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03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请简述五祖弘忍大师投胎拜师的经过。

2、六祖惠能大师根基那样利,却还要做八个月以上的粗活,原因是什么?

【修行类】

1、本节课中上师认为修行人应该具备哪两个要点?师徒之间应该注意的是哪两点?请概述回答。

【生活类】

1、“和尚”与“喇嘛”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你认为怎样称呼出家人最正确?

2、知晓上师们求法的艰难后,对你以后求法的态度有哪些正面的激励?

上节课小结

我们继续学习《六祖坛经》。上节课讲了六祖惠能大师因为比较特殊的因缘,听到了他师父的名字,也知道了这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在黄梅东禅寺传授《金刚经》。得到这个消息时他也想去,就像米拉日巴尊者听到玛尔巴大师的名号一样,有立即前往的心。刚好因缘具足,有人帮助他安顿好母亲,之后他就离开了。那时的交通极为不便,步行都要近一个月。

早期修行者如何苦行

那时大德们的苦行与现代人的苦行比较起来,有很大的差别。我经常在对比,不要说在一千多年前的当时,我小时候到上师那里学法,与现在好多道友学法的情况比较起来,条件是现在的好。

前两天我与一位堪布聊天,我们一致认为,我们刚来学院时的条件,与现在新道友来学院的条件相比,确实有天壤之别;但是从精进上比较起来,应该是我们那时更精进。当时虽然没有电、没有路,整个冬天连蔬菜的影子都看不到,但是我们仍然非常精进,不管白天黑夜,所有的心思全部都用在闻思修行上,不像现在世间人那样散乱。现在世间人天天被外境中各种各样的事物所吸引,比如用电视、电脑、手机看各种各样的新闻资讯等,事情越来越多,人心越来越乱。

我观察了一下,就拿我们常用的手机来说,眼、耳、鼻、舌、身、意,在手机上基本都要用到,眼睛要看、耳朵要听、嘴要说、手要摸、意根也要用,所以,除了鼻根以外,五根都用上了。作为凡夫人,和这个人说很长时间的话,和那个人聊很长时间的天,一个人的精力有多少?

就连吃饭也要大费周章,以前我们吃饭很简单,烧个开水,吃一点糌粑就可以了,只需要三五分钟,最多十分钟。早上烧一壶开水,中午喝一半,晚上喝一半,生活极其简单。但现在很多道友在吃饭上的要求比较高,追求完美,如此一来,花在闻思修行方面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把时间用到这方面,散乱的因仍然比较多。

我并不是要标榜我们那时的法师们做了多少苦行,不过比起现在,我们那时的学习条件的确艰苦,但是大家都日夜精进,这也是事实,现在的人恐怕不一定那么精进了。当然,也不排除仍有人在争分夺秒地精进修行。

不管怎样,我们首先要知道,古代大德们是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佛法上、解脱上,这是与我们现代人截然不同的一点;还有一点是,他们的努力和坚强,与现代人比较起来也有很大的差别。现在的我们,稍微有一点心情不好或烦恼现前,就立刻放弃闻思修行,而古人绝非如此。真正有机会闻思修行的人,不管住在闹市还是寂静的山谷,非常有必要了解前辈大德们的公案,并学习他们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六祖求法走了接近一个月。我以前看过一位汉地大德到西藏哲蚌寺求学的步行经历,也非常令人惊叹。现在我们不需要长途跋涉,听法的顺缘也比较多,现在是网络时代,科学技术比较发达,很多人在家里一边靠着沙发,一边打开电脑,前辈大德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得到的法,我们现在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可是越容易得到,就越不珍惜。

以前我们想要《俱舍论》或因明的法本,都要自己抄写,即使可以买到,钱也很成问题。能得到像《六祖坛经》《大圆满前行》这样的一本书,那会欣喜若狂的,会把这个法本看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来珍惜,但现在哪里都在卖,自然就不珍惜了。对法是这样,对上师可能也是如此,大家要经常反省啊!

