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05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五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神秀未开悟,所作偈颂也不是真正的无相偈,为什么五祖仍让门人传诵、修持?

2、本节课中有一句经文,上师要求将它作为座右铭常加观照,请默写并解释其意义。

【修行类】

1、一辈子做善事,是否是断除轮回根本、得到无上菩提的善根呢?为什么?

【生活类】

1、为什么说有生之年中,遇到佛法是最珍贵的获得,以此谈谈你的感想。

2、我们为什么不能轻易藐视他人?请举教证或公案加以说明。

共同学习

下面我们讲《六祖坛经》。我之前讲过,对于所传之法,有传承是最好的,但我没有此法的传承,这次是与大家共同学习,不算正式传讲。没有得过传承而给大家传讲,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不太合理。不过我知道有些法师虽然没有传承,但是与大家共同学习,按照汉传佛教的传统是可以的。因为我看到很多汉传法师,从来没得过传承,拿起一本经书就讲,也有这样的情况。

今天下午,我和学院的一个堪布谈话,他问:“你没有传承还传什么?”我说我是按照其他传统来传授的。确实没有传承,第一天传讲的时候就对大家讲过,大家应该心中有数。但我觉得大家很有信心,因为我讲其他法,看很多人的表情没有那么热情,讲《六祖坛经》,至少从表情上看,大家还是信心十足的,人一旦有了信心,佛法会对他有利。不管怎样,也许有一些加持吧!因为你们有加持,你们的加持之光融入到我的身体时,你们也得到了这种加持反射的光,这叫反作用力——先是大家的加持总和融入我的身体,我酝酿发热,之后再发光,传入到你们的身体,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说,大家能够学习佛法非常幸运。

最珍贵的获得

我去过一些学校,也见过社会中各阶层的人,比如官员、商人和明星。还见过一些非常可怜的穷人、病人,包括癌症患者等等。这时我唯一的想法是:在这样的社会中,在这个生死轮回中,唯有佛法对任何人来说都有用。如果没有佛法,不管是什么阶层的人,生存在轮回中都非常可怜,这种感受非常强烈。

无论你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应该想到,在芸芸众生中,能遇到佛法非常幸运。而且你不仅仅是遇到,还深入研究,深入修行,这也许在你的有生之年中,是你人生中最珍贵的获得,我是这样认为的。

下面我们讲正文。上节课讲到,五祖为了延续四祖的法脉要选六祖,要求每个人写自己开悟的无相偈。神秀写了一个偈颂,在四日中十三次想呈给祖师,但是实在不敢去,最后悄悄把偈颂写在南边走廊的墙壁上。之后他整晚都辗转难眠、身心不安、思前想后。

神秀未见性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虽然神秀当时是他们寺院的大法师,名声及智慧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但是从他的功夫上看,并没有真正开悟。

五祖早已知道,神秀没有入门,没有认识本性。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

到了第二天天亮,五祖唤卢供奉来,准备让他在南边走廊的白色空墙上,画《楞伽变相》和五代传承祖师的血脉图。这时,他忽然见到神秀写在上面的偈颂,之后对供奉这样说:

‘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五祖看到偈颂后,知道是神秀所写,就对卢供奉说:“确实不好意思,劳烦您远道而来,但是墙壁上已经写了偈颂,所以,《楞伽经》变相图和传承祖师的血脉图暂时不用画了。《金刚经》中也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究竟的实相意义而言,所有相都是虚妄的。”

当然,我觉得这是五祖的委婉说辞,不一定是了义的语言。否则有人可能想,如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五祖您最初也不应该喊供奉到这里来,可能卢供奉也会这样想。他只是以一种善巧方便的方式说,变相图和血脉图也不离法相、人相、众生相,所以暂时不用画了。

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当时,五祖紧接着说:“既然神秀已经写了偈颂,就留下来,让门人每日讽诵。依此偈颂持诵、观修,可以避免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三恶道中;依此偈颂修行、行持,很多众生可以得到真实的利益。”

