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01 🎬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第一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思考题:

1.我们应以什么态度学习《现观庄严论》?

2.请解释本论全名“般若波罗蜜多窍诀论——现观庄严”的含义。

3.请依照哦巴活佛的方式尽量圆满解释礼赞句的意义。

4.佛陀宣说般若法门具备哪五种圆满?

5.介绍一下本论必要等四法的内容。

今天开始讲弥勒五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无著菩萨在鸡足山苦行、祈祷十二年,终于依靠悲心现见弥勒菩萨,然后到兜率天听受了弥勒五论,将之带到人间弘扬。

大家一定要知道,现在所讲的这部论典有非常殊胜的功德。通过这次学习有些人应该能懂得般若空性的甚深意义,有些人不一定完全明白,但是只要以恭敬心和欢喜心来听受,也一定会种下非常坚固的舍利种子。

我本人认为,在有生之年能够跟道友们共同学习此殊胜论典,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虽然我讲者不怎么样,但是所讲的法的的确确非常甚深微妙,是可以让我们从生死轮回中获得解脱的甘露妙药。所以大家应当以最大的欢喜心和最精密的智慧来听受,因为佛法极其深奥,以散乱心绝不可能通达其密意。如果对法宝生起非常珍重的心态,那么从中获得的加持也不可思议;如果以轻蔑的心态来对待,那么再殊胜的法也不一定能带来利益。因此接受正法的心态极为重要。

学习《现观庄严论》的意义,在座各位要清楚。释迦牟尼佛当年为不同的所化众生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空性法。按照莲花生大士传记的讲法,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为主的圣地宣讲般若法门的时间有十年之久,十年中所传的般若法门在藏文《大藏经》里面大概有二十一函,后来印度高僧大德所作的相关论著也有十六函左右。按照汉地《大藏经》来看,玄奘、鸠摩罗什等翻译的般若经典也相当多,去年我讲《般若摄颂》的时候给大家讲过数目。在末法时代,要想学完所有这些般若经典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就要依靠两种窍诀来获得般若空性的真正境界:一是圣者龙猛菩萨为宣讲般若空性的直接意义而造的中观六论(以《中观根本慧论》为代表),二是广大行派的弥勒菩萨为揭示般若隐义而造的《现观庄严论》。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如果想要精通甚深般若,《中观根本慧论》和《现观庄严论》这两部论典是必须要学习的。

弥勒五论中的其他几部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空性方面,例如,《宝性论》主要讲第三转F轮的究竟意义,《辨中边论》和《辨法法性论》总说大乘法要和唯识宗的一些观点,《经庄严论》主要讲大乘菩萨利他菩提心方面的教言。所以说,弥勒五论中真正宣说般若空性意义的,唯一就是《现观庄严论》。那什么是“现观”呢?佛陀将万事万物抉择为空性,这就是一切万法的真相,而这样的真相唯有诸佛菩萨才能通达,这种能通达的智慧就叫现证、现观。

一般就闻思而言,前辈很多大德都认为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比较好懂,因为它直接抉择一切万法的空性部分,而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就稍微有点难懂,因为它是讲解能抉择的智慧这一部分。我们不但要从万法空性的层面趋入般若,也要从能抉择的诸佛菩萨智慧的层面来了解般若。当然这两者在本体上是无二无别的,都是不可思议的法界体性;但从名言的侧面来讲还是有差别的,一者是直接抉择空性之义,一者则是以间接的方式而抉择。这就好比说,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所研究的对象,我们抉择相对论和抉择爱因斯坦的智慧,这两者在反体上是有差别的。因此,《现观庄严论》学起来其实比《中观根本慧论》还要稍微难一点。

此《现观庄严论》,分为论名、译礼、论义与末义四个方面。

甲一、论名:

