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39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十九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什么是“一相三昧”?什么是“一行三昧”?

2、“七佛为始”中的七佛是哪七位佛?

3、对于六祖圆寂之后的事,他作了哪两方面的授记?

【修行类】

1、今后法师们应该着重培养哪方面的僧才?

【生活类】

1、为什么无论是为他人传讲佛法,还是听受佛法,都要圆满传承,谈谈你的理解。

该说的都说了

下面讲《六祖坛经》,我们今天讲六祖大师弘法利生接近圆满这方面的内容。这次我们学习《六祖坛经》,因为我没有得过真实的传承,有很多方面不懂。不过,从六祖大师证悟以后开始弘法利生,到中间的修行,到最后整个事业的圆满,都是用佛法来饶益有情,同时也讲了如何依止善知识的道理。因此,从六祖大师一生的经历和教言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自身在求法、依止上师、利益众生上该如何去做,以及上师圆寂之后,自己的责任、佛法的传承等方面,我们也该有所了知。从我个人而言,在讲述《六祖坛经》的过程中,需要说的有些话,我以直接、间接或者旁敲侧击的方式已经给大家说了。

也许很多人当场就发现了一些事情,也许不一定当场发现,将来在光盘、讲记中,还有平时我与很多佛教徒的交流中会发现。我将传承的交付等很多的道理,这次趁这个机会,以直接、间接、明显、不明显的方式给大家宣讲了。所以,虽然我讲得不好,但是我自己觉得,该说的有些话在这里宣说非常方便,也算是给大家有一个交代。

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之前讲到禅宗的五大传承,今天接着讲: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

六祖大师再三给弟众们说:“诸位善知识,你们每个人应该先清净自己的意乐,你要听法,开头、中间、最后,心都需要清净。你的心清净、专注之后,我才可以说法。”

《前行》中也讲了三种过患、六种垢染、五种不持等,闻法的时候,有很多清净、洗涤自心的方法。后面的教言,你的心清净、专注之后,才可以告诉你。

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如果你想获得佛陀的一切种智,就必须要通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下面会讲什么是“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这两个三昧很重要,因为由定生慧,有了禅定之后才能生起佛陀的智慧、菩萨的智慧。甚至世间的智慧也需要心静下来才可以,比如说考一个大学,也是心静下来时才有机会,现在有些道友,心里面除了利益众生的发心以外,没有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贪嗔痴念头,完全是心很清净的状态,这时,就有机会产生闻思修行的智慧。如果你整天都生贪爱或者嗔恨心,以及整天都想着世间的事情,是不可能产生智慧的,智慧会生长在非常清净、肥沃的心地里。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什么是一相三昧呢?不管是对一切法、一切事,不执著此相、彼相。也就是说,虽然有显现的相,但是你不会对不悦意的对境,产生极大的嗔恨心、憎恨心,对悦意的对境产生热爱心。既然没有憎爱,也不可能有对好的取和对不好的舍,也不念对自己有利的饶益之行,对自己无利的毁坏之事,一切都处于一种安乐、闲散、平静、宁静的状态中,什么事情都是随缘去做,没有任何攀缘、执著、取舍,一切都非常悠然、自在、洒脱。

一般禅宗的很多修行者,遇到世间中任何贪嗔痴的事情时,不像我们一样,特别执著相,只要一执著相,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极大的嗔恨或爱心,产生了这样的心,就会在自己的行为上、语言上进行取舍、破立等等,进而会引发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入了一相三昧就不会有这些,这是第一个,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第二个讲的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什么呢?于一切学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状态中,在所有的行住坐卧四大威仪中,保持一颗特别纯真、清净、直接的心,并没有耽著、增益、取舍,而这般如如不动的心的道场,可以真正称为净土。

