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30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十课

思考题:

1.相似般若的过失有哪三种?这三种过失是如何产生的?

2.世间法能否成为出世间法的助伴?请谈谈你是如何平衡两者间关系的。

3.请参照本课所讲的内容,回忆一下自己在学佛过程中与上师之间出现过哪些分歧,以及你是如何化解的。

我们前面讲了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具足十四种功德,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四十六种违缘、障碍或者魔业,之前已经讲了十二种,今天继续讲其余的。

由于这次我们主要讲颂词,所以讲义中的有些个别内容并没有特别详细讲。讲四十六种魔业的颂词很略,具体内容都是在讲义中讲的。但是这四十六种魔业,在生活、修学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所以我们需要对它有所认识。就像《上师心滴》里面所讲的那样,一旦我们认识到这是魔业,魔王波旬的一切事业就会自然而然消失;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着魔了,或者没有认识魔在干扰的时候,可能它对你起到的违缘就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大家需要共同了解哪些是修行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魔业。

总的来说,魔业中有二十种是依靠自己而产生的,有二十三种是依靠自己、他人或者说是依靠两者的关系而产生的,还有三种是依靠他人而产生的,我们现在讲到第一类中的后八种——学习大乘佛法散乱的八因:

13、趋入般若之缘,对繁多的欲妙境加以分别。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修行、弘扬般若法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非常多的色声香味等欲妙的杂乱因缘,引发很多烦恼,致使我们不能如愿以偿。实际上,世间的种种欲妙都没有什么意义的。有人问一位尊者:“您看不看好莱坞电影?”他先说:“我不看,对眼睛不好。”然后又补充说:“其实是觉得太浪费时间了。”世间中整天看电视、看电影的人,他们很多都对般若空性一无所知,以前没有机会遇到,现在也没有,将来可能也很难有;即使稍微有一点缘分,恐怕也难以继续下去,。因此,如果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外面经常出现一些散乱的因,这时候我们自己要知道这就是魔业。

相似般若的过失:

14、将单单的缮写文字法行当作真正的般若。大家都知道,文字般若并不是真正的般若,形象上的禅修也不是,只有真正从内心通达显空无二的境界,并且加以串习,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有些人一直认为抄写《般若经》就是修持般若所有的内容了,这是不合理的。抄经可以成为般若修行的一部分,《现观庄严论》开头讲到的十种法行,其中也包括缮写般若,但把它当成般若修行的全部的话,那就太片面了。我就遇到过一些这样的“专家”、“佛教徒”,他就说:“我不读《金刚经》,就喜欢天天写,写完了送给别人。”现在有些人特别爱好写经书,一辈子写《金刚经》、《心经》、《般若经》,只是写,从来也没有思维过,更没有想过要在心中通达般若的意义,这也是一种魔业。

15、将单单无实的所诠耽著为般若。如果我们把单单的无实法、单空,执著为是所诠的般若,这也是不合理的。

有个别人讲《金刚经》、《般若经》时,把“空”解释为“眼耳鼻舌身意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单空无遮法。麦彭仁波切也讲过,如果无遮法是真正的般若空性,那么谁都很容易懂——一个学生走进教室,发现一个人都没有,他也知道屋子是空的——然而这并不是证悟空性。这是极易堕入的歧途,有些刚开始修学的人可能不懂,这也情有可原,毕竟也对遮止我和我所执有必要,但在深入学习般若之后,就千万不能认为只破一个有边是最究竟的般若了。

16、将单单的能诠文字经函耽著为般若。

17、将无文字耽著为般若

很多人喜欢讲“不立文字”,禅宗也说“不立文字”,但光是没有文字,也不一定就是般若,比如石女的儿子就没有文字,他也不是般若。虽然佛经中也提到“无文字般若”,无上密法中有《无文字续》,是主要宣说空性法门的,宣说无文字的经续都有;佛陀自己也说了,他从成就到涅槃之间,连一个字也没有说过,但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文字等于般若。

