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21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二十一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请分别解释无念、无相、无住。

2、‘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此文出自哪部经?其意义是什么?

【修行类】

1、不住一念的修法是否正确?请详加辨别。

2、六祖为何说要立无念为宗?

【生活类】

1、结合教证来说明,我们即生中能听闻并信解般若法门,是否是偶然的因缘际遇。

以何因缘听闻此般若法门

《六祖坛经》是禅宗很重要的顿悟法门。个别对禅宗有兴趣的,尤其是对空性法门有所了悟的人,听后如沐春风,获益匪浅。但一些前世没有积累众多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的人,很有可能在听到这种甚深法要之后,影响修持世俗的善法,这方面大家应该用智慧来抉择。

不管怎样,实际上你能听到空性法门、禅宗法门,并不容易,是你多生累劫中积累资粮而成熟的果。这次传讲《六祖坛经》,前面部分,很多道友已经听受圆满,有些人没有听受圆满,但哪怕是听受一节课,也有极大的功德。我看到今天来了一些新人,从表情上看,可能不要说禅宗,业因果的道理都不一定懂,但是他们的耳边听到这种法音,会在阿赖耶识中种下善的种子,有极大的功德。

佛陀在《方广大庄严经》中说过:“此法性离于文字,孰能悟入其义理,于多劫中供养佛,方能得闻生信解。”意思是说,远离一切文字的空性法门、禅宗法门,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听闻其甚深义理,或者用心来悟入其理,这些人并不是即生中偶尔的因缘而得到的,而是在多生累劫中供养诸佛菩萨,积累了无量无边的资粮以后,才能听闻到这个法门,并对此果般若法门生起真正的定解和信解。

这个道理,不仅仅局限于听闻《六祖坛经》,大家听《现观》也好,中观也好,或者其他的般若法门,都有如此的功德。我之前也讲过,般若法门的一堂课与世间某专业的一堂课,表面上看来相同,都有讲者和听众,但是在实际意义和所起到的根本作用方面,完全是不同的。

我们人并不是只有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必须要做有利益的事情,在生命当中,讲经说法、听闻佛法应该是最有意义的。作为佛教徒,以后应着重强调的是,有能力的人要讲经说法,这个非常重要。有能力的人应该听闻前辈大德的教言,也要到现有的善知识面前去听受佛法。这个功德和作用,在整个世间中,与任何一个事物的价值都无法匹敌。

因此我反复提醒,即生中能遇到这种法门,大家应该有一种欢喜心。

其实,人世间中有很多苦苦乐乐或是是非非,各种事情每天穿梭于我们的视线,我们的身心上经常被各种不同的压力所刺激。但是如果心静下来去思维,在生活中真正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恐怕做得不多。有些人虽然暂时积累了一些资粮等等,但是这种福报和好运并不长久;有些人可能会做善事,但是时间也并非很长。所以,我总觉得我们做善事的力量很薄弱,时间很短暂,违缘相当多,等等。做善事方面,确实是很多支分难以具足,而做恶事方面,种种的顺缘纷至沓来。所以,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能够遇到正法,哪怕是听一节课,自己也应该珍惜。

正文讲授

我们继续讲《六祖坛经》,我是这样想的,后面部分在字面上解释,后面的《忏悔品》,更是比较简单地跟大家讲一下。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六祖大师对众眷属说道:善知识们,本来真正的佛教不分顿法和渐法。从它本身的意义上,无论是小乘法、大乘法,它所针对和宣说的就是真实的法性。

比如说小乘中讲到灭谛时,也会讲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的道理。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引用嘎达亚那的教证也进行了说明。

人性自有利钝:法没有顿渐,人确实有利根和钝根之别。从涅槃五根上讲,“根”分信根、进根、慧根等。有些人不但有信心和精进,还有智慧和禅定,他就会了悟得特别快。比如说一位善知识讲的一堂课,所有的人都在领受,法的方面没有差别,但是听众上面,有一定的差别。有些人对善知识所讲的一五一十全部了如指掌;有些人可能一知半解,只知晓部分的内容;有些人可能得到了其中一点点;还有些人不但一无所得,反而产生邪见,觉得非常不合理。

