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02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二课

思考题:

1.八事各是什么?它与三智、七十义之间是什么关系?

2.详细解释“般若佛母”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一下基、道、果般若的意义以及如此分类的必要。

4.文字般若的法相与事相各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字般若不是真实的般若?

5.请复述表示遍智的十法及其大致意义。

6.请复述表示道智的十一法及其大致意义。

从汉地的佛教历史看,在藏传佛教传入之前,只有《般若经》,而没有弘扬过《现观庄严论》。自从能海上师、法尊法师入藏求法之后,《现观庄严论》才在汉地有所传播,但范围也不是很广。当年法尊法师从藏地回到汉地,太虚大师高度重视,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只为少数人传讲过《现观庄严论》,未能广弘。能海上师也只是在上海金刚道场、五台山等处小范围内传讲过,由隆莲法师笔受为讲记。

藏地的闻思道场大都会学习现观,比如格鲁派三大寺院在考核格西时,均把《现观庄严论》的闻思作为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在藏地历史上,女性是不准考格西的,但据说从今年开始,国外各大寺院也开始设立女格西的考核了,目前正有二十多位女法师在准备。与此类似,藏传佛教以前也没有堪姆,是法王如意宝在我们佛学院第一次创立了堪姆学位)。如果汉传佛教也能系统地学习五部大论,相信会使佛教徒的整体素质有一个很明显的提升。

我们说《现观庄严论》重要,并不只是因为它有“五部大论”的名相,而是依靠它确实能直接通达前辈持明者或者说诸佛菩萨的甚深密意,就像依靠中观能通达空性的意义一样。

如果广说《现观庄严论》,一个偈颂都可以讲很长时间,但我因为时间关系,这次没有翻阅大量注疏。我年轻的时候,虽然没有很高的智慧,但是特别喜欢看一些有关辩论的论典,对一个名词的解释,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诸大德有什么辩论、彼此发多少太过,在这方面很有兴趣。但现在随着年龄越来越老、死亡越来越近,再加上琐事缠身,好像只愿意把颂词简单过一下,其他很多内容都隐藏在记忆的法界之中了。另外,如果引介很多辩论的内容,也不知道对汉传佛教有利还是无利,所以我想初步还是以稍微窍诀性的讲解令大家知晓字面意义,以后有机会再广说。

前面介绍了《现观庄严论》的论名、译礼以及入造论分支所摄的礼赞和立誓,今天开始讲所造论体。一开始是略说八事和七十义,这涉及很多法相名词。以前从没有闻思过中观、现观,连佛教的基本概念都不熟悉的人,可能会听得云里雾里,真的就像坐飞机一样。不过这个“飞机”跟一般的飞机不同,是弥勒菩萨造的,凡是坐的人都是有福报的。无论什么样的众生,只要耳边听到般若的声音,一定会种下非常殊胜的种子,因此,我觉得大家共同学习此论,是一个很善妙的因缘。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分三: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二、广说彼之分类;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分二:一、以八种现观略说论体;二、以七十义略说分支。

丁一、以八种现观略说论体:

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

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

一切相现观,至顶及渐次,

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

前两年学习过华智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和《现观庄严论略义》的道友应该清楚,学习《现观庄严论》,首先一定要懂得八事七十义。《现观庄严论》的所有内容可以总括为八事,即三智(遍智、道智、基智),四加行(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和刹那加行),最后加一个法身。此八事中,每一事又都用不同的法来进行表示,于是扩展为七十义。

将《现观庄严论》的所诠义归纳起来,最略即为三智;稍微扩展,便加上四种加行和果位法身,成为八事;再展开分析,便成七十义。因此,所谓“般若波罗蜜多窍诀论”,就是以八事七十义的窍诀对广大甚深的般若法门进行概括;若懂得了这一窍诀,那就掌握了打开般若密意之门的钥匙,以后看任何一部般若经典都会非常容易。

前面刚刚讲过,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大圣者的源泉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因此作者没有首先顶礼佛菩萨,而是顶礼般若佛母。那么,很多人可能会问:到底什么是般若佛母呢?这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法界的本来空性即为般若佛母;另一方面是般若智慧的侧面,也即补特伽罗依靠修行而产生契合此法界空性的不同境界,这也叫做般若佛母。

要了解难以理解的法,一般必须借助其他的法。《〈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中也讲:欲了解眼识,就要站在眼识所认识的对境层面来了解,此外无法直接宣说其本体,因其本体甚深故。同样,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也需要用以下八事进行宣说。

首先是三智:

一、遍智:指的是佛陀相续中具有殊胜智慧方便、彻知万法的一切现观,包括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或称之为果无愿的智慧。所谓“遍相智”,就是对世间一切相通达无碍之义。