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里面讲:以虚空喻法界时,有人根本不知道广大无边、无垠的界性无可言说,而是把虚空的单单空的部分认为是证悟法界,这实在是一种歧途。同样,在禅宗和般若法门里,无文字只是片面、部分的一种表示方法,并不是说单单无文字就是究竟义了。有些人因为自己不愿意修行,连法本都不带,问他为什么不带,就说:“我们禅宗一般不立文字!”但实际上,他只是懒惰,或者对法本没有信心而已,并不是真的通达了无文字的境界。

由般若中散乱的过失:

18、作意城区等贪嗔之境。

比如整天想着大城市里面的景象,今天要到哪里去出差,明天要跟什么人谈生意、谈项目……

当然,很多佛教徒毕竟是世间人,我们不可能全部用最高的标准来一概而论,那是很难达到的。比如说,我是一个出家人,就要求大家统统出家,我是一个密乘行者,就要求凡是跟我结缘的人全部学密法,这都是不现实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强迫所有的人都学同一个道。

但我们要知道,经常作意哪些地方会成为我们散乱的因。有些人不去作意寂静地或自己修行的道场,反而经常去作意、去想着那些容易产生贪心、嗔心的城市,这样这也是一种魔业。好多人本来在佛教道场中修行得很好,参加共修、自己学习等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后来因为被魔干扰,就欺骗管理人员说要去看病或办事,结果致使自己的修学不能圆满,大家一定要注意防范此种过失。

19、作意名闻利养。经常想着要获得名声、赞颂、财富等。

这样经常作意的话,不要说作为修学大乘般若的行人,即使对小乘行人来也是不合理的。断除世间八法是大小乘共称的法理,如果一个修行人整天都想着名利,把心寄托在世间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上,那肯定是魔业。

着了魔的人,自己也许知道,也许到死都还不知道;有些不但自己不修行,也不让别人好好修行。其实,我们不需要很多名声,也不要经常散乱,应该保持低调,这很重要。高谈阔论或直接间接赞颂自他,并不是很合适的,所谓的舍弃名闻利养,从语言上讲,会客观地评价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能做到实事求是,那么即使因智慧、能力不够而说错话,也不要紧;但有的人总是故意夸大,语言中带很多水分,就好像有些面包,本来刚开始是很小很小的一块,加工之后就变得特别大,这是在没有吃之前;吃完了以后,落在肚子里面,也很小很小的。如果我们的语言、赞颂也像这样,包括追求一些名声、利养,这些都是一种魔业。

20、从魔所宣说的非道中寻求方便智慧。比如说,读到一些对自相续无有任何利益的外道著作或世间论典,反而自以为从中获得了真正的智慧和方便。当然,我们有时候会藉世间的语言和理论来引导众生,这也是一种善巧方便;有时候也会从世间善说中找到暂时熄灭烦恼的方法,这也是可以的;但若是把自己解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个世间学问上,那就太可惜了。现在有些佛教徒对真正宣讲出离心、菩提心等等和解脱有关的经论都不感兴趣,而是特别喜欢世间的各种杂书,说实在的,那些书大都是分别念构成的,暂时可能吸引你的眼球、适合你的心态,但究竟上对今生来世都没有很大的意义。

我有时候也会翻翻现代人喜欢的东西(不过我并不是因为着魔了),看完之后就觉得:哦,现在的人们只有这个境界了,恐怕再深一点的他们就看不懂、听不懂了。所以可能有时候不得不随顺,只能这样,否则我怎么说也是没有办法的。虽然我没有很高的境界,但对一些基本的道理,大多数人可能也没办法接受。不要谈什么太高深的道理,有关佛教和解脱的一些基本概念对他们来说都十分模糊。大多数人希求的是什么呢?就是世间的人天安乐——平安、保佑、吉祥、顺利、发财……所谓的佛教徒如此,其他的宗教徒也是如此。因此,道友们外出弘扬佛法时,如果还是像在学院一样使用菩提心、出离心等专业词汇,那人家可能听不懂;你所表达的应该是佛教的意义,但可以借用人们喜欢的词语来包装,现在是末法时代,弘法利生需要有一些善巧方便。尽管你是非常专业的佛教徒,但如果不能用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你讲的法也很难真正触及听众的心坎。在这个方面,很多道友可以在辅导、学习的过程中多学习一下。但语言也不能太低俗化了,如果完全随顺他们,虽然他能听得懂,但我们需要表达的佛教的一些教义也可能完全改变了,这样也不合理。所以在这个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修学佛法的很多人,需要用一些善巧和智慧,在不改变原来佛教意义的基础上,尽量的使用一些大家能接受的词语,用适合他们的表达方法来弘扬佛法。