比如今天这一堂课,我拼命地讲,在座的道友当中,每个人的根基、缘分、信心还有智慧都不尽相同,每个人所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在考试的时候便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人确实讲得非常好,有些人讲得一般般,有些人讲得不尽人意,也许是没有看书,也许正在讲课的时候打瞌睡,甚至可能是打妄想或做其他的事情,有这种情况。

迷人渐修,悟人顿契:根基比较钝的迷惑之人,他循序渐进地次第而修,就像中观自续派先抉择单空,然后所谓的空性也不存在,层层递进抉择下来一样。而有智慧的利根者,顿时契入自心。

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最终自己认识心的本来面目,见到万法的本来自性,这时并无差别。

有些很快,在密宗和禅宗中,本来是凡夫俗子,没有任何境界的人,但是依靠种种因缘,当下顿悟了,他所顿悟的法没有差别;有些人很长时间以后才真正通达。

我们闻思的过程中有差别,有些人在皈依十几年之后,基本上对空性生起定解;有些人因为根性比较利,用世间话讲,他的底子比较不错,接受能力特别强。

当然,世间上的知识分子也有两种,有些知识分子对佛法方面的道理接受得很快,但是生邪见也很快,变得很快,分别念很重。这种人我比较害怕,虽然他的接受能力很强,眼睛咕噜噜地转,好像还没讲就已经懂了一样,但是也可能会在很快的时间中误解、舍弃。有些人确实非常正,真正通达意义之后不会变,而且邪见和染污很不容易进入他的内心。人与人之间前世的缘分和福报绝对是有很大差别的。

所以立顿渐之假名:不管怎样,从法的本性上讲没有顿渐、深浅等等,因此,顿悟法门或渐悟法门实际上只是一种假立,殊途同归,最后趋入像大海那样的智慧中,没有差别。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一品中,六祖主要讲禅宗法门里最主要的三点:无念、无相、无住。

台湾的圣严法师曾说:禅宗的主要思想就是无念、无住、无相,六祖大师也是在此着重强调这三者。其实这三者按照中观的思想来分析,我们经常叫做三解脱门: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二者的道理基本上相似。

善知识们,我的这个顿悟法门自从达摩祖师以来,代代相传到现在,无念是禅宗的主要宗旨或者说思想,无相是它的体性,无住是它的本性。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首先对此三者分别做了简略的解释。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什么是无相呢?是“于相而离相”。

“相”在中观中经常解释为执著相,比如说心里分别这是白色、那是红色,这叫做是颜色的相。“相”中也分能取相和所取相,所取相是靠于外境方面的相,能取相是靠于自心方面的相。禅宗的最高境界会灭掉所有的相。但是这种灭并不是说灭掉一种相,另外建立一种,而是正在心前显现的相,其实就是离相。

《般若心经》里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刚经》中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相即是离相、离相即是相,这在禅宗中很重要。在密法中也说,我们现在的分别念,它的本体是光明和空性,不需要把分别念舍弃,在另一个地方建立。并非像在大城市里盖楼房那样,政府部门来圈一个“拆”字,把旧楼拆掉,之后再用推土机等一步一步地建立,不是这样的。因此也不是把我们原有的分别念去掉,再重新建立一个无相的分别念,而是认识当下的本体,这就叫做“于相而离相”。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念也是这样,“念”指念头,念与无念反体不同,本体上是一个意思。

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正在起心动念,产生贪嗔的念头时,它的本体就是智慧,就是无念,当下看!

