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32 返回
字体: A- A A+

第32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我们继续讲《入大乘论》,现在正在讲第五品,第五品当中前面有十三种不同的道理,三十个歧途和障碍已经讲完了,这是前面的第七个科判。

第八个科判——所谓的“三种定是”,“三种定是”昨天也讲了,意思就是说,一切万法的本性是空性的,这个叫普贤佛母;本性空性的时候,实际上光明自然具足,这个叫作普贤如来;空和显是无二无别的,这个也可以叫佛父佛母双运,或者说《大幻化网》当中叫作“大乐之子”,因为普贤佛父佛母无别叫大乐佛子,按照《大幻化网》的术语也有这样的说法。总的来讲,显即是空,空即是显,显空无二无别,与《心经》所讲的道理一样,昨天前面讲到了这么一个道理。

今天开始讲第九个问题,所谓的“三大定见”。

所说的“三大定见”,归集于六大明点窍诀中,何为三?即本性、自性、大本性。其中本性无作,自性无改,大本性任运自成。其中无作是指无论众生如何被迷乱染污,但心的自性无有变异。无改是指,无论诸佛以方便如何改造,但菩提心的功德无所增进。任运自成是指,依此超越了经行、净治。这一意义也摄集了大圆满的所有意义。

三大定见——本性、自性、大本性

所说的“三大定见”,归集于六大明点窍诀中,昨天讲的“三个定是”归集为大圆满的五大,这“三大定见”归集于六明点的窍诀。六明点如果广说的话,分为前面讲的法性明点、法界清净明点等六个明点,归纳来讲可以归集于六明点的窍诀当中。如果把六明点再归纳,实际上就是三大定见。

何为三?何为三大定见呢?即本性、自性、大本性。与《空行心滴》当中的法语——本性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比较相同。

1、本性无作

其中本性指的是无作,自性指的是无改,大本性是指任运自成。再解释是这样的。荣索班智达就像波浪式的解释方法,如果我们再解释,其中第一个,无作是指无论众生如何被迷乱染污,但心的自性无有变异。实际上心的自性从来都没有改变过,禅宗也经常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增不减”,凡和圣实际上是不增不减的,也有这样的说法。显现正在六道轮回里面被染污,但是他的心从来也没有被改变过,“心之自性为光明,然由客尘所遮障”,与《释量论》当中所讲的意思相同。

2、自性无改

第二个无改的意思是什么呢?无改是指,无论诸佛以方便如何改造,依靠种种方法,宣说佛法、讲经说法、示现种种神变,这样如何改造,但菩提心的功德无所增进。菩提心的功德实际上从来没有增,所以我们经常说“三世诸佛的智慧跟金刚地狱里面众生的心可以说是没有贤劣,普贤王如来我所宣说。”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佛陀再怎么样改造,如果在这个世间当中有一个能改造的当然可以,但确实是没有,所以叫做“无作”和“无改”。其实这些都是大圆满特殊的法语,也跟世间的有些术语比较相同,“无改”“无作”,或者“本空离基”,这些都是大圆满不共的法语、术语。这是第二个。

3、大本性任运自成

第三,任运自成指的是什么呢?任运自成是指,依此超越了经行、净治。依靠众生本来已经具有如来藏,或者自性光明,已经超越了次第的、逐渐逐渐五道十地的经行;还有依靠种种的,包括空性来进行清净和对治,这些都已经超越了。当然,大家都非常清楚,这些都是从实相而言的。在实相当中,众生的自性没有被染污,佛陀也没有改造;但实际上在显现当中,经过五道十地以后,最后到达涅槃的彼岸,这肯定是有的。

这里讲到,所有的取舍因果,或者说善恶等等都有宣说,有时候有些地方讲“一无所有”,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尤其是对密法和大圆满了解得比较少的人,一直是沉溺在轮回当中,连对显宗的基本法都没有生起真正定解的人,听到特别超越名言的词,可能会有一些疑惑,会有一些担心。

如果是前世也是对这样的密法有所领悟,然后听到这样的道理,尤其是根基特别好的人,一闻千悟,马上了达自性的本来面目,也有这样的,所以众生界应该是种种的。

包括听法的时候,有些确实对法非常有信心,以信心和欢喜心来接受;有些人就像那天讲的一样,也不是很欢喜,也不是很排斥,就像孔雀对雨水——雨水还是什么?我都忘了。下雨是吧?对,有些可能会排斥,像饿鬼一样,饿鬼对雨水比较排斥。

所以,一个人对法的兴趣跟自己的根基有关系,不需要说神通的人,“我前世是什么?你跟我说一下”,有些他说得准,有些不一定说得准。他自己的前世都不知道还说别人的前世,也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前世是什么样呢?今世也看得出来,包括有些佛教徒,以前上师如意宝和很多前辈大德都讲,如果有些人喜欢法本、喜欢辅导员、喜欢堪布、堪姆,与他们合得来,用世间的语言来讲,经常跟他们有共同语言,行住坐卧很随喜他们,说明对这个法有兴趣。有些人听课时、平时接触时一直躲着走,不愿意出来,这种人找到机会的时候悄悄地就退了、不来了。最好刚开始不要跟法师,不要跟相关的人太熟悉了,一旦熟悉了,到时候我想出去他不放的话比较麻烦。

