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47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四十七课

思考题:

1.请依据内在逻辑关系,把“爱说者”对无间顶加行的十六种问难仔细梳理一遍。

2.手机、电脑对你有什么影响?是节省了你的时间,还是消耗了你的时间?你打算如何平衡网络与现实、生活与修行彼此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渐次加行?渐次加行在出入定的修持上各有什么特点?

4.后得位的渐次加行包括六度和六随念,那么,六度中有布施、持戒,而六随念中也有随念布施、随念戒,这样一来是不是有重复的过失?为什么?

今天讲《现观庄严论》第五品的最后一段。前面讲无间顶加行的所缘、行相涉及到空性的道理,这引来了一些辩论。

前两天我听了大家五部大论的一些讲考和背考,感觉很不错,讲《现观庄严论》的人基本都参考不同讲义而对现观的总义、法相有所掌握。不管是哪一部论典,我们如果要专门去研究,那就不但要背诵它的颂词,还要广泛翻阅各大讲义,从各方面加深了解。只有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从学习中得到真正的利益;一般人刚开始都好像很愿意学习,可到最后一看往往是虎头蛇尾,这样不是很好。

目前,现场和网上从头学《现观庄严论》的这一批人基本上每天都在听课,但光听我讲可能还不足够——从前辈大德们闻思修行的状况来看,一开始是需要善知识引导的,否则单靠自己摸索很难趋入,至于最终修学能否成功,主要还是依赖于自己的信心和用功程度。

辛三(遣诤)分三:一、略说辩论之本体;二、广说分类;三、摄义。

壬一、略说辩论之本体:

爱说者常难。

前面讲到无间顶加行的所缘是一无所得的空性,行相是胜观最极圆满的智慧寂灭所缘、相状、戏论执著相的瑜伽,因此无间顶加行说到底就是一种空性的状态,而一谈到空性,小乘有实宗、数论派、胜论派、顺世外道(相当于现在的唯物论者)就会难以接受,兴起辩论,这些我们在学《入中论》、《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时都接触过。

这里的“爱说者”,指的就是这种喜爱言说有实论的人,他们由于不懂二谛圆融无违的甚深奥义,就会经常依据观现世量的智慧向我们发出妨难。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总有一些没学过中观、无上大圆满的人,他们因为认识不到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世俗中三世一切事物现象无谬存在的道理,就会不断提出疑问:“如果万法是空性的,那怎么能说因果不虚呢?如果因果不虚是合理的,那万法怎么可能空呢?有因果不就是不空吗?”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里面讲了三百六十种外道观点,并且在最后说:这三百六十种邪说不但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还会出现的。所以说,我们也不要见到别人诽谤中观、诽谤因果就觉得不舒服,不具理证智慧的人无法接受甚深道理、有所质疑,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弥勒菩萨在这里也早已授记了:这些人一定会经常发难的。

壬二(广说分类)分三:一、总辩论;二、别辩论;三、摄义辩论。

癸一、总辩论:

于所缘证成,及明所缘性,

一切相智智。

这里一共列举了十六种观点,首先在总的方面有两种:

1、作为因的无间道顶加行的所缘证成为无实的合理性,与明确决定所缘的寂静本性相互之间相违,因此不合理。对方有实宗认为:如果说无间顶加行的所缘是无实空性法,那明确决定所缘的能缘智慧就不应该有行相。一个空的对境怎么可能被缘到?根本不可能!就好像石女的儿子本来不存在,因而我们的心识也没办法缘取他一样。

现在很多人也有同样的疑惑:既然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那怎么可能有一种智慧来通达它?通达了也是一个单空,那这种通达又有什么用?

2、这样一来,基道果的一切相智智都不合理。这个辩论意思是说:所缘的对境全是空性,能缘的智慧行相也是寂静的、了不可得的,既然能缘所缘都不存在,那么对基道果的一切相通达的智慧之果法——声缘、菩萨的智慧乃至佛陀的一切相智又是什么样的呢?也不可能存在了。

弥勒菩萨只是先把对方的辩论一一列出来,到最后再一并答复,因此这里没有反驳。

癸二(别辩论)分二:一、辩论对境基道果之所缘;二、辩论有境三智相。

子一、辩论对境基道果之所缘:

胜义世俗谛,加行与三宝。

3、由于以上所缘不合理,因此基胜义谛不合理。对方认为胜义谛是一种成实的东西,一定要建立在实物上面,如果所缘都是不存在的,那么胜义谛也就跟石女的儿子、兔角没有什么差别了。

4、由于胜义谛不存在,故而名言世俗谛也就不合理。他们接着想到:胜义谛即万法的实相,依靠它而安立了现相的世俗谛,如果胜义谛是不存在的,那么世俗谛也不可能存在了,好比一个人的本体不存在,他的面容和体形就不可能存在一样。

