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 >> 第二十 功德品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二十  功德品

戊五(功德品)分二:一、修行之功德;二、赞叹之功德。

宣说如上所述信解至菩提分品间彼等意义加以实修之菩萨的功德品分为修行之功德与赞叹之功德两方面。修行功德包括以三功德总说与以修波罗蜜多报恩至首要所为之间十二功德别说及以说法安立说明善巧功德。

以三功德总说是指等流功德、相属功德与正观众生功德。

由于长时间串习有学道,因此菩萨心相续成了道本体,以前生起之道得以稳固,未生之道得以生起、增上,宣说它有“施自身……”两颂,相属功德以“生如来种姓……”一颂说明,这三颂是稀有功德。之后的一颂是无稀有,说明由于具足圆满因而生如是果并非稀有,因此是赞叹修行之因,它也是功德。正观众生功德,获得平等心之因,以“犹如具慧者……”三颂说明,果饶益以“堪为作法器……”十六颂宣说。

于此为了悟入讲解,依照论典的顺序,次第解说稀有、非稀有、平等心、饶益、报恩、希求、不唐捐、真实行、退失与胜进、形相与真实性、调伏、授记、决定、无疑所为、恒常所为、首要所为、说法安立这十七种功德。

己一(修行功德)分十七:一、稀有功德:二、非衡有;三、平等心;四、饶益;五、报恩;六、希求;七、不唐捐;八、真实行;九、退失与胜进差别;十、形相与真实性差别;十一、调伏;十二、授记;十三、决定;十四、无疑所为;十五、恒常所为;十六、首要所为;十七、说法安立。

庚一、稀有功德:

施自身持戒,圆满皆能舍,

于弱能安忍,不顾身与命,

而发起精进,禅定无著味,

智慧无分别,具慧之稀有。

修行六度实为稀有,如何稀有呢?异生凡夫及声闻、缘觉不具有这样的修行,因为他众不可能做到如此,所以稀有。

那是怎样的呢?仅仅布施衣食等,世间人与声闻、缘觉也有,但能完全施自己的体,只有菩萨才有而他众无有。持戒,即使获得转轮王等的圆满受用也如唾液般完全舍弃而出家。并不是像有权有势的国王大臣等一样,而是对比自己小的乞丐、贱种等如何损害自己,也是心不烦乱,以慈心安忍不顾自己的生身性发起精进。即便获得一禅等四的殊胜安乐也对它无有贪著,再度受生于欲界至三恶趣之间。虽然获得辨别诸法之法相的智慧,但这种智慧于某某法不分别相状。这样的修行六度就是诸具慧菩萨们的稀有功德。

生如来种姓,得授记灌顶,

尽获大菩提,亦许大稀有。

如是修行殊胜波罗蜜多之果,一地最初获得出世间无分别智,因此转如来种姓中,八地获得无勤任运自成的无分别智,因此授记,十地蒙受佛陀法王补处灌顶。这三种是有学的果。佛地无上菩提,于此世间,声闻、缘觉等其他谁也不具备,由此大稀有

庚二、非大稀有:

离贪与慈悲,胜修平等心,

是故行彼等,亦非大稀有。

以上功德观待世间人与声闻、缘觉是非常稀有,但在具有广大意乐行为的菩萨看来,怎会不获得这种功德?宣说无稀有之理:将转轮王的受用等也视如不净淤泥般对一切有为法远离贪恋而施舍外内事物也没有什么稀有;具有想遣除一切众生痛苦的大而守护不害他命的戒律;爱他胜己的心纯熟而对他众安忍;由于获了如同柴上燃火般无有功用自然趋入的殊胜修行而发起精进,因为自己与众生及一切法获得了平等心的缘故行持他利,无有厌倦;品味禅定;以智慧不分别相状,行持六度及由它感得转生种姓中直至获得无上菩提之间也并大稀有的事,因为如果具备那些功德,则必然获得这样的作用与果,这是诸法的规律。

庚三、平等心:

犹如具慧者,极慈诸有情,

众生于自妻,子亲非如是。

于求无偏堕,恒常不失戒,

普忍一切故,发起大精进。

恒常妙禅定,智慧无分别,

当知彼菩萨,如是心平等。

具慧者对一切有情极悯,爱怜,众生不悯己,有时心烦意乱甚至会自杀、服毒,对妻儿亲人也会偶尔以嗔心殴打等,并非生生世世不舍慈悯,因此不具有菩萨的这种慈悯。菩萨获得了对一切有情平等的慈心,为此不会有“布施自己亲人等、不施他者”之类的偏堕,对求物者不分亲疏、贫富等差别而无偏布施。恒时不失而守护佛制罪及自性罪的一切粗细。何时何地对所有众生安忍。为利一切有情不间断发起大精进恒常安住于清净无漏善妙禅定中不退失。以智慧不混杂辨别诸法,于三轮完全清净的无分别中不退失。因此,应知这种就是菩萨修行加行六度无有不平等、偏堕而具有这般平等心

庚四(饶益)分二:一、以六度饶益;二、宣说饶益之七种比喻。

辛一、以六度饶益:

堪为作法器,安置于戒律,

于害能安忍,能利而行持,

令入此佛教,能断诸怀疑,

此许具慧者,饶益有情性。

菩萨以布施令众生堪为行善的法器,对于衣食等贫乏而不能行持正法的众生,供给他所需令其悦意欢喜而将他安置于正法;自己持戒后将他众安置于戒律中,以此饶益;对别人再如何损能安忍行利他之事,一切时处无有困难而行持;示现禅定力的神变等使所化众生于真实佛教;以智慧力除一切有情的所有怀疑,宣说三乘法。就承具慧者饶益众生的本

 

辛二、宣说饶益之七种比喻:

第一、如母之喻:

恒时于众生,意乐平等摄,

令生圣者地,令善得增长。

尽防造罪恶,令听闻纯熟,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母。

1、菩萨恒常对众生无有差别,慈悲意乐平等,因此尽轮回际之间能受众生,永不舍弃,如母怀子。2、圣者地是指大小乘见道至无学地之间,菩萨有情圣者地,如母产子。3、菩萨众生世间出世间增长,如母育儿,给他乳汁、食物,为其沐浴、按摩等进行养育。4、菩萨众生护三恶趣等苦及苦因而防守恶业的一切罪恶,如母护子,使其远离悬崖险地。5、菩萨为众生说法而使他们听闻谙熟,如母教子名词表示术语等。由以上这佛子犹如众生

第二、如父之喻:

恒常于众生,能令起信心,

教增戒学等,修行解脱故。

祈请正等觉,断除彼等障,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父。

1、菩萨对一切有情恒时能令他们对三宝生起信心,如同父亲由种子生子,这是获得三乘之身体的因。2、菩萨导众生增上戒学等增上三学,如同父亲教子符合各自种姓的工巧与规矩。3、菩萨令众生修行解脱轮回痛苦,如同父亲使儿子娶妻享乐一样。4、菩萨为了众生,祈请佛陀不涅槃及转F轮等,如同父亲为利儿子性命及权势,委托君主与友伴等。5、菩萨行断除众生相续的烦恼障及所知之事,如同父亲解除儿子负担的债务等。由以上这佛子犹如众生

第三、如亲之喻:

于诸不应说,众前能保密,

谴责破学处,赞叹圆满者。

能施授教言,救护离恶魔,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亲。

1、如果菩萨对于智慧浅薄的众生宣说了不应的大乘深广不可思议之处,他们会畏惧并舍弃,因此对那些而不宣,就像世间亲人或亲属群体对有害于其他亲友生命及权势的语言会保密一样。2、菩萨对于失坏谴责指责说“你的此行不对”,如同亲人们谴责遮止自己的亲属不应理之所为一样。3、菩萨见到具有圆满三学功德的众生而予以赞叹使其欢悦而不舍功德,如同亲友对亲人善举欢喜称叹一样。4、菩萨为使众生通达圣道而授予成为其方便的窍诀要点教言,如同亲友对自己的亲人宣讲外内议事并相助一样。5、菩萨告诫救护众生远障碍正道的欲妙欺惑及不善业的助伴等如此这般的恶魔及魔业,如同亲友救护其他亲属免遭怨敌、入狱、盗贼等损害一样。由这佛子犹如众生人。

第四、如友之喻:

于诸染净法,自慧不迷乱,

世间出世间,圆满尽能授。

无厌无退转,恒常欲利乐,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友。

1、菩萨为利乐有情如理了知义与非义,即以无迷乱的智无倒了知苦谛、集谛所摄的污法与灭谛道谛所摄的清净法,进而如是传授给众生,如同世间中合意的友伴了知有利不利其他朋友之事后依照自己所了知而讲给其他朋友一样。2、菩萨能给予众生梵天、帝释天、转轮王等的世间圆满安乐直至出世间圆满佛陀果位之间的一切安乐,如同友伴给予其他朋友有利生命、权势等暂时、长远之事一样。3、菩萨为利众生恒常无厌倦而住,如同友伴对朋友之事不厌烦一样。4、菩萨利益众生永远因恶魔苦行等而退转、侵害,如同可信任的朋友不被离间语等分离,恒常亲密无间一样。5、菩萨恒常想以出世间的功德及世间功德利乐一切众生的心愿永不动摇,如同朋友对其他友人恒时不舍弃欲求长久利益及暂时令其快乐的心态一样。由以上佛子犹如一切众生亲密的伴。

第五、如仆之喻:

成熟诸有情,恒常具精进,

真实说出离,安忍诸邪行。

能施二圆满,善巧彼方便,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仆。

1、菩萨对成熟众生恒时具精进,从不懈怠,如同世间中如理听命的仆人无有懈怠欢喜力行主人的事一样。2、菩萨对一切众生无误讲说真实出离苦谛集谛之道,如同善良的仆人将自己所见所闻如实向主人汇报一样。3、菩萨安忍众生所作的种种加害、恩将仇报的一切邪行,如同仆人对于主人殴打恶语谩骂自己也忍受并接受他的言语一样。4、菩萨将世间出世间两种圆满施予众生,如同仆人依照主人所吩咐如其心意而行事并奉献一样。5、菩萨善巧使一切众生获得世出世之圆满、圆满福慧资粮的方便,如同善良的仆人善巧迅速成办主人所吩咐之事的方便一样。以这样的佛子菩萨犹如一切众生人。

第六、如轨范师之喻:

欲求令获得,无生之法忍,

宣说一切乘,成就瑜伽行。

相貌妙庄严,不求报异熟,

五事诸佛子,如众轨范师。

1、菩萨于八地获得无生法忍,想令一切有情获得无生法忍,如同轨范师自己广闻博通而摄受其他弟子一样。2、菩萨相应所化相续宣说一切法,如同有智慧的轨范师宣说弟子所希求之法一样。3、菩萨修行能成就止观的瑜伽,如同贤善的轨范师不拖时间迅速教导弟子一样。4、菩萨对一切有情恒时不现怒容,不作恐吓行为,和颜悦色,相貌庄严,如同轨范师对弟子常常面带微笑、言语柔和一样。5、菩萨虽然利益众生,但也不求饶益自己及利益之异熟果成熟于自己,如同轨范师以慈心为弟子说法也不图财物一样。以上述佛子犹如一切生的轨范师

第七、如亲教师之喻:

利生极精进,令圆满资粮,

积资速解脱,能断诸违品。

世间非世间,圆满皆令行,

五事诸佛子,如众亲教师。

1、菩萨精进利益一切众没有圆满二资粮的众生圆满资粮,如同亲教师赐予弟子出家沙门学处使其出离一样。2、菩萨令积资粮者迅速解脱于果地,如同亲教师使弟子出家后受近圆戒一样。3、菩萨能调伏众生令他们断除获得解脱涅槃之道六度的一切违品,如同亲教师为弟子宣说他胜僧残舍堕等学处违品并令其断除罪过一样。4、菩萨一切众生行持世间出世间圆满,如同亲教师以财物、正法饶益弟子一样。就像亲教师的五种所行之事一样,以这种事饶益有情的佛子一切生的亲教师

庚五、报恩:

不贪诸受用,戒律悉无失,

具有报恩者,复令行持故,

如是行六度,一切诸有情,

于诸菩萨众,如是报恩德。

菩萨将众生安置于波罗蜜多来利益他们,那些众生不退失修行波罗蜜多回报菩萨之理:菩萨施以诸资具令众生具足资具,那些众生对菩萨报恩,就是具足受用的那些众生不贪一切受用而能同样作布施,以这些来饶益有情就能报菩萨恩。同样,由菩萨安置于戒律的那些众生不失坏戒律,虽对菩萨进行种种损害但菩萨无有损害的意乐,想到“以此作为安忍之因来饶益我”,具有报恩心安住于安忍。由菩萨安置于安忍的众生也这样安忍。由菩萨安置于行持精进、禅定、智慧的众生报菩萨恩也是令其他众生行持精进、禅定、智慧,如此能报菩萨恩。这是《注释》中解说的。实际上,如是行六度所有众生,各自蒙受菩萨利益,回菩萨恩德同样这般行持波罗蜜多会令菩萨喜悦,而以财利回报等其他方式是菩萨所不欲求的,那些众生也以报菩萨恩的心态同样修行波罗蜜多,菩萨也念及了知这些众生是利益我。这也是菩萨的殊胜功德,是无染的希求。

庚六、希求:

恒求增与减,有情尽成熟,

于地趋胜进,求无上菩提。

菩萨的五种希求:1、常希自他相续六波罗蜜多如何上。2、希求六度违品如何退。3、希求未生信心的众生生起信心,将已生信心者安置于善法,使行善的众生得以完全成熟。4、希求得一地者如何得二地至十地之间如是十越来越胜进。5、希越过十地获得无上菩提。对于这五种希求以外世间圆满、声闻、缘觉之道果丝毫也不生希求,这是菩萨意乐希求之功德。

庚七、不唐捐:

断畏真发心,斩断诸怀疑,

修行之教言,佛子恒不失。

声闻、缘觉唯行自利不行他利,因此唐捐,世间人以希求行事多数无果,因此唐捐,但菩萨具足无倒圆满的希求,因此凡所作事均成办不唐捐之功德,是四种加行不唐捐。1、如果畏惧大乘深广法,则唐捐行持大乘,而菩萨对大乘深广法除了怖也遣除其他众生的畏惧,因此行持大乘不唐捐。2、假设为求世间圆满及希求声闻、缘觉的道果而发心,那就唐捐了大乘的加行,但菩萨不发这种心而为自他众生真实发起无上菩提,由于不退失真实发起菩提心,因此加行不唐捐。3、虽然发了菩提心但如果因为不知修菩提的方便等而满腹怀疑,就有可能退失发心而唐捐,但菩萨对大乘道果斩断一切怀疑,因此加行不唐捐。4、假设自己没有依照佛菩萨所说地、波罗蜜多、止观瑜伽的教言而修行,不为他众宣说,则会唐捐,但菩萨得受修行的教言自己依教实修并为他众宣讲,因此加行不唐捐。

以上这四法是佛子恒不唐捐的功德。

庚八、真实行:

无求之布施,不求后世戒,

一切皆安忍,功德源精进。

禅定非无色,智慧具方便,

于六波罗蜜,坚稳真实行。

安住这样不唐捐的菩萨,身语意无误如理真实行持六度:对于忙碌又贫困者如何施予三种布施满足所求,但不求今生利己,也不求他世自己得大受用的布施是真实行持布施波罗蜜多。轮回增上生的后世而为得无上菩提守。对于作害并非仅仅不以身语报复而是心里根本不生嗔恨,所有三门都安忍,对好坏众生谁所作的大小损害,全部都安忍。不是精勤于少许波罗蜜多、少许乘而精勤于所有波罗蜜多圆满一切乘道果功德,大乘的精进是形成、生起一切善法或功德源泉的精进。菩萨虽然得到四禅四无色定的禅定,但并转生无色界,因为于无色界不能圆满佛陀之法及成熟有情,所以转生到色界与欲界,尤其投生到欲界后行持广大圆满资粮、成熟有情。远离方便智慧任意一种对菩萨来说都是束缚,因此以了知诸法空性的智慧、大悲心依靠四摄事成熟有情,这两者双融即是方便智慧,这就是诸位坚稳菩萨如理真实行六度。关于此理,《圣宝积经》中也云:“不求异熟之布施、不住一切生世之戒律、不嗔一切众生之安忍、真实摄集一切善根之精进、不为无色界所染之禅定、具足善巧方便四摄事成熟之智慧。”

庚九、退失与胜进法之差别:

贪受用有失,我慢及享乐,

著味及分别,坚稳退失因。

当知住彼等,对治之菩萨,

遮除退失故,胜进具缘法。

安住于什么退失六度、安住于什么增长、增进波罗蜜多的差别法:安住于真实加行的那些菩萨,退失六度违品,如上弦月般增长对治法,宣说其减增差别。其中退减是指,如果恋欲界的受用,则不能布施,由此从布施度中退失。同样,破坏、毁细微戒条,则从戒律度中退失。对亲教师、轨范师及有功德的行者有三门不敬的我慢,而不堪忍恭敬,从安忍中退失。处于贪著纵情享乐之边,从精进中退失。耽而从静虑度中退失。耽著实体法的分别从不缘相状的智慧中退失。以上六种是坚稳菩萨退失六度的

第二胜进法:应,安于这些的对治即不贪受用、不失戒律、无有我慢、不贪享受、不著禅味、于法不分别相的菩萨遮退失品的缘,是增上六度的胜进具缘者的

庚十、形相与真实性之差别:

显示与诈现,外貌显庄严,

如是暂时行,身语似寂静。

圆满通言辞,彼等离修行,

说为菩萨众,非净真实相。

从真实六度中退失而仅持形相,即口头说布施内外事物实际不布施,当面布施背后取受等,伪装布施,显示成布施相,只是布施度的形相。平常造所应防护的罪恶,但在他人面前诈现守戒。虽然对他人不安忍有嗔恨,但表面假装安忍,身体容颜显庄严,语言显得柔和。本来平时无有精进但在大众中等暂时精进而体住于静处,显得似乎寂静,断除言语似寂静,虽然安住但心不住禅定而徘徊于散乱中。虽然无有善加了知三乘法义的智慧,但以相应知道一些声明或因明等内容耽著词句,表面显得似乎圆满通达理非理是非等众多言辞,并且在愚者群体中宣讲,即是智慧的形相。那些远离如理修行六度之义,即称为菩萨非清净真实六度的相似形

反之上等行,彼等真实性。

真实波罗蜜多是指,遣除上述非真实形相的六法,真实布施至无倒了知法相的智慧之间上等行持的那些波罗蜜多就说为无伪真实性。为此,菩萨不是行持诈现形相的虚伪波罗蜜多,而是无有诈现无有欺惑真实行持波罗蜜多的功德如同纯金般。由此可知从功过的角度宣说是为了说明不杂那些过患的对治功德。

庚十一、调伏:

具慧于诸地,修行布施等,

彼等能调伏,众生六违品。

住真实修行波罗蜜多功德的菩萨能调伏其他众生心相续存有的六度违品,是什么行者调伏?是那些具慧菩萨。安住于什么阶段调伏?诸十阶段。以什么方便调伏?以修行布施等六度法。调伏谁?调伏众生。调伏什么?调伏度的悭吝等违品、退失及虚假相。

庚十二、行者授记分类:

以行者时别,具慧授记二,

菩提与授记,此外说为大。

获得无生忍,断我慢勤作,

与诸佛佛子,成为一本体。

行者由于具足极其清净的波罗蜜多功德,因此获得授记。授记有以行者差别授记及以间差授记,具慧菩萨得无上菩提的授记有这样两种。以行者差别授记有四种,1、授记安住种姓之行者:对于虽然没有发菩提心但安住种姓具有六度种姓及种子者,授记“彼将成就无上菩提佛果”。2、授记发菩提心之行者:仅发起无上菩提心而得授记。3、授记现前之行者:对于直接聚集于佛眷属中的某位行者授记“某某未来成佛,佛号为某某”。4、授记非现前的行者:对非现前在眷属中而安住于其他佛土的菩萨授记“未来此位行者出世获得无上菩提”,诸如授记龙树菩萨及无著菩萨等。

以时间差别授记有两种,1、时间确定:授记唯于此劫或此世获得无上菩提。2、时间不定:授记未来某时成佛。此外授记的两种差别,彼佛授记彼行者获得大菩提及授记未来某佛授记汝,这种授记称授记授记。

再说大授记:八地获得无生的菩萨我慢除相状勤作安住清净地的一切佛佛子菩萨无有异体相续的执著而成为一自性或本体,由此授记称为大授记。获得八地者,证悟自己无疑成佛后自己授记自己“我将成佛”得诸佛授记,称为大授记或授记大。

复彼刹土名,时间与劫名,

眷属法住世,许为彼授记。

此外,授记差别之理:以“位菩萨的刹土、成佛时的号、成佛的时间、成佛时称、彼佛的眷属有多少、佛法住世多久而承许是授记

庚十三、决定:

具慧一切时,圆满生不厌,

恒常能修行,等持无退失。

成利决定得,任运之法忍。

菩萨欲求无上菩提而并非欲求暂时的受用等,但在没有获得究竟大菩提之前的生生世世中也决定无疑获得六度的六种果。那是什么呢?具慧菩萨真实行持六度,转生到任何生世,一切时处,布施之果:决定获得帝释天、转轮王等的圆满受用。持戒之果:决定获得随其所愿转天界人间等。安忍之果:必定因痛苦而倦,始终利他。精进之果:决定恒常能修行或修习善法。禅定之果:决定于所得等持中永无退失,以禅定力获得神通力后决定办有情益。智慧之果:决定获得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之法忍。在下面道中,决定无疑获得同分的无分别无勤作智慧,真正八地时决定无疑获得无分别无勤作的智慧。

庚十四、无疑所为:

供养真受戒,慈悲修善法,

静处不放逸,闻义不厌足,

诸地坚稳者,无疑所应为。

如果一无所为,则不会成就无上菩提佛果,因此决定不可不行之法称为无疑所为。那是什么呢?以真实财物或意幻观想供养如来,不可不为,这是布施。不失毁受学处的戒律,不可不为,因此是无疑所为。以悲心驱使欲求遣除一切有情痛苦而修安忍。以精进行世间出世间善法。为获得禅定而居于无有愦闹的寂静处不放逸而住。为了使智慧圆满而依止善知识,对听经藏等佛法之义无厌足。这是诸地阶段坚稳菩萨无疑需要行持的。

庚十五、恒常所为:

了知欲妙过,思维诸迷乱,

甘受诸痛苦,修行诸善法。

不著禅乐味,不分别相状,

诸地坚稳者,恒常所应为。

不是偶尔时间而是一切时处六种所行是为了圆满六度,为了圆满布施度:恒常了知贪恋五种妙的患,常常作意:世间的欲妙是无常性,如同浮云、闪电般,如果贪恋它,则成为痛苦之源,犹如毒食、火坑、剑锋、蛇穴般,无有可靠性,如幻如梦。为了圆满持戒,应当思维自己身语意的一切恶劣迷乱所行,而不放逸。反复思维众生由业惑所感而毫无自主漂泊于三苦波涛中,而生起大悲心,披上铠甲。为利益他们自己愿承受种种痛苦而修习。懈怠者尚且不能成办世间之事,更何况说出世间的利益?如果发起精进,佛果尚且也会获得更何况说其他?想到精进是一切善法不可缺少的根本,进而常常修行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心思散乱无法获得善法,禅定不可缺少,但如果贪著享受禅乐,也成为束缚,因此修禅也要享受禅乐味而恒常行持,由此不会退失禅定。了知如所有、尽所有法的智慧在一切波罗蜜多中最为主要,因此不可缺少。但色法至一切种智之间的任何法自本性或自性均不成立相状,如果对任何法耽著有实与相状,则不能证悟法性义,而具有障碍所知自性的垢染。所以,如果对一切法不分别所取能取,则将圆满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六法于一切地无有差别,是坚稳菩萨恒常所应行持的法。

庚十六、首要所为或最胜所为:

法施清净戒,获得无生忍,

精进大乘法,竟具住悲心,

般若许具慧,波罗蜜多首。

具足六度各自中殊胜或微妙法的那些菩萨也是以其因而成为殊胜或微妙。那是什么呢?布施的三种分类中,法施是为主要或殊胜,因为财施与救畏施成办世间安乐,法布施也能成办出世间圆满。为此,《金刚经》等中也说:“何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作布施,不如仅宣讲此经中四句一偈福德无量增长。”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三戒中,无漏戒殊胜或主要,因为它是圣者欢喜的极其清净戒。三种安忍中,属于谛察法忍的获得无生是为首要,与世间人、声闻、缘觉的一切精进相比,以闻思修大乘法发起精进是为殊胜首要。四禅之中,止观均衡究的是第四静虑,依靠它足安住悲无量中,即是一切禅定之最。智慧度于前五度之中最殊胜主要,如《般若经》云:“设若欲求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当学修般若波罗蜜多等。”以上承具慧菩萨波罗蜜多要所应行持的法。

