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49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四十九课

思考题:

1.法身在本体上具有哪三种特点?为什么又把它叫做本性身?

2.每个众生当下就具足法身,你是如何说服自己相信这一点的?

3.请梳理一下八解脱、十遍处、八胜处三类禅定修法的次第关系。

下面我们讲《现观庄严论》最后一品法身品。本论按三智、四加行、法身来表述从发心到成佛的整个过程,对于这中间的联系,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中做出了明确归纳:最开始要发心,就要明白发心的目标是什么,这在三智品中宣讲;发心之后要怎么实际去做,这在四加行品中宣讲;通过修四加行得到什么样的果位,这就是法身品要讲的内容。

这些都是非常有次第的,同时,《现观庄严论》中还有很多值得分析的问题,比如佛地是否存在发心、心和心所的关系、智慧与心识的差别、三身的不同观点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对这些问题认真思维。

第八品 法身

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分三:一、意法身及功德;二、所依报身及相好;三、行为化身及事业。

在其他论典中,有时讲五身(即现前菩提身、不动金刚身、法身、报身、化身),有时讲四身(即本性身、智慧身、报身、化身),《现观庄严论》则是按三身来讲。

法身和色身的这些功德,《大圆满心性休息》、《经庄严论》、《毗婆沙论》、《瑜伽师地论》等都以不同方式论述过,现观的诸大讲义讲到这里,不存在太多争议,因此我们也不会讲得太广。

戊一(意法身及功德)分三:一、总说具三特点法身之本体;二、广说意法身之功德;三、说明其力功德恒常周遍任运。

己一、总说具三特点法身之本体:

能仁自性身,得诸无漏法,

一切种清净,彼自性为相。

能仁佛陀的自性身,在证德方面具足所有无漏功德,在断德方面断除了一切客尘,在本体方面完全现前自性清净之法相,具足以上三种功德的也就是三身之一的法身(颂词中没有说“法身”,只说“自性身”,这是从本体清净方面安立的)。

法身属于离系果,我上一堂课也提过,最后证佛果时会现前很多功德,其中法身所摄的功德是本来具足的,只不过之前没有显现,离开障碍之后就自然显现了,因此叫做离系果。因此它并不是按照无常的因果关系这种能依所依的方式出现的,而是以本来存在的方式现前;另外一种是先前没有、通过积累福德资粮而现前功德,这叫做异熟果。

这样的离系果具有三种特点,具体是怎样的呢?

1、证德智慧法身的特点:依靠出世间道遣除所断客尘的力量而获得二十一类无漏法所摄的离果法身功德。通过出世间的智慧断除了一切障碍,从而获得了二十一类无漏法,具体可分为144类,这些功德本来具足。狮子贤论师的注疏中说,这种功德“非为所作”,是无为法的体性。

2、断德离客尘的特点:断除二障及习气,因此具足一切所断客尘种相极为清净的体性。烦恼障、所知障以及细微的习气等一切客尘无余清净,这就是两种清净中的离垢清净。

3、本体自性清净的特点:如此这些法也成为具有实相自性清净的法相。前面的证德可以说是道谛究竟的法相,这里则是灭谛究竟的法相——一切断证功德都以任运自成的方式而具足,这些功德具有本自清净的法相,这就是本性身的清净相。

以上是从证、断、自性三个不同反体来介绍法身的功德。

解脱部论师认为,这一颂已经直接宣说了法身——许多智者也承许这样讲符合弥勒菩萨的究竟意趣。而狮子贤论师则认为,本论是通过宣讲四身(本颂中的本性身和智慧身,以及后面的报身、化身)来间接表示法身。

关于无漏法身的所有功德是离系果这一点,应按照《宝性论》的观点来通达。要建立离系果不是由因缘所生,暂时需要依靠共同与不共的量,根据大经大论的意义以现相与实相的差别来了知。共同的量即观现世量,是符合凡夫感知、思维习惯的量;不共的量即净见量,是圣者出定位的现量。在现相当中,我们虽然也可以依照经论的理论用分别念大概地观察法身(比如《释量论》中就用因明推理来证成佛陀的智慧为正量,但了义大乘和密宗所说的离系果法身其实不属于这种因果关系的范畴),但这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并不能使我们真正了解法身。当我们拥有了一些净见量的境界,那就比较容易认识法身了,但在此之前,关键是要对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生起信心,知道尽管我们不能以现量或比量观察到,但它确实存在。