五祖弘忍投胎 拜师

昨天我们讲到六祖到黄梅拜见五祖弘忍大师。关于五祖弘忍大师,昨天我没有介绍,按照《禅宗祖师传》中的记载,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经历非常稀有,与藏传佛教里大圆满的祖师喜金刚(嘎绕多吉)的故事相仿。嘎绕多吉没有真实的父亲,以至于人们称他为灰色起尸等,有很多说法。

五祖弘忍的经历是怎样的呢?传记里说,以前有一个栽松老人,他到四祖道信处请求出家和传法,道信禅师对他说:“你年事已高,现在出家修道,无法成就、弘扬佛法。不如你投胎换一个身体再来。”他们约定后,栽松老人走到溪边,遇上了一位正在洗衣服的女子,栽松老人问她:“我可不可以到你们家里借宿一夜?”女子说:“我家里有父亲和兄长,我不能做主,你最好去问他们。”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父兄非常尊重。这时栽松老人说:“我先征求你的同意,你答应了,我再去问你的父兄。”女子看天色渐黑,垂暮老人求宿,不好不同意,就答应了。答应之后老人便走了,并没有去他们家里借宿。

过了几天,这个女子怀孕了,她还尚未婚配,家人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便把她驱出了家门。她四处流浪、乞讨、奔波,受了很多苦。她生下孩子以后想:为了这个孩子,我受尽苦楚,他又没有父亲,这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于是就把孩子扔到了河里。次日再见到他,没想到孩子竟然溯流而上,无法被冲走,而且气色红润、身康体健等,显示很多吉兆。她也觉得有点稀有,又把他捡了回来,开始慢慢抚养。

孩子7岁时见到了四祖道信,因为前世的愿力,他非常欢喜,产生了极大的信心,要求马上出家。当时道信说:“你年纪太小,还不能出家。”孩子说:“您有时说我太老了不能出家,有时又说我太小了不能出家,我究竟什么时候可以出家?”再三地请求。他母亲也非常愿意,可能抚养他比较艰难,因此她也特别希望禅师能够同意。后来四祖摄受了他,到他13岁时,才正式出家,法名弘忍。

他在大师跟前,白天发心做事,晚上精进禅修,并且努力闻思修佛法,最终开悟。经过多年的观察,四祖把自己的衣钵和传承交付于他,他便成为历史上声名显赫的第五祖——弘忍大师。

从传记上看,他出生的经历,与密宗祖师嘎绕多吉有很多相似之处。一般世间人和学术界人士,恐怕又会用所谓的“谜”等字眼来宣说,除此之外无法解释。但是作为真正有信心的佛教徒,世界上有很多大德在所化众生面前有各种各样的示现,这非常不可思议,但也极其合理。

关于五祖大师,我想许多人也知道他的事迹,为了让大家起信心,我已简单地作了介绍。

问答默契

五祖和六祖之间的问答,原文中是这样讲的: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他步行了一个月,到五祖弘忍大师处拜见,首先弟子没有说话,祖师来问他问题。其实此处弟子与大师之间的依止记录,如果再详细一些,我觉得会更好。

师父的第一个问题:“你是什么地方的人?你来这里求什么?”

惠能说:“弟子是岭南新州一带的百姓,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主要是礼拜、依止大师。我来这里求作佛,不求其他的什么。”

口气比较大,他直接说来这里依止祖师求成佛,不是为了求发财、健康、长寿、无病,也没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希求。而现在很多人在这一点上与六祖有点不同,都是通过学习以后才明白为什么要依止上师、为什么要学法。

新来的人分几种:有些人听说在佛门中可以证得比较稀有的神通,还可以得到财富、健康等等而来;有些人好像并没有什么目标,别人去出家,他也要去出家,人云亦云而来;还有些人可能因为家庭或工作的原因,实在是非常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社会,本想自杀,又自杀不成,听说佛门极其清净、安逸,就到僧团里来逃避。

现在有些影视媒体确实经常误导大众,不成功的人全都跑到寺院,其实不是这样的,部分人有这类想法在所难免,因为媒体在社会中的大肆宣传,人们遇到痛苦时就会产生要么自杀、要么出家的念头。其实佛教中真正的出家人不是这样,正是因为媒体的渲染,有些人才有这种倾向。

