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20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二十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解释原文: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2、何为一行三昧?

【修行类】

1、六祖是怎样用灯和灯的光来比喻定慧二法的?

2、先有定,然后产生智慧;或者先有智慧,然后产生定。这种观念是否正确?请详加辨别。

3、坐禅的时候身体完全不动,心也什么都不想。这种修法有哪些过患?

【生活类】

1、有些人常想:像我这样业力深重、烦恼深重、分别念深重的人怎么会开悟?这种想法对吗?该如何轨正这样的观念?

定慧品第四

定慧之间的关系

《六祖坛经》中,第三品之前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四定慧品。这一品主要是以顿教法门讲禅定和智慧,这与其他法门中所学到的禅定和智慧的概念,内容上稍微有点不同,但这也很好。那么,禅宗最高的智慧和禅定,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理解呢?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

六祖大师在众人面前开示道:“善知识们,你们要知道,我这个非常深奥的禅宗法门,以禅定和智慧作为根本,而且是以禅定和智慧无二无别、融为一体的道理作为根本。今天在座的大众们,你们不要迷惑,不要说禅定和智慧是别别分开的。”

大家要知道,在戒学里也讲:“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从戒中产生禅定,从禅定中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便具足了戒定慧三学,以戒定慧三学为根本,利益众生等,我们平时也经常这样强调。但是在这里,第一没有提戒律,即使提,也是以戒定慧三学本体无二无别的方式提的。

我们讲《入中论》的时候,并没有强调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这些戒律,只要去执著相,便是破戒的相。此处也说,六祖的顿教法门是智慧和禅定为主,尤其是禅宗的有些开悟的大德,在显现上,他们也并没有特别重视小乘的别解脱戒。从历史上看,并非完全不重视,但是没有非常强调,并不是像汉地专门学戒的律宗那样。

所以,各教派是有差别的。比如说藏地有很多讲别解脱的大德们,他们专门弘扬戒律的时候,对戒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如果直接讲密宗至高无上的见解,他们并不是忽略戒律,但在他们的修行中,也并没有像汉地律宗一样特别地强调。这也是为什么六祖在此处并未提及三学中戒学的原因。

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定慧一体,不是二:禅定和智慧其实是一体的,这两者并不是分开的两种本体。比如说《因明》中常说本体是无二无别的,还有一本体异反体等很多说法。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禅定是智慧的本体,智慧是禅定的作用。比如说水的本体是湿性,水的作用是滋润,所以,从本体上没有什么区分,但是如果从反体方面分,禅定是本体,它的妙用是智慧,这方面是有差别的。

其实这是讲的止观双运。天台宗智者大师专门作过《摩诃止观》,后来唐代的湛然大师对《摩诃止观》的观点也作了解释,比如说“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我们知道,止和观,观是智慧的意思,止就是禅定的意思。

密宗中,法王如意宝解释《直指心性》的时候说,人心本有的禅定,要认识它的本体,这两者融为一体时,才真正认识觉性。其实这是大圆满很高的境界,上师如意宝在有的道歌里说,本来这个境界不愿意给别人透露,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对他独自赐予的非常秘密的教言,但是这次不小心已经传出去了,有一个金刚歌里是这样讲的。

麦彭仁波切给上师如意宝特意赐予的教言和境界,是最了义的止观双运。就是心的本体自然安住,并不是不起心动念才叫安住,心或者说如来藏的本体,本来就有一种自然的禅定,这个禅定的本来面目,通过上师的窍诀已经认识了,这叫做智慧。

所以,在最究竟的开悟境界中,智慧和禅定没办法分,如果要分,那只是我们的分别妄念来分的,除此之外没有办法分。在这里六祖也说,禅定就是智慧的本体,智慧就是禅定的作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生起智慧的时候,禅定就在智慧中。当我的心认识它的本性时,实际上就是自然禅定安住在智慧中,就像火和火的热性一样没有办法分。

正在禅定时,智慧也在禅定中,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这里的“定”,不一定是指安住,很多人认为,两只眼睛一直闭着就叫禅定,其实不一定,这里的“定”,是心没有被外境所夺取的一种究竟的状态。

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

如果认识了以上所讲的止观双运、定慧双运的意义,才算是明白了释迦牟尼佛在大乘佛法里所宣讲的禅定和智慧同等一味的学说和思想,这是最高、最上、最妙的修行方法。因此,所有学道的人,你们不要信口开河地到处去说,先有禅定之后才有智慧。