庚十七(说法安立)分五:一、所说法之差别安立;二、遍知其义安立;三、菩萨无量功德安立;四、如是说法之果安立;五、摄大乘法安立。

辛一(所说法之差别安立)分四:一、宣说法安立;二、宣说谛安立;三、宣说理安立;四、宣说乘安立。

虽然利益众生以暂时与究竟的分类而有不同多种情况,但主要以为众生说法而使他们相续解脱。此法安立是指,菩萨必须自己多闻大乘深广法并对其义如理生起定解而具足精通的功德,否则不能相应种种众生的界性、根基、意乐而说法,如《释量论》云:“方便生因蔽,说彼是艰难”方便生指灭谛,它的因是道谛,因自己的无知而遮蔽的人,无法讲说解脱的道果是“如此这般”。此处宣说菩萨的四种说法安立。

有人会想:这在《求法品》与《说法品》中不是已经宣讲了吗?为何再度重复讲解?

此处是说明精通菩萨说法四种安立的功德时,虽然与上述无有异义,但从安立方式不同及所知的摄义有特殊差别的角度宣说,因此不仅没有重复的过失而且有重大意义。

如上所述,具有修行波罗蜜多道之殊胜功德的那些菩萨了知调化众生的方便,因了知其方便而成为众生的导师。成为导师后精通传讲的四种说法。何为四种?法安立、谛安立、理安立、乘安立。

壬一、宣说法安立:

以契经等别,安立为明处,

当知一切地,坚稳法安立。

以契经、记别、讽诵十二部的差安立内明、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五明处,应这称为信解行地及圣者十地一切地坚稳菩萨的法安立

有人想:所谓安立的意义是什么?

以声明为例,字母组合形成的名称自性中,运用结构、格等变成其他形式的种种道理在语言学论典中,是先前佛菩萨大仙人所安立。菩萨也这般以某种道理为他众传讲并进行安立。同样,因明也是以现量、比量、教量——三量来衡量现前、隐蔽、极隐蔽之理的安立。医方明,是有关健身养生的方法及如理依靠饮食、行为、药物、医疗的安立。各种工巧明也是身语意如何纯熟串习的安立,包括所属的历算、天文、八观察等为主的各种工巧明的安立。声明的分支有偈颂、散文、颂散兼具的修饰连同句义修辞的修辞学、偈颂文字抑扬顿扽的韵律学、各类语种兼有之妙音舞姿的戏剧学、一种意义也能以各种不同名称来了知的词藻学,应当如理了知世间共称的安立。内明是无误安立并宣说三乘各自道果的内容。这称为法安立。

有人想:契经等十二部不是内明吗?解说它如何安立为何讲其他明处?如果不是讲,那么为何说“以契经等别,安立为明处”经等内包含五明呢?

佛经的十二部主要是宣讲内明的典籍,但其分支也有其余四明,因此大乘经藏极其博大,无倒宣说如所有、尽所有诸法之处,为此大乘经藏中并非在一切情况下都不宣说五明,因为大乘经藏的佛经永远不可仅以此限量。所以,五明也是佛语对菩萨安立及讲说,菩萨如是受持而利益众生,所以他们时时幻化为具五通的大仙人、大婆罗门的形相宣说也不可计数。《宝灯经》中云:“出世不久已了知,众生不知诸业理,彼等耕作经商法,能说世间众工巧。无恼无害之加行,智者称赞乐有情,种种势理医学论,诸位仙人尽宣说。天等世间各信解,仙人殊胜微妙行,禁行苦行胜苦行,彼等智者尽宣说。外道彼等行逼迫,瞿昙不语而行持,于行裸体之沙门,说外道师是智者。”又云:“彼等异方便,行世利众生,不贪世如莲,出游令喜信。诗人造诗词,舞者鼓乐师,庄严持鬘舞,幻师显众相。城官转轮王,商主商施主,君臣相使者,医生世规师。静处大妙树,药宝无尽藏,摩尼如意树,引导歧途者。”诸如此类,佛菩萨的幻变无量,因此十方浩瀚无边刹土中五明所摄的无谬论典,也是依靠菩萨的威德力而宣说。《宝性论》云:“总之诸世界,天地安乐因,普照诸世间,尽依法界宣。”就如同如实宣说佛语妙音的功德一样。为此,认定声明等在佛经中无有而将其一概定为外道宗,是智慧极其狭隘的表现。继先前的佛菩萨所说之后,外道与内道的智者们也造了语言学等论典,虽然不乏其数,但又怎能因作者是外道就确定明处是外道宗派、作者是内道就确定明处是内明呢?

四明是共同明处,它不应该有外内宗的差别,但是,诸如《集量论》及《因明七论》建立本师与佛教为正量之理等,《如来秘密表示咒》及《甘露藏续》中所说的遣除大种身体紊乱之障的咒语与成熟解脱相关,密宗仪轨中的舞蹈、妙音及佛像的尺寸等工巧,《时轮续外世间品》所说的历算、星矅对应中脉的气息数之类的安立,外道中并没有共称,是内明的特法,这一点无需说明。外道宗的内明是指修禅定、无色定等持,自在派修风瑜伽,裸体派修真实性那达及自真如等,但由于他们没有证悟无我的缘故,虽然会成就少许暂时的神变等,但并不是解脱道,因此并非完全具有真正的内明,没有超世。佛语宣说出世之道,所以是真正的内明。

内明是抉择如所有、尽所有的一切法,因此能了知尽所有法的分支《语言学》等一切明处也是它的分支。佛语无量无边,但当今在印度藏地,凡是见到的这所有佛经中也不同程度有声明等,《解深密经》中宣说了观待理、作用理等四种道理,以此无余宣说了因明。声明,经藏中说“有碍故为色,领受性之受”等,也有声明的释词,以词无碍解不仅仅了知声律,而且了知一切众生无边语的释词。如来语文句善妙,也是指名称、结构如理运用的释词善妙,比喻修饰、形象化修饰等修饰的诗韵完美,每一语言有无量适宜的诗学比喻,《时轮金刚续》中直接宣说了历算的方法,经中顺便也提及到种种歌舞、技艺、观察。菩萨工巧明的波罗蜜多之理在《方广庄严经》等中有宣说。医方明在《金光明经》中也有宣说,以此为例,佛经中并非只有内明、没有其余明处,因此应当了知大乘经藏中摄集一切明处,只要能暂时究竟利乐所化众生无论如何都可以,遇到所化众生之缘而请问,佛陀无有不知不说的,菩萨们也以不忘陀罗尼受持时时宣说,因此一切如所有、尽所有的所知在佛经中都有出现。

壬二、宣说谛安立:

依于七真如,安立真实谛。

依靠七真如而安立真谛。七种真如,1、转入真如:持续流转轮回。如何转入呢?以无明之缘产生行等,缘起十二支环环相扣产生,相续不间断持续转入无始无终的轮回。2、法相真如: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三者的法相,遍计法为所取能取如是无有,显现所取能取的颠倒因或基依他起在名言中有,依他起不成立所取能取是二空之法性圆成实。3、心识真如:有为无为法除心外无有,如《十地经》中云:“奇哉,佛子,三界唯心。”一切法仅仅显现于心中罢了,因此成立是心识本身。4、安住真如:恒常住于三苦自性的轮回一切法。5、倒成真如:是具有业与烦恼法相的集谛,因为依靠它颠痛苦的自性。6、清净真如:是灭谛,因为清净了苦谛集谛的过失。7、正成真如:是道谛,因为依靠它无倒修成灭谛。转入真如、安住真如、倒成真如三者众生等同;法相真如中依他起与圆成实二法相的一切有为无为法等同;心识真如也包括在依他起范畴中。《解深密经》中所说法相真如唯是二无我,如此一来就是圆成实。清净真如,声闻、缘觉、佛陀三菩提等同,因为仅仅获得灭谛方面是相同的。正成真如,闻思修真实义法的一切法等同。这是《解深密经》中宣说的。如此,转入与安住轮回是具有无常等四相的苦谛;倒成真如是具集、生等四相的集谛;圆成实自性远离客尘,是具有灭、寂等四相的灭谛;正成真如是具道、如等四相的道谛——四谛。心识是八识聚,其中不清净依他起是缘于遍计法而以顺式缘起住于轮回的部分是苦谛;趋入分是倒成真如,属于集谛;缘于圆成实修道清净依他起的部分属于正成真如。《辨中边论》中,心识真如归摄为圆成实。离客尘真如是圆成实灭谛。对此虽然任何颂词、注释中都没有宣说,但五法也是三法相中分出的。五法是指名、因、分别、真如、正智。其中名是指以柱子、瓶子等名称安立,执著彼彼为遍计。因是指依他起显现为所取分,显现为大腹等某某法立名的因或理由。分别是指显现为能取分的八识聚。真如是无变圆成实。正智是真如的有境无倒圆成实。是将对境的名称安立有境上,因为显现相同,如《楞伽经》中云:“五法三自性,以及八识聚,二种无我义,归摄诸大乘。”这些是法的大总纳。