一般世间的学校当中,与老师关系比较好,说明他对学习有一些兴趣;如果对老师特别讨厌,一直不愿意看到老师、或者不愿意听到他的声音,他的成绩、很多行为也有一些关系的。

这里讲到大圆满,确实不是普通人马上能接受的,不要说大圆满,连显宗大乘的菩提心都是模模糊糊的,更超越的大圆满确实比较难证难悟。但也有一部分人,他的根基已经成熟了,瓜熟蒂落,很快的时间当中只要“啪”一下,马上恍然大悟。“哇,是这样的啊。喇嘛钦!喇嘛钦!从今天开始,就像以前萨绕哈巴一样,没有烦恼了,不管怎么样都可以了。”就不知道下来之后,是不是真的这样?如果是这样,也是可以有的。

这一意义也摄集了大圆满的所有意义。刚才前面的“三定是”,也摄集了大圆满的所有意义,这个“三定见”也摄集了大圆满的所有意义。前面讲的包括五大和六明点,每一个内容也是能摄集大圆满;莲花生大士的法门当中,本性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这个也可以摄集了大圆满的意义。

如果这个也摄集了大圆满的意义,那个也摄集了大圆满的意义,为什么不只说一个呢?实际上因为众生根基不同,有些人这里面讲的三个窍诀能领悟,或者得到利益;有些前面讲的六明点,稍微广说一点马上明白;还有一些可能更广,就像《七宝藏》《四心滴》等等,这些里面所讲到的才能领悟。虽然餐厅里面炒菜和米饭,只要一个菜、一碗饭也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为什么要炒很多呢?因为众生根基不同。有些人在自助餐里,就经常选这个、选这个,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碰,说明是根基不同。所以,大圆满法当中,有不同类型的窍诀原因也是这样的。

接下来是第十个科判——三窍诀之根本。

所说的“三窍诀之根本”,略摄了断除三十歧障的歧途,何为三种根本?即不依教之窍诀,非由因生之果,非由心生之法。斩断了以三十种歧障没有证悟菩提心的自性与由勤作的威力而获得的果,于此也宣说这一点,菩提心是一切法的精华,虽然是断定为心的微妙窍诀,但也并不是依于圣教的名言。虽然菩提心是自性光明,但也并不是由心所生的法智慧、禅定、大悲所摄。虽然菩提心是真实圆满正等觉,但也并不是由福德智慧资粮的因中形成的。

三窍诀之根本

所说的“三窍诀之根本”,略摄了断除三十歧障的歧途,三窍诀里面全部都可以包括。何为三种根本?也就是说,即不依教之窍诀,非由因生之果,非由心生之法。普贤王如来最初以六种特法而成就,前三个也是这里所讲到的三种法。这三种法看起来比较矛盾,以前上师的《文殊大圆满》讲记里面有。

不依靠教的窍诀,不是用因产生的果,不是由心产生的法,好像跟我们平时的逻辑看起来有点相违,哪里有不是因生的果、不是教而产生的窍诀、不是心产生的法?跟我们平时的说法和逻辑是相违的吧?有些人可能会这么想,但实际上不相违。

这个你们好好记住,以后经常遇到。以后看《七宝藏》等大圆满,没有这些基础基本看不懂的,自己学根本看不懂。如果学了这些以后知道,密法与显宗不是同一种逻辑,它有另一种逻辑;显宗和密宗各自有不同的术语和不同的思路,这个一定要知道。你不要想:化学也是一本书,数学也是一本书,物理也是一本书。其实里面运用的所有公式、道理、推理方式都是不同的,很多术语也是不相同的。

1、不依教之窍诀

大圆满不共的三种怎么解释呢?斩断了以三十种歧障没有证悟菩提心的自性也就是斩断了三十种歧途,没有证悟的菩提自性,应该是没有的,这是需要斩断的。没有证悟的自性菩提心哪有?这个要斩断。与由勤作的威力而获得的果,以勤作的威力而获得的果也是没有的,应该是斩断或者远离了,以三十种歧途远离了。因为如果是以教而产生,没办法斩断这些;应该是依靠勤作而得果,依靠没有证悟而得到的果,有这种可能,但这两个不显示。

于此也宣说这一点,菩提心是一切法的精华,虽然是断定为心的微妙窍诀,但也并不是依于圣教的名言。这是第一个。菩提心断定为心的微妙窍诀,意思是,菩提心是一切法的精华,斩断所有心和心所的窍诀。这样的窍诀,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不离开分别心的,就像我们讲真正的般若实际上是自性般若,文字般若不是最究竟的般若。

同样的道理,文字教法并不是最究竟的自相;真正的自相,依靠一种方法超离名言的方式来认识诸法的本性,这才是窍诀。禅宗讲的“不立文字”,密宗所说的“远离名言”,以这样的方式得到,不是以教而产生的窍诀。窍诀肯定是从圣教、言教、教典当中产生的,当然这是名言当中的窍诀;真正的窍诀用其他方式来,如同昨天讲的禅宗故事一样,依止上师并不是依靠文字指示。所以,大圆满当中好多窍诀不一定依靠文字,文字般若在显宗当中也不是最究竟的,大家应该知道,这是第一个。

