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35 返回
字体: A- A A+

第35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我们讲《入大乘论》,明天星期六,还是有课。

《入大乘论》讲到有一个疑问:

若说:如果稍许也不视为有实法,那么方便的行为就中断了相续,远离了大悲,如果智慧与悲心不圆融,也不会解脱。

这是对方这样认为的。昨天前面的教证当中已经讲了:所有现有的一切万法实际上少许、微尘许、芝麻许都不成立,昨天教证中已经讲了。如果这样的话,那利益众生的六度万行的方便行为全部都已经中断了,相续中断的缘故远离了大悲心。如果真的远离了大悲心,那智慧和悲心无法圆融,怎么会得到解脱呢?显空双运或者智悲双运无法建立,是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实有,你对众生生起悲心也可以,悲心也是实有的;但是全是空性的……

一般来讲,在宁玛派的观点当中,这是很容易建立的,其他有些宗派在理论上也比较难建立。我大概八几年的时候讲过麦彭仁波切跟单秋的一个辩论,现在麦彭仁波切著作当中有,记得当时单秋问麦彭仁波切:如果一切法都是空性,那怎么产生悲心?产生悲心方面很困难的。麦彭仁波切说:如果有实有的法,那产生悲心更不可能,如果你的有些上师认为是实有的,那可能你还要再次考虑考虑。麦彭仁波切给单秋的有些教言用的方式很婉转。当时单秋是很了不起的大德,他修行确实很认真,但是他的有些见解跟其他宗派有点相似,尤其是着重提出相似胜义谛的空性方面,麦彭仁波切有一个除疑论《单秋除疑论》,遣除他的疑惑的这么一个论。

单秋是现在的班马县那边的人。当时有一个格西叫嘉瓦多昂,他是格鲁派的,去华智仁波切面前去求《现观庄严论》的法,华智仁波切给他讲了一个发菩提心,七十义当中只讲了一个发菩提心——知母念恩,七种修法里面的第一个修法,让嘉瓦多昂回去修菩提心,什么时候修完了以后你回来我给你讲。

后来他去到现在法王降生地对面的一个森林,在那个地方修了九年。后来回去到上师那里验证的时候,华智仁波切说:现在可以,你修菩提心已经修了九年,修得不错了,我现在给你讲《现观庄严论》,一边吃人参果一边给他传《现观庄严论》的七十义。七十义还是很难懂的,他只是一顿饭的功夫当中给他讲了。后来那个格西在多科那一带讲法比较多。包括智钦丹碧尼玛、龙多活FO的上一世赤洛活FO、单秋仁波切,他们修菩提心修得很好;但是抉择空性方面的见解跟其他的宗派有点相似,后来在一系列的辩论中也出现过。但确实那个格西在华智仁波切面前发愿修菩提心以后,已经修了九年,光菩提心的七种修法就修了九年,后来真正生起了菩提心,有这个说法。

智悲双运,不能把众生看成实有,如果看成实有,那空性大悲藏没办法行持。

大悲是缘众生而生起,但不需要见众生实体有实法成立,对于有情不成立的同时显现苦乐的一切,只是如幻而饶益,结果就成了不耽著无疲厌的清净大悲。因此对于方便的行为不需要视为有实法。为此,空性能除一切畏惧,不应该畏惧它。所谓的“犹如大海本安住,能生种种一切法”是指,如同大海中掀起波浪,其实波浪本身就是大海一样,于空性中不动摇的同时显现种种相,显现本身就是空性,不加遮止而自然安住,不加取受安住自寂灭。又云:“现量不念广大藏,入此道得平等王。”现量显现外相与分别,显现本身不成立二者,因此无有取舍,心也不存在有实法,因此自然无有分别。自性安住无有所作,因此说“广大藏”。由于远离一切执著,而趋入清净之道。如果具有这样的智慧,那么就会获得平等王佛果,而以取舍的心不会获得。这一道理在《抖擞妙力续》中也说:“无立无愿抖妙力,无作任圆前真如,净念行动大乐性,凡行邪念欺何者?无二大乐众生享,由迷乱故择歧途,上述大道彼不二,了知平等诸佛尊。”众生与佛陀自性无二无别的缘故,无有以道改造,因此无所修行。能知与所知无所增进,因此抖擞妙力。功德的差别无所上行,因此无愿。违品与对治无二无别,因此无有所作。佛陀的一切法本来安住,因此任运圆满,就称为“前真如”就算以迷乱的心染污这样的意义,但自性无有改变,因此说:“净念行动大乐性,凡行邪念欺何者?”分别心本身本性不成立,那么由它所动的一切行动岂能成立?为此,就是心性无二的菩提心大乐,它怎么会被染污呢?就像以阳焰水不能染污虚空一样。显现似乎染污,那也是清净的大道,如同阳焰与虚空自性无二无别一样,迷乱思择为轮回道,以不迷乱而抉择为解脱道二者也是自性无别的缘故,如果瑜伽士证悟意义并达到稳固,安住在此境界中,就与普贤金刚萨埵密意相同。如果了知平等,那么就是所谓的“佛陀尊”。关于此理,《金刚六句续》中云:“已成断除勤作疾,任运安住故为定。”诸法的自性是普贤如来身金刚、语金刚、意金刚大乐的境界中已成圆满的缘故,断除了违品与对治取舍之疾,任运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这就所谓“入定”的意义。《金刚萨埵大虚空续》中云:“金刚萨埵大虚空,普贤广大之法界,清净大道普度故,不生不灭无所念。”金刚萨埵是菩提心的自性三时无为法,无有迁变之处,极其坚固,因此称金刚萨埵。“萨埵”一词涉及证悟,这样的意义自然大本智灌顶,自性光明的缘故也是金刚萨埵。虚空是无实法周遍一切的比喻,大是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金刚萨埵也恒常具足五大而安住的意义。