而六祖出家的目的与很多人不同,他就是要恭恭敬敬地依止善知识,发菩提心,自己要成佛,成佛以后利益众生,这肯定也是毋庸置疑。

在座的人,不管是依止哪一位上师,是不是这个目的,要反观自心。有些人依止善知识就是觉得这个上师好慈悲、好可爱,感觉很不错,所以就去跟着他。跟着他干什么?没有成佛和利益众生的想法,只是迷迷糊糊地跟随很久,这样不太合理。

六祖大师那样的境界,对很多人来讲确实望尘莫及。但我们要知道,成功修行人的第一步,他的目的是什么,而我们的目的又是什么,每个人都该扪心自问。

看到这些文字,我也回忆起自己刚来的时候。其实我刚来喇荣时,的确不知道成佛非常重要,也不知道度众生很重要。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尤其是第一次见上师如意宝的时候……算了,不说了……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之前他说:“我是岭南的百姓,到祖师这里来,不求其他什么,只求作佛。”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

此时祖师马上否认他的观点:“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怎么能作佛?”

獦獠:是一种歧视、鄙视的语言,相当于说他未开化、不明理,是当时对南方人的一种讽刺。

就像现在很多人管四川人叫“川耗子”(笑)。以前有一个四川人,他看别人都管四川人叫“川耗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他发现不仅仅四川人叫“川耗子”,湖北人叫“九头鸟”,北京人叫“京油子”。我想“京油子”是不是类似“法油子”的意思,对什么都无所谓的老油条;“九头鸟”特别聪明,对不同的人换不同的头来说话;“川耗子”的意思,老鼠个子小,非常狡猾,既爱偷东西又不可靠,有些人对四川人是这样的印象,于是有了这样的称呼。

而獦獠是当时北方和中部的人对南方人的称呼,一是那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好,还有他们个子不太高,再加上那里的人大多是渔夫、屠夫和猎人,因此人们普遍看不起他们。

五祖对六祖这样说,一方面是观察弟子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可能真的有这种说法。所以说:“你不是岭南人吗?岭南人全是獦獠这样的坏人,野蛮、愚笨、没有前途,你能作佛?说得太大了吧,哪有岭南人还能成佛的,连菩萨都做不成,当猎人还差不多。”他是以这样的语气在说。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惠能非常厉害,这时他答:“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佛性如来藏的层面没有任何分别。我虽是低劣的岭南獦獠身,您是高高在上的北方和尚身,身份是有不同,但是在佛性上应该没有任何差别吧?您的佛性和我的佛性,屠夫的佛性与菩萨的佛性,没有差别吧?”

大圆满《稀有七句》里说:无间地狱中受苦众生的心与普贤王如来的智慧,无有尘许差别等等。同样,大和尚的心与初入佛门、一字不识之人的心,也无有任何差别。身体上虽然有差别,环境上也有南北的差别,但是佛性没有差别。大家都应该明白,不管什么身份的人,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资格和顺缘,这是从本性如来藏的角度讲的。很多道友在学《宝性论》和《大幻化网》等等,从这些了义的经、续中来观察,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成佛的光明离戏因,当时六祖也以这样的道理给予答复。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五祖发现这个弟子非常聪慧,本来还想与他说几句,但是旁边有人总是守着不走,始终在关注他们说什么,(可能和现在的佛教徒不同,有的站着看,有的坐着看,有的专门过来偷听。)所以,五祖也觉得和他说太多话不太方便,就叫他跟着僧众干活去。

其实每个人的根基都不同,不管是任何上师对弟子有什么特殊的教言或是交代,自己不用非要到跟前去听,很关心、很关注、很在意,又害怕被发现,没有必要这样。

当时本来五祖觉得有必要和他继续对话,但是如果六祖来的第一天就对他特别好,有很多事情比较复杂,这一点,从《六祖坛经》后面也会看得出来。不仅仅是现在领导阶层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勾心斗角,古代皇宫里也有很多嫉妒、不和的现象,甚至在佛教徒中也有,尤其那个时代对衣钵的争夺等等还是比较严重的。同理,如果祖师没有善巧方便传法给弟子,从后来的历史看,六祖不一定能接上真正的传承。