梵语:阿毗三昧耶阿朗迦罗那摩般若波罗蜜多邬拔提沙奢萨哆啰

藏语:希绕街帕日得谢木波满纳哥达木就问巴到哥波剑及下娃

汉语:般若波罗蜜多窍诀论——现观庄严

梵语和汉语相对照:阿毗三昧耶——现观(或证);阿朗迦罗——庄严;那摩——所谓;般若——智慧;波罗蜜多——到彼岸;邬拔提沙——窍诀;奢萨哆啰——论。全名: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窍诀论(在次第上是有一点调换的)。

为什么先要用梵语来说论名呢?因为佛法来源于印度,在佛陀转F轮的时代梵语被称作天人的语言,并且贤劫千佛都是用梵语传法的。因此一方面,于论典前标举梵语,可以在后学者相续中种下善根,以此因缘于将来其他佛出世时能够再次聆听教言;另一方面,因为佛陀和前辈无数大德都是依靠梵语转F轮的,所以我们见到梵语便能忆念起佛法的来源,从而对他们生起感恩之心;再者,因为诸佛菩萨依靠梵语转F轮,故而梵语具有无比的加持力。

有些学者也从语言的角度把当今佛教分成两大系统:一是巴利语系佛教,也就是南传佛教;一是梵语系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因为藏汉佛经都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

现在很多世间人对梵文也特别重视,很多欧美国家都在大学里开设梵语课,比如哥廷根大学,北大前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就是在那里学梵语的,他年老时在一篇文章当中讲,他的一生是依靠哥廷根大学而改变的,六十多年一直研究梵语,以后这条路还要继续走下去。我去哥廷根大学时也跟教授们作了交流,他们说以前梵语课开得非常成功,但现在早已不复当年的盛况了,看上去态度也比较悲观……不管怎么样,听说世界上还是有很多重视梵语的语言学家,他们并不是佛教徒,只是世间的研究人员。

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了解梵语的功德。通过听闻论典前面的几句梵语,也可以自然而然生起很多善念,遣除闻思修行过程中的各种违缘。藏传佛教大德如麦彭仁波切、萨迦班智达等用藏语造论时,也经常在前面加一些梵语,也有这样的传统。

所谓“窍诀论”,是指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打开甚深法门的论典。就般若而言,在抉择对境空性方面,以龙猛菩萨、月称论师、寂天菩萨的论典最为详尽;而在抉择能境现观智慧方面,弥勒菩萨的这部窍诀论典可算是唯一的金钥匙了。

对于“现观”一词的翻译,能海上师等大德也曾译为“现证”,《现证庄严论》。法尊法师是按照唐玄奘的译法,就是“现观”。藏文中两者差别不大,因为藏文的“现”有“智慧”之义;就汉语来说,可能翻为“现观”更为贴切。我们学习《现观庄严论》,实际上就是为了懂得诸佛菩萨、声闻缘觉的心灵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境界层次有何不同。大家显现上都是凡夫人,要想直接进入这些甚深境界有一定困难,那么就唯有借助论典文字和传承上师的窍诀来大概地了知。

为什么说“庄严”呢?庄严有几种含义,这里指的是开显庄严,即令事物表现得更加显明的一种方法。比如一个人本来身体就很庄严,再加上穿着打扮相当得体,之后通过明镜映现出来,会显得格外美妙端严。同样的道理,依靠这部论典,使得般若空性的殊胜威力和诸佛菩萨的不可思议境界得以开显,令有缘者完全可以照见。

在传讲《现观庄严论》的同时,我也会讲一点比较简单的修心教言,因为大多数人可能不愿意深入难懂的论典。现在的人也比较懒惰,这与古人有天壤之别。前辈大德学五部大论时,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条件再苦也不怕,没有灯火就借着微弱的月光或者点上自己亲手做的藏香,一个字一个字地背书……现代人的条件要比古人好得多,但是懒惰心、贪心、嗔恨心却严重很多,所有感官都被电视、电影、手机、网络等眼花缭乱的事物占据着,不分白天黑夜地处于晕晕乎乎的状态中,要让他们对圣者的论典真正生起希求和好乐之心有一定的困难。

我自己感觉学一些深法还是有好处的。我刚开始学《大圆满前行》时,感觉很多教证都很难懂,后来由于在因明、现观上面花了不少时间,再看以前的书就很容易了。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通过学习般若法门来开发自己的智慧。有科学家藉由做心理测试发现,即使是公认学问最好的博士后,也有至少百分之七十的潜在智力没有开发出来。因为受到环境、教育以及自身懒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隐藏着不少智慧,大家不妨以某些强迫手段把它挤出来。所以,应当珍惜学习甚深法门的机会!

