒剑都已经远离了,心处于非常清净的、平等的状态当中是一般的等舍。

今天开始讲大等舍。

若问:大等舍是指什么?

大等舍指的是什么呢?

如果证悟了等同虚幻,那么就具足违品与对治无别的大正知,由此不勤作断除违品,不勤作依止对治,不勤作现前实义,只是任运安住于无有改造的境界中。再以阳焰的比喻来说明:于虚空本性中不动摇的同时,显现如同平原盈满水一般,正在显现的当时不仅只是无有水,也无有蓝色与动摇,而且正在显现蓝色与动摇时,也无有蓝色与动摇,处于虚空的自性中。

虚幻的境界

如果证悟了等同虚幻,那么就具足违品与对治无别的大正知,前面已经讲了大虚幻,昨天我也讲了虚幻的幻贤和月贤的故事,真正等同一切诸法像虚幻那样的话,那个时候他已经具足了所有的违品与对治两个无二无别,已经具足了这样的大正知或者大智慧。

由此不勤作断除违品,我们现在很害怕产生贪心、嗔心,非常勤作地断除违品,但是对他来讲不需要这样的。不勤作依止对治,我们现在很想精勤地一直对治,正知正念也好、菩提心也好、智慧也好、禅定也好,我们对遣除违品的对治也会勤作,但是对他来讲这个也没有。

不勤作现前实义,我们现在很想得到无二的空性或者自然本智,现前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但是刚才说了,对于证悟了大圆满境界的人来讲,不需要勤作现前什么意义,只是任运安住于无有改造的境界中。只是让他自己的心安住于无有任何改造的境界当中。不管善也好、恶也好,显现也好、空性也好,安住于这样显而无自性的境界当中而已,除此之外没有。这是讲到证悟了如幻的境界是什么样的。

接下来第二个用阳焰的比喻。荣索班智达一直把幻和阳焰结合起来,很多人学大圆满,确实依靠这些比喻来了达大圆满的甚深意义,非常有必要。而且他的表达方式就像西方哲学的推理和推断一样,一环扣一环,有一定严密的逻辑,或者非常确凿的依据来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性地得出结果。所以,荣索班智达的思维模式,非常适合现代人的推断。

以阳焰之喻说明等同虚幻

再以阳焰的比喻来说明:前面阳焰说了好几次,现在又要说。阳焰是什么样呢?

于虚空本性中不动摇的同时,阳焰从来都是依靠虚空的本性当中没有动摇过,没有动摇的同时显现如同平原盈满水一般,你在空性当中从来没有动摇的同时,在平原上、或者是天上、或者是在沙漠旷野上,在那里好像有波纹,有一条水,清蓝色的,看起来真正是一条江河,或者湖泊,一层一层,这样能看得到的,正在显现的当时不仅只是无有水,也无有蓝色与动摇,正在显现蓝色的时候,不单单在这个上面没有水;还有阳焰当时清蓝色的颜色,或者不断地像波涛一样流动的,这样的动摇也是没有的。而且正在显现蓝色与动摇时,也无有蓝色与动摇,处于虚空的自性中。也就是说,正在显现蓝色和正在显现动摇,在眼根面前,应该能亲眼看得到;看到以后,它在波动,心里也想“这是蓝色的”。有些人开车的时候,车都是在路上被挡着,或者像乌云一样,把前面整个已经遮住了,阳焰比较多的地方旅游的人没办法继续前进。

正因为这样,前面引用很多佛经,很多野兽、野鹿可能跟人类的眼识比较相同,尤其是在沙漠边上的野鹿,它特别干渴的时候一直追寻;就像小孩寻彩虹一样,它也认为那里有一个解渴的、澄清的水。但是正在显现的时候,它从来没有实体,而且也没有蓝色、也没有它的动摇;处于虚空的自性中,当然虚空也没有什么,但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

若问:虚空的自性是怎样的呢?

虚空到底是什么呢,真的有没有呢?荣索班智达很有意思,问题一个接一个。如果问:荣索、荣索,虚空到底有没有自性,虚空到底是什么样呢?啊!荣索!荣索!

众生只是思量遮止色以外有个空的实法,进而将所谓的虚空作为虚空名言的对境,除此之外,虚空无有任何本性。同样,一切法于自性清净的本性中如如不动的同时,显现上至佛陀之身智,下至众生之处与痛苦,这般显现的当时如水一样的种种有实法不仅只是以遍计而空,而且如同蓝色与动摇般的心自证与本智自觉性本身并非如是成立,处于法性清净的自性中。所谓的清净法性本身也如虚空一般,只是在心的名言、心识行境前安立为“无我寂灭戏论”而已,无有任何本性。证悟了这一点就称为证悟等同阳焰。证悟此理也就不会担忧阳焰有害,也不会希求它有利,因此具足远离希忧的智慧。同样,具足既不担忧染污法有害也不希求清净法有利的智慧,就称为以大正知之器所摄持。由此不生任何勤作,安住于无改中,就称为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

