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戒律 >> 赞戒论讲解 >> 赞戒论讲解03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课

下面继续讲法王如意宝的上师托嘎如意宝造的《赞戒论浅释·智者走向解脱之教言》。本论整个科判主要以对比方式,赞叹守戒的功德、驳斥破戒的过失。

己二、持戒者无勤之中获赞颂利养之理:

持戒的人,在无勤中自然而然获得饮食、名声、财物等。如颂云:

以法调伏自续持律士,如大圣者美名遍世故,

种种财富无穷悉聚集,未寻即获少许不受缚。

真正按照别解脱戒的要求,并非为他人传讲,而是自己愿意守持清净戒律的大士,就像圣者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那样,美名已经传遍整个世界,经常会受到他人赞叹。在获得名声的同时,种种财宝也无穷获得,即使“未寻”也无有任何困难而获得。

除上述所说的以外,具有善缘的修行者,对自相续的一切罪行通过善法可以调伏。这些僧人或者高僧大德,不仅可以驾驭和摄受自相续,并且如理如法受持三藏的最主要源泉——律藏,如同世间明灯一般,他们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所有团体中,威望非常大。

这种大士,虽然身居未证空性的胜解行地——资粮道和加行道当中,但因守持清净戒律的缘故,其加持力如同住于净地的大圣者——文殊、观音、金刚手三怙主一样,美名声誉必定周遍整个世界;其调伏众生的事业,也是遍于龙界、人间、天界等三有一切处,广布一切虚空界。

就像上师如意宝一样,在他老人家年轻时期,从藏地历史上看,能够真正守持清净戒律的人非常少,但以上师守持清净戒律的缘故,如今他的事业乃至龙界以上的众生都在赞叹。

此等大士恒时受到天人供养、君主承侍。尽管未希求暂时的所需用品,但以布施和护持净戒的功德力,大至地区、眷属、珍宝、马、象,小到微乎其微的用品,种种财富受用应有尽有,无有穷乏、无有衰损,无需勤作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大家也知道,凡守持清净戒律者,他所需要的一切财产受用,很快时间当中都会得到。现如今有很多人,虽然并未守持清净戒律,却也获得一些财富,但这些财富,不论今生还是来世,终究会成为痛苦的因。

《因缘品》云:“受赞得财物,后世趋善趣, 希求三安乐,智者当持戒。”清净戒律的人,今生会受到他人赞叹、无勤中获得财物,后世也将趋向于善趣,因此希求上述所说的三安乐的智者,应该守持清净的戒律。又经中说:“贫者得出家,获供脱贫穷。”暂且不说来世的解脱,贫穷者出家以后可以获得一切供养,脱离贫穷的痛苦。

昨天上师如意宝讲皈依的时候讲了个公案:一个经常口中念诵四皈依的人抓到一个盗贼。于是一边念皈依一边打他,“喇嘛拉加森秋”,打一下;“桑吉拉加森秋”,打一下……盗贼当时想:三宝的加持真是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只讲了四皈依,就是为了我,如果讲五皈依,我就完蛋了。因为他如此思维佛的功德,邪魔外道也未能对他作损害。

所以,三宝的加持真是不可思议。在座的人当中,有些人以前有很多财富,全部舍弃而出家的也有;有些人平时的生活非常困难,后来出家的也有。但在出家的行列中,尤其对一些贫穷的人,人们经常会赞叹:这个人知足少欲,非常了不起!而且真正来讲,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的出家人,因为生活非常贫穷而穷死、饿死的现象,自古以来都未出现过。

华哦论师也曾说:“虽然未说亦未赞,所需受用却渐集。”虽然自己未去宣说也未赞叹,但所需的财物逐渐会聚集。像有些人到了学院以后,虽然没有去化缘,自己的生活也基本不会有很大困难。

又佛经云:“纵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吾之出家众,生活无贫穷。”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佛经当中说:即使在家人受到极大的灾荒,不要说在大地上耕田,只是在指甲上耕田,我教法下的出家人也不会有生活上的困难。当然,在指甲上耕田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里只是运用了一种假设句。

以前在五几年的时候,藏地出现大灾难,很多人都饿死了,但是个别修行人并没有脱下僧衣,人们在暗地里都会供养他们。因此,出家人虽然会出现生活困难的现象,但不会像在家人那样感受非常大的穷苦。有时候在家人真是这样,他们的孩子要读书,家里的开支也很大,但在外面打工也挣不到钱,最后实在没办法,想去寻死,这种现象也是有。我们作为出家人确实没有这方面的忧虑,的确是三宝的加持!

