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40 🎬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第四十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为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六祖留了什么教法?

2、解释颂词:“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修行类】

1、金佛、木佛、泥佛都有怕的东西,那还能度化我们吗?为什么?

2、我们应如何随学本经的最后一句“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生活类】

1、学完整部《坛经》,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六祖坛经》我现在讲第四十堂课,今天最终圆满。我曾经说过,《六祖坛经》讲完时,大家能不能参加考试,对经文中部分的教言或者公案,应该有一个选择性的自愿参加的比赛,到时可以发奖,具体怎么样好,相关的法师们要想一下,暂时先不着急,年底时专门空出一点时间,对《六祖坛经》的公案熟悉又愿意考试的道友,到时可以参加。我之前说过,现在再说一下。

最后一堂课

下面我们讲《六祖坛经》的最后一堂课。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月,改元开元),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因为七月份时,大师已经告诉大家,八月份就离开世间,要尽快在国恩寺修塔。

先天二年:当时的皇帝是唐玄宗,“先天二年”就是他在位的第二年,他继位时的年号叫先天,后来改为开元

唐玄宗继位后的第二年,即开元年的八月初三那一天,在皇上给他特意修的新州国恩寺,用完斋之后,大师对所有的弟子说:“你们每个人按自己的座位次第而坐,我要和你们告别了,我要离开这个世间了。”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当时法海禅师很镇定,如果是其他人,在这么关键的时候,心会特别着急,祖师马上要离开时,可能大家有些哭、有些求,不让师父离开等等,但是法海并没有这样,他知道世间中的一切最终会分离,离开时不管是上师还是弟子,心情都不是很好,但是谁也无法挽留,这时,他提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和尚您既然要离开这个世间,对您来讲自由自在、无所畏惧,但是对后代迷惑的芸芸众生,您要留下什么样的教言,让他们真正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法海这样祈求。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六祖大师说:你们应该认真地谛听,后来的迷惑众生,如果认识了自己的心具有如来藏,与佛无二无别,这即是佛性,也就是说:认识了众生是佛,这就是所谓的佛性;如果不认识众生自己本来的佛性,一万劫中怎样寻觅也见不到佛陀。

我们密宗里说“即生成佛”“众生即是佛”时,很多人觉得藏传佛教太不合理,甚至汉传佛教的个别和尚,也不承认藏传佛教说的即生成佛。以前我在不同的问答录中,直接或者间接引用了很多《宗镜录》的教证,还有禅宗的公案,以他们自己认可的道理跟他们解释过,因为按我们密宗的续部和传承上师的公案来给他们讲,他们不认可,但是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学禅宗的,用禅宗的公案来给他们解释,他们就会知道:噢,原来即生成佛、见性成佛的道理,并不是唯有藏传佛教才说,我们显宗也有。

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

我今天教你们认识自己的心,实际上就是见到自心是佛,心、佛无二。如果我们即生中想见佛、拜佛,就必须要认识众生自己的心就是佛,这样众生才不会迷失,否则就是众生迷失了佛,而不是佛陀或者其他人舍弃或迷惑了我们众生。

是我们众生自己把自己的佛性搞丢了,自己没有认识自己的佛性,这样就认为佛与自己非常遥远,而且认为我们没有办法得到佛位,实际上并不是,不是佛陀或其他众生舍弃、迷惑了我们,而是我们没有认识自己的心而迷惑了。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如果我们已经认识到自性,众生确实是佛,不管是你是我,只要认识自性,都是佛;如果没有认识自性而迷惑,其实佛也是众生。

在我们分别迷乱的显现中,佛陀也是众生,就像曾经外道婆罗门看到释迦牟尼佛时,他们并没有见到相好,并没有对佛生起丝毫的信心,因此我们自性清净的时候,在自性境界中全是佛,菩萨见得到菩萨,佛见得到佛,而凡夫只见凡夫,不可能见佛,原因就是这样。