以前阿底峡尊者不是说过一个窍诀吗,如果你一天产生了一百个分别念,那说明你生起了一百个法身智慧。这说明我们的分别念越重,认识觉悟的机会就越多。很多道友常说:“我分别念太多了,我好伤心、好痛苦、好烦恼、好浮躁、我怎么办呢?实在没办法,念头一会儿都停不下来。”其实这时应该对他说“于念而无念”,正在起分别念时,如果认识它,即是无念。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无住是人的本性。人在这个世间中发现世间的善和恶、美好和丑陋、冤家及亲属。

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还有语言方面,触犯与刺激、欺骗和争论等语言,正在显现时,观它的本体。

相是从身方面讲的;念是从心方面讲的;无住,一是世间中的一切是非、美丑等等的法,还有语言所摄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全都是空性,没有任何酬报或危害。

修行密法的瑜伽士,成就后对语言没有任何执著,完全是依靠他人的重复而立,也有这样的一种成就相;或者把别人的语言和世间中所有的恩恩怨怨,全部都看成智慧的游舞,这就是无住而住。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的起心动念,不要去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各种景象。如果你回忆往昔、当下思维分别、将来的妄想,不断地生起和增上,这叫做系缚。

所以,在修行中,如果内心处于平庸状态,没有认识它本体的所有分别念,我们可以安立为束缚。

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如果我们在一切法中,念念都不去执著,这就是无缚。这就是六祖在此处讲的无住的本体。

《大般若经》中也讲过,“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罗蜜,若不住一切法,方住般若波罗蜜。”什么意思呢?如果住一切法,这叫不住般若波罗蜜多,如果不住一切法,则叫住般若波罗蜜多。

你们可能有点迷糊,尤其是初学者。我看这次来旅游的个别人,他们可能觉得:“啊?这人在说什么?不住就是住,住就是不住,是不是我今晚上住在宾馆里面就是不住?不住怎么会是住?”但这是大乘的甚深法门。

印度有一个坚意论师,他造了一部《入大乘论》,是北凉时期(397或401-439)翻译的,论中说:“大乘甚深广,显现易可说,钝智心狭劣,闻则怀惊疑。”大乘法非常深奥,看起来通俗易懂,以为容易宣说,但智慧狭劣、心胸狭窄的人听到之后,会害怕、怀疑并无法接受,甚至容易犯心脏病,心率过速,医生得准备好随时抢救。

有一种药叫救心丸,以前我心脏不好的时候经常吃,已经好多年没有吃过了。听《般若经》,听大乘法门的时候,如果实在无法接受,应该准备这类药。

这里一会儿说住,一会儿说不住,《金刚经》中也是这样,不过前世对空性法门有所认识的人,看到、听到《金刚经》的时候就非常有欢喜心,就像《入中论》里讲的一样,有些人听到空性法门时泪如泉涌、异常激动,这是一种善根,不是痛苦的泪水。有缘分的人对空性法门确实容易接受,并且听到这种法的名称,或者看到这类法本,都会欢喜若狂。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之前简要说明,此处稍加广说。下面讲无相,什么是无相呢?

六祖告诉善知识们,外境离一切相名无相,排除一切执著,无有一切相状,禅宗和密宗到最后都会“破相”。大家一定要知道,众生所执著的,从根本上是不符合实际道理的,否则禅宗不应该说远离一切相,看破一切。但是我们已经迷惑了,禅宗的究竟思想才是合理的,所以要离于一切相。能离于一切相就是一切清净,远离一切分别相,这种相本体是清净的。

稍微对心的本体有所认识的人,不管是从东、西哪个角度讲都很容易,就像前面讲“愿东愿西”,六祖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否认,如果像个别人所认为的,发愿也没有必要,往生极乐世界也没有必要……可能也产生一些邪念。说供斋、守戒都无有功德,当时达摩祖师跟梁武帝的对话也这样讲。听到这里时,有些浅慧者就会认为:噢,那我们现在世俗中的所有功德,可能是没有必要做了。这些都是误入歧途,所以,广闻博学确实很需要。

不仅仅佛教需要智慧,世间法也需要智慧。以前孔子也说过很多没有智慧的过失和具足智慧的功德,其实他所说的智慧指的是儒教的智慧,但同理可知,我们修行人也需要智慧!没有智慧的人,稍微听到一些空性法门,所有的善根都要放弃了;一讲起积累资粮,对空性法门的一切法要也不重视,有这两方面的危险性。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六祖再继续讲,所谓的无念、无住又如何来解释呢?

