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26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二十六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解释原文:经本无疑,汝心自疑。

2、《法华经》中讲的一大事因缘指的是什么?

【修行类】

1、我们凡夫人如何在行住坐卧中“开佛之知见”?

【生活类】

1、反省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没有执著于某种功能,就如同牦牛爱尾?

2、你平时所念诵的功课,是否已经通晓它的意义?学过本课,你会做哪些方面的改变?

《六祖坛经》中记录了不同的人物,他们所修的也是不同的法。有的读《金刚经》、有的读《楞严经》、有的读《法华经》、有的读《大涅槃经》。从中也可以知道,禅宗与汉传佛教的其他宗派,也都是圆融无违的。

前面已经讲了无尽藏比丘尼读《大涅槃经》时与六祖的因缘,今天讲法海。

僧人法海的公案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其实法海法师是《六祖坛经》的整理者,在唐朝非常有名,很多资料中也说,当年如果法海法师没有把《坛经》记录下来,我们后人没办法见到这部宝经,所以说,他对后人来讲恩德非常大。

我之前也说过,不管是任何一位高僧大德,在他的门下如果有一群比较了不起的高足,或者哪怕有一两个非常得力的弟子,依靠他们的智慧将大德的金刚语记录下来,对后人来讲是非常珍贵的。

不过,有个别人说法海法师是《白蛇传》里面的法海法师,这与历史人物完全不同。近年来,网络上也一直在攻击法海法师,有一次我特意发了一个微博说,世间的娱乐底线不要染污我们佛教本来纯洁的面目。

有一个歌曲叫《法海你不懂爱》,这个歌曲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而且后来成为“法海事件”。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这是对佛教的一种非常戏谑的行为。可能你们以前也看过很多不同版本的影视剧《白蛇传》,都是以神话了的戏剧形式表现的。剧中法海确实将白蛇精的感情破坏了,因此世人觉得佛教太残忍了,那么美好的一段感情,依靠他的宗教信仰、他的法术就摧毁了,其实这完全不合理,与佛教历史完全不同,只不过是后人虚构、捏造的神话故事,以小说、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而已。

现在有些影视片有损于我们佛教,佛教徒都不站起来说话是不合理的,大家都认为佛教慈悲为怀,慈悲心谁都可以践踏。譬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等,这些宗教中的任何人士或教义,如果政府或者媒体以蔑视的眼光进行评价,可能教徒马上会反抗。我并不是主张以后佛教徒非要搞一些组织来反对政府,只不过一些个人或集团觉得佛教徒都会默不作声,他们就可以歪曲事实,大肆宣扬一些佛教历史上根本未曾发生过的事情,以这种方式来玷污佛法。因为当时他们都说,法海是在破坏家庭和社会,以此证明佛教非常残忍,非常不人性化等等,有各种各样的言论。极个别人也就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最后导致很多不合理的结论。

我们佛教徒虽然需要慈悲心,但是以后对于不合理的言论,不论是任何人所说,都应该以理辩驳。现在世界上的众多宗教中,好像佛教最受歧视,佛教中任何一个出家人的行为不如法,就可以受到公开谩骂,但是却从来没人持反对意见,我觉得是佛教徒太软弱。

《二规教言论》中也讲了,有些人并非是广大慈悲,修自他平等,而是人格脆弱,谁践踏到他的头上也无所谓。这不是修行的境界,也不是大乘佛教的理念。所以,在某些场合中,如果有人对佛教有不合理的侮辱和歧视,我们佛教徒应该以事实为根据进行正面的辩驳与回应,这一点非常需要。

僧人法海是韶州曲江人,他初次参礼六祖大师时问:“‘即心即佛’到底是什么意思,希望祖师为我慈悲指示。”

以前禅宗的很多开悟者,常有心就是佛的禅宗指示,所以,当时法海禅师遇到六祖大师的时候,也是问了这个问题。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祖师解释道:“即心即佛”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人起心动念时,比如说产生信心、嗔恨心时,当观察正在产生的这个心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它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这个时候完全找不到,其实前面的念头从来没有产生过,这就是心。既然从来没有产生过,中间不可能安住,到最后它也不可能灭尽,这就是佛。