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典中也讲:对于高深的出世间功德,我们以观现世的分别念可以相似了知,但由于思维的局限而毕竟不能真实触及。在世间也是如此,我们如果想用特别简单的工具来完成精微的科学实验,那是没有办法的,而佛陀的法身功德更是极其微妙的,我们想用自己粗浅的分别智慧来衡量它,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某些人不要以为自己上过大学、读过博士就了不起,你所研究的课题只是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中的一个小点,这种智慧跟佛陀的智慧相比还太过狭窄。

面对真理,我们既不能没有自信,也不能太傲慢了,否则都会失去靠近它的机会。

己二(广说意法身之功德)分二:一、总功德;二、别功德。

庚一、总功德:

顺菩提分法,无量及解脱,

九次第等至,十遍处自体。

法身具足无量的功德,但归纳起来,可以包括在二十一种法当中。这二十一种法,在因地的资粮道、加行道时就开始具足了,但作为佛陀法身功德来谈的时候,指的只是其中无漏功德的部分,其余有漏部分的分别、执着等已经断尽了。如果把二十一种无漏法的详细类别全部列出来,则总共有一百四十四法,想了解的可以参考麦彭仁波切的注疏。

学完这部分内容以后,碰见有人问:“法身是什么?”我们应该用专业的知识、精确的语言回答:“按照《现观庄严论》的观点来讲,法身就是具有二十一种无漏功德的如来本性身。”

1、三十七顺菩提分法(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关于三十七菩提分如何配合地道,大小乘的观点有所不同。小乘《俱舍论》认为,资粮道修四念处,加行道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修道修八正道,见道修七觉支。而大乘的《三休息》等论典则认为,资粮道修四念住、四正断和四神足,加行道修五根、五力,见道修七觉支,修道修八正道。

2、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讲到四无量的经论,在小乘有《增一阿含经》、《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在大乘有《经庄严论》等。

3、八解脱(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净色解脱、识无边处解脱、空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灭尽解脱)。

这些都是禅定的修法。比如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就是为了断除内心的贪欲,观想外在自己所贪的色身以青瘀等相慢慢腐烂,令贪心不起,所以叫“解脱”;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就是通过前面的观想,内心已经无贪,但为了使境界更加稳固,还要继续观想外色为不清净;净色解脱,是转为观想清净的色法,此时仍不起贪心,就说明定心很超胜了。以上是不净观相关的三种解脱,南传佛教对此涉及较多。剩下的识无边处解脱、空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灭尽解脱五种,则是分别观想心识无边、虚空无边、心无所有、心非有非无、受想灭尽。

在因地时,八解脱中的前三种是为了断除贪欲,后面五种则是四无色定和灭尽定;而在讲果地的二十一无漏法时,佛陀不可能还按这种方式去观,这些已经成为佛陀相续中的究竟智慧,达到了圆满的无漏部分。

4、渐次安住的九等至(一禅、二禅、三禅、四禅、识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灭尽定)。

5、十遍处(地大遍处、水大遍处、火大遍处、风大遍处、青遍处、黄遍处、赤遍处、白遍处、空无边遍处、识无边遍处)。

修八解脱时,只是缘部分的身心相生起禅定,而十遍处定的观想则是要令这些相遍及整个世界,比如地大遍处就要观地大的相由小至大,慢慢覆盖整个世界,水大遍处就要从一滴水观到整个世界都是海洋(比如一个公案中说,一个和尚在禅房里修禅,他的徒弟过来一看,发现整个禅房里全部是水,这就是水大遍处的修法),火大遍处、风大遍处是把全世界观为火焰、狂风,青、黄、赤、白四遍处是观想这四种颜色遍布一切处,空无边遍处和识无边遍处是指一切都变成了虚空、一切都变成了心识的幻现。

相对于一些禅定的所缘只能是部分的法,此处是指将所缘扩大,获得了周遍的禅定的能力。

最为殊胜处,差别有八种,

无诤与愿智,神通无碍解。

6、八胜处(四种形色胜处: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四种显色胜处:以内无色观外青胜处、以内无色观外黄胜处、以内无色观外赤胜处、以内无色观外白胜处)。