2、非由心生之法

刚才第二个是非由因产生的果,下面解释的次第稍微有点乱,是一三二。这里应该是第三个——非由心生之法,是解释这个。藏文当中也是这样的,没办法,也不用改。

虽然菩提心是自性光明,虽然菩提心自性是光明的,就像“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是光明的,但也并不是由心所生的法——智慧、禅定、大悲所摄。如果是由心所产生,我们的妙慧、禅定、大悲心等等这些是心产生的,但是菩提心的自性光明并不是依靠智慧、禅定、大悲而产生。《入中论》当中讲,一地菩萨的智慧是由无二慧、大悲和菩提心这些来产生的。但是,在这里名言当中可以说;实际上这种法,并不是依靠悲心、智慧产生的,你刚刚听到这种法并不是由心产生的。有些当中说是“非由心生的佛”,把“法”说为“佛”,这里说是“法”。当然有相的心当中没有产生有相的法,这是第三个解释。

3、非由因生之果

刚才第二个——非由因生果是这样的:虽然菩提心是真实圆满正等觉,虽然每一个众生的相续当中具有圆满正等觉,但也并不是由福德智慧资粮的因中形成的。讲佛陀的时候——“二足尊”,也是依靠智慧和福德而产生的,或者就像《六十正理论》当中讲的,依靠二种资粮产生二种身——法身和色身,但这是显宗和其他地方所说的道理。真正的密宗当中,每一个众生自己已经具有这样的如来正等觉,只不过上面的客尘需要遣除,是能遣所遣的关系而已,根本不是能生所生的关系。以密宗不共的道理来讲,福慧二资只是一种外缘,并不是真正的正因,不是近取因。

前面讲的三种术语,我们看其他续部的时候,如果没有直接解释,刚开始有点点困难,“不依教生的窍诀、不依因生的果、非由心生的佛”,这些怎么解释?确实自己讲密法或者看密法的时候,这些特殊的术语对我们来讲还是有一些困难。

这三个窍诀,意思就是说,前面已经斩断了三十个歧途;斩断以后,自己本有的佛性已经现前,这个并不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水晶玻璃本来已经具足,上面的客尘、灰尘可以擦掉;但是并不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水晶玻璃开始重新产生、重新形成,不是这样的,按照《宝性论》的观点也可以用这种比喻。这是前面第十个科判。

第十一个科判方式有点不同,这里是用问答的方式,前面都是用“所谓”“所说”来解释。这里说:

若问:如何以菩提心一大明点来断定一切所知呢?

上面是以大明点来“追溯”,这边是“断定”,基本上差不多,藏文当中有两个不同的词。略说的时候,用菩提心的大明点来“追溯”一切所知,这里是“断定”一切所知,基本上意思是一样的。

明点,并不是眼睛看到的东西,它是离戏论的意思,下面解释。

一切法归集在心中,因此除心以外无有其他所知,心的自性即是菩提,因此如上所述无疑超越了所知四事并且无有垢染,因此说断定。所说的“一切之一切决定无有正等觉之殊胜性”,如果正等觉与未正等觉无二,那么还勤作什么?决定无有可勤作的。具足这样意义的瑜伽士们任运安住于与普贤无别地。

一切法归集在心中,因此除心以外无有其他所知,其实一切万法归集于心,除了心以外没有其他的所知,心的自性即是菩提,因此如上所述因此如前面所说的一样,无疑超越了所知四事并且无有垢染,因此说断定。四种所知,所取、所舍、所断……好像前面讲四谛的时候讲的,所显现的、所依止的,可能是这些吧,前面引用《宝性论》的时候经常讲,所依的、所了知的、所断的、所取的。实际上,所有的万法归集在四种所知当中,四种所知也没有染污的。因此,菩提心唯一以明点来决定一切所知。意思就是说整个世间的器情世界、轮涅所摄的所有的万事万物,归根结底可以归集于心,心唯一归集于大明点,远离一切戏论,这个依靠窍诀的方式来认识。

在大圆满当中,并没有特意建立万法唯心。但不管是智悲光尊者还是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法,也承认万法唯心的道理;但承认的方式,在大圆满当中根本不承认一个远离二取的圆成实,这是比较大的特点。

除此之外,大圆满的续部,尤其是在《普作续》当中讲到菩提心的时候,万法都是心的妙力、或者是心的游舞、或者是心的庄严。这几个名词,记得《实相宝藏论》前面都有解释,“庄严”“妙力”“游舞”,其实外境是心的游舞、心的庄严、心的妙力。这样的话,我们也知道,梦里的外境当下就是心的庄严和心的妙力,除此之外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

圆圆满满

讲大圆满,今天是中秋节,也是很圆满的。天上的月亮也是圆圆满满的,内在证悟的心也是圆圆满满的,前面的月饼也是圆圆满满的,家里的人团圆也是圆圆满满的。

有时候一想起来,可能这边还好一点,一说“团圆”,实际上很多人去年团圆,今年可能就没有了;前年圆圆满满,今年就没有了。可能有些人圆满,但个别人在这样的节日当中也有特殊的伤感吧。

我那天也讲了,不说其他的各种各样的疾病,光是疫情就已经造成这么多人死亡。有些人虽然没有死,但是因为各个国家原来那么密集的交通、联系全部几乎中断,已经接近两年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与国家之间,有些虽然是一家人,但没办法出来、没办法进去,虽然没有死……幸好现在有视频和音频,除了这样的沟通和交流以外也没办法。一部分人是欢愉的宴庆,另一部分人也有伤感和悲伤,会有这种情况。