从中可以看出,五祖确实有摄受弟子的善巧方便。他心里明明知道神秀没有开悟,他作的偈颂并不是真正的无相偈、开悟偈,但因种种密意,还是这么说了。且神秀大师后来的弘法利生事业的确相当广大,我在前面也给大家介绍过。所以,有的人虽然不是开悟者,但他所造的偈颂和所作的论典对后人非常有利。只要修行,也可以逐渐解除众生的痛苦,免堕恶趣。

《阿育王经》里也讲过:“若人于佛法,勤行不放逸,舍一切生死,得一切苦灭。”如果对佛法不放逸地修持,舍弃一切生死轮回,可以得到灭谛——灭尽一切苦的最究竟境界。《宝性论》中也说,如果有人宣说的法教与佛陀的圣教相同,我们也应该像如来的经教一样顶戴,因为有解脱的含义,有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受持。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当时五祖门下的僧俗弟众大概有一千人左右,五祖要求寺院里的所有人,诚心诚意地焚香、顶礼、供奉,并且要求他们念诵“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个偈颂,并说逐渐可以见到本性。门人都开始诵持,也都认为这个偈颂非常好。

念诵未开悟之人造的偈颂,为什么能逐渐得见性呢?其实逐渐的意思,就像《妙法莲华经》里讲的“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所说的那样,渐次得菩提、见真性。所以,如果大家对这个偈颂念诵、顶礼、焚香,也能逐渐见到本性。

本来众人对神秀大师的境界、为人等非常认可,而且五祖刚说让大家作偈时,大家都认为六祖的位置非神秀大师莫属,因此大家都赞叹有加。那时众人对神秀的恭敬心很大。

虽然所谓的地位是虚妄不实的,但在人们的生活中却常常被它左右。譬如一个人正当权时,他的下属都对他很尊重,一旦这个人离职就不一定了。世间的很多领导都是如此,包括有些寺院里的上师。以前有些上师,当他正在住持寺院时,所有人都对他很好。如果他不当住持了,很多人的态度也急转直下了,世间人就是这样的。我猜测当时他们都觉得五祖已经认可了,于是大家都赞叹,都觉得这个偈颂非常好。

也的确如此,虽然此偈与开悟偈比较起来尚且浅显,没有直接讲空性,而只是从修善的角度说,心如明镜,时时刻刻忏悔、观修,不要让自己明镜般的心,被尘障所垢染。正如《入行论》里所讲,我们要时时刻刻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的心。

这种修行方法固然值得赞叹,但这不算真实的开悟偈。为什么五祖认可?因为当时神秀的智慧等各方面的境界相当不错,寺院里的人也都非常赞叹。

五祖示秀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五祖大师很善巧,如果白天唤神秀来,容易被众人看到,生出各种传言。其实作为一个上师、法师,在摄受弟子时,善巧方便非常重要,要护弟子的心、弟子的名声,再加上复杂的社会有很多人际关系问题。像五祖这样的开悟者,他做事时,并不是像现在很多人说的,一切都是虚妄,一切都是空性,哪有什么取舍?什么都不在乎。

五祖是等到半夜三更,按照汉地寺院的传统,大家都已经进入梦乡的时候,唤神秀过来问:“本来打算画《楞伽变相图》和《五祖血脉图》的空墙壁上的偈颂,是不是你写的?”

神秀很害怕,觉得传承祖师的位置好像涉及世间八法一样,但是因为对法特别希求,就对五祖说:“确实是我写的,但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传承祖师的位置。希望大和尚慈悲,看看我这个弟子有没有少许智慧。”

这一点他在前面也说了,如果未得祖师认可,是他业力深重;如果祖师认可,说明他与法有缘。他最初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得祖位,因此他就很直白地告诉祖师了。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五祖直言不讳地说:“神秀,你作的偈颂,确实没有见到本性。你还是个门外汉,没有入到内证境界的门内。”

虽然他对善法、讲经说法很多方面都很希求,但是从他的偈颂中看得出来,他没有证悟。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五祖直言:“你这般有相的见解,想得到无上菩提,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做慈善、同大众念佛、放生的种种行为,是不是善事呢?是善事,值得赞叹,“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所有的善事,我们都要去奉行。但这是不是断除轮回根本、得到无上菩提的善根呢?绝对不是。