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自性本来是平等的,实际上众生也是佛,如果我们不知道自性本来平等,而产生分别、邪念的话,那佛也是众生。

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

如果你们没有很好地悟自己的心,一直险曲而产生邪分别念,那么佛就与我们众生一模一样了,根本看不出来、表现不出来他的断证功德;如果我们一念认识了这颗平等的心,那么众生与佛无二无别。

这是境界很高的一种说法,但我们密宗中的确就是这样的见解,尤其是你看了《七宝藏》《四心滴》这些最高的修法时就会知道,众生的心不用舍弃任何东西,原原本本就是佛,因此除心以外,见不到其他的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我们自己的心就是佛,而且自心的佛是真佛,如果不认识自己的心是佛,那去什么地方求一个真正的佛呢?

佛陀用照见三千大千世界的智慧来观察时,其他地方找不到佛陀。佛陀在《如来藏经》中也说,“我已佛眼见,一切众生身,佛藏安隐住,说法令开现。”佛陀说,我用佛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照见一切众生的身体,一切众生的如来藏本来已经安住了,通过我们说法才能让它显现,我的佛性是这样,你的佛性也是如此。

只不过我们众生的确很可怜,没有懂得这样的道理,而认为我们是众生,佛却高高在上,所以,了义的禅宗与密法的道理,的确除了个别人以外,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明白。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你们应该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除此之外没有必要怀疑很多,除了这个心以外,外面的一个事物都无法建立。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在前面也讲了,本来在外境中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真正已经认识心的本体,能有什么东西来扰乱你?并没有。其实佛就是这样,佛和众生只在迷和悟之间,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众生。现在可怜的众生,本来没有的东西反而去执著,如果说得深一点,就像唯识宗所讲的一样,一切万事万物的法,都是众生的共业和心所造的,心识一旦不存在了,整个大千世界,包括自己的身体、住房……也都是不存在的,因此没有任何怀疑,除了我们的心以外,外境都没办法建立。

皆是本心生万种法:心中产生万法,我们不仅仅是这样说说而已,实际上了义的经典,比如《如来藏经》等有关的经典中也这样讲,我们的心中产生种种的法,而心如果灭了,种种的法也会自然而然灭。

故经云:这个经典的出处我没有找到,但一般来讲,很多宣说唯识宗的经论,还有《如来藏经》这方面的经典中,所讲的内容都基本上与这里相同。虽然词句上并没有找到是哪一部佛经中的教证,但是六祖大师接近圆寂时是不会说妄语的。麦彭仁波切也曾说:他是个大菩萨,以前未曾与任何人说过,现在马上要离开这个世间了,不会说妄语,今天你们谁想跟我结缘都可以……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六祖大师在此处给别人讲最后的教言时,引用了这个教证。我们的心产生一切法,如果心灭了,一切法也就灭了。

其实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心,有了这颗心,这个世界在我们前面呈现,一旦我们的心灭了,这个世界的一切现象都会灭的。如果我的心和业力在另外一个地方产生,一切就都不一样了。比如说我是人的时候,我对宝珠、房屋等都很执著,在我的眼前,宝珠也好,鲜花也好,我对我用的物品有一种品位,知道哪个好,哪个不好,一旦我离开了这个世界,比如我的心变成了动物的心,那我原来的价值观全部都会消失,那时我最重视的就是吃草、喝水,除此之外,饮料再好,或者头发、牙齿再好,对动物来讲,它没有这个品味和观念。所以,我们世间中的一切,都是依靠心来创造的,好也好,坏也好,有也好,无也好,都是这样。

“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我今天给你们留下一个偈颂,作为我们离别的教言,这个教言的名称叫做“自性真佛偈”。

我们心的本来面目叫自性,这个心是真正的佛,是这么一个偈子,从偈颂的名称也知道他将留下来的偈颂词句,如果用密法来讲,就是直指本性,认识自己的心本来就是佛,是直指的窍诀。就像我们密宗中大圆满的祖师嘎绕多吉,他离开时留下的教言叫做《椎击三要》。同样,后来的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嘉纳思扎,以及很多大德,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也留下了非常甚深的教言。包括无垢光尊者最后离开世间时,也给后人留下了特别甚深的教言,以《上师心滴》为主的教言中有一部分,我以前翻译过的《全知无垢光尊者略传》中,也有一部分教言。