通过修持禅定而胜伏外在的色法,这就是八胜处。四种形色胜处,第一种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由于最初观想并未纯熟,如果观想多色,则难以摄持,因此是通过有色想的禅定而观较少的色法;第二种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是在前面观想纯熟的基础上,能够观想较多色法;剩余两种,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和外色多胜处,是内心已经没有色想了,以内心无色想的禅定而观外色。

四种显色胜处也是一样的道理,观外面观青、黄、赤、白四种净色。前面是指观想一切都成为一种颜色,而此处则是指心识已经胜过外色。如果内心无色想,则以此无色之境界超胜外色;如果内心有色想,有色的境界也会超胜外色,此时心识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能力。

八解脱、十遍处、八胜处的区别:八解脱是最初为对治贪爱而观想色等法,十遍处是把观想扩大,遍于一切世界,到修八胜处时,心已经获得很大自在,对于色法的多少、好坏,依靠有色想和无色想的禅定力来压伏。

7、无染等持:以他相续为所缘境,能护持使之不生烦恼的定与慧。佛陀无论去到哪里,都不会令遇到的人产生贪心、嗔心以及非理作意等,而凡夫人在缘别人的相续时,很难做到使之不生烦恼。

8、愿智:也就是知愿处智,“欲知于诸声闻不现前之义及如何回答他所提问”之宿愿已得成就,故能了知如此如此的定与慧。我们在《百业经》里经常讲到,阿罗汉对于久远的前世等有些问题是无法回答的,而佛陀依靠因地时的发愿,能无误了知一切细微的意义。

9、六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

10、四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法无碍解、辩无碍解)。《解义慧剑》等论典中对此有解释,我就不广说了。

四一切清净,十自在十力,

四种无所畏,及三种不护。

11、四一切清净。

(1)身净,即为了利益众生,身体可以幻化成无量。

(2)缘净,即可以随心所欲变化所缘境。

(3)心净,即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入众多三摩地。

(4)智净,即可以无碍通达一切万法。

12、十自在。

(1)命自在,何时降生、何时死亡都能自如掌控。我们普通人生死不得自在,有很多烦恼,比如有的人内心痛苦,很想死,但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时也死不了;有的人得了癌症,还想继续活下去,但是也没办法,寿命很快就尽了。佛陀的寿命完全是自在的,某些高僧大德通过修行也得到了寿自在等持。

(2)心自在,无论入定、出定,面对什么对境,心里都无有挂碍。心没有自在的人,总是一会儿想好好修行,一会又坚持不了,反反复复,特别痛苦。

不过弟子们也不要太过分:“你要给我传法,你还要给我房子,堪布不是都说了嘛!”以前人比较少的时候,我给汉族的很多道友盖过草皮房子、牛毛毡房子,男女众的都有,也经常找一些喇嘛、觉姆帮大家盖房子。但后来人太多了,事也太多了,我就没办法去关心每一个人了,有时候自己吃饭的时间都成问题,晚餐在这里解决……)

(4)业自在,不受白业黑业束缚,自由示现受种种报。虽然佛在显现上也受因果报应,但实际上他已经通达了业的本性,跟我们凡夫的随业而转是完全不同的。

(5)受生自在,可以自由自在转生到三界六趣,以各种身份出现。

(6)解自在,可以无碍了达诸法,同时能够满足不同根基、意乐众生的愿望宣讲。

(7)愿自在,比如《普贤行愿品》十万大愿所摄的任何愿望都能一一成满。

(8)神力自在,六种神通完全自在。

(9)法自在,任何法都可以自在宣讲。我们有些人讲俱舍还可以,但让他讲因明、中观就讲不了,对这部法没有权力,这就不是法自在。获得法自在的人,对于三藏十二部、显宗密宗的任何法都了如指掌,都能讲得来。

(10)智自在,以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自在通达一切万法。

如果获得了这十种自在,那就拥有了真正的财富。这些内容在《智者入门》、《经庄严论》中都有详述,大家可以参考。

13、十力。

(1)知处非处智力:善法中产生快乐,恶法中产生痛苦,这就是处(合理的),善法中产生痛苦就是非处(非理的),举例来说,药有治病的能力,而毒没有这个能力,佛陀的智慧对于这一类道理完全通晓。

(2)知业报智力:杀生、偷盗等各种各样的业究竟得什么果报,其细微处连声闻、缘觉也难以了知,只有佛陀能够彻知。

(3)知种种解智力:众生的知解、智力千差万别,

(4)知种种界智力:对诸法的界性无碍通达。包括人的根基、界性也是不同的,“质量”不同。有的很聪明,有的比较笨,又有的在世间法上很聪明,有的在出世间法上很聪明,这些属于界性。

