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34 返回
字体: A- A A+

第34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下面我们讲《入大乘论》,现在正在讲以大正知之器所摄持,安住于大等舍当中的道理,懂得了与如梦如幻完全同等,这是大圆满的见解;以大正知来摄持,最后无有任何勤作安住于大等舍当中是大圆满的修行。大正知是见,大等舍是修,这里面所有大圆满的要义都已经包括了,前面跟大家强调了,这是大圆满最主要的修行方法。平时自己不管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住坐卧,或者是在闭关修行、禅修时,始终经常观察自己的心态,了知这样的道理很重要。

不难不易,不堕两边

大圆满的见修,有些人认为非常简单,谁都可以了悟,好多人认为自己确实已经通达了;但有些人认为高不可攀,一般人望尘莫及,谁也没办法通达、没办法触及,有这样的想法。

其实我觉得这两者都稍微有点极端,如果谁也无法通达的话,前辈的大德们也不会这么讲,除了极个别的祖师,像以前的莲花生大士、无垢光尊者、布玛莫扎,除了这几位祖师谁也无法通达的话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吧。包括我们传给有缘众生,那也没什么实在的价值,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如果真正对大圆满有信心,并且是具有加持的上师传授,那么什么样身份的人都会对大圆满有所领悟。以前很多人在具德上师面前得过一些法,后来死的时候出现验相,尤其是非常普普通通的人特别多,以前在不同的论文当中提到过。

还有人认为这特别简单,可能也不是那么简单,有些人认为只要一直指,稍微观修一下,得个灌顶、得个引导文马上开悟,而且自己特别轻而易举已经开悟了,这种想法也许太简单了。尤其是有些人认为宁玛派不需要勤作,只要稍微观一下马上开悟了。可能没有那么简单,也没有那么难。做任何事情不要堕于两边,昨天前面刚好讲了,如果执著有和无是边,如果执著为清净和不清净也是边。智者远离两个边,也不会住于中间,昨天刚好引用过《般若灯论释》里面的教证。

有些人对大圆满的认识,有些人说“你们不要学,这肯定没办法,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没必要,只学一个简单的出离心就可以,这谁也证悟不了”,那这样的话,那么多的续部、那么多高僧大德的窍诀,只是为了极少数的前辈祖师而宣说的话,说这么多没有必要,只要说一个简单的、少数的续部就可以吧。但实际上续部那么多,传承大师们讲了那么多前行、讲了那么多的正行、讲了不同的法门,有缘众生是依靠这种方式证悟的,所以自己也不能失去信心。其实跟人的引导也有关系,有些人引导得太简单,很多人认为太简单,可能没有这么简单。

昨天前面讲到蒋华西宁《菩提心修法》里面的一个教证,还没有讲完。

以见解证悟此理后宣说了随同它住心的方便,就是“不刻意断起不起,心不挂碍非真实。”由于证悟了违品与对治无别而不刻意断除相与分别兴起,心不挂碍不兴起,不现前所得的意义,宣说了远离取舍而安住的理由。如云:“非是文殊,仅仅尘许动摇亦是真如,彼是法性,不住于彼。”也就是说,觉得法性不是平等性的颠倒分别即使尘许动摇,它也是真如法性的缘故,不勤作断除相与分别。法性无有本性的缘故不住于它。心不挂碍不起分别。即无有现前,以修也不得,不以修行得。虽然名言中安立“以心修法性”,但心不成立有实法,就称为法性,因此,何者修何法而获得何果呢?所以,无有现行。

安住心的方便方法

以见解证悟此理后宣说了随同它住心的方便,前面通过见解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宣说了住心的方便方法,就是“不刻意断起不起,心不挂碍非真实。”颂词的意思是,由于证悟了违品与对治无别而不刻意断除相与分别兴起,因为你已经证悟了违品和智慧无二无别,没有差别就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断除),“我现在产生了一种分别外境的相”,比如说“我现在心里面浮现有的东西、无的东西”,外面各种形象,或者内心当中的各种分别念,有些人特别在意自己产生不好的恶念,“完了完了,我又产生了分别心,我在入定的时候产生了一个细微的分别心”,或者“我想起了某个事情”,对外境有关的行相,对内心有关的分别念,如果刻意断除也没有必要,真正证悟了大圆满,那你一天生起多少个分别念也是无利无害的,所以没有必要刻意断。“完蛋了,又产生了分别念,又做了一个恶梦,又生起了一个嗔恨心,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不断产生一些分别念也不合理。

心不挂碍不兴起,心一直挂碍着一个“现在我不兴起分别念,应该是很好的状态。我最近很有进步,现在入定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当中动都不需要动”,实际上心里面有一个挂碍,挂碍了不起心动念的目标,这个目标一直维护的话也没有必要。产生分别念也好,不产生分别念也好,凡是一切清净和不清净都是妙力而已。