这里说:大悲是缘众生而生起,但不需要见众生实体有实法成立,对于有情不成立的同时你看到这些有情,丝毫许也不成立,如梦如幻的同时也显现苦乐的一切,众生也是如梦如幻的,他们的痛苦和快乐也是如梦如幻的,但要不要避苦求乐呢?还是需要的,因为这样的苦乐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他们而言是真实的,所以只是如幻而饶益,结果就成了不耽著无疲厌的清净大悲。一直这样修的话,不是因为众生有实体、大悲心有实体,不是这样的。大悲心也是如梦如幻的、饶益也是如梦如幻的,这样既没有执著也没有偏心的、清净的大悲是可以的。

在《入中论》的开头,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科判,讲了不分开赞大悲心和分开赞大悲心。不分开赞大悲心的时候,月称论师说“故我先赞大悲心”,为什么先赞大悲心呢?因为大悲心刚开始如种子一样,能发菩提心;中间如水一样滋润菩萨的心,让他不会像声闻缘觉一样入于灭尽定;到了后面圆满的二谛可以享用、享受,“若成熟”。

以前我看《善解密意疏》里面也没有讲得特别清楚,因为前面是“如种子”,中间“如水”,后面“若成熟”,法尊法师翻译的时候是“若成熟”,但是若什么呢?如果是像果实一样成熟的话,比喻和意义是相同的。意思就是说,得了佛果的时候,如果没有大悲心众生得不到饶益;因为有了大悲心的缘故,最后得了佛菩萨的果位时不断利益众生。

“若成熟”在《自释》里面应该有吧?今天没有找到《自释》。藏文的《自释》给我发一下好吧?你还是比较好,赞叹你,找了好多东西(师对身边发心人员说)。大悲心还是很重要,后来《入中论》里面分别赞的时候,大悲心有缘有情的、有缘法的、还有缘无缘的。缘有情是刚开始讲,这里面有个水车,很多人解释得不是特别……意思就是说印度人在河边,有些在水井当中,有些在河里面,专门提水的有一个叫jian车,法尊翻译的是水车,《藏汉大辞典》里面也说是水车或者jian车,但其实它不是车,不然的话车怎么会在水井里面开呢?不好开,始终都是放在水井里面的话……

不说了,不然等会又要跑题。有些开车的人,刚开始到处都去玩,天要黑的时候拼命地跑。所以就像我这样的,刚开始的时候好像很啰嗦,到最后跑得比较快,这样不好。

因此对于方便的行为不需要视为有实法。对众生等法不需要执为实有。为此,空性能除一切畏惧,不应该畏惧它。其实空性能遣除一切恐怖,而不应该害怕空性。《入行论》中云:执实能生苦,于彼应生惧,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如果去执著有一个实有的东西,那一定会产生恐怖的;但如果你证悟了空性,所有的痛苦都会息灭,你怎么会对它产生恐惧心呢?不需要。

有些声闻种姓或者世间人,“一切都空的话那我怎么办?”其实不用害怕,他们认为如果空性的话大悲心没有,佛也没有,众生也没有。现在世间人也经常讲“你们不是万法皆空吗?怎么还要去执著?”其实万法是皆空的,但看我们能不能证悟,如果证悟的话确实不用害怕,龙猛菩萨也说,如来所说的空性能根除一切见。