我们平时不了义的说法是,先把心安定下来,当你的心安定下来的时候才可以认识本性,这是次第法门中讲的,不是顿悟法门。在顿悟者的眼里,这些都是歧途。渐悟者的说法有两种途径:一个是先有定,然后产生智慧;还有一个,先有智慧,然后产生定。

我们学大圆满的不同窍诀时,有些是从修行中寻找见解,有些是从见解中寻找修行,有两种途径,包括《七宝藏》中也是有两种。但是在这里,主要讲的是顿悟法门。六祖大师让我们千万不要到处说,先让心定下来,之后再观。

现在有很多人就是这样修吧,先安住,安住几天或几个月,这个过程不能产生分别念。尤其是很多修学小乘的地方,包括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现在都在提倡。

我们这里也是,很多人会说,到深山里,什么都不想,十五天中,把所有的分别念止息了之后,上师要给你讲一个窍诀,这就是智慧。但是按照六祖的顿悟法门来讲,不是先安住再生起智慧。

还有些人说,应该先开发闻思修行的智慧,认识万事万物的本体,学习因明和中观,将一切万物抉择完了以后,才把心定下来。这种方式也不合适。

因此不要认为,先产生智慧,再产生禅定,将两者各别分开,对顿悟法门者,确实不能分开,但我们是不是顿悟法门者,自己也要观察。

那么很多人会想:是不是我的闻思搞错了?我先安住寂止是不是搞错了?也不用这么担心,其实,透过大德们的语言而认识他们的密意很重要,闻思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能区别这些大德为什么这么说。所以,人与人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

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如果见到定慧分开,无论是先产生定还是先产生慧,只要定和慧所摄的法,有两相执著,如此,口中怎么样说如来的教言等,他的心里也没有得到佛陀最高的究竟密意——胜义谛的善法。

的确,无论从六祖的观点来讲,还是以无上大圆满的观点,所有暂时的次第法门都是歧途的原因也在这里。

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这种人可以说是“空有定慧”,慧学和定学,或者说智慧和禅定都没有用上,白白地修行了。

其实定慧本为一体,并不是先学一个再学一个,或者说定慧完全分开。大家要知道,定和慧,在密宗中也是这样讲的,在禅宗中最究竟的层面来讲,这两者也是不可分割的,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和慧无二无别。修行时,并不是先有禅定再觉悟,而是两者同时现前的。

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如果我们心里通达了定慧无二无别的境界,口中也说定和慧无二无别,这个时候,内外都一样了。外在的语言说定和慧是一体的,内在所了悟的境界,也是定和慧是不可分割的,这时候真正通达了如来的密意。

就如同《三主要道论》里所讲的那样,修到一定的境界时没有轮番,现和空同时证悟,这个时候已经圆满了究竟的见解,这就是如来的真正密意。

所以,我们用语言表述的时候,是戒定慧三学,或者先有定再有慧,但这是在次第根基的渐悟者面前,可以这么说。我相信,这一点六祖也是不会否认的,他不可能不知道,除了他以外,还有很多很多人,不是他那样的根基。如果和他一样,八个月闻思,八个月发心之后,我们也马上就开悟了。

但是,从他自己境界的角度,从弘扬禅宗顿悟思想的角度,他不得不这样说。确实像他那样的根基,不会有次第。禅宗中没有次第这一点,在后面的学习中你们也会有体悟,我之前也已经提了很多次,这次共同学习,在座的人不知道有没有这种感觉。

如果是密宗,不说很多续部,像《大圆满心性休息》的密宗部分、《大幻化网》的某些部分,还有《集密意续》的有些道理,对学过这些的人来讲,学《六祖坛经》特别容易,对每一个词、每一个道理,都会觉得非常容易,而且一定要用这种思想来解释。

否则,以前只看过净土三经一论,或者只是看过禅宗个别大德的语录,以这种方式来解释的时候,恐怕有些地方会有一些怀疑,认为无法解释。因此,显密共同学习非常重要,即使学显宗的人,想要完全明白显宗的道理,也应该了解密宗中非常深入、详细的解释。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一般来讲,在六祖的顿悟法门中,修行是通过自己的心观自己心的本体,这个时候自己完全开悟,依靠上师的少许教言,自己修行。

佛法也好,上师也好,只是将你领进佛门,除此之外,众生那么多,上师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单独指导。

今天是端午节假期,新来的人陆续进出,与我们平时的课堂纪律有点不同,你们坐不住也站不住。理解,你们从来没有听过佛法,不要说《六祖坛经》这样的深法,连佛法僧三宝可能都没有听过。

