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36 返回
字体: A- A A+

第36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下面我们讲《入大乘论》,《入大乘论》还有大概七八堂课,十月五号就能结束。在这之前,大家也一样该辅导的辅导,该修行的修行,该参阅的参阅。

《入大乘论》讲到了一个大圆满的理论,这种理论通过比喻、通过故事,以特别微妙的方法来给大家直指、介绍,这样以后,很多人有所感觉。我本人感觉上这次我们讲《入大乘论》,很多人从内心对这部法生起很大的信心,以后要多方面地继续学习、闻思。否则的话,我们相续当中的习气比较严重,光是短短的时间里面听几堂课能不能解决呢?很难说。如果我们道理上真正明白,再进行思维和修行比较容易。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很多人来到藏地雪域,或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平台,能接受到这样的法音时,自己应该以非常珍惜、珍贵的心态来接受;而不能正在闻法的时候以各种散乱、烦恼、痛苦所逼迫而不求正法、寻求其他事情,这是非常不值得的,就像在宝洲不希求如意宝而寻求假宝一样。

当然,我们跟前辈大德们不一定完全有资格相比,但是像前辈的比如说玄奘,还有法显,很多大德当时去印度在那烂陀寺求法的时候,我想在那个时代,在那烂陀寺可能也有很多各种各样不如意的事情。当时有一些小人和一些凡夫人可能他们不一定重视法,可能对一些世间的琐事特别重视,但是他们没有把这些放在眼里,一心一意地求正法。

上师如意宝曾经求学的时候,我相信当时在那个环境里肯定也有很多凡夫人比较低级的事情,但是这些都没有放在眼里。上师从来没有说我以前求学的时候跟谁矛盾、跟谁痛苦,没有这样的;他回来以后所讲的,当时我是怎么精进的,哪一个上师怎么说的,哪一个法师怎么讲的,跟我们讲的全是这些。我在上师面前听了十九年的法,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我以前在求学的时候跟谁矛盾,跟谁烦恼,当时我如何痛苦,这些经历没有传给我们后人。我想我们每个人在求学的时候,目的是什么要搞清楚。

不一样的雪域藏地

求学的地方也很重要,我们讲的五圆满其中的圣地,包括本师、佛法,这些很重要。佛法的话我前面讲过,藏地雪域其实也是很重要的。我好像有一堂课当中也讲过,《大智度论》当中,从当时佛陀跟舍利弗之间的一个对话来看,藏地雪域有很明显的授记,在那里真正能得到正法,这一点说得比较清楚。

在《大智度论》当中讲到,当时舍利弗白佛说: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在北方流行,到底是什么样呢?佛陀说:在阎浮提的北方有特别广大的雪山。因为有雪山的缘故,那里的草药能杀所有的毒,并且食用那里的米谷,依靠它三毒不能大发。三毒不能大发的原因,众生的信心是柔软的,信等五根也能得以成熟。因为这样的因缘,北方的般若波罗蜜多会兴盛的,当时佛陀在相关经典当中说得非常清楚。

当时“阎浮提”指的是印度,印度北方有雪山的地方应该是藏地雪域;而且那里所有的米谷、粮食、青稞、麦子等,如果食用了这些米谷,贪嗔痴自然会减少,众生的信心比较堪能。以此因缘可以得到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显宗讲般若波罗蜜多,大圆满讲等净无二的智慧。

我想这是有一定的因缘吧。确实不敢说来到藏地吃了糌粑以后整个贪嗔痴都没有,不是这样的。但是比较而言,很多大城市里面的人觉得修行方面藏地很殊胜;因为藏地的佛法一直非常兴盛,再加上因为在那里有寂静的神山,还有各方面的因缘。好像到了红尘之后,真正相续当中的贪嗔痴更加猛厉,有这种说法。所以,我想我们待在藏地,确实……我不敢完全肯定,但是这个授记非常相同。

还有《大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当中也有相同的授记,也是在北方行般若波罗蜜多。其实般若波罗蜜多,空性也好、本来清净也好,这个法门是一样的;而且大家如果很好地去修行,应该能得到不同的境界。

过一段时间要闭关,听说给你们发了三斤酥油、两斤奶渣、十斤糌粑,还有菜油,这些凡是你们闭关的人都可以接受。应该有发的,是吧?如果没有得到,我们这边的财务负责人可以给大家提供。我特别感谢财务负责人的堪布、堪姆,分那么多酥油、奶渣不容易。当然你拿了闭关的吃的,到时候不闭关可能不行,这个你要考虑好。如果你真的闭不了关,三斤酥油对你来讲也没事,最好不接受。如果闭关,不管是什么人,也许僧众加持的,吃了糌粑、酥油和奶渣,还没有修的时候已经开悟了,有这个可能性。(众笑)刚才说是因为食用米谷,所以相续当中能生起般若波罗蜜多,那也是非常好。我想跟大家在这里说,大家心里应该作好准备。