所以,后学者要学会辨别哪些是最根本的善。我也遇到过个别大德,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在做善事,所讲的法基本上都是人天乘。提到空性等甚深法,他们不可能排斥,但也没有赞叹。

其实,尤其是有一些影响力的上师,让弟子们接触不同层次的法很重要,刚开始就讲特别深的法,他们不一定消化,但是应该逐渐渗透深法。我们在世间读书至大学,至少也需要花十几至二十年,同理,佛教最高的空性和密法的层次,也应该用很多年来串习。

那天有一个老师对我讲,现在世间人提倡“闪婚”,闪电般的结婚;很多弟子和上师之间的关系也是“闪依”,闪电般的依止,这样可能不太好(笑)。我想,应该有一个次第,到最后,获得无上菩提的甚深境界。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

无上菩提必须要当下认识本心。(密法、禅宗、中观般若法门中都是这样讲的。)归根结底,你要观自己的本心,认识自己的本性,这种本性并不是新得的,它不生不灭。

心的本体本来即是如如不动,只不过曾经没有认识。就像上师如意宝在《文殊大圆满》里所讲的一样,觉性文殊童子,无始以来都与自己无离无合,它不生不灭,只是我们一直没有认识过而已。

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神秀大师虽然没有开悟,但是五祖将他喊来,还是给他讲了最深的法。因为他的目的并不是得祖位,而是得法。他是聪慧之人,会明白祖师的良苦用心。他也比较听话,对祖师,对法都有信心。因此五祖半夜三更叫他过来,告诉他还没有证悟,虽然没有很直接地说证悟是什么,但其实也已经道出了。

证悟是认识自己心的本性。但认识本性的状态是什么样呢?

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在行住坐卧,或过去、未来、现在的念头中,都能见到自己的本性。

万法无滞:在见本性的同时,一切万法都无有任何滞碍。

一真一切真:从密法的说法讲,认识心的光明、心的真相,或者说真谛、真如,一个真如,一切真如。比如说在一刹那中已经认识心的本性,这种光明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离开。如前所说,你证悟以后,即使到了战场上也能把握这种境界。它于一切时中都如如不动。

万境自如如:各种各样的景象、境界或现象,都如如不动。

在这样的真理妙用中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按照密宗的说法,当你认识自己本心时,就像波浪不离大海一样,不论你在一天的行住坐卧中产生多少个分别念,没有不清净的,一切均是法身光明的自现。

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这般如如不动的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实相。所谓如如不动的真心,天台宗称它为“真如”,中观宗称它为“胜义谛”,在第三转F轮中称之为“如来藏”,按照密宗说法,叫“光明大乐”……如果任何人见到它,就是见到了无上菩提的自性。

我们在座的人,也应该好好体悟这些甚深的法。在任何地方,在任何一位上师前得到窍诀,或者不是在法师面前听到,以其他方式得到也一样。有些历史上说,华智仁波切看了《七宝藏》后,通过书中文字就已经开悟了。虽然得传承也很必要,但有些人对上师、对法没有信心,传了多少次也不一定开悟;还有些人,通过一些文字,比如禅宗的公案,就开悟了。

《五灯会元》里讲了一个盘山宝积禅师的公案。盘山宝积禅师在路上看到一个屠夫正在卖猪肉,另有一个买家说要买精肉,那个卖猪肉的人“啪”地放下刀,说:“哪个不是精肉?”当时宝积禅师有初步的开悟。还有一次,有一个人死了,他的家人把棺材拉出去时,按照当地的习惯要喊“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委魂灵往那方”这个偈颂。“红轮”指太阳,“未委”意为不知道。此颂大意是:太阳决定沉在西方,谁知道他的灵魂去向何方。当听到这个声音时,宝积禅师恍然大悟。