昨天引用的教证后面还没有讲完,这是《大鹏续》里面的教证,其实《大鹏续》也是《普作续》当中的一品,也可以叫《大鹏续》。所谓的“犹如大海本安住,能生种种一切法”是指,如同大海中掀起波浪,其实波浪本身就是大海一样,一味一体,除了大海以外没有波浪,除了波浪以外也没有大海的实质。于空性中不动摇的同时显现种种相,显现本身就是空性,像大海不离波浪一样,其实万法在空性当中虽然显现各种各样,在缘起显现当中器世界也好、有情世界也好,包括众生各种各样的分别念,显现种种相,但显现本身也是空性的。

所以如同前面所讲的一样,不加遮止而自然安住,不像声闻一样“我们好害怕”“今天很痛苦”,马上去遮止,没有必要;也没有必要去接受或者跟随,不加取受安住自寂灭。这句话前前后后提了好几次,不加遮止也不加以跟随。

前面也讲过,上师如意宝以前在讲《直指心性》的时候也讲过,真正禅修的人,或者修大圆满的人,当你显现很多分别念的时候,不像声闻乘或者显宗乘一样,正在入定的时候产生一个分别念特别恐惧,马上用正知正念的哨兵来关注他。当然前提是他有一定的见解;如果没有见解,那跟其他普通的凡夫众生没有差别。因为凡夫也从来没有遮止过分别念,他还是跟随,但跟随的时候他也不会观分别心的本性,直接跟随,但我们真正大圆满的修行人不这样做。

下面这个教证也是《普作续》里面的,也是属于《大鹏续》,好几个续异口同声这样说的,又云:“现量不念广大藏,入此道得平等王。”下面有解释,意思是什么呢?

现量显现外相与分别,显现本身不成立二者,现量显现的外面各种各样的相,还有内在的各种分别念,其实这些显现本身不成立。外在的相、内在的分别动念不成立,如果不成立我没有必要取舍,因此无有取舍,心也不存在有实法,外境也不存在、分别念也不存在,执著它的心也没有实有的。

因此自然无有分别,自性安住无有所作,因此说“广大藏”。修行当中,不管是现量见到的,还是分别念的所有各种各样的显现,就像刚才前面讲的一样,不去分别的话,按照因明的说法,万法都是刹那刹那毁灭。所以,你这样的相续延续下去只是一个错觉,只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会自然而然灭的,因此可以叫“广大藏”。为什么叫“广大藏”呢?前面已经讲了,因为没有能取所取,没有实法,其实万法就是这样的一种本性。稍微对大圆满有所认识的、有所了悟的人来讲,这里字字句句都觉得“是的是的,就是这样的”,稍微反观自心的时候马上会明白的。

由于远离一切执著,而趋入清净之道。如果具有这样的智慧,那么就会获得平等王佛果,而以取舍的心不会获得。所以,在这样的了义的续部当中,不取舍是很重要的。有一部经典是比较早期翻译的,当时佛陀去一个地方,有一个叫做善思的童子供养佛陀,佛陀对他以偈颂的方式来讲,《善思童子经》:此供养甚深,世间无解者,不取及不舍,此供养最胜。我们世间当中的供养很重要,但是最甚深的供养,世间人不能了解,是什么样的供养呢?在佛面前懂得了无取无舍的道理,这是最殊胜的供养。

现在很多人对上师、对佛菩萨,供养花、供养水果、供养衣服、供养各种各样的东西(原来刚开始经常买一些肉去供养上师们,但现在好像没有听到)。当然也许世俗当中,这些供养也是很好的,但是一般世间人不能知道的、真正的供养——比如学习《入大乘论》,你就真正懂得了一切万法的实相,自己心的本来实相就是无取无舍的,如果你明白了,明白以后安住在这样的境界的话,那这是真正最重要的一个供养、最殊胜的一个供养。就像我们讲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最胜,一切法供养当中认识到无取无舍的道理是最胜的。

这一道理在《抖擞妙力续》中也说:“无立无愿抖妙力,无作任圆前真如,净念行动大乐性,凡行邪念欺何者?无二大乐众生享,由迷乱故择歧途,上述大道彼不二,了知平等诸佛尊。”《妙力续》,实际上是《普作续》的第二十七品,这里经常说“续”,《普作续》第二十七品当中也有这个教证。

我们在注释上讲吧,每一个都有解释的。荣索班智达确实把每一个教证还是解释得比较细致,前面讲无立、无愿、还有抖妙力,一个一个解释,首先什么是无立呢?