这种指示方法与密宗有点不同,密宗是在当下的分别念中认识它。而在这里,因为不生的缘故叫做心,因为不灭的缘故叫做佛,心的本体本来是不生不灭,“即心即佛”完全成立。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还可以说:成一切相的缘故叫做是心,离一切相的缘故就是佛。

《金刚经》中也是讲过离相即相、相即离相的道理,或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是这个意思。

因为一切万法在世俗中有一种现相形成,从这个层面叫做心;对现相的本体进行观察,它从来都是远离一切戏论和相状的,这个叫做佛。其实“烦恼即是菩提”或者“心即是佛”的道理,在禅宗中确实有很多窍诀,在密宗中也叫窍诀或者直指。

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如果我用即心即佛的道理,全部给你宣说,穷尽无数劫都说不完。下面我以偈颂归纳的方式,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指示。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所谓的心称为智慧,智慧的本体或者说心能禅定就是佛。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能安定就是佛,或者说心的层面叫智慧,佛的层面称为禅定。

智慧和禅定无二无别,这种等持其实就是心意清净,心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你今天遇到我六祖的顿教法门,这是你多生累劫修持善法的成果。无论是它的妙用、它的本体都是无生的,而且无生是双运。前面讲智慧和禅定双运,或者说智慧和方便双运,这就是真正的解脱正道。

无生:在中观中也讲了无生法门,在密法中,尤其是《大幻化网》中也讲了基无生、道无生、果无生之理,一切都是无生。无生,梵语为“阿”,“阿”即无生的意思。无生之中一切都可以产生,这就是空中明、明中空的道理。

心就是佛的道理,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中也有,我们的心正在安住的时候,它的本体是智慧,智慧的本体是安住,这就是心,也就是佛。认识的时候: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如果没有认识,我们也可以说:佛不是心、心不是佛。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法海是利根者,我们可能不要说开悟,连词句都解释不好。但确实甚深的禅宗和密法,对证悟心性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我们一直在外在的物质上耽著,离自己的解脱会很遥远,比如说世间中各种各样的学问,虽然对我们的解脱也间接有利,但直接有利的方法就是直观自心,这是很重要的。

当时法海听完六祖的开示,立即豁然开悟,他就以赞叹六祖、赞叹禅宗法门的方式,讲了自己的开悟偈。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法王如意宝在五台山造的一个大圆满见歌中也说,自性的文殊童子本来一直与自己在一起,只不过以前没有认识,今天才认识了它的本来面目。

心原本就是佛陀,只不过我们众生大多没有认识它,可以说是自掘坟墓、作茧自缚、怀冤抱屈、异常痛苦。我今天才知道,原来禅定和智慧的因,就是这二者双运,也就是体和用、智慧和方便无别双运。这样的境界,有实、无实,一切的一切都不住在心前。

这就是当时法海开悟的时候,所留下的珍贵偈颂。以上是此品中讲到的开悟者之一。

僧人法达的公案

僧法达,洪洲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僧人法达,洪洲地方人士,七岁时就已经出家,经常念诵《法华经》,来六祖前顶礼的时候,头却不着地。

七岁出家:其实从小出家是很好的,没有被社会染污。不过现在很多孩子想出家,我却经常要求他们把小学、中学、大学全部读完再出家,但读完大学以后,很多人都不出家了,也没办法吧。我有时候也担心,如果从小出家,因为他没有看到社会的很多现象,长大他会不好好珍惜,也有这种情况。但汉地也好,藏地也好,很多都是几岁、十几岁出家的,法达就很早,没有入世间。

《法华经》:成佛的《法华经》,开悟的《楞严经》,汉地有这种说法。《法华经》的后面,讲了很多念诵《法华经》的功德,我以前也想过讲《法华经》,但是一直没有付出实施,即生中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因缘。

当时法达禅师来到六祖面前顶礼的时候,他可能有点傲慢,头没有接触地,大概弯了一下腰,问讯而礼。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六祖呵斥他说:你如果顶礼就恭恭敬敬地顶礼好了,如果你表面上是顶礼,头却不接触地,这样不如不顶礼,就站在那里好了。你的心中肯定执著一个事物,你平时在修学什么?