壬三、宣说理安立:

安立理与乘,四种及三种。

如理而作意,正见具有果,

量辨不可思,当知为四理。

安立理及乘,略说分别是四种与三种

四理:作用理:了知某因生某果;观待理:了知某果观待某因;法尔理:火的热性、水的湿性之类是世俗法尔,诸法空性是胜义法尔;证成理:以现量比量相应诸法实相而衡量。其中作用理与观待理,信解行地如理作意二无我之义引出见道现见法性谛的正见,而具有果。见道的正见具有解脱涅槃之,从彼等因产生彼等果的作用与彼等果观待各自因的角度分别为作用理与观待理。如此因果相属是无欺的缘起法,如具有生长力的种子产生苗芽一样起到因生果的作用,如果有因,则有果的随存,果观待因,无因则果灭。如此才合情合理。以正量辨别或证悟即是证成理。虽然世俗中如是显现无欺但胜义中所生能生的量了不可得,胜义法性不可思议,即是法尔理。这是唯一运用于真实道的四种道理。以此理为例,应当了一切衡量意义之理均集于道理中。

壬四、宣说乘安立:

意乐及宣说,加行与资粮,

成就之差别,承许为三乘。

以意乐等五法下等、中等、上等的差别,形成了声闻乘、缘觉乘与大乘。声闻仅证悟人无我,仅希求自己速得解脱的意乐为下品,相应其意乐,如来也宣说了人无我、轮回痛苦等四谛小法。对于佛所说的那些小法,声闻于三世或七世修习,所以加行下品,如加行一样,福慧资粮也为下品,如其资粮为下品一样,果位也是成就声闻的小菩提,以此差别安立为声闻乘。缘觉是中根,能证悟一个半无我,坚持百劫修习不像声闻,因此根基与意乐为中等,如来也相应其宣说了顺式逆式缘起法、所取如梦法,他们也是修行那些法,积累比声闻善妙的中等资粮,果位涅槃虽无分别但神通有差别,声闻阿罗汉的天眼只能见到二千世界,缘觉阿罗汉的天眼天耳可见三千大千世界的色法、听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声音,因此比声闻根基利、证悟、神变超胜,果位有差别,由此安立为缘觉乘。菩萨根基最殊胜,能证悟二无我的智慧与以大悲缘于他利的缘故能成办自他二利,因此意乐广大,佛陀相应他们宣说大乘的深广法,菩萨们依佛所说,身语意行持成办二利,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最终成就无上大菩提的广大果,如是安立为大乘道果。以上承许为三乘。大乘的七大在下文大乘归摄中讲。

辛二、遍知法义安立:

名事相互间,寻求为客性,

于此二假立,寻求唯此性。

如是菩萨精通所说的四种安立而善巧为众生说法,寻求、了知法义或法相是什么,四法:寻求名、寻求义或事、寻求本性假立、寻求差别假立。应当了知这四种于信解行地时便可寻求。具体而言,名称是指所谓柱子、氆氇,意义是装水的大腹器具及毛线组合成可穿之物。凡夫人将名称执为意义,将意义执为名称,执著名义本性相联,但具慧者思量称与相互,是暂时以分别念将意义假立为名称,暂时以分别念将名称假立或思择为意义,寻求到如同暂时的代替品或所借之物一般。如果对意义并非暂时假立名称而是意义一出现就形成名称,它们不相分离自性是一个,那么一旦瓶子毁灭而不存在时,所谓瓶子的名称也理应毁灭不存在了。但实际瓶子形成后才有名称。同样在家人等的名称在出家时变成其他名称但事物没有改变,某种名称对于观察某种意义也是必不可少,因此仅是为了暂时表示而安立,实际名义并无本体相属。如果通达了此理,那么就能了知以本体及差别假立所谓瓶子的名称可理解瓶子的大腹本体,也可凭借长瓶子与无常的瓶子之类指示瓶子差别的词句了知这两种假立均是暂时性。或者,按照安慧论师的《注释》中说:“了知地坚硬、水湿润等安立为自相,地水等一切均是以无常、苦、有漏无漏等差别分而安立,这两者仅是名称,仅是词句安立,彼彼自性并不成立,即是以本体及差别假立。”无论如何,对本体与差别这两种假立寻求到也仅是暂时性假立。此理的要点即是,名义是暂时以分别心衔接起来假立,如果分析假立义,则所谓“瓶子”并无一个整体的实体,是由瓶口、瓶腹等部分而假立,部分也可剖析到极微之间,以方分破析,则差别也不成立,如是以本体及差别假立的任何法都只是以名称假立,并无实际的本体,唯是假有。

如此探寻而产生四种遍知,以(“一切不得故……”)十颂宣说:

一切不得故,真实四种智,

诸地坚稳者,能成一切利。

信解行地依靠四种寻求而在见道生起四种遍知。由于名、义、本体、差别四种均不可得的缘,生起真正如实了知的四种智慧。具有寻求名而真正如实了知的智慧;具有寻求意义或事物而真正如实了知的智慧;具有寻求自性或本体而真正如实了知的智慧;具有寻求差别而真正如实了知的智慧。了知一切名称无实、空性、了不可得,即是本体;了知瓶子等一切有实法、了知有实法各自本体或自相、了知其差别生灭等法无自性、空性,了不可得,就是四遍知,它能成办十地一切坚稳菩萨的断所断证所证之利益或能成办自他一切利益。按照《注释》中说“前半颂说明遍知的法相,后半颂说明作用”。

或者,能从业的束缚中解脱,因此解说它:

束缚之所依,受用种子因,

心心所及依,有种而束缚。

能束缚即是束缚的所依或依处,器世界之相以阿赖耶识显现为所缘对境,受用相是六识享受六境,种子或相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以如是三相或束缚的三因束缚。它们束缚什么呢?所谓“此轮回”或以“于此”近义词说明,这三种能束缚共存的八识聚及受想触等五十一心所,以及眼根至意根间六种的身根所身体——色蕴,这般束缚五蕴。如何束缚呢?所谓“有种而束缚”就是具有种而束缚的意思,依处、受用相的习气或种子积于阿赖耶上存在,在没有断除它之前不会解脱而受束缚。

前存相状法,本性而住相,

悉灭具慧者,获得大菩提。

这般认清束缚后接下来宣说解脱的方便:依靠先前闻思修行正法的加行而住于自心前——浮肿观及骨锁观等,总之就是以心观想的相,虽然并不是这样刻意以心观想而住在前方,但由于众生从无始时轮回以来串习相分别而不需刻意策励,住有柱子、瓶子等种种法的相本性即心境中自然存在的法,了知如此以心假立的相、未观察而显现的相这两者并不存在,便能毁灭一切相所缘的具慧者斩断所有束缚而获得大菩提。能灭二相的方式,也是首先了知以心思择而显现为骨锁等这些相只是浮现在心里,破析彼彼行相无有成立的义本体,认识到如是本性而住的瓶子等一切事物就只是浮现在心与心所中罢了,自性或自本体并不成立,这样来观修。

缘于真如智,断除能所取,

现前习气身,具慧能灭彼。

声闻、缘觉们对于蕴破除分别常乐我净而修行不净、无常、苦与人无我,从而获得声闻缘觉菩提。菩萨们破析人法本性不可得、为空性而修行,结果会获得无上菩提。这般修行而解脱相的束缚之理:遍知三本性法相,断除阿赖耶识上具有的烦恼障与所知障习气而解脱,依靠缘于一切法的真如法界之识或慧能现前圆成实的法相,断除所取能取二取或人与法两种我执,能现前遍计所执法的法相,如果无倒现前具烦恼障与所知障习气身或聚之阿赖耶识的自性,那就是现前依他起。具慧菩萨现行三法相而灭尽阿赖耶识依他起法相具有的烦恼障所知障而解脱一切束缚。

缘于真如智,修相无异体,

现前有无义,名驾驭分别。

有人想:假设诸位声闻圣者具有破析四颠倒的真实慧,那么与菩萨破析缘二我相的真实慧有何差别呢?