一般闭关,自己提前吃的、穿的、住的地方,很多方面作好准备。像以前藏地的修行人,每年夏天经常到农区去化一些糌粑、青稞,到牧民那里去化奶渣、酥油,到了冬天很多人闭关一百天、一个月或者十五天。这次十五天如果没有特别特殊情况,大家也是好好地观修。我前年给大家也说过,一年当中如果可以的话至少闭关一百天,或者一个月,或者两个礼拜,最差最差能不能七天?我现在最差的都没有达到,但我想冬天应该可以的。

今天早上,有些发心人员跟我说:我现在闭不了关,你说怎么办吧。天还没有亮的时候跑到我家里来问。我说那就现在不闭关,冬天放假的时候闭关,那个时候也没有工程了,那个时候酥油、糌粑肯定没办法分。发心的话,如果境界稍微高一点的话,发心也是很好的“心闭关”。有些人天天闭关,像温室里面的花朵一样,没有在外面经受风吹雨打,一旦接触以后好像也不行。有些闭关的人长期跟谁都不敢见,一出来的时候,就像温室里的花,稍微被阳光照射一下马上就蔫了,外面的花它至少一般风吹雨打都不怕。

所以,有时候发心人员来讲,这次不闭关也可以,允许的。当然有个别电力负责人可能有一部分在那个时候基本上没有很多事,可能可以闭关。如果闭关没有规划,我们教务这边也比较担心,说是因为闭关十五天,过后念修净土法门,也接近十五天,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老师指导,可能到后来上课的时候很多人的心都收不回来。我跟他们说应该不会的,这是他们最精进、专心的时候,下次上课的时候可能更精进;而且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不是凡夫人了,因为有些闭关的时候已经开悟了,有些修净土法门已经往生了,所以我说这个应该不用担心。当然我也希望大家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如果没有重要的事的话,机会真的很难得,明年的现在自己还会不会活在人间,谁也确定不下来。明日死谁知,死魔难道是你的亲友吗?

接下来我们开始讲《入大乘论》。昨天前面提出一个问题,今天从提问开始。

若问:如果无改,就不被相的过失所染了吗?

对方问:如果一直处于一种无改的状态当中,那是不是不被相状的过失所染?这样的一个问题。

如云:“具迷乱念之缘间,犹如阳焰于境心,了知自性无所改,不知犹如改阳焰。”乃至迷乱分别念之缘没有灭尽期间,虽然无外境却显现外境的识犹如阳焰般生起相续不断,如果了知它的自性,那么无所改造,无所改造的同时无有改造,如同想改造阳焰一样。依此说明显现分别无所改造、无所遮破。此外宣说也不跟随显现分别,如云:“无念无相之心性,亦不安住无相中,尚不安住无相中,不住有相何须言?”由于不生起寻觅有实法之心,它远离耽著执著相状,因此称无分别之心。如果这样的心也不挂碍安住无相,那么不挂碍安住有相更不必说了。《见解宝灯》中所说“不遮虚幻法相而现量,证悟无相一味胜义界”的道理也是如此。这般无改安住的此义,在《身心无改方便灯》中也说:“无相之虚空,离缘不缘勤,心性之虚空,自性亦如是。身等亦复然,无本故如何,无住若不住,唯成不相违。”就像虚空不存在自法相的缘故,无有缘与不缘对境的勤作一样,心也是无有自性,因此无有勤作之处。身语的一切现行也是如此的意思。

下面也是引用吉祥音的《遣除边暗灯》,他有六个灯,其中前面刚刚引用的灯当中这样说的。

如云:“具迷乱念之缘间,犹如阳焰于境心,了知自性无所改,不知犹如改阳焰。”下面全部都有介绍。

1、具迷乱念之缘间,犹如阳焰于境心:乃至迷乱分别念之缘没有灭尽期间,虽然无外境却显现外境的识犹如阳焰般生起相续不断,凡夫众生的迷乱分别念,一直还没有灭尽之间,从凡夫一直到迷乱分别念还没有(灭尽)得果之前,虽然外境在本性上观察的时候确确实实不存在,但是显现外境的识就像阳焰一样。昨天讲阳焰跟虚空没有什么差别,像阳焰一样生起的相续不断,我们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或者没有完全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之前,虽然迷乱的显现不成立,但是在我们面前一直接连不断地显现,一直不会消失,现实生活就是现实生活。

2、了知自性无所改,不知犹如改阳焰:如果了知它的自性,那么无所改造,无所改造的同时无有改造,如同想改造阳焰一样。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它的自性,这些所有阳焰一样的外境也好、心识的分别念也好,真正已经认识了这些没有什么改的话,那么无所改造的同时也无有改造。完全明白没有改造的同时实际行动当中也不用作任何改造,就像想要改造阳焰一样,没办法,本来阳焰跟石女儿子没什么差别。昨天前面也讲了,在空性当中哪怕显现蓝色和显现动摇的时候从来没有发生过。所以,外面的显现也好、内心的分别念实际上正在显现的同时没有产生过。

依此说明显现分别无所改造、无所遮破。依靠这个比喻可以明显地说,不管外境的显现,或者是内心的分别,或者显现各种各样的分别念没有任何改造,也不必要遮止。我们要想改造它、想遮止它,也是没有必要的。

