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48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四十八课

思考题:

1.为什么在十地末尾短短的一刹那间,就能顿时圆满所有的无漏法功德?

2.请从因、体、果三方面来宣说非异熟刹那和异熟刹那的差别。

3.请以梦为喻说明无相刹那和无二刹那的特点。

下面继续讲诠释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第二转F轮般若空性教义的《现观庄严论》,本论是由补处弥勒菩萨所造,共分八品,我们已经学完了一至六品,今天讲第七品。后面的内容不多了,希望大家继续坚持。

我看现场的大多数道友都圆满了之前的课,没有断传承,这是非常好的。网上听课的人数虽然没有听《大圆满心性休息》的那么多,但数量也算比较可观。这辈子能讲一次《现观庄严论》的颂词,跟般若法门结下一个很好的因缘,我自己觉得非常不容易,在座各位也要重视。

在五部大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是要有针对性地学,自己对哪一部法有信心,就要在上面多花一点时间。美国、德国有些人对自己的专业很认真,一学就是一辈子,我们在家、出家的佛教徒中,也应该有一部分人从事这样的专业研究。若能对一部法十年二十年地持续用功,则不仅会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一定成就,还会给自己的实际修行带来许多启发,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个要求,我两年前就在学院中提过,相信道友们一直在很认真地对待,但一年两年还是不够的,如果十年之后,你对现在所选的法门还是一样重视,那你这辈子不管是给别人讲还是自己看,都会有很深的定解。

我看到有些佛友,世间的文凭、知识水平都不错,出世间的信心、大悲心也不错,唯一缺少的就是佛教经论上的专业知识,可他们往往是刚刚学了两三年、有了一点基础就不学了,跑到别的地方去了,这确实是比较可惜的。既然已经出了家,那就没有什么其他事情要做,为什么不把自己最宝贵的智慧用在钻研佛法、实际修持上呢?

因此,我们一定要端正学佛的态度,不要想着学佛就是念点经、求往生就够了,我们身上还有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责任,自相续中还有很多邪知邪念需要遣除,如果我们没有智慧的武器,那在面对烦恼怨敌时就只有一败涂地了。

想获得智慧,就需要对听课保持一种长期的兴趣。就我个人来讲,上课是一种享受,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作为讲者来说,在这一堂课的时间当中,我的心还是很专注的,尽量与诸佛菩萨的智慧融为一体,不会有烦恼现行;听课的人可能偶尔会散乱、懈怠、打瞌睡,但大多数时候都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去享受佛法的甘露妙味。因此,听课对我们的今生来世都非常有意义,每天听一堂课,就像是做一次心灵养护。现代人普遍很注重保养身体,但没有多少人懂得保养心灵,其实,我们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当中,心灵每天都承受着各种信息的污染和刺激,保养心灵是比保养身体还重要的——从出世间的角度讲,哪怕只是听一堂佛法课的功德也不可思议,这个大家都知道;从世间的角度讲,佛法也在心理健康的维护上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总之,希望广大佛教徒不要仅仅满足于念经打坐,而对听闻、研究、讲解佛法嗤之以鼻,这样是很不好的。历史上数不胜数的成就者、大修行人都把学习佛法当作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来行持,我们也应当随学。

第七品 刹那加行

在四种加行当中,正等加行和顶加行是因果关系,渐次加行和刹那加行也是因果关系。

通过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修持前三种加行,最后能于十地末尾的一刹那间现前究竟功德,照见万法的真相,我们就把有学道最后、与佛果无有间隔的这种修行叫做刹那加行。

这样的境界,对于我们这些连资粮道、加行道都没有入的凡夫人来讲,是非常遥远、高不可攀的,但我们也应通过学习、了解来结上善缘,并发愿最终能够修持刹那加行。

己二(究竟道顿时之刹那现观加行)分四:一、广大方便之资粮非异熟刹那;二、甚深智慧之资粮异熟刹那;三、对境等性无相刹那;四、有境无现无二刹那。

在有的注疏中,对于前两种是从现前功德的方面来分析的,未现前功德的是非异熟刹那,已经现前功德的是异熟刹那;对后两种则是从证悟本性方面来分析的,证悟对境本性的是无相刹那,证悟有境本性的是无二刹那。

无论如何,四种刹那加行都是从反体来分的,而不是从本体来分的,它们的本体是同一个。

庚一(广大方便之资粮非异熟刹那)分二:一、宣说真实本体;二、宣说能表之比喻。

辛一、宣说真实本体:

施等一一中,摄诸无漏法,

当知即能仁,一刹那智德。

在渐次加行的阶段,是以入定出定轮番的方式次第修行一百七十三相,当这种修持得到圆满,就在十地末尾进入刹那加行的阶段,这个时候就不需观待入定后得,而在一刹那间证悟万法平等的本性,永远消融了现空、有无、生灭等相违的相。对于现前菩提的这一个刹那,我们可以分四个方面来了解。

1、非异熟刹那加行,其本体是修行广大行相的福德资粮达至究竟的现观。具体是怎样的呢?依靠后得具备六度的渐次加行极度圆满,异熟果色身之究竟因——广大福德资粮布施等六波罗蜜多,每一个都能摄持六度、三十七道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所有的无漏功德法,我们应当知道,这就是十地末尾刹那加行位的菩萨在非异熟的侧面所能获得的智慧功德。

关于“非异熟”和“异熟”这两个名称,有这样的解释:七地之前的所有无漏功德叫做非异熟功德,能够现前这种功德的有境智慧叫做非异熟现观;八地之后的所有无漏功德叫做异熟功德,能够现前这种功德的有境智慧叫做异熟现观。但由于刹那加行的界限只是在十地末尾,所以上面这种说法恐怕是不合理的。

十地末尾的现证,之所以称为“非异熟”,是因为色身功德本体尚未现前。而称为“异熟”,则是因为能够马上现前后面的色身果位。所以非异熟刹那是从“渐次加行刚刚结束”这个反体来建立的,相当于用因法来命名果法;而异熟刹那,则是从“马上现前色身果位”这个反体来安立的。因此,两者虽然本来是同一个刹那,但从反体上分,也可以说一个靠近渐次加行、一个靠近异熟果色身(这里的“异熟果”,不能按照《俱舍论》中的定义来理解)。

对于一刹那间以任意一种波罗蜜多圆满千千万万种无漏功德,有些人会想:“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功德都是别别分开的,怎么可能一同具足?”如果它们的本体是不同的,那我们在现前一种功德的时候,确实就不能现前其他功德;然而,实际上所有功德的本体都是平等无二的空性,就如《四百论》中所言,利根者只要证悟了一法的空性,就能以此类推而证悟一切万法的空性,因此刹那加行中以一度含摄一切功德也是完全可以的。

当任何一种修行达到最高层次的时候,就可以无勤而作。勤作当中都完全可以实现的。比如有些艺术家、哲学家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是非常难的,但他们依靠前世的习气和即生的长期努力,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没学过医的人想都不敢想的一些精微的手术,训练有素的医生依靠高超的技术和顶级的科学仪器也能实现。对于缺乏串习的人而言,布施就是布施,持戒就是持戒,安忍就是安忍,种种功德完全是分开的;但菩萨经历了多生累劫的训练之后,在最后一刹那的确可以将这一切融合。荣顿大师的注疏中还给出另外一个理由:因为我们在漫长的时间中进行修学,会一直为将来一刹那现见万法而发愿,那么依靠这种发愿的强大力量和缘起的真实力,这样的果将来必定会显现。

辛二、宣说能表之比喻:

犹如诸士夫,动一处水轮,

一切顿转动,刹那智亦尔。

下面运用比喻来说明现前一法即现前与之同类的一切法的道理:好比以水车取水(《入中论》中也用到这个比喻),只需有人去转动一处水轮,整个机器的一切环节就会顿时转动起来,同样,经过长期的串习,非异熟刹那的智慧也可以无勤地藉一法而现前万法的。

藏地的大转经轮也是这样,刚开始需要很多人使劲地推,而一旦旋转起来了,我们就不用多大勤作,只要稍微接触它一下就可以了。同样的道理,我们刚开始修布施时,只能做到世俗有相的布施,做不到三轮体空的布施;后来能做到三轮体空的布施,但在做布施时却不能融会持戒、安忍等其他法;接下来通过长期的修行,我们才知道布施、持戒乃至佛陀的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本体无别,胜义中了不可得,世俗中如梦如幻,当最后断除了所有障碍,现前了究竟的智慧,就能在一刹那间以任运自成的方式圆满一切万法。萨迦班智达也说:只要肯精进串习,世界上就没有困难的事,就像滴水可以穿石一般。