众生只是思量遮止色以外有个空的实法,世间人经常认为除了遮止色法——因为虚空当中肯定没有色法,除了遮止色法以外还有一个实有的法,尤其是像有部宗和经部宗认为虚空是什么样呢?虚空是有实体的,小乘当中认为虚空有实体。世间人看到天空,认为虚空有颜色,或者虚空有实体,凡夫人也是这样讲的,《四百论》中云:愚夫妄分别,谓空等为常,智者依世间,亦不见此义。一般愚笨的人依靠分别念认为虚空是常有的,认为有实体的,有这样的想法;有智慧的人不仅是自己知道虚空的实体不存在,而且依靠世间的眼根、依靠世间的分别念,其实谁也没有见过虚空。

《般若摄颂》里讲过,世间人认为是见到虚空,虚空怎么见到?我们说见到法,如来说也是一样的,如同没有见到虚空一样,也没有见到法,《般若摄颂》里面有。这是我最初刚来学院的时候,在《中观庄严论》里面引用过这个教证,当时辅导的堪布他能够背诵,我觉得很稀有,就记下来了。

进而将所谓的虚空作为虚空名言的对境,进而将虚空作为名言的对境。他们认为是有实法,所以虚空作为名言的对境,除此之外,虚空无有任何本性。这是比喻上讲的。刚才说阳焰处于虚空当中,那虚空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虚空什么东西都没有。

同样,一切法于自性清净的本性中如如不动的同时,显现上至佛陀之身智,下至众生之处与痛苦,就像刚才水从来都没有,就像这样,空性当中一样,一切法在本来清净当中如如不动的同时,也显现各种万事万物——上至佛陀的三身五智,下至六道众生各自不同的六趣处所,还有他们相续当中的,就像《亲友书》里面讲的一样,各自六道不同的痛苦。人类也有不同的痛苦,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痛苦,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痛苦;东方人有东方人的痛苦,西方人有西方人的痛苦;出家人有出家人的痛苦,在家人有在家人的痛苦。

我们有些人想,“我要出家,人生太痛苦了”;但是如果你没有修好,出了家不一定不痛苦,也许更痛苦。因为有些人的心,以业力感受特别痛苦,这种人出家也没什么用,只不过把衣服换了,头发换了,心没有换,你的心脏还是原来的心脏。痛苦不一定在心脏上,但有些人也是这样说的。同样的,富贵人有富贵人的痛苦,穷人有穷人的痛苦,高官有高官的痛苦,仆人有仆人的痛苦,各种各样的痛苦也是有的。

这般显现的当时如水一样的种种有实法不仅只是以遍计而空,那这般痛苦,这般六道轮回的显现,实际上如同阳焰水一样;种种这些有实法,不仅以遍计而空,全部是假立的。就像刚才阳焰水,它自己水的本体不成立一样;种种痛苦和种种处境、种种显现不仅都是虚妄的,遍计而空。

而且如同蓝色与动摇般的就像刚才阳焰的蓝色和阳焰的动摇一样,各宗派承认的心自证与本智自觉性本身并非如是成立,意思就是说,刚才蓝色是以蓝色来痛苦。有些野鹿看到蓝色,有些看到动摇,就像凡夫认为有自证,包括唯识宗认为有一种刹那心识或者自性——以心的自证来痛苦的。一些圣者,境界比较高的这些宗派,他们觉得有一个本来的自然本智,但这些就像刚才看到的蓝色和动摇一样,它的本体没有如实成立。凡是在世间当中乃至佛陀以下、金刚地狱以上的六道众生,各自有一个显现许,依靠这些显现许,各自认为有一些东西;但其实正在显现时,就像阳焰的蓝色和动摇不成立一样,我们各自认为最终究竟的有一些明觉、自证,或者自然本智,这些的本体是空的,全部处于法性清净的自性中。

所以,正在见的时候其实是无所见的,包括清净的智慧面前,连不清净的凡夫都见不到。《华严经》中云:于法若有见,此则无所见。对法认为有见,其实根本没有见的。就像见不到阳焰水一样,实际上见到的显现都是不究竟的。

所谓的清净法性本身也如虚空一般,刚才说清净法性,清净法性是什么样呢?其实它也是跟虚空一样,只是在心的名言、心识行境前安立为“无我寂灭戏论”而已,前面也认为清净法性是比较可靠的,但这只不过是在名言当中,或者是心识的行境面前安立为是无我、寂灭离戏,远离戏论的意思;寂灭戏论,灭除戏论,也是这个意思。无有任何本性。所以我们最后认为,所谓的清净、寂灭、离戏也没有任何的本体,“空性少许没有的话,不空也是没有少许。”

证悟了这一点就称为证悟等同阳焰。前面说证悟等同虚幻。这里,如果对清净、不清净的法,全部真正都是无二自性,跟阳焰没有什么差别,那个时候就证悟了等同阳焰。如梦、如幻、如阳焰,平时说的时候挺简单,但实际上阳焰都没有看清楚,其他法更不用说了。