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后代之人,如果认识这个偈颂的意义,会认识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这样之后就能成就。

如今,六祖已经圆寂这么多年了,其实我们在座的人是很幸运的,他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偈颂,我们后人能够一起学习,虽然我们当时没有见到六祖,但是他后面会说,如果按照他的意思去做,与在他的身边一模一样。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认识我们心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真正的佛,如果我们产生邪分别念贪嗔痴三毒,这就是真正的魔王。

当你的心里产生悲心、信心,或者说你心里正在观想莲花生大士、上师,这些心全是佛,而你相续中产生贪嗔痴等心念,魔就在你心里,不是在外面。就像米拉日巴的传记中所讲的一样,并没有外魔。很多人说:我不敢走夜路,我害怕狗、害怕魔,其实外在的魔众并不可怕,内在的贪嗔痴三魔才最可怕。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当你正在产生贪嗔痴,分别念特别旺盛的邪迷时候,其实魔就在你心的住舍中,你正在产生烦恼,魔已经在你心中了;如果你产生正见,如中观见解、大乘的菩提心正见,那时是佛在你的心堂之中。

其实这一点,我们密法中也经常讲,我以前讲过,我们正在想莲花生大士时,其实我们的分别念就是真正的莲花生大士,我们正在念莲花生大士的心咒时,这个咒语的声音,实际上就是真正的莲花生大士,我们讲正见、讲密咒时讲过。

同样,反过来说,你如果帮魔说法,让别人产生邪见,这时,魔就在你的身体中,帮你说话,帮你做事。所以,魔和佛,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心的本性本来清净,如果产生了贪嗔痴三毒,这时魔王就已经出来,入于你的心舍中了,他就气势汹汹地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之后在你的心里搭帐篷,他的住宅已经解决了。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如果你产生正见,净除了贪嗔痴,在无贪、无嗔、无痴时,原来的魔就变成了佛,没有任何的虚假。

在这里可以看出,这不是大圆满的见解,大圆满的见解,是六祖前面有些地方讲的那样,“烦恼即菩提”,贪嗔痴的本性就是佛。但是这里就像外续部或者玛哈约嘎里面所讲的一样,贪嗔痴来的时候,魔王也从很远的地方来了,贪嗔痴去除的时候,魔王马上变成了佛,有一种转依,《三戒论》中也分断除、转依和道用,有密法的几个不同说法。此处是相当于通过这种方式来断除或者是转依,并没有说直接明心见性,直接当下认识烦恼的本体就是佛陀,如果没有认识就是魔王,而是中间有一种转换的过程,这说明不是密宗中最高的说法。

《六祖坛经》与密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大家应该知道,禅宗与密宗的大圆满见解比较时,比如说传承上、历史上、直指心性上,还有之前需不需要灌顶和加行等等,有些人说一模一样,其实也不一样。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法身、报身、化身,《现观庄严论》的最后也会讲。三身本来是一体、一身,这种说法,藏传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意趣非常相合,有个别汉传的大德说,这三身是异体的、分开的,这种说法不合理,是说不通的。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这三身如果能在我们本性中自见,这就是真正菩提的因。大圆满中说,心的本体是法身,光明是报身,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是化身,莲花生大士的窍诀和上师如意宝的很多大圆满教言中有。其实你认识心时,法报化三身都已经具足了,它就是成佛的因、菩提的因,禅宗中也这样讲,但并没有讲得那么深,密法里一针见血、直截了当地给你直指。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化身本来生于清净的本性中,清净的本性中也经常显现各种各样的化身。殊胜化身也好,种种化身也好,在清净的本体中能显现。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佛陀显现成各种各样的身相,度化无量的众生,让众生行持正道,以前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乃至众生没有穷尽之前,佛陀化身的事业永远不会穷尽。