5、因为无有世俗谛,所以六度所摄的加行不合理。由世俗谛不存在往下推,就得出世俗中所修的六度万行也不存在。

6、由于作为因的加行不存在,故而果证悟智慧法身佛宝不合理。依靠修持各种加行,就可以获得所证圆满的法身,即最了义的佛宝(《宝性论》中也是这样讲的);如果世俗的六度万行不存在,那这样的佛宝也就不存在了。

7、因为无有佛宝,所以能断本性身法宝不合理。如果所证不存在,那么依靠所证而断除的障碍也不存在,于是所断圆满的本性身也就不存在了。

8、由于这样的断证不存在,因此它的所依究竟资粮的僧宝不合理。所谓僧宝,就是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那样的断证圆满的功德聚合,由断证两者都不存在,就可以推出这样的僧宝也不存在。

对方的问难是连续性的,一层一层推下来,现在的有实宗不一定懂得这种辩论方式,但总的来说,所有诤论肯定都是由不了解胜义世俗双运所致。

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新来的还有刚接触般若的人不一定能听懂,但不管懂不懂,这都能在你阿赖耶上种下善法的种子,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我们有机会遇到般若现观这样的修行法宝,最好是花一定时间把理论上的基础打牢,因为学佛修行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乃至生生世世的事情。现代人对自己不熟悉的文化通常只满足于短暂的结缘,但若想从佛法中得到解脱,这种心态是不行的。应该是什么心态呢?我是一个三宝弟子,我要把毕生的精力用在闻思修行佛法上——这一点首先要明确。当然,我们作为世间人,不可能不吃不喝,不可能不工作、不做家务,这些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但在此之外,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在佛法上,而且要有终生学习、终生修行的决心;如果只是抱着“暂时试一下”的想法,就很容易因见不到成果而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一种选择。

某些佛教徒面对法本就像是面对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我想,以这种态度来修行,恐怕是不会有进步的。那天我遇到一个学者,他在一所高等学校担任教授,是个相当有智慧的人,但是他对我说,他认为哪怕是佛教中一个非常简单的、像《大圆满前行》那样的法,我们也需要长期串习才能感受到效果,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般地稍微接触一下就想改变自己的相续,那是很困难的。我觉得他说得特别好。

以前读过的书、听过的法、看过的光盘,我们过上几年都很有必要重新去学。我们的这颗心从无始以来就在轮回这个大染缸里不断地熏染,不好的习气积得太厚,虽然佛法有强大的力量,但短时间内也难以奏效,因此我们必须长期地闻思。

以前的人做到长期闻思并不太难,而如今在各种不同文化的冲击下,藏地传统信仰的地位似乎也正变得岌岌可危。前两天,我看到很多出家人一下课就马上打开手机,边走路边看,当时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以前每个人课后的第一件事是拿出念珠念咒语,或者思维刚才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而现在连清净佛学院的出家人也开始迷上手机了,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强制性地维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现在整个世界都已经被手机网络所覆盖,这个我们阻挡不了,只能寄希望于大家面对手机时能保护好自己的心。网上固然也能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但大部分不过是吸引我们的眼球、迎合我们的分别心而已,不大可能对我们修行解脱、认识真理产生什么促进作用。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很多的语言、文字以及宗教、传统都在遭受着巨大冲击,面临消失的危险,我们应该如何在这种处境中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活状态,并去寻求证悟的智慧呢?无论是城市里的人,还是寂静山中的人,都要对此有所考虑。

子二、辩论有境三智相:

巧便佛现观,颠倒及道性,

能治所治品。

依靠前面对基道果法空性不合理的剖析,对方进而认为这三者的有境——基智、道智、遍智也不合理。

首先是遍智方面的两个辩论:

9、方便的特点:善巧所为方便的事业不合理。意思是说:如果果法全是空性的,那么遍智中所显现的善巧方便的法身事业(共有二十七种,在第八品会讲)也不合理,空性当中有什么众生可度?有什么善巧方便?

10、证悟的特点:能仁证悟无生的遍智不合理。如果所缘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那佛陀证悟什么?证悟一个单空吗?单空有什么可证?

第二是道智方面的两个辩论:

11、所断的特点:颠倒道性不合理。我们经常说“常乐我净是颠倒分别”,但如果道法是空性的,那这样来安立所断违品也不合理。

12、对治的特点:证悟三道无缘的道智不合理。如果道法都是空性的,那么证悟的所依——无常、无我等道的本性也不能成立。

第三是基智方面的两个辩论:

13、对治的特点:证悟离边之基的能治基智不合理。既然基所摄的一切万法是无所缘的,那有什么可证悟的?怎么会有能证悟的智慧存在呢?