从这个公案看,借助别人的语言也能开悟。当然,他此前肯定修过上师传授的教言,就像瓜熟即将蒂落一样,只不过稍微点拨,马上就能开悟。可能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也已经要开悟了,只不过一直找不到这个因缘而东奔西跑。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五祖在夜晚给他独传了最甚深的法。很多人认为这样加持更大,很多人就是这样认为的,为大众传了最深的法,也不觉得是深法。曾经法王也说过,只不过没有时间,否则,凡是所传的法,给每一个弟子重复一遍,都可以叫独传。其实自己插着耳机听音频,就像上师单独给他传的一样,我觉得这就是独传。

当时给他传完此法以后,他也没有见本性。就像上师如意宝的《文殊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解部分也没有多少文字,所以,真正的开悟也不需要很多助缘。也许神秀后来逐渐开悟了。

五祖接下来说:“已经很晚了,你现在可以回去了。你在一两日之内再次思维,重新作一个偈颂,拿来给我看。如果那时你真的已经开悟,那么我的法和衣钵全部可以传给你。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神秀对祖师很有恭敬心,对法也有希求心。他向祖师顶礼,回去的时候夜深人静,在几天之中想作一个偈颂。本来像神秀这样广闻博学的人,作一个偈颂对他来讲易如反掌,可是因为他当时确实没有开悟的原因,一直作偈不成。故而,他在好几天中恍恍惚惚,身心不安,犹在梦中,行坐不乐,特别痛苦。

从前面对他的心理描写中也可以看出,他分别念比较多,左思右想,好像这样不对,那样也不对,晚上也辗转难眠。有些道友也是这样,对一件小事想来想去,白天坐立不安,晚上夜不成寐。真正有境界的开悟者,内心很宽广,对一些小事并不会作茧自缚,苦不堪言,这样不行,那样不行。“是不是上师不高兴或道友不高兴?怎么办?哎呦,怎么办……”这是没有开悟的表现。

我们知道,人在梦中轻飘恍惚,站立坐卧都没有自在。同理,倘若我们没有证悟,很多时候,心被外境转,自己没有控制和掌握的能力。

在我们看来,五祖已经给他讲了那么深的法,但是神秀也许不知道,一直担心:到底这个法什么时候传啊?我得不到该怎么办?这次是这么好的机会,如果我得不到,白得人身啊!那怎么办……

一般情况,人在心里有各种恐惧、担心和执著的时候,特别简单的事情也做不成。

惠能作偈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

五祖要求所有门人都修持此偈,门人众相传诵。所以说上师的提倡很重要,上师说这个偈颂要背下来,所有的弟子都会去背。比如说上师自己喜欢念阿弥陀佛,所有的弟子就会只念阿弥陀佛,其他都不念;让所有的人只念莲花生大士心咒,不准念其它咒语的话,底下的人也都会精进地念“嗡啊吽班匝格热巴玛色德吽”。

世间教育也是如此,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老师说:“前世后世不存在,这是迷信,是一种神秘主义的说法,我们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承认这些。”学生也都会随声附和:“对,这是迷信。”

所以,世间组织的掌控者和领导者很重要,他的见解和思想稍微有一点偏颇,手下的人就全部都被“传染”了。他如果有一些开悟的境界,手下的人也都希求。包括有些人的见解很圆融,对所有宗派都可以包容,那么他门下的人也全部都会这样。自古以来都是这种现象,大家应该清楚。

过了两日,有一位童子(未出家的少年或是小沙弥),路过惠能苦行舂米的碓坊,口中唱诵神秀大师所作的偈颂。惠能大师当时在那里苦行,还没有真正地入于僧团,正在考察期间。他一听到此偈,便知这首偈颂是未证悟之人所写。虽然他没有蒙受过五祖大师的教授和摄持,但是因为他的根基极利,刚来时就有一些证悟境界,对佛法大意确实有所感悟。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

他问这个童子:“你念的是什么偈颂?”童子特别傲慢地说:“你这个边地的野蛮人根本不可能知道。五祖大师说,世人生死是最大的事情,他打算把佛法和衣钵传给门下的人,门人想得到六祖的法位,都需要写偈颂呈给他看。如果有人真的悟得佛法大意,五祖准备把自己的衣法传给他,成为第六祖。”

就像前一段时间,竞争美国总统一样,人们心中会有内定的人选。同样,多数人认为六祖的位置肯定是神秀的。

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他仍然很骄傲地继续说:“我们寺院里最厉害的上座神秀大师,在南边墙壁上,于夜半三更悄悄地写上了这首无相偈。五祖大师让我们所有门下的人都好好地诵念,修这个偈颂,不会堕恶趣;修这个偈颂,有非常大的利益。(包括身体健康、心情快乐等等,所以我这不是在念诵嘛!)”