1、无立:众生与佛陀自性无二无别的缘故,无有以道改造,因此无所修行。因为众生和佛的自性无二无别,没有以道来进行改造,因此没有什么所修的、或者所立,这是第一个无立;

2、抖妙力:能知与所知无所增进,因为众生本来具足,没有什么能知所知需要增进的,因此抖擞妙力。抖擞也是一个比喻,直接的意义是什么呢?大圆满的妙力非常的……比较显露、振奋。比如说大鹏正要飞翔的时候先要抖擞,所有的力量外在显露。可能你们也不知道,秋天的时候有些野牛,它想要打架之前,一直有一种自己的抖擞妙力,把自己的力量全部往外显露。我们看到有些飞禽也是这样的,像运动员准备要跳的时候,它把自己所有的力量要显露出来。所以这里,我们自性的妙力通过其他方式来现前,应该是这样的。这里能知所知都没有什么,因为本身已经具足,依靠窍诀知道的话这是“抖擞妙力”,这是第二个;

3、无愿:功德的差别无所上行,因此无愿。成佛的时候也好、凡夫的时候也好,其实他的功德就像《宝性论》里面讲的一样,本自具足。

4、无作:违品与对治无二无别,因此无有所作。违品和对治无二无别,因此无作、无有所作。

5、前真如:佛陀的一切法本来安住,因此任运圆满,就称为“前真如”。佛陀的意义,其实现在也是本来都已经具足,《六祖坛经》里面讲过,不悟的话,佛即是众生,一念悟的话众生即佛。没有开悟的话佛是众生,一念间如果开悟的话,那众生是佛。这里,佛陀的一切法本来都是安住的,所以叫“前真如”。

就算以迷乱的心染污这样的意义,刚才这样的佛性,这样的意义,但自性无有改变,前面讲“无作任圆前真如。”

因此说:“净念行动大乐性,凡行邪念欺何者?”意思是,清净的念头和清净的行动在大乐智慧当中本身已经具足了,这样的话,凡夫的邪行和凡夫的邪念能欺骗什么、能欺惑谁呢?其实什么都做不了。实际上本身特别清净,那其实凡夫人做不了什么事情。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当中说得很好: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本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佛和众生本来不是他体,这一点凡夫见到是他体的,圣者见到佛和众生一样,原因是什么呢?一切众生本来清净,三世如来在不同的经典当中也是这样宣说的。所以,佛和凡夫的差别可以这样说。

分别心本身本性不成立,那么由它所动的一切行动岂能成立?本来也是一切万法都不成立,而且能生起所有的这些显现,其实是分别心造成的。分别心本身也不成的话,那怎么会有这些法呢?《入楞伽经》中云:诸法不坚固,皆从分别生,以分别即空,所分别非有。这个讲得很好。诸法不是坚固的,为什么呢?因为是分别念产生的;分别念自己的本体是不是存在呢?它也是空性的。如果分别念也空,那所分别的外境也是不存在的。

这些教证有时候还是很好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什么感觉,有时候我得到一个好的教证的时候两三点都睡不着,觉得很好。以前北京大学有一个老师,他说他们作为研究者,稍微有点成果的时候,这种快乐没办法用金钱衡量。确实,如果不重视的人也无所谓吧。但是如果经常关心这样的道理,哪怕遇到一个教证,或者遇到上师比较好一点的一个教言就觉得特别特别好,一直想把它珍藏起来。

我们现在准备做一个密宗词典,从去年开始堪布一直在说。我也没有时间,不是专业的,但是最近偶尔空出一点时间来做一点。有时候找到一个好的词,不管汉文、藏文上面很好的话,好长时间当中,“哇,这个词用得太好了,以后一定要把它用上。”可能这方面不关心的人也无所谓吧,“今天中午吃什么东西呀?分什么东西呀?分的东西好吃吗?甜的、还是咸的、还是酸的?今天能不能班上给我们发一点酸酸的东西……”晚上做梦的时候都是生活委员给你发一个特别喜欢吃的东西,但是关心法本的人确实也是对法本比较重视。每个人的爱好也不同,有些并不是爱好,可能是一个工作性质。因为你不得不这样工作,在工作的压力下也需要这些资源,这也是跟自己的工作也有关系,不管怎么样还是很好的。

为此,就是心性无二的菩提心大乐,下面讲,刚才的净念行动大乐性,它怎么会被染污呢?就像以阳焰水不能染污虚空一样。显现似乎染污,阳焰好像把整个虚空盖住了一样,那也是清净的大道,如同阳焰与虚空自性无二无别一样,当时的虚空和当时的阳焰不可分割,迷乱思择为轮回道,如果以迷乱的思择变成轮回道,以不迷乱而抉择为解脱道。如果以不迷乱的抉择成为解脱道,二者也是自性无别的缘故,

如果瑜伽士证悟意义并达到稳固,安住在此境界中,在这里瑜伽士是指真正的修行人。我想我们当中肯定有证悟的吧,没有证悟的话辛辛苦苦讲了也没什么用的。只不过显现上装着不懂,显现上装着打瞌睡,显现上装着产生分别念,显现上装着自己脾气可大了,大圆满修得越多,脾气越来越大。这是显现上,我有时候能观清净心,肯定是显现的。我看有些人越修越心情不好的话,肯定是显现的,可能是在我们面前显现的,这样想的。