与声闻修行无相相比,菩萨修行无相更为超胜之理:菩萨缘于真如的智慧不缘轮回、涅槃为异体,证悟轮涅二者的自性法界本来即是涅槃,因此所断轮回与所取涅槃的行相无异体,从而遍知轮涅一切法为空性,如此来行,所以比声闻修无相超胜。如《无尽慧经》中云:“法界、轮回界、涅槃界、众生界、诸法之界等同。何故等同?同等为空性故彼为等同。”声闻缘有相轮回、无相涅槃为异体,视轮回有生老病死等苦是不寂灭之相而想断除,视涅槃无有一切苦恶相为寂灭相而想现前。菩萨修行一切相于法界中无别,修行完全成就时,现量见到本有的二空自性圆成实,也现前本无二取遍计相的意义,获得现前有无的真实智。那时,如心所想而如是实现,如果他想:愿从空空的虚空中降下资具雨,也会降下资具雨,这驾驭或自在分别

凡夫障真性,普现非真实,

菩萨遣除彼,普现真实性。

不现实无有,显现真实有,

彼即为转依,随行名解脱。

有人辩论说:“假设轮回自性是涅槃,那一切众生为何本不涅槃?”

虽然轮回本身的自性是涅槃,但异生凡夫由耽著我与法的习气障遮蔽真实本来涅槃的真如遍显现非真实二现轮回的自性,如有眼翳者见到飘浮毛发、迷乱识见绳为蛇一样。菩萨对我与法本体无有执著,遣除二取显现遍显无二真实性真如,如同眼病清净者所见无有模糊,意识无迷乱者了知绳是绳。由此可知,凡夫不需要策励而不见有的而见无有的,菩萨不需要策励自然不现实际无有的二取相,而显现实际有的真如,即显现有而不现无。如是就称依他起自性阿赖耶识转依,转依而离开了一切相的束缚,自心获得意而的缘故解脱,就像解脱束缚的人们可自由自在行持一样转依的心如果远离了贪等烦恼依他起,便可如愿或随意而行。

有人想:心如是解脱了一切束缚,但外在显现的这广大器世界如何消除呢?处的相无法灭尽。

境大一切时,他法现同类,

是能障碍故,遍知断除彼。

宣说清净佛刹土之理:显现外器世界的行相,这也是阿赖耶界中有的器世界之习气所取分行相现似器世界,内在的阿赖耶识缘取而现为所取能取罢了,除此之外的外在实有的其他器世界并不存在,如同梦里显现器世界相一样。为此,显现在外的广器世界似乎一切时处不间断而显现,是阿赖耶识刹那串连持续而如是显现为大地等器世界的。在耽著这般显现的相存在、对它有耽著爱恋期间就不会显现清净佛土,因为显现平庸相会障碍清净刹土。

有人辩论说:假设大地等这个器世界是显现在阿赖耶识的每刹那的心前,而不存在于外境中,那么安住于那个器世界的众有情行境中恒常稳固存在、先前见与后来见无有差别,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复:那是因为,虽然大地等器世界是刹那性,但由前后不同他法的刹那显同类,相似而错乱为一个。同样,生在这个器世界的众生有共业的习气,因此以其习气力,所有他法显现相同,而不现不同,如果心的习气改变,那么行相也显现变异,如同成就行地下者见到入地的孔穴存在一样。乃至对外器世界有真正自相显现的耽著期间,就会障碍真实清净的刹土。

若问:那么如何做才能清净佛土呢?

乃至心耽著显现大地等器世界有自相,那就是清净佛土的障碍。如此遍知障碍后断除器世界的相及耽著它为而安住于无相真如中,就会成就清净佛刹大地庄严等圆满布局的清净相。

辛三、说法者菩萨五种无量功德安立:

所熟所清净,所得堪成熟,

真实解说事,具慧之无量。

1、以如是真实智慧解脱相束缚的菩萨成熟天边无际的有情,对于声闻、缘觉、菩萨三种种姓者,以各自乘成熟他们,对不定种姓者,以三乘任意一种来成熟,将断种者安置于十善,成熟至增上生,因此称为所成熟事无量。2、所清净事无量:器世界,全然无有深渊、荆棘、污秽等不清净事物而以珍宝地、甘露流、如意树等庄严点缀,是完全清净的佛土。世界也是如锦缎般位于整个虚空范围,因此无量。3、所得事无量:断除善不善二事中一切不善事后,现前十力、四无畏、十自在等无漏善法无量,即是所得。4、成熟事无量:除了断种姓者以外的四种种姓是堪为以三乘所成熟之事,他们也是无量。这与所成熟事有何差别?一切有种姓者、无种姓者都是所成熟事,但永久堪为所成熟是从成熟至解脱的角度分的,这是两者的差别。5、真实宣说或解说事无量:以调伏所化众生的方便为他们说法,也是对贪欲者宣说不净观、对有嗔恨者宣说慈心等的法门不可思议,因此为无量。以上所说的五种依次对应(缘于谁、)安住于什么器世界、具足什么所得、哪些有种姓者、以什么说法能成熟。如是宣说五事是诸具慧菩萨五种无量

辛四、说法之果安立:

令生菩提心,令得无生忍,

低下无垢眼,一切漏法尽。

妙法久住世,知断及受用,

了知行于彼,具慧说法果。

说法之果有八种:1、以说大乘法使其他行者起无上菩提心。2、获得无生义法忍者即以说大乘法使有些人于信解行位以总相方式对无生法获得法忍。3、一向真如忍者是小忍。4、获得一地后现量证悟远离所取能取的真如而对无生义获得真正的忍,观待八地为中忍。5、八地无分别任运对无生法获得大忍,如诸经中也说在宣讲此法门时这么多行者发起无上菩提心,于诸法获得随同法忍,得圣道、获得无生忍。6、由宣说声闻法,获得比大乘见道低下、于诸法的无垢,究竟获得一切漏尽阿罗汉。获得法眼,是声闻见道,因为生起见四谛之法眼一类的智慧。它也是八种忍对治,无有烦恼之尘,八智解脱见断而称无垢。如此获得无尘离垢法眼,即是解脱见断的预流向。7、获得声闻见道者依法断除三界所摄的一切修所断烦恼,灭尽一切漏法而获得尽智与无生智,证得阿罗汉。如经中也云:“说此法门,有者生起无尘离垢之法眼,有者心无取解脱一切漏法。”8、讲说大小乘的任何法也是,一者说法传布他众,使妙法长久住于此间。了以前未知的诸法自相与共相,斩怀疑,无有不知与怀疑而解法义,受用微妙无罪法喜之处。应当了知那就是持讲法的具慧者的说法

壬五、大乘特法及归摄安立:

由从所缘大,如是修行大,

智慧精进大,善巧方便大,

真实成就大,佛陀事业大,

具足此大故,决定谓大乘。

大乘以七种特点超胜小乘,1、所缘大:声闻们缘于声闻三藏;与之相比菩萨缘于大乘深广无量法藏。2、修行大:声闻仅为自利修行;菩萨为自他二利修行。3、智慧大:声闻们仅证悟人无我;菩萨证悟人无我与法无我。4、精进大:声闻们仅于三世或七世发起精进;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发起精进。5、善巧方便大:声闻们畏惧轮回而追求断除轮回的寂乐,因此不具善巧方便;菩萨以悲心不舍轮回,但以智慧不被烦恼所染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般善巧方便。以上五种是以此乘载的因乘或道乘的特点。6、真实成就大:声闻们获得阿罗汉果、尽处、胜处、六通后无余涅槃;菩萨乘真实成就十力、四无畏等永不穷尽的无量果。7、事业大:声闻们虽然获得阿罗汉,但不现证菩提及转F轮等;菩萨现前成佛后住于密严宫殿,示现入胎、现证菩提等相尽众生未来际间佛陀事业广。这两种是就载至于此的果乘而言。