证悟此理也就不会担忧阳焰有害,如果你真的证悟这样,阳焰根本不会对我不利、阻挡,它不会对我带来影响,也不会希求它有利,也不会希求依靠它给我带来一种利益,因此具足远离希忧的智慧。对阳焰而言,远离希求和远离担心,没有这两个、很究竟的一种智慧。

下面从意义上讲也是一样的。

同样,具足既不担忧染污法有害也不希求清净法有利的智慧,担心和希望实际上是所谓的希忧,只要有希忧,轮回是没办法断的,从究竟意义上讲不会有的。大圆满很多实修窍诀到最后也是断除了希忧两者,如果真正断除了这种希望和担忧的话,就称为以大正知之器所摄持。前面讲了,大正知之器所摄持是很重要的。如果真的有了这样的境界,是以大正知之器所摄持。

由此不生任何勤作,安住于无改中,就称为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前面可以说一种见解的延伸,后面是大圆满的修行。见解就是这样——显现的任何法,完全明白如阳焰、如梦、如虚幻,这种没有任何希忧的境界是大圆满的见解。最后不必用任何勤作的行为,于无改当中安住就是大圆满的修行。

今生值遇您,岂止三生有幸

一般来讲没有这方面的教言、引导,想要认识自心很困难;如果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因缘的人,确实非常有意义、有加持。

我们应该要知道,一般大圆满的法当中,有认识心的本性的殊胜窍诀,在其他宗派当中确实很难得到。我也并不是特意地自赞毁他,但是我们毕竟对心密派,或者其他宗派,包括藏传佛教当中已经有的各种论典注释都看过,汉传佛教等其他不同传承的教言已经阅读过。在读的过程当中,这样窍诀性的金刚语在其他地方确实很难得到。

从某种意义上看,在座的很多人,如果你真正要认识心的本性,也许最好不过的窍诀在前译宁玛派当中能得到。如果不信,你们也可以多寻找一下其他的论著。那是不是前译派的大德们证悟了,其他没有证悟呢?也不是,其他也证悟了,只不过前译派,尤其对密法直截了当的直指方面,跟莲花生大士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莲花生大士他是整个密宗的创始者,最权威的直指方法不会转弯抹角,直接给我们讲了最简单、最浅显易懂的方法来认识最殊胜的境界。

所以,即生当中遇到前译派,也许对你们而言可能是与众不同的。因为我们每个人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依靠一种方法来认识自己心的本性。但是要认识心的本性确实不是那么简单,很多方法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再怎么样依靠戏论也许得不到最深、最高的境界。

大家遇到这样法的时候,应该一方面努力地忏悔,努力地积资净障;同时祈祷本传上师,依靠这种窍诀来经常观心和观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刚才前面讲了这样的道理。

简而言之,证悟了一切法等同虚幻、阳焰,就是证悟了大圆满的意义,称为见解。不离开证悟的智慧而安住,就称为以大正知之器所摄。由此不刻意生起行的勤作,称为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也称为修。这三句无余圆满了大圆满的见修。

证悟了大圆满的时候是什么样呢?

简而言之,证悟了一切法等同虚幻、阳焰,就是证悟了大圆满的意义,称为见解。这句话我以前在藏微博当中发过。其实归根结底、总而言之,只要证悟了一切万事万物的法跟虚幻没什么差别,跟阳焰没什么差别的话;不是光口头上说,实际当中你真的已经通达了这样的道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称他为是证悟了大圆满,或者已经开悟了,已经认识本性了,完全可以这样说。

这一段一定要记住,这是特别归纳性的窍诀。有些人问你:证悟了大圆满的时候是什么样呢?很简单,懂得了万事万物跟如梦如幻没有任何差别,这是大圆满的见解。

不离开证悟的智慧而安住,就称为以大正知之器所摄。不离开刚才证悟的如梦如幻,从胜义当中远离一切,显现当中如梦如幻、如阳焰,这样的境界当中安住,叫做“大正知之器所摄”。行住坐卧,到哪里自己真的有如梦如幻的见解,世间各种各样的束缚绝对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

由此不刻意生起勤作之行,意思就是说,不刻意地去勤作,没有任何勤作,称为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也称为大圆满的修。大圆满的见解证悟如梦如幻;不离开这个叫“大正知器所摄”;无有勤作的境界当中自然安住,叫做住于大等舍当中。

这三句无余没有一点剩下的,已经圆满了大圆满的见修。当然这是大圆满最高的见解。法王如意宝的《文殊大圆满》当中也好,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直指心性》当中也好,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直断要诀》,都讲大圆满的见修行果,都是以窍诀性来讲的。法王以前讲他的殊胜窍诀时,也经常会引用荣索班智达的这一段。凡是大圆满的修行人,这一段对见解和修行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家自己也应该知道,你就不用问别人吧。今天问东方人,明天问西方人,“到底我开悟了没有?”自己连短短的时间都不禅修,经常问来问去、经常跑来跑去,没有多大意义。你自己作为一个人,可以反过来观察自己,自己到底懂了没有?即便没有完全懂得,对大圆满的见解有所认识的话也能摧毁轮回。光是产生一个信解,也是胜过中观法。所以,密法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议的。