心净国土净,是《维摩诘经》中讲的。

于行住坐卧中能表示一种禅的状态,我们大圆满是行住坐卧中保持一种觉悟的状态,这就叫做一行三昧,你无需非要坐在一个寂静的地方,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都不忘却,这并不是人人都做得到,最初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当你达到一定的境界,你在不同的场合中都可以。

佛教徒不一定全部都是一缘专注者,现在个别地方的佛教徒太形象化了,没有真正的深入教义、经藏,只是做一些慈善等形象的善事而已;有些好像又太宁静了,就像在山里修小乘的老和尚一样。现在居士也是什么都不管,非常专注,当然,如果你一生这样专注,我也赞叹,但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暂时性的。

所以,对弘法利生和自己修行有利的机会不能放弃,这一点与我们的教育有一定的关系。有些法师和堪布、堪姆,他们引导人的方法完全只是一缘专注,只要闻思修行就可以,除了闻思修行以外什么都没有任何意义,只要离开了这种形式,全部都一概否认,我觉得也没有必要。每个众生的根基不同,法门不同,行为也不同,正因为这样,释迦牟尼佛转了三次F轮,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

因此,我们作为佛教徒,不要像西医一样,看眼睛的专家看不懂耳朵,看耳朵的专家看不懂鼻子,每个专家太细了,如此一来,稍微需要变通就无计可施。如果要检查一个人的身体,可能一百个医生都不行,因为看外科的对内科不行,看内科的对外科也不行,比如说只是内脏方面就有很多专家。

佛教徒在个别地方专修密法、专修净土也可以,但有些事情是可以变通的,因此法师们在教育僧才的过程中,与培养的方式确实有一定的关系。在很长时间中,你最后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是不是真正对佛法、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觉得我们佛教生存在这个世间,需要对社会有一点影响的人,先用身教,再用言教,如果你这些都没有,单是口头上说得特别好,可能谁都不会承认的。因此,佛教徒要去做,怎么样做呢?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身心来做,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一行三昧”比较差,所有人一辈子都只念“嗡玛尼巴美吽”恐怕是不行的,我们的社会有各种各样的人,要度化这些人,各方面的人才都需要。

而且我们佛教徒也并不是天天只吃别人的供养才可以,我前两天看我们这里很多道友比较能干,自己打扫、自己做事,我心里很高兴,为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喇荣山沟里的僧团有这么多人,如果天天都只知道张着嘴巴吃饭,自己不动,恐怕是不行的。别人一次、两次喂你可以,天天都指望别人,我们这么多人,会成为社会的负担。不仅仅是我们学院的僧团这样,现在很多居士也是这样,对家庭、社会以及周围的人,应该要去帮助。比如说去帮助很多孩子,去社会上把佛教的幸福观传递给很多人,这样逐渐会对别人有影响,我们的理念要逐渐传到社会中。

希望我们的法师们以后在培养人才时,应该从一点一滴培养,所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智慧,包括身体也需要锻炼,怎样锻炼呢?并不是天天让你们做广播体操,但你们有时要运动一下,不要太懒惰、太懈怠,否则佛教徒到最后不一定被社会认可,如果社会不认可,我们所传达的理念也会受到一定的障碍和限制。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如果人具足了上面所讲到的这两种三昧,相当于在地上种下种子,种子又逐渐成长,慢慢成熟,成熟之后实现果实。实际上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也是同样的。

要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具足这些功德,一定要先给他种下这样的种子。其实教育很重要,世间中也是一样,一个老师,他有什么样的言行举止,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如此,现在很多大学生,他的老师经常强调什么,他就变成怎样。比如老师经常特别驳斥传统文化,他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一个个也全都驳斥传统文化,如果一个人对西方文化非常赞叹,很有兴趣,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点点滴滴地去学。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

祖师说:“我今天给你们说法,相当于及时、应时的雨水普润大地。种了种子马上就会生长,尤其是在春天,你种下花种子也好,树种子也好,都会慢慢长起来。同理,你们每一个人都具有很好的佛田,通过传法来滋润自相续中佛的种子,佛种遇到了佛法,你们相续中佛性的种子也会逐渐成熟。”