有时候人确实是这样,有些人自恃广闻博学,或者位高权重,或者家财殷实,或者相貌端严,就会衍生出憍慢心,从表情上完全可以看得出来,顶礼不是毕恭毕敬的。尤其是稍微有一点地位的人,特别摆架子,走路、说话,包括在佛像面前顶礼,还高高在上的感觉,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当时禅师对他说:你肯定心中有个东西,令你一直弯不下腰。

曰:“念《法华经》己及三千部。”

他说:我从七岁到现在,已经念了三千部《法华经》。

心中的执著不是其他的,他已经承认自己有点傲慢,傲慢的主要原因就是念了《法华经》导致的。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六祖大师说:不要说三千部,即使你已经念了一万部《法华经》,通达经意,却不以为自己了不起,则可与我并肩同行。反之,如果你心相续中的傲慢没有摧毁,与我的境界还相差甚远,没办法与我比肩同行,也不可能与我心意相契。你以这样的事业自负自傲,而且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过失非常严重,下面我为你说一偈颂。

于是六祖讲了一个呵斥他或者说令他明白利害的偈颂。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在《前行引导文》中也讲了,顶礼就是消除傲慢的胜幢,这很重要,因为如果傲慢,那么一切功德都无法具足。

《佛说华手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佛陀在此经中也说了:“若人贪着戒,及余诸功德,着多闻自高,我说为外道。”如果贪著自相续中有戒律,以及其他的功德,或者自认为自己广闻多学,自视甚高的话,佛陀说这种人与外道没有什么差别。有些人认为自己戒律清净,有些人认为自己广闻博学、智慧不俗,有些人认为自己专业性强,所以,稍微有一点专业、有一点水平、有一点能力的人,各自都有傲慢心,这非常不好。

本来顶礼可以折服你的慢幢,但是现在看来,为什么你的头不置于地,为什么不恭敬顶礼,最主要的原因是你相续中的我执、我慢,而导致产生种种罪业。如果你能忘掉自认为的功德,福德是无比的。

相反,如果没有“亡功”,还在执著自己的功德,那么福德始终无法产生。

这个偈颂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尤其是作为佛教徒,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地位、财产、学问,在他人面前,言行举止最好怀有一种恭敬心、随顺心,如此一来,自相续中的功德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让人欢喜。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

祖师说:你叫什么名字?

他回答说:我叫法达。

师说:你叫法达,法达不应该那么傲慢,你真的通达佛法了吗?

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又说偈颂:你的名字叫法达,应该通达一切佛法,而且你非常精进,从七岁到现在,不间断、不休息地诵《法华经》,但看起来你对佛法只是耽著词句,空在口头念诵,这样就很难通达经的意义。(此处既有呵斥的意思,也有赞叹的意思。其实我们现在有时念诵,也只是随着声音口头上诵,并没有思维法义。“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在《费闲歌》里也这样讲过。)如果你明心见性,通达了佛经的意义,这才叫做真正的菩萨。

不管怎么样,如今你有缘来到这里,我可以告诉你,你只要了解,佛陀从成佛至涅槃之间没有说过佛法,你不念《法华经》,口中也自然生出莲花。

意思就是说,佛从来没有说过法,佛法远离一切思维和相状,你如果明白、信解这一点,这时你才是了义的诵经。

如今禅宗除了打禅七以外,像净土宗一样的念经,个别的禅师比较排斥,当然也有些禅师支持。我自己认为,禅宗也好,密宗也好,确实不能只是除了念诵以外,其余什么都不学习,这样有点极端。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达到六祖那么高的境界,从了义上讲,佛没有说过法,也没有什么可念的;但在不了义的世俗显现上来讲,念经、持咒都非常重要。