无相偈:无相是不执任何相,而这个偈颂是有相的,因为没有讲空性,但这个童子也不知道什么是有相无相,大家怎么说,他也跟着说。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这一句在有些版本里有,但是《大藏经》中的版本和其他部分版本里没有,可能没有好一点。

当时惠能大师对童子称呼为“上人”,而童子对六祖称呼“獦獠”,叫他野蛮人。一看称呼,便知此人没有素养,修养不好。从短短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这个人自身的修养。如前所说,六祖大师对所有门下的人都称“善知识”。我们单是从文字上看一下不行,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现在世间人也经常是这样,对上者,“啊,书记您来了、县长您来了、局长您来了。”非常恭敬。而对下者,“嗯,过来,你给我拿过来……”态度大相径庭。这方面,我自己也经常觉得很惭愧。

此处的“上人”,一般对高僧大德或者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是称呼。海外对上师喜欢称呼某某上人。

惠能说:“上人!我在这里已经苦行了八个多月,一直在舂米,从未去过法堂前,您可不可以带我到写有偈颂的地方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童子可能也很傲慢地带他到神秀大师的偈颂前,告诉他就是这个。因为惠能不识字,看了也不知道写的什么,又请求童子说:“我一个字都不认识,上人可不可以再给我读一遍?”

之前他听到偈颂时,发现这是没有开悟之人的偈颂,但既然持诵后不堕恶趣而且有功德,惠能大师也来了。到了那里后,他不识字,又请求童子代为读诵。也许童子也不太认识,只能背下来,因为年轻人一般都精于背诵,也许是不愿读或是因为顽皮而跑掉了,这个情节在此处不明显。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江州:唐代时的地名,今江西九江一带。

别驾:官职。就像现在的所谓局长、科长之类,因为当时在各州都有刺史,刺史去各地视察时,会带辅佐公务的人随行,这种工作人员叫别驾,是因另外乘车随行而得此名。

名日用:好像现在汉地以“日用”作名字的比较少,很多人不会起没有寓意的名字,藏地常以天女、吉祥、金刚等为名,每个人的名字都可以解释意义。

这时,正好有一个来自江州地方的别驾,姓张,名字叫日用。当时这个领导高声地读,惠能没有求他,但他可能是为了惠能读。读完以后,惠能说:“我也有一个偈颂,可否请别驾代为书写?”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别驾说:“啊!你这个不识字的人还作开悟的偈颂,真的稀有,不可能吧!”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惠能对这个领导说:“你要想学无上菩提,千万不能对初学者污蔑和轻视。下下人中也有上上智,(獦獠是下等中的最下等人,也可以有无上开悟的智慧,用现在的话来讲,智商很高。)上上人中也有没有智慧的,(表面上看来高高在上的大上师、大活佛、大堪布、大和尚,智慧非常下等,或者说没有任何境界的情况也有。)如果你这样轻视人,有无量无边的罪。”

“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这一段话,希望每个人都要记住。

的确在世间中有很多人根基深厚,有已经开悟的人,也有将来会开悟的人。但是我们常常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常常轻视、蔑视他人。单从外相观察,除佛以外很难了知其功德。

《十住毗婆沙论》中也说过:“若见外威仪,称量其内德,自败其善根,如水自崩岸。”如果从外相的威仪衡量其内证功德,那么自己会失坏自己的善根,就像水退到岸边就会干涸一样。因此我们要对所有人都观清净心,对其他的宗派也观清净心,这一点很重要。

《大鹏展翅》的作者夏嘎措珠仁波切说:“我们对所有的宗派,包括对苯教等外道之人,都要像对待佛陀那样尊敬。”

“这样的话,会不会失坏皈依戒呢?”