其实所谓的灌顶,也有灌溉、洗涤、遣除、滋润等很多意思,传法也是这样,六祖给大家说法,大家相续中善的种子被滋润,也会发芽、生长,有这个作用。

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六祖说:“通过我的传授,大家一定会获得菩提,按照我的教言去依教奉行,一定会获得妙果,获得成就。”

下面他把以上所讲的内容,用偈颂的方式来传授。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心比喻成地,含有善的种子,通过传授佛法的雨水,来起到外缘的作用,苗芽逐渐成长,慢慢开花结果,顿悟的花已然现前,菩提的果自然而然成长。

我们作为凡夫,相当于从来没有开垦的荒凉之地一样,如果没有善知识的雨水浇灌或滋润,无论过了多少劫,善的种子也不可能自己逐渐成熟。我们人生中真正的顿悟、开悟,很需要善知识的点化,要开花结果,需要佛法雨露的滋润。

为什么历代的上师们特别感激自己传承的大恩上师们,在漫长的轮回时日中,如果没有遇到他们,没有他们的智慧开示,虽然我们有如来藏的种子,但善的种子是以隐藏或者潜伏的方式存在,一直没办法被开发。我们有缘者,在人生中遇到、闻到佛法,是非常荣幸的,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如果我们遇到了一些世间的珍宝、地位、财富,那时觉得自己特别有福报,很幸运,而遇到了佛法或者闻思修行的机会,都不一定那么珍惜。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

六祖大师把这个偈颂说完以后,又继续说:我的法始终都是顿悟法,它是无二的,无有能取所取,没有实有能取分别、假有能取分别,趋入所取分别、舍弃所取分别,所以都是清净的。法是无二,执著它、缘它的心也是无二的,既然对境的法和有境的心都无二,那所修持的道必定是清净的,没有任何相。

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汝等慎勿观静:你们这些弟众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始终认为只有寂静才是真正的修行。现在很多禅宗的行人认为,只要心静下来,这就是禅宗的境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禅宗的境界在行住坐卧中都可以,甚至在任何场合和状态中都可以。所以,你们不要认为,所谓的禅宗境界,一直定住在一个静上面、安住方面,安住时才认为自己有修行境界,并非如此。

及空其心:同时也不要认为,自己的心专注在一个单空方面,认为什么都没有就是真正的境界。其实这些话语中,对禅宗修行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障碍和违品,讲得非常清楚。

此心本净,无可取舍:我们要专注什么呢?就是自己的心本来都是清净的。无上密法里面也讲,心是本来清净的,心的本来清净,我们通过上师指点之后会认识,当真正认识的时候,没有什么取的,也没有什么舍的,本来如此,并不是因为今天认识了才产生了一个新的境界,而是本来就是如此。

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如果这样的境界,自己努力去达到,那么将来的前途会光明,因此我们对一切的后得,“随缘好去”。我们自己入定、证悟时,完全是舍弃一切的境界,然后在出定、后得的生活中,都是随缘,都是无有执著、无有贪嗔的状态中随缘而去,这就是禅宗真正的修行。

六祖在这里,给大家再三讲了很多修行者如何转为道用的方法,这方面我觉得与密宗的很多传承上师的教言,尤其是莲花生大士的教言,非常相似。

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这时,他的弟子们作礼而退。

汉地以前也是这样,来的时候给师父顶礼,离开的时候也是“作礼而退”。

叶落归根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到了七月八号时,大师忽然叫门人来说:“我现在想很快回到新州,你们一定要尽快给我准备船只。”

新州:准备建塔的国恩寺那里。

舟楫:船只,“楫”是船桨。当时从曹溪过去要靠水路,所以需提前准备好。

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当时在座的大众很恳切地让大师继续留下来,在这里长久住世。因为他们看到大师很多的语言、行为都表示要离开了,包括前面也说了,八月份就要离开。他们不想让大师走,一定要他留在这里。