经常念诵很重要,但了解意义更为重要。不过现在有些人,对念咒、诵经没有兴趣,看电视或者世间小说方面倒是非常欢喜,这样比较起来,人与人的相续有很大很大的差别。

还有一种情况,听说我们道友中也有这样讲的:“既然禅宗这样说,那平时念经有什么用呢?修五加行有什么用呢?”这完全是劣根者,因为他没有懂得《六祖坛经》的根本意义,实际上在这里并没有破斥世俗的善根,但确实在禅定的境界中,或者密宗最高的境界中,所有身语意的善法,也有放弃的时候,但是这个境界是很高很高的,我们现在还是需要念经。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法达听后非常后悔地说:从今之后,我一定会谦虚恭敬所有的人,弟子以前念过很多《法华经》,但是确实不知道经中的意义,而且诵经的过程中,对经的意义有各种各样的怀疑。大和尚智慧广大,今天您能不能给我约略讲一下《法华经》的义理。

念了三千部,不知道里面说了什么,请求祖师给他讲一讲,但下文会说,六祖也不认识字。(笑)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

六祖说:法达,就是佛法通达的意思,但是你的名字和这个意义不符,你对佛法一窍不通,你的心没有通达法义。不过从佛经的意义上、词句上根本不会有任何疑惑之处,主要是你自己的心产生疑惑。

这一点很重要,大家也应该记住,很多人不知道佛经里面到底讲了哪些内容,产生疑惑和邪见,实际上佛经本身确实不会有经不起观察的过失和疑惑之处,但有些人主要因自心染污而导致。还有些人对个别上师的观点、智慧产生怀疑,其实真正的善知识通达经义,绝对不会有什么疑惑之处,可是自己的智慧还没有达到上师或诸佛菩萨的境界,就百思不解其义,有这种情况。

因此,“经本无疑,汝心自疑”这句很重要。《六祖坛经》中的有些颂词,平时应该反观自己。

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你念了这么多经典,你认为《法华经》到底说了什么?它的宗义和意趣是什么?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法达说:我本人根性比较低劣、愚钝,从来只是依照文字念诵经文而已,哪里会知道它的意趣是什么!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六祖说:你不知道经义,我也不认识字,我也没办法知道《法华经》里面到底说了什么。他们两人的对话很有趣(笑),现在分别念比较重的人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

六祖说:我也不认识字,不过你可以把经文在我耳边诵一遍,我为你宣讲这部经典里面到底讲的什么。

我以前讲《金刚经》的时候讲过一个公案,《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里应该有,你们方便的时候可以看一下。讲的是一个叫做大愚守芝的禅师,他的一个弟子非常精进,每天诵一百遍《金刚经》。后来大愚守芝禅师问他:“《金刚经》里面到底讲的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只是很喜欢念。”禅师说:“不如这样,你先了解一下内容,暂时少念一点也可以。”他后来听禅师的话,每天只读一遍《金刚经》,着重思维法义。他读着读着,有一天读到《金刚经》里的“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时,他完全开悟了。

我也已经念了十多年的《系解脱》了,但《系解脱》的内容确实不好懂,以前法王讲的时候比较清楚,但它的词汇好像特别深奥,念藏文的时候也基本上不懂,只是每天都在念。我念《文殊真实名经》也觉得特别难懂,不过自己一直在坚持,也非常有欢喜心、恭敬心。还有《普贤行愿品》,听讲解的时候可能大家都清楚,但是念的时候,藏文和汉文都不是很好懂,“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到底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觉得难懂。但确实是在通达意义的基础上念诵,功德更大。

而六祖呢,他不识文字,但通晓经义。在无尽藏比丘尼那里,听的是《涅槃经》,《金刚经》《涅槃经》《法华经》都是从别人那里听的,其实真的通达法义,文字就不会是障碍。像法王如意宝,老人家的眼睛后来不能看字,基本上从1990年到2003年的十多年的时间中,始终是别人给他录音,然后他再给我们传授佛法。大德们的行为各种各样,我们应该以一种欢喜心和恭敬心来接受!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

《法华经·譬喻品》:这里面讲了很多比喻——三界如火宅:房屋燃火的时候,有几个孩童还在玩耍,聪明的人用羊车、鹿车、牛车引诱他们出来,最后他们都已经离开了火宅。所以,《法华经》里面主要讲三乘归为一乘,后面还有比喻,这个比喻也非常重要。