甲二、译礼:

敬礼一切佛菩萨!

这是遵照藏地非常著名的赤热巴坚国王的规定而作的译礼。

往昔藏地很多经论译出之后,人们都分不清楚三藏。为了能够准确辨别,赤热巴坚国王便规定翻译家们以后要在三藏前添加不同的译礼——凡属于经藏者,在前面加“顶礼诸佛菩萨”,因为佛经一般都是采取佛陀与诸弟子问答的形式来宣讲的;凡属于律藏者,在前面加“顶礼遍知佛陀”,因为戒律涉及非常甚深的因果,唯有遍知佛陀才能了知其间的取舍关系;凡属于论藏者,在前面加“顶礼文殊菩萨”,因为论藏宣说了蕴界处等细微缘起之理,唯有依靠文殊菩萨的智慧才能通达。

《现观庄严论》属于三藏当中的经藏,因此译者加在前面的译礼是“敬礼一切佛菩萨”,“佛菩萨”包括了断证功德圆满的释迦牟尼佛、药师佛等三世诸佛以及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大乘圣者。作译礼的必要,是为了使翻译远离违缘、善始善终,以及令后学者能在诸佛菩萨的加持下通达此论的究竟意义。

甲三(论义)分三: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分二:一、说所诠般若之殊胜性而礼赞;二、说能诠论之必要而立誓造论。

丙一、说所诠般若之殊胜性而礼赞:

这里并没有礼赞佛,也没有礼赞菩萨,更没有礼赞其他人,而是礼赞这部论典的所诠意义——般若空性。

很多经典中都讲过,一切诸佛菩萨的来源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乃至一切声闻缘觉、上师、大成就者,包括在座某些人相续中能产生一定的出世间境界,也是依靠般若空性。因此,弥勒菩萨在造这部论典时,唯一的顶礼对境就是现证的内容。而任何人只要相续中具有证悟般若空性的智慧,他就值得我们顶礼。

下面正式讲颂词: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

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

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在藏文中,这里只有四句话,但译为汉文不容易表达,所以法尊法师翻译为八句,这样也是很好的。

此颂在藏传佛教辩论场合中经常用到,学习五部大论的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以说《现观庄严论》的全部内容都已经包含在这个颂词当中了,因此它非常重要,大家务必要通达其中的意义。

此意义如果广讲,可以参照藏传佛教各教派大德的不同注释,引用大量文字讲解,并且也能体现出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诸大论师的不同观点……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很重要,最根本的是要通过颂词内容明白背后的甚深法义。

首先应说明释迦牟尼佛传讲般若法门的五种殊胜法(五圆满)。时间圆满,即《般若经》开头所示的“如是我闻,一时……”。具体来说,有传般若十年等不同说法,但总的承许为在不定的时间中传授了如许多的般若经典;地点是印度灵鹫山为主的诸大乘圣地,这是处所圆满;听法的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包括菩萨、声闻缘觉等共不共的无量无边眷属,这是眷属圆满;经中讲,佛陀说法前于狮子座上显现各种神通神变,这是本师圆满;佛陀以三智(基智、道智、遍智)等形式宣说了般若法门(整个南瞻部洲留存了数量极其庞大的《般若经》,汉传和藏传佛教翻译出来的不能说很全),这是法圆满。

