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03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课

思考题:

1.能表示基智的是哪九法?

2.请分析“远基智”和“近基智”的差异。

3.能表示正等加行的十一法都有哪些?请简略解释每个法的含义。

4.能表示顶加行的八法有哪些?

《现观庄严论》整个论体都在讲八事七十义,目前处于七十义的略说部分,后面会广说。

像这样一开始就引入许多陌生名词,还是比较难懂的,即使多年闻思的道友也会觉得费力,更何况从未闻思过的人了,因此一定要专注。有的道友比较年轻,智慧也不错,但往往对学习五部大论缺乏勇气,一遇到难懂的部分就放弃,最后只是把人生花费在一些浅显的佛教道理上。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对佛法的认识不要停留在简单的信仰上。虽然近几年社会上的学佛风气稍微好了一点,但还是不够。当然,已经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要学五部大论有一定困难(也有极个别例外,因明考试时就曾有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参加背诵,她背的时候,只看到嘴里的一颗牙齿和一条舌头,表情很不错),但一般来讲,三四十岁、五六十岁都属于学佛比较合适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最好学一下五部大论。如果通达了五部大论,就等于窍诀性地了解了佛教显宗方面的道理,这一点相当重要!

汉地很多居士这几年已经养成了系统学习的习惯,这是很好的。以前很多人只知道求灌顶、求加持,平时念念佛号,真实闻思修行的传统非常罕见。别人说佛教是迷信,大家听了都不开心,但如果我们处在对教理一无所知的状态而信仰,那也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迷信。

以后不管学什么法,希望大家都不要半途而废,否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并不是没有时间学习,而是没有勇气,很多人喜欢以自己工作、生活忙为借口,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打理,如果要说忙,我应该算很忙了,也可以找各种理由不讲课,但这样是不行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习佛法。学院这么多求法者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是非常一般的,但他们心灵的充实、对真理的希求应该是远远超越世间城市中的人,两者之间为何有这么大的差距?这个问题很值得你们观察。

在家人都有家庭、工作等责任在身,要想全部抛弃而入山出家是不现实的,但即使在城市中也可以一边生活一边学习佛法,这样持之以恒地学上十年、二十年,肯定不会还像以前一样。学会的很多道友刚开始学佛时有一种盲目或者莫名其妙的心态,但经过五六年的学习,再回顾一下,确实自己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所以在这里特别鼓励大家系统地闻思修行。

前面讲完了表示道智的十一种法。道智是菩萨相续中的一种无我智慧,用来表示它的十一法有些属于本体、有些属于分支,但是数目和次序是完全固定的,从弥勒菩萨造论至今都没有改变过,也不能改变,因为是具有密意的。今天讲的是第三种智——基智,用九种法来表示。

大家由于刚开始学,可能有时候会觉得很多地方有重复之嫌,但实际上每个道理都是从不同反体、不同角度论述的。

我认为道友们学习现观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昨天讲考的道友对文字和法义的理解都很好,可以看出书看得非常细致。道友中有相当一部分对现观有很大信心,我们不管学任何一部论典,先要有把它学好的决心。我去参加一些演讲都带着这样的心态,比如去年在成都参加防治艾滋病的一个研讨会,总共有七天的日程,我只能参加三天,当时我就发愿:一定要在三天时间中学会相关的知识!因为我先发了这个愿,后来还是学到了很多。这部《现观庄严论》,我可能会讲五六十堂课,为了学好它,你们每个人也有必要先发愿。否则如果一开始就对这个课不重视,那最后也不一定能成功。

第三、能表示基智的九法:

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

非方便则远,方便即非遥,

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

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

如同我们前面说过的,要认识一个人,就要了解这个人的眷属、生活背景等情况;要说明眼识,就要以眼识的增上缘、所缘缘和等无间缘来描述;同样,要了解基智,就要依靠此处的九种法。

所谓基智,实际上是菩萨相续中的智慧,但间接也说明了所舍弃的声闻缘觉基智。

(二十二)智不住生死基智:因为已经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所以绝对不会住于轮回的边。不会像世间人那样沉溺在轮回里、贪执世间八法。