我们修行人要懂得树立目标。世间人选一个专业,顶多只能维持一生一世,而且他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这辈子能活得好一点,根本不会为下辈子乃至生生世世作打算。大乘佛教徒的目标不是这样。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一期生命结束后,我们并不是像水干了、火灭了一样再也没有了,而是还要连续不断地流转下去,这一点依靠丰富的教理和自己的体会都能证实。那么,今生跟来世比较起来,我们应该更注重来世,这就是大乘佛教徒最基本的一种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如果认识更深一层,发现不但要做对来世有利益的事,还要做对众生有利益的事,那就要在菩提心的摄持下去行持善法。现在有部分“现实主义”的佛教徒,还是习惯于只看今生不看来世,这种观念相当于只管今天不管明天,是非常幼稚的,如果不调整过来,会导致对因果取舍非常麻木,这和我们价值观、目标相距甚远。

庚二、甚深智慧之资粮异熟刹那

若时异熟起,一切白法性,

般若波罗蜜,即一刹那智。

2、异熟刹那加行,其本体是修持甚深智慧资粮达至究竟的现观。到底是怎么样呢?我们前面讲过,渐次加行中的六度和六随念主要是修集福德资粮,无实性智渐次加行主要是修集智慧资粮,当无实性智渐次加行极度圆满,就会现前离系果法身的究竟因——甚深智慧资粮对治法无漏智,此时本来异熟之法性上面从凡夫到十地的所有垢染自然而然离开,所现起的犹如秋月般的一切清净白法之本性即是究竟的般若波罗蜜多,这就是一刹那间照见万法本体的智慧现观。

要通达一切事物的本体,没有甚深的空性智慧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我们能在十地末尾最终得到这种现观呢?也是由于我们因地时曾为之发愿。非异熟刹那现观的因,是发愿照见万法的世俗现相;异熟刹那现观的因,是发愿照见万法的胜义空性。非异熟刹那加行的果,是尽所有智;异熟刹那加行的果,是如所有智。

《宝性论》中用“离胎”来比喻无分别智慧:孩子在母胎中本来就已成熟,只不过要离开母胎才能显现在世界上,同样,离果法身智慧也是我们本来具足的,只不过要观待离因异熟刹那现观才能显现其功德。

下面讲从证悟本性方面分出的两个刹那。

庚三、对境等性无相刹那

由布施等行,诸法如梦住,

一刹那能证,诸法无相性。

3、无相刹那加行,其本体是修行对境等性离边达至究竟的现观。前面正等加行品讲过,修行主要有不住和不行两种方式,不住加行从对境方面安立,不行加行从有境方面安立(在真正的现观境界中,对境和有境是无二无别的,我们只是从反体上这样施设)。修持不住加行,即对境方面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本性,最终达到的结果,就是无相刹那。

到底是怎样的呢?依靠对境不住之加行极度圆满,现前平等性法身的究竟因——由于通达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多为主的一切行为之本性,而在诸法如梦般显而无自性的境界中安住,从而一刹那照见诸法无相平等性的智慧,这即是无相刹那这一反体的法相。

在我们二元化的观念里,充满了有无、好坏、生死、一多、高低等对立的法,而在诸法平等的刹那加行现观中,是没有这些差别相的,这也是通过很长时间修行如梦如幻才得到的证悟。无论我们做恶梦还是美梦,实际上那不过是心上的一种变化而已——梦中的高山可以很高,大海可以很深,但再高再深也不是真实的对境,只是我们的虚幻执著。无相刹那加行由于对所知取舍耽著的极细障碍也予以断除,所以是证悟对境无相等性的这一反体。

庚四、有境无现无二刹那

如梦与能见,不见有二相,

一刹那能见,诸法无二性。

无相刹那和无二刹那的颂词中都用到了梦的比喻,其实借助梦喻来说明世间万法是非常恰当的,佛陀在经中也用得很多。世间任何一个人都知道梦是虚假的、不存在的,甚至有时候也觉得现实跟梦差不多,于是就有“人生如梦”、“黄粱美梦”等说法,但在遇到某些事情时,却又会下意识地认为现实是真实存在的。实际上修行人也是一样,虽然依据佛陀和高僧大德的教言一直修如梦如幻,但真正事到临头,也会觉得跟梦幻有一定差别。玛尔巴罗扎因为儿子的死伤心痛哭,有一个老太太就说:“上师啊,你不是天天说‘诸法如梦如幻’吗?为什么今天儿子死了,就哭得那么厉害?”玛尔巴罗扎说:“虽然是如梦如幻,但我的儿子是幻化中比较特殊的幻化。”最近成龙也正因为儿子的事情而痛苦,相信你们很多人都听说了。