《入中论》和《现观庄严论》里也讲,众生无边,佛的化身无边,与这个理念比较相同,而且是以恒常、任运自成、普遍的方式来成就一切利生事业。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所谓的邪行或者淫欲,本体本来都是清净法界自性的因。我们经常也讲,贪心实际上是妙观察智,它与智慧无二无别。我们依靠对治来遣除淫欲、淫心,便获得清净身,实际上贪欲也是清净身的一种显现。烦恼的本体空性就相当于法身,净除它就相当于报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比如说你贪执世间外境的色声香味触五种妙欲,显现上还要远离妙欲,但五种妙欲在本性上都是不存在的,本来就是远离的,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化身。如此,这三身在见性的刹那中就可以认识到。

这种解释方法,我没在其他注释中看到过,但我想可以这样解释。前面是三身的比喻,此处只是把贪欲单独讲出来,讲它的直指方法,实际上贪欲的本性就是佛性。比如说《诸法无行经》里也讲过:“贪欲之实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实性,亦是贪欲性。”这个教证我觉得很重要。现在有些人说,密法中所谓的双运,好像不是佛法,它是性力派的,有这种说法,实际上并非如此,贪欲的实性就是佛法之实性,佛法的意义就是佛的智慧本性,贪欲的实性就是佛的智慧本性,意即,佛法之实性,它也是贪欲的本性。如果你能解释,实际上世间中没有什么不清净的所谓贪欲,这也是佛陀在显宗的《诸法无行经》里讲的。

现在很多人贪心比较重,不管是影视戏剧,还是说话做事,在很多方面具足欲界的贪欲,但是,如果不了知贪欲的本体为佛法的本性,或者说智慧的本性,其实我们修行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贪心的本体就是智慧,这一点不仅是密宗中说,禅宗中也讲,说“见性刹那即是真”,各自的本性中,贪欲的本体是清净的。《六祖坛经》中贪心转为道用的这个偈颂很重要。

我讲了很多道理,有些关键的问题,也引用了大量的资料,但是我们这里的很多法师,包括居士,你们可能种种原因没有特别关注。因为我接触的人比较多,学生、老师,什么样的人都有,我的回答,有些自己没有把握,有些很有把握,有一些很关键的现在人需要关注的问题,我翻阅了很多经论之后才给他们回答,但是与我相关的有些佛教徒都不会回答,我觉得我都能回答,你们更应该能,甚至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更重要的理念,但是你们连我的话都不会重复,也许是小看我吧,堪布天天都是夸夸其谈,觉得自己的智慧已经超越了我,但你自己要面对一些问题时,我的老宝剑也许用得上,不用牺牲自己。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今生中如果遇到禅宗六祖的顿教法门,并且忽然悟入自己心性的本来面目,实际上已经真实地见到了佛陀、本尊,见到了真正的心性。

其实密法中归根结底就是从自心上下功夫,不是在外面,虽然外面有一些仪轨和法门可以求,但实际上这是下等根基的次第修法而已,真正最高的修法是从自心上下功夫。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如果你的修行是向外面希求有声有色的佛,那不知道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真正的佛呢?

因为如果不在自心上找,即使花了多少时间也很难真正成佛。比如我们修上师瑜伽,其实就是自心对上师修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如果你修金刚萨埵忏悔法门,最高的修法,自心就是金刚萨埵,这样的修法是最有效的。当然,我们如果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可以按照事部、行部或显宗的方式来修,显宗只是把佛观在前面,除此之外,没有与自心融为一体这样的修法。像南传佛教,不管到任何寺院,都有一个佛尊的像,除此之外,基本上看不到其他的菩萨、护法神,他们的修法仪轨中,也没有从自心上认识心的本性之说。但我们从释迦牟尼佛第二转和第三转的了义经典中可以知道:噢,原来佛陀所指的并不是外相的一个佛,内在的佛才是真实的。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如果我们能从自心中见到真佛,这就是真正的成佛因。密宗中最深的就是认识心的本性,禅宗中也是观心的本性,最初观察心的来龙去脉,然后逐渐认识心的本性,这是最深、最高的修法。