不应现前所得的意义。因为这样不会现前所得的意义,我得到了佛菩萨的验相,或者现在已经现前了修行境界:生起次第的验相、圆满次第的验相……

远离取舍而安住的理由

下面宣说了远离取舍而安住的理由,《菩提心修法》当中也是这样讲的,非是文殊,不是文殊,因为其实“是文殊”和“非文殊”没有什么差别。仅仅尘许动摇亦是真如,不要说大的起心动念,仅仅的微尘许、很小很小的一个动念,有个这样的分别念实际上也是真如,彼是法性,不住于彼。它实际上是法性,也不用住于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也就是说,觉得法性不是平等性的颠倒分别即使尘许动摇,意思就是说,可能不是平等性的,可能是空性的,可能是光明的,这样的颠倒分别念也叫少许动念。它也是真如法性的缘故,不勤作断除相与分别。它实际上是也是真如法性,既然是真如法性,不用勤作地断除这样的相或者分别念。

法性无有本性的缘故不住于它。不用勤作地刻意断除起心动念,如果这样的话,那法性本来就是本性,所以也不住于它。我们起什么样的念头,就像空室入盗贼一样,家里面一无所有,那来了一个盗贼对你来讲不用害怕。尤其是真正通达了心的本性的人,对他来讲产生一个恶分别念不会痛苦;产生一个善分别念也不会高兴;安住很长时间,修行比较成功,对他来讲也没什么欢喜的。一切就像前面讲的一样,作为智慧老人来讲,他们的任何举动都断除了勤作的分别念。

心不挂碍不起分别。心也不会挂碍或者盯住一个事情,也不起分别念。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对它特意专注的话,在实相当中是没有的。

谓无有现前,所谓的无现前指的是什么呢?以修也不得,不以修行得。所谓的现前并不是依靠修来得到,也不是通过修行以后才得到,依修不得,不依修也是可以,每个人本自已经具足。虽然名言中安立“以心修法性”,虽然在名言当中安立为以心来修行,实际上没什么可修的,但是在如果名言当中非要想“我在修行”,在名言当中是可以的。但心不成立有实法,就称为法性,因此,何者修何法而获得何果呢?不管是什么人修什么样的法,获得的果也没什么。所以,无有现行。或者无所现前,没有任何的现前的东西。刚才教证当中“心不挂碍非现前”,无有任何现前的东西,在世间当中一无所得的意思。

下面,提出一个问题。

若问:那么,如何由先前的气所牵现量显现迷乱相的行境与生起行的种种分别呢?

意思是说,虽然说所谓的修也没有,所谓的得和不得也没有,但是因为众生以前的习气、业力所牵,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现量能现前,外面器情世界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迷乱显现,还有我们自相续当中经常生起各种各样的分别念,这样的话到底我们怎么办?外境显现也是没办法遮止,前面虽然说不要跟随也不要遮破,但是依靠前面的习气,自然而然现前很多外境,内心的分别念也是千丝万缕特别多,怎么办呢?

如果了知显现的自性,那么就不存在过失的本性,所以说无有遣除过失。了知心的行境,那些就是诸法的法性。无误了知心的行境,显现什么,那些都除了法性以外另行无有,因此过失不可得。

过失不可得

如果了知显现的自性,那么就不存在过失的本性,如果你知道所现前的不管是外在的显现还是内在的分别念,只要是显现的自性,它不存在有什么过失的本性,所以说无有遣除过失。所以你如果真正懂得了好的显现、不好的显现,或者好的外境、不好的外境,如果懂得了万法的本性,那就没什么可需要遣除的。

一般凡夫人、小乘人,都特别害怕相续当中产生了很多恶的分别念,我怎么办呐?我看到了特别丑恶的对境,怎么办呐?我们有很强烈的分别念,但实际上如果你知道好的、不好的,一切外境或是自心,如果知道这些显现的本性,没什么需要可遣除的过失。了知心的行境,那些就是诸法的法性。如果真正了知到一切都是心的如梦如幻的影像,如梦如幻也了不可得,这就是诸法的法性。

无误了知心的行境,显现什么,那些都除了法性以外另行无有,因此过失不可得。这里,如果对真正懂得大圆满正行的人来讲,实际上这些都是暂时的过患,在究竟意义上得不到。我们经常认为贪嗔痴是最可怕的,当然如果没有懂得本性的人确实特别可怕,依靠贪嗔痴让我们无数劫在地狱里面没办法解脱,会造成这样的影响;如果懂得一切烦恼的本性就是佛道,那贪嗔痴也无所染。

《大宝积经》中云:是人能了知,贪欲即佛道,自性无差别,于贪无所染。这是讲贪心;讲到嗔心的时候,“是人能了知,瞋恚即佛道,自性无差别,于瞋无所染。”讲痴心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是人能了知,愚痴即佛道,自性无差别,于痴无所染。”这几个偈颂讲到人们认为特别可怕的贪嗔痴,如果你了达了它的自性,那贪和不贪、嗔和不嗔、痴和不痴这样的本性无有差别,无有差别怎么会有所染呢?没有的。

虚空当中黑色和白色,什么样的颜色都不可能染上虚空,也不可能染到石女儿子的脸上,当然这是“是人能了知”。如果“是人不了知”,那贪嗔痴肯定会对你的相续有所染,而且会让你堕入三恶道感受无量痛苦。

若问:如果显现无有过失,那么有情是被什么欺惑而流转的呢?