这以上以各种数目、各种推理和比喻来宣说大圆满的见解和修行。接下来,上面所讲到的道理,荣索班智达的意思,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看法,不是他的捏造,不是他的一种独自的见解;应该是可以经得起前辈大德们的观察,包括续部的意义,与之非常吻合,这个意思。

现在通过教证依据宣说彼等:为了有些不信仰者信仰,有些没有证悟者证悟,以教典的词句加以说明。除了以正知摄持以外不以勤作改造,分别与无分别二者也是自性平等,为此不需要以勤作来改造,《正见灯》中云:“如诸梦境乐与苦,醒时自性皆平等,分别以及无分别,智觉自性皆平等。如是三时一切相,了知不超自性已,若不跟随愚增益,即是自性无需改。”只是以大正知摄持并且不跟随增益,无有以勤作改造的意思。为什么呢?所谓的法性也是诸法集为心,因此除心以外无有其他法,心本性无生,就称为法性而已,仅此谁修行什么呢?如云:“犹如虚空无法相,不能修行彼虚空,本性无生是以心,岂成修行无生性?”

现在通过教证依据宣说彼等:上面所讲到的大圆满的见解修行,通过教证来宣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其实,引用教证很重要。不然,教证也没有、理证也没有,那自己声音很大的话,也没什么意义。有些人,包括讲考的时候,或者给别人讲的时候,胆子倒是挺大,但讲得确实不是特别好。因为自己内容也不懂,可能上师们讲的时候也没有好好听,轮到自己的时候东说西说——胆子挺大,但智慧不一定很大,这样不是很好。尤其是讲经说法也好、造论也好、翻译也好,这些时候一定要非常认真专注。不懂的地方,你也不要自己特别大胆地胡说八道,这样不是很好的。

平时一定要有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个是引用教证,这些很重要,要有依据;还有一个,讲经说法一定不能随便乱说,知道吧?我有时候听辅导,发现我们现在有些人,自己根本没有靠边,自己不知道……想来想去就胡乱编,跟原意完全都不沾边。包括网上也是这样,我们看到有些讲记和注释,跟真正的意义差十万八千里;但是自己一本正经地、觉得是非常认真地一直说。这方面一定要注意,如果知道的话,就知道;如果不知道,应该以不了知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样好一点。你看荣索班智达也是依靠这些教证。

为什么引用教证呢?为了有些不信仰者信仰,为了让有些不信者产生信心。这个到底有没有依据啊?对没有信仰的人,引用很多续部或者前辈高僧大德的教言,让他产生更多的信心。有些没有证悟者证悟,有些没有办法证悟,有些依靠荣索班智达的语言没有证悟,那就引用以前一些其他大德的语言,像蒋华西宁、嘎绕多吉,依靠他们的一些教言也能证悟。以教典的词句加以说明。下面以各种不同的教典、不同的教证来说明。这里引用的教典,据说《入大乘论》总共有157个教证。

除了以正知摄持以外不以勤作改造,前面也讲了,除了以大正知的器来摄持以外,平时不依勤作。分别与无分别二者也是自性平等,为此不需要以勤作来改造,这个道理,在《正见灯》里已经讲了。

《正见灯》是藏地很出名的一个叫做阿匝亚巴央的大师写的。巴央,意思是吉祥音,吉祥的声音,吉祥音大师。吉祥音,大概是在九世纪,跟赤松德赞同时,后来迎请了莲花戒大师。他当时跟和尚摩诃衍有一些辩论,对禅宗不思善不思恶、不取舍的道理不太承认,专门造了六个灯,像什么《心灯》《方便智慧灯》。他的六个灯,丹增活佛作了一些注释,好像每个灯都不是很多,他只作了五个,还有一个“灯”没有点亮。冬天的时候,我们两个碰到了,好像那天说是五个灯。

花儿样,刚才的吉祥音,有些历史当中说是莲花生大士的亲生之子,有些历史当中也有这种说法。不管怎么样,他在禅定方面是一个非常有智慧、有境界的人。从这六个灯来看,他也是在修行方面非常有次第的这么一个大成就者。所以,后来很多前译和宁玛派的一些大德经常引用他六个灯里面的不同的教证。

在这里,先引用了吉祥音《正见灯》里面的三个教证,然后引用了蒋华西宁(文殊友)的教证,还引用了大圆满心部方面的教证,用这些教证来进行论证。所以,《入大乘论》属于大圆满心部的论典,因为里面一直没有引用过大圆满其他的像《心滴续》的教证,也就是窍诀部的教证几乎没有引用过,是这样的。所以这是属于建立心部的一部论典。