法达即高声地念《法华经》,念到《譬喻品》的时候,六祖让他不必再念,知道这部经典原来讲的是出世非常重要的因缘,而且宣说了许许多多的比喻,这些比喻全部不超越这里所讲的因缘。

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这是什么因缘呢?《法华经》中讲了“佛陀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因缘就是佛陀的知见。

下面会讲到,一个是众生知见——轮回,我们要舍弃;还有一个是佛陀知见——涅槃和解脱,我们一定要去接受。

真正的智者,一句话都能通达其中的意义,比如说《法集要颂经》中也讲:“智者寻一句,演出无量义,愚者诵千句,不解一句义。”

在这里也是讲到了一件大事,《法华经》最重要的就是讲这个因缘。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世间的人们执著于外相,出世间的有些内道学人执著于单空,如果在相上离于相、在空上离于空,相和空都不执著,就是内外一切法不迷不执。如果通达这一点,在一念之间心地豁然开朗,这叫做“开佛知见”。

禅宗中经常讲到“明心见性”或者“明心见佛”,我们密宗中经常讲“即身成佛”,“即身成佛”与这里的“开佛知见”其实是一个意思,对于我们凡夫众生来讲,认识自己的本性就可以说是见到了佛。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

佛的意思就是觉。分为四门,“开、示、悟、入”,即是刚开始需要开启、指示,然后进行体悟和契入佛的知见,这是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在这里没有分开解释,但实际上就与我们所讲的闻思修行一样,闻思修行也是先需要开示,然后进行思维,证悟这个道理,之后趋入。这与披甲修行、趋入修行、资粮修行、定生修行的意思比较相似。

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如果通过大德的开示便能体悟契入心的本性,觉悟了心的本性,已经认识了的心的本来面目,后得时一切出现也是合理的。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

你千万不能误解经的意义,给别人讲也好,自己认为也好,前面讲的“开示悟入”,因为“觉”也是“佛”的意思,所以也可以说“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个时候不要误认为这些都只是佛的知见,我们与其他的任何众生完全一样。

《如来藏经》中也讲:“如我如来性,众生亦复然,开化令清净,速成无上道。”众生的心性与我的一样,完全没有差别,通过开示让众生认识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的本性,会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无上之道。

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

如果你如是了解:我并没有具足自性佛,那就是诽谤经典、诋毁佛陀。所以你应该知道,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具足佛性,已经具有佛的知见,何必再去“开佛知见”呢?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因此你应该坚信,其实佛的知见就是你自己的心,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佛。

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我们一切众生,在显现上已经被无明覆盖自性的光明,众生贪著外在的境,依靠外缘和内在烦恼的忧扰,甘心忍受痛苦和烦恼的驱使。因此劳烦世尊从三昧中起定,在娑婆世界幻化各种显现,苦口婆心地劝化众生,使他们的心得到平息,不向外求,自心与佛无二无别。这个道理,佛陀在不同的经典中已经宣说,这叫做“开佛知见”。

我在原文上稍微解释一遍,我没有来得及看,有些解释我自己并不满意,但也不要紧,你们自己可以看一些讲义。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

六祖再三强调:我也劝所有的人,在自己的心中寻找佛的知见,不要外求佛。

我们大家都知道,禅宗最主要的理念,主要是对内心佛的认识,这很重要。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

虽然六祖大师劝人认识心的本性,但世间人因为心里有五花八门的邪分别念,愚昧迷惑,常常造作种种的罪业。口头上说得很好,实际上内心特别的恶劣,经常产生贪心、嗔心、嫉妒,还以种种花言巧语,谄媚奸佞,我执、我慢,经常侵害众生。这种行为是开众生知见,不是开佛知见,也就成了轮回。

这里主要讲不认识心的众生始终造罪,在这方面,禅宗并没有承许造恶没有过失,而是说迷惑的众生没有认识自心,而且口是心非,造各种各样的恶业。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如果长期以正知正念来生起智慧,关照自己的心,断恶行善,这就叫做开佛知见。