以上是依靠自己而产生的二十种魔业,若在自己身上发现,应该马上认识到这是魔业,进而努力忏悔。下面讲别所断,

别所断:依于自他其中之一的二十三种讲闻违缘:以听闻者与传讲者的次第:

即依靠自己或他众而引发的二十三种违缘,以听闻者与传讲者的次第来宣说:

21、听闻者般若的讲闻等有强烈欲乐心,传讲者十分懈怠。比如说,一个弟子特别想听般若,但传法的法师比较懒惰、懈怠:“没事,慢慢来,一年只学部分的论典就可以了……我要好好休息一下,我身体也不好,心情也不好……”有些法师整天都是身心累、困、痛苦,这其实也是一种违缘。

有些法师在假期结束的时候,返回的日期定在开学的前一天,刚好明天上课,今天才回来;今天回来以后,又要休息六七天;六七天以后,马马虎虎地上课。而弟子求般若的意乐特别强烈:“我们一定要学这个论典、那个论典……”不过法师就说:“没事,你们自己学就可以,我身体不好,我困、我累、我烦、我闷、我愁……”很多很多借口。这也是一种魔障。

或者反过来说也可以:传法的上师对般若有强烈信心,很多法都想传,而弟子却没有兴趣,比较散乱、懈怠,一直盼着放假,一说明天不上课,马上就“哇!”,大家都很欢喜。这就是魔业。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但大多数是听者在前。

22、听闻者在此地,传讲者在他境。听闻者想在此地听法,而传讲者要去往别的地方。或者传讲者想在这里,听闻者要到别的地方去,总之两者意见不同。

我们学会在管理过程中也遇到类似问题,前一段时间要求学员分组学习,这种安排考虑到很多管理方面的因素,但有的人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我在这里听得挺好的,这个道场我已经特别熟悉了,我一定要想办法说服这些人,我不能去,哪都不想去了,我一定要争取……”这样一个说是在这里,一个说是在那里,最后对闻法造成了违缘,这就形成了魔业。

如果没有对闻法真正产生违缘,比如有时候意见不同,有时候心里动了念头,但实际上并没有使传法中断,那就算是出现了一个魔障而已,并不是真正的魔业。这方面的道理,后面可能还会再说。这是听法者和传法者之间缘于地点而产生的魔业。

23、听闻者具备知足少欲,传讲者不具备知足少欲。闻法者看破了世间,觉得一切都没有什么意义,“我要知足少欲,好好的当一个修行人。”而传法者恰恰相反,“你一定要想办法给我买辆好车,给我买栋房子,给我多一些供养,我要修寺庙、修塔……”宗喀巴大师说过,真正上师的法相应该是什么都不需要,而弟子的心态应该是什么都可以捐出来,可是现在都变了,有些弟子的心态还是很如理如法,但个别上师确实谈不上知足少欲。反过来说,如果闻法者希求欲妙,而传法者知足少欲,也会因意乐不同而中断传承。

24、听法者具足头陀行功德,传法者不具足头陀行功德。

十二种头陀行,我们以前讲《三戒论》等论典时解释过;闻法者具足这样原始佛教苦行者的风范,而传法者对此非常反对:“你们这样过午不食、常坐一处多不好!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一定要有适合的修行环境,你看福力王子是怎么过生活的,我也是需要大量的财富,福报才是产生一切功德之源……”就这样,传法者着重讲一些世间欲妙的功德。