不管怎么样,今天也祝大家——对不圆满的人我们求三宝加持让他们逐渐得以今生来世的一切圆满;已经圆满的,一切都圆圆满满。

我今天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月饼”,这个“月饼”可能以后才能吃得到,什么时候能吃到呢?我也不知道。以前我翻译了法王如意宝《直指心性》的大疏,已经翻译了二十年了吧,早就已经翻译完了,但是当时的翻译后来看起来也有一点质疑。《直指心性》里面法王讲了很多修行方面的窍诀,在后面也说到,全知无垢光尊者,包括十七大续部的窍诀,以及法王自己的体会,在里面全部都讲了。而且法王如意宝是依靠《直指心性》开悟的,与法王有缘的传承有一定的关系。

以前法王特意开许翻译,但后来看,当时的水平和现在有点差别,所以今年年初开始,以比较浅显易懂的方式再次翻译,今天刚好结束,这个“月饼”以后供养给你们。以前有过的不用说了,你们知道,这个再过几年以后吧。因为现在做一本书也不容易,再过几年以后吃这个“月饼”。很多人没有好好吃月饼,有些没有变成月饼,变成“日饼”,白天吃了,按理来讲应该一边吃月饼一边看月亮。

所说的“一切之一切决定无有正等觉之殊胜性”,如果正等觉与未正等觉无二,那么还勤作什么?决定无有可勤作的。具足这样意义的瑜伽士们任运安住于与普贤无别地。

今天我们这边的天气还可以,看得到月亮,月亮是圆圆满满的。从以前的历史上看,月饼刚开始是供养月亮神的,就像现在有些道友把护法神的供品自己吃了,现在的习惯是月亮神的供品自己吃,也算是他给我们的一种悉地吧。月亮神,可能现在科学的说法当中没有这个名称,但古人有这种说法。当然其他有各种故事没有时间讲,每天所讲的内容那么紧,还要讲月亮的故事可能没必要。不管怎么样在这里也是一个圆满吧,跟大家稍微说一下。

第十二个科判,所说的“一切之一切决定无有正等觉之殊胜性”,这个道理怎么解释呢?如果正等觉与未正等觉无二,那么还勤作什么?决定无有可勤作的。本性当中正等觉和不正等觉没有差别,应该是无二无别的,还有什么可需要勤作的?还有什么没有可勤作的呢?没有的。具足这样意义的瑜伽士们任运安住于与普贤无别地。如果我们真正证悟了正等觉与未正等觉无二无别的这么高的境界当中,这个人可以说安住在普贤无别地,这是很高的。

(下面的段落)分开也可以,不分开也可以。刚才看了,是一个里面分的,但是解释的时候,看前面的译本,一起来解释也可以吧。这是第十三个,整个这十三个问题已经说完了。

所说的“普贤无别地”是指,一切佛地的总纲,大圆满的意义也是它。

刚才讲的,大圆满所有的意义也是它。这里面有者和无者都会恭敬顶戴,与第二吉祥金刚萨埵无有差别,这归在一个里面也可以。

所说的“第二吉祥金刚萨埵”是指,与吉祥金刚萨埵密意相同。所说的“有者”,是指一切产生业寿的有情,即异生与菩萨。所说的“非有者”是指遮止了业寿,即声闻与缘觉。他们一切有情都应当“如摩尼宝般顶戴”具有证悟大圆满境界的瑜伽士大德们,也说明了为什么他们是第二吉祥金刚萨埵的原因。

所说的“第二吉祥金刚萨埵”是指,与吉祥金刚萨埵密意相同。因为一个人证悟了大圆满的话,那跟金刚萨埵所证悟的境界完全一样,当时出现的有者和非有者,所说的“有者”,是指一切产生业寿的有情,即异生与菩萨。包括凡夫人和菩萨,所说的“非有者”是指遮止了业寿,即声闻与缘觉。意思就是说,证悟大圆满的人谁来恭敬和顶戴?世间上的有者和非有者都要恭敬顶戴。有者指的是不断地转生,菩萨也是这样的,凡夫人也是这样的。非有者,轮回当中不用转生,比如入于灭尽定的声闻缘觉。意思就是说声闻缘觉也好、凡夫人也好、菩萨也好,他们都会恭敬顶戴,恭敬顶戴什么呢?就是证悟大圆满的这些人。

他们一切有情都应当“如摩尼宝般顶戴”具有证悟大圆满境界的瑜伽士大德们,所有的有情就像顶戴摩尼宝一样顶戴具有大圆满证悟的人,不管在家人、出家人。如果我们当中也是,真正已经证悟大圆满的人也可以举手,我们大家开始给他磕头。我们这里有没有声闻缘觉不知道,但菩萨和凡夫人——凡夫人可能大多数。最好是自己来说,不然现在表面上也看不出来,万一有些根本没有证悟,我们说证悟了;或者有些真的证悟了,他装作一般的修行人我们不一定知道。他自己肯定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证悟的话,那这个证悟不知道是什么。

也说明了为什么他们是第二吉祥金刚萨埵的原因。已经有了一个金刚萨埵,证悟了大圆满的话变成第二个。今天我们金刚降魔洲这边得到了很殊胜的一尊金刚萨埵的佛像,准备以后在金刚萨埵法会的时候看,平时不看。也是其他一个寺院的大德供养的,给学院供养了不同的佛像。那位大德已经八十多岁了,他要把自己一生当中最珍贵的这些佛像供养,说我们这边是金刚萨埵的弘扬道场。要不要看一下?以后再说。

以上这些是以诸教义而宣说了菩提心的自性、菩提心的大与菩提心的一切歧障。

上面先讲了菩提心的自性,又宣说了菩提心的殊胜(大),又宣说了菩提心的一切歧障,整个这一品有四个大科判,这以上全部讲完了。

现在开始宣说菩提心的安住方便法,这是最后一个,也是很重要的。这一品当中讲如何修行、如何了悟,或者说大圆满的见地,前面的三个科判当中已经讲了,下面讲如何修行和行持呢?