从了义上讲,以他的根基,不一定需要那么长时间的苦行,可以直接给他传授最深的法,但是如果这样,很多人都不一定接受,会奇怪这个刚来几天的人,祖师怎么会对他这么好?后面还会讲到神秀等人,依止祖师的时间已经相当长,却没有给他们传。因为当时禅宗所有的传承都是独传,衣钵一代传给一代,越执著的人,嫉妒心越大。也因此,当时祖师本来还要对他说一些更深的教言,但因身边有很多人,便要求他去给僧众做事。

我们要知道佛性如来藏的真实存在,众生与佛没有差别,学了了义经典后,更要明白这个道理。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这是他们正在对话时,祖师没有再继续问他,要求他给僧众做事去,惠能要离开祖师时说的一段话。

和尚:在古代是对大修行人的尊称,不像现在,对所有的出家人全部叫和尚。我们藏传佛教也是这样,本来“喇嘛”是上师的意思,在亚青寺,只对阿秋喇嘛才叫喇嘛,对其他出家人,包括堪布,都不叫喇嘛。以前在寺院里传法的具相上师,叫堪布也叫喇嘛。但是后来渐渐延伸到藏传出家人都被叫做喇嘛,甚至把藏传佛教都命名为“喇嘛教”。有的人会问:“你是不是学喇嘛教的?看你穿红色的衣服,应该是喇嘛教吧。”就这样,喇嘛也变成了所有藏传佛教出家人的总称。“和尚”一词也是大同小异,以前是对寺院中真正的大方丈、大德才叫和尚。在印度梵语中,是相当于博士那样学问特别高的法师才有资格叫和尚,对普通人不叫和尚,但现在都混淆了。

惠能说:“惠能呈请和尚,弟子的内心经常流露出智慧,这种智慧不离本性,如来藏的自性与光明无二无别即是福田。不知和尚还要让我做什么事务?”

这种开悟的境界,胜义中不离光明自性,世俗中谁与他结缘,把他作为对境顶礼,即是福田。真正的大德与世间人完全不同。

我为什么要讲《六祖坛经》呢?六祖当时在五祖面前说了自己的境界,他此时就已堪为福田。所以,我们现在讲他的金刚语,同时我们对他产生恭敬心、欢喜心、祈祷的信心,就是在作福田。

如前所说,他离开世间以后,依靠肉身也度化无量众生。真正的高僧大德,不仅在世时度化众生,就连圆寂后都在度化众生。比如麦彭仁波切,他圆寂了很长时间,但是他的教法一直弘传,传承弟子也非常多,大家应该清楚;像全知无垢光尊者,离开世间这么多年了,但是他留下了多少法宝,对他祈祷的人在相续中可以得到怎样的福德智慧,大家也心中有数。

他在五祖面前流露出自己的悟境,说自己的智慧时常显露。如果有必要,弟子在上师面前应该说。

其实这样的事,在学院中也有,一些刚来的道友,可能是学六祖吧,在我面前唱悟道歌,我自己都没有开悟,他们是否已经开悟,我也不得而知。很多人会说:“我已经开悟了,您看看我的境界这么高!”我不太会看,也许他们是真的开悟了,也许是觉得六祖能开悟,那自己也差不多,我不是特别清楚。

所谓的证悟,确实是很高的境界,但我们仍然要有信心,将来要证悟。即使你没有证得像六祖那样的境界,底线至少是不堕恶趣,往生极乐世界,或者即生中能利益众生。

不管是谁,不一定能得到衣钵的传承,但只要能利益众生,得不得到衣钵其实没有差别,佛陀在佛经里讲过,给每一个人都传了衣钵。如果我没有利益众生和弘扬佛法,即使衣钵传给我,我也不希求,现在我是这样的想法,以前刚依止上师的时候还很年轻,经常在这方面执著。比如上师在某某会上没有提我的名字,“为什么其他堪布们的名字都提了,唯独没提我,是上师对我不满意,还是不认可我的智慧,或是什么其他原因呢?”心里有时候不爽快,有这样的现象。现在看来,不管在任何场合,别人再怎么赞叹,如果我不能利益众生,也没什么意义。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五祖一方面用很鄙视他的称呼,但另一方面也认可他的每一句话,应该是默许了。

