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05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五课

思考题:

1.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

2.解释颂词:“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3.以比喻广说发心事相,可分为哪二十二种?请结合地道具体说明。

很多道友觉得《现观庄严论》特别好,充满兴趣;但也有个别道友,可能由于前世对般若法门串习不够,即生遇到了也提不起很大信心。当然,人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因缘不尽相同,但就我本人而言,此生能遇到这个法门,而且有机会跟大家共同学习,觉得是非常欢喜的事。每天讲课、学习的时候,是我感觉最有活力的时候,这样子一天过下来,能得到一点佛陀最究竟的智慧精华,自己也认为活得很有价值;即使没有懂得其中的意义,但按照《中观四百论》的教证所说,也会种下殊胜的善根,这一点大家应该明白。

下面正式讲《现观庄严论》。本论的论体主要分略说、广说、摄义三部分,前面已经讲完了略说,今天开始广说八事七十义之理。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分三: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分三: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

第一品 遍智

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分三:一、宣说意乐发大菩提心;二、宣说加行遍智道之分支;三、宣说本体实修之现观。

己一(宣说意乐发大菩提心)分二:一、以法相略说本体;二、以比喻广说事相。

从因明来讲,为了表示一个法,首先要明白它的法相是什么,这是针对本体而言,其次要知道它有哪些分类,这就是具体到事相了。

庚一(以法相略说本体)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对应佛经。

辛一、真实宣说: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弥勒菩萨这一颂非常关键,凡是学习大乘佛教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会背的,一讲到菩提心,大家基本上都会引用这个教证。只有借助这样的金刚语,我们才能认知菩提心的体相。

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喜欢问“菩提心是什么”这一类问题,但由于对佛教的理论和修证缺乏专业性的学习,所以他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词句上。

一般来讲,在介绍菩提心的法相、定义之前,要先分析菩提心是依靠什么身份、什么心态而产生的。

依据相关大乘论典所说,菩提心的身份所依不仅是人,乃至三恶趣众生都可以产生菩提心。地狱众生也有发菩提心的例子,比如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前在地狱里拉马车时,就缘他的朋友生起了菩提心;饿鬼的情况,例如观世音菩萨传记中说,观世音菩萨到饿鬼界宣说佛法,有许多饿鬼相续中产生了菩提心;旁生界,比如佛经中龙女发菩提心的故事;阿修罗发菩提心的公案,在《大宝积经》中也有记载;天人的例子就更多了,佛陀说法的时候,经常有很多天人来听,听后生起菩提心。因此,菩提心与别解脱戒不同,在所有六趣众生相续中都能生起。

至于心态的所依,按照《经观庄严论》的观点,从对佛法僧的信心、对可怜众生的悲心、对真理的希求心等心态中都可以产生菩提心。所以,无论身依或心依,菩提心戒跟其他戒律都有所不同。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是这样,那岂不是与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灯论》中“只有具足七种别解脱戒的身份所依才能产生菩提心”的观点相违吗?实际上并不相违,此中原因很多前辈大德都解释过:阿底峡尊者是从严格的层面来讲的,因为如果连不杀生、不邪淫等一分别解脱戒都不具备,那么要受持菩萨戒肯定是非常困难的。

那么,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呢?无著菩萨和世亲论师认为菩提心是心所;解脱部和狮子贤则认为菩提心是心王;无垢光尊者认为,只要有心王就有心所,两者不可分割,犹如日轮和日光一般,所以菩提心既是心所也是心王。

下面就是菩提心的法相了——“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菩提心必须具足两种条件,即我们经常说的二利或二义:缘众生的大悲心(他利)和缘佛果的智慧(自利)。首先,发起的是愿利益天下无边众生的大悲心,这是第一个条件。其次,若仅仅以大悲心带给众生暂时的人天福报是不够的,还要令他们获得究竟的圆满正等觉果位(“菩提”是觉悟之义,“正等菩提”就是真正的觉悟),这是第二个条件。总之,既要具足利他的大悲心,还要有利自的缘佛果的智慧,悲智双运,才称得上是菩提心。