当然,最初你连因果正见都没有时,你说自心即佛的话,很多分别念、很多问题会出来,这情有可原,但是你到了一定的境界时,外求不如内求好。麦彭仁波切也说,外求百法不如内求一心妙,外面求一百种法,不如向内求自己的一颗心,观心是最妙、最好的法。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我们向内求很重要,如果内心已经解决,修行就很容易了。如果不见自己的心,而在外面寻觅一个佛,那起心就是大白痴、大坏蛋,因为佛陀是在我们的心中,如果去求外佛,有一定的困难。

以前赵州禅师也说过,“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真佛内里坐。”他说,虽然有金子造的佛像,也有木头造的佛像,还有泥土造的佛像,实际上只不过都是为了唤醒我们众生内心的真佛,这么一个目的。比如金子的佛像非常庄严,但它在大熔炉中就没办法了;木头造的佛像,不管是檀香木还是任何木佛像,在火中就没办法;泥佛也不行,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更何况说度我们。如此一来,我们经常说“佛陀保佑”,所谓的佛陀只是外在的一个像,很难以保佑我们,因为它自己本身就是有为法。

既然如此,是不是他们不能度我们呢?实际上不是,空性和光明、世俗和胜义这种和合的缘起不可思议,我们通过祈祷佛,真正能度过难关。那它是什么样的呢?依靠一种外在佛的形象来唤醒我们内心真正的佛,真正的佛在每个众生的内心中,我们要认识他、供养他、祈祷他。当然,这种方式是最高层的修法,禅宗和密宗的究竟思想就是如此。

现在有些人不懂因果等甚深的道理,只是诽谤说,木佛、金佛都没有用。这种说法肯定不合理,虽然它是有为法,但是它有它的威力,这一点在名言中不可否认,因此我们在闻思的过程中,分析时要分界线,在哪些场合中说真正的佛,在哪些场合中,依靠缘起塑造的佛像对我们起作用,等等,诸如此类的道理我们要懂得,否则总是外求。禅宗在树立自己不共的观点时,他会说除了内求的人以外,其他人都是“大痴人”。

无垢光尊者讲《七宝藏》时也经常说,凡是产生分别念的人,有时候会用各种动物的形象来比喻,这是大德们的写作风格,也是他自己从中证悟的一种表现。禅宗的祖师,他用自己的窍诀证悟以后,会觉得其他都不是那么殊胜;密宗的大德,他在自己的法门中获得证悟时,也会这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比如说一个人对自己的某个产品产生特别大的信心时,就会觉得其他都不管用,这也是一个正常现象。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这个顿教法门,今天已经留给你们所有的人,它是真正能救度世间人们的特别殊胜的良药。但在这里要提醒的是,我们必须要从自身开始修行,先闻思,再修行。如果你没有修行,法门虽然很殊胜,但是没办法救度众生,就像天空中有月亮,但是水器被盖住了,或者已经染污了,是浊水,月影就无法呈现于其中了。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现在我要告诉你们和将来的学道者,你们要很认真地去修学,如果你们没有依照这样的教言去修持,那自己的人身就会白白浪费。

就像麦彭仁波切的有些教言中,也是再三合掌告诉大家,你们一定要按照这个窍诀来修持,否则获得人身没有多大的意义,等等。与这种说法非常相同。

这些大德们的教言,如果能背诵是最好的。六祖大师临圆寂时留下的偈颂,如果你第一次听没有通达其中的意义,但是慢慢看,自己会真正受益,哪怕是一个偈颂、一句话,对你的今生来世都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对遇到的教言,不能像路边的杂草一样看待,看了就过了,这样过眼云烟不太合理,遇到的珍宝,应该学会自己捡起来。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六祖留完教言以后,告诉他的弟子们:你们好好地安住,我圆寂以后,你们千万不要像世间人一样痛哭流涕。