(5)知根胜劣智力:了知众生根基是利是钝。

(6)知遍趣行智力:众生造何种业而趣往哪一道,这些差别佛陀完全了知。

(7)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对于各种禅定的因、性相、功德等完全了知。

(8)知宿住随念智力:了知众生宿世的因缘。

(9)知死生智力:了知众生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此死彼生的情况。

(10)知漏尽智力:佛陀彻底灭尽了二障的习气种子,于此如实遍知。

《入中论》中对十力有详细解释,可以参照学习。

14、四种无畏。

(1)正等觉无畏:佛陀已经究竟证悟,因此在别人面前说“我获得了无上正等觉”没有任何怖畏。我们因为没有证悟,所以说这些必然会害怕,而且有打妄语的过失。

(2)漏永尽无畏:佛陀永远断尽了所有的有漏法,一切障碍消尽,因此可以在任何场合中如此宣说。我们有时也会觉得自己没有烦恼了,但也不敢跟别人说,因为第二天可能就又发脾气了,再说,开悟的人不可能连背诵论典都那么吃力(以后大家碰见自称开悟的人,可以先考一考他,问他心性是什么样的,开了智慧的人自然流露出很多法,不可能连这个都答不出。)

(3)说障法无畏:何者是烦恼障,何者是所知障,对于此等一切障道法,佛陀完全可以无畏地宣说。我们凡夫人连障碍也不一定能说的出来,有人来问:“我修行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我们想半天:“你最好不要东跑西跑,不要吃得太多,不要睡得太多……”我遇到有人这样问,也全是靠估计——看看这个人的长相怎样、神态如何,就把我的第一个分别念告诉他,但有时说得还挺准(法王在的时候,曾开玩笑说:回答别人问题时,你的第一个分别念就是神通)。

(4)说出离道无畏:在说离苦之正道时心无畏惧。

15、三种不护:佛陀因为消尽了所有障碍种子,所以三门都不需要防护。

(1)身不护:我们在不同场合中经常要关注身体的行为,假装很寂静,佛陀不需要这样。有的声闻缘觉因为前世当过猴子,即生还保留着跑跳的习气,我们有些出家人也类似,还保留着在家时的习气,走在路上听到流行歌曲,身体也会随着晃动。佛陀所有的习气都已断尽,从根本上杜绝了这种情况。

(2)语不护:我们很多人怕说错话得罪人、造口业,就在胸口挂一个大大的止语牌,佛陀不需要止语,他无论说什么,都是对众生有利的。

(3)意不护:我们一不留心,就会有贪嗔痴等各种染污意识生起来,佛陀早已断除了分别,所以对心也不用防护。

并三种念住,无忘失法性,

永害诸随眠,大悲诸众生。

16、三种念住(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以喜怒之心念住)。

我们凡夫人讲法,看到那些面带微笑、恭敬认真、从不缺课的听众就会高兴,看到那些精神不集中、打瞌睡的听众就会生气,而佛陀已经获得了大平等的境界,他对任何听法者都没有不同的态度。

有一个人跟我说,他在一个藏传佛教上师的道场待了很多年,后来有一件事情把他感动了,他才决定依止这位上师。我问是什么事,他说:有一次上师正在传密法,下面的弟子因为房子地界的问题打起来了,但上师表现得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只说了一句:“你们是不是心里有点不舒服?不舒服就到外面去慢慢闹,好吧?”然后继续传法。就因为这句话,他觉得这位上师真的很了不起。

我想他说的确实有道理,我们一般人都很难容忍听法者的恶习,像我就有这个毛病。我去一些学校讲课,如果现场气氛很好,听众的表情也很专注,我就会讲得很带劲,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分享给他们;但如果对方不好好听讲,时不时看时间、打哈欠,那我就没兴趣讲了。有一所学校给我印象很深,当时大家刚吃了中午饭,天气又热,学校强制他们来听,不准出去,结果,到后来只有最前排的两三个老师在听,其他人全部都睡着了。尽管我用各种语言攻击他们,说听课时候睡觉的人会变愚痴等等,他们也听不见。最后我实在讲不下去了,就说:“我从没来过这样的场合,还是少讲一点吧。接下来你们可以问问题。”当时心里还是很不舒服的。