如果你说所有贪嗔痴的显现没有什么过失,那三界轮回的有情依靠什么样欺惑的因不断流转在轮回当中、不断漂泊,为什么这样呢?当然众生证悟的话不会流转,没有证悟,虽然本性如此,但确实还是会流转。

有情是因为将显现耽著为有实的相并且执著相状而流转。证悟了显现不存在有实法而不跟随这种有相显现,如云:“修离相无胜劣道。”由于悟显现不存在有实法而不跟随显现。同样也宣说了,不管生起什么分别心都无有过失的有实法,因此不遮止而顺其自然,自本体不成立而不跟随,安住于自寂灭中。如云:“诸行无生法无起,诸法涅槃无有实,彼时了知皆法界,即是罗汉须菩提。”现行的一切法自性无生,因此任何法均无生起,自性涅槃。如是证悟了任何有实法均不存在时,了知一切显现、分别都是法界,那就如同阿罗汉须菩提的心一样。

众生因何而流转?

有情是因为将显现耽著为有实的相并且执著相状而流转。众生流转,主要是对显现没有了悟,他去执著。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众生,对显而无自性的幻化真的去执著,执著以后还要执著相状,不但有实有的执著,而且对真实的相状执著得很厉害,因为这个原因一直不断流转。

证悟了显现不存在有实法而不跟随这种有相显现,如果你证悟了显现,显现不实有,不跟随显现,其实这是大圆满当中很重要的。帝洛巴尊者也说:“显现不缚执著缚,断除执著那洛巴。”不管是从地狱到佛陀之间,有各种清净不清净的显现,但没有特别去执著这样的显现的话,显现不会让你束缚在轮回当中;但如果你对这些显现特别执著,那一定会束缚。

你的行动与理论相差多远?

不过现实生活当中道理就是道理,烦恼就是烦恼。理论上说“显现不会束缚”,但实际行动当中就像前面讲的一样,自己的贪嗔痴微尘许也没有减少。因为这毕竟是理论,如果你没有去实修,没有深度地领悟,那理论就是理论。学中观的时候理论上完全可以,所有的万法确实是空的,不空的法确实在理论上说不过去,微尘许实有的法也没有。可是你如果对中观空性没有很好地串习,没有经常思维,那你听了多少论典也只不过是在耳根面前种下一个阿赖耶识上的习气,除此之外,你的实际行动中,实执一点都不会减少。

为什么有些人听法很成功,听了短短的几个月或者几年,他的相续应该有非常大的转变;而有些人听着听着,道理很明白,但自己的相续无有丝毫差别,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不要跟随外境,但大多数人就像饿狗一样,自己没有主张和头脑,今天听到那边有什么声音,心便专注于那个声音;今天看到在那里有美好的色相,心又专注于那个美好的色相……所触也好、香味也好,随着五种妙欲一直无止境地奔跑,三界轮回的众生真的很可怜!

我们听过很多甚深大乘法、甚深密法,按理来讲跟世间人相比应该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修行不好的话,可能就像听歌一样。有些根本不会唱歌的人,听了很好的歌,听了多少次他自己也不会唱歌。同样,听了很多善知识最甚深的教言,但临死的时候相续就像非常坚硬的皮革一样,变成法油子,这辈子相续都无法调柔。那可能佛出现也不调柔,佛住世的时候也有很多刚强难化的众生。有时候我们很多凡夫人听到这些教言很舒服,确实很羡慕;但不管怎么样,只要是凡夫人,就像不净室无有香味一样,凡夫相续想要跟法真正相应,除了极个别的有缘利根者以外确实很难的。

蒋华西宁的《菩提心修法》当中,如云:“修离相无胜劣道。”修行远离相,无有胜和劣的道,要修的话是这样的。由于了悟显现不存在有实法而不跟随显现。这个跟前面的略说也有点相同,但是可能后面着重解释。

不遮止、不跟随

同样也宣说了,不管生起什么分别心都无有过失的有实法,不管你产生什么样的法,都是没有具有过失的实有的法。你生起了贪心也好、嗔心也好,凡是我们认为是不太好的分别念,实际上它也没什么真正有自性的过失,这样的实法没有。因此不像前面讲的声闻那样不遮止而顺其自然,也不像世间凡夫人一样,自本体不成立而不跟随,安住于自寂灭中。它实际上没有必要去跟随,也没有必要特意地遮止,也没有必要特意去跟随,自体不成立而不跟随。那是什么呢?安住于自寂灭中。

上一节课也讲了,一般无垢光尊者大圆满的窍诀当中,当你认识了心的本性时,不遮止它、也不跟随它是很重要的,昨天也稍微提了。当然,按照窍诀的说法,就像《法界宝藏论》《大鹏展翅》当中讲过一些,当你面前显现任何嗔恨的对境、贪心的对境的时候,也不用像小乘那样特意“我生起嗔恨心怎么办”,马上去遮止它;或者马上一直不断地跟着产生嗔恨或贪心,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当下心的本体,它闪现的时候让它闪现,安住的时候让它安住,这样的时候其中有一个东西让你认识,当然这个认识还需要一种文字和语言来描述。

“须菩提的心”是什么心?