教证当中是怎么讲的呢?《正见灯》中云:“如诸梦境乐与苦,醒时自性皆平等,分别以及无分别,这里说,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梦境当中有非常快乐的享受,也有痛苦的享受,但当你醒来的时候,这两个的自性,苦和乐也好,梦中所有的景象完全是平等的,这是他的一个观点;还有分别和无分别,有分别念的执著,还有无分别的,包括空性的无分别的境界,智觉自性皆平等。在你真正认识到自然本智的觉悟面前,这些也和刚才的梦境一样完全平等。如是三时一切相,了知不超自性已,所以,未来过去三时的一切相——《现观庄严论》里面经常讲相,是很重视的。所有的这些相,其实从来没有超离过自性。若不跟随愚增益,即是自性无需改。”如果没有跟着这些凡夫愚者的各种各样的增益分别念——凡夫愚者因为不了知实义,对常乐我净等所有的一切有一种增益分别;如果不跟随增益分别念,而跟随智者、圣者们的智慧,那自性是无有改造的。

大圆满,要么是有智慧的智者能证悟,要么是没有智慧的、有信心的愚者也能证悟。因为愚者有信心,依靠信心也是能证悟的。所以,如果我们一直跟随这些凡夫人,科学家怎么说的、文学家怎么说的,鲁迅怎么说的、爱因斯坦怎么说的、牛顿怎么说的……这样的话,你不要想证悟。大家都知道他们自己死的时候是怎么样的,跟随这些凡夫人肯定没办法证悟。我们看有些人以前学过各种各样的理论,可能死的时候会把鲁迅的相或者爱因斯坦的相放在枕头上祈祷,但是最后能不能往生很难说。所以,如果跟着这些世间的凡夫愚者,确实很难证悟。

只是以大正知摄持并且不跟随增益,无有以勤作改造的意思。它的意思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法性也是诸法集为心,所谓的法性,当认识的时候,一切万法唯心。因此除心以外无有其他法,心本性无生,就称为法性而已,法性除心以外是没有的,心就是法性,其实我们的心就是这样的。

现今谁修行什么呢?如果这样的话,那我现在该修什么呢?到底修什么法呢?你看刚才说了,也没办法跟随谁,心也是法性,法性也是心,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修行怎么办呢?我就不会修了,到底修什么呢?到底修什么好呢?现在好像我该修的东西,你全部给我破了,那这样的话,我不修行也不行,我自己认为我是个修行人;如果修行的话,我现在咋办哪?我现在怎么观下去呢?我现在怎么修下去呢?

《正见灯》里是这样讲的:要修的话,修虚空就可以了,还要修什么?如云:“犹如虚空无法相,就像虚空没有法相,不能修行彼虚空,修行没有法相的话,不能修持它的虚空,本性无生,本性是无生的,是以心,岂成修行无生性?”用心来修的话,怎么修行呢?其实一切诸法都是虚空,虚空没有法相,那你怎么修?所谓名言的所有有实相、有相状的修,仅此而已。

我看《圆觉经》中也有与此比较相同的教证: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意思比较相同,就像虚空当中虚空的花依靠虚空而有相,如果没有虚空的法,那虚空的本体本来不动。但其实不动和动也是一样的,阳焰本来都没有的话,那你说阳焰动摇、阳焰的蓝色和阳焰从来没有动过也是一个意思。我们有时候说石女儿子的相貌好看还是不好看,那虚空中本来也是空花,虚空中本来也是没有的。其实从实相当中来讲,修行就像谈论虚空的花一样,虚空的花从来没有产生过,那怎么样谈论它:虚空当中长的这朵花好漂亮,只不过昨天打霜,我这虚空中的花现在没有了、已经灭了——这样说的话,不知道合理还是不合理。所以,名言当中的这种说法,名言中可以这么说,但实际当中,说和不说是一样的。

坚持修学,了悟如梦如幻如阳焰

在自己演说、思维《入大乘论》的时候,很多人会不会真正对空性有所了悟?当然,如果我讲得比较好的话,大家可能确实会有一些了悟。但我自己没有什么境界,再讲的话,也许不一定有很多境界;就像我刚才讲的一样,有些人胆子很大,说大话,但是对别人没有什么意义。我有时候看到有些人说得特别特别多,没有详细观察的时候,看起来说得特别多;有些人写的书也是这样的,特别特别多,但是不知道他在扯什么,一直在转弯抹角,最后根本归纳不起来什么真正的意义。但有智慧的人说得不一定很多,但说了以后马上一针见血,别人马上了悟。比如一部论典,如果你自己看的话,可能没办法;如果你看一个比较啰嗦的讲义,也不知道在说什么,有些讲义甚至比本论还难懂,不知道在玩什么,越看越糊涂。但有些有智慧的人,不管造论也好、讲法也好,好像听了以后马上就明白了。甚至有些人有一种加持力,加持力点点滴滴都植入自己的心田,马上有滋润性地开花结果,会有这样的。所以,如果有个比我更好的人来讲《入大乘论》,你们很多人很有可能已经在道理上开悟了。但是没办法,穷人只有这样的东西,穷人打扮的时候也是除了他自己的装饰品以外也没有什么。所以,我还是很努力地给大家讲,但如果我相续当中有更多的加持、更多的证悟、更多的觉悟,这样可能你们每个人得到的确实是不同的。

不管怎么样,荣索班智达的这部论,我希望我们学完了以后还要每年看一遍或者几年当中看一遍,到了一定的时候,也许对如梦如幻、如阳焰有所了悟。其实,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自始自终就是梦、阳焰、幻,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幻、阳焰和如梦,如果这个懂了,那你就比较厉害咯!