我刚才在大经堂门口看到几个人,他们拿着特别大的摄像机和照相机,拍这儿拍那儿,也可以,但在教室里老师讲课的时候不能走来走去。世间上幼儿园的教室、小学的教室都要遵守纪律呢。

把门关上吧,不然我的心也散乱了,虽然六祖说没有散乱,但是我有。至少要一个小时,你们能不能呆得住?一个小时内不能乱动,不能说话,也不能发信息,一直安住,这就叫做禅定和智慧无二无别,懂了没有?(众笑)

我刚才是想说,在认识心性方面,自己平时观心很重要。很多大德的证悟和境界,虽然与前世超胜的发愿和努力有关系,但最重要的,是即生中依靠自己的智慧、精进还有信心,这三种力量发挥出来的。

因此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要自己轻辱自己:像我这样的人绝对不行,像我这样业力深重、烦恼深重、分别念深重的人怎么会开悟?不能这么想。其实按照很多传承上师的教言和传记来看,如果去观自己的心,最容易通达它的本体。如果你认识了心的本性,那世间中的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如果你没有认识心的本体,表面上身体和语言怎么样修行、做善事,力量也不是很大。

当你的心快乐时,即使你处在多么恶劣的环境都没有问题;如果你的心不快乐,非常微小的问题,你也会特别痛苦,甚至会自杀。因此我们要调伏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堪能,需要佛教方面的窍诀,这一点很重要。所以,修行人“自悟修行,不在于诤”。

若诤先后,即同迷人:如果在理论上不断地争论,那就与世间迷惑的人别无二致了。

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若争是是非非、谁赢谁输、谁胜谁负等等,增长我执和法执,如此就根本不离《金刚经》中所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

那么六祖对争论,定义在什么样的范围上呢?就是禅宗以自己的修行为主,其他的是是非非并不关心。

现在有些修行人只内观自心,不论是修人身难得还是修无上密法,都着重修自己的心。其他方面,即使有智慧,他也不愿意去参与,这也是一种方法。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此处用了一个比喻。六祖说:善知识们,如果你们对禅定和智慧的道理不是很明白,还存有怀疑,我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智慧和禅定相当于灯和灯的光这两者。有灯就一定会有光,没有光的灯不具足灯的法相;如果没有灯就没有光,变成漆黑一片了。

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我们可以这么说,灯是光的本体,而光是灯的作用。我们前面不是讲了吗,慧和定之间本体和作用的差别,就是这样。

名虽有二,体本同一:虽然名称上灯和光可以分开,如太阳和太阳的光,菩提心和心所,无垢光尊者是这样比喻的。而且一些前辈的大德们把我们的心与心的妙用、庄严、游舞,也比喻成大海和大海的波浪、火和火的热性、灯和灯的光、彩虹和彩虹的颜色,等等,前辈大德们经常用到这些比喻,所以,虽然两者在名称上是分开的,但本体却是同一的。

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定和慧用本体和作用二者来认识,我觉得禅定和智慧也可以用灯和灯的光来比喻,或者说我们心的本性,与现在正在产生的各种妄念分别,也应该是一种觉性的妙用、智慧的妙用、觉悟的妙用,这一点也很重要。

我们不是经常说吗?今天我产生嗔恨心很苦恼,今天我产生贪欲之心非常痛苦,当然,我们没有认识它的本体时,的确它有它的危害性,在显现中,它肯定是让我们堕入痛苦的因。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认识了它,比如说我正在产生嗔恨心时,观察嗔恨心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就是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我们心的本体是什么样呢?就是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整个世界的本体,本来法界是什么样呢?也是如此。

我如果认识了它,就绝对不会对我有任何危害。所以,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轮回即涅槃,或者说不清净的地狱与清净的天堂无二无别,这些非常甚深的了义经典的密意,在这里可以体现。

这次讲《六祖坛经》,我基本上全是用大圆满的窍诀来讲了,也希望护法神多原谅、开许,我晚上回去以后也经常忏悔和供护法。好像讲的时候不得不讲出来,否则它的本意没有挖出来的感觉。我相信应该会开许吧!