由于足以上的缘决定称大乘

大乘归摄安立:

种姓信解法,发起菩提心,

行持布施等,趋入无过患。

成熟诸有情,清净佛刹土,

不住之涅槃,大觉及示现。

大乘《般若十万颂》与《华严经》等大乘无量经的意义,如果宣说,则无有边际,但一切大乘义若归纳,则集于此八种或十种安立中,因此将它们称为大乘。八种或十种安立指什么呢?1、具有大乘种姓或界性。2、依靠种姓而信解大乘。3、以信解发起无上菩提心。这三者是安住种姓的阶段。4、这般发心后于信解行地行持布施等六度。5、从中生起一地远离所取能取的智慧而趋入出世无过之圣地。6、二地至七地间,以菩提分法及波罗蜜多法令不信仰佛教的众生信仰,令信仰佛教的众生成熟于善法。7、三清净地修行器情清净,清净佛土;以智慧不住轮回、以悲心不住寂灭的涅槃——证悟有寂平等性的加行,这两者算为一个。8、之后越过十地达到佛地获得三身,即得大菩提;获得菩提后乃至众生存在间示现现证菩提等佛陀的事业,这两者算为一,如此为八种。如果后面四者分开计算,则为十种安立。

这以上宣说了菩萨的修行功德——稀有至安立之间的十七种差别。

己二(赞叹之功德)分二:一、赞叹对境菩萨之分类;二、真实赞叹。

庚一、赞叹对境菩萨之分类:

一即具信解,增上意乐净,

有相及无相,无有现行行,

当知此五种,诸地之菩萨。

安住于十地及信解行地这十一地者称为菩萨,它以五种分位差别所摄:一是住信解行地者,虽然没有现前法界遍行的法相,但对法界有诚挚信的缘故,称为具信解者。入一地的菩萨称为增上意乐者,因为证悟法界遍行的法相后获得自他平等性的心而具足肩负他利的增上意乐及清净见断的障碍,它是有别于前一种菩萨的第二种。住二地至六地间者,称为有相菩萨,因为,二地者行持辨别声闻、缘觉、菩萨乘种种的相;三地者有俱生的萨迦耶见相;四地者视苦谛、集谛为有害的相,视灭谛、道谛为寂灭的相;五地者趋入种种工巧明并分别其相,六地者分别顺式逆式缘起相。住七地者称为无相菩萨,因为断除了六地以前所有相状。住不退转的八地、九地、十地者称为无现行行菩萨,因为以无分别等持无勤任运行持自他二利。应,如是菩萨的这五种分位一切地菩萨的特点。

庚二(真实赞叹五种菩萨之法相)分二:一、以修行因波罗蜜多心力不退而赞叹菩萨名义;二、以证悟菩提果而赞叹菩萨名义。

辛一(以修行因波罗蜜多心力不退而赞叹菩萨名义)分二:一、以欢喜菩提等九种差别赞叹;二、宣说菩萨异名。

壬一、以欢喜菩提等九种差别赞叹:

不贪三业净,伏嗔勤胜德,

法不动见真,喜菩提菩萨。

1、不贪五欲妙的受用而行持施舍内外事物的布施度;身语意三业无有不善,因此戒律清;安住忍辱而胜伏嗔恨;精行持出世间善法殊的精进;以禅定一缘安住不动摇;以智慧二无我甚深如,如此行持波罗蜜多也是欢喜获得大菩提果,并为此修行,回向于它,为此称为欢喜菩提菩萨。这一颂是赞叹六度清净的功德。

欲利无害见,堪受他害坚,

不放逸多闻,勤他利菩萨。

2、以布施益众生;以持戒不害他众的生命及受用;无有以妄语欺骗等三门任何损害的解或意愿或安忍而堪受他害;发起稳固不退的精进;安住寂静,无有散乱,不著禅味不放逸的静虑;以多闻妙法的智慧。如此即是以六度精勤利众的菩萨,因为行持一切波罗蜜多都是为暂时与究竟利益一切有情而回向无上菩提,这是从利他功德的角度赞叹菩萨。

知执过不贪,不恨瑜伽通,

三相无恶见,乃住内菩萨。

3、了受用执为我所的患,无有实质,无常、苦、如幻,以贪恋受用的过失而转生恶趣,成为获得世出世间圆满的障碍等罪过后进行施舍;不贪欲妙的受用弃家而出家守持戒律;对于他者所作损害不怀恨在心而安忍;精勤于大乘止观瑜伽;修行一缘等持而精寂止相、受持高昂相及等舍相三相,具足有我见等恶见的智慧。如此即是安菩萨,这是从真实安住于内的角度赞叹。

怀慈知惭德,受苦不贪乐,

正念入定性,乘不乱菩萨。

4、对于苦难众生怀悯心能布施;安住知惭而守戒;甘愿忍他者损害等痛不贪恋睡眠、懒惰等自己的安而精进利他;恒常具足正念不随散乱所转;恒常具足诸法远离有无边平等性的智慧,因此是极其入定的本。如此即是于大中心的菩萨,这是从于大乘道一心不乱功德的角度赞叹的。安慧论师的《注释》中此处,前三句是讲修行六度,第四句讲回向无上菩提。

除苦不令苦,忍苦不畏苦,

脱苦不计苦,承受苦菩萨。

5、依靠布施遣他众贫穷之;依持戒以杀生、偷盗等众生痛;安自己的一切痛;为利他入轮回精勤利众生而不畏惧痛;获得静虑等持而解欲界痛苦及意;以智慧不分别相。如此即是承受菩萨,这是从不舍苦难轮回及不以痛苦厌烦的角度赞叹。

不喜喜性法,诋法真勤法,

自在法无暗,首行法菩萨。

6、不喜欢以悭吝不施舍的欢无过功德自的戒律毁嗔恨实精;以法自在等持的威力获得心自在;具足于诸无有愚痴黑的智慧。如此即是持真实菩萨,这是从不以财为主而以主要行持妙法的角度赞叹。

受用与调柔,守护与行善,

乐法不放逸,不放逸菩萨。

7、虽有受用但不施他众,放逸积财守财最终受用会浪费。因此,为使受用有意义而施舍于他即是受用不放逸。不守护佛制罪与自性罪即是放逸,具足戒律三门调柔,不染佛制罪与自性罪,即称调柔不放逸,有些版本中有其他讲法,但按安慧论师的《注释》的译文,“调柔”更为准确。不安忍他害而还以加害即是不守护自他心,因此是放逸,菩萨不以他者作害扰乱相续,不还以损害反而报以饶益,则是守护自他不放逸的安忍。不是以懈怠不行善法的放逸,而是精进持世间出世间不放逸。获得禅定安乐而无有著味之爱,即是安乐不放逸。于诸法执为常乐我不空是放逸,无倒证悟无常等是法不放逸的智慧。如此即是具足如理作意大乘法之不放逸菩萨,这是从修行具有不放逸六度功德的角度赞叹。

不敬微过惭,不忍退失惭,

流散小见惭,他乘惭菩萨。

8、虽然遇到乞讨者却不作布施,或者以脸色、谩骂的态度布施,是惭愧之事,世间中富人前出现乞丐,如果他丝毫不布施还进行谩骂,即是惭愧之事。菩萨以悲心利他甘愿施舍一切事物,因此遇到乞讨者,不欢喜而远离,那不是菩萨的风范,是惭愧之处。菩萨对于轻微的佛制罪、自性罪也看得可怕并警惕,因此出现小罪也感到愧。菩萨能安忍一切损害痛苦,因此他人作害、相续烦乱,则是惭愧之事。菩萨不间断发起广大精进,如果从行持善法中退失而懈怠,即是惭愧之事。菩萨获得无量等至等持的心自在,身体处于愦闹中,心流散于外境,处于散乱中,是惭愧之事。菩萨自性具足智慧,是证悟了大乘法中所说二无我的智者,如果不离小见——仅仅的人无我、于法视为相状,则是愧者。如此不趋入修行声缘乘他乘即是具有的菩萨,这是从不求他乘的角度赞叹。