若问:所谓修的名言是如何安立的呢?

所谓修的名言是什么?我不修不行,不是人人都说要修吗?修到底是怎么样呢?

如云:“违品对治无别义,何者了知断勤作,安住无改大等舍,唯是名言称谓修。”当了知所断的违品与所依的对治二者自性无别时,自然就寂灭了取舍的一切勤作,只是对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仅在名言中称为修。

也是刚才《正见灯》里说的,如云:“违品对治无别义,何者了知断勤作,违品和对治二者,实际上意义是无二无别的。如果谁了知了这个道理,断除了勤作,安住无改大等舍,安住于无改的大等舍当中,唯是名言称谓修。”修就是这个,在名言上只有这样来讲。也就是说,当了知所断的违品与所依的对治二者自性无别时,讲《现观庄严论》的时候,能取分别、所取分别,有很多要断除的。了知了所断的违品和所依的对治这二者的自性其实是无二无别的,自然就寂灭了取舍的一切勤作,刚开始的时候需要,但是到了最后还是不需要的。就像洗衣服,刚开始需不需要洗衣粉呢?还是要的;到了后面,洗衣粉虽然是能净除垢染的对治,但是最后,一直把洗衣粉……有些人刷牙后,一直在嘴皮边沾着一个牙膏;有些人洗脸,在耳朵里面有很多白色的东西,上课的时候还能看得到泡沫。但是这个不除的话,恐怕是不行的。所以,如果你耽著对治法,最后也是不行的。虽然依靠它来遣除垢染,但最后对治法也要用清净的水洗掉,不然耽著对治也是一种歧途。只是对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仅在名言中称为修。这也仅仅是在名言当中成为修,在其他当中是没有的。所谓的修,安住于大等舍当中。这种修,只是在名言当中可以安立,在后得的时候可以安立;真正入定的时候哪有这样的安住?如果什么都不知道的话,也没办法安住,安住什么?如果对大圆满的见解一点都不懂,让你安住在大等舍当中,那就确实跟让三界轮回的众生再次放松一模一样。本来你也不知道如梦如幻的道理,还要在大等舍当中安住的话,那就是让你使劲地去玩、不要修行的意思,那这样的话,更不行。大圆满的修也可以这样来理解。

若问:那么,如何以先前的习气力现量显现对境迷乱相与生起种种心的分别感受呢?

为什么?如果真的是没有什么安住的、没有什么对治的,如果全是这样,那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依靠前面的这种习气力量,现量见到了外面种种的熙熙攘攘也好,形形色色也好,所有的外境,各种眼花缭乱的世界现得特别特别多……尤其是现在,哇,电脑一打开、网络一打开的时候,整个全世界所有的景象都在面前显现。

我们到闭关的时候,如果你要闭关的话,必须要发愿关机或者不上网。不然,你最好不要闭关,出来发心。否则,你把门关上、把电脑打开的话,这种修行肯定不算修行。真正闭关的时候,不要外面挂着“禁语”、“闭关”,而自己在里面天天上网,那这样比不闭关还要散乱。因为不闭关的时候,你和僧众一起念经的话,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你把门关上,电脑打开……

所以,那天我跟居士林的堪布们说了,如果他们要念阿弥陀佛,那至少在闭关期间、在念咒期间,不打开电话、不上网。那边的老年人没有一个人有电脑,所以比较好说。但现在你们可能有点不同,只要一打开,短短的时间全部都是这样的。现在你看,扫厕所的那些工人一上网……有时候看到我们学院的一些物业人员,他们还是过得很快乐的,一方面扫帚拿在手里,一方面看着手机,旁边什么样的声音都听不到,一直大声地看着——那这样的闭关可能也是一种特殊的现象。所以,以后每个人,尤其是在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咒语时,大家至少也是一天六座、四座,而且入座期间必须严格;否则一边散乱,一边这样,不如还是出来发心好一点。出来发心的话,这是世俗善根,对众生做一点事情比较好。

不知道刚才讲了什么,就是各种显现,因为前面的习气,有了各种各样的显现;还有心里也是产生各种各样的贪嗔痴、善心、恶心等等,各种各样的分别念,为什么这样感受呢?如果全部可以处于大等舍当中,外面的世界为什么那么复杂?内心为什么有那么多分别念?有这样的问题。