4、无二刹那加行,其本体即是修行有境无二相之加行达至究竟的现观。到底是怎样的呢?依靠有境不行之加行极度圆满,现前果位无二智慧的究竟因——犹如梦中的显现与能见的心唯是反体而实际上不见有所取能取之相一样(比如梦见地震、海啸、火灾等,你当时会极度恐惧,但其实恐惧心和对境灾难的显现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不二的),在十地末尾,通过长时间修持不行加行,就会在一刹那间现见世间的一切对境显现和自己的心无有二相,从而马上现前菩提智慧,即是有境无二刹那这一反体的法相。因为所取能取二相的极细微障碍也予以断除,故而是证悟有境无二相的这一反体。

由以上的非异熟刹那、异熟刹那、无相刹那、无二刹那这四法来表示的刹那加行,是十地末尾的一个特别高的境界,离我们在座每个人都非常遥远,但我们现在也应该为早日成就这样的现观而发愿,而这个愿望一旦实现,我们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云游任何一个世界,不会像现在一样走几步路就喘半天,也可以一刹那间度化无量众生,一刹那间现前轮回涅槃一切法,那时虽然有现相,但我们不会再有能取所取的执著,真正是“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现在我们是听课的时候心态很好,但过后又会沉溺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跟我讲:“我听课的时候不会想吵架,只想做一个很好的佛教徒,但一下了课,我就看不惯很多人的行为,特别想吵架。”我开玩笑说:“那你就白天晚上一直听课,现在网上有那么多课程,你听都听不完!”不过,只要我们坚持发愿,就随时随地有解脱的机会,依靠大乘佛法的加持力和传承上师们无有间断的意传加持,最后一定会现前无分别智慧。这种智慧绝非我们世俗的智慧可比。世俗的智慧是什么样?即使在目前非常有名的大学里,人们所追求的也无非就是那些能让自己过上好生活的知识,可是除了吃得好、住得好之外,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有一些其他的能够终身受用的东西?吃得好、穿得好的智慧当然也很重要,这个我们不能否认,但我们最需要的其实是无二的智慧。

有些人听到这种无有能取所取的道理,就会向我们发出辩论: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有学道中也应该能同时照见二谛,因为是无二刹那之加行的缘故。我们可以回答:承许。《经庄严论》中说过,有学道时也存在具足四法(远离六度违品、通达三轮体空、满众生愿、成熟众生)的般若,而你们显然没有通达这一要点。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甚至在凡夫资加二道也可以对离戏中观有所修持。

像这一类不懂经论甚深意义就乱发太过的,也要归属于前面所说的“爱说者常难”之列(这句话已经成为藏传佛教辩论场上的一个口头禅,经常被用来讽刺那些咬文嚼字、吹毛求疵的人)。希望公平正直、具有智慧、寻求论义之密意的诸位要知晓这一点。

我们在对某个事物下判断时,一定要以真实、公正、客观为原则,包括在赞颂自己所依止的法门、上师时也不要过头,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最近听说,有些人专门讲我的功德,用到了很多夸张的词,什么可以在天上飞、在石头上留脚印,又说我是谁的化身……你们心里面恭敬我,这可以理解,但这些都是很抽象的东西,在我身上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我这辈子飞过没有,我自己很清楚;说我有天眼通,但我经常找不到自己的东西……学因明、中观的人最好不要讲一些经不起推测的话。

我以前也说过:别人用我身上不具足的功德来替我吹嘘,我是不愿意接受的;相反的,要是拿我根本没有的过失来贬低我,我也不会承认。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盲目赞叹,而是客观真实的态度。比如我这个人,喜欢放生是真的,前一段时间,以我的生日为由,大家放了很多生,我非常开心。当时我也说了:“我活着的时候,希望把我的生日当一个放生日,一旦我离开这个世界,就把我死的那一天当作放生日,这算是我对后学者的一个请求。”如果你们觉得我翻译了不少法本,对汉地为主的众生有一点法恩的话,那么通过这种方式来报恩,是我所欢喜的。除此之外,不管是出于好意、敌意还是好奇心,用不实的语言对我增损褒贬,我都不欢迎。

我自己是这样,我想其实每个人也都愿意这样——如果自己真做了坏事,那别人说出来,你也没什么可开脱的,要勇于承认;另一方面,自己明明没有的功德,被别人整天传来传去,你也会觉得不舒服。

我们佛教徒为人处事还是要符合世间的规律,在不同场合中说话要懂得掌握分寸,第一不要讲是非,第二不要讲超胜的境界。无论是世间智慧的把握分寸还是出世间智慧的因果正见、胜义空性等,都应该努力具足。《现观庄严论》前面也说:“于十法行性,经义住正念,具慧者能见。”具足寻求甚深般若的正知正念、拥有智慧这三种特征的人才能现见、证悟。因此,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我们看世界没有任何障碍,但同时也应该懂得反观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