于一切境上心不染,这就是无念。是指在一切境上,眼前看见的、耳边听到的,色声香味的外境上,虽然有显现,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去执著它,这叫做无念。反过来说,自己的念头,如果远离了一切对境,心不随境转,则不会在外境上产生各种执著的心。

其实这里不管讲无住、无相、无念哪方面,在禅宗中都没有要求舍弃所有的分别念,但却相当于密法大圆满中所讲的一样,它要求每一个念头的当下,要认识它的本性,如果认识它的本性,不会起自相的烦恼、自相的执著,没有起自相的执著,它就不会成为我们造作轮回的因。

就像噶举派的帝洛巴祖师说:“显现未缚贪执缚,断除贪著那洛巴。”无垢光尊者也说:“不破山之显现,而破山之执著。”

我们看到这个柱子觉得好,它就会起轮回因的作用,如果我们对眼耳鼻舌前的所有显现,没有去执著的话,显现对你不会有染污,这里也是这样讲的。

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六祖说:如果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对一切万事万物不去思索,所有的念头一一断尽,相当于死人一样,此生念头隐没,又从其他地方受生,是大错特错的。

比如说我此时如尸体一样全无念头,我死了以后,不可能人死如灯灭,会在其他地方出生,这是一种修行。如果我们这样认为的话,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错误。

这一点我们务必要认清,我以前宣讲很多大乘论典时也给大家详细地说过,不住一念是不是一个暂时的加行法门呢?我们可以承认,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分别念比较多。制止分别念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完全以九种住心法让分别念减下来;还有一个,胜观寂止双运的方式认识分别念的本性。这两种方式中你采取哪一种,是要看你自己适合哪一种,或者你的传承上师对你有什么样的教诫,都完全可以。

但是我们还要知道什么呢?百物全都不念,所有的分别念全部断尽而呆坐,成了石头或者尸体一样,什么都没生起,没有胜观、没有明分,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光明也没有的话,哪怕是安住一个月,也不一定有利。

以前很多人经常讲:“我现在半天的时间中都不起一刹那的分别念,寂止修得很好。”但是关于寂止,麦彭仁波切在《白莲花论》的后面说得很清楚,一定要用认识空性或者胜观的智慧来摄持,否则堕入单空的边,成为无色界的因,这一点在《心性休息》《禅定休息》中都讲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其实,菩萨在安住的时候没有住于任何法,但只是不住不一定是正确的,《大宝积经》里也讲了,“菩萨正忆念,于义善思惟,不住诸法中,说名为智者”,菩萨于正思维中,不住任何有相的法,但是它的本来面目,对本体的认识,不会舍弃。

藏传佛教中很多上师的修行窍诀特别殊胜,我说“特别殊胜”,是因为每个人修行的境界,与经典、论典和前辈智者们留下来的教言进行对比时,很容易远离歧途,很容易进入正确的轨道。这对每一个修行者来讲都很重要。

很多人经常参禅,但是参禅的方法如果没有用对,也是浪费时间,而且又不能解脱,却在这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我认为是不值得的。所以,依照这些经典,反反复复地对照自己的相续,是很重要的。

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作为学道之人,一定要再三地思维,如果我们没有懂得佛法的甚深密意,不要说自己错了会堕入恶趣,耽误自己的时间,这当然非常可惜,但是更重要的,有些人自己修错、学错了,又误人子弟,常把邪说、邪见传于别人,令无数执迷不悟的人堕入恶道。而且他们也会经常诽谤佛教,诽谤前辈大德们非常甚深的经论,最后确实害人害己、自欺欺人,非常可怕,故而立无念为宗。

以前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医生做了很多善事,但也因医术不精害了很多人,死后到阎罗法王那里,先判到十八层地狱里的无间地狱中煎熬受苦。他觉得非常委屈,自己以前虽然做过一些恶事,但也治病救人,做了很多的好事,他觉得对他的惩罚非常不公。这时无间地狱的下面有人在说话,他不知无间地狱下面还有地狱,竟有人在那里受更大的痛苦,很是奇怪。后来他了解到,这个人曾是一个给别人说法的上师,但是他在说法的过程中,给别人传授了很多邪知邪见,以这个因果所致,在比无间地狱更可怕的地狱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也许这只是民间的传说,也可能是佛经中的公案,反正我知道这么一个故事。这说明我们对别人宣讲佛法,对别人开示正理的时候,首先一定要确定你所说的道理到底符不符合经教,这一点相当重要。尤其是关于修行方面的法要,我们都该非常谨慎、注意。