明白这样的道理很重要。不然的话,有些人自己认为是某个道场里面来的,应该修行境界很好,有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对这些道理可能什么都没有明白。有些人从来没有听过法,包括藏地的有些道场里面来的人,“我是某某上师那里来的,我得过什么灌顶,我得过什么窍诀”,来的时候自己相续当中有一种特别实有的执著,甚至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包括个别汉地道场来的人,刚开始没有闻思过,一看都看得出来。有些人听课的时候一直打坐,本来听课就是听课,你没必要打坐;偶尔稍微睁开眼睛看看周围的人怎么样,有些人边打坐的时候边睡着了也有。

不说其他时候,听课的时候这个人可能从来没有听过佛法,如果没有听过佛法,光是某个道场里面来的话没有什么值得了不起。有些道友,千万不要说“我是什么什么地方来的,我是什么什么大师的弟子”,刚开始说这种大话的人也许心里面不一定有特别高的境界,因为很多语言基本上能看出来他心里的执著相。所以,有时候来一个新来的人,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虽然说是某个大德的弟子,虽然说是某个非常有名的禅宗寺院里面出来的,而且那里也是待过多少年,但如果内心没有调柔,内心对法没有相应,光是什么地方来的不是很重要。

现在城市里面的有些人有点分不清楚,说什么“他是佛学院来的,他见过上师如意宝,他肯定了不起的,他是什么上师的亲戚”,那不一定是这样,光是亲戚没有什么用吧?跟某个上师一起拍过照片,这也没什么。你拍一个照片,对方相续当中的功德是不是真的能入于他?那也不一定。所以,有时候佛教徒自己没有闻思修行,有很多表现不太如法的现象,这个一定要注意。我们不能说,比如你要找一个老师的话,世间当中也不能说:他以前去过北京大学,所以肯定很了不起;他以前去过南京大学或者哈佛大学,他刚刚从那里来的。但刚刚从那里来,那真正是不是他从那里博士毕业的?如果是的话可以这么说,他光是从那里来的,见过某个大教授,他跟那个大教授照过相,我们应该把他聘请为老师的话,可能世间人也不会承认的。

所以,佛教徒依止上师、依止法之前要先观察,并不是像饿狗遇到精肉一样,马上去吞没,这是不合理的。这里讲无有改造、也无所遮破,本性上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懂,这只是一种理论,也没有意义的。

此外宣说也不跟随显现分别,后面还宣说不跟随,不管是任何分别,不管财也好、名也好、色也好,都不跟随。

在《遣除边暗灯》当中(六灯之一)这样讲的,如云:“无念无相之心性,亦不安住无相中,尚不安住无相中,不住有相何须言?”下面都有解释的。

由于不生起寻觅有实法之心,它远离耽著执著相状,因此称无分别之心。因为没有生起寻觅有实法的心,这是无分别,可能藏文当中有个“无分别”。因为没有生起有实法的心,所以没有真实的分别念。它远离所有的耽著和执著相状,因此称为无分别之心。如果这样的心也不挂碍安住无相,刚才说无念无相,无有分别念也无有相。既然没有相的话无法安住,没有安住的话无相,那连无相都没有怎么会是有相呢?那么不挂碍安住有相更不必说了。相都没有,那怎么会还有一个有形的相呢?如果无相都没有,那有相根本得不到。

这个道理也是引用了《见解宝灯》当中的教证。那天说吉祥音有六个灯,前面提过《正见灯》《遣除边暗灯》,这里是《见解宝灯》,这是第三个;还有《心灯》,心的明灯;还有《身心无改灯》《禅修灯》——他总共造了六个灯,这六个灯主要是讲观修方面的意义。他的这些论典非常重要,正因为这样,荣索班智达也引用了吉祥音的教证。一般前译派非常重视吉祥音尊者的言教。这里前面的几个灯已经引用了。好像《入大乘论》当中没有全部引用,只是部分引用了。

《见解宝灯》当中是怎么讲的呢?《见解宝灯》中所说“不遮虚幻法相而现量,证悟无相一味胜义界”的道理也是如此。这个道理也是相同的,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遮止像虚幻一样的法相;如果去遮止的话,就像遮止虚幻的法一样,没有必要的。这些现量见到的法,实际上如果没有遮止、也没有跟随的话,证悟无相一味一体的胜义界,这是最殊胜的境界。没有相,有相和无相都不成立,中观里面叫“离戏”,密法当中叫“等净无二”,是这样的境界。这个灯当中所讲到的道理也是如此。

这般无改安住的此义,在《身心无改方便灯》中也说:刚才吉祥音所造的《身心无改方便灯》当中也是这样讲的,身体和心都没有改。所以在这里“无改”是很重要的,不要去改造,“无改”在密法当中是很重要的。这里怎么讲呢?“无相之虚空,离缘不缘勤,心性之虚空,自性亦如是。身等亦复然,无本故如何,无住若不住,唯成不相违。”字面的意思,下面也有解释。