鼻涕眼泪都在流,用衣服来擦,用卫生纸来擦,最后眼睛肿得连路都看不到了,不要这样。不管是上师圆寂也好,亲人圆寂也好,世间人悲欢离合的无常大戏,我们以前看得多,将来也会看到,不论谁出现无常,暂时淡定,没有必要去哭,哭了也没有用。

受人吊问:作为一个修行人,更不用受别人的各种吊唁。世间人需要有这些,我们藏地一般人死之后,亲朋来吊问,专门有个人来记录,收了10块钱、5块钱……汉地也有,多少人送来钱财,全部都要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别人家里发生什么事情时,要拿出原来的账本,别人如果拿来15块钱,那自己要么还他15块钱,要么20块钱,一般传统的规矩是稍微高一点给他们还过去。别人给你100块钱,到时候还110或150块钱,世间人都是这样,一般修行人没有这样,都是抱无所谓的态度,从某些意义上看,修行人太绝情了。

我想,虽然修行人比较淡漠,但是金刚道友之间还是要帮助一下。现在因为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某个班里一个人的父母死了,大家好像都无所谓,这种很不好,世间人都要顾念人情。在我的学校里,我要求管理人员,每个老师过生日时,要给老师买一个礼物,代表大家给他祝福一下,我觉得这样做非常好。

比如说各个班的学员里,有人家里的人死了,死了就死了,法师也不管,这样不太好。当然,像六祖那样也可以,虽然修行人可以这样洒脱,但我们如果太过冷漠,以后佛教就可能不会像其他宗教一样被人接受。我们佛教团体中,比如说自己班里有道友家人死了,那班级的人可以一起来给他念个经。

我前一段时间听说其他地方发生了一件事,有一位老师,他班里的一个孩子在游泳时死了,这位老师就带着班里的人,马上去给他供了很多灯,学生没有很多钱,但是一块、两块地凑,大家凑完以后给他供灯,七天中他们每个人发愿念某某咒语来回向。

我希望大家以后随学。虽然六祖圆寂时没有这样,但我并不是为了跟他唱反调而对大家这样讲的,实际上我们学佛的人太冷漠不是很好。一般情况,人遇到最大的困难时,比如谁的父母死了,很多人如果关心他,他的心情可能会好一些,在他非常痛苦时,如果旁边的人稍微帮助一下,对他来讲也是一个安慰。因此,我们佛教徒如果没有达到六祖这种境界,还是要稍微关心一下别人。

当然,像世间人一样哭啊、闹啊,穿孝服,这些都没有必要。好像纪录片中有这个情节,六祖在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死了,然后小孩子对母亲说:“娘啊,你别哭啊。”你们到时看看。

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六祖不让弟子穿孝服。现在东南西北各个地方,父母死了,包括子女的穿着等等有各种不同的“传承”,作为出家人、修行人不用。不过在藏传佛教中,寺院的住持大德圆寂时,寺院大经堂上面的金顶,一般会用黑布包上,一直到四十九天,这也表示对他的一种哀悼和怀念,有这样的传统,穿着上倒是没有什么变化,汉地好像也没有。

六祖在此处说:如果你们像世间人一样穿着孝服,这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正法。佛法中并没有说,佛陀离开时也没有要求阿难在身上披一块黑布,黑布里面还贴一块红布,这些都没有必要。

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如果见到了自己心的本性,在这样的本性境界中,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所有的戏论和边际都远离了。

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

“我担心你们的心已经被烦恼染污、迷惑,而不领会我的心意,所以,前前后后已经再三地把直指心性的方法嘱咐给你们,目的就是让你们见到心的本性。”六祖最后是这样讲的。

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六祖说:我灭度之后,你们按照我前前后后说过的殊胜教诲来修,即使我的肉身已经离开了,但是我的智慧一直陪伴着你们。