我之所以把弘法网站命名为“智悲佛网”,就是因为智、悲这两者在佛法中极其重要。智慧又有深浅之分,最高的智慧根本不会住于任何边,由于寂灭了人我、法我诸戏论,整个生死轮回都已经超离。而凡夫人由于落在有边,每天不断地对五蕴所摄的人、事物生起贪执,所以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

(二十三)悲不住涅槃基智:因为菩萨相续中具有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悲心,所以完全寂灭了声闻缘觉的寂边。小乘行人到一定时候就会长劫住于禅定,但具足悲心的菩萨,不要说入灭尽定,连闭关都舍不得。

一般来讲,除了极个别圣者以外,很多喜欢闭关的人恐怕是大悲心不太够,有点害怕轮回众生,所以不敢出来利益他们。很多时候,天天门关着坐在家里不一定是一种好的表现。

以上两种基智,一个讲智,一个讲悲,都是从本体上来安立的。

(二十四)远基智:不具有方便智慧的非方便基智,即是远基智。当然,作为大乘菩萨来说,完全没有大悲心和智慧是不可能的,但确实有些钝根菩萨,由于以前修行智慧和悲心不够,在利益众生时欠缺善巧。这里间接也包括声闻和缘觉,因为声闻和缘觉的悲心很薄弱,而且只有证悟人无我的智慧。

藏传佛教有个别宗派认为四圣者的智慧无有差别,以前麦彭仁波切这样对其驳斥:为什么《般若经》中还有远基智和近基智的安立?所谓远基智的“远”就是离佛果有一定距离之义,如果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智慧全部一模一样,就没有必要安立此名相了。

不仅声闻、缘觉、菩萨有这些差别,在法师中也是如此,有些虽然已经取得了法师资格,但悲心还是不太具足,往往做一些自私自利的事情;有些不具足智慧,处理问题时感觉很苦恼。发心人员也是,虽然我在选人时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观察过,可难免还是会有人出问题,过一段时间就原形毕露,做出很多不好的事情来,这就是凡夫人中的钝根。包括世间领导中那些犯错误的,也无非是由于智慧和悲心不具足的缘故。

当然,《现观庄严论》主要讲菩萨的现证,对于声闻缘觉和凡夫的心态只是间接涉及。

(二十五)近基智:即菩萨相续中具有智慧和大悲心的基智,因离佛的遍智果位特别近,故名近基智。与这种菩萨类似,凡夫人中也有悲心和智慧突出,各方面都很难挑出毛病的。

(二十六)所治基智:耽著基成为所断的本体,即是所治基智。一般而言,基指蕴界处,道指三十七道品,果是指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佛地功德。菩萨对这些法通常是会看破的,但钝根菩萨相续中还是对蕴界处有一些相的执著,间接也说明声闻、缘觉相续中有此类执著。

(二十七)能治基智:作为基无我的现观对治之本体,即是能治基智。如果对蕴界处没有相的执著,就具足了这种对治智慧。

(二十八)基智加行:遣除耽著基的殊胜加行。能治基智是从菩萨相续的层面来讲,而此处是从遣除蕴界处执著的加行层面来讲,安立在加行道。有些论典中讲,加行道菩萨的基智主要断除对色法和无常的执著。

(二十九)基智加行平等性:成为基智加行相的特点。麦彭仁波切讲义中安立为对于色法的本体、相状、特性、有境四者全部断除执著。

(三十)基智见道:现见基无我离边实相的智慧。菩萨见道时完全现前了此种远离四边八戏的智慧,间接也说明了缘觉和声闻的见道。

以上表示基智的九种法,界限大多数是从资粮道至见道之间,修道以上几乎没有。这些我们在后面也可以看得到,它的最高见解就是见道。其中见道、加行道菩萨相续中的大悲心、智慧等是应接受的部分,而执著基、不具方便智慧等是舍弃的部分。直接所诠的是菩萨通达能取所取无生之理的不共基智,间接也包括声闻缘觉相续中只了知人我无生的共同基智。如是从本体、分支等不同侧面进行说明,其数目和次序是决定的。