由闻法者和传法者观点不同而导致师徒之间产生矛盾、产生邪见、互相远离的情况,并不是只有这里讲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种,凡此都算是魔业。当然,如果法师身上的确存在一些不太如法的现象,闻法者也可以直接提出来,《事师五十颂》、《毗奈耶经》等经论中也是这样讲的;但有些闻法者也是习惯“戴着墨镜”看人,结果看谁都是不如法。所以,还是要依照可靠的标准来判断上师、弟子是否如法,以上师为例,当具足《经庄严论》所讲的十种功德:“当依调柔极寂静,具德精进通圣教,证悟实相语善巧,慈主离厌善知识。”《心性休息大车疏》也引用过这个教证。

25、听闻者具备善法,传讲者不具有善法。闻法者是很好的修行人,具有清净戒律、出离心、菩提心等功德,而传法者比较差劲,在很多方面都不及弟子。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即使你的智慧后来已经超过上师,也不能忘记上师的法恩,就像阿底峡尊者,他去依止金洲上师的时候,在见解上秉持中观见,应该是已经超越了上师,但因为上师令他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所以他永远都祈祷金洲上师。宗喀巴大师依止过四十多位上师,在我们后学者看来,这些上师包括仁达瓦在内肯定都不如宗喀巴大师有智慧,但是宗喀巴大师依然尊敬所有的传承上师。所以,我们不管是在汉族、藏族的任何上师那里得过教授,这种法恩永远都不能忘,这一点很重要。有些人可能把佛法上的善知识看得跟世间的老师差不多,自己稍微有了点能力,就根本不把上师放在眼里;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当然,即使你背离了上师,上师也不会对你有所取舍,但是依此缘起,你自己的弘法利生和修行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在上师如意宝的传记中写过,凡是曾经依止过的上师,他老人家都将之作为祈祷、赞叹和供养的对境,这一点我们理应随学。

我自己也经常想,喇荣的确是改变我人生方向的圣地,上师们更是我生生世世的引路人,如果没有遇到他们,我今天肯定也跟许多散乱者一样,不可能对法理产生些微的认识。看看很多我当年的同学、朋友的人生经历,我就知道两条道路有多大的差异。而造成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一个是环境,一个就是因为自己所依止的上师。我想在座的道友们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依止上师,如果没有去某一个殊胜的圣地,如果没有参加某一个特别有意义的盛会,很可能你就永远漂泊在轮回当中了。如果像无神论说的那样,我们的生命只有这短短几十年的话,那倒是怎么过也无所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还有生生世世非常漫长的路要走,若一直沉溺在苦海中,那是多么可怕!能在生死长河中得到一个珍宝人身,这真是最有意义、最灿烂光辉的事情!

我们这里说,当听者具有善法,传者不具有善法的时候,作为听者也不能总是观过失。有些持邪见的人,经常:“他这个地方也不懂,那个地方也讲错了;我是真正的修行人,出离心方面我应该胜过他,菩提心应该我修的比较好,无二慧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依止过的这些……”如果经常这样起邪见,那这是自己的大错,这方面应该特别注意。

反之,有时候上师智慧超胜、具足善法,各方面都无与伦比,而弟子则又笨又懈怠又散乱,不要说出世间方面,就连世间法方面的功德也远远不及上师,两者之间的差距特别大,那么,这时弟子就应该努力跟上上师的步伐。

26、听闻者喜欢布施,传讲者具大吝啬。听闻者很想把自己的身体、财富等一切都布施出去,而传法者经常说一些布施的过失,“不能布施,一布施就会……”这也是一种魔业。

27、听闻者愿意供养,传讲者不愿接受。听闻者这个也供养、那个也供养,所有的东西都要供养给上师,而传授者不愿意接受。

但现在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我们以前也再再讲过,在所有供养中,法供养是最殊胜的,弟子如果做法供养,传讲者一般都会欢喜纳受。如果是供养一些过期的饮料水果或垃圾食品,那么不接受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是供养最胜的菩提心,或者背诵五部大论:“我们准备供养背诵五部大论,你能不能接受?”如果传法者说:“我没有时间,你们背诵是你们的事,你们修你们的……”这样不接受的话,那就真的是魔业了。