蒋华西宁的《菩提心修法》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如云:“诸行无生法无起,一切诸法没有产生,诸法没有生起,其实“无生”和“无起”是一个意思。我们说的空性、无生、离戏、真实义、法性、法界,好多词实际上是相同的;用不同词的原因,不同众生有不同的觉悟,有些听到无生开悟,有些听到空性开悟,众生根基不同。诸法涅槃无有实,因为无生无灭的缘故,诸法是涅槃的,无有实有,彼时了知皆法界,这个时候你要了知一切都是法界,即是罗汉须菩提。”这是真正的大阿罗汉。小乘当中也有阿罗汉,但大乘当中,有时候佛也叫大阿罗汉,菩萨也叫罗汉。所以,了知一切都是法性的话,这就是真正须菩提的智慧——须菩提的心。

现行的一切法自性无生,因此任何法均无生起,自性无生的缘故没有产生,没有产生的话,这就是自性涅槃。如是证悟了任何有实法均不存在时,了知一切显现、分别都是法界,所有的显现和分别都是法界,那就如同阿罗汉须菩提的心一样。“(为)须菩提等五千比丘,十年当中宣说了无相的法”,意思就是,须菩提他是解空第一,佛陀宣说十年般若法,文殊菩萨、须菩提他们证悟得最深。有些历史中讲,须菩提以前没有出家、没有遇到空性法门的时候,他的脾气很粗暴,经常打架。不但打人还咬人,而且咬人很狠,伤口不容易痊愈,他咬得很狠,就像一些饿狗一样。后来依靠本师佛陀的加持,让他开悟,开悟以后什么境界都比较高。

以前讲过吧,当时有一次夏天,佛陀突然在人间消失,很多人没有神通到处去找佛陀到哪里去了。后来阿那律发现佛陀在兜率天为母说法三个月。后来听说佛陀要回来时(我们这里再过一个多月就是天降日——佛陀为母说法返回人间的日子),这个消息传到各个地方以后,很多弟子想去迎接佛陀。

当时,莲花色比丘尼已经得阿罗汉果,通过观察得知佛陀当天到。她对佛很有信心,很想第一个去接佛陀,可是按照比丘和比丘尼的顺序,她没有资格先去;于是,她通过神通把自己变成一个转轮王,国王可以排在僧众的前面,她以转轮王的身相在前面第一个排队,后面再依次排比丘、比丘尼。

须菩提在另外一个山洞里面闭关,他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心想:要不要去见佛陀?又转念一想:其实真正的佛实际上就是不生不灭的法性,我现在正在修般若空性,我见到的是佛的法身,没有必要非去见色身不可。于是须菩提没有去,莲花色去了,显现上莲花色确实先见到了佛陀,须菩提当天没有来。后来佛呵斥莲花色比丘尼:虽然你第一个见到我的肉身,但你没有真正见到我;须菩提虽然没有来,但他真正见到了我。

一般对上师、对法师有信心的人,可能经常特别重视“见到”;但这只是肉眼能见到色身,若想见到智慧法身的话,可能用另一个方面来了解。这里,须菩提确实见到空性,如果见到空性,他根本不用到佛陀面前去,他已经通达了(见到了)法身。