17、不忘失法性:对利生事业永不放弃,而且在行持利生时无有过失,从不违时。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即使大海离开波浪,佛陀也不会失去利益众生的心。

18、永断习气:三门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所有细微种子习气已经断除,永不再生。

习气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经常看到,有些人虽然在寂静地方出了家,穿上了僧衣,但由于世间习气比较重,看上去怎么也不像出家人。麦彭仁波切在《〈时轮金刚〉注疏》里面说:出家人著袈裟非常有必要,因为在末法时代,人们都不重视如来的教法,但当他们看到有身著袈裟的出家人担当国王的国师或身份高贵者的上师时,会想到这是释迦牟尼佛的传人,从而对佛教生起尊重心甚至皈依。因此,出家人要注重威仪,我们威仪好了,很多人就会生信心,威仪不好,那别人不但不生信心,反而会生邪见(当然,有的世间人无论如何都会生邪见的,再庄严的出家人他也看不惯,佛陀时代也有这种人)。

不只出家人,佛教居士们也要注意:有些人学了佛以后,嫉妒心仍然很重,是非很多,身边的人有困难也不去帮助,人格特别差,做事又懒惰……这些不好的习气,都需要慢慢改正过来。

19、大悲:由因地无量劫修习而成就利益天下无边一切众生的大悲心。

唯佛不共法,说有十八种,

及一切相智,说名为法身。

20、佛十八不共法。

这十八种无漏法唯独佛陀才有,声闻、缘觉、菩萨都不具备,因此叫不共法。

(1)无有误失:如来身体的行为无有过失,恒常寂静。

今天有一些社会上的名人来见我,他们问:“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信佛?难道佛教很科学吗?”我答道:“我前一段时间跟中国科技大学的前校长朱清时有过对话,我问他:‘你在科技大学当了十年的校长,到最后你却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你为什么要这样说?是出于冲动,还是真的觉得今天的科学达不到佛陀的境界?’他告诉我,他确实是通过很长时间学习佛法(他并没有专门学习中观、因明等大经大论,但曾跟南怀瑾老师学过一些法),才发现科学家们几个世纪以来借助各种仪器刻苦钻研而得出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真相,原来早就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经典中说得清清楚楚了,于是就写了《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这篇文章表达他的感慨。他也很谦虚地说,自己算不上什么有成就、有学识的人,但应该可以代表科学界的某种声音——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如果是我们佛教徒自己说佛陀如何伟大,别人会认为这是自吹自擂,然而这是从一位科学家口中发出的赞叹,我想这段话还是值得大家反思的。”

(2)无卒暴音:佛陀无有粗暴的语言。

(3)无忘失念:对任何事皆能忆持不忘。

(4)无不定心:佛陀任何时候都是专注的,不像我们那样经常走神。

(5)无种种想:佛陀对一切众生平等慈愍,无有远近亲疏等差别想。人的想法很多都是没有根据的,分别念越重的人,越喜欢在根本不存在的问题上胡思乱想,最后搞得自己也痛苦,别人也痛苦。

(6)无不择舍:佛陀对一切法都以智慧观择后才舍弃,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

以上是行为所摄的六种不共法。

(7)志欲无退:对善法的追求无有退转。

(8)正勤无退:行持善法的精进心无有退转。

(9)念无退:相应三世诸佛之法的正念无有退转。

(10)慧无退:所证智慧无有退转。

(11)等持无退:所得等持无有退转。

(12)解脱无退:远离一切执著,无有退转。

以上是证悟所摄的六种不共法。

(13)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

(14)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

(15)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

以上是业所摄的三种不共法。佛陀的身语意三种业不像我们一样以分别念摄持,而是前面有智慧作向导,后面有智慧一直跟踪,因此无一不对众生有利。

(16)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

(17)于未来世无著无碍智。

(18)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智。

佛陀对于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事物都能无碍遍知,这叫做三世所摄的三种不共法。

21、一切种智:一刹那顿时现见诸法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的究竟智慧。于一刹那间照见诸法本性的叫如所有智,照见一切现象的叫尽所有智,佛一切种智就是这两种智慧圆满双运的本体。

上述二十一种无漏法就叫做法身。法身或本性身的本体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在反体上具足二十一种功德,因此我们把这二十一法安立为法身的类别,而不是说由二十一种本体不同的法集聚在一起形成法身,这一点大家要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