我们学院藏族男众这边学五部大论是这样的:文法学一年,因明、戒律、俱舍、中观、现观各学两年,之后续部学四年。这样,整个五部大论学完需要十五年的时间,这是好多年前就规定好的。当然,我们金刚降魔洲这边目前还没有这样安排,但大家也要知道藏传佛教真正的闻思传统是什么样。有人认为学五部大论没用,这种想法恐怕不太合理。我希望金刚降魔洲和菩提学会的道友要趁着年轻多学一点,人生虽然短暂,但花个十年五年学五部大论也不会给你造成什么损失。光是整天念咒语、做点所谓的修行,听起来固然很舒服,但我们的很多分别念要断除,必然需要强有力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速成的。

前一段时间我们宣布密法班学员需要坚持学满五年,结果把很多人吓跑了——他们不参加也无所谓,我倒是觉得人越少越好,以后我会把有些密法的门槛设得越来越高。六七年前刚建立学会的时候,我说:“能有二十个人就可以了。”现在早就远远超出了这个数目,是时候提高我们学员的素质了,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稍微高标准、高质量的佛教人才。像那些实在不愿意不好好学习、缺乏基本的贤善人格、整天说是道非的人,我们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课下的表现中也可以判断出一个人是不是法器。真正的法器平时聊天也会聊五部大论、显宗密宗等法义上的事情,而其他那些表面上的佛教徒,如果是中等人,他就整天讲一些吃喝玩乐;下等人生嫉妒心、说别人过失,整天就这样消磨时光,我觉得这些人连一些基本的佛教概念都没有。现在外面居士当中真的存在这么一部分人,一到学习的时候就打瞌睡、哈欠连天,没有一点精神,特别困、特别痛苦;吃吃喝喝的时候状态就很不错,讲一些是非的时候就更有精神了……我们也不需要培养这种人,培养也培养不出来——不要说我们,可能莲花生大士和慧能大师来了也有一定困难。

28、听闻者以略说能够理解,传讲者以广说而理解。这也是听闻者和传讲者的心态不同。听闻者简单地听一下就马上了然于胸,而传讲者却反反复复地讲个没完,最后听闻者都不耐烦了。有些道友稍微有点聪明,法师还没讲他就自己看完了,如果法师一直广说的话,他就很烦、很痛苦:“这个我早就知道,还要再说,说什么啊?”如果法师说:“接下来,接下来……”他就特别着急,一次次看手表:“哎呦!这个哪里需要这么广!居然还要讲,快讲嘛,快讲嘛!”心里一直在默默地说,这也是一种魔业。

相反,有时候传讲者讲得特别略,而听闻者很喜欢广述,这也是一种魔业。有些传讲者只是稍微说几句,然后就说:“噢!剩下的你们自己看啊!”有些大学老师也是这样,他只是在上面写几个字:“好,你们自己看吧,你们都是大学生。”他进来用大概五分钟给他们指示一下,之后就开着自己的车,“呜……”就走了。这也是一种魔业。(我们学院里就没有这样的,法师们不要说车,连拖拉机也没有。)

我看到很多大学老师真的很可怜,他们的心思不在教学上面,学生们在教室里苦等了一下午,最后老师来了一小会儿:“啊!很好,下课!我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跟领导谈。”听说历史上也有个别大德要信众等一两天,后来传一个口信来说:“我没有空,有重要人物要见,你们先散去吧。”如果照这样说,像我们学院这么大的地方,可以说每天都有重要人物出入,世间和出世间的人物都有,但以此耽误讲课也不合理。就我本人而言,也是一向以传法为重,除了一些实在推不掉的学院紧急事务之外,从来都没有因为要见高僧大德或领导而上课迟到。传法首要的就是要准时,不能让很多人一直等。在我看来,自己生命中的其他任何事情,跟我们学习佛法比较起来,都算不上是重要的事。