之后五祖是这样说的:“这个獦獠根性非常锐利,但是先不要跟我说很多,到槽厂去干活吧。”

槽厂:指马房。但是寺院里没有马房,此处是指僧众干活发心的地方,要做烧柴、踏碓这类活计。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五祖让他不要再说什么,先去干活,惠能说“拉索”,然后就下去了(众笑)。刚来的人可能不知道什么叫拉索,是的,OK的意思。

惠能退出后来到后院,有一个行者,安排惠能劈柴和舂米,干了八个多月。

以后我们这儿刚来的准备发心出家的人,也应该观察八个月好一点(众笑)。惠能根基那么好,都需要八个月的发心,现在我们这里居士发心的时间刚好是惠能的一半,只有四个月,这样不太合理。我们比他更利根不太可能,惠能都需要八个月的话,我们可能要一年零四个月才对,这个以后再商量吧。

何人亦不离苦行

总的来说,从他的根基和智慧上讲,祖师第一次就认可他了,但还要求他去做事,有两种可能:

一是如果没有让他干苦活,刚来就立即认可他、传法给他、传衣钵给他,对他后来的弘法利生事业会有一些障碍。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状况看,不太适合。

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目的,作为后学者,不管你是利根也好,钝根也罢,无论什么样的人,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一定要苦行。

说实在,我经常看到我们这里的很多道友,除了闻思修行以外,在体力劳动等其他的发心行为上,也很卖力、能干,这一点特别重要。学院中大多数的出家人,有时候为了学院,有时候为了僧众的生活费,各个班每次都卸那么大一车货,里面有那么多东西,我看很多法师也没有傲慢心,与大家一同参加,这样非常有必要。

上师如意宝很早就要求大家,学院里不管做任何事情,让所有人都去参加。现在我们不是自己吹嘘,学院里的大法师,傲慢心都比较弱,与其他传承不同,不管干什么,都和僧众共同参与,这一点与禅宗大德的行为非常吻合。

禅宗的很多大德,还有汉地其他宗派的大德,也常常是如此。比如说印光大师行堂、丹霞禅师锄草。唐代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道亮法师,为僧众发心三十多年,尤其是劈柴和舂米,曾在六年中从未间断过。我之前还讲过拾得放牛等等,好多禅师都发心做事。

有一次赵州禅师在修行时,来了一位年轻的佛教徒,要求赵州禅师给他讲个法。赵州禅师说:“你吃饭没有?”他答:“我吃了。”“那你把碗洗了吧。”年轻人出去把碗洗好又过来请求传法,然而禅师说:“你先把地扫了再说。”年轻人终于按捺不住,开始发火了。他说:“除了洗碗、扫地以外,难道没有禅法吗?”赵州说:“我不知道除了洗碗、扫地以外,还有什么禅法。”

也许是禅师显现不高兴才如是说,但不管怎样,确实是修禅或修大圆满的很多大德祖师,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经受过很多苦行,这些苦行非常有必要。我也希望在家居士能经常为寺院等的佛教、非佛教团体谦虚地做事,如此能遣除自己各方面的障碍;出家人也要随时做苦行,尤其是为僧众做事,非常有意义,不能自认为自己了不起,不愿意苦行,这样相续会越来越傲慢。

两个重点

我常这样想:首先,修行人不能间断听课,如果有机会,哪怕一天听一节课也好,有生之年中,如果一直有听课的机会是最好的。因为听法后能减少烦恼、增长智慧、令魔障无机可乘,等等。还有我们听法以后,很多不如法的行为慢慢会如法。这是第一个重要的事情。

第二个重要的事情,单是听课,成了书呆子也不行。现在我们藏传佛教中就有这样的人,到其他寺院去,天天学讲课、学辩论,讲课和辩论非常厉害,但是想去弘扬佛法,与别人接触就很难了。我们还身处在人群中,如果不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基本能力是不行的。不要说佛法的弘扬,世间的一个企业,也要每年培训很多次,其实他们可能只面对几百个客户,但是为了面对这几百人,都要经常培训。

