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04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四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五祖集众人作偈,所提的要求是什么?

2、解释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修行类】

1、为什么要“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在世间中,贤善人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生活类】

1、做善事所得的功德,能不能让结缘的众生从轮回的苦海中获得解脱?

2、你觉得神秀大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学习他身上的哪些特质?

断绝傲慢

下面继续讲《六祖坛经》。前面我讲了,六祖惠能大师以普通人的身份到五祖弘忍大师处,开始了八个月的苦行。

惠能是那么有善根的利根者,师父却仍然让他做苦行,他自己也不傲慢,理所当然地与僧众一起做事。因此,上一节课我也跟大家强调,不管居士还是出家人,一定要摧毁相续中的傲慢。尤其是以前在世间上,学问、地位、财富、才华等各方面胜人一筹的人。凡夫人都有这样的习气,自己的某某功德和优点超胜于人,就经常看不惯、看不起别人,这对自己的相续中生起世出世间功德有一定的障碍。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反观自心:我其实也没什么值得傲慢的,虽然我在某些方面比别人略胜一筹,毕业于某某大学,以前在世间上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进入佛门后,明白佛性没有南北、高低、贵贱之别,与看起来不如我的人比较起来,佛性完全相同,甚至有些人所具有的信心、悲心等功德,很值得我学习。

贤善的人格

我经常遇到一些法师或佛教中非常优秀的人才,在社会上不一定非常有贡献,但进入佛门以后却大有作为。我们要善于观察别人相续中的功德,同时自己也要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在此期间,应该先受一段时间的苦行。古德云:“欲为佛门龙象,先做众生牛马。”你想成为佛教中非常出色的人,要先做众生的牛马,服务众生。还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没有成就佛道之前,先广结善缘。先做一个人格贤善的人,再做佛,之后再继续学超世的法。

在世间中,贤善人格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基本的智慧;第二,稳重,身体和心态都要稳重;第三,具足清净的戒律;第四,具足善巧方便,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具足勇敢和辩才等等,诸如此类,这是最基本的。

世间上也有非常了不起的人,具足高尚的人格,那么他在出世间的佛门中,也会很优秀;反之,世间中特别低劣的人,进入佛门后,不仅自己修不成任何出世的法,甚至还会玷污佛教。现在佛门中的个别败类,因为自己行为不良,已经败坏了整个佛教的面貌或形象。为什么佛陀当年不准形象不庄严的人、持有邪见的人出家?因为佛门中都是非常超胜的人组成的群体,每个人至少拥有超胜世俗的人格。如果他们暂时因缘没到,即使出家,也不会对佛门起到正面作用。

关于《六祖坛经》,历史学家或者学术界有一种理解方法,我们从如理如是地依止善知识的层面,也有不同的理解方法。希望通过学习,大家不但要在字面上讲得清楚,同时要将每个重要环节铭记于心。

《六祖坛经》共有十品,现在正在讲第一品。

令各呈偈:

五祖下令各自呈上偈颂,以此来总结个人的修为。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有一天,五祖弘忍大师唤来所有跟随他的人,对他们做了重要讲话:世间之人一定要明白出离生死是非常重大、极其关要的事情,可是如今你们整日都在求随福德分的福报(每天求发大财、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像现在汉地寺院里某些烧香拜佛的信众,如果在一旁听他们发愿,大多数都是为了求个人这一世暂时的平安和福德),并没有想到要斩断轮回的根本,出离生死苦海。如果没有认识到自心本面,只求福德,怎么能把你们从三界轮回的苦海中救出来呢?绝对不可能!

前两天我讲因明时讲到:“慈等痴无违,故非尽除过。”修慈悲心等虽然非常有功德,但是与无明我执并非从本质上相违,亦即依靠修慈悲心,或者积累一些功德、善根,无法从轮回中解脱,一定要修无我空性,这一点很重要。

说实在,很多非常著名的上师、慈善家做了很多善事,号召信众募捐、放生等,如此积累福报,非常随喜。这有没有功德呢?肯定有功德。但是这样的功德,能不能让结缘的众生从轮回的苦海中获得解脱呢?不一定。

此处五祖也对他们讲得非常清楚。如果没有证悟空性,没有认识自心的本来面目,表面上做福德,是不可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我看到很多佛教徒每天念念经、转转塔,形象上做一些善事就满足了。人身非常难得,这样难得的人身,只做表相上的善事,没有修更重要的断除我执的空性法门,相当可惜。断除我执,要修禅宗的“明心见性”,或者密宗的“直指本性”,再者是中观中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不求空性智慧只求福德,并不是真正根除轮回的因,这一点,学《坛经》的人都要知道。