无相之虚空,离缘不缘勤,心性之虚空,自性亦如是:因为虚空是没有相的,如果虚空没有相,那么缘虚空、不缘虚空的勤作没有,远离缘和不缘。同样,心性之虚空,自性也是一样的,这个真的很重要。我们认为虚空没有、但心是有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虚空没有的话,那不可能有虚空的勤作。如果观察的话,心跟虚空的法相一样,心也有缘勤、不缘勤,或者勤作有没有呢?不可能有的。

身等亦复然,无本故如何,无住若不住,唯成不相违:其实身体、语言这些也是一样的。三门当中,如果心没有,那身体通过中观的方式观察变成微尘;通过三时来观察,其实身体和语言也是没有的。如果身语意一切万法都没有,就像虚空一样,怎么会有存在呢?都是无住的,没有安住的。如果无住,唯成不相违,那这些法不管是虚空也好、心也好,名言上可能有,但是不相违,实际上没有。虚空也是实际上没有,名言当中有;心也是实际上没有,名言上是有的;身体也是实际上没有,名言上有。这个不相违,因为名言的存在全是迷乱的、错误的结论,所以这是不相违的。

就像虚空不存在自法相的缘故,无有缘与不缘对境的勤作一样,心也是无有自性,因此无有勤作之处。因为心真的是自解脱、普解脱、当解脱(当下解脱)、直解脱(直接已经解脱)。身语的一切现行也是如此的意思。身体和语言的一切现行实际上也是如此。这个教证,你们也好好想一下。

我跟你们讲过两三次吧。1987年,以前我听的时候,当时闻思的时间很短;但是自从法王如意宝讲完以后,好像在密法和显宗大的框架上打下了特别坚实的基础。每次很多时候想起来这些道理,比如虚空跟心没什么差别,其实身体和语言是一样的,那世间所有的万法从道理上讲是一样的;不过我们众生很可怜,一直迷恋,被执著束缚,一直这样的。从道理上观察,荣索班智达的思路,或者他引用的前辈的道理里面有很甚深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对一个修行人的一生很重要。

我以前一直想临死之前给大家传一遍,但是幸好……现在传可能好一点,如果早一点传,后来不一定有机会,因为早期各方面的条件,得到的人可能少一点。现在虽然不像前几年一样各方面都比较如愿,但总的来讲,也有人得到这样的法。

不说其他的,光是这个教证里面的道理,经常观自己心的人来讲,“哦,原来真的是这样的,你不说不知道,一说马上稍微碰一下,就‘嗯哼,就是这样!哎哟,今天好好睡觉,好好吃饭,其他不用什么了,完全明白了。’”也许会有这样的感觉。

你们看这个教证,如同虚空无有勤作一样,心也无有勤作,身心也是这样的。但是名言当中,好像缘起法的产生、显而无自性的显现也好,这些无欺而存在;但这种存在是一种虚妄的,跟实际有很远的距离。所以,为什么众生沉溺在轮回当中的原因是这样的。

这样的道理,其实不学佛的人也应该明白。心和虚空一样,我们可以跟他辩论,今天这里的虚空是很重要的。每一个人前面都有虚空,如果用个什么其他的比喻有点困难;但是虚空的比喻,不管东南西北的人都能享受到虚空的待遇。这样的话,也可以从理论上讲,心和虚空一样;从各方面讲,因缘方面也好、颜色方面也好,很多方面是一样的。虚空不存在,心也不存在,那这样的话,烦恼怎么可能存在?好多方面都可以比喻。

以上通过教证来论证,这样的话,没有信心的人能得信心,没有证悟的人可以让他证悟,他引用了一些教证。下面用另一种思路来讲。

现在稍稍宣说禅定的关要性障碍:虽然总的来说就是上面所讲的三十种歧障,也就是见修二者的关要性障碍,就成了此处稍加详细宣说的关键性障碍。其实细微执著分到底是不是障碍,很难以通达,因此略微解说。也就是主要宣说禅定的关键性障碍,《入菩提心诸境》(前文中引用的是《大鹏续》)中云:“不住不念无缘境法道,回向细微部分境所生,修念法身无有胜进义,自然本智不念如实住。”修无分别的诸教典中承许说:“修无分别时,心不依不住任何处,不缘于任何对境,无论如何修无分别即是法身之道。”承许“心的安住、所缘与显现分别一切相视为障碍过患之后远离它们是不颠倒的道”,这是没有离开回向的细微部分,由普皆回向的对境所产生,即是“真实在修分别念”的意思。其中所谓“回向的部分”是指希愿,希求的法相。所谓的细微部分,不是像声闻一样安住于有缘之地,但安住于愿求之边,因此是堕入取舍之边的分别心。

现在稍稍宣说禅定的关要性障碍:虽然总的来说就是上面所讲的三十种歧障——二十三种歧途和七种障碍已经说了,也就是见修二者的关要性障碍,前面已经讲了。就成了此处稍加详细宣说的关键性障碍。在这里,再详细地宣说禅定修行当中的关键性障碍。其实细微执著分到底是不是障碍,很难以通达,意思就是说,我们很难以通达有些细微的执著到底是不是障碍,这个道理很难以通达。因此略微解说。也就是主要宣说禅定的关键性障碍,在禅定的过程当中,很多修行者、禅修者自己发现不了,认为自己修得很好;但实际上有一个障碍一直在扰乱他,他自己没发现。所以,在这里依靠一些教证再进行说明。