下面的这个教证很重要,我希望大家还是能背诵。我们有些人连五部大论都没有背过,什么都没有背过,但最好是几百个教证应该能背下来。不然他们五百颂的、一千颂的——好像今年有五百颂的,一千颂的没有。有些是一百五十颂,但一百五十颂比较少,《佛子行》有三十七个颂词,再加上《事师五十颂》,这几个小的论典加在一起就有了一百五十颂。所以,对一般求学者来讲,这不算背得很多。我看现在背诵的人当中,好多老年人也可以。以前也有一些老菩萨在背诵,现在也是(师模仿),还可以,那些没有牙齿的背诵的人也是很精彩。

如云:“过失功德无生故,生起任何分别相,不遮不随自然灭,无改无作自然明。”当证悟思择是过失的分别迷乱相与思择为功德的无分别智慧二者自性无别时,显现任何对境相及生起什么心的分别,不是像下乘一样将显现分别视为过失而遮止,因此说“不遮自然”,也不是像一般众生一样跟随相状,因此说“不随自然灭”为此,菩提心的自性就是“不以他缘勤作而改造,谁亦无作安住自性明”的意思。这一意义在《菩提心修法》中也说:“如是思择诸法边,自性幻亦无有故,无有观待有之无,亦无无有之无有,无有诸边故无中,亦不安住于中间。不刻意断起不起,心不挂碍非真实。”其中“如是”一词是指上文,说明了染污与清净的一切法不成立,因此只是引出了“胜义与世俗谛”的名言,指明在了义中也无有安立二谛,如果以深入细致的智慧来观察诸有实法的边,则连世俗的自性如幻也不存在,真实中又怎么会成立有呢?因此,有的名言的一切意义均不成立,观待它的无也不成立。此外,无自性与无生之词宣说的意义,建立一个寂灭戏论也不存在,因此说“亦无无有之无有”。如果无有如是边,那么中间也就不成立,安住中间也不成立。

下面也是刚才的《正见灯》当中这样讲的,如云:“过失功德无生故,因为过失、功德都是没有产生的,所以生起任何分别相,不遮不随自然灭,不跟着它,也不要遮止它——这是大圆满当中无垢光尊者最喜欢的,在《法界宝藏论》里面说:不管好的分别念、不好的分别念,都不要去遮止它。如果是小乘,“哇,我产生贪心、产生分别念怎么办呐?”拔头发、捶打、自己扇耳光等等,会这样的。但这边一般不遮也不随,就像智慧老人看它们的表演一样。无改无作自然明。”无改无作当中安住的话,自然而然明了。

当证悟思择是过失的分别迷乱相与思择为功德的无分别智慧二者自性无别时,真正了悟到功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过失也没什么可怕的,这两个无二无别,没有什么差别。显现任何对境相及生起什么心的分别,不是像下乘一样将显现分别视为过失而遮止,以前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人,产生一个分别念时就经常打自己——小乘或是一般的共同乘当中,这样的修行还是很好的。《前行》里面讲产生一个恶分别念的时候,放一个黑色的石头;产生一个善分别念的时候,放一个白色的石头,最后全部都白色,他很开心,“哇,今天全部是善的分别念”。但是对大圆满来讲,这也是一种分别念,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不会管你的。像《俱舍论》《阿毗达磨》里说,凡是贪嗔痴、散乱、放逸的时候,一直遮止。因此,如果没有像他们那样遮止,可以说“不遮自然(灭)”,不遮止、让它自生自灭,自然灭的意思。括号里有“灭”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藏文当中没有“灭”,就是这样。

也不是像一般众生一样跟随相状,因此说“不随自然灭”。一般众生很可怜,外面有任何相状的时候,“哇,这个很好看啊!这个吃得好甜哪!这个火锅吃得特别特别好,如果有钱的话,明天还要去一趟。”有些人不好好闻思,天天都是享乐,有一点臭钱的话,每天都是花时间,真的这样的。你们作为修行人的话,不要天天都是享受,这样也不一定很好的。凡夫人都是这样的,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的,就特别跟随,好的就真正好,不好的也特别厌恶,善恶特别分明。凡夫人对相状特别特别地执著,今天新闻上有个好的人,“哇,这个很好啊!”这有点不好,“哇,为什么是这样?”大家都指指点点。其实,如果真正懂得大圆满的人,好也不一定那么好。我原来说过:别人赞叹的时候,他不一定那么好;别人诋毁的时候,他也不一定那么坏。我当时觉得我说得挺好的,但是好像没有人给我点赞。凡夫人跟着相状,蜂拥而来,各种各样的。但其实,如果没有像凡夫人一样、没有像这些众生一样跟着这些相状,因此说“不随自然灭”。我为什么说这个教证重要呢?真正显现任何相状的时候,如果你稍微有一点境界,不遮止也不随着他。原来法王如意宝在讲《直指心性》的时候,这个也说得比较多。但是今天我们不是讲直指,更深的在这里不能讲,但其实如果你们要稍微有一点认识自己的心,这当中还有更深的意义可以挖出来。