此他与等舍,具行得自在,

相应说大果,菩萨行饶益。

9、以布施为贫困者施舍受用,所以是饶益生,是布施所摄;将他们安置于戒律是饶益世;以安忍不扰相续,不报以损害而平等饶益众生;足作为其他众生之事助伴的精进或持而饶益;以禅定获神通等功德自在而饶益他众;以智慧随众生信解而相应五明尤其内明三乘法来饶益。如是行持六度的大果是获得佛果,乃至虚空际间饶益有情,菩萨这般以因果饶益一切有情。安慧论师的《注释》中承许,此颂是归纳上面的意义。

壬二、宣说菩萨异名:

菩萨摩诃萨,具慧胜光明,

佛子佛陀基,能胜如来芽,

具力及圣尊,商主与胜称,

悲尊大福德,自在及具法。

以上这些也是从功德角度随同意义的名称,因此也成了功德的异名。一切菩萨的总称,如此宣说了菩萨等十六种名称。

1、一心虔信二无我自性甚深所知的缘故,称为菩萨。或者修行无上菩提意乐坚稳的缘故,称为菩萨。

2、摩诃萨,是指自在拥有大威力,一汗毛孔也能示现三千大千世界成坏劫等。

或者,欲求我获得无上菩提,称为菩萨,救度一切众生远离轮回苦,将他们安置于涅槃,由此称大菩萨。或者,从以大智慧住于轮回但不为轮回过患所染的侧面称为菩萨,以大悲为利有情发起无尽的精进,由此称大菩萨。或者,发心修行无上菩提,故为菩萨,他也具足如上所说的七大,因此为大菩萨。按照这些道理,这两者仅以反体而分的,实际菩萨、摩诃萨二者无有差别成为菩萨的总称。或者观待诸地,前前为菩萨,后后为大菩萨,信解行发心者为菩萨,得圣地者为大菩萨,不清净七地者为菩萨,住清净地者为大菩萨。无论如何,修行无上菩提之因——难行的无量波罗蜜多,获得难得之果——无上菩提,具有无怯懦的勇气魄力,所以取名菩萨。

3、具足深广智慧的缘故,称为具慧

4、解甚深密意,法光放射十方,由此称胜光明或胜威光。

5、不间断秉承如来种族,生于如来种姓的缘故,称为佛子

6、是成佛之因的缘故,称为佛基

7、能克胜自他相续具有的一切烦恼,由此称能胜

8、成为胜者佛陀之法——如叶如花如果般的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之因,由此称如来芽

9、能降伏魔众并越过无明习气地,由此称一勇士。

10、于一切世间中堪为最稀有的缘故,称为圣尊

11、能令入于轮回海者抵至涅槃城的缘故,称为商主

12、功德美名传扬于十方浩瀚刹土中的缘故,名为大称或胜称

13、具足不舍弃一切有情的大悲,所以称为大悲尊者或悲尊

14、具足布施等无量善根的缘故,称为大福德

15、自在拥有世间出世间一切圆满的缘故,称为自在

16、具足无罪无漏法的缘故,称为具法

以上述共称的主要十六种名称为例,还有以无畏、勇士、坚稳、众尊等种种异名称呼。

辛二(从证悟菩提因果侧面赞叹菩萨名副其实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分类。

壬一、真实宣说:

证真证大利,证诸义恒证,

以及证方便,是故名菩萨。

1、因为证悟了法无我与人无我的缘故悟善妙如。2、证悟应成办自他大利的缘故为善证大利。3、普皆悟有为无为有漏无漏所摄的一切所知。4、并不是偶尔证悟、有朝一日将灭尽,而是于无余涅槃法界中智慧也不穷尽,因此是常诸时悟。5、悟调化众生如何幻化如何说法等调化的无量方便。以这五种功德为特点,因此名为菩萨。

随我证细见,证悟种种识,

证非真分别,是故名菩萨。

梵语“菩提”是通达之义,“萨埵”是具有思维之义,如是赞叹符合思维、通达之定义的功德是总说。

此外,证悟的四种差别:1、了知或证悟心、意、识三者,其中心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中出现一切器处、外境、身体相,它称为随我证悟,了知所谓我无有他法就是自相续阿赖耶识刹那持续,以染污意向内观缘于我而已。所谓“意”是指染污意,它缘于阿赖耶而执著所谓的我,从属有五种遍行及我见我贪我痴我慢四者。2、如实证悟善不善无记之心位遍行无覆无记,称为细见,因为坏聚见是一切恶见与烦恼的因,所以是认清见的细微根本。3、所谓证悟种种识是指,了知六识聚的自性,也就是了知境、根、作意三者所生的眼识至意识间六识缘于色等六境,连同从属心所,善不善无记、相应具足受的种种自性,称为证悟种种识。4、证悟八识聚,二取本无而分别为有,非真实的分别依他起的自性如幻如梦。由这四种原因,称为菩萨,这是证悟世俗现相之理。

证未证随证,证无实证生,

各别证未证,是故名菩萨。

1、分别证悟世间人前所未证的无缘如虚空般的无分别智慧,即是证未证。2、以后得的智慧证悟诸法等同幻术等分别证悟它,即是证随证。或者,了知未证悟无明等顺式缘起的道理是证未证,了知无明灭则行灭等缘起还灭,即称各别证随证。3、证悟自相法不存在的遍计法,即是各别证无实。4、了知一切所取能取显现依他起以刹那方式产生,即是各别证生。5、了知凡夫异生前所未知的法性二空圆成实,即称各别证未知或未证。以各别证悟上述五种意义的缘菩萨。这也是从证悟二谛方式而言的。

证实无胜义,证诸义所有,

证所证证基,是故名菩萨。

再者,证悟二谛之理的其余五种差别:1、证悟依他起识中产生显现三界一切所取能取,耽著它而持续感受痛苦,但所取能取实际并不成立,即是实无。2、证悟二空自性圆成实,即是证悟胜义。3、证悟一切二现法仅是遍计实际无有,即是悟显现二取的一切义。4、悟蕴界处等尽所有所摄的所有法即是证悟世俗。5、所证之境、能证悟者及证悟三轮无缘即是证悟胜义。由证悟如三本性及二谛五法的缘菩萨

证成就证处,证胎证次第,

证悟除怀疑,是故名菩萨。

再者由了知五种差别而称菩萨:1、成就无上大菩提,即是证悟所现前三身大密严。2、是指最后有菩萨,了知住于兜率天饶益诸天人。3、证入胎是指了知在赡部洲入于母胎并于彼处成熟有情。4、证次第是指了知入胎后降生、于王宫享用五种妙欲、离开皇宫出家,苦行、于金刚座以化身示现证得菩提。5、证悟成佛后能遣众生怀疑而转妙F轮。以五种缘菩萨,这是从最后有菩萨了知于密严刹土以报身所依现前大菩提后以化身在赡部洲示现大菩提相的角度宣说。

壬二、分类:

具慧慧证得未得,善住证悟随证悟,

妙说无说有无我,未熟真实成熟慧。

从十一种分类的角度称为菩萨,是由了知、证悟十一种差别也称为菩萨。十一种差别是指,了知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贤、劣、远、近。具体来说,1、具慧菩萨了知过去法,称慧知,因为过去那些法各自实法已经得到的缘故。2、证悟未来将生的法,即是知未得,因为那些法现在自实法还没有成立或尚未获得的缘故。3、证悟现在法,称为善住,因为已生未灭的缘故。4、菩萨以自己的智慧证悟无常、痛苦等,是知内,因为证悟内在自心的缘故。5、由其他善知识宣说的因中了知,是外缘而证悟。6、善诸法自相共相的智慧,是依靠名称、词句、文字的粗大证悟。7、内在入定的智慧是可言无分别安住的细微证悟。8、七地前有我执之细微因的缘故,是有我,是平庸道的下劣证悟。9、八地以上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也就无有我执的细微因,所以是无我,是善妙证悟。或者,有我是信解行地的证悟,因为没有断除所取能取分别的缘故,圣地断除了所取能取,因此称灭我证悟。10、慧是指,七地以前的智慧,因为没有获得无勤任运的无分别智慧,所以是远智慧。11、八地以上的智慧称真实成熟,无分别智慧不需勤作而任运自成,所以是近智慧,因为接近佛地的缘故。或者信解行地与圣地分别称为未成熟与成熟。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二十功德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