现在宣说菩提心的安住方便:简略归纳来讲,了知一切法等同于幻术、等同于阳焰等,只是以大正知之器受持后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就称为菩提心的安住方便。其中等同幻术:前文已经详细解说完。由视为等同与不等同幻就成了正知与大正知的差别。正知是指正念与智慧的所属,涉及明明了知身语意的一切所作,如果有了正知,那么心于内真实安住平等时,如果这般昏沉,也完全了知是“昏沉”,如果掉举,也完全了知是“掉举”,也完全知道昏沉的对治是心要高昂,也完全知道掉举的对治是以等舍来压制,如果离开了昏沉、掉举的过失,心平等安住,也完全了知是如此,完全了知依靠过度对治的勤作不是生起境界之处,这样的心如同哨兵,就像防护满器的水不向外溢出一样,它是由视为不等同幻术所产生。比如,大象天性骄慢疯狂,如果饮了葡萄酒,那么就会变得更加疯狂,如果没有用铁钩与铁绳控制住,那么人们就会担忧它将摧毁住舍宅院,杀害众生等造成种种灾难而畏惧,要依靠铁钩与铁绳恒常掌控。如果依此掌控并调伏了大象,那么就有摧毁敌军与稳操胜算的大功德,因此由功过二者而具有希忧之心。为此,恒常以铁钩与铁绳来防护。

现在宣说菩提心的安住方便:简略归纳来讲,了知一切法等同于幻术、等同于阳焰等,这句话还是很重要的,大圆满行者真正把万事万物看成如幻术一模一样。幻术,大家都清楚前面巴雷的故事,也清楚阳焰的安立——完全已经明白,不是口头上说,不是文字上说,真正通达了如梦如幻、如阳焰的道理。只是以大正知之器受持后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就称为菩提心的安住方便。前面提过,当时也说下面会讲的。这句话,法王如意宝当年说一定要懂得它所说的意义。大圆满到底是什么呢?它的见解,了知一切万法如梦如幻——不说胜义谛怎么样,现在正在显现的时候跟梦幻没有任何差别,完全是等同的,这个是见解;它的修行,以大正知之器受持后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有两个大,一定要记住,一个是大正知,一个是大等舍的境界当中,这样的话,才是真正菩提心的方便方法。我们当时学的时候,好长时间中,这个记得最清楚。因为当时讲的时候,自己就开始记录,我有好几个笔记本,在好几个不同的笔记本里面经常看到这句话。这是菩提心的安住方便。

(金刚萨埵像)拿来了是吧?我给大家稍微看一下。他们说这个很珍贵,包括今年的有些负责人说我们这边发心方面很积极的,我今年也很辛苦,所以特意给我们的。希望我们大家都变成第二金刚萨埵。

刚才讲到的菩提心的安住方便是这样的,以大正知的器来接受,安住于大等舍当中。这个下面有解释,所以这句话我不在字面上作解释。

其中等同幻术:前文已经详细解说完。前面讲到幻化师的儿子巴雷,幻化出来的孩子最后变成跟原来的孩子一模一样。前面已经讲过这个故事,在这里没有必要再说。

幻贤和月贤的故事

我想起来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一个故事,我好像在讲《普贤行愿品》的时候也讲过。当时阿底峡尊者跟一个叫精幢的弟子在一起的时候,精幢问阿底峡尊者:如梦如幻到底是什么意思?精幢在一个山顶上问这个问题。阿底峡尊者说:其实上一世也给你示现过,今生我还是跟你讲。于是,阿底峡尊者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曾经有一个幻化师叫幻贤,还有一个商人叫月贤——月亮的月,他们两个是朋友,关系非常好。幻贤经常谈论一些幻术,会做很多幻化的事情。而月贤毕竟是一个商人,有一次他告诉幻贤:“你天天讲幻术有什么用啊?应该像我一样,做一些生意上的经营比较好。”但是,幻贤也没有怎么理他,这件事就过去了。

有一天,月贤坐在自己的家里,他的妻子正在织毛线,到了中午的时候,他的妻子把织毛线的事情放在一边,和他一起吃饭。正在吃饭的时候,好像外面来人了,月贤出来一看,他的朋友幻贤骑着一匹特别好的骏马,来到他的门口。月贤就来迎接他:“你今天骑着一匹马干嘛?你不是不爱马吗?怎么会这样呢?”幻贤说:“我想卖给你,要不要?这个马如何如何好。”因为月贤喜欢马,“那我试一试。我到底要不要买,得先骑着试一试。”于是,他就骑着这个马,准备试一试。结果,马跑得越来越快,像飞翔似的,越过千山万水,越过无数的世界,最后落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地方,不要说自己的家,连方向都不知道,是个特别凄凉的地方。

到了这里的时候,他也是无依无靠,不要说人类,连动物的身影都没有,只有一匹马和他在一起,他特别伤感。正好这个时候,看到了有一对母女在对面,他近前了解时,发现她们也是漂泊的、无依无靠的。结果,他们几个可怜的人就住在一起,最后他跟她的女儿成家了。过了好多年以后,女儿的母亲死了。他们两个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生了两个孩子。他的那匹马可能也死了吧,不知道,当时没有说,我还是很关心那匹马的。他们在那里基本上可以维持生活,这样过了很多年,他也老了。