二、道智:指一地到十地菩萨相续中的道无相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和智慧的一切现观。菩萨因为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所以对一切道没有相的执著。

三、基智:基无我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现观。此中又分真实的基智和相似的基智,真实的基智是菩萨相续中证悟二无我的智慧,这是本论的所取基智;相似的基智是声闻缘觉相续中的智慧,属于所舍基智。以前者可以了达后者。

之后是四种加行:

四、正等加行:圆满修行三智一切相的现观叫正等加行。其中共分二十类,归纳起来,就是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两种。四加行为修行之道,三智为所修,三智所摄的一百七十三相要从头到尾一个不漏地全部修完,这整个过程就叫做正等加行,其界限是从资粮道到无学道之间。

五、顶加行:各个修位当中达到极点的现观叫顶加行。修二十种正等加行的过程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个顶点,此时所修的即为顶加行。

六、渐次加行:循序渐进修行暂时道相的现观叫渐次加行。这里每一段修行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始至终不会超越,次第修到圆满。此中分六波罗蜜多、六随念和无实性智渐次加行,可见已经包括了整个六度万行。

七、刹那加行:顿时修行究竟道相的现观叫刹那加行。所有渐次加行修行圆满、接近要证无学道之时,有一无间道,是于一刹那间顿时圆满所有资粮,此即为刹那加行,其界限只在有学道结束的一刹那。因此,刹那加行并不是凡夫人所修,也不是一般圣者所修,唯有即将获得无学道的大菩萨才能修持。

最后讲法身:

八、法身:所得果的功德究竟的现观就是法身。先前所有的修行圆满,获得的成就就是三身无别的法身。

对于以上八种现观,有些论师划分为基三智、道四加行、果法身,三智为所修之对境,四加行为修行的方法,法身为修得之结果。实际上,三智、四加行、果位法身并不完全是他体法,以遍智为例,四种加行并未离开它,法身果位现前的也就是它。遍智和法身并不重复,就像昨天讲的《六祖坛经》也在说,基位智慧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因此有安立的必要,而法身是从最后现前无可言说之境界的角度来安立的,所以不会有重复的过失。

我们以前也讲过般若波罗蜜多的几种分类——基般若、道般若、果般若、文字般若。基般若是需要现前的心的本来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境界;道般若是一地到十地之间圣者相续中的智慧现观;果般若是佛陀相续中的智慧现观;文字般若是词句、文字、名称结合起来所表达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有些人认为文字般若是作为外在表象的那些文字,其实不是这样。真正的文字般若是显现在我们心里面的一种符号,能代表佛陀智慧的那样一种形象)。

这四种般若之中,何者是最根本、最正确的般若呢?为印藏大德所公认的就是基般若和果般若。至于文字般若,大都说它不是真正的般若,而是假立的般若,因为真正的般若乃是远离四边八戏的不可思议境界,若用文字来代替的话,只能视为道位的一种方便。道般若也是一样,诸大德认为它与文字般若都是进入基般若和果般若的途径,是假立的般若,而不是完全真实的般若。

文字般若又可以分为经典般若和论典般若。经典般若即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大中小品《般若经》,有前辈大德们的译本存世;论典般若即印藏汉大德为般若法门作的大量注释。我们念《心经》、《金刚经》的声音也属于相似的文字般若,当这种声音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时候,那属于真正的文字般若。

下面就通过略说七十义来进一步了解般若,大家最好能够背诵这七十义的法相,这样,到广说的时候就会学得非常轻松。

丁二、以七十义略说分支:

这里也是按照略说论体的次第来一一说明的。

对于本论的八种事,每一个都可用许多不同的法来进行说明,比如遍智就分十种法,道智有十一种法,基智有九种法。

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法来说明呢?因为,如果只是简单给出“遍智”这个名词,我们不太可能知道其确切的含义;只有从本质、分支、对境、行相等各方面介绍它,我们才可能知道何为遍智。比如说,我们要了解一个企业家,仅仅知道他的名字是不够的,必须较为全面地去了解他的毕业院校、工作经历、人品、性格等情况,才能在心里建立起对他的大概印象。

当然,在广说时,七十义的每一法还要引出很多其他道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般若生起清楚的认知。所以学习现观还是很有必要的,不过如果对佛菩萨的境界一点都不想了解,那我们也没有办法。现在世间人每天关心的就是钱和比较现实的吃穿住行问题,不要说出世间的甚深道理,就连世间一些稍微有点神秘的东西都不感兴趣,这就是所谓业力深重吧。

第一、能代表遍智的有十法:

发心与教授,四种抉择分,

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

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

资粮及出生,是佛遍相智。

学习了这里的十种法,大家应该就知道佛到底是什么样了。当然,这十法只是遍智最主要的特点,除此之外,佛肯定还有其他的功德特法。就如先前所举的例子,我们要认识一个老板,首先会列出他的公司、地位、财富等十个最主要特点,而对于其他的特别之处,就不会一一列举。