《入菩提心诸境》(前文中引用的是《大鹏续》——也是《普作续》的异名)这里引用的是除了刚才前面讲的几个灯以外的一些续部。最近我看到宁玛续部当中,同一个教证在不同的续里面讲了很多次很多次,这个续里也是讲这个教证、那个续里也是讲这个教证。那天我说到《不没胜幢金刚萨埵虚空续》,在《普作续》里说这是一个品——《不没胜幢品》,但另外一个续部说它的名字就叫《不没胜幢金刚萨埵虚空续》。昨天还有《六句续》,我刚开始翻译的是续,后来我看到是《普作续》的其中一品,后来又看到另外的宁玛续部当中也叫《六句续》。所以,有些可能也不用改,因为好多不同的续部当中有它不同的名称。

《入菩提心诸境》中云:“不住不念无缘境法道,回向细微部分境所生,修念法身无有胜进义,自然本智不念如实住。”荣索巴尊者一个一个进行解释。下面基本上对上面的内容都解释了。首先不住不念无缘境法道,这里讲这个句子。意思是什么呢?这里说修无分别的诸教典中承许说:“修无分别时,心不依不住任何处,心不依靠任何处,也不住任何处,不缘于任何对境,无论如何修无分别即是法身之道。”

不依、不住、不念,还有无缘境界法道,前辈的修行当中也是这样讲的。进一步说,承许“心的安住、所缘与显现分别一切相视为障碍过患,凡是心的安住也好、所缘也好、显现也好,这些分别全部是一种障碍、一种过患。之后远离它们是不颠倒的道”,

不安住、无有所缘、无有显现,认为这个是不颠倒的。其实这种说法不合理。这是没有离开回向的细微部分,这是讲到刚才颂词当中所说回向细微部分境所生,修念。实际上,“我不能修有缘的东西,应该安住于无缘的”,“我不能依靠一个地方,应该无有安住”,意思是有一种无遮或者非遮的单空的修法,但这也不行,叫做没有离开回向的细微部分。由普皆回向的对境所产生,禅宗当中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只要是有一个东西从口里面说出来,其实这不是真正的修行。即是“真实在修分别念”的意思。如果你处于一种单空,“我不能有安住,我不能有所依,我不能有所缘,我不能有显现,我不能有空性”,处于这样的一种无遮或者不存在的境界中,其实这也是一种分别念。这在麦彭仁波切跟其他教派的很多论典当中都讲得非常清楚,刚开始单空很重要,不能舍弃。《定解宝灯论》也说,首先舍弃单空是魔语、魔王的语言,这是不能接受的;但最后还是这样一个单空的话,那这不是中观的究竟道。单空的分别念,实际上也是分别念。

其中所谓“回向的部分”是指希愿,希求的法相。有一种希愿或希求的意思。善根回向的时候,都是把善根给别人、发愿给别人。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回向”的意思。如果任何一个时候用一个“回向”,就用我们平时“回向”的词来解释的话,那是不对的。这里的“回向”,是一个执著、也是一种希望、也是一种希愿,希望众生得到什么什么,是这样一种执著。所以,这里“回向”的意思是部分细微的希求。所谓的细微部分,不是像声闻一样安住于有缘之地,声闻的回向,安住寂灭的边,或者自己获得解脱,这样的心是比较粗大的。这里的细微,虽然不像声闻缘觉的回向、所缘,但主要安住于愿求之边,因此是堕入取舍之边的分别心。安住在一个无改的状态当中,或者无勤的状态当中,已经沦落于一种有相的偏颇或者一种边,这样的话,那也是堕入取舍边的分别心。

刚才第二句回向细微部分境所生,修念,意思就是说,因为回向细微的执著或者这样像大乘的执著一个边,这些都是由外境所生,这个叫修念、修分别念,这不是真正的智慧。不管有分别、无分别,实际上都是一种分别念。

若问:那么,应当如何安住呢?

你说勤作也不行、无改也不行,那我怎么办呢?那我就惨了,我现在修都修不来,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有相也不行、无相也不行,有改也不行、无改也不行,那我现在怎么办哪?

你有办法的,下面还有一句你不知道,法身无有胜进义,你现在的起心动念全部是法身,没有什么更加进步的。佛就在你心中,你现在迷乱也好,什么都可以,只要使劲去玩,这就是真正的法身,不用担心了。

所以,密宗和禅宗,有时候还是有一些不是利根的人往往在这个地方把握不住。阿底峡尊者也说,如果认识它,那一天产生一百个分别念,就生起了一百个法身;但如果没有认识它,那分别念就是分别念,不可能变成法身。所以,这方面还是有差别。