有一次,他们一家四口人,一起在河边玩耍。这个时候,最小的男孩在水中的石头上滑到,不小心被水冲走了,就喊哥哥救他。当哥哥救他的时候,也被水冲走了。哥哥被水冲走的时候,他也喊母亲。当母亲去救的时候,母亲也被淹死了。一家三口人短短的时间当中全部没有了。

他一个人在那里,已经家破人亡,他想:如果我年轻的时候,可能还有生存的机会;但现在,我牙齿也没有了,头发也白了,满面都是皱纹,现在连站起来都非常困难,到底该怎么办?他在那里叹息。

在他叹息的时候,突然幻术消失了,他如梦初醒。醒的时候,刚好跟幻师坐在一起。他觉得非常伤心,马上跑到家里,结果家里的妻子正在一边唱歌一边织毛线,他就狠狠地骂她:“我人生中遇到了那么大的痛苦和困难,你为什么还唱歌?”妻子说:“你不要胡言乱语,哪有那么长的时间?你看看你刚才喝茶的碗里的热气都还没有消失,我的毛线都还没有织完。”这个时候,幻贤很开心,说:“我所做的幻术其实是这样的。”这个时候,他知道自己一生所感受的真实的幻化世界跟现在人世间没有什么差别,第一次了悟了一切法都是如幻的现象。

阿底峡尊者说:“你记得吗?那个时候的月贤就是你,幻贤就是我,我当时也是用这种方式来让你认识幻化。这次我用佛法、按照《幻师请问经》里的那种方式来给你指导。”这个时候,他完全明白了如何是幻的这个道理。

本来想前一段时间,我们正在讲幻化的时候讲这个故事,但今天这里还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法王在不同的地方讲的这个故事的情节有点不同,我以前看过《幻师请问经》,里面好像没有那么广;《佛子问答录》或是《弟子问答录》里面可能会有。法王如意宝讲的时候特别有感觉,好像在真实的场合中一样。

幻化人生亦具义

前面也讲过,不管是黄粱美梦也好,南柯一梦也好,很多故事、历史大同小异,现在的人世间也是一个幻化的人生,看起来很漫长,到头来也只是一种幻化而已。所以,我也希望我们很多道友在这里正在做梦时,或者正享受一个幻化的生活时,不要过得太痛苦。如果互相嫉妒、诽谤,或者争风吃醋,各种各样,可能到时候会有点伤感,因为人世间很短暂。

我都是这样的,幸好我年轻的时候,在上师如意宝面前也好、在喇荣,基本上对所有的人还是很好的,而且自己也是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闻思修行上面,没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虽然今天一想的时候,确实是一场梦,跟前面的梦没什么差别,但实际上还是比较开心的。最开心的是什么呢?这种回忆是很有意思的:当时在哪个堪布面前听法,他是怎么讲的……那个时候的情景是人生当中最有意义的。

也许你们在座的很多人,现在好像跟班里面哪个堪布、哪个堪姆,一会自己打瞌睡、一会迟到了,一会吃得好、吃得不好。但是,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一想,到那个时候,现在的场面全部如幻化一样,什么都没有了。那个时候,你想:哦,我曾经在某个地方做过什么样的幻化的事,这种幻化很有意义的。也许也是这样的吧。

由视为等同与不等同幻——“不等同”放在前面可能好一点,藏文中是在后面。就成了一般的正知与大正知的差别。把诸法看着是跟幻化不等同,就是一般的正知,就是我们平时讲的正知正念;完全等同是大圆满的大正知,以这个差别来分。正知是什么呢?正知是指正念与智慧的所属,涉及明明了知身语意的一切所作,明明知道自己身体、语言、心的所有状态。所谓的正知,就像《入行论》里面讲的一样。

如果有了正知,那么心于内真实安住平等时,如果这般昏沉,也完全了知是“昏沉”,完全了知“我现在正在昏沉,迷迷糊糊的”。有些人讲故事的时候抬个头,平时的时候都是一直迷迷糊糊的。如果掉举,也完全了知是“掉举”,自己完全明白:人坐在闻法的行列中,但是心一直往外散。也完全知道昏沉的对治是心要兴奋、高昂,好像有些人昏沉的时候怎么样也没办法,自己也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有点困的时候很麻烦。这个时候,最好是旁边的人帮忙。如果看到身边人打瞌睡时,旁边的人狠狠地这样(师示范以肘使劲捅)来打是很好的,这是允许的,他生气也没事,这是我开许的。如果被捅的人不乐意,你就说“这是堪布让我打的,你去找堪布去”。如果旁边的人真的实在困得不行的时候,你就使劲捅(师再示范)。

1986年,我去一个寺院安居,当时有一个维那师,叫班玛根炯喇嘛。他正在念经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小huofo,当他稍微念错了,小huo佛就这样捅他(师模仿如前);稍微念错了,又这样。有时候小活佛没想捅他,就稍微动一下,他马上躲闪一边(师模仿)。

所以,旁边的人如果爱打瞌睡就可以这样捅,或者将冷水倒在他的后颈里,这些都是开许的,不仅开许,而且是应该做的。戒律里面不是有破和立吗?立的话,可以需要建立的、该做的。