29、听闻者了知经等妙法,传讲者不了知经等妙法。听闻者智慧水平高超,对经律论三藏都非常精通,而传讲者基本上一无所知,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不太好。

但是,有些人是因自己邪见重而总觉别人讲得不对,有些人是自恃口才、智慧出众而瞧不起别人,而真正具清净观、正知正念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传讲者,当他把自己所理解的智慧与传讲者解释的法义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有利益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量舍弃自己的傲慢心态,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放不下自己对世间知识、学历、头衔的执著,那就很难避免生起傲慢,因为给你传法的人可能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或者文凭上不如你,然而在佛法的境界上,你不一定能比得上他,所以我们也应该平衡各方面的因素。

像法王如意宝、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等前辈大德,显现上都依止过很多上师,而这些上师不一定能够完全超越他们的,比如说麦彭仁波切,他是真正的文殊菩萨的化身再来,七岁便造出无比美妙的论典,而从他传记中看,也没有在上师前显露傲慢,这也值得我们后学者观察、借鉴。

否则,这个法师也看不惯,那个法师也水平太低了,这样非常傲慢的话,会特别障碍自己以后的求学,自己的一些缘起也会因此而破坏。我以前也发现,有个别自视甚高、不把法师放在眼里的道友,修学上面也没有什么成就。这些人到最后,好像谁都看不上,自己在别的地方自认为很了不起,弘法利生一两年还算可以,但后来不知不觉中修行也没有坚持下去,也没有真正起到弘法利生的作用。所以说,最初的缘起是很关键的,如果能舍弃一切傲慢、自己当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来修学,到最后一定会炽燃你的智慧火焰,这在闻思的过程中尤其重要。

30、听闻者具备六度,传讲者不具备六度。或者反过来说,传讲者具足六度,而听闻者不具足,也有这样的情况。

31、听闻者善巧方便,传讲者不善巧方便。听闻者的智慧、善巧非常好,不管说话还是做事,任何方面都具足善巧方便,而传讲者说两句话就得罪所有人,做一点点事情所有人都不高兴,这也是一种魔业。无论如何,凡是因为传讲者和听闻者之间的摩擦、误解,最后产生了矛盾,致使般若法的传递中断,都称为魔业。若不能了知此义,则很多道场的师徒之间都会发生这类现象。记得在1986年的时候,法王如意宝讲华智仁波切的《现观总义》,特别广说魔业之义,再三强调,每一次讲我都感觉是在说我,于是我猛烈祈祷:千万不要产生这些魔业,以至断掉今后的法缘!(当时我住在一个草皮房子里,就在现在的甘多拉经堂附近,也算是一种苦行吧,觉得很有意义。)

32、听闻者已获得陀罗尼,传讲者没有获得陀罗尼。听闻者已经获得了陀罗尼,过目不忘,而传讲者没有得到陀罗尼,糊里糊涂的,就像我一样,一会儿忘了这个,一会儿忘了那个。很多人事后说:“您已经答应了什么什么……”“我没答应吧?”“您当时答应了!哦,以后您答应的事情一定要签字,不然我们这边很麻烦的……”“对对对,那我以后签字啊!”反过来说也一样,如果传讲者具足陀罗尼,而听闻者记性很不好,也是麻烦。

33、听闻者想缮写般若文字,传讲者不想缮写般若文字。听闻者想做般若的缮写、念诵、背诵等,但传讲者非常反对。有时候弟子和法师之间总是想法不同,有些人说:“不知道我是什么业力,凡是我想的每一件事情,法师都会反对,好像我喜欢的,法师都不喜欢……”其实这也是需要沟通,看法师心情比较好的时候,跟他谈一谈:“是不是我们之间有一些魔业啊?好像我喜欢的,你都反对,不然我们谈谈,喝个咖啡,好不好?”如果这样,可能事情马上就解决了。