佛陀依如是五圆满而传讲般若法门之后,有相当多的眷属领悟了甚深空性之义,因为般若法门所抉择的就是这样的万法真相。于是,弥勒菩萨才以颂词向这种现证功德做礼赞。

下面就按照哦巴活佛的注解方式来解释颂词,对每一句都从身份、方便方法、结果三方面进行抉择,这样颂词所表达的内容就会一目了然。

第一句“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身份是希求自己获得解脱寂灭果位的声闻和缘觉。声闻,即依止善知识听闻佛法、获得圣果,之后亦以声音为他众传授佛法、令彼解脱的补特伽罗;缘觉在因地跟声闻一样,也要通过声音获得佛法,但后来依靠观察缘起而自己证悟,再以身体显现神通的方式度脱众生。声闻和缘觉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获得解脱呢?这里的“遍智”实际上是基智的意思,声闻相续中只有通达人无我的智慧,而缘觉在此基础上多证得了少分的法无我——所取证悟为空性,能取的空性还没有证悟——因此是以基智为方便。最终获得的是声闻缘觉的寂灭果位,包括五蕴依然存留的有余涅槃和五蕴消失无迹的无余涅槃。

第二句“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身份是发愿于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广施利乐的菩萨。所依方便是道智,即通达人法二无我的智慧。所得之果为成办世间众生暂时的人天安乐以及究竟的决定胜等一切利乐的果位。

第三句“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身份是一切出有坏正等觉佛陀。所依的“种相智”即遍智,包括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佛获证果位当然也要利益众生,但与菩萨不同的是,佛陀是直接以转F轮利益众生。所谓“宣此种种众相法,”前一个“种”表示所诠意义的F轮,后一个“种”表示能诠词句的F轮。

我们喜欢说“常转F轮”,这并不是长期要转一个轮子的意思,而是说通过宣讲正法,佛陀相续中的智慧流转到菩萨相续中,而后辗转相授,一直传递到我们的相续中,这才是真正的转F轮。哪怕我们能够生起一刹那的信心和智慧,都是与佛陀当年转F轮的恩德分不开的。

佛法分为教法和证法,教法即三藏十二部,证法即诸佛菩萨以及我们后学者相续中的善法功德。要转教法的F轮,就需要讲经说法,但教法的F轮转过之后,是不是等于也转了证法的F轮呢?如果只是有一个声音把法讲完,而诸佛菩萨的智慧并没有转到众生的心里面,那就还算不上真实的转F轮。因此,从真正意义上来讲,转证法的F轮是更为重要的。

一般的《现观庄严论》讲义,会在此处就F轮的定义、分类等讲很多,这些内容在辩论场合中也经常用到。严格来说,只有佛陀才是真正的转F轮者,后学者只能相似地转F轮。上师法王如意宝在1985年秋天讲过华智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总义》,我那时做的笔记还在,有机会可以给你们看看。当时讲了很多F轮方面的教义,因为佛陀出世的必要就是为了让众生得到解脱,而达到此目的的唯一方法就是转F轮。

我们平时造佛像、做功德有没有意义呢?有意义,也非常好。但佛教的根本是空性法门,我们更应通过传讲空性把佛陀相续中的智慧传递下去。众生只有完全明白了这一真理,才能从烦恼染污中解脱。这样的妙法,当年佛陀在灵鹫山初次宣说时就已令无数众生获得证悟。后世的圣者们也都是沿着同样的轨迹获得证悟的,比如我们昨天讲的《六祖坛经》,六祖大师相续中生起的智慧也是如此。

最后总结道:“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以上讲到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圣者的来源即是般若佛母,因此弥勒菩萨要对般若佛母做顶礼。

般若,实际上指的是空性,而能现证空性的则是智慧。可以说,弥勒菩萨先要顶礼的是四圣者的现证智慧,同时也概述了他们各自的身份、方便方法、所成办之果;然后再顶礼现证智慧的来源——般若空性。

对于这四句话,前辈大德们也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有的说“具为声缘菩萨佛”所表示的是单单顶礼佛陀的现证智慧,而其他大德认为这是为了结合五圆满而说的,故不予承认。众印藏大德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此处所顶礼的对境为四圣者的现证智慧。