托嘎如意宝在此处解释:如是补特伽罗相续中不会滋生大的贪欲,因未以贪心寻求,而是如理如法获得闭关修行的少许衣食。从闭关角度来讲也可以,但总的来说,凡是守持净戒的修行人,想要获得少许粮食不会有任何困难,因此自相续也根本不会被任何非法所束缚。

戊二(思维果集多损害而增欢喜之理)分二:己一、破戒不得救护、多出衰损之理;己二、持戒圣者赞叹、增上极喜之理。

己一、破戒不得救护、多出衰损之理:

破戒者无有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守护,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衰损。

染上破戒过患无心者,一切圣者护法亦远离,

前有财富耗尽如水泡,精勤无义逐日渐衰损。

这里全部以别解脱戒为主而宣说。自相续染上破戒过患后,因为不具足正知正念等对治之心,这种人已经成为无心者。一切圣者诸佛菩萨、护法神等,也会远离这些无心者。相反,守持清净戒律的人,诸佛菩萨和护法神都会莅临帮助。而作为破戒者,即使以前具足一些财产,像水泡瞬间灭尽一样,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就会耗尽。这些破戒者精进行持毫无意义、对修法不利之事,整天忙于家庭的事务以及赚钱等,对闻思修行等再也提不起任何兴趣,一切功德逐渐衰损。

破戒是今生众多衰损的根源。本来诸圣者对待一切众生犹如慈母对儿子般慈爱悲悯、恒时垂念,但自相续染上了破戒这一严重过患,从而不知取舍、随烦恼而转,这种人已经成为好似无心一样的愚痴者。如果即生未能恢复或忏悔清净,将来必定多劫堕入恶趣,无法面见诸位圣者,作为继承、护持、弘扬佛教的吉祥怙主七十尊,以及明辨善恶的诸位事业护法神,全部也会远离他们。

所以,为令诸佛菩萨赐予加持、不令护法神远离,大家应守持清净戒律。不然,自相续的戒律一旦被染污,不仅会遭到诸圣者的谴责,也会使护法神和诸圣者全部远离,得不到救护。

《呵责破戒经》中说:“舍利子,犹如狮子中住狐狸,转轮王中之石女,诸天众中之猴子,龙王中之贫穷者,具天眼者中之盲人,大鹏鸟中之水蛭。舍利子,如是我声闻中若住有破戒比丘,成百上千天人见后各个极不欢喜……”这里讲到的每一个比喻都说明,出家僧团中有破戒比丘居住极其不庄严,比如狮子当中住着狐狸、转轮王中住着不具足女人法相的石女……。佛陀说:在我的僧团中,若有破戒比丘居住,成千上万的天人或世出世间的护法神都会非常不高兴。

此经云:“不仅说彼魔使不可参加长净解制之事,而且称其为魔王唆使。”作为破戒者,不仅不可以参加长净解制等一切事宜,而且可以称其为魔王的使者。

《三戒论》里专门讲了十七事。一般释迦牟尼佛的戒律包括破和立两方面,“破”主要指不能做的事,也即以五堕罪可以包括的一切罪业;“立”是指可以做的事情。这一切破立之事包括在十七事里面,其中,在未得戒之前如何得戒,叫做出家事;讲到得戒后如何守持时,首先即是圆修学处三事,也即长净、安居、解制。

所谓的长净,一般每个月都会有。安居则在每年夏天,这时对于僧团内的所有收入不作分配,僧人之间不能互相说过失。安居结束时进行解制,对安居期间所获得的财物进行分配,并派遣专人宣说犯戒现象。有关这方面,以前安居过的人非常清楚。