如果瑜伽士证悟意义并达到稳固,不仅是证悟,不是今天可以了,明年全部消失,无影无踪,不是这样的。很稳固,安住在此境界中,并且安住在这样的境界当中,那就与普贤金刚萨埵密意相同。与普贤金刚萨埵的密意相同。

如果了知平等,那么就是所谓的“佛陀尊”。如果了知了平等,那么就是所谓的“佛陀尊”,无有差别。这个人虽然现在他的身体跟一般人一样,但实际上他的智慧可以说跟佛尊、跟圣者一样,应该可以这么说。

我们经常这样讲,如果懂得了《大幻化网》的意义,懂得了空性的意义的话,那跟圣者的相续没有什么差别,生起菩提心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向他顶礼。通达了这样无取无舍的境界,不管身相是什么,在家人也可以,出家人也可以;男的也可以,女的也可以;富贵的人也可以,贫穷的人也可以;长得比较好看的也可以,难看的也可以,什么样的身份都无所谓——只要相续当中有这样的境界的话,那值得大家顶礼。

关于此理,《金刚六句续》——有些里面说是一个续,有些说就是《普作续》当中的一品,应该是《金刚六聚品》,这样可能好一点,也是《普作续》里面的。下面又讲一个(教证)。前面有辩论、有答疑,现在全部是依靠大圆满的续部和一些大德们的教言来讲很深的境界。这个大家也应该知道。《金刚六句续》中云:“已成断除勤作疾,任运安住故为定。”

下面也是对《金刚六聚品》中这句话的解释。诸法的自性是普贤如来身金刚、语金刚、意金刚大乐的境界中已成圆满的缘故,断除了违品与对治取舍之疾,“已成”指的是诸法在普贤如来的身语意无二无别;“除勤作疾”,因为诸法都是在普贤王如来的身语意无二无别,那我们的对治和违品实际上是一种勤作的疾病。任运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这就是所谓“入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入定”。“意义”,这里有几个“意义”,是“者”的意思。汉文当中没有的话也可以,前面都有一个“意义”。对那个教证解释的时候,也是这个意思吧,“意思是什么什么”,和这个意思是一样的。这是解释刚才前面讲的《金刚六聚品》中的教证。

接下来是《金刚萨埵虚空续》,这也是《普作续》的另外一个名称。其中是这样讲的,《金刚萨埵大虚空续》中云:“金刚萨埵大虚空,普贤广大之法界,清净大道普度故,不生不灭无所念。”

这个教证,荣索班智达最喜欢,他讲得很广很广,下面都是围绕这个教证讲的。大家要注意,这个什么时候讲完,我们晚上就可以暗暗地做美梦,好吗?

荣索班智达的这种解释方法,我想起与德巴堪布的解释方法比较相同。德巴堪布根本不管时间,慢慢、慢慢地解释。今天早上,我家里来了一位堪布,他旁边有几位堪布。有一位堪布跟我说,德巴堪布住世的时候,有一次他们在他那里求了阿琼堪布的有些耳传的大圆满。他们大概待了十来天,每天早上七点开始讲课,一直讲到十二点多——每天早上这样(师笑)。到了十二点的时候,开始吃中午饭。像这样,每天都是早上七点到十二点。我以前也在德巴堪布座下得过一些传承,包括《大圆满前行》。

一般老的一些上师们讲的时候,根本不看下面人的想法。看也不看,他一直这样讲,不管你在下面是睡觉也好,反正怎么样也不看,你怎么样都无所谓。但我们比较敏感,看到角落上有个人在睡觉的时候,一直专注这个人,“哇,他怎么还没有醒过来?”传统的上师们,“听不听是他的事情,反正我好好讲”。所以,荣索班智达跟德巴堪布的风格有点相同,讲的时候,就慢慢地开始解释。

什么意思呢?这个教证的每个词,下面基本上一个个都解释了。

金刚萨埵是菩提心的自性三时无为法,无有迁变之处,极其坚固,前面讲了,金刚萨埵、菩提心是一个意思。因此称金刚萨埵。“萨埵”一词还有一个意思,涉及证悟,“萨埵”,刚才“萨埵”是坚固,或者勇士的意思;“萨埵”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证悟的意思。怎么证悟呢?这样的意义自然大本智灌顶,依靠自然大本智进行灌顶、进行驾驭,这样之后,自性光明的缘故也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这里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坚固,三时不变无为法;一个是证悟,证悟了大本智,大本智驾驭一切。这个叫金刚萨埵。