我们在抉择任何一个问题时,要弄清哪些是重要、哪些是次要,一定要先从重要的地方入手。比如说一个屠夫要杀一头牦牛,会先把它的命根断掉。同样,我们要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轮回中根本的因是什么?就是无明我执。依靠菩提心、出离心、放生、念经、抄经、做慈善等等,能不能根除无明我执呢?直接不能,间接可以。这些虽是一种顺缘,但最根本的是要认识本心。五祖这里所讲的,与我们最近学习的法称论师的《释量论》中所讲的不谋而合,如果大家想从生死轮回中出离,对此一定要思考!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他当时说弟子们做的都是表面功德,没有修般若空性方面的法,他就要求当时门下的近千人:你们各自回去,用智慧观察自心,一定要认识自心的本来面目。以你的悟性和境界,作出一个偈颂来给我看。如果你对佛法大义有所了悟,我可以把四祖道信传给我的衣钵和心法全部交付于你,你就成为第六代祖师。

独传在密宗中也有。像龙钦宁提等个别法脉,也是莲花生大士为空行母益西措嘉等独传的。当年禅宗祖师的传法也是这样,五祖对弟子们,用现代的话来讲是给每个人布置了一个作业,这种作业不能像现在世间人做作业一样乱抄,一定要观自心。

我经常想:佛教的经续论典,如果能对高中、大学等世间院校敞开,那么学生的智慧会大大提升。因为在十几至二十几岁时,人的智慧最为敏锐,这时如果能学一些深奥的知识,比如中观和因明,或者观自己的心,是最好的,但可惜很多人以前没有做过这种作业。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你们要快速作出开悟偈,不能迟缓,也不能拖拖拉拉地拖延时间。用分别念思量来作不管用,思虑考量出的偈颂,你作了也没有价值。你若是见性之人,当下一定会见到自心的本来面目。如果是这样,不要说平时日常生活中,即使是拿着兵器上战场,在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你的开悟之心也绝对不会有任何变化。

大家都知道,战场上或者生活上的情急时刻,我们都很难观自己的心。但如果是真正的开悟之人,在任何场合中都可以认识,而且始终不会离开这种境界。所以,真正的开悟者,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现前他的悟性。

不过,有些人没有证悟,人们却误认为他是证悟者,在战场上也会露出马脚。以前我家乡地方的一个“上师”,人们认为他是证悟者,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证悟者。有一次,部落与部落之间发生了小小的战争,这个所谓开悟者的家人被对方打死了,他便骑着马、拿着枪向对方冲去,结果他的马被对方用枪打死,他自己也受伤了,他气得火冒三丈。对他不满的人说:“他不是开悟者吗,为什么今天不能在自己明明了了的觉性中安住,还要拿着枪往敌人面前冲呢?”有人给他做了反面的评价。这种人并未开悟,真正的开悟者在任何场合里,都会有真实的觉悟。

这里讲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修善法时一定要想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禅宗里经常讲生死自在,我们也要力求达到生死自在的境界。我们凡夫人生死自缚,生死都被自己的烦恼束缚着,不自在;而真正的大德,生死是自由自在的,达到这种境界时,没有任何分别念。

五祖的要求是,不要以各种妄念、胡思乱想作偈,这不叫金刚偈,也不叫开悟偈。此处说到了真正不可言说的境界,以文字来作表示,有些也只是表面上象征性地作表示,有些连用词来表示也很困难。

以前我讲过,达摩祖师在少林寺修行九年,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弟子,他在晚年寻找传人时,逐一询问弟众们所悟的境界。非常不错的四个弟子中,有一个叫做道副的弟子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达摩祖师说:“汝得我皮,没有得到我的精髓。”有一位尼总持,是一个女众,她说:“一见不复再见。”达摩祖师说:“汝得我肉。”另有一位道育说:“四大皆空,五阴非有,如我见处,无一法可得。”达摩祖师稍加赞叹:“汝得吾骨。”而慧可什么都没说,向他礼拜后默然而立,达摩祖师非常欢喜地说:“汝得吾髓。”后来他的衣钵传给了慧可,为第二祖。

有时用分别念思量出的文字并不能表达出真实的意义。在密法中,比如西日桑哈、莲花生大士,他们无论是对弟子独传,还是对公众传授,也完全是用一种表示方法——让弟子观观虚空,或者对他们言说一切了不可得,用简单的行为或语言来指示,相当于禅宗里的参话头。此后,利根者或有缘弟子当下就可以开悟。我们要知道,真正的境界,并不是用语言或者分别念可以描述或者表示的。