但是大师不肯,说以前的一切佛陀出世,为了显示无常的道理,也是在人们面前示现涅槃,有来必定会去,有生必定会死,这是自然的法尔理,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所以,这如梦如幻般的身体,归于一处必定有意义。

他有他的去处,他有他的准备,这时弟子们怎么挽留也无计可施。其实所谓的上师真正要离开的时候,就与无垢光尊者所讲的一样,无论是印度的尊者们、藏地的尊者们,还是汉地的高僧大德,上师和弟子之间各方面的因缘结束时,你再挽留也没有办法,因为作为一个大师,他会想到自己的精进修行和将来的弘法利生,他有一定的人生规划,不可能永远都是用一种形式来完结。有些上师可能以讲经说法来度过自己的人生,有些可能会分好几个不同的阶段。六祖大师当时准备圆寂,弟众们怎样想挽留都没有办法,他说,“我有我的去处,我有我的目标。”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此时弟子们说:“既然祖师一直不肯留在我们这里,那祖师走了以后早晚都应该回来的。”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当时他们为了创造缘起,“您即使要离开,早晚肯定要回来”;还有一个比较隐藏的意思,“祖师您离开以后,将来您的化身、您的转世活佛什么时候会回来!”应该也有这样的意思。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叶落归根:世间的一个比喻,落叶归根,树叶掉下来以后又归到根上面。六祖的家乡在新州,如同落叶要归根,他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故乡。很多大德都是这样,有些是在其他地方圆寂,有些会选择在当地离开世间,从前辈大德们的传记看,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来时无口:之前问他早晚什么时候回来,但来的时间没有什么定准,看缘分,因此六祖当时没有说,他即生中什么时候回来,也不可能说,他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来过。那么他的转世会不会像藏地的活佛一样,过了几天之后就回来了,也不是,他也没有说。

有些大德会有预言,像以前六世达赖,他在情歌里说,白色的仙鹤,到理塘转转就回来,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中的意义,后来才知道,第七世是从理塘转世。但是这里没有很明确的答案,没有说他后来怎么回来。其实弟子该问的很多事情也问得很好,有些弟子可能对上师没有信心,该问的没有问到,有些弟子对上师特别害怕。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对上师不能特别害怕,否则该问的有些事情一直没法问到,上师如意宝说,他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每次遇到上师都非常紧张,最后离开上师之后,心里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是这些弟子,该问的事情很多都问了。

法藏传付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弟子又问,像人们眼目一样的宝藏,这个法藏,您要传给什么人?现在您要离开,第七祖到底是谁?即使没有七祖,这个传承的弟子们到底是谁?以法海为主的十大弟子,他们不是一直在等着吗,是传给谁呢?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我觉得六祖回答得非常好:只要修道者有一定的境界,他已经得到了我的传承,不需要一个一个地宣布,“我传给他”。没有分别心和执著心的人,我所传授的这些道理,他都已经精通了。

其实六祖最后的传法,我觉得与法王如意宝非常相同,法王如意宝圆寂时直到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法王把法脉传给这个人了,传给那个人了,众说纷纭。当然,法王在世时对个别的大德或上师,有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赞叹,这方面倒是有,但真正的传授者并没有指定是哪一个,因为佛法的传承是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像禅宗六祖以上,都是独传下来的,像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以上,按照宁玛巴的大圆满,也是直接传承下来,但后来比较广传,后来也有很多成就者,而这些成就者,并没有说他是哪一代、哪一个祖师。当时六祖的传授方法,“有道者得,无心者通”,这与法王如意宝的传授方法非常相似。

在座的很多法师、堪布、堪姆,将来你们有些人肯定在弘法利生事业上非常有贡献,即使有些现在是默默无闻的。包括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很多默默无闻的弟子,现在有些是对众生非常有利的法师。一个上师在世时,他的很多弟子,将来的弘法利生事业很难预测。