至此就大略讲完了表示三智的三十种法,其中遍智有十法,道智有十一法,基智有九法。

下面我们讲七十义中属于四加行的部分。“加行”是修行的意思,即通过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和刹那加行来修行三智,最后获得法身的果位。

四加行的第一种叫正等加行,它是成就般若波罗蜜多的一种甚深修行方法,好比说大圆满的殊胜境界要靠加行法来成办一样。正等加行的所修共有一百七十三相,而修行方式可归纳为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两种,由此最终获得般若波罗蜜多的妙悟。这是先对正等加行做一个大体介绍。

第四、能表示正等加行的十一种法:

行相诸加行,德失及性相,

顺解脱抉择,有学不退众,

有寂静平等,无上清净刹,

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

(三十一)加行相:证悟基四谛实相之智慧的差别,即是加行相。是修加行的对境,后面广说中分一百七十三相。

(三十二)加行:具有殊胜方便智慧道的修行,即是加行。下面还会广讲它的本体,总共分二十种,其中五种是自性加行,十五种是地界加行。整个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中最深、最妙、最重要的就是加行,而加行的核心就是以不离智慧方便的途径来修持。

你们现在不懂不要紧,下面广说时会详细讲,这里只是先介绍一个名词。以前学过《〈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的人可能还稍微有所认识,初次听的人则很难听懂,因为按弥勒菩萨的方式,最开始是用最略的讲法,然后稍微广一点,之后才很广地讲,学完了后面再回过头来看,这些名词就全懂了。

(三十三)加行功德:修行加行所得之果的法,即是加行功德。有些论师认为加行的前行叫加行功德,但哦巴活佛等认为是修加行所得的果法,后面广讲有十四种。

(三十四)加行过失:即修持加行过程中需要断除的障碍。下面广讲有四十六种魔业,比如上师和弟子之间发生分歧——上师想传般若而弟子不想听,上师知足少欲而弟子希求财富等。现在世间人学佛的障碍多是来自家庭方面,要么丈夫愿意修行而妻子不同意,要么妻子想学般若而丈夫不同意,这是家室当中的魔事。

(三十五)加行性相:能表示大乘加行的所知法,即是加行性相。共有九十一种法相,包括了修加行需要了知的方方面面。

(三十六)大乘顺解脱分:具有方便智慧的随解脱分资粮道,即是顺解脱分。资粮道的修行方法后面会讲到。

(三十七)大乘顺抉择分:具足殊胜二利的随抉择分,即是顺抉择分加行道。到此为止,已经多次提到了加行道,但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讲解的,比如有作为遍智之因的加行道,有从基智侧面来讲的加行道,这里则正式介绍修行过程中加行道位的境界和修行方法。

(三十八)有学不还:具有殊胜入定后得之随圆满菩提分的不退转众,即是有学不还。其中包括加行道、见道、修道的不退转相,后面会一一介绍。

(三十九)生死涅槃平等加行:依靠无分别获得自在的资粮修行法身,即是生死涅槃平等加行或说有寂平等加行。这一般是八地以上的境界。《大幻化网》中讲八地菩萨会出现有寂平等的境界,是法身的直接因。

(四十)清净刹土加行:依靠清净刹土获得自在的资粮修行色身,即是清净刹土加行。《大幻化网》中认为,色身功德开始圆满、所化刹土开始清净是从九地菩萨开始。

(四十一)方便善巧加行:依善巧方便获得自在的资粮修行二利,即是方便善巧加行。这是到达了十地的境界。十地菩萨圆满证悟了一切相,可以自在显现各种化身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所谓善巧方便,即是对于何时、显现何等身相、以何种方式度化众生无误了知。

以上述十一种法可以圆满表示修持三智最根本的方法——正等加行。十一法中有些说明本体,有些说明分支,其数目和次第都是固定的。

正等加行过后是顶加行。正等加行包含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等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到达顶点的修行就叫做顶加行。如果把整部《大圆满前行》比作正等加行,那么其中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皈依等修法修到最后,都以某位格西的境界作为例子,这就相当于顶加行。