34、听闻者远离贪爱结等五障,传讲者没有远离贪爱结等五障。五障即欲贪、害心、昏眠、掉悔、怀疑,《俱舍论》和《智者入门论》中都有宣说。听法者非常精进,远离了这五障,但传讲者这些方面的烦恼很重。

35、听闻者想独自远离恶趣,传讲者想结缘者都远离恶趣。听闻者只想自己好好修行,远离恶趣,不愿意跟众生接触、结缘,而传讲者具有菩提心或利他心,想度化很多很多的众生。传讲者说:“你这样独自一人是不行的,一定要出去弘法!”“我不想去,谁也不想接触,这些人讨厌得很,看都不想看,他们一个个,(哼哼哼……)”

36、听闻者喜乐独自趋往善趣,传讲者喜乐结缘者都趋往善趣。上一个“远离”,这一个“趋往”,反体不同。听闻者只想自己一个人获得人天福报、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得到解脱,谁都不想理,而传讲者觉得不应该自己独享佛法的利益,应该与众生广结善缘,分享给他们。不想接触众生可能有两种原因,要么是自己真的喜欢好好修行,要么就是心态出了问题,世间中也有很多人因为抑郁症、孤独症,不想接触别人,如果是后一种,就不太好了。

与传讲者、听闻者相联而意乐不一(下面是以“传讲者”开头):

37、传讲者喜欢自己独处,听闻者喜欢眷属大众共集一处。传讲者不愿意接触很多人,喜欢独来独往,而听闻者喜欢召集很多眷属。现在有些上师和弟子的关系也是这样,上师是很好的一个修行人,不爱作宣传,但他下面的有些“高徒”、“得力弟子”,特别会搞世间八法,最后很多人都认为是这个上师喜欢搞世间八法。上师性格温和,在弟子面前比较“听话”,弟子说:“现在这个世界不像您想的那样,应该要这样操作、这样宣传,如果不这样,弘法利生肯定不会成功的!”“噢!那就按你说的做吧!”结果最后名声全部被毁坏了,上师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些人‘好心好意’把我弄成这样的!”

38、传讲者不给随行的机会,听闻者却想跟随。传讲者不愿意带很多人,而听闻者却非要跟着,这也是一种魔业。

39、传讲者希求少量财物,听闻者不想供养。传讲者只想稍微得到一点,不希求太多,但听闻者连少许也不供养,还教育上师:“供养什么啊?一切有漏法都是过失之因!”传讲者没有办法,只好自己修黄财神,但也不起作用……

住处不一致:

40、传讲者去往有生命危险的地方,听闻者不去有生命危险的地方。传讲者想去往尸陀林之类的险地,而听闻者不想去,想住在安全的地方。或者说,传讲者喜欢住在寂静地方,而听闻者想到城市里面去,或者传讲者喜欢待在城市里面,而听闻者喜欢到寂静的地方去,总之师徒之间的心态和意乐不相同。

41、传讲者去往发生饥荒的地方,听闻者不去发生饥荒的地方。传讲者喜欢去非洲之类的饥馑之地,而听闻者不想去,想待在生活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吃的穿的都要好。比如说,传讲者让大家苦行,不要吃肉,而听闻者很想吃肉:“要不要吃个回锅肉?”也是心态上的差别。

42、传讲者去往盗匪等扰乱的地方,听闻者不去盗匪等扰乱的地方。传讲者想去这种特别动乱的地方,大概是为了增上修行的力量吧,而听闻者不愿去。

43、传讲者为化缘而去看望在家人,听闻者不去看望在家人。传讲者为了化缘,会去往某地、接触一些在家人,而听闻者不喜欢去。

前一段时间出现一个说法,说“佛教徒是有钱人的救护,基督徒是无钱人的救护”。虽然这不一定代表全部的事实,但我们佛教徒还是需要注意,有些人喜欢代表上师到处化缘,经常做一些打卦算命,很多世间人对此是不太容易理解的。当钱财和修行这两个事物结合在一起时,总会产生对佛教不利的效果。以现在的情况来说,听闻者不喜欢去看望有钱财的人,这种意见应该是对的。