若不了知此义,就会像很多世间人一样,把菩提心等同于普通的好心好意。前些天,有个人对我说:“雷锋就是菩萨,他发了菩提心。”我问:“为什么呢?”“因为他做了很多好事,肯定是有菩提心的。”从广义上讲,雷锋的行为可能算是一种利他,不过他连什么是佛都不知道,距离菩提心的标准还太遥远了(现在也有很多人质疑雷锋,认为他做好事是一种形象工程,其心态并不是以前所宣扬的那样)。佛教徒中也有好多人分不清菩提心与大悲心、大慈心之间的差别,因此,学会从理论上建立菩提心的法相是至为关要的。

这样的菩提心,是弥勒菩萨自己讲的呢?还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经中所说呢?是在佛经中有记载的,下面就对应经文来说明。

辛二、对应佛经:

彼彼如经中,略广门宣说。

弥勒菩萨在此声明:如上的菩提心的法相并非自己以分别念臆造,而是有经文作依据的。其实,即使是弥勒菩萨自己造的,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但他之所以这样郑重地提出来,是为了提醒后学者:不要凭自己的分别念改造法义。现在世间确实有些人,根本不管佛经里说什么,一味随着自己的分别念胡说八道,还美其名曰“讲法”,这种行为我们必须避免。

七十义的每一个道理都能从佛经中找到出处,只是本论不可能一一去作对应,所以此处以菩提心为例进行说明:上述菩提心的两种条件,在《般若》、《华严》等经中以略、广两种方式作了宣说。

对于“求正等菩提”这一侧面,如《般若经》中云“舍利子,菩萨大菩萨欲求得一切法一切相正等正觉者当学修此智慧波罗蜜多”,这是略说。广说,如佛陀在经中又说:“舍利子,大菩萨以不住之方式安住对境,不缘所施、施者、受者之故以全无所施之方式修行布施波罗蜜多……”乃至其后的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五波罗蜜多,佛说也都要以这种三轮体空的方式来行持。所以佛经中对于智慧的反体都有宣说。

对于“发心为利他”这一侧面,略说,如佛告舍利子:“菩萨大菩萨欲求将十方刹土所有恒河沙数世界中所有众生悉皆安置于无余涅槃果位,当学修般若波罗蜜多。”广说,如:“于众生之悭吝者以布施令入……于智慧衰败者以圆满智慧令入。”教导以六度遣除各自违品的方式来利益众生。

由此可以看出,讲经说法跟世间人的自我宣传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现在社会上某些人在宣扬他的一套理论时,往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毫无顾忌;而佛教法师表述问题则是十分严格的,要有高度的精确性。为什么前辈大德喜欢引用教证呢?因为有了经论的教证作依据,即使自己的思路、表达有少许不同,也不会偏离佛陀的意趣。我前些天去文殊小学,听了他们的讲考,感到非常欢喜。虽然他们只是十几岁的孩子,但基本每句话都引用一个教证。这样等他们长大之后,相续中会生起坚固的定解,不管讲经说法还是为人处事,都会有一定的法度,而不会像现在很多人一样毫无凭依地信口乱说。

前一段时间,我还听了学会中一些居士辅导员的录音,有些还是很好的,不时引用佛经的教证;但有些只是把讲记读一遍,这就算不上辅导了;另外有些人,什么讲义都不参考,完全凭分别念胡说八道,这种情况非常可笑,一定要严格杜绝。

既然有机缘讲法,最好是以前代的可靠论典为参考标准;若找不到可靠论典,就要参考有修证的前辈大德之教言,我在不同场合也介绍过许多,大家应该心中有数;如果连这也记不住,那起码不要掺杂很多与文义无关甚至相违背的内容。现在是末法时代,即便你再聪明,恐怕也无法依自力了达经论的意义。