丙二、说能诠论之必要而立誓造论:

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

非余所能领,于十法行性,

经义住正念,具慧者能见,

为令易解故,是造论所为。

这是立誓句,作者造论之初所发下的誓言,其中也体现了造这部论典的必要等四法。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般若经》中已经宣讲了一切相智道——以基智、道智、遍智此三智为主,间接也包含了四加行、法身等八事七十义的一切内容。此等极其深奥的般若空性意义并不是声闻、缘觉或世间邪见邪说者的行境,对于能诠论具有般若十法行之经的密意及所诠义具有般若八事七十义之体性的道果所有意义,只有具足寻求般若甚深意义的具正知正念、拥有智慧的人才能完全现见。为此作者立誓造一部窍诀论来解释佛经密意。

甚深般若连声闻、缘觉都不能证悟,那么,从来没有学过佛的普通世间人,今天刚刚办个皈依证,起一个法名,就想马上证悟空性,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前生没有同空性法门结上善缘的人,可能即生一开始闻思《现观庄严论》就会产生各种邪念、恶分别,然后断绝自己的善根,这种情况也会出现。

所谓“十法行”,麦彭仁波切讲义中解释为布施到大智等十波罗蜜多的本性。而按照哦巴活佛等大德的观点,则是指《辩中边论》所讲的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十种法行。这两种说法都可以成立,因为这样的功德都是《般若经》所具有的。

如是不可思议的般若空性法门依靠什么来证悟呢?依靠本论的两百多个颂词来证悟。而且,也不是其他的世间人能随便领悟的,只有具足正知正念和智慧的人才能领悟。确实就像《定解宝灯论》所讲的一样,往昔若没有长期积累资粮,那么即使有一些世智辩聪,也不可能了知此等甚深论典中的哪怕一个名词。

造任何一部论典都有造论的必要和目的,那弥勒菩萨造此论的目的是什么呢?暂时的目的(必要)是令众生对经义有所了解,究竟的目的(必要之必要)是令他们获得真正的解脱。

必要、必要之必要、内容三事彼此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要了解所诠甚深般若之义,就需要学习《现观庄严论》的颂词和讲义;而要获证究竟解脱之遍智,就需要依靠通达般若佛母之义的智慧。

解脱部论师认为必要等四法是直接说明的,而狮子贤论师认为是间接说明的(在印度,阐释《现观庄严论》密意最了不起的两大论师,一位是解脱部,一位是狮子贤)。无论直接或间接,颂词中所含的意义应是如前所说那般。

佛陀宣说般若空性的典籍成千上万,将这么多内容涵摄于两百多个颂词之中,确实是名符其实的窍诀论。掌握了这部论典,就相当于拿到了现证般若空性的钥匙。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共同承许龙猛菩萨和弥勒菩萨为真正抉择佛陀密意的两大菩萨,将他们所开创的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并称作两大车轨,就是因为无数众生都依靠他们的窍诀懂得了般若空性的意义。

在短暂的人生当中,我们要凭自力去读懂藏传或汉传的般若经典恐怕是很困难的。因为《大智度论》没有藏文版,我本来很想翻译,结果翻了翻,内容太多了,我短短的一生肯定不够用,只好作罢。不过幸好我们今生遇到了这么好的论典,我觉得这两部论典(指《现观庄严论》和《中观根本慧论》)如果没有学习通达,自称为大乘佛教徒是很惭愧的。

藏传佛教对《现观庄严论》非常重视,比如在格鲁派中,如果通不过现观、因明、中观等的辩论,是没办法获得格西学位的。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智慧、知识水平都不错,但就是不愿意闻思,每天都处于一种散乱的状态中,这样下去,恐怕临死之时,连在相续中种下一点甚深般若善根习气的机会都没有,实在可惜!虽然今天在座诸位的理解能力有高有低,但无论如何,我们能在即生与此殊胜法门结上善缘,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