一行三昧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禅定和智慧的本体之前已经叙述完了,下面讲一行三昧。

六祖大师对众人又宣讲道:善知识们,所谓的一行三昧(又称一相庄严三昧),在一切处。一切处指的是什么呢?于行、住、坐、卧一切行为中处于直心。

密宗中常提到直指心性,上师直接指点本来心性叫做直指心性。上师如意宝依靠麦彭仁波切的《直指心性》而开悟,我们很多学院常住的老道友都会明白,可能新来的人不一定。我曾翻译过也讲过《直指心性》,但是当时翻译得比较古,与现在很多经论的译法有点不同,《直指心性》,包括《大幻化网光明藏论》都译得比较古,后来《大幻化网》已经重新翻译了,《直指心性》还没有。这是当时法王特意开许的。

直心:是一种觉悟,是认识心之本体的心态。禅宗中的直心,在密法中叫觉性。密法里的觉性与禅宗里的直心,我觉得是相同的。

一行三昧:是指在一切行住坐卧的威仪中,处于一种觉悟的状态。一行三昧在《大宝积经》里也讲过:善男子善女子,先通达般若波罗蜜多,此人处于一行三昧中。一行三昧就是“如法界缘”,如理如法地缘法界的一种禅定。《大宝积经》中还说过,专心致志地称念佛名,等于见未来过去现在的一切佛,无量无边的功德以此而得到,这也叫做一行三昧。因此,在《大宝积经》中有不同说法,般若开悟的空性可以叫一行三昧,一心观佛也可以叫一行三昧。

现在世间的一些说法,说观上师瑜伽很好,为什么呢?因为你如果经常这样观想,可以培养你的想象力,想象力会很丰富。听到这些,我一直笑。

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净名经》:指《维摩诘经》。

直心是道场:我看了《维摩诘经》,光严童子去维摩诘居士处问疾那一段,有一句“直心是道场”。

直心是净土:《维摩诘经》的注疏中有,而《维摩诘经》的原文中还有“直心是菩萨净土”。

很多人认为:“我的心很正直、我为人很公正,我这个人很不错,所以不用学佛了,我的心就是道场、我的心就是净土。”其实我们还应该思维,表面上看来是没有谄诈的心叫做直心,但实际上直心是觉悟的心。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原文中有很多这类句子,你们方便的时候也可以看看。

直心是佛教的道场,也就是说我们有了认识空性的觉悟,这个地方就是道场。比如说读《金刚经》、了悟《金刚经》的地方,可以叫道场或佛塔。有了觉悟的心,这个地方可以称之为净土。

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真正在行住坐卧中认识心的本性时,可以称为一行三昧、直心道场。但是我们的心千万不能与真理背道而驰,歪曲事理,没有认识到心的本性,口头上说已经认识了,说直心是道场,只是口说一行三昧,自己的境界却根本没有达到直心。

这是很可怕的,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是这样。心根本没有到达这种境界,口口声声到处说直心是道场,菩提即是烦恼,佛即是我,众生即是佛,不需要积累资粮,佛祖留心间,酒肉穿肠过……因为自己喜欢吃肉,自己喜欢喝酒,很多人引用很多很多相似的语言为自己开脱,但却毁坏了佛教真正的本来意义,这是不行的。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

如果你真正有直心的境界,那么对一切法都无有任何执著。

是不是这样?很多人不是吧!你对吃饭也执著,对自己方方面面、里里外外的事情都会执著,但是口头上说得非常好听,这种修行人在末法时代比比皆是。真正做到直心是道场确实不容易,但是,也不能因为你自己没有到达这种境界就去否认。

现在一些非佛教徒看我们修行人,经常觉得很可怜,觉得我们生活上无以为继,好像有一种轻视的态度。这一点我也非常理解,我有时候对不学佛的人、没有佛教境界的人,也有一种傲慢心,觉得这些人很可怜,对生活那么执著,每天忙忙碌碌。人生几十年,连无常的道理都不懂,到死还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做些什么,连自己的后世到底存不存在都不知道,连一切万法是空性的简单道理都不懂。正所谓,米拉日巴看不修行的人可怜,不修行的人看米拉日巴也可怜,这两者也需要一个共同的平衡点。

如果没有直心,却经常口口声声说大话确实不好,包括我们修行人中也要注意。法王的传承弟子中,的确在这方面说大话的人比较少,甚至过于谦虚,但过于谦虚也没有必要。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一些迷惑的人,内心中没有通达,执著法相,也执著一行三昧。直接会说:坐禅的时候,身体不能动,心也不能起任何妄念,这样就是一行三昧。如果你真的是这样理解并告诉别人,就与无情法一样没有差别了,是障碍修行的因缘。