“不离”就是这样,所以“不离”说得好,上师已经离开十年了,但是他的智慧,无论在白天还是在梦中始终护佑我们,按照上师的教言,如理如是去做,其实上师就在身边。有些人说:我的上师不在我身边,他到某某地方去了,我很痛苦,很伤心……如果心跟上师所讲的教言融合,上师不论是活着还是已经死去,都是与自己在一起的。

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如果所做与师父的教言完全相违,师父说上你做下,一切都背道而驰的话,虽然整天都与师父睡在一起、吃在一起,也没有任何意义。

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佛陀在世时也是同样,佛陀的教言,我们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受益?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圆寂这么多年,为什么我们还能受益?六祖大师也是离开世间这么多年,在座的人如果能尽量按六祖的教义去做,实际上与亲自见到六祖没有差别。

我曾经讲《窍诀宝藏论》时也讲过,无垢光尊者来到这个世界,他也只是通过语言来度化我们,除此之外,他不可能像独觉一样,上身出火,下身出水,变来变去,示现各种各样的神变。

所以,上师们的这些教言,的确自己应该记住,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主要是把他的教言记下来,这个是最重要的价值。我们听法、求法非常重要,大家有了教言之后,无论自己在任何地方,都是与上师形影不离。

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这里的“兀兀”“腾腾”“寂寂”“荡荡”,全是我们大圆满里面明然、了然、澄然等等的意思,这类副词也是一种表示和形容。

兀兀不修善:“兀兀”是如如不动。在如如不动的境界中,没有什么可修持的善法。

腾腾不造恶:“腾腾”是自在或者无为。在自在无为的境界中,没有什么可造的恶业。也就是不造善、不造恶的意思。

寂寂断见闻:“寂寂”是寂静、平等。在寂静和平等的状态中,断绝一切见闻觉知的世俗法。

荡荡心无著:“荡荡”指平平坦坦。在平坦的境界中,心无挂碍,无有一切执著。

意思就是无善恶、无执著、无见闻和显现,当六祖离开世间的时候,他是处在无善、无恶、无执著的很高的境界中。我们如果没有到达这样的境界,心可以处于一种善法中,或者心观想某个种子字而离开世间,如刹那往生法。在《大圆满前行》中讲了上等者法报化三身的往生方法,还有平凡者的往生方法,共四种往生方法,这里是最高的,是无善无恶,刹那到本位的往生法。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祖师说完以上的教言后,一直端坐到半夜三更。我们以前讲过,三更是十一点到一点之间,两个小时为一更。

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中夜时六祖突然呼门人:“我现在该走了。”说完以后,安然迁化了,这时妙香飘满了整个屋室。

白虹属地,林木变白:天空现出一道白虹,白色的光从天空连到地上,在白光的映射下,树木全部都变白了。还有一层意思指暗淡无色,一般上师圆寂的时候,草木低头,全部都没有光泽,这表示大自然对他的一种哀悼。

禽兽哀鸣:这时飞禽和走兽也发出哀嚎声,整个世间中,连动物都发出一些痛苦的声音,这时六祖已经圆寂了。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

八月份时圆寂,到了十一月份的时候,广州、韶州、新州这三个地方的官员,还有门人、在家人、出家人,他们都纷纷来争六祖的真身像,谁都无法决定真身的去处。

新州的人说:祖师的身体我们这边要,广州的人也说:六祖的肉身我们要。竞相争夺。

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

于是他们共同商量,像打卦一样通过烧香抉择,香烟去向哪里,祖师的肉身就归于那个地方。

时,香烟直贯曹溪。

这还是很惊险的,如果香烟一会儿往这边,一会儿往那边,又会争起来。但这时,香烟直接往曹溪那边飘去。

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

十一月十三日,装祖师遗体的佛龛,还有他的衣钵,全部都搬到曹溪去了。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