以上述的外缘而导致心不悦意,由此成为讲闻般若的违缘。

以上述这些违缘造成了彼此心情不愉快,当最后对般若讲闻发生障碍时,就成为真正的魔业;如果只是心里的一些问题,那还不算真正的魔业。

特别所断的三种过失(依于他者而生的):

44、凭借魔所宣说之经一类不该学修的非处邪教,用伪造的词句,在大乘教与修行人之间进行挑拨离间。

像世间的一些魔众、外道宣说的邪教,我们本不应该去学习、宣传,但把他当作是真正的佛法。

将魔众所宣说的词句当作大乘佛法,真正的大乘佛法反以为不是佛说,现在汉地有很多这种被魔众加持的人,一会儿说密法不如法,一会儿说大乘佛法不如法,出现很多这样的魔语,这也是一种魔业。

45、将不是所修般若的不净观之类有缘的相似修行立为究竟的修行。《入中论》中也讲,不净观并不是最究竟的修行,而是小乘的一种通过压制而暂时离贪的法门,如果我们把它列入般若空性的修法,那肯定是不合理的。般若空性最主要的修行是不二法门,如果我们所修的法仍然有所缘,那就不是最究竟的修法。如果认为是的话,这也是一种魔业。

46、对邪魔化为佛陀一类的现象(比如说邪魔外道、魔王波旬显为佛陀的身相而宣说一些经典)、不该起信的非处邪师生起信心。现在真正魔化为佛的现象可能不一定有,但假活佛、假上师确实比较多,此时,如果最初没有很好地去观察,没有如理如实地去依止那些宣说解脱的真正善知识,反而认为那些无有任何出世功德、甚至唯一追求名闻利养的人有很高的境界,这样确实非常不好。

我以前也说过,在观察善知识的时候,千万不要提他前世是谁,前世的事我们很难知道,从表面也看不出来,关键是我们要观察他的今生,今生他的持戒、行为、修证如何,这是最重要的。世间人要找一个大学老师,是不是也要问他前世是否是孔子的化身、孟子的化身?如果他自己说:“我是孔子的化身!”那你就觉得:“我把孩子交给他学习,那肯定是没问题的,虽然他没读过什么书,但他毕竟是孔子的化身,他自己都这样说过的!”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不能解决现在的很多问题。所以,在依止上师时,我们并不是要排斥前世,如果真有前世的功德,当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是看他今世的功德——如果今世都没有功德,那前世的功德有没有也很难说。我们需要的是解脱,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如果想寻求其他的,那在善知识之外的人那里也能得到,所以唯一要考虑善知识是否对自己的解脱有利益。

我们并不是挑拨离间,而确实是有些居士在依止善知识的道理上面比较模糊,毕竟学佛是生死大事,如果我们依止错了人,或者没有如理如法地修行,那我们的生命、精力、钱财、时间等,很珍贵的这些都将付诸东流,那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好不容易才生起一颗想学佛的善心,那么就要把这条路走好,首先要选一个正规的教派,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可以,还需要一个善知识,同时要寻找一个很好的法门,在此之后,更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和依止方法,这样你的修行一定会成功;如果一开始的缘起就破坏了,那么要证道是很难的。

听了上面的四十六种魔业,有些人大概会想:魔业那么多,末法时代好像不可能修持正法了。其实也不会的。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很珍贵的如意宝,虽然有许多怨敌想得到它,但只要我们小心谨慎,也一定能保护得好,同样,虽然魔业众多,但是依靠般若的加持,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我们也会具足很多的善缘,依靠这些善缘,我们的修行也会成功。关键是,当自己的行为不对时要立即发现,人的心念一转变,就马上转魔为佛了。这个很重要。否则,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就会一直把魔当成佛。希望大家通过这种修行,都能把自己修行的违缘转为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