开佛知见与开众生知见有一定的差别,那么禅宗自宗的观点,要不要行善断恶呢?从本来面目的角度说,不要。就像我们讲《现观庄严论》的入定智慧时,有无、是非、善恶全部都不存在,但是在后得位或者凡夫位的时候,这些一五一十地存在。同理,禅宗也是讲到最究竟境界的时候,在本性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世人的我知我见面前,善和恶都应该存在。

所以说,无论禅宗、密宗还是其他宗派都不可轻视取舍因果,尤其是佛教徒最关键的是信仰因果。现在很多人虽然一辈子学佛,但是基本上不信因果。今天我也听说,有个别人有智慧,辩论很厉害,但是经常在讲法的过程中,或者与别人辩论和探讨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善恶因果不承认、对护法神的加持不承认,这是很可怕的行为,希望佛教徒不要这样。

原来山下的学员中有个别人见解不正,我曾说:“见解不正的人,一律不要呆在这个团体中,否则他会影响很多人。”而且这些人个个伶牙俐齿,说的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这样的话,他能影响很多人,一个有正知正见的人,他也可以影响身边的很多人。

现在最关键的是,很多人没有闻思的基础,所以,现在的佛教徒特别容易变。其实我并不是否认佛教徒好的行为,但说实在,我们佛教徒里相当一部分人是迷信的,这些迷信的人,如果再没有闻思,即使世间的地位再高、财富再多,或者文凭已经是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但是如果基本的因果正见、前生后世或者轮回的痛苦,这些都没有承认,那就非常可怕。

因此,佛教徒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呢?首先见解要正,这叫做世间正见。你不要认为禅宗的一切都是心上安立,不需要世间正见,虽然心上安立,但是也要见行一致。我们在《六祖坛经》中处处都可以看到“止恶行善”,这才是真正的“自开佛之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

你最好时时刻刻开佛知见,不要开众生的见。开佛之知见,叫做出世间法;开众生知见叫世间法。

我们尽量不要搞世间法,它就是轮回。

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他当时对法达说:“你现在应该取舍因果,将佛安立在心上很重要。如果你还要辛辛苦苦地执著念《法华经》,以此作为功课,这与牦牛爱它自己的尾巴没有什么差别。”

本来牦牛是藏地有的,但是六祖也引用了。佛经中也有牦牛爱尾之说,有些注释是说“犀牛”,但我看了几个版本都说“牦牛”。牦牛有一种特点,它特别喜爱自己的尾巴,比如说它的尾巴挂在树上,这时如果有猎人或屠夫来杀它的话,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尾巴受损。所以这里说,一直很耽著自己的功课,就像牦牛爱尾一样,可能不太合理。这是从反面来说的。

当然,牦牛爱尾有时候也从正面来说,在比丘布萨的偈颂中说过,守持清净戒律就像牦牛喜爱自己的尾巴一样,牦牛的尾巴上哪怕只粘了一点土或者一块木屑,它都会使劲地抖掉。所以,我们守持清净戒律,也要像守护自己的眼目一样,像牦牛爱尾一样,也有这样的比喻。

此处是六祖奉劝法达,应该分清世间和出世间、佛知见和众生知见的差别,否则单是辛辛苦苦地执著于《法华经》的念诵,恐怕就与牦牛爱尾别无二致了。

所以,我们平时念诵功课,虽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所念的内容,至少也是大概知道。比如说我们每天都念《普贤行愿品》,我们在座的人都知道,《普贤行愿品》是诸佛菩萨所有发愿的精髓,我们用广大的发心来念诵它的话,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果我们边念诵边能作意观想,这个功德更是不可思议。

学禅宗的过程中,大家要重视世俗的善根,但是过于重视世俗善根也不对。比如说现在有些寺院,除了早晚课念诵之外,对经的意义完全不去钻研和实修,那真的跟这里面说的牦牛爱尾没有差别了。早上起来念经,中间吃饭、午睡,下午又念经,如此日复一日。当然,念经也是很好的,但是与真正的功德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所以,你们以后开办道场,不但要在道场中诵经,也要闻思和修行,这样才是如来的弘法道场,否则就不一定很全面。

我并不是以藏传佛教的观点来这样说的,而是以《六祖坛经》的观点来说的,我想很多大德也不得不承认吧。因此在这方面,需要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