其实很多坐禅的人没有好好学习,如果很好地学习《六祖坛经》,不会没有感应,会去除道障。如果你坐禅的时候身体完全不动,心也什么都不想,认为这就是一行三昧,就是禅宗中最究竟的观点,那么前辈大德们都会赞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这里,是将此种行为比喻成无情法;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里,将此比喻成大海里面扔石头,因为没有任何胜观的明分;有些大德用动物作比喻,比如说雪猪子等等。但这是修行中的一种障碍。

如果你什么都不想,不一定属于真正的禅定,即使属于一个世间的禅定,可能只会转生到无色界、识无边处、空无边处、非非想天,等等,在这些世界里,八万年中,什么都不想。甚至海边的有些石头也是有生命的,专业人员做过实验,他们觉得它是有感受的。如果我们没有修对,很有可能变成这样。所以,这不会成为修行的正缘,是道障。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六祖继续说:善知识们,你们应该懂得,所谓真正的道,心必须要畅通。

密法里专门讲通彻无碍、通彻觉性,赤裸裸的觉性,没有任何的阻碍。当你产生任何善、恶的分别念,或者在睡眠、醒觉的状态,一切时都认识它的本性,在觉悟明空无二的状态中,不会有担心。一般初学者特别害怕产生分别念,分别念一个接着一个,特别痛苦。有些人刚刚学佛,想让心稍微安住,又没办法安住下来,“你怎么又产生分别念,你不要再产生分别念,不然我要杀了你。”这样自言自语,然后用拳头来打自己,这也无济于事。要清楚六祖的最高法门,是心要完全通彻,没有任何阻碍,这样就不会塞车,不会被分别念挡住或者卡住。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没有住于任何一法,一切都是觉性、光明和道的妙用。当然,这种境界,我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不过,我们通达这个道理也很重要,我们知道前面有这么一条广阔的路,只不过自己距这条路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通达法理非常有意义。

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如果心住于法,这叫做作茧自缚,自己把自己卡住了。

如前所说,单是身体不动,不一定是最高的境界,“参禅不在腿,念佛不在嘴”,我们前面也已经讲过。虽然这样坐威仪上很好,但是整天都是讲坐势和空谈而不去修心,不是很重要。

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如果我们经常说,身体如如不动、心如如不动,这就是真正的一行三昧的话,那么当年舍利弗在林中坐禅的时候,维摩诘居士为什么要呵斥他呢?

我们知道,《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显现生病的时候,佛陀分别派十大弟子都去那边问疾。从舍利弗问到最后的文殊菩萨才能去,其他每个人都有一个渊源不能去。问到舍利弗的时候,佛陀让他代表自己到维摩诘居士那里去,他说不敢去,为什么不敢去呢?以前舍利弗在林中坐禅的时候,维摩诘居士对他说:身体跏趺坐,令心安住,这不是禅定。真正的禅定,是心离开一切的执著相,是身体离开一切形相,真正的禅定,是心不住于内外,是不舍弃烦恼而直入涅槃……维摩诘居士是从很高的境界来给他宣讲,因为舍利子是以小乘止观的修行方式来坐禅的。当时专门讲了这样的缘起。

这里六祖为什么引用它呢?如果身心如如不动是究竟的观点,那么当时舍利弗也不会受到维摩诘居士的呵斥了。所以,我们以后在弘扬禅宗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强调只要心安住下来就可以。当然,对于初学者,先将身心安住下来,这是一个过程。大学生参加夏令营或冬令营的时候,会让他们跏趺坐,把心安住下来,因为他们是初学者,不用担心与禅宗的最高境界相违。有些人分别妄念特别重,在短暂的时间中让他什么都不要想,他也根本做不到,心就像野马,从来没有驯服过。这种情况,不可能有禅宗最高的境界,所以,我们让他暂时坐毗卢七法,这没有什么不合理,你不能把它当做是最高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此处讲的是禅宗最高的境界。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善知识,有人要求大家坐禅,观自己的心,观静、安住、不动、不起,所有的分别念都要放下来。但是有些迷惑、少智、愚痴的人,他们不懂,还把它当作修行来摄持,执著越来越深,最后得了癫狂的病,非常危险。这么多人互相传播这种禅法,是极大的错误。