(一)发心:要获得佛陀的遍智,一定要具足缘一切众生的大悲和趣入佛果的智慧,这样的菩提心是表示遍智最重要的一法。后面广说时会详细介绍菩提心的分类、本体等。

(二)教授:即大乘佛子发菩提心后如何修行的教言。真正的教授是由甚深智慧所引发的修法窍诀,只有一地菩萨以上的圣者才能赐予;相似的教授,地前凡夫也可以宣说,只要是心怀利他,而不是自私自利,都可以相应地给予别人教言。

(三)抉择支:获得大乘见道的必要条件就是加行道的四种抉择分——暖位、顶位、忍位、世间胜法位,此时具备所缘、行相、因、缘、所断五种圆满之特点,因而可以说是修道过程中最主要的阶段。先发心欲取得佛陀的智慧,然后在资粮道得到教授,再从加行道开始修。

(四)修行所依:修行的所依即是心的实相种姓。一般来讲,身体也是修行的所依,如果没有得到人身,是没办法修行的。但修行最主要的所依就是心,心的本性,按二转F轮的意趣叫做法界自性,按三转F轮的意趣叫做如来藏,按密宗来讲就是光明觉性。

(五)修行所缘:作为取舍所知中所缘的根本为修行所缘。这样的所知包括了一切有漏无漏法,或者说世出世间法。现在有些修行人的所缘过于狭隘了,只肯在无边无际的所知大地上的某一点挖一口井、打一个桩,类似大学生只专攻某一专业,而不希求其他。但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所缘其实是无比广大的。广说部分介绍修行所缘和修行所为的文字不是很多,你们若想了解,可以提前翻一下(讲密宗窍诀时,后面的部分不建议随便翻,边讲边看对开悟心性较有帮助,讲显宗则关系不大)。

(六)修行所为:即修行的目标,是为了获得究竟的不共所修法“三大”——大断、大证、大心。烦恼障、所知障全部断除,是为大断;智慧无碍照见一切诸法,是为大证;于无所有之境界中起方便大悲,是为大心。

(七)披甲修行:具有方便智慧双运的意乐修行六度为披甲修行。有了无上菩提心,就等于披上了智慧方便双运的心灵铠甲,从此信念坚定地修行六度,不会轻易改变,好比一个军人披上铠甲之后,敌人的箭、矛、子弹等就无机可乘了。

(八)趋入修行:不仅披上发心的誓言铠甲,而且在行为上也真正进入道果圆满的大乘,于入定、出定状态中不断行持菩萨的六度万行。

(九)资粮修行:修学加行二资粮双运道为资粮修行。所有大乘菩萨的修行都不会堕入一边,而是既有福德也有智慧,以二资双运的方式来行持。现在很多佛教徒由于没有深入学习,要么堕在福德一边,根本不修空性,要么只耽著一个空性的状态,对福德资粮一点也不重视,这都是进入了误区。

(十)定生修行:最后必定从原来的不良心态中解脱,获得了知所成断证圆满为无生的智慧,这叫做定生修行。

以上这些是能表示一切能仁王圆满佛陀为利他所转F轮的不共增上缘——了知一切法为无生的遍智现观本体及分支的十法。

如果能从大体上了知这十种法,就会明白佛陀的遍智是什么样了。我们学习《现观庄严论》的必要之一,就是为了对佛陀的境界产生不共的信心。在很多人印象中,释迦牟尼就是一个历史人物——2500多年前出生于印度的净饭王之子,他因为种种原因出家,有一些聪明才智,写了很多书……这种形象能不能表现出佛陀的不共特点呢?当然不能,一个世间的名人也能做到这些。佛陀的境界远远不止于此,看过《释尊广传》的人都知道佛在因地是如何行持菩萨行的。而现在弥勒菩萨又从不同侧面给我们讲解了佛陀的遍智,不要说一般的世间凡夫人,甚至像文殊、观音等十地菩萨也不能完全具备这样的功德。只有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才能真正知道佛跟菩萨是不同的,菩萨跟我们也是不同的。

这里穿插着介绍一下注疏的作者哦巴活佛。以前上师如意宝去石渠求学,依止的是托嘎如意宝,而在托嘎如意宝道场的对面,就是哦巴活佛(全名多昂丹毕尼玛)建立的一个道场,当时约有一百来人。法王如意宝曾在他面前受过“四心滴”的灌顶,他大概是一九五几年示现圆寂的。他有个极其不共的功德,就是在定境中多次亲见弥勒菩萨而领受加持。我到学院之前,上师如意宝传过哦巴活佛的《〈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后来我在翻译过程中也发现,这位大德确实与众不同,他的疏释虽文字简略,却准确传达了弥勒菩萨颂词的意义。