刚才是金刚萨埵,现在是大虚空。以后解释的时候,看能不能也这样解释。

虚空是什么意思呢?虚空是无实法周遍一切的比喻,这里不是有个大,大是什么意思呢?大是菩提心的功德,一切法的自性是菩提心,菩提心原本具有无量功德。菩提心金刚萨埵也恒常具足前面讲到的五大而安住的意义。前面用五大来解释。刚开始时,五大和六明点已经讲得很清楚。

下面不另起一段,直接接上。

总而言之,诸色的自性是虚空本性,同样诸法的自性于金刚萨埵的自性中成佛的意义。宣说“菩提心是普贤”一词说明“诸法自性正等觉”的意义。“普贤广大之法界”,所谓“普”是不混杂与圆满的一切法。不混杂是显现种种。圆满是自性不二。一切的一切无有恶劣所舍,因此是普贤。诸法的本性就是它。如同虚空是安住于一切有色的自性中,并且无有阻碍,无有狭窄。同样,普贤的自性也无所不聚,故为广大。为此称“法界”。总之,诸法是菩提心金刚萨埵的自性或者菩提心普贤如来的自性正等觉,一切的一切均广大。因此金刚萨埵与普贤如来也是同义。广与大也是同义。如云:“普贤金刚萨埵性”与“广哉大哉广大法。”真如义是大道,并不是像下乘那样修行其他道而获得其他果。它的自性,就是一切有情安住于自性解脱中,即称为大道。任何瑜伽士证悟境界稳固,与吉祥金刚萨埵或普贤如来平等,也称为解脱复解脱,也称为“复成佛”此续又云:“诸义如实不动摇,无作故解脱复解脱。”《稀有续》中云:“证悟稀有此菩提,金刚萨埵之本性,菩提伽耶复成佛。”

总之,每一个都有个“总之”。刚才的金刚萨埵大虚空,归纳起来,也就是说如果把上述的意思归纳起来,诸色的自性是虚空本性,同样诸法的自性于金刚萨埵的自性中成佛的意义。如果归纳起来,或者总而言之,所有色法的自性其实跟虚空的本性一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有的色法也是不离开虚空的。这样的话,那所有的诸法的自性也是跟金刚萨埵无二无别,早已成佛,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以上讲金刚萨埵大虚空。

下面讲普贤广大之法界,什么是普贤呢?宣说“菩提心是普贤”一词说明“诸法自性正等觉”的意义。“普贤广大之法界”,

这里要解释“普贤”,所谓“普”是不混杂与圆满的一切法。不混杂是显现种种。圆满是自性不二。哇,一个一个地解释好累啊!(师笑)对吧?不混杂是指在世俗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显现,比如显现各种不同的人、各种不同的思想、各种不同的爱好;人也是有种种的,哪怕十个人,十个人也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爱好、不同的习气、不同的表达方式。其实看起来都是人,实际上完全不同,有种种显现。但这些所有的不同,实际上在自性当中是不二的,再怎么不同,不超离菩提心,不超离空性。一切的一切无有恶劣所舍,其实说“贤”也可以。他可能把“普”和“贤”两个分开讲:普,一切世俗和胜义的这些法都包括;贤,所有的显现也好、自相也好,没有一个所舍,全是好的。如果别人问什么叫普贤?普,就是世俗和胜义当中不混杂的种种显现,本性当中圆满的这些;贤,没有一个所舍,全是好的——这里的“好”,也不一定是我们所说的“好”,指自性当中没有一个需要舍弃的。我们现在还不懂“普贤”的时候,有些人不是“普贤”,全是“普恶”:这里这个地方也不好,周围的人也不好,我的心情也不好,天气也不好,现在整个社会的时代也不好,我吃的也不好、穿的也不好,空气也不好等等,有很多,就是普恶,但这里是普贤。因此是普贤。诸法的本性就是它。如同虚空是安住于一切有色的自性中,并且无有阻碍,无有狭窄。也就是刚才讲的普贤广大之法界,为什么说广大之法界呢?因为特别广大。同样,普贤的自性也无所不聚,故为广大。为此称“法界”。广大法界,真正的本体当中没有狭隘的、没有狭窄的。就像虚空一样没有狭隘、容纳一切,就像百川入大海一样容纳一切,我们的心实际上也是容纳一切的。也就是说,普贤自性没有一个不具足。

如梦如幻的世间中背着如梦如幻的包袱,宽容、放松

我前面也讲过,真正的修行人,不管你修得好不好,不管你有没有证悟胜义谛、大圆满;但是从做人的角度,应该是心比较宽容。这个是真的,我们学到《入大乘论》,处处都是比较放松的,比较……有一种很……怎么说?已经表达不出来了。反正不是处处都有阻碍,一直扛不过去、熬不过去,特别焦虑,所有的聚焦点在一起,心里一直放不开。这对自己的修行也不利,生活也不利。