神秀作偈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

当时五祖要求东禅寺众弟子各自作开悟偈,他们听到五祖的吩咐和要求之后各自退下,私下里议论纷纷。有人说:“我们没有必要劳心费力地作开悟偈呈献给大和尚,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们都是普通的门人,也没有开悟,即使有所悟,祖师也不会接纳我们。”很多人也觉得有道理。

一方面,禅宗学人知道自己的境界究竟怎样,并不像现在个别人,学了几天以后,问他开悟没有,他可能会假装说自己已经开悟,为得衣钵,开始作偈颂。有些人还没出家两三个月,就要出去弘扬佛法,法师让他再继续学一点,上师们也要求他至少要学六七年。

我们在世间读书,是九年义务教育,我原来读小学时是五年制,现在是六年制。世间人初中的水平都需要九年,佛教甚深的道理更无法很快懂得。有的人刚刚接触佛教,刚刚得个居士戒,刚刚出家,就非常着急。“噢,我今天剃头,现在已经没有头发了,明天买个班车票,我马上要去家乡,我要去弘扬佛法,我要利益众生。”其实利益众生,太早了不行,太晚了也不行。有些人已经学了十几、二十年,还在说:“不行,我现在肯定没有利益众生的能力,再等几天,等几个月,过一段时间,有一点点境界和证悟时再去。可不可以让我再呆一下,发心也可以,复杂的事情做不了,我干粗活也可以。”(众笑)但这也不一定合理。专门有人这样说,你们觉得这个人是男众还是女众?(笑)

当时五祖的弟子很老实,他们就直接讲自己没有必要作开悟偈。

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

众人议论说:“神秀是上座,在整个寺院里,除了五祖以外,他非常有威望,正任教授师一职。祖师虽然要求我们作开悟偈,但他心里特别器重神秀,肯定是想把衣钵传给他,这毋庸置疑。只不过祖师怕不好交代,才让我们每个人作个偈颂,最后肯定是神秀得,我等众人轻率地作偈,枉费心力,没有意义。”

当时东禅寺内除了六祖以外,神秀也确实非常了不起。后来的事,你们肯定非常清楚,从整个历史来看,神秀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大德,当时虽未得到五祖的心法,但是他后来弘扬佛法的事业非常广大。

本来神秀最初是学道教和儒教的,就像现在的大学教授一样,对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非常精通。他到五十岁时才遇到五祖大师,在五祖面前发心六年,六年中在寺院里做的都是提水、劈柴、舂米等苦活。因为他的人格、人品非常好,五祖让他做上座教授师。五祖圆寂以后,禅宗法门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遍地开花,弘扬得非常广。神秀的法脉叫渐门派,他虽然没有得到衣钵,但是他在北方弘扬得特别广泛,惠能在南方也弘扬得非常好。

至公元700年,他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了。武则天听说神秀的法门非常殊胜,准备请他到皇宫里当国师,但是他很诚实地说,传承衣钵的第六代传人是惠能大师,我没有能力,建议武则天到南方去祈请惠能大师。这是惠能大师的名字第一次传到统治者的耳中,武则天通过各种途径到南方请惠能大师,被惠能大师称病婉拒了。

据说他没有去皇宫里当国师有两种原因:一个原因,他是南方人,身相不太好,不像北方的神秀一样个子高大、身相庄严,他从南方来,担心不被接受,会对自己的法脉有影响;另一个原因是,五祖曾要求他在南方弘扬禅法,他就以病为借口,没有入皇宫。但是武则天还是备了袈裟和很多其他礼品供养给他,并赐了匾额。

所以我在想:不管是南派也好,北派也好,禅宗后来得以广泛弘传,主要源于这两位大德。神秀非常老实,从下文中也可以了知,五祖没有把衣钵传给他,因为他没有真正开悟,不像我们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根基,可以当下顿悟,但是他没有嫉妒心。另外,他自己心态是什么样,都老老实实地呈现在师父面前,没有隐瞒,这就是他的优点。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众人都觉得神秀大师肯定是开悟者,他作偈颂就好,大家都没有必要作。

这样的语言辗转相传,最后他门下所有人都没有作开悟偈颂的打算。所有人都说:“对对对,我们现在不用作偈颂,神秀肯定是开悟者,他成为第六祖的时候,我们都依止他,没有必要烦劳作各种偈颂。”

下面开始讲神秀: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

神秀默默思维:如今祖师要求每个人作开悟偈呈给他,可是众人传言都认定我,他们都以我作亲教师,才没有作偈。现在对我来讲,一方面我作为寺院的上座亲教师,也必应作偈;另一方面,这么多人对我寄予很高的期望,我不作也不行,所以,我必须要作偈呈献给和尚。