在藏地,《现观庄严论》的讲义是相当多的,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四大弟子为主造了许多讲义,且每一部讲义的文字都特别丰富,另外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也有不少。但真正能用浅显易懂的词语揭示现观密意的应该不是很多。因此我觉得多昂丹毕尼玛活佛所造的讲义极为殊胜,你们应仔细阅读。另一部由麦彭仁波切宣讲、其弟子整理的《〈现观庄严论〉注疏·白莲花之璎珞》,也是不广不略,非常好,希望大家也要参考。如果讲的时候不参考这些资料,又没有好好地预习、复习,以后很难说有没有再次认真学习的机会。一般在闻思时,是要翻阅很多资料以通达每天所讲内容的,即使时间不够,也要至少看一两本注释。

第二、能表示菩萨道智的有十一种法:

令其隐暗等,弟子麟喻道,

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

作用及胜解,赞事并称扬,

回向与随喜,无上作意等,

修行最清净,是名为修道,

如是说聪智,菩萨之道智

(十一)道智支分:能依道智圆满的殊胜功德是道智支分。所谓“令其隐暗等”,是指佛陀在印度传般若大法时,四大天王天、净居天等诸天人起先十分骄矜,不太愿意接受,佛陀便身出无量光明,遮蔽了众天人的身光,于是他们的傲慢心也就消失了。这是佛陀的一种特殊威力,令我慢等违缘断除,从而生起道智的所依。

(十二)弟子声闻道:了知共同声闻道无缘,是声闻弟子道智。小乘声闻弟子了知人无我的一分空性,对此菩萨以不缘的方式通达,这也属于道智的一部分。

(十三)麟喻独觉道:了知所知独觉道为无生,是麟喻独觉道智。独觉有两种,一为麟角喻独觉,一为部行独觉,两者都具有通达全分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的智慧,对此菩萨以不缘的方式通达,这也算是道智的一种。

作为菩萨,也要通达天人、声闻、缘觉相续中的境界,否则就无法教化那些根基的众生。就好像一个幼儿园老师需要通达孩子和家长两方面的心态,否则就当不好老师一样。

(十四)见道道智:现见不共大利益菩萨道为无缘的现观即是菩萨见道道智。一般来讲,资粮道和加行道也有一些相似的见道智慧,但只有见道位才完全现证菩萨利益众生的一切功德皆是无缘的。

(十五)修道功用:大乘修道的殊胜作用即是修道功用。广说部分会讲到,具有大乘修道境界的人对众生会产生许多利益,比如其住处成为佛塔一般的供养对境,其身不为天灾人祸所害等。

(十六)胜解修道:具有殊胜信解的修道后得智慧是胜解修道。胜解修道主要是就修道位的后得智慧讲的。凡夫人如果对修道特别感兴趣,很想修行,这也是一种胜解,但二地以上菩萨的修行意乐是更为强烈的。

(十七)胜解修道功德:胜解修道中可以分出三类,这是分别宣说三类的功德——诸佛菩萨对自利为主的胜解位菩萨赞颂功德,对兼顾自他二利的胜解位菩萨如理恭敬,对一味利他的胜解位菩萨高度称扬。

(十八)回向修道:菩萨在后得位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具有这样智慧的修行叫做回向修道。

(十九)随喜修道:对自他所有善根进行殊胜随喜的修道后得智慧即是随喜修道。

以上四种都是出定后得位所摄,下面两种则属于入定位:

(二十)修行修道:大乘修道的每一阶段是依靠入定状态中的无间道而圆满的,此时的智慧即是修行修道。

(二十一)清净修道:无间道过后,便获得了解脱道,此时的智慧即是清净修道。

以上述的十一种法可以说明菩萨道智的特点,由此我们才知道,聪慧的菩萨不但要具备见道、修道的功德,还要通达天人、声闻、缘觉相续中的一切智慧,才知道圣者的修行功用、胜解、回向、随喜与我们凡夫有何不同,也才知道无间道和解脱道如何殊胜。虽然这些名词平时我们都在用,但对于它们专门的所指可能并不清楚,由此可见,仅仅能记几个名词并不代表了解佛法。

如是依靠十一种法来说明菩萨成办利他的不共增上缘——道智现观的本体及分支,其数目和次第是固定的。前辈大德于此虽也有一些辩论,但大都承认此十一法为最主要且不可或缺,由此说数目决定;至于次第决定的原因,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中有明确论述,大家可以参阅。

在学《现观庄严论》时,我们一方面要了知修行的基道果都具备哪些功德法,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汲取遣除他人问难的智慧。由于刚开始学,我发现个别道友稍微有点打瞌睡,这说明他已经乘上了弥勒菩萨的飞机,所以也是一种功德,值得好好回向、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