但在此处,祖师已经以间接的方式说了,谁得到了他相续中的智慧和悲心,将来他就是传人,不用再说其他了;如果他没有得到祖师相续中的智悲力,那怎么样对他赞叹、宣扬,后来他非但不是真正的传人,反而可能对这个教法有害。“有道者得,无心者通”,这就是六祖的交付方式。

我希望在座的道友,将来你们培养有缘弟子,自己要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不要特意指定某个人,然后说“他是我的继承人……”。当时觉得他很不错,过一段时间,如果这个人变了,甚至对佛法有害的话,可能其他人对这个上师也产生怀疑。所以,我认为六祖的“有道者得”的交付方式很好,不管怎么样,将来有道者去传授,人们也会逐渐认可。

第一个授记

又问:“后莫有难否?”

以后禅宗教法或六祖的事业,有没有一些灾难等等。他们又问了这个问题。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这时,祖师说:我灭度五六年以后,会有一个人来砍我的头。

其实肉身很重要,但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过,存放他的肉身,他不答应,甚至修遗塔也不允许,他经常讲《大圆满前行》里的公案,用外道本师的骨灰做的遗塔,后人做任何善事时,外道本师的身上都会降下燃烧的铁雨,感受无量的痛苦。所以,上师如意宝、托嘎如意宝等,都不太赞叹修遗塔。

听吾记曰:六祖在圆寂五六年以后,有人会砍他遗体的头,这时,他做了比较不明显的授记。莲花生大士的授记也不是很直接、明显,只不过说一些名字和时间而已。

头上养亲:“头”指的是六祖肉身的头,“上”指的是恭敬,有些大德这样解释,可能是这样解释吧,我不是特别懂。“养亲”,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供养。意思是说:我离开以后,我肉身的头,有些人以恭敬心想要供养。

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当时高丽国有一个叫做金大悲的人,他很想把六祖的头偷来,拿到高丽国(韩国或是朝鲜,当时可能还没有分)去供养,他找了一个叫做张净满的人去偷,此人为了养家糊口,收了二十千钱,即是“口里须餐”。为了钱,为了食物,为了养家糊口,张净满来砍六祖的头,这就叫“遇满之难”,“遇”是遇到,“满”是净满。六祖的弟子们根据六祖的授记,各方面注意,后来已经发现了盗贼。那时有两个长官,一个姓杨,一个姓柳,一个是县长,一个是法院院长,这个盗贼张净满,本来是可以判死刑的,但是后来他们把他放了。

后来人们都觉得,六祖确实有授记未来的智慧,五六年之后所发生的事情,他在弟子问他的时候,提前就已经说了。六祖的肉身,在“文革”期间也遇到劫难,包括习仲勋的传记中,也说保护过,有很多说法,现在网上也有很多在“文革”期间保护六祖肉身的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些也许是真实的,不管怎么样,至今为止肉身一直存在。

我以前也想过,我死了以后很想保留肉身,虽然传承上师不是很愿意这样,但是我不知道再过多少年死了以后,如果能放生,留着也是很好的,我以前很多次这样想过。按照法王如意宝的教言,留下身体可能对自己不利,但是如果将来很多人能放生,能起到一些利益众生的事,身体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可能对自己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六祖的肉身,我曾经去朝拜过,当时我也看了各种历史记载,有些说他的内脏已经被后人偷走了,众说不一。不管怎么样,关于处理肉身这件事,我不是活佛,你们不要传来传去,但是将来的事情,也可以提前设想。

第二个授记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第二个授记是这样的,他说:“我离开世间七十年之后,有两位菩萨从东方来,一个是出家人,一个是在家人,他们弘扬禅宗的法门,建立我的宗旨,同时他们会复修寺院,弘扬传承法脉。”