之前祖师的遗体装在龛里,在第二年的七月二十五日,从神龛或者说佛龛里面请出来。他的一个弟子方辩禅师,通过香粉和泥浆,给六祖的肉身重新塑身。

现在工艺比较好,很多肉身像不腐也不烂,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原料和技术处理,以前没有这样的技术,但六祖的肉身仍然不腐而存在。

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

当时有些门人想起来,再过五六年会有人砍六祖头的授记,为了防止此事,就用铁板、铁片还有漆布合在一起,保护肉身的颈部,以免到时被砍断。

后来砍的时候,的确发出“嘶嘶嘶”的声响,因为里面全是铁板,砍不动。当时他们为了防止这件事,为颈部做了保护,然后放在塔里面。当时是放在遗塔里,现在只是放在寺院里面。

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

将肉身放在灵塔里以后,突然出现一道白光,一直冲到天空中,三日中没有消失。

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

后来韶州的官员将六祖圆寂的情况上报了朝廷,当时应该是唐玄宗在位,六祖一生的七十多年中,经历了好几代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皇上知道之后,当地韶州的官员收到了皇上的命令,开始建立石碑,记录六祖大师的风范和道行。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

《坛经》的最后,记了他一生的经过,其实上师圆寂的时候都会这样,可以将他的整个一生说出来,现在很多名人也是这样,一般情况,某个人在世时并不出名,离世之后就开始出名了,他的作品、他的贡献都开始被人们发现,包括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等藏地很多上师,在世时不但不出名,甚至很多人受过不公平的待遇,如无垢光尊者也受过开除等等。

六祖大师住世七十六年,他二十四岁的时候获得五祖的法衣和法脉传承,三十九岁时落发,因为他曾在猎人群中十五年,以在家形象修行,到三十九岁出家以后开始弘法利生,一直传法利生三十七年。

我们虽然不能和六祖比,但是很多法师们也要想一想,有些法师传法两三年以后就说:“我现在老了,身体不好,内心的力量没有了,应该好好休息休息,培养新的法师吧,新的法师很有活力,很有力气,很有思想,很有眼光,很有威德,很有加持,很有智慧,很有悲心,很有力量……”六祖在三十七年中并没有说要换一个新的法师,没说新法师很有什么,大家想一想。

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

他的法脉传承者有四十三人,所谓的大法师,真正的传人,记录在案的有四十三人。真正悟道,超凡入圣的人不知其数,不胜枚举。

在各个地方,不同层次的开悟者非常多,他在三十七年中讲经说法,那肯定弟众里面不同程度的开悟者不计其数。

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

达摩祖师所传的法衣,中宗给的高丽国的磨衲衣和珍宝的钵盂,方辩所造的祖师真相,以及道具,比如他的念珠、锡杖,全部都交给了管理遗塔的人,保护整个宝林道场。

道具:其实我觉得一个上师留下肉身也是很好的,但更重要的是留下他曾经常用的资具。我们上师如意宝的纪念堂中也尽量放了一些,包括上师的衣服、鞋,还有书夹、念珠等,这些更有价值和意义。

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法海按祖师的意思,把六祖的教言立成文字,《坛经》以禅宗的宗旨,弘扬正法,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我们也应该这样共同发愿,以后大家的责任是什么呢?就是像《六祖坛经》最后讲的一样,“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弘扬、兴盛佛法僧三宝,普遍地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这就是《六祖坛经》的最后一句,我们也应该在不舍弃、不失去自己宗旨的情况下,发愿弘扬正法、利益有情。

等一会儿念完《普贤行愿品》以后,法王如意宝的《愿海精髓》也念一遍。《六祖坛经》最终圆满讲授,尤其是我们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没有断课,四十堂课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三百六十天不容易过的,我也特别感谢你们一直听,如果没有你们,我在一个空屋子里面讲的话,很有可能中间就断了,我个人对这部法很有信心,从头到尾很认真地看了一遍,你们有没有收获我不知道,也许有,但即使没有,我相信也不会有害。

我们共同努力的善根,回向正法兴盛,普利一切有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