他最初思维,因为种种原因,决定要作偈颂,但过后又矛盾重重。

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他思来想去:如果我这次没有作开悟偈,五祖大和尚不知道我心中所了悟空性见解的深浅。所以,这次是个机会,多年中都没有一个让祖师亲自印证的机会,机不可失,不作肯定不行。

转而又想:作也不太好,为什么呢?这次借机作开悟偈的意图,有两种情况:其一,五祖承诺过,谁是真正的开悟者,会把甚深的禅宗法要传给他。因此这次作偈,如果我是求法的心,这是好事、善事,大家都会赞叹,自己也觉得应该作。但如果是第二种,五祖也说,会传给开悟者衣法,成为第六祖。如果我是为了得六祖的位置而作偈,那世间的凡夫人也有为了争夺高位而争名夺利的现象,我就与世间人了无差别了,这样特别不好。

故而,我若不作,得不到法,而且那么多人都对我有期望;若作,好像是为了得到六祖的位置,别人不一定会理解我的心态,也不太好,现在难上加难,如何是好!他犹豫不定。

可能很多人也会有这种矛盾心理吧。前一段时间,我倒是没有要求学院的道友写开悟偈,我要求他们写研究生论文。有些人心生顾虑:不写,好像错过了一个机会;要写,好像是为得到文凭。“我不是已经出家了吗?出家以后还要争文凭,不是与世间人相差无几了吗?”写也不是,不写也不是,怎么办呢?有些人也曾这样左右为难。

神秀广闻博学,但是学问往往会对证悟心性有障碍。因为学得多,懂得多,他的心思就很容易扰乱自己当下的悟性。就如同我们对各派的观点经常探讨、辩论、记录、分析,会让我们在独处的时候也去思索如何辩赢别人,这往往会障碍禅修的境界。

所以,此处也可以看出,最初神秀就陷入两难,人很老实,他很直接地把这个矛盾说出来了。但是当时五祖要求不加思量,直接落笔,他却一直思来想去,越想越多,实在是矛盾。不写则得不到法,确实法特别殊胜,这是很好的机会;如果写,怕别人认为他是为当五祖的传人而写,修行人有这样的目的也不太好。他确实进退两难。

如果有一位上师要把传承传下去,作为一个老实、分别念比较多的弟子,可能也会处于这种矛盾中,反观自心,大家也会非常理解。不知道电影是不是这样拍的,我很早以前看过,现在忘了。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

这时讲了另外一个情节:五祖弘忍大师的法堂前有三间走廊,当时全是白面墙,本来五祖打算在他房前走廊的空墙上,请一个叫做卢珍的供奉画《楞伽变相》和《五祖血脉图》。以便后世流传,后人供养。

《楞伽变相》:达摩祖师等对《楞伽经》非常重视,很多祖师也是依靠它而获得证悟的。《楞伽变相》画的是,在斯里兰卡,佛陀是如何给所有楞伽法会的人传授《楞伽经》的整个经历,也就是佛陀传到达摩之前的禅宗,佛陀是怎样给当时的所化众生传授的,《楞伽变相》中都有描述。就类似《极乐图》或者《佛传图》。

《五祖血脉图》:是从达摩祖师到五祖弘忍以上的所有传承祖师的法脉图。我们也有大圆满祖师的画像,现在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纪念堂里,有大圆满祖师的唐卡,是从普贤王如来一直到法王如意宝之间的所有祖师。禅宗也一样,所有祖师的画像下面,还配有当时他们开悟的偈颂。

五祖曾有这样的打算:在空墙上,想请人画这样的两幅图,流传于世间让后人作供养。但是没有想到,后来神秀的开悟偈写在那上面——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神秀因为没有开悟,始终踌躇到底作还是不作,矛盾重重,思来想去。不管怎样,后来决定,还是作吧。

他作了偈颂以后,好多次想去交给祖师,一到祖师的法堂前面,他就心中恍惚、惶恐不安、汗流浃背,没有去成。四天中前后十三次未得呈偈。

个别人在讲考时也是如此,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笑)。昨天有个人,刚点他名字时他就“啊——”,我想这个人讲考时肯定会“表演”的,因为刚叫到他时,他都吓得不轻。(众笑)

以前我拜见上师如意宝的时候也经常惊慌失措,刚来有时候不太害怕,以后越来越怕。比如说我们学院的大堪布或管家商量学院的事情,有时候很难定夺,一定要问上师,就开始互相推脱,“你去你去”,一直在上师门口徘徊,谁都不敢去。然后抽签,抽完签了还是不敢去,经常这样。