14、所断特点:于基执相的所治违品不合理。我们一般认为,当认识到基法本性的时候,就可以遣除对基的执著,但如果万法都是无缘的空性,那这种所断违品也不合理了。

这些想法,其实在座的大家也会有,我们常常会觉得:千万不能空,一空掉就太可怕了!业因果也没有了,房子、茶杯也没有了,我也没有了,那谁轮回、谁解脱呢?

癸三、摄义辩论:

性相并修习。

15、以上作为有法的三智不存在,因而三者合一的法相不合理。因为没有所缘,三智的本体都不存在,所以安立它们的法相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16、由于如此法相的现观不存在,所以修习其相的加行不合理。既然法相都是空性,那空性之中又哪有什么一百七十三相?空性中又有什么次第性的修行?空性又有什么可稳固的?你们还说最后要在一刹那间圆满一百七十三相的修持,空性中哪有什么一刹那、多刹那?……总之,对方认为既然是空性的,就可以完全抹杀这一切了。

以上就是全部十六种辩论。弥勒菩萨的回答在后面,只有一句话,没有多说。

大家以后辩论、说话也是这样,要善于归纳,精简一点。我们有些管理人员讲话太啰嗦了,说了一两个小时都抓不到重点,只是在支分上一直发挥……这还是给工作造成了很大麻烦,也耽误了很多时间,没有必要。我想可能是他们太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的原因。我们讲话,应该是先把最关键的问题提出来,尽量少绕弯子。

虽然今天是《现观庄严论》的课,不是管理学的课,但有些该说的我还是得说。你们学佛修行的同时,也要学做人,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中很少教做人的知识,许多人从学校里出来,光看文凭似乎水平不错,但在做人说话方面其实还有大量的“加行”要“修”。某些人可能想:“我都几十岁的人了,从小到大学得够多了,哪还用学什么做人?我的口才比你好!”你表面上可能口才挺好,但口才好不代表做事、说话时就有善巧方便。

以此类推,我们修行时也需要抓住重点——所谓的重点,就是般若、大圆满、前行法这些能强制性地引发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的修法。人生是非常短暂的,我们不可能碰到的每一个法都去修,有重点的修行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改变我们的相续。

壬三、摄义:

说者邪分别,依一切相智,

说为十六种。

说有实者依于执二谛为相违的邪分别,有的运用胜义推理来辩论世俗不合理,即由胜义中空性而认为世俗中也不存在,这是胜义理门的辩论(比如有些人一看到《心经》里面讲“无眼耳鼻舌身意”,就要反驳:“我明明有眼睛、耳朵,你们为什么说没有?”其实,我们从来没有说:“世俗中没有眼睛、耳朵,每个人都是瞎子、聋子。”现实中六根显然是存在的,这一点世间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知道,佛陀当然也不会否认);还有一部分人是以世俗理驳斥胜义谛,即以世俗中存在来成立胜义中不空,这是世俗理门的辩论(这种人认为,在我们的眼识等观现世量面前存在的法都是成实的。然而,它真的是实有的吗?我们可以从它的成因、颜色、形状等各方面一一去观察,这个时候,不要说中观空性法门,连量子力学都可以抉择出这些法根本不成立)。对于一切相智甚深难以证悟的所缘相,经中承许有十六种责难。

只有善于区分二谛的人才懂得:胜义中不存在并不妨碍世俗中显现,胜义中不存在只能代表胜义谛,不能代表世俗谛;世俗中存在只能代表世俗谛,不能代表胜义谛。

那么我们要如何回辩呢?比如对方说:“因为三宝在胜义中不存在,所以在世俗中也不存在。”学过因明的人应该这样回答:“不遍。胜义中不存在,不等于世俗中也不存在。”

依靠一切相智的胜义智慧来抉择,虽然这些所缘在佛陀的智慧面前都是空性的,但在世俗谛中无欺存在,依靠世俗谛的缘起能够证悟。总之,只要通达了二谛无违的道理,以上十六个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顶加行的界限:从加行道暖位至十地末尾之间。

《现观庄严论》第五品到这里已经讲完了。

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分二:一、分位道次第之渐次现观加行;二、究竟道顿时之刹那现观加行。

第六品 渐次加行

己一(分位道次第之渐次现观加行)分三:一、后得具广大六度之渐次加行;二、入定甚深无实性智渐次加行;三、摄义。

庚一(后得具广大六度之渐次加行)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宣说道之助伴六随念之修法。

辛一、真实宣说:

布施至般若。

华智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中讲得很清楚,正等加行和顶加行是因果关系,正等加行中修持一百七十三相,达到顶点时就叫做顶加行。那么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修行呢?决定有次第修和顿时修两种方式。这里要讲的就是次第修的渐次加行。