弥勒菩萨是已经获得自在的十地菩萨,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接班人,他造论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臆造的成分,可他仍旧如此慎重,处处以佛经为据。月称论师在《入中论》最后说:“我宣讲甚深中观,完全是依靠龙猛菩萨的加持,否则无法成办。”法称论师解释因明时也说:“我是依靠陈那论师的加持才开启智慧的。”所以,越是有智慧的人,就越是注重从传承祖师们那里汲取经验,不像现在很多人总是想自己标新立异。

前辈大德引用教证是非常有讲究的,有时候甚至说:“讲一个题目要引用一百个教证。”我们目前虽然做不到这样,但也应尽量以前辈大德的教言来印证自己的智慧,这样就不会犯很大的错误。

麦彭仁波切造有一部将《现观庄严论》与《般若摄颂》进行对应的论典,非常珍贵,以前曾听上师如意宝讲过一遍,当时信心很大。后来也想翻译,但一直没有时间,讲《般若摄颂》时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还是感觉极具加持。

庚二、以比喻广说事相:

这个科判的内容非常重要。我们学过的很多大乘教典,比如《心性休息大车疏》、《三戒论释》等,在宣讲菩提心时都会引用这里的颂词。

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

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

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

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菩提心一般略分为两类,即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或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又可按地界分为四种:资粮道、加行道的胜解行发心,不清净七地的殊胜意乐发心,三清净地的异熟发心,远离二障及一切习气的佛地之发心。再广分,就有以上这二十二种菩提心。

这二十二种比喻其实来源于《华严经》——《华严经》中共有一百一十八种比喻,本论撷取其中最重要的二十二种以为象征。颂词只是列出了这些比喻,其本体和特点我们下面一一来看。

1、与欲乐助伴相应的发心作为善法功德的所依——欲乐如地之发心。这是小资粮道的发心,好比大地能生长万物一般,小资粮道利益众生的意乐能增长一切善法功德。

2、与意乐助伴相应的发心直至菩提之前不会变异——意乐如金之发心。这是中资粮道的发心,它可以保证小资粮道的发心直到成佛之间永远不变,就像金子无论怎样锤炼也不会变成铜铁一样。证得中资粮道之后,绝不会像某些人遇到一点点违缘、被别人瞪一眼就马上退失发心,而是发心极其稳固。

3、与增上清净意乐助伴相应的发心使善法日益增上——增上意乐如月的发心。这是大资粮道的发心,在这种发心摄持下,信心、大悲心等善法会如上弦月般与日俱增。

4、与加行助伴相应的发心能够焚烧障碍之薪——加行如火的发心。虽然加行道有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个阶段,但这里并没有分开安立,而是给整个加行道安立一种发心,这也是凡夫地最上等的发心了。若把修行的违品比喻成木柴,那么加行道的发心就好像猛火,可以把障碍加行道的一切烦恼焚烧无余。当然,这种对治烦恼是粗分的,表现为令不堕三恶趣等,还达不到一地菩萨的程度。

5、与施舍助伴相应的发心能满足众生的愿望——布施如宝藏的发心。现证一地菩萨之时,原来的世俗菩提心就转变成了胜义菩提心,此时一心满足众生的愿望,无论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都毫无困难,包括自己最珍贵的身体都可以布施。这种殊胜的心态相当于宝藏,可以使一切贫乏众生心满意足。作为因地众生,我们只能相似地行持布施,满众生愿,力量和所及范围都不能同一地菩萨相比。

6、与持戒助伴相应的发心作为一切功德的来源——戒律如宝源的发心。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有了第二地菩萨的发心,一切功德自然源源不断流出,如同大山、大海等宝源之处有取之不尽的宝石矿产一般。