也完全知道掉举的对治是以等舍来压制,如果完全掉举,心在外面散乱,自己的心应该安住下来,以等舍压制。如果离开了昏沉、掉举的过失,心才可以平等安住,也完全了知是如此,这个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正知。完全了知依靠过度对治的勤作——太对治、太勤作的话,也不是生起境界之处,因此,这样的心如同哨兵,一般的正知,经常观察,像哨兵或者门卫一样到处看。所以,正知和正念,大家都知道,正念是不忘失,正知是一直观察身口意的状态,就像防护满器的水不向外溢出一样,好好地保护,太满的时候马上要控制。它是由视为不等同幻术所产生。不等同,不用如梦如幻,不明白如梦如幻的道理也是可以的,就是经常观察心。寂天菩萨不是讲了嘛?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我合掌求大家,如果你要守护自己的心,一定要非常努力地守护自己的正知与正念。“我现在不能睡懒觉,我要好好听课,我不能随便说话,我心里不能胡思乱想”,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内观的智慧,这个叫正知。正知在《入菩萨行论》《亲友书》《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都讲了,尤其是守护清净戒律、守护菩提心,都讲得很清楚,非常重要。

这个相当于什么呢?比如,大象天性骄慢疯狂,如果饮了葡萄酒,那么就会变得更加疯狂,如果没有用铁钩与铁绳控制住,那么人们就会担忧它将摧毁住舍宅院,包括寺院、住宅、佛塔等等,杀害众生等造成种种灾难而畏惧,要依靠铁钩与铁绳恒常掌控。人们很畏惧,依靠驯服大象的铁钩、铁绳来经常掌控。在印度,听说现在也是这样的。原来我们去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大象。虽然在汉地的动物园里经常能看到大象,但是印度的大象有点不同,很多经论当中都提及了。你看荣索班智达,可能他前世确实是个印度人,他在这里举的例子不像华智仁波切。华智仁波切经常举的就是骑牦牛这些例子,荣索班智达举的例子全是印度仙人的故事啊、大象的故事啊。荣索班智达当时在藏地,从来没看到过大象,这些例子可能很难运用;但可能是他前世的习气吧,一直讲到大象。如果依此掌控并调伏了大象,就没有刚才没有调伏的过失,很听话的,像现在世间的猎狗。有些动物也是这样,如果调伏好了,用得上;调伏不好的话,有危害性。那么就有摧毁敌军与稳操胜算的大功德,能很稳固地战胜敌军,有这样的大功德。因此由功过二者而具有希忧之心。有希望让它来摧毁敌军,也有担心如果弄不好对自己不利。为此,恒常以铁钩与铁绳来防护。

这是比喻上的,意义上:

同样,心的大象自性难调,饮用了贪等烦恼、沉掉等随烦恼的葡萄酒,就更为心烦意乱,如果没有用正知的铁绳与铁钩摄持,那么恒常只会积累投生轮回恶趣之因的业,因此如果怀有畏惧其大过患的担忧,并以正知的铁钩与铁绳来掌控,那么就不会随着诸烦恼所转,有抵达善趣与解脱大果位的大功德,所以要怀有希求。由于有大希忧这两者,因此以正知的铁钩与铁绳进行防护。

同样,心的大象自性难调,如果饮用了贪嗔痴等根本烦恼、沉掉等二十个随烦恼的葡萄酒,就更为心烦意乱,更加疯狂,更加可怕,尤其是没有以正知正念绳索控制的时候,确实很困难。寂天菩萨不是说了吗?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如果能调伏好,一切福德、善法都能得到;如果没有调伏,没有以正知正念的绳索将其抓住的话,那它制造的危害可能是非常多的。如果没有用正知的铁绳与铁钩摄持,那么恒常只会积累投生轮回恶趣之因的业,因此如果怀有畏惧其大过患的担忧,并以正知的铁钩与铁绳来掌控,那么就不会随着诸烦恼所转,有抵达善趣与解脱大果位的大功德,所以要怀有希求。我们对这颗心还是充满希望的,如果我们修行得很好,这样的话,确实用得很好;如果我们修行不好,可能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更大。

但是修行的根本,死亡无常很重要。我好像去年发过藏文微博,米拉日巴说:若不观无常,修法皆枉然。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尤其是修行人,应该经常想到寿命无常。知道寿命无常,那修行、做什么事情,大家都会有一种规划、有一种安排;如果根本不想,像世间人一样,从来都不想“我活多少年啊?什么事情会不会无常啊?”,如果没有这样的话,可能修善法也是比较困难的。

由于有大希忧——由于他有大的希望和大的担忧这两者的原因,因此应该以正知的铁钩与铁绳进行防护。这是刚才荣索班智达讲的我们平时的、一般的正知正念,下面是大的正知正念。平时的正知正念,大家都已经听过无数次,荣索班智达不说的话,我们也知道,大家都非常清楚。

若问:大正知是指什么呢?