“法身无有胜进义”等宣说了,所谓的法身,并不存在超出众生迷乱相更为殊胜的一个其他意义,就是迷乱相的本性,它只是所谓的本性身称为法身罢了。迷乱相也是心性,心自本体不成立,因此分别念自性不存在,所以显现任何对境相,生起任何心的分别,都是显现、分别念本身自性光明,因此是自然本智自现。《金刚萨埵大虚空续》中也说:“虚空分别无有生,彼分别念如虚空,不著虚空之回向,生大自利之虚空。”比如,当说到所谓的兔角时,由于兔角根本不存在,兔角的意义与兔角的名言二者实际都不存在,未曾说到意义,因此不成立有实法。同样,虚空与缘于虚空而生起的分别念二者平等无生,为什么呢?虚空无有本性的缘故无生,缘于它的分别念无有对境的缘故无生。因此,认为缘于虚空的分别念如同虚空本身一样刹那也未曾产生,观待所缘缘而显现产生的一切分别念都是同理。所以,如虚空般对何法也不贪著的心,不欲求什么也不断除什么,因此称为虚空之回向。如果安住这种境界中达到稳固,则成为佛陀,因此说“生大自利之虚空”。这一道理,在《身心无改方便灯》中也说:“心不缘何法,亦不住何法,心除缘住过,彼有细执心。心无如阳焰,不住亦不缘,虚空不住自,吩咐不具义。”意思是说,比如,阳焰的自性是虚空时,别人不应该吩咐阳焰说:“阳焰,请你不要住于任何所依,也不要缘于任何对境。”缘于虚空也是,别人不应该吩咐说:“虚空,你也不要住于虚空的自性中。”同样,迷乱心的显现许如同阳焰一样,为此不应安住于任何所依,也不应缘于任何对境,也不应以其他分别妄念的部分改造,心的自性犹如虚空无有本性的缘故,对它也不应该改造。

“法身无有胜进义”等宣说了,意思是什么呢?所谓的法身,并不存在超出众生迷乱相更为殊胜的一个其他意义,现在的迷乱相就是法身,除了这个以外,把现在的迷乱相放弃了,另外找一个特别庄严的、清净的、无上的这种法身,是没有的。就是迷乱相的本性,它只是所谓的本性身或称为法身罢了。法身也是它、迷乱相也是它,只要认识的话,确实也是这样的。就像我们经常引用的《佛说不增不减经》里说: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众生界。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大家可能也清楚吧,其实众生就是法身,法身就是众生。当然,对认识者来讲,是这样的;如果你一点都不认识的话,那地球上的众生、七十多亿都是法身、七十多亿全部都开悟了,也不是这样的。但对认识者来讲,确实是这样的,这个很重要。

为什么这么讲呢?这里讲原因。我们刚才说法身就是迷乱、迷乱就是法身,原因是什么呢?迷乱相实际上也是我们的心性,心自本体不成立,因此分别念自性不存在,分别念当中观察的时候,任何不清净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显现任何对境相,生起任何心的分别,都是显现、分别念本身自性光明,因此是自然本智自现。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能都没办法跟荣索班智达辩论,但是让我们做的时候,确实有点不是那么简单,但是道理就是这样。为什么呢?分别念的本性,一个是不存在的,一个本性是光明的;不管任何外境的显现、任何内在的分别念,起心动念显现是什么、产生什么,其实它的自性,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这个就叫做自然本智。自然本智,每一个众生都具足,所以,前面颂词的最后一句也是自然本智不念如实住,没有分别念,如实而住。荣索班智达把刚才《大鹏续》的所有教证认认真真、辛辛苦苦地解释完了。

下面是另一个教证。又想起来了!哎哟,荣索班智达跟无垢光尊者的风格完全不同,虽然他只是字面上做解释,但解释的时候,每一个都还是很有深度的,不像我们解释教证一样。这个教证也很重要。我看每一个教证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好的。

《金刚萨埵大虚空续》中也说:“虚空分别无有生,彼分别念如虚空,不著虚空之回向,生大自利之虚空。”你看每一句里面都有一个“虚空”,“虚空、虚空……”,就像诗学里面每一句都有一个词“即为……即为……即为……”,有不同的修饰,在诗学里面是这样的。但在这里,首先是虚空分别无有生,这是一个总说,虚空没有产生,我们的分别心没有产生;彼分别念如虚空,我们缘虚空的分别念,就像虚空一样;不著虚空之回向,不执著虚空的这种回向、这样的所求,实际上,生大自利之虚空,这个时候得到最大的虚空——真正的自利。后面的“虚空”指的是佛果,或者你成就了。意思是,像虚空没有产生一样,你的心也没有产生,如果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你已经得到了如虚空一样的、佛陀的自利——佛果,你已经成就了。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虚空界当中玩,应该很快乐的。

《金刚萨埵虚空续》是很好的,我都想尝试以后翻译。宁玛巴的十七大续当中有好多特别好的教言,这些续部的教言,像布玛莫扎、嘎绕多吉、莲花生大士、蒋华西宁,还有藏地的个别大德也有一些注疏,这些注疏也是特别殊胜。但是我们短暂的人生只能羡慕,讲一部论可能比较容易,但翻译一部论也是很辛苦的。

你看这里讲很多虚空,可能对没有什么信仰的、没有听过密法的人来讲,“哇,什么意思啊?一直讲虚空、虚空,我都不想听了,什么虚空虚空……”,可能会很生厌烦心。但是如果对自己的心稍微有一点实修,而且对密法有信心、对虚空有一点感情的人,一听到虚空的时候,不但人很舒服,而且好像真的认识虚空一样。