我昨天讲《心性休息》时,引用阿底峡尊者和仲敦巴尊者的教言说明了次第修行的重要性,《现观庄严论》中也很强调这一点。现在有不少人都想直接得到最高的境界——听一堂课就马上开悟,灌一个顶就马上变成金刚上师……这从词句上来说很好听、很成功,但实际上,修行是一种长期的磨炼,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按照《现观庄严论》的观点,要先以次第加行的方式来修,当功德渐渐圆满、真正达到一定境界时,才能修持刹那加行,在一刹那间现前佛果。

包括我们现在的念诵、闻思,乃至听课的时候打盘脚,也是要通过次第修学才能掌握的。我看到,有些居士听第一堂课时,脚经常要伸出来又收回去,一个小时里面大概要伸六七次;到第二堂课的时候,可能只伸三次就行了;到第三堂,只伸一次就可以了;到第四堂,基本上就不用伸了……我们的身体通过这样锻炼可以慢慢变得调柔,内心的修炼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种次第加行也分入定出定,出定所修的,就是用布施到般若这六度(后面的方便、力、愿、智四度可以包括在般若度中)来摄持三智的一百七十三相,以不住不行的方式,按固定的数目和顺序渐次地分别加以修行。

辛二、宣说道之助伴六随念之修法

随念于佛等。

六度的渐次修行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为了使这种境界得以稳固,就要修持六随念作为辅助。

六种随念在我们修行中地位很重要,尤其在临终时不可缺少。华智仁波切曾再三讲过:即将离开世间的时候,亲朋好友帮不了你,财产、地位、名声也帮不了你,唯一对你有帮助的,就是随念三宝。

亲人、朋友、住房、轿车,这些当然也是我们人生中需要的,但更重要的,乃至生生世世对我们有用的,就是佛宝。作为一个三宝弟子,要懂得随念佛——时时刻刻忆念我们解脱道的导师。

解脱道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法宝。随念法即经常思维佛法教义,如果我们天天都不思维佛法,一直想着其他事情,那恐怕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我们的修行能够圆满,要依靠僧宝这一助伴,因此我们要随念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文殊、观音等大菩萨,这叫做随念僧。

戒律是我们道的身份,因为只有生生世世具足清净戒律,我们才有解脱的希望,所以要靠随念戒来令这一身份圆满。

我们若想圆满福德,就需要做布施,这是道的助缘。没有福德的话,光是活着也非常困难,更不用说修道了。虽然依靠某些特殊因缘,也有上半生布施、下半生受报的,但一般今生现前的都是前世布施的果,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这辈子付出很多,但所得却不相匹配的原因。在我们金刚道友当中,有些人好像也不用特别努力,自然而然就能得到财富和佛法,这都是以前做财布施和法布施的果报。如果我们现在不行持布施,对佛法和财富都极为吝啬的话,那未来的解脱资粮就很难圆满,因此我们要随念布施。

最后一个是随念本尊。这里的“本尊”指的是佛菩萨之外的守护白法的天尊,比如格萨尔王、紫玛护法、四大天王等世出世间的护法神。因为我们在这个世间的很多事业,都需要仰赖这些肉眼看不见的白法天尊的力量才能成办,所以我们要经常忆念他们。

世间人最喜随念的,就是父母等关系亲密的人,这是相续中贪爱的习气在起作用。作为佛教徒,要培养的是清净习气,那么就要关心对我们生生世世最有利的解脱法,比如要经常念《随念三宝经》,比如要一生守持清净戒律(近几年我们道场中有多位法师在着重弘扬戒律,这确实非常好,清净的别解脱戒是我们获得人身的根本因),这些是修行的重要内容。

庚二、入定甚深无实性智渐次加行

法无性自性。

依靠入定无缘等持,以三解脱门摄一切基道果万法于胜义无有实性之自性中,通过无住和无行的方式修持而圆满智慧资粮,这叫做无实性智渐次加行。

前面的六波罗蜜多、六随念是从出定和方便的方面讲的,这种无缘的修持则是从入定和智慧的方面讲的。虽然无缘的智慧本身是没有次第性的,但是从后得来看,这一入定实修的过程也属于整个渐次修行的一部分,因此也可以用“渐次加行”来称呼它。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听受现观颂词,我没有必要讲得太广,若想更深入地了解渐次加行的涵义,最好看一下麦彭仁波切的讲义。

庚三、摄义:

许为渐次行。

佛陀在《般若经》中承许,从胜解行地一直到成就刹那加行之前,以不住不行的方式修持以上的十三法,就是所谓的渐次加行。

这样第六品也已经讲完了。一堂课就讲完一品,还是挺有成就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