这是为什么这里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就是阿罗汉须菩提的行为一模一样”。

于此宣说比喻,“虚空不得唯名称,善恶无辨无有生”。

对这些道理用比喻进行宣说,刚才《菩提心修法》当中说,“虚空不得唯名称,善恶无辨无有生”。

比如,所谓的虚空只是名称罢了,本性不可得。同样,善与不善等也无有本性,因此既不遮止也不跟随。心平等安住于这种意义中时,远离这一切所缘。如云:“不作意勤皆不思,远离了知不了知,与念无别于何法,无取舍喜无所缘,入定无择二离诠,无作不作无增减。”过失与功德的有法不成立,因此不作意取舍的勤作。现行的法性不成立,因此对何法也无所思维。心性也不成立,因此也不是明知的法相,也不是无情法的法相,由此远离知与不知。违品与对治无二无别,因此也无所行对治正念。对断与取二者也无欢喜,二者平等并等同安立也不存在,一切了不可得。无有欲求与不欲求,因此平等安住。不区分他体,因此无有思择二法。超离名言,因此远离言诠。无有希求,因此无有所作,三门之业不视为过失,因此也无有不作。所积累的二资粮与所减灭的障碍也不存在,如《般若经》中云:“无亏亦无盈。”关于此义,《大鹏续》中也说:“舍弃安置之自性,无有希求亦无取,尘许不生欢喜心,犹如大鹏翔空中。无有舒展亦无收,无需驱逐无指向,犹如大海本安住,能生种种一切法。”无有所立,因此是舍弃,无有所舍,因此是安置,无有所现前的对境,因此无有希求,有实法本身不成立,因此也无取受,对何法也无有欢喜,因此尘许不生欢喜心,就像大鹏翱翔空中翅膀无有展收同时自在翱翔逾越一切,不依于什么同时也不堕险地。由于有实法不存在而无有畏惧,所以无需舍弃,为此,也无有指定的对境。然而也不会因它们而畏惧。为什么呢?能遣除一切畏惧的就是空性,执著有实法,谁也救护不了,不会解脱。若问:为什么呢?声闻也是因为证悟了无我而解脱的,并不是有二取见而解脱的。缘觉也是证悟无有所取而解脱的,并不是以有能取见而解脱的。唯识宗是因为证悟了无有所取能取而解脱的,并不是以有心见而解脱的。中观宗也是因为证悟了胜义中无有而解脱的,并不是以有世俗的见解而解脱的。

比如,所谓的虚空只是名称罢了,本性不可得。同样,善与不善等也无有本性,因此既不遮止也不跟随。对善去跟随,对恶去遮止,其实这样不是真正的本性;就像刚才虚空没有实质一样,善和恶、有和无、净和垢、丑和美,这些都是平等的。

心平等安住于这种意义中时,远离这一切所缘,

下面也是在刚才《菩提心修法》当中这样讲的,这个教证比较长,下面解释的时候稍微辛苦一点。

如云:“1不作意勤2皆不思,3远离了知不了知,4与念无别于何法,无取舍喜无所缘,5入定(等住)——入定,平等地安住,“等住”是不是好一点?到时候我们再看一下。6无择二7离诠,8无作不作9无增减。”下面都有解释,我们就从讲义上跟大家讲。

1、不作意勤:过失与功德的有法不成立,因此不作意取舍的勤作。这是刚才的不作意勤,因为功德和过失都不成立,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特意勤作地去作意。这是第一个。

2、皆不思:现行的法性不成立,因此对何法也无所思维。法性都不成立的话,有法也不成立,那这样去思维、思索有什么用呢?也没必要。这是一个。

3、远离了知不了知:心性也不成立,因此也不是明知的法相,如果心的本性不成立,不能说是明知的法相——它(心)不成立,哪里有明知的法相?也不是无情法的法相,由此远离知与不知。我们的本性远离了知和不知,那我们的心应该是了知的吧?这个也不能说,因为法性当中都不成立。如果心也不能成立,那无情法那样的法也不存在,这样的话,远离知与不知。其实,了知、不了知在名言当中可以分。就像因明中所说,明觉者是心的法相,非明觉者是无情法的法相,可以这样说,但实际上这个也不存在。

4、与念无别于何法,无取舍喜无所缘:贪嗔痴、沉掉等违品与它的对治,如修不净观、智慧、无我等这些无二无别,因此也无所行对治正念。“哦,要对治它啊”,没有这种所行的对治的正念。因为这样,对断与取(取和舍)二者也无欢喜,这里说“断”,前面说“舍”。取舍、断取,藏文当中都差不多,“取舍”应该好一点,对取和舍二者,也没有什么“我要欢喜地断除它”“我要欢喜地依止它”,没有这样的。二者平等并等同安立也不存在,因此,一切了不可得。最后无所缘,应该是这个意思。

5、入定(等住):我刚才说这个地方是“等住”,无有欲求与不欲求,最后,希求和不希求都是没有的。因此平等安住。这是“等住”。

6、无择二:不区分他体,在这些本体中没有分他体的,以这个原因,因此无有思择二法。这个是这个本体、那个是那个本体。一般来讲,我们都会区分轮回、涅槃,但实际上在真正有智慧者面前,这些也是没有的。《大乘玄论》当中说:若舍生死,别取涅槃,是为愚人。汉地也是经常这样讲的:如果舍弃了生死,分别取一个涅槃,其实这是不懂胜义谛、不懂究竟法义的一个愚人的做法。所以,全部都是平等而住的,没有思择二法。

7、离诠:超离名言,因此远离言诠。这是“离诠”。

8、无作不作:无有希求,因此无有所作,三门之业不视为过失,因此也无有不作。这是离作和不作。

9、无增减:最后是无增无减,所积累的二资粮与所减灭的障碍也不存在,积累资粮是增,息灭障碍是减。实际上,在本性当中,增减是不成立的。有一部《大乘智印经》中说:心里想着有相、口头上说空性的话,实际上修行是不成功的。怎么说呢?口但能谈空,心为相所缚,若修如是行,究竟无所得。口头上空口谈“空性啊、空性啊”,但是心里面要么是有相的东西、要么是无相的东西,反正一直不能离开一个相,一直束缚着,那这种修行到头来什么都得不到。现在很多人……我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的,讲一些中观、讲一些大圆满的时候,口头上呢,至少以前遇到过一些善知识,因为这个原因,前辈恩师们的百分之八九十的教言,我基本上会说。但是他们不仅是口头说,心中还有所感悟;而我们很多人确实是说得很多,但证悟得不一定多。不管怎么样,学习还是要学习。