认识虚空,对我们来讲很重要的。我们认识一个领导、认识一个富贵的人、认识一个明星,“哇,我认识某个演员,他今天给我签了一个字,我摸到了他的手,好香啊,我现在都舍不得洗”,“我的手已经摸过某个领导”……尤其以前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些见到过领导的人,觉得好像自己见到佛陀一样,到处都去摆。但实际上,我觉得我们有个虚空的朋友对每个人来讲是最好的,对吧?你们今后找其他的人,不一定对你很好。如果你们要找真正的好朋友,我希望你们跟虚空做朋友,这是最好的。听懂了吗?没有听懂,像虚空一样的。

下面把虚空和兔角对应、虚空和阳焰对应、虚空和我们的心对应,最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师笑)密法有时候很好玩的,知道吧?没有修过密法的人可能觉得特别奇怪,“在说什么呀?这样的言说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各方面都没啥意义”,可能会这样讲,这叫做是一种虚无派。

比如,当说到所谓的兔角时,由于兔角根本不存在,这里又掉了一个字。兔角的名字是虚妄的,因为不存在,光有兔角的名称,其实说不到它的意义,因此是虚妄的。什么样呢?兔角的意义与兔角的名言二者实际都不存在,未曾说到意义,因此不成立有实法。先讲到虚空的名言,虚空实际上跟兔角一样,兔角也根本没有产生。《入楞伽经》里讲到的这个道理比较好,说:如虚空兔角,及与石女儿,无而有言说,如是妄分别。虚空、兔角、石女儿子,这些根本没有,但名言上可以,说的时候也可以说,想的时候、妄分别也可以,比如闭着眼的时候,“哦,虚空是这样的;兔角,可能是兔子头上有个角;石女儿,假设有一个……”我们有些道友“假如说……假如说是这样的话……”所以,假如说有一个石女的儿子、假如说有一个兔角、假如说有一个虚空……分别念可以这样想。同样,轮回实际上也是一样的,《入楞伽经》云:因缘和合法,愚痴分别生,不知如实法,轮回三有中。因缘和合的法,跟石女的儿子、虚空、兔角一样;但作为愚痴者而言,不知道轮回的本性,所以在三界轮回当中流转,也是会有这种情况的。讲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同样,虚空与缘于虚空而生起的分别念二者平等无生,刚才虚空分别无有生,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吧?虚空也不存在,我们要想虚空、缘虚空的分别念,实际上也是同样不产生。为什么呢?虚空无有本性的缘故无生,缘于它的分别念无有对境的缘故无生。这两个为什么没有呢?这里的道理讲得很清楚。因为虚空自己的本性不存在,没有;缘它的分别念,虚空没有的话,那缘它的心、能取的心怎么会有啊?石女儿子没有的话,执著他的绳索或者钳子怎么会有呢?对方都没有,那能执著他的有吗?没有,因为是相互观待的。因此,认为缘于虚空的分别念如同虚空本身一样刹那也未曾产生,这真的很好!你看,虚空和分别念同样没有,那这样的话,执著它的分别念也跟虚空一样,刹那也没有产生过。这还是挺好的!虽然我们不是特别明白,但道理上,大家观空性还是可以的。观待所缘缘而显现产生的一切分别念都是同理。所缘缘,指的是对境。不仅是虚空,我执著虚空的心不产生;同样的,我观待所缘缘的任何分别念,执著瓶子的、执著柱子的、执著房子的、执著电脑的……这些分别念,实际上也是和虚空一样,刹那也没有产生过。从心自己的本面来看,也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这真的是很好的一个教言;或者从外境方面来讲,我们也可以从理论上一个一个进行分析,那外境也是如梦如幻的,根本没有产生过,和阳焰没有什么差别。既然是这样,那我们世间当中所承认的、所有的这些法其实跟虚空相似,没有什么差别。

《思益梵天所问经》中说:世间虚空相,虚空亦无相,菩萨知如是,不染于世间。世间的一切都是虚空相,虚空是没有相的,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于世间不染。可是,我们凡夫人不是这样。在我们面前,虚空是无相的,世间是有相的,我们不知道真相,所以整天被虚空缠着。“虚空天天把我们挡住,好痛苦啊”“虚空天天压着我,好痛苦啊”……有时候确实会遇到生活当中各种做不下去的瓶颈、障碍。其实众生真的很愚痴,如果真正明白这些道理,“虚空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怎么办呐?你叫虚空过去啊!不要压着我,不然我好痛苦啊!”跟这个没有什么差别。所以,这个叫不著虚空之回向。