当时五祖也确实威严,弟子特别害怕。神秀好多次想把偈颂供养给五祖,却一直没去成,四日中前前后后去了十三次,但是还没有呈偈。十三次中,到门口,又回来,不敢去,害怕,又回来,如此反复。

一方面他对祖师非常恭敬,不像现在的有些人,连上师都不放在眼里,目空一切;另一方面也可能看出,他不是开悟者,开悟者不会管这么多,可能会把偈颂直接扔在上师那儿,没有很多顾虑。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他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妙计:祖师不是想在走廊的空墙上画《楞伽变相》和《五祖血脉图》吗,最近祖师比较重视,天天都在看那面空墙(笑)。不如把自己的偈颂写在墙上,让和尚自然而然地看到就好了。如果祖师看了以后赞叹说写得好,我就出来礼拜,说这是我神秀作的;如果说不好,那我就不说什么了,祖师也不知道是谁写的。但是我心里很惭愧,枉在山上呆了这么多年,作为首座亲教师,经常接受别人的供养、恭敬、礼拜,那我还修什么道呢?

有一个偈颂说:“得失从缘,心无增减。”他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一直忐忑不安,但是如果祖师真的没有认可,他也觉得特别惭愧,作为寺院的上座亲教师,非常不好意思,愧对众人;但是如果祖师赞叹,也一定要说这是自己作的。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三更:世间中从七点到九点之间是第一更,九点到十一点是第二更,十一点到一点是第三更,也就是说,三更大概是十二点左右。

汉地很多寺院不像我们学院,我们学院晚上十点钟,是大家正在认真上课的时候。但汉地寺院,一般到了九点钟就要熄灯了,早上四点钟就起床。可能他们也是这样,九点钟以后就算夜深人静了。

神秀在半夜三更无人发现之时,悄悄起床。一只手拿着一个小小的油灯,一只手在祖师准备画两种像的空白墙上,写下了自己的偈颂,以此表露自己所证悟的见解。

写的是什么内容呢?经常被人们传诵的是什么偈呢?

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

佛陀当年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所以,我们的身体与佛身有隐喻的因缘,就像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佛一样,我们内心的成就依靠身体来示现。心就像明镜台一样内外透明,可以呈现一切万物,光明磊落。这样的心时时刻刻需要忏悔、修行等来“擦拭”,千万不要被各种贪嗔痴的“尘埃”染污。

神秀作完偈后,就一个人跑到寮房里,谁都没有发现。

这个偈颂,看上去写得很好。以渐悟根基来讲,身体很重要,心也不要被烦恼沾染,时时都要忏悔,时时都要反观自心,这个道理很对。但是我们也没觉得他真的悟道了,只是一个简单的前行或是劝人行善的偈颂。因为他只说心如明镜台,但怎么是明镜台?很深的道理都没有讲,后面两句,只说需要忏悔和精勤努力。

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

神秀回去以后无法入眠,思来想去——“哎呦,明天祖师看见我那墙上的偈颂时,会不会欢喜啊?如果欢喜,说明我真的可以成为第六祖,与禅宗的法门有非常甚深的因缘。那我以后怎样弘扬佛法,怎样摄受弟子、利益众生……”想了很多很多。

又想到:“如果祖师看见这个偈颂后,不认可并且呵斥,我怎么办?肯定是我没有很好的修行境界,没有认识自己心的本性而迷惑,宿世的业障也特别重。说明我与此法没有缘分,肯定得不到任何法。”

这两个方面,他一直思索。

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他一直思忖:“祖师明天到底认不认可,祖师的甚深密意,我这样的人难以测度。”他在寮房里思前想后、辗转反侧、坐卧不安、夜不能寐,一直到五更天亮。

我们从这段中可以看出,他得法的心确实很切,否则像有些人,觉得得也可以,不得也可以,对上师没有信心、对法没有执著,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他肯定睡得很香。“虽然我之前不敢去,但现在已经写了,祖师怎么想都无所谓了。”他可能会这样想。还可以看出,他对祖师非常恭敬,到祖师面前去了多次,特别执著祖师是否认可自己。

作为一个渐悟者、次第修行者,在此处依止上师的窍诀也讲得很清楚。既要随顺上师,写下偈颂,又要考虑到别人对自己的赞叹或呵斥,同时思虑自己将来能否得法,与现代有些人的心态非常相似。

其实像神秀这样的修行人非常老实,也很真实。我以前看过神秀大师的略传,人确实非常不错,性格特别好。但是他的分别念有点重,不知如何是好,思来想去,矛盾重重。

讲到这儿吧,就像连续片给我们留悬念那样,接下来到底做了什么,先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