“不可能失坏皈依戒,因为我们把别人看作佛陀,不但没有罪过,反而有无量功德。”

这些是非常甚深的教言。我们在世间中经常看不出什么样的人是成就者,什么样的人是非成就者。

以前我看觉囊派的《多罗那他自传》里这样说,“我有好几种化身,一个是印度的外道本师,外道本师不可能讲佛法,但是会给人讲一些世间善法来引导众生;有一个是青海那边的出家人,他也不是特别精通教理,但是会行持一些善法;还有一个在拉萨一带做官员。”如此有几种不同的身相。

我们藏传佛教中曾有一个叫果仓巴的上师,他的传记里也说:“在整个世间中,我化现了无数身相,但是别人都不知道是我的化现。”可见,我们对每个人都不要蔑视,不要觉得除了自己以外,所有人都不好。

我以前也讲过菩萨化现世间众生的公案。比如在汉传佛教中,文殊菩萨有时化现乞丐相,有时化现猪狗相,以很多不清净众生的身相来度化众生。像那若巴的传记中,帝洛巴变成吃鱼的人。米拉日巴的传记中,米拉日巴变成一个乞丐,在惹琼巴面前显现,惹琼巴没有认出这是米拉日巴的化身。很多人确实不知道菩萨是什么样的形象。

《父子相会经》里说:“痴者令离痴,愚者示明智,为利彼众生,作权巧方便。狂者得正念,跛者得安行,为利彼众生,现诸神变事。”佛不愚痴,也没有疯狂,更不是跛子,但佛为利益彼等众生,会显现如是之人。所以,不轻视他人,这非常重要。

在《胜乐金刚》里怎么讲的呢?“众生意乐不可思,如来幻化不可思,虽于自宗不吻合,不得轻毁并舍弃,发愿将来通其义。”这是我即兴翻译的,会背藏文,译成汉文是当场发挥。主要意思是说,在这个世间中,如来的幻化不可思议,如来是随着众生的意乐来显现种种相的……

还曾有一位阿瓦巴大师,我看过他的传记,怎么写的呢?他和弟子住在匝日神山,他的弟子去转山时,有一次以特别强烈的信心来念咒祈祷,结果他看到面前有二十一个女人。其中一个女人给了他一个萝卜,他把萝卜带回来后对上师说:“我今天祈祷的过程中看见二十一个美女,其中一个美女给了我一个萝卜。”上师说:“你把它做成汤,一碗你自己喝,一碗给我喝。”

弟子马上把萝卜做成了汤,一碗给上师喝,一碗留给自己。但在喝的过程中,他觉得味道不太好,像人肉一样,产生一种恶分别念,他就不想喝了。他们养的一只狗刚好在旁边,他就喂给了它。两碗喝完了,上师喝了,狗也喝了,尔后,上师和这只狗都不舍肉身前往清净刹土了,弟子痛哭欲绝。

因此,以后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的确应该把所有的人都观想成佛的化身、菩萨的化身。以前拉萨街头有一个贫女,看起来特别可怜,每天都在乞讨,但实际上她是莲花生大士空行刹土中的一位真正空行母的化现。她晚上运用神通到吉祥山与无数空行母一起会供、享受妙欲。

于是,我在汉地看到一些乞丐和特别可怜的残疾人时,也经常想,也许有佛菩萨的化现。这虽然是造作的分别念,但时时需要这样忆念,不要认为“这个人修行不好、那个人行为不好、这个人长相难看、那个人性格不好,只有我还可以。”这种心态的确不是一个修行人该有的心态。

希望你们把刚才那句教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什么叫座右铭呢?放在座位右边时时要看的偈颂。你的字体如果不太好看,让写字好的人写,经常看看。确实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不一定是有智者。因此对上上人,你没有特别赞叹也可以;但是对可怜的人,从佛教的慈悲观来讲,要维护,从清净观来讲,所有的众生至少都具有如来藏德性,也值得我们恭敬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