所以,在这里一直讲你的心态,如果什么都能接纳——但这种接纳,并不是像有些人特别怠慢,或者人很差劲,什么都不知道,取舍也好、因果也好,什么都不知道,不是这样的。我们藏地人说,人不能像牛粪一样,牛粪什么取舍都没有,好的、不好的,什么都不知道。人不是这样的,一般通过学习以后,知道世间当中所有的这些,显现当中都有不混乱的、不混杂的种种显现;但实际当中真的,你再稍微观察的话,如梦如幻;你再观察,一切都是远离四边八戏的,从来没有产生过,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如果懂得这样的道理,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工作、修行,你不是不勤奋,会勤奋的,因为如梦如幻的痛苦还存在,但勤奋当中你有一种放松感。

有些人也经常说:没有学习的时候,不管是生活也好、工作也好,特别计较、特别焦虑;但是学到这个以后,虽然不能放下所有的事情,但至少自己的心态比以前放松。什么事情,如果得成,当然非常好;如果不得成,好像有一个依靠处,“哎呀,不得成也没什么。名言当中如梦如幻,胜义当中一切都是等净无二、无二无别”。就这样一想,可能在生活当中,确实很多事情都会转为道用。

听课的时候,看起来大家都很顺利,每个人都没有各自的违缘、痛苦、烦恼。但实际上,就像以前有些大德所说,每一个人都背着一个痛苦的背包,只不过背包的大小不同,有些人背的痛苦的包特别大,走都走不动。只要是凡夫人,肯定是背着一个痛苦的包,但学了以上的道理后,自己不管走到哪里都比较轻松。

这是刚才讲到的普贤广大之法界,也解释完了。下面也做一个总结:总之,诸法是菩提心金刚萨埵的自性或者菩提心普贤如来的自性正等觉,一切的一切均广大。这里,金刚萨埵或者普贤王如来,看起来一个是报身佛、一个是法身佛。但实际上,我们有时候在理解时,了义的清净如来不是有相的东西,所以你说普贤王如来也可以、金刚萨埵也可以;或者其他正等觉,比如释迦牟尼佛,都可以的,是这个意思。因此金刚萨埵与普贤如来也是同义。哦,这里已经说了。哇,我好厉害哦!真的,我刚才不是想要说这个的,但是我好像跟荣索班智达在同一个思路上,可能是念《荣索班智达上师瑜伽》的加持吧。我有一次得到了《入中论》和《荣索班智达上师瑜伽》的注释,到时候翻译一下。好像堪布德巴在梦里得过一个传承,但梦里面不能算传承,只不过是一个清净显现而已。因此,金刚萨埵和普贤王如来是同一个意思。广与大也是同义。这里广与大也是同一个意思。普贤广大之法界,广和大也是一个法界。你看他细致到广和大两个也是一个法界。广大,广大人民群众……

广和大,下面引用前面用过的《普作续》中的一个教证来说明,如云:“普贤金刚萨埵性”

就是刚才前面所说“普贤和金刚萨埵是一个意思”,这里引用的是这个教证。与“广哉大哉广大法。”广和大是一个意思,也是《普作续》里前面引用的广哉大哉广大法,这里引用了这个教证。

真如义是大道,好像这个地方稍微有几个字需要改一下。到时候可能有些字需要改的话,再跟大家说。最后的版本是真实的,当时是为了法本尽快发给大家。有些地方稍微有几个字要调整。并不是像下乘那样修行其他道而获得其他果。不是这样的,当下。我们这里不像下乘所说的一样。它的自性,就是一切有情安住于自性解脱中,即称为大道。“自性解脱”,可能是清净的意思,即称为大道。

下面开始……对,普贤广大之法界已经讲完了,现在是清净大道普度故。好像普度没有解释,可能当时荣索班智达有事情,来电话了,所以出去接电话了。(众笑)

任何瑜伽士证悟了这种境界并且得以稳固,前面也是这样说的,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特别广大清净的道理。那么,与吉祥金刚萨埵或普贤如来平等,也称为解脱复解脱,因为本身已经自性解脱了,就像离垢佛一样,再次解脱。也称为“复成佛”。又再次成佛。

关于这个道理,这里也引用了两个教证。如果大的方面没有细分,一会用这个教证、一会用那个教证,不是很好。但他现在一直论证刚才的清净大道普度故这个道理,所以引用了其他续部。引用什么续部呢?关于再次成佛,这里引用了《普作续》里面的一个教证,此续又云:“诸义如实不动摇,一切意义没有动摇的,无作故解脱复解脱。”成佛再成佛。就像昨天讲的一样,芝麻许或者微尘许都不动摇,与此同时,没有任何所作能作,那这个时候已经解脱了——本身是自性清净,再次解脱、再次证悟的话,就是复解脱。