弘扬佛法的人,确实要学习前辈大德的行为,像六祖,在八个多月中每天都在劈柴和舂米。在《千年菩提路》这个纪录片里,六祖的苦行方面拍得比较不错。

很多事情,从个人身上也需要观察。见到上师是什么样的状况?见了上师以后应该如何做?如果你也是像六祖那样的利根者,通过一种表示方法就能让你开悟也可以。但就像我刚才讲的,两个重点都不能偏废,在上师或其他法师面前听课很重要。一旦你发心不太成功,要离开时,什么法都没有懂得就不太好。像六祖那样的信心,我们不一定有,如果有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在八个月中,祖师没有理他,也没有管他。有一天,五祖见到他说:“你对如来藏方面的见解很不错,但是如果我直接给你传法,把你当作衣钵的继承者,恐怕有些恶人会害你,故而我暂时不和你交谈,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为什么让他干那么长时间的活呢?如果直接认可他,彼此都不方便,上师有善巧方便。想重用个别根基特别好的弟子,但是这么多人中,很怕其他人加害。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惠能说:“弟子完全明白师父的意思,所以不敢到师父的法堂前面去,以免被人察觉。”

如果他表现得非常特殊,经常去见祖师,祖师对他也很好,这样恐怕很多方面不方便。所以,祖师在大众面前没有管他,弟子惠能也很聪明,只是老老实实地干自己的苦活,没有常常到法堂去,不去的目的,就是让人感觉好像没有这个人一样。最初祖师没有对他那么重视,别人对他也就不会在意,他与其他僧众一样要干活,这样一来,他的弘法缘起也就自然成熟了。

作为祖师,他也没有因为自己的感情和利益,就出卖佛法和传承。不知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秘密的独传,藏传佛教中没有。有些上师很慈悲,会给几十人或几百人传授。

给上师和弟子的两点建议

现在藏地也有个别的“大德”,会给自己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的亲属取上活佛的名称,说实在的,这非常不合理,不过这只是个别现象。如果你以后要弘扬佛法,应该用你的智慧多方面观察,觉得合理才让他担负弘法利生的事。如果他没有这个能力,仅凭私人关系就给他头衔并不合理,就好比一个人要做领导,我们凭私人的关系让他做一样。

我在选堪布、堪姆、法师的过程中,都是以佛法为主,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别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在所难免,这我理解,但我问心无愧。如果我与某人私交很好,我如果有能力,私下给他什么东西是可以的。所以,希望你们以后用自己的智慧去观察,一定要很公平地去观察。作为上师,在选择弟子的过程中,一定要为佛法、为众生考虑,这是第一点。

第二,作为弟子,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一定要观清净心。

上师身边可能有很多在家人和出家人,不要始终都有一种攀比心。这一点,我在自己身上发现过,“我也有这个能力,为什么这次上师不赞叹我?为什么赞叹某某法师?”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

但现在最严重的是什么呢?还有一种是,有些弟子并不是上师最得意的弟子,但是他故意说很多狡诈的语言,“啊!上师给我传了某某特别的法了,把某某东西给我了……”甚至四处宣扬。其实上师对他不一定那么重视,这对上师的各方面产生很大的危害,这一点你们可能也看得到、听得到。有时对上师的事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不是因为上师自己的过失,而是身边的弟子以讹传讹、说是道非,以嫉妒心所生的勾心斗角的行为而引发。本来这位上师非常好、非常慈悲,他真的是想把佛法传给很多人,却因为弟子的行为影响了他的事业。有些弟子是故意害个别上师,也有这样的现象,所以说,现在这个社会的确很复杂。

有些上师心生厌离,不愿意再摄受弟子,尤其是修证较高的上师,选择在晚年独自住山修行的情况也比较多。有些上师看到弟子的恶行,确实非常厌离。因此,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大家应该注意。

表面上看,我们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六祖当时并没有天天到祖师那里去?祖师为什么也从来不给他加持?他们本来有那么好的因缘,但在八个月中都互相不闻不问,有没有这个必要呢?实际上这是一种善巧方便。所以,依止上师的过程中,确实需要智慧,没有智慧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