前辈像无垢光尊者这样公认的大成就者,他们留下来的教言毫无疑义,同时我们以前得过他的传承,即使我修得不好,但对这些法完全有把握。比如《大圆满前行》《大圆满心性休息》《上师心滴》等等,对我来讲,虽说我对这些法下过很大的功夫,串习的时间也很长,自己的修行上不敢说很好,却还是有把握。就像某种药对病人非常对症,而且它的厂家和药方也值得信赖。

我看到我们这里的有些医生,只喜欢开自己特别熟悉的一两种药,每来一个病人,就给他开这一两种药,这可能也是他的经验积累所得,就像很多人问我应该修什么法,我就说看《大圆满前行》;问我看什么书,就说看《入菩萨行论》。有人说:藏传佛教中浩如烟海的经论中,您为什么非要我看这两本书,是不是因为您以前传过,您很自私……其实也不是我自私,是我自己觉得这是最殊胜的。比如说我自己吃过的很好吃的食物,有人想吃东西,问我要吃什么,我就会建议他吃我自己尝过的最喜欢吃的东西。总之,我们传法或给别人推荐法本的时候,务必要注意。

今天所讲的内容,没有学过禅宗和密法的人,有些地方可能不是很好理解。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

六祖又说:善知识,为什么建立无念自宗呢?主要的原因是,有些人口中常言自己已经明心见性,已经证悟空性,已经通达密法的最高境界,修行如何如何好等等,而实际上这些人经常沉迷在外境上。譬如钱财、名声、地位以及各种各样世间八法的显现,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内心马上去执著它了,不但是执著它,而且会因为没有见性而迷恋于外境,同时产生种种的邪知邪见。有些人对周围的人连因果、取舍都不好好讲,完全就是弘扬邪见,各种尘劳妄想,最后各种纠纷和诤论的恶业,都从此中产生。

其实现在在弘扬藏传佛教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佛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有些弘扬者把藏传佛教当作一种工具,这些人的身上迟早会出现一些不如法的事。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打的广告很好,但后来也可能不如人意,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是藏传佛教有些弘扬者没有如理如法。

同时,现在汉地的有些人不加观察,非常盲目,不知道到底正法是什么、邪法是什么、佛法是什么,将迷信和世间的各种民俗融合在一起,出现一些不太如法的现象。当然,这只是少数。在这些问题上,我也经常说,我们连生活中买衣服或者食品,都会反反复复地去观察:这个过期了没有?是不是已经腐烂了?这都需要观察,更何况说乃至生生世世为自己的解脱创造根本因缘的佛法,大家在寻找的时候也一定要反反复复地思维,这也很重要。

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六祖为什么立无念为宗呢?实际上这里讲的是胜义谛的空性,在本性中一切法了无所得,如果在究竟的意义上有罪恶、有福德可得,这就是妄尘邪见。这是最高的无有任何执著的见解,在这种见解前,一切执著全是尘劳烦恼,所以,此法门中最究竟的是建立无念自宗。

当然,我也反反复复地给大家讲了,我们讲完《六祖坛经》之后,我不希望你们把念珠、转经轮都扔了,“啊!六祖说立无念为宗,信心、悲心、祈祷全都不用了。”懒惰者很高兴,只用好好地睡觉,其他都不用了。做善事全都断了,凡夫人自然而然喜欢恶事,这个还没有断,这是不行的。以前莲华戒为什么清除摩诃衍的禅宗法门,因为连桑耶寺的灯供都停了,说善、恶都是一种执著。但实际上不做善事,恶行反而层出不穷,在这些方面一定要注意。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无念中的“无”,无的是什么?无念中的“念”,念的又是什么呢?发此疑问来说明:所谓的“无”是无二相、无一切尘劳之心。应该清楚,无是无能取所取、是非黑白、高低优劣等等,世间的一切二相都无,无二相则无有一切尘劳之心。此处的“念”与前文不同,指的是真如本性。也就是说:真如是念的本体,念是真如的作用。