另外还引用了一个。这个续部叫《大乐菩提心续》,也是在十七大续部里面。《稀有续》中云:“证悟稀有此菩提,金刚萨埵之本性,菩提伽耶复成佛。”

此处引用了两个教证,前面是为了“复解脱”,后面为了印证“复成佛”,再次成佛。再次成佛,续部当中说,证悟了这个稀有菩提的时候,菩提的本性是什么呢?金刚萨埵的本性。那金刚萨埵的本性,包括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菩提伽耶复成佛,本身在密严刹土当中已经成佛了,他的色身放在尼连禅河河边——在清净的报身刹土成佛以后,再次来到人间,前往菩提伽耶,在那里示现成佛。这在《藏密佛教史》前面讲得很清楚。所以,“复成佛”“再成佛”是这样讲的。

刚才没有解释的普度,可能是解脱或成佛的意思,这里没有直接解释。普度,得度、解脱,藏文里也许是个错别字,“普度故”改为“普解故”。如果需要改的话,明天再说。

总之,大圆满之教典中宣说菩提心之自性与菩提心的安住方便无有不同,只是随同如何证悟自性心安住而已。所谓“无生无灭”是指菩提心无有因缘,因此无有生灭的本性。本性无生无灭无有分别之处,因此称为无所念。再者彼续中所说“无有显现之法性,无勤安住故为修”的道理也是如此。无有取舍,并且无改造而安住的此道在他论中也有宣说。《遣除边暗灯》中云:“众生不现二相续,彼即无生自不得,除彼之外无心故,改造安住有何用?”众生不具有两个心相续,一个的自性是无生,显现迷乱根识认知生起时也是自己不缘自己,因此无有改造与安住的本性。

总之,也是把前面这句话做一个总结。荣索班智达还是挺有意思,你看每一句做一个总结,他今天应该是很开心的时候,讲得那么细。

总之,大圆满之教典中宣说菩提心之自性与菩提心的安住方便无有不同,菩提心的自性和菩提心的安住,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只是随同如何证悟自性心安住而已。因为如果通达自性的话,心一直跟着安住,这个就是一样的。

下面是最后第四句,不生不灭无所念。下面开始讲这个,这个讲完就可以了。

所谓“无生无灭”是指菩提心无有因缘,因此无有生灭的本性。因为菩提心没有世间因生果的因缘,因此没有生、没有灭。本性无生无灭无有分别之处,如果本性无生无灭,那心怎么会对它进行分别呢?石女的儿子从来没有生过、从来没有死过,那缘石女的儿子的念头肯定是不合理的。因此称为无所念。前面是从法方面讲的,后面是从心方面讲的。一切万法本来没有生和灭,如果我想它有生有灭的话,那是痴心妄想,是特别可笑的事情。所以,如果法没有生灭,我怎么会对它有这样的忆念呢?

也是在《普作续》当中引用了一个教证,再者彼续中所说“无有显现之法性,无勤安住故为修”的道理也是如此。前面也引用过,道理也是这样的。无有取舍,并且无改造而安住的此道在他论中也有宣说。无生无灭也好、无有勤作也好、无有改造也好,其他论当中也讲了。其他论是什么呢?《遣除边暗灯》。那天说吉祥音有六个灯,前面是《正见灯》,这里的《遣除边暗灯》也是他的一部论典。《遣除边暗灯》中云:“众生不现二相续,每个众生不可能有两种相续,众生的相续只有一个。彼即无生自不得,但一个相续的话,也是不产生的;心也不可能得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三时的心不得的话,还有一个一相续吗?名言当中有,胜义当中肯定没有。除彼之外无有其他心的缘故,改造安住有何用?如果无有真正实有的心,那改造安住也是假相而已,确实也没有。”众生不具有两个心相续,一个的自性是无生,显现迷乱根识认知生起时也是自己不缘自己,也就是说,一个心的相续,在根识面前,你认为有;但实际上真正去观察的话,这个也是得不到的,以自生也得不到、他生也得不到、共生也得不到;或者我们不用中观的观察方式,用心观心的话,实际上从来没有产生过,得不到的。因此无有改造与安住的本性。名言当中可以说有一个心安住,但实际上,本性确实没有。

所以,学这个《入大乘论》,自己应该对整个无生无灭的道理有所认识。当然,对没有学过中观的人来讲,现在就学《入大乘论》,可能确实不是那么地适应,因为一会说有、一会说没有,不知道下面怎么做。但总的来讲,对一切万法,先用理证来进行推断,然后用教证来说明;对无有任何自性的法,要进行抉择,抉择以后,我们的修行很有意义。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