第五、能表示顶加行的八法:

此相及增长,坚稳心遍住,

见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别,

四种能对治。无间三摩地,

并诸邪执著,是为顶现观。

前面四法都属于加行道。可能有些连基本的佛教常识都没有的人听起来很吃力,所以先介绍一下修行的整个过程:凡夫人现在还没有入道,所谓入道,首先是进入资粮道。资粮道分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大资粮道三个阶段;之后是加行道,加行道分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位;之后是见道,此时真正证悟空性,跟世间人完全不相同了;见道过后是修道,修道很漫长,从二地到十地之间;最后得到佛的果位,称为无学道。所谓的悟道要遵循这样的基本路径。因为资粮道的修行境界比较低,所以没有被算在顶加行当中。

(四十二)暖顶加行:获得暖相之明的暖位智慧,即是暖顶加行。修行过程中有一种暖相,当获得它的时候,会体会到完全不同以往的境界,感觉救度众生的悲心、无我的智慧与自己非常相应,这就是加行道第一阶段暖位。

(四十三)顶顶加行:增长之明增上的顶位智慧,即是顶顶加行。暖位获得的悲心、智慧、信心等道相越来越增长,于此安立为顶位的十六相。

(四十四)忍顶加行:方便智慧的证悟忍与稳固忍的智慧,即是忍顶加行。我们现在的悲心和智慧很容易随境而转,而得到忍位以后,这两者就非常稳固了,不会轻易被摧毁。

(四十五)世第一顶加行:具有见道之殊胜直接因的等持,即是世第一顶加行。得到世第一法位的菩萨,心完全住于空性和大悲的境界中,可以在各个世界利益众生,展现出跟一地菩萨基本相同的功德。好比博士生即将毕业,马上就要投入工作岗位一样。世第一法是世间当中最高的道位,见道后就属于出世间了。

有些道友以前对佛学方面的名相学得少、用得少,而对世间的萝卜白菜比较熟悉。但作为真正的佛教徒,还是要多了解一些佛教名词。

(四十六)见道顶加行:遍计见断的殊胜对治,即是见道顶加行。因为所摧毁的分别有四种,即实有和假有两种能取分别,以及趋入和舍弃两种所取分别,所以能对治的智慧也安立为四种,其实是一个本体的不同反体。麦彭仁波切在《智慧品释》中也如是安立宁玛派的见解:证得第一地菩萨时,二障的遍计部分完全断除。

(四十七)修道顶加行:俱生修断的殊胜对治,即是修道顶加行。修道所断除的是以上四种分别念的俱生部分,能断除的也安立为四种无所得的智慧。

(四十八)无间顶加行:遍智之圆满直接因的究竟止观三摩地,即是无间顶加行。修道圆满时,在十地末尾有一无间道,之后的解脱道就是佛果,因此这个无间道的三摩地和智慧是成佛前最高的境界了。无间顶加行是十地末尾,马上获得佛果的阶段。

(四十九)应遣邪行:对证悟甚深二谛之义反驳者,即是应遣邪行。以上这些顶加行的境界虽然是越来越高,但体相都是同一个:胜义中万法空性,世俗中如梦如幻。由于此二谛之理非常甚深,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不理解,执著二谛相违而发起辩论,于是弥勒菩萨觉得很有必要把应遣除的邪见安立为顶加行中的一法。

在弘扬显密教法的过程中,虽然我们自己发心清净,但有时也难免会遭人诽谤,对于其中一些教理上的辩难,我们要有能力破除。

在自己修的过程中,若偶尔因法门太深难以理解而生起疑惑,也要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当然,初学者有疑惑是很正常的。一般上等人产生疑惑后,依靠自己的能力而遣除;中等人依靠上师、道友的帮助而遣除;下等人也许根本生不出任何疑惑,即使有,别人给他解释多少遍也遣除不了。所以,有一些疑惑是很好的。禅宗也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产生疑惑也有助于我们的闻思,有了疑惑才会思考,通过思考解决掉,它就不会再产生了。

以上这些法是能表示略修达到极点的顶加行现观本体及分支的八法,其数目与次第也是完全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