昨天,我说你们有些人是空口说大话、大声说话,结果后来讲考的时候,所有人的声音就很低了,听都听不到。我并不是说你们声音太大了,不是这个意思,该讲的时候,该发出的声音也可以发出;辩论的时候,该说的应该说。但是以后我们讲经说法,或者辅导的时候,如果自己根本不懂,还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地说一些妄语的话,确实不好,这个方面要注意。我的意思是这样的。

因此,如《般若经》中云:“无亏亦无盈。”《心经》当中也说不增不减、无亏无盈。

关于此义,《大鹏续》中也说:《大鹏续》,有说是《普作续》的二十二品,但也没有找到。这应该是二十一种心部的续当中的一个续,是这样讲的。“舍弃安置之自性,无有希求亦无取,尘许不生欢喜心,犹如大鹏翔空中,无有舒展亦无收,无需驱逐无指向,犹如大海本安住,能生种种一切法。”下面也有解释。从下面讲义上讲的话,可能上面的颂词大家都好解释。这是《大鹏续》里讲的。

前面的这些教证全部是《菩提心修法》当中的,除了《般若经》以外的,已经讲完了,引用了好几个不同的教证,一个一个做了解释。这里开始讲《大鹏续》的观点。

荣索班智达的特点,引用一个教证以后,对教证的意义,下面尽量做详细的解释,再归纳;完了以后,再下一个教证进行运用。比如《菩提心修法》当中最重要的个别教言基本上都能解释,按照他的意思几乎全部都能解释。无垢光尊者不同,有时候引用好多教证,但是下面解释一点点,不会特别广。比如《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按理来讲,先引用一个颂词,下面开始讲注释;但无垢光尊者在讲的时候,有时候是很短很短,有的时候可能是围绕这个意义,但广说的时候一直扯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一般很难进入到本论的颂词当中来。所以,每一个大德的造论或者注解的风格还是有所不同。荣索班智达的风格,特别像印度论师的造论风格。其实,印度论师特别喜欢,比如无增无减,他把无增无减是什么意思,先在字面上个个解释,然后讲一些总义,或者讲一些辩论。《显句论》也是,有时候基本上每一个字都有详细的解释。

下面做解释。

无有所立,因为在本性当中没有什么可建立的。中观当中也说,破和立是遮破,实则无破立。因此是舍弃,文字上,有时候说无舍弃,这里说舍弃,因为没有所立的原因叫舍弃。无有所舍,因此是安置,也可以,语言什么样都可以讲。从两个层面来讲,因为没什么可建立的,可以说已经舍弃了;因为没有什么所建立的,也可以说安置、所立,都可以说。这是刚才的舍弃安置之自性。

无有所现前的对境,因此无有希求,有实法本身不成立,因此也无取受,这是无有希求亦无取。字面上解释得还可以吧。

对何法也无有欢喜,因此尘许不生欢喜心,“欢喜心”可能用另外一个词也可以吧,但意思都是欢喜心。对恶法,我们可能产生厌恶心;但对善法,比如做了一个好梦,第二天就到处讲,“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好梦”;今天得到一个好的东西,也到处说;今天吃了顿好饭,哪怕买了一个新衣服,也到处去炫耀……会这样的。但是,作为真正通达了这种境界的人,对何法也没有什么欢喜心,因此尘许不生欢喜心。这是尘许不生欢喜心。

就像大鹏翱翔空中翅膀无有展收,就像大鹏翱翔空中的时候,翅膀无有任何舒展和收回。当然,翅膀肯定有一些舒展和收回,但可能不像乌鸦、喜鹊、麻雀那样,翅膀不会拍来拍去。我们没有看到过大鹏在空中飞翔,但可以看到秃鹫、一些大的飞鸟在空中翱翔的时候,不会像麻雀一样不断动摇。同时自在翱翔逾越一切,不依于什么同时也不堕险地。看起来好像两个翅膀一直往前飞的话,如果没有这样的勤作、没有这样的动摇,会不会掉下来,掉到深渊当中?其实是没有的。意思就是说,真正对何法没有贪著的时候,会不会堕入一个边?实际上不会的,因为他趋入了真正的实相当中,所以不用担心。