这里的念不是指分别念,是第三转F轮中所讲到的光明。心的本体是本来的光明,这种本来的光明是真如的妙用,这样讲很容易理解。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所谓的真如,自然起的意念,并不是眼耳鼻舌能起。因明中也讲过,五根识是无分别的,真如之念是我们的心认识的光明分,如果有真如,就有明分,如果没有真如,那么眼耳鼻舌所显现的一切都没有。

归根结底,所谓的认识不能离开真如。真如又可以叫如来藏、光明或者心性,我们说明心见性,只不过是各宗的说法不同,麦彭仁波切在相关的教言中用过好多好多的名词。稍微对本来心性有所开悟的人,对他说真如、念、无相、无住,怎样说都可以;如果你不认识自性,在自性上起分别,可能永远都会一头雾水。比如说你去过喇荣,从地图上、电脑上、手机上都可以认出,从哪个角度、哪个途径都可以知道,但是从来都没有去过,甚至眼睛和耳朵都不太好的话,用什么样的仪器你都搞不明白。所以,我们凡夫人一听到真如、光明就有点迷糊,实际上证悟的时候,见闻觉知也是不需要舍弃的。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善知识,真如是认识自性的心念,我们在认识以后,世俗中六根的见闻觉知并没有毁掉,但是不会被外境染污。不会与我们凡夫人一样,眼睛看到什么、耳朵听到什么,马上变成烦恼的因。真性自在,则世俗中的一切行为都洒脱自在。

寂天菩萨也说过:“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

所以,我们遮破的是痛苦的因、实有的执著,因此不需要真正毁坏六根。见闻觉知没有毁坏,而认识自己心的本性,但是没有任何执著,这是密法中很高的境界。

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这是《维摩诘经》中讲的,前半句是:“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法王法力超胜一切,常以法宝和财物施于一切。

作为智者,能善于辨别一切诸法的相,这是第一义,也就是如如不动的胜义谛。

我们对胜义谛稍微认识的话,虽然没有破诸法的相,但是能懂得其中深奥的意义,这也是非常难得的。

唐朝时有一个叫做源律的禅师,有一次他问慧海禅师:“您在修行过程中是不是在用功?”慧海禅师说:“我非常用功。”源律禅师再进一步问:“您用功的程度是怎样?”他回答说:“我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源律禅师说道:“所有普通人都如此——饿了就吃饭,困了都会睡觉。”连牦牛都会,牦牛也饿了吃草,困了睡觉,这有什么呢?很多人看不懂,好像这中间没有什么可参的话头,其实是什么意思呢?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其实这里已经应用了禅宗不共的修行法,平常心就是修行。

世间人饿了会吃饭,但是吃饭的时候特别烦恼,他很挑剔、很捡择、很贪著。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有很多需求。禅师则不然,他饿了虽然要随顺世间,为维持色身需要吃饭,但吃饭的过程中很随意,并没有这些执著,不会产生很多很多的烦恼。

虽然困了需要睡觉,一般世间人,他会选择最舒服的方式入睡。常常是睡早了不行,睡晚了也不行;仰着睡不行,趴着睡也不行,坐着睡还不行,怎样都不行,很痛苦。还希求做个好梦,远离恶梦,晚上不要醒得太多,等等等等,有很多的担忧、要求。但禅宗开悟的大德怎么样都可以,行住坐卧的任何事情,都是随顺世间不得不做,但这并不是他生活的重点。

所以,大家应该懂得,表面上看来我们能善分别诸相,大家都是一样的人,但为什么佛教历史上的有些大德会在平凡中现不平凡的境界,平常的行为中也会做出不平常的行为,而我们做不出来,我们没办法超越,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没有这种境界,我们执著一切相,而那些真正的大德们,对相的执著、相的享用方面,与我们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