这两位一个是在家,一个是出家,对此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出家的是黄檗禅师,在家的是唐代时非常有名的裴休。好像从年龄上看,他们似乎比较适合。还有一种说法,有的说:出家的是马祖道一禅师,在家的是唐代时特别有名的庞蕴居士。他一家人都成就了,成就时有不同的境界,一个说修行很难,一个说修行特别容易,女儿说修行既不难也不容易,有三个偈颂,是三个不同的教义。对不同的众生,有些很难,有些很容易,有些不难不易,有不同的说法。这是六祖圆寂七十年,他对禅宗法门弘扬者的授记。

法脉传承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

后来弟子们不断地问,不知道从佛陀出世以来,一直到现在六祖之间,禅宗法门代代相传,传了几代,大师能不能给我们开示?

当时六祖大师对他们说,古佛来到这个世界,到现在已无有数量,无量无边,因此我们现在要算,很难算得清楚。

因为佛教的真理是世间万物的真理,最初的佛直到现在,有无数佛传授过,所以,我们一个一个算有一定的困难。

今以七佛为始。

我们经常讲七佛,现在我们的教法,很多都是七佛传下来的。

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

我们现在是贤劫,前面的劫叫做庄严劫,其实庄严劫也有一千位佛出世,一千位佛的最后三佛,也就是第九百九十八、九百九十九和一千,这三位佛分别是毗婆尸佛(又名维卫佛、胜观佛)、尸弃佛、毗舍浮佛(即一切自在佛),这三位如来都是前劫的。

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现在的贤劫中,是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第七佛。

在贤劫中有四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佛,还有九百九十六尊佛要出世,法王如意宝的《愿海精髓》里也已经讲了,从佛的传承来讲是这么多。

我想下一堂课就结束本经,传承的尊者,本来我如果一个一个讲也稍微有一点讲的,但我觉得你们自己看一些讲义、注释就可以了,我们大家一起看一下这些传承大德的名字。

“释迦文佛首传

首先是释迦文佛。禅宗的法门,释迦文佛前面有六位佛。我们讲大圆满的传承时,也会讲很多如来。

第一、摩诃迦叶尊者

传承尊者中,第一代是摩诃迦叶尊者,在鸡足山入定,“拈花微笑”的公案中经常讲的那位。

第二、阿难尊者

多闻第一,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阿难尊者。

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商那和修尊者也叫自然衣,他是穿着衣服降生的,后来他出家时,衣服就变成了袈裟,是非常了不起的尊者。

第四、优波毱多尊者

优波毱多尊者是我们经常说的大护,他产生恶的念头,就放一粒黑色的石子,好的念头放白色的石子,过了七天之后,全部都变成白色了。

我们过了七天之后,全部变成黑色也不知道,有些人说:我现在修行越来越不好。

第五、提多迦尊者

第六、弥遮迦尊者

第七、婆须蜜多尊者

第八、佛驮难提尊者

第九、伏驮蜜多尊者

第十、脇尊者

第五位叫提多迦尊者;第六位叫弥遮迦尊者;第七位叫婆须蜜多尊者,他也叫做世友,《大毗婆沙论》的作者;第八是佛驮难提尊者;第九是伏驮蜜多尊者;第十是脇尊者,他在母胎里六十年,出生的时候头发和胡子都白了。

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

第十二、马鸣大士

第十一位是富那夜奢尊者。

第十二位是马鸣大士,他以前是外道,后来他讲经说法时牛马这些动物也在听,也非常感动而起信心,所以叫马鸣论师。现在有很多马鸣菩萨的论典,汉地有,藏地也有。

第十三、迦毗摩罗尊者

第十四、龙树大士

第十三位是迦毗摩罗尊者;第十四位是龙树大士。

他们有些是尊者,有些是大士,就像我们这里也分法师、堪布、堪姆那样,分得有点清楚。龙树和马鸣,中观学得比较好,因此称大士,不叫尊者。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不叫尊者呢!