由于有实法不存在而无有畏惧,因为在他的境界当中,有实法都是没有的,这样不会有畏惧,所以无需舍弃,刚才无需驱逐无指向中,驱逐是舍弃的意思吧。为此,也无有指定的对境。因为没什么可舍弃的话,也没有可指定的对境。然而也不会因它们而畏惧。什么都没有的话,会不会依靠它们而自相续有一种畏惧来束缚呢?也是没有的。为什么呢?能遣除一切畏惧的就是空性,执著有实法,谁也救护不了,不会解脱。不会得到解脱。所以,有了中观的一些基础,可能大家会明白的,真正证得空性的时候,所有的恐惧、畏惧都没有的。就像《大宝积经》中所说:不了空性故,见贪生怖畏。无畏生畏想,于何得安乐。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没有了达空性,那可能见到相续中生起贪心、嗔心等这些烦恼的时候,产生极大的怖畏心。而本身这些是无所畏的东西,没有什么所畏惧的;只是我们自己产生畏惧而已,那怎么会得到快乐呢?本来都是像纸老虎,我们面前的显现实际上是不需要特意对治的;但是我们把它执著为实有,那怎么会得到真正的法乐呢?

小乘当中,专门有一种现法乐住。现法乐住者,是世间当中的一种禅定,包括色界四等持,还有一些灭尽定。这些补特伽罗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一种很安乐的法,但是因为相续中的种子还没有断除,最后还是会堕入轮回当中。二十僧伽当中的现法乐住者,实际上也是皈依的对境。这里讲的是,如果证悟空性,则没有痛苦。世间的现法乐住者有一定的境界,至少依靠禅定在现实生活当中住于一种快乐当中,也不用害怕,但他也不能得到解脱。

若有实执则生畏

以前讲过吧,也是藏传佛教当中经常提的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害怕生起贪心,一直在观不净观,他不净观修得特别好,在当地也是很出名的。有一次,文殊菩萨为了观察他的修行境界,变成一个美女,来到他面前。当时,修不净观的那个和尚特别害怕,这个化身的美女一直追他,他拼命地跑。最终,当美女快追上他时,他就闭着眼睛,认为“我这次已经完了”。过一会,好像也没什么感觉,他慢慢睁开眼睛,一看,刚才那个美女慢慢地腐化了,慢慢地粉碎了,粉碎以后逐渐变成一尊金光闪闪的文殊菩萨的像。这个时候,文殊菩萨跟他说:虽然你不净观修得很好,但是你还有特别大的实有的执著;如果没有观空性,暂时依靠这样的修行,不能获得解脱,也不能去除你的畏惧心。

因为如果有实相的执著,哪怕不净观修得特别好,哪怕慈悲心修得特别好,那最后还是有一个细微的沾染。就像昨天讲的,洗衣服的时候,洗衣服的对治法如果没有净除,那对你也是一种障碍。为什么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引用燧垫和燧木?燧垫和燧木摩擦摩擦,开始可能是由一个来引起的,但最后两个都要焚烧无余。所以,能取、所取到最后全部消于法界,这个时候现前真正的自然本智。当然,我们只是理论上这样讲,真正自相续要得到这种境界,其实也还有一定的距离。

感念恩德,真诚祈祷,加持入心

不管怎么样,像我昨天所讲的一样,大圆满的这种密法,应该说唯一我们自宗有着特别近传的加持,也有特别殊胜的近传的窍诀;尤其是莲花生大士的这些窍诀是直截了当的。我们这些有缘者,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对他进行真诚地祈祷,加持自然融入自己的心中,也是特别殊胜。

我最近在看莲花生大士造的《文殊真实名经》的注释。这本注释当时应该是莲花生大士在印度造的,后来的大译师为了满赤松德赞的愿将其翻译出来。还有莲花生大士个别的论著,比如《修行道次第论》《宝鬘论》,据说是在藏地造的。莲花生大士有一部分是伏藏法,伏藏法是隐藏起来,后来由各个不同的伏藏大师取出;有一些是教藏法,莲师亲口说的,后来立成文字。

其实,莲花生大士和国王赤松德赞对我们整个藏传佛教来讲,恩德非常大。因为这个原因,如今我们在座的各位也学到了藏传佛教。当时,赤松德赞把印度各个大论师的论藏,还有佛经全部翻译出来;密法也是,有些结集、有些翻译。从历史来看,国王赤松德赞不仅是一个明君;更重要的,他是精通显密、特别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弘扬佛法的能力,以及对人类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智慧,不管是从翻译方面也好,还是从很多方面,非常了不起。

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有些可能前世跟藏传佛教有缘,有些前世不一定、今生也是生于不同的民族中;但是这种精神财富,谁都可以享用。比如我们世间人,乃至西方的进口的,包括苹果手机也好,或者其他的——虽然来自于西方,有些也可能是日本产的、印度产的或者英国产的,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但是实际上,你在运用的时候一直伴随着你。同样,佛法的本体上不分民族、不分种族、不分种姓,不管男男女女、东南西北的人,都像佛经里面讲的一样,像水一样,每个众生都可以有享用权。