为此,菩提心的自性就是“不以他缘勤作而改造,谁亦无作安住自性明”的意思。也是这个意思。

我觉得刚才的“不随”和“不遮”这两个词真的很重要,尤其是我们凡夫人追随相状,这是特别可怕的一个迷乱。所以,如果稍微明白,我们现实当中的很多迷乱应该自然而然可以熄灭。《月灯三昧经》云:如人饮酒醉,见地悉回转,其实未曾动,诸法亦复然。我觉得这个教理也是特别好。就像一个人喝酒喝醉了,整个大地不断旋转,天旋地转,全部都是晕晕乎乎的。可能喝过酒的人都知道,稍微喝了一点、喝了一点,自己刚开始时也是有点舒服,到了最后——我以前小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读书的时候——开始胆子也大了,这个世界变得晕晕乎乎,一直在动摇,其实这是你的一种迷乱现象,根本没有动摇过。同样的道理,现实生活当中所有的这些万法,好像在动摇、在无常、在变化,有好的坏的,各种各样;其实真正了悟到法的自性的时候,跟这里说的一样,也是没有的。这个教证,我本来想用在“不随自然灭”那里,在这里可能比较适合。我们凡夫人真的随着相而转,特别可怜,但随着相而转,实际上也是没有真正的实义。所以,下面讲到这样一个道理。

引号里面也许是《菩提心修法》当中的,也许是其他大德的语言。这一意义在《菩提心修法》中也说:《菩提心修法》,有一个修菩提心的续部叫《修菩提心续》。《修菩提心续》第八涅槃品当中也有这样类似的。这里的《菩提心修法》实际上是蒋华西宁的《菩提心修法》。“如是思择诸法边,自性幻亦无有故,思择一切诸法的边的时候,其实它的自性幻化也是没有的。无有观待有之无,没有观待有的无——因为有和无是观待的,观待有的没有也实际上是没有的,因为有观待无、无观待有,观待有的无是没有的,意思就是单空不存在。亦无无有之无有,没有的没有有没有呢?没有。意思是,无有之无有,实际上是戏论,比如有个单空的话,是无有。那无有的无有有没有呢?也是没有。意思是说,戏论也是没有的。无有诸边故无中,亦不安住于中间。没有边的话,中也没有,也不会安住于中间。不刻意断起不起,心不挂碍非现前。”

下面这些都有解释,我们来看一下。

其中“如是”一词是指上文,说明了染污与清净的一切法不成立,因此只是引出了“胜义与世俗谛”的名言,其实这些除了名言以外是没有的。指明在了义中也无有安立二谛,这些只不过是为了让众生明白而已,其实二谛在了义当中也是没有的。如果以深入细致的智慧来观察诸有实法的边,则连世俗的自性如幻也不存在,不管是以胜义谛的智慧,还是以世俗谛的智慧来观察时……我尤其觉得《入中论》的观察方式是很好的。《入中论》是整个中观六论的要义,以后我们应该想办法学习。

龙猛菩萨的中观思想,其中遣除别人的邪念、以十六个句义来宣说的是《研磨论》;建立自宗的话,是《中观根本慧论》和《六十正理论》;再进一步宣说的话,是《七十空性论》和《回诤论》。有些人认为是中观六论,把《宝鬘论》也算在里面。《显句论》前面虽然提过《宝鬘论》和《法界赞》,但在后面说“我看过中观五论”。一般来讲,《宝鬘论》是《教言集》里面的;《法界赞》是解释第三转FALUN的。因此,麦彭仁波切的《萨迦问答录》中说,自宗主要为中观五论。当然,无垢光尊者和其他的一些大德认为是中观六论,把《中观宝鬘论》也加上了。

不管怎么样,我们用中观的智慧来观察的时候,连世俗当中也是不存在的,真实中又怎么会成立有呢?因此,有的名言的一切意义均不成立,观待它的无也不成立。对学过中观的人来讲,这些都比较简单;如果没有学过中观,“有无有无有无……”,你也什么都不懂。

此外,“无自性”与“无生”之词宣说的意义,建立一个寂灭戏论也不存在,其实是离戏不存在的意思。因此说“亦无无有之无有”。无有的有也不存在。如果无有如是边,那么中间也就不成立,安住中间也不成立。如果边没有,中间也不会成立,因此,安住中间也是没有的。《般若灯论释》云:有无是二边,净不净亦尔,是故有智者,离边不住中。哎哟,好多教证都忘了。意思是这样的,连中间也是没有的。绕沙格西跟麦彭仁波切辩论的时候,说:你们宁玛派连中间都不承认,你们真是糊涂!麦彭仁波切说:你们承认一个中间,你们真聪明!

要不讲到这里也可以,这个教证还没有解释完,还可以吧,明天再解释吧。好吧?连中间也不成立。好,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