藏汉很多地方就像这里所说的那样,坐的时候,眼睛不要动,心也不要动,把心安住下来,就是最高、最好的境界。

包括有些气功,把佛教的道理断章取义地拿出来一部分,说是他们自己的功法:呼吸的时候该如何,眼睛不能看外境,心要静下来,不要执著……有些人就这样乱指挥,一传十十传百,其实这是大错误。禅宗经常讲:“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所以这很危险。最究竟的修行,不能让大家都安住在这样的境界,这并不合理,因为禅宗弘扬的是什么呢?没有执著的最高法要,这样的法要中,连普通善行都不需要去做。

汉地有一本书,叫《佛祖历代通载》,里面讲述了一位弘扬顿教的大德——阇夜多尊者,他曾专门在各大城市里弘扬顿教法门。还有一位尊者叫做遍行尊者,他每天持头陀行、日中一食、六时礼佛,非常精进,有许许多多的弟子。阇夜多尊者看到遍行尊者的弟子们在外相上非常认真,但是内心中在止观双运方面并没有成就。他就问这些弟子们:“你们的上师有怎样的成就?”他们答:“我们的上师那么精进,离佛不远。”他说:“你们的上师离佛很远,以这种方式修行,多生累劫也不会成就。”弟众很不高兴,问他:“那你觉得什么才是成就法?”他回答说:“我不礼佛,也不轻视佛;我没有知足的心,也没有贪欲的心;没有日中一食的行为,也没有过多杂食……”他讲了一些中道的参禅法门。

这些话,遍行尊者也听到了。他问遍行尊者:“我这样说,你是不是不高兴?”遍行尊者说:“我没有不高兴,本来七个劫之前,我通过修行即将获得二果,我的上师也说我就要获得二果,但后来有一位光明菩萨来到我们的世界,我年老,依靠拐杖向他顶礼,当我顶礼的时候,我的拐杖倚在墙壁的佛像上,另外,我拿着拐杖在上师面前,有不恭敬的心。以傲慢和不敬这两个原因,上师说我已经失去了得二果的机会。

从此之后我在这么多的生世中,别人对我的恶言恶语,我都当作耳边风般不去执著,但今天您给我们传授了如此甚深的像甘露般的教言,我怎么会对您心生不满呢!不可能,我非常欢喜。”后来他通达了此顿悟法门,阇夜多尊者也把法脉传授予他。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要看出,对不同法门,要有宽容的心。我们自己是修密法的,不能认为不修密法的人全部都不如法;我们自己是修禅宗的,不能认为除了禅宗以外,所有的观点都不合理。但是也有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很多行为上的修法与内心中最高的般若法门之间,有一定的差别。般若中的不二法门,在《摩诃止观》中讲得特别细致,不二法门与大圆满有相似之处。显宗中最高、最深的经是《维摩诘经》,为什么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中经常引用此经的教证,有一定的原因。实际上,显宗的究竟观点与密宗的观点并无差别,只不过以前很少有人做对比。

现在佛教群体中有这么多的知识分子,我希望你们把每一堂课当作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堂课,虽然我讲者很低劣,但是我所讲的法应该是很殊胜的。麦彭仁波切有一个《老狗吐金》的教言,像老狗一样的传讲者,但口中说出来的法,可能像金子一样有智慧和价值。

对此,我们每个人都值得记住。为什么呢?禅宗与密宗的经典完全融合一体,而且自己也懂得了哪些是最深的法、哪些是一般的法,其实也不是法的问题,而是根基的问题,只是表达的方式上,法是有差别的。虽说法无高下,表达的内容最终都是殊途同归,但暂时的方式上完全不同。比如说显宗中般若波罗蜜多里所讲的、大圆满所讲的、禅宗所讲的,道理上没有什么差别,但表达的方式上肯定有差别。

我们修行人的根基也有差别。所以,我们要会分析。就像现在是商业时代,市场里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对产品不了解的人,比如藏地的一个牧民到市场去,他根本不会分析,可能会买一大堆假冒伪劣产品,把它们当作珍宝。所以我们要会辨别:噢,这个过期了没有、这个是中国造的、这个是美国造的、这个是德国造的,可能德国造的质量好一点,因为某某原因……稍微会辨别,才能买到好的商品。

所以,我们以后选择法也好,自己修行也好,给别人推荐也好,一定要有一点智慧。否则,凡是遇到一个法就要去修,别人说什么你都要去听,对各种广告宣传,全部认为是真的,其实不一定,它的背后、它的暗处,有不同的炒作者。法本身来讲是非常好的,但是弘法者或传法的人,有些在利用法。这个时代,有些人自己为了获取财富和名声等目的,经常在法上包装,“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比比皆是,一定要注意。

如果我们自己会在这些问题上做分析,就不会上当,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取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