因为他是大圆满的修行者,那大正知到底是什么呢?下面讲大正知。

比如,有大轮围之器所执受的大海,即使是无量大江大河流入也无有流失的担忧,即使末劫风吹动或者大鹏鸟的羽翼散洒,也无有超出大轮围的担忧。同样,如果证悟了诸法等同虚幻,那么就远离了希忧的心,因为具有证悟防护不防护无二的智慧,就如同显现、见到虚幻的大象,了知是虚幻也就不会产生大象遗失而糟蹋境域的担忧,也不会生起以铁钩与铁绳控制住并驯服它而保护境域的希求心,由此也就不需要依靠铁钩、铁绳。

他首先用比喻:比如,有大轮围之器所执受的大海,大轮围,大海的周围,按以前的说法,是铁围山;或者按现在的说法,每一个大海的周围都有它的所依,不管是地球也好、地轮也好。即使是无量大江大河流入,长江、黄河也好,恒河也好,各种各样的河每天接连不断地流到大海里面,也无有流失的担忧,即使末劫风吹动或者大鹏鸟的羽翼散洒,如果是其他地方的水,可能风大的时候就被风吹走;或者以前古时候有一种大鹏鸟,用它的翅膀散洒、拍打……以前有种说法,有一种特别大的金翅鸟,还有一个叫蛇心旃檀的,金翅鸟把它叼到空中去,把蛇吃了,旃檀就掉下来,当落到大海里的时候,大海里的水就从四方溢出来,有这种说法。或者大鹏鸟落到大海边,它的翅膀不断地拍水,那一般对水也有影响。

不过,现在世界上的很多物种都已经没有了。可能以前有大鹏鸟,也许没有,也许只是印度的一种传说,我们也不是特别清楚。其实自然界中,什么样奇奇怪怪的东西都有,所以我们用现实生活来说的话,可能是不正确的。如果你看到动物世界的电影,也能看出来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所以,也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这样的大鹏。所谓的大鹏,风也吹不倒,其他动物怎么样也奈何不了。当然,佛的故事里面,关于有些动物跟大海的波涛,也有各种不同的故事。

这样的话,也无有超出大轮围的担忧。没有这个担忧。

下面讲正式的意义。同样的道理,如果证悟了诸法等同虚幻,诸法如幻,这个真正要证悟,没有证悟的话,如果自己一点都没有证悟,“啊,诸法都是如幻的”,光是口头上说,然后无恶不作,是不行的。大家也知道“证悟”两个字。如果证悟了诸法如幻,那么就远离了希忧的心,真正证悟的人不会担忧堕入轮回,也不会希望获得解脱。因为具有证悟防护不防护无二的智慧,他已经有了这样的智慧,就如同显现、见到虚幻的大象,了知是虚幻也就不会产生害怕大象失控、遗失而糟蹋境域的担忧,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幻化,你也不会有这样的担忧。也不会生起以铁钩与铁绳控制住并驯服它而保护境域的希求心,像这样,希求心也没有,担忧心也没有。由此也就不需要依靠铁钩、铁绳。这是大正知。在了悟大圆满的见解的基础上,什么都可以放得下来。

我那天不是说吗?虽然我们没有真正大圆满的见解,但基本上知道是这样的时候,心会比较包容。在这方面,以前你没有听过这些的话,心确实很狭窄的,现在可能会有一些包容。好像麦彭仁波切的哪部论里,可能是《君规教言论》当中说:智者像珍宝一样,始终无有变化;愚者就像秤杆一样,稍微有一点就高了。你看我们过秤的时候,上面稍微放一点东西,要么下来了、要么上去了。一般愚者在现实生活当中,稍微有一点的时候,要么痛苦、要么快乐,一天都是此起彼伏的。但对真正大圆满稍微有所了解的时候,他的生活也好、自己的心态也好,就像刚才讲的大正知的器一样已经接受了,接受以后,不会天天此起彼伏、快乐痛苦,或者伤心、急躁种种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经常看看,观察自己也是应该清楚的。

下面有大等舍和小等舍,我们把小等舍讲完以后再休息吧。

同样,依靠两种正知也成了等舍与大等舍。其中等舍是指无有烦恼而安住的一个心无有沉掉两种毒箭的不平等,所以称为获得平等性,即初等舍。随后,如果心变得更加自在,那么不需要对治来纠正两种毒箭而心得以平然安住。称为中等舍。其后,心达到极其自在,因此也无有出现两种毒箭的担忧,也无有依靠对治的勤作而心得以任运自成,即是末等舍。

同样,依靠两种正知也成了等舍与大等舍。前面有大正知和一般的正知,依靠这两种正知,最后带来的等舍也有两种。《俱舍论》里面的等舍可能稍微有点不同。

其中等舍是指什么呢?无有烦恼而安住的一个心无有沉掉两种毒箭的不平等,所以称为获得平等性,即初等舍。也就是最初等的等舍,没有昏沉,也没有掉举,心很平淡的。我们有些人听课的时候,心自始自终一直都在法义当中,心很专注。修行的时候也是这样,坐禅定的时候,不管是五分钟、还是十分钟,心还是很专注的,中间也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困难,这就是初期的等舍。随后,如果心变得更加自在,最后不需要很多勤作,更加自在,那么不需要对治来纠正两种毒箭——“现在可能困了”“现在开始往外散了”,不需要这样的对治。而心得以平然安住。称为中等舍。比刚才的还要有进步。那个时候运用自如,自己什么时候修行都比较堪能,心有一种轻安,不像刚开始一样一刹那都不能安住,不会这样。

这是一般的等舍,分这三种。当然,这不算大等舍啊,你们不要认为“我现在心能安住,真的已经通达大圆满了”,不要这么想,还比较早。其后,心达到极其自在,完全自在,因此也无有出现两种毒箭的担忧,“我在那里闭关、禅定,会不会昏沉?会不会掉举?”从来不会有担忧,只要自己有时间安住,这个还是比较快乐的。也无有依靠对治的勤作而心得以任运自成,即是末等舍。这就是最后的末等舍。初中末,末等舍应该算是要接近大圆满的等舍了。等舍有这么几个不同的。当然,我们在讲大等舍的时候,才知道到底怎么样安住,这个就比较清楚了。

好,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