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

第十六、罗睺罗多尊者

第十七、僧伽难提尊者

第十五是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位是罗睺罗多尊者;第十七位是僧伽难提尊者。祖师曾问僧伽难提尊者:寺院里有风吹铃声,到底这是风的声音还是铃的声音?他回答说:不是铃的声音,也不是风的声音,是心的声音,后来开悟。

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

第十九、鸠摩罗多尊者

第二十、阇耶多尊者

第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

第二十二、摩拏罗尊者

第二十三、鹤勒那尊者

第二十四、师子尊者

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

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

第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

这些尊者都有公案,你们若有兴趣,自己看就可以了,我暂且不讲。

第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

第二十九、慧可大师

第三十、僧璨大师

第三十一、道信大师

第三十二、弘忍大师

惠能是为三十三祖。

第二十八位,菩提达摩尊者,汉地的禅宗,他算是第一祖;第二十九位,慧可大师,他是第二祖;传承至第三十,是僧璨大师,此处称他大师,前面的叫大士,达摩祖师叫尊者,其他的都叫大师;第三十一位是道信大师;第三十二是弘忍大师;从印度传承下来,惠能是第三十三祖。

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六祖说,以上讲了整个禅宗的传承,从这些祖师们流传到现在,到了我惠能,从印度传承来看,是第三十三祖,从汉地来论,是第六祖。你们以后也要把这个法脉代代地传下去,千万不要贻误,也不要断灭。

现在很多法脉的传承并没有受到重视,不过汉地禅宗很重视传承。其实我们藏地也对传承非常重视,如果没有传承,一般来讲只能叫辅导,一起看、一起学,但真正的传法不能成。因此我这次讲《六祖坛经》,是给大家辅导,称不上是给大家传讲,因为《坛经》的传承我没有。

我以后特别希望,你所传的法,一定要有传承,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现在很多法师已经接受了藏传佛教的传承,比如说要传《中观根本慧论》,至少自己要先有传承,你要传授哪一部戒律,至少也是在别人面前得个传承。传承有两种,一个是念诵的传承,一个是讲授的传承。其实我们要给别人讲一部法,最好之前在法师面前听过这部法的讲授,这样才真正有资格给别人讲,只是听个念诵的传承,勉强可以,但不是很完美和圆满。因此从现在开始,大家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不要觉得很随意,怎么样都可以,而是该严格的时候严格,该严密的时候严密。

传承的问题上面,现在汉地禅宗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的,我那天看到个别法师的介绍中,写的是某某宗的第几代法师,但真的是这样传下来的还是其他什么,不是特别清楚,有些可能是自称的,这种汉地存在,不要说禅宗的传承,连某部法基本的传承都没有的人,也自称自己是某某宗第几代。我们藏地现在也有个别人自认为自己是转世活佛,与这种说法比较相同,都不是很好。

但真正佛法的传授,希望大家以后一定要很认真地对待。比如说你要得什么课的传承,哪怕是听一节课,在藏传佛教中,一定要把这一节课从头至尾地听完,如果没有听完,这个传承便不圆满。

《六祖坛经》我从开始传讲到现在,已经讲了好几次我没有真正的传承。但我是对古文不是特别懂,对佛教也不太懂,刚刚接触汉传佛教的时候,就自学过此经,觉得勉强能解释下来,我想以后有因缘就与大家一起学习。这次我本来想自己看一遍,但自己看往往容易中断,因此就把你们作为对境学了一遍,这样不太好,但是一方面是自己学习,一方面也算是我们共同学习。

我原想《现观庄严论》太深了,期间跟大家一起放松一下,但结果《六祖坛经》的有些词也比较难,我怎么看也看不懂,讲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错误,但也问题不大,因为我也看了汉地古代和现代的一些讲义。其实与密宗的道理结合起来讲,可能也有一些新的认识,将来你们看时,也许会出现还是讲出了一些道理。不管怎样,以上我们讲了六祖的整个传承,下一堂课六祖就要圆寂了,下一堂课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