遇到这样的空性法门,大家应该知道自己的价值。

若问:为什么呢?不知道他问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也没有搞明白,没事吧。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证悟空性则不能解脱,为什么呢?哦,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呢?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入大乘论》中,声闻、缘觉、菩萨、外续部,每一个宗派有一个优点,是功德的部分,各自都有一些证悟,那证悟的部分,以功德上具的方式已经具足了;还有一些过患的地方、障碍的部分,这部分,上上对下下要进行“制裁”,去除的意思。声闻为什么证悟呢?声闻也是因为证悟了无我而解脱的,并不是声闻到最后有二取见而解脱的。这个肯定不是,因为二取的见解,谁都要去除。其实我们凡夫人很可怜,没有证悟的部分,全部是一大堆的能取、所取,所以我们凡夫人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在这里提都不能提。缘觉也是证悟无有所取而解脱的,在人无我的基础上,证悟了部分所取,因为这个原因,比声闻更高一层。所以,他得到解脱。并不是以有能取见而解脱的。他还是有一些细微的见解,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得到解脱。唯识宗是因为证悟了无有所取能取而解脱的,唯识宗比声闻缘觉好多了。其实,缘觉并不是完全有能取吧,这里讲的可能是细微的;所取已经证悟得比较多,细微的能取比声闻还高一点,但是比唯识宗低,有一种这样的能取,接近唯识宗。可能这个意思。唯识宗因为证悟了无有能取、所取,肯定不会有像声闻一样细微的能取、所取的东西,他没有的。并不是以有心见——远离二取,最后有一个自明自知的自证、心、圆成实——而解脱的。中观宗也是因为证悟了胜义中无有自性、证悟空性而解脱的,并不是以有世俗的见解而解脱的。因为中观自续派在名言中、在世俗中建立有自相的法,并不是以这个得到解脱的。所以,这些上上的宗派,对下下是超越的;超越的原因是他们证悟的层次不同,最终最究竟的还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

当然,前辈的很多大德们解释的时候,把中观应成派一直隐藏在我们密宗大圆满当中。实际上,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前后并不明显承认一个中观应成派,这在文字上并不是很明显。但一般大德们在讲的时候,因为中观应成派跟无上大圆满的观点非常相同,因为这个原因,把他的这个观点隐藏在大圆满当中。实际上,在《入大乘论》中几乎看不到中观应成派,破的时候一直在破中观自续派的观点。

自续派的观点,当时在藏地前译的时候,应该是没有的。荣索班智达是前译派一位典型的大德。一般在讲前译、后译的界限时,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从藏文的创始者囤弥桑布扎开始,一直到荣索班智达之间,称为前译派;宝贤译师以后,后来所翻译的论著、所建立的宗派叫后译派。所以,荣索班智达以上,是藏传佛教当中所谓的宁玛派。后来,阿底峡尊者以后,噶当派、嘎单派(格鲁派)、萨迦派、觉囊派、噶举派;还有分支,像断法派……有很多不同的派别,这些很多都是后译派,也叫新译派。

发愿如皎洁月般遣除众生热恼

我前面也讲过,从历史来看,阿底峡尊者之前,在这个时候,前译派和后译派有一些争论比较严重。后来,前译派和后译派基本上各教派都是和睦相处,而且这些教派都有闻思修行,都有学习、禅修。从某种意义上讲,藏地各派的教法,几百年、上千年以来,一直很兴盛,培养的这些高僧大德们都是学习大乘佛法的。所以,他们利益众生的心也特别恳切,我们通过历史也可以看出来。他们当中有特别多优秀的、真正的实修实证者,一直到现在也层出不穷,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因此,藏传佛教到目前为止,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遇到了各种各样毁灭性的灾难;但是从整体上讲,其戒定慧的行止一直没有变,培养出来的大德们不但是智慧上比较优秀,更重要的是在禅修和成就上。很多高僧大德,不是只会讲得特别天花乱坠,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在实修实证上,不断涌现许许多多名副其实的、了不起的、伟大的人物。

虽然现在可能整个浊世越来越黑暗,在这个时候,我们后学者跟前辈大德一样特别了不起的话,可能也难以寻觅;但比较而言,如今在各个寺院有完整的闻思修行的传统;还有清净戒律,不管是哪个教派,除了极个别所谓的密咒士以外,基本上都是按照菩提萨埵,也就是按照静命论师的别解脱戒行持,即律派,戒律的观点很重视。

所以,从前译派开始,他们的整个规则,见解为龙猛菩萨,行为与萨霍堪布、也就是静命论师的行为融为一体;一直到现在,像皎洁的明月一样,遣除众生心灵炽热的烦恼,一直住于世间当中。我们作为后学者,应该尽量净除自相续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违缘。遇到这样特别殊胜的妙法和传承的时候,就像盲人拉到大象的尾巴一样,始终紧持不放,一直精进地修行;同时也要发愿,我们所学到的这些智慧,将来真的能利益众生,遣除黑暗世界的迷茫。这方面,大家要发愿。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