破戒者在听闻佛法后,如果对在家出家诸众宣说,那么,对佛教无有信心的鬼神、天龙、夜叉也会放声大笑,经中又说:“如骏马群中住野马,此罪孽深重、又覆又藏之比丘为何尚坐于此垫上。”骏马当中即使居住着野马,此野马也无法让人们享用,同样,自己罪业深重,且又覆又藏,这种比丘为什么坐在僧众的坐垫上?又怎么能为他人讲经说法呢?以此必定会受到天龙夜叉的耻笑。这种恶劣之人,自以为其他人不见不知自己的恶行,这种行为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如经云:“此乃人天世间之盗匪。”这就是偷盗释迦牟尼佛教法和证法之财的盗匪。

托嘎如意宝引用《毗奈耶经》讲到破戒的十种过患:一、被导师佛陀所呵责。二、诸天众、护法神等,以盗匪等恶名进行呵责。三、持清净戒律的同参道友们,宣扬此人戒律不清净等。四、自己在如理作意时,会遭到自己的呵责。麦彭仁波切在给小僧人的教言中也说:破戒之后,内心会经常感到不安,自己也会呵责自己:我为什么没有守护自相续中的清净戒律呢?五、以佛法和戒律进行衡量时,值得呵责。六、恶名会远扬四面八方。七、不能听闻未曾听过之法。破戒还俗以后,由于已被僧众开除,以前未曾听过之法也就无法听闻。学院里已经犯戒的人不得不离开,一旦离开,从此以后再也没机会听闻佛法。八、遗忘曾经听闻之法。破戒以后,自己非常失望,对以前听闻过的法再也不会作意。九、从此再也无法生起地道证悟之功德。十、最后在追悔莫及中死去,死后堕入恶趣。

《毗奈耶经》当中以颂词的方式讲到了上述十种过失,以前贡珠罗珠他耶在《周遍所知》中直接引用过这个教证。但《毗奈耶经》里面的词句有时比较难懂,所以托嘎如意宝在这里只是将其中的意义作了宣说。

《花鬘论》的作者萨革拉说:“善施为得子,与妻不净行,比丘滚巴亦,与母猴邪淫,世尊呵责之。”《沙弥五十颂》在讲到不净行学处时,专门讲了制戒缘起:佛在广严城时,一位比丘为了不使自己的家产充公,与自己在家时的妻子作不净行,后来生下一个儿子。佛陀了知此事后对其进行呵责,并制定了不净行学处。

又说:“男根若入于,女人三门中,不可复重罪,毒蛇缠比丘。”《别解脱经》中也说:如果被毒蛇缠身只会毁坏这一世,而被女人毁坏自己的身体,不仅这一世,在多生累劫中都不能获得解脱。也就是所谓“缠身”的含义。

因此,依靠往昔所造的善业,现世会拥有少许财富受用,但破戒以后,这少许财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耗尽,如同远道客人所带的少许口粮一样,瞬间就会消逝。

现在远道客人所带的口粮应该是人民币,很多人到学院的时候带的“口粮”还是不错的,刚到这里的时候也特别喜欢供养活佛,对供养的对境根本不观察。过了五六年以后,观察倒是很喜欢观察,但对谁也不供养了,越来越吝啬。以前阿底峡尊者到藏地来的时候说:这是一个吝啬的地方。

所以,破戒者原本拥有的财产,在破戒后会像水泡一样瞬间消失。即便为了获得未来的受用而辛辛苦苦、百般劳作,但如何精勤,所获得的受用也无有实义。以前住在学院或者其他寺院的人,还俗以后为了家庭整天忙碌,不要说来世,看一看他这一世的生活也是非常可怜……年复一年、月复一月,非但不会获得财富反而越来越贫穷。

大家见到这种情况以后,应该对此生起强烈的厌离心,并且谨慎守护自相续,若已犯下罪业也应诚心忏悔。《入中论》说:“生物总根受用尽,其后资财不得生。”

己二、持戒圣者赞叹、增上极喜之理:

广闻具戒大士如宝藏,无勤获得世间诸众赞,

名副其实具有善缘者,衰老之时亦增欢喜心。

广闻多学、守持清净戒律的人,与真正的如意宝藏无有差别,他学识智慧也很高。

有些人可能想:破戒的过患这么严重,即使持戒功德很大,我也不受戒了。听说个别人是这样的,这些人非常愚痴。这样一来,你以出家形象穿着僧衣,坐在出家人的行列中,更是有覆有藏的狡诈者。也有些人说:皈依要守的戒太多,不皈依还好一点,反正我精进行善就可以了。以前我专门驳斥过这些人的邪见,因为没有守持戒律的话,做很多事情会有更大的过失。以后凡是学院里的人都应该守戒,不然只是穿着出家衣服,这就是所谓的狡诈者。这方面有很多教证理证的危害,这里也不作专门的遮破。

今年上半年主要讲戒律,希望你们在这一过程中,不要觉得戒律很简单。宁玛巴的很多高僧大德,对戒律的研究非常好,而且都有很多的教言和窍诀,尤其结合菩萨戒和密乘戒来宣说,这一点在当前非常需要。

仅仅从别解脱戒来讲,有些地方一违越就再也没机会恢复,最后犯戒者也非常后悔。原来去泰国的时候,感觉个别出家人对很多取舍有强烈的实执,这对解脱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这次为什么要讲《三戒论》?就是要将三种戒律结合在一起。不然,仅仅守持菩萨戒也不行,仅仅守持别解脱戒也不足够。将三种戒律结合而宣讲,以前可能是没有的。我自己认为:这可以称得上北传佛教历史上的一种创新。虽然讲戒律的律宗道场非常多,但是对菩萨戒和密乘戒全部能守护的,可以说非常少。

颂词中说:真正广闻多学、具有清净戒律的人,就像如意宝一样,无勤中便可获得世间众人的赞叹,他就是名副其实的具缘者,在最后衰老时,由于守持清净戒律度过了一生,后世必定趋往善趣,所以心情非常快乐。

广泛听闻、深入思维、精进修持如海经藏,并且相续中断除了自性罪、佛制罪一切恶行,具有清净戒律的殊胜大士是一切善妙功德的源泉。就好像打开了装满珍品的宝藏门,可以随心所欲择取珍宝,同样,这些殊胜大士无需百般辛勤劳作,便可获得世间无与伦比的显官要员、高僧大德诸众的赞叹颂扬,以及天人遍散鲜花称赞供养。

一般守持别解脱戒非常清净、具足菩萨戒和密乘戒的人,会受到大众的一致称赞。但是,行为不如法,经常抽烟喝酒,即使有一些神变神通,获得个别人赞颂,大多数人也会讥嫌他。所以,守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是最有意义、最保险的一种功德。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云:“何人恒时敬信佛,彼终不会舍戒学,何者不舍戒学处,具德者赞具德者。”如果一个人对佛有真正的信心和敬仰心,他就不会舍弃清净的戒律,那么,一切具有德行者也会赞叹这一具德者。这种赞叹并非表面上的无义空谈,而是如三界导师佛陀受到人天诸众的赞颂一般,真正称得上名副其实。

本来,每个人都会感受苦谛之根本的老死痛苦,但具有广闻博学、高深智慧、清净戒律等贤妙功德的善缘者,不仅不会因青春已逝、思绪紊乱、智慧浅薄而于内心感受丝毫的悲伤和苦恼,想到将来会获得更大的快乐,反而在越来越衰老的时候,内心愈发增上欢喜心,这种欢喜心甚至可与获得初地之菩萨的欢喜心相提并论。

《广戒经》云:“善持梵净行,勤修圣道者,寿终得安乐,犹如脱病苦。”清净戒律的人,在寿终之时非常快乐,就像一个人已经脱离病苦一样,只要想到:从此以后终将断绝轮回苦谛。内心快乐无比。《别解脱经》说:“多闻赴林中,年迈时安乐。”广闻多学的人,在老年时到林中精进修持,心中非常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