7、与安忍助伴相应的发心,终究不被损害所乱——安忍如大海的发心。我们常常是身体产生一点点痛苦、情绪遭受一点点扰乱就退失道心,比如有人就对我说:“如果谁都不见,我可以发心利益众生;但如果要见人,就没办法了,我讨厌面对很多人。”谁都不见还怎么利益众生?也不可能用遥控器来利益众生。想发心却不敢接触众生,这是一种很脆弱的表现。只有多接触众生,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安忍是什么样。得到第三地菩萨的时候,即使别人将自己的身肉片片割截,也不会产生一丝嗔恨心。比如大海表面上会有一点波浪,但整个大海的体性从来没有任何改变。同样的道理,三地菩萨表面上也可能显现不高兴,但这只相当于海面上的波纹,他整个广如大海的智慧心地根本不会被外在因缘所扰乱。这种境界绝非一般世间凡夫可及,但我们也可以相似地具足一些安忍波罗蜜多的特点,比如,很多人原来在世间时斤斤计较,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心烦意乱,就像山沟里的水时不时会变浑、干枯一样;后来学习了佛法,好像脱胎换骨一样,发生什么都可以接受、容纳,这就表现出一点大海的模样了。

8、与精进助伴相应的发心坚定不退而乐于善法——精进如金刚的发心。四地菩萨对于善法的意乐坚不可摧,无有退转,以金刚来比喻。

现在有些“修行人”可能前世习气比较重,给他讲一些空性、利他、三十七道品的功德,都没有什么兴趣,就好像在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若是做一些无义散乱之事,他就非常有欢喜心。如果说前辈修行人精进行善的意乐如同金刚,那这种人对善法的意乐就像泥土,一捏就碎,十分可怜。在座各位也应该反观自心,看看自己对善法的意乐是怎样的。如果第一天还算精进,第二天就兴趣索然,连法本都不愿看一眼,那就离金刚般的发心还很远。

9、与静虑助伴相应的发心,不被散乱所动——静虑如山王的发心。我们现在的心极易动摇,稍有一点风吹草动便无法安住,比如说,刚刚两手结定印开始打坐,忽然听见一只老鼠来回走动的声音,就坐不住了。到五地菩萨时,静虑完全不会为外境所动摇,就好像再大的风也无法吹动山王一样。

10、与智慧助伴相应的发心能消除二障之疾——智慧如药般的发心。凡夫就是被烦恼障、所知障缠缚的病人,而六地菩萨证悟二无我的智慧波罗蜜多如同妙药,可以彻底消除分别念的疾病。

六度到此已经圆满,后面的四度是从智慧波罗蜜多的不同反体来分的。

11、与善巧方便助伴相应的发心,以方便成办他利——善巧如友的发心。七地菩萨发心的特点是非常善于利益众生,如《华严经》所强调的“善知识具善巧方便”。所谓善巧方便,就是能够针对众生不同的心态对症下药。比如,于散乱众生以爱语摄,于贪财众生以布施摄。因为具有如是种种善巧,所以七地菩萨利益众生是很自在的,不像个别人虽然发心很不错,但说话、做事总是到处树敌。要度化一个众生,首先要想方设法让他欢喜,这是很重要的。

12、与愿助伴相应的发心能成就所欲之果——大愿如摩尼宝珠的发心。第八地菩萨无论发什么愿都能自然成办,毫不费力,就好像将摩尼宝置于胜幢上做祈祷必定会如愿一样。

13、与力助伴相应的发心能成熟所化众生——力如日轮的发心。太阳成熟万物并不需要很努力地到每棵小草前施予阳光,它只要升在天空中,草木自然就会成熟。同样的道理,第九地菩萨也是无须勤作便能成熟无量无边的众生,不像凡夫人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14、与本智助伴相应的发心,以正法能使所化有情生起希求心——智如歌声的发心。世间人听到歌声一般都会心生欢悦,十地菩萨宣说的正法也能令众生生起无比的欢喜满足之心。