所以,如虚空般对何法也不贪著的心,不欲求什么也不断除什么,因此称为虚空之回向。虚空是没有什么所缘的。虚空之回向,虚空的一种愿望、虚空的理想、虚空的向往,这个是没有的。我们不贪执虚空一样的向往,对吧?回向也有向往的意思。如果你不贪执任何事情、不执著什么事情、不断除什么事情,这就是虚空的回向。如果安住这种境界中达到稳固,则成为佛陀、大成就者,或者成为仁波切、银波切,叫空行母、瑜伽母……都可以说。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天天都是虚空把你束缚得紧紧的,那这种人,你虽然说是银波切,但其实不是银波切,这是坏蛋、是骗子!因此说“生大自利之虚空”。像虚空一样的佛果,像虚空一样的成办自利。虽然这种自利也没有什么真实的,像虚空一样,但这个称为“生大自利”。

所以,我希望你们把上面的教证写下来做成书签,这样的话,以后真的不小心通达虚空一样的境界了,那个时候啥都空了,不会那么执著了。早上起来的时候读一遍, “虚空分别无有生,彼分别念如虚空,不著虚空之回向,生大自利之虚空。” 好,开始吃饭咯!

这一道理,在吉祥音的《身心无改方便灯》中也说:“心不缘何法,亦不住何法,心除缘住过,彼有细执心。心无如阳焰,不住亦不缘,虚空不住自,吩咐不具义。”

如果吩咐虚空和阳焰的话,没有意义。下面应该有解释,我们看一下。意思是说,比如,阳焰的自性是虚空时,阳焰的自性和虚空的自性是一样的,心的自性也是一样的,别人不应该吩咐阳焰说:“阳焰,请你不要住于任何所依,也不要缘于任何对境。”

我们跟阳焰说话:“阳焰阳焰,你过来,你千万不要住在任何地方,你千万不要想任何法,你千万不要缘什么法!”阳焰本来都没有,从来没有产生过,跟石女的儿子一样,那你这样说的话,别人会想“这个人真的精神有问题啊!”阳焰根本没有,怎么会给它吩咐?这是很愚笨的人。缘于虚空也是,别人不应该吩咐说:“虚空,好朋友啊,你过来,你也不要住于任何虚空的自性中。你不要依靠任何的,你不要产生分别念,你不要走错路。”

天天这样跟虚空说话,那别人也肯定认为这是精神有问题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跟虚空、跟阳焰一模一样的,你跟自己的心说:“你不要安住在任何地方,你不要依于任何地方。”这样的话,你的精神同样有问题。

刚才的教证是说,心不缘任何法,也不住任何法;如果认为心遣除安住或所缘,这样是有过失的,这也是细微的一种执著。下面开始讲,心像阳焰一样。好像颂词里有一句,下面没有解释。意思就是说,阳焰,你没办法吩咐它;虚空,也没办法吩咐它;心也是一样,你不要说“心啊,你不要住在什么地方,你不要缘什么地方”——其实这也是很愚痴的,心本来都是和石女儿子一模一样的,从来没有成立的话,怎么跟它这么说呢?

《菩萨璎珞经》云:人本在虚空,染识三有道,唐自着尘劳,不入本无际。人不管身体也好、心也好,其实跟虚空没什么差别;可是以客尘染污我们的识以后,有三有的道,这样的道也白白浪费,徒劳无益,这样的执著一直没办法入于本来的实相当中。

前面是两个比喻,我们跟阳焰对话不合理,跟虚空对话也一样不合理。下面虽然没有说,但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同样,迷乱心的显现许如同阳焰一样,为此不应安住于任何所依,你对心也是这样的,“心呐心呐,你不要住于任何地方,你不要依靠任何地方,你就安住在光明当中”,那心本身跟阳焰和虚空一模一样的,你跟它这样说有什么用呢?谁给你回话?哪有这样的?

我们有些人产生烦恼的时候,“心呐,你怎么会产生烦恼啊?你不应该啊”。所以,有些噶当派的格西特别痛苦,他产生一个恶念的时候,马上拿一把灰洒在佛堂里面。有些有相执著的上师说:“哇,他是最棒的!他所作善根是最好的!”但其实两个到最后不一定都是最好的,都是处于有相当中,对吧?(众笑)

也不应缘于任何对境,也不应以其他分别妄念的部分改造,“你现在这样不对啊!”用心来观察自己时,“你这样是堕恶道的,你这样不行啊!”心的自性犹如虚空无有本性的缘故,对它也不应该改造。

《米拉日巴传记》里这样讲的:当时米拉日巴尊者得到口诀以后要离开,当时玛尔巴上师跟达梅玛说:你明天好好送一下米拉日巴,他现在要下去了,到深山闭关去了,我该给他的窍诀都已经讲了。当天晚上,达梅玛一直哭——达梅玛跟米拉日巴的关系比较好一点,她一直哭,眼睛都肿了。上师玛尔巴罗扎说:你哭什么呀?人家都得到了那么殊胜的窍诀,现在到寂静的深山里去,认识自己心的本性。他已经认识了本来心的本性是如如不动的,你还哭什么?如果你要哭,你看三界众生,明明没有的东西反而执著,你应该为他们哭,你应该整天想他们。但是,达梅玛好像也不太清楚,她还是很痛苦地送了米拉日巴尊者。所以,有时候每个人的境界都不同,可能上师的境界和荣索班智达的境界是一种;而我们的世界,理论上我们是特别喜欢的,但实际上,我们走我们的路,可能这个也是比较正常的,对吧?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