以上是从资粮道到十地之间的十四种发心,下面的五种发心是为三清净地特别安立的。

15、与神通助伴相应的发心能够成办广大他利——神通如王的发心。国王手握重权,欲成办何事,只要吩咐一声,手下的人马上会照办,同样三清净地菩萨神通自在,要利益众生也非常容易。“三休息”中也讲过:没有神通很难利益众生。

16、与二资粮助伴相应的发心具足多种善资——二资如库的发心。三清净地菩萨智慧、福德二资的修集已经圆满,就像国王的仓库中一切资具应有尽有一般,此时菩萨能随心所欲地以各种方法利益众生。

17、与菩提分法助伴相应的发心是一切圣者必经之路——菩提分法如大路的发心。无论大小乘中,三十七道品都是每位圣者要修持的。好比一条大路,所有的车辆都避不开,一切圣者都要经过三十七道品才能修行圆满。

18、与方便智慧助伴相应的发心能不住有寂——方便智慧如车乘的发心。三清净地菩萨由于具有无我的智慧和利益众生的大悲心,所以他既不会住于涅槃的边也不会住于轮回的边,就好像古代的马车一直行驶在道路中间,而不会偏左或偏右。

19、与总持辩才助伴相应的发心,法句法义无有穷尽——总持辩才如泉水的发心。三清净地菩萨获得不忘陀罗尼,辩才无碍,通达万法的智慧源源不断涌出,好似泉水般无有止息。我们接触过的一些上师就是如此,在他们的境界中,好像一切世出世间的道理都已通达,自然而然就会迸现智慧的火花。

这就是从三清净地的不同层面安立的五种发心。最后是依佛地的加行、正行、后行而安立的三种发心。

20、与法筵助伴相应的发心,以妙音传演四法印——法筵如雅声的发心。在入金刚喻定之前,十地菩萨发起宣说四谛妙法的意乐,因为此妙法能令每一个众生无比欢喜,得大利益,所以将之比喻为悦耳动听的音声。

21、与唯一行道助伴相应的发心,趋向究竟一乘——唯一行道如河流的发心。在佛地的正行阶段,如所有智圆满,一切万法成为一味一体,犹如江河汇集众水,最终将流入大海。

关于佛地是否存在发心的问题,在《心性休息大车疏》、《如意宝藏论》中有一些辩论,无垢光尊者总的观点是:佛地的三种发心可以安立,不过佛地发的不是分别念的“心”,而是无分别的菩提心以功德增上的方式存在。

22、与法身助伴相应的发心,示现种种事业——如云的发心。在佛地的后行阶段,会示现法身的二十七种事业,以各式各样的形象利益无量众生,如同云中降下雨水滋润万物,使之开花结果。这是从成佛以后事业现前的层面安立为发心,也不是分别念的行境。

以上总共有二十二种发心。

《经庄严论》中有一句话:“佛子之发心,宣说如大云。”意即很多菩萨的发心是如云一般的。有人就据此说:二十二种发心应全部安立在有学道,不应在无学道中安立。但华智仁波切、宗喀巴大师等诸大德对此回答:这样安立并无过失,因菩萨如云之发心的功德在佛相续中自然而然存在——佛虽然无有“我想度众生”的粗大分别念,但其无分别智中具足功德增上之发心。

今天虽然只讲了三个颂词,但这三颂对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来讲极其重要,就像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所讲的那样:若不发菩提心,是不可能成佛的。而如果要发心,就必须以本课所讲的方式来发。

《吉祥施请问经》中云:“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满虚空界,亦将超胜彼。”如果发心有色相,那么整个虚空界都没办法容纳,菩提心具有如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因此,我们仅仅用耳朵听一遍《现观庄严论》是不够的,每个人一定要发起菩提心。虽然这二十二种比喻的发心,我们可能一个都不具足,但还是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就好像小学生要对中学生的境界生起向往一样。大家不但要发菩提心,还要在实际行动中尽心尽力地饶益众生,当心和行为逐渐相应,就真正步入了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