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06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六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请解释经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五祖授予惠能第六代祖师后,还对他交代了哪三条?

【修行类】

1、神秀大师的偈颂和惠能大师的偈颂,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生活类】

1、在不言他过,常观净心方面,你打算做哪些改变?

2、与自己初入佛门时相比,现在的信心是增长了还是减损了?今后打算如何努力?

课程回顾

之前讲了六祖惠能大师准备作无相偈时,因为不识字,想请张别驾代为记录,而张别驾对他有点轻视。六祖说:你不能轻视初学者,下下之人也可能有上上智,上上之人也有没智慧的情况。关于这个道理,希望道友们在学习佛法以后,要在行为中有所改变。最好彻底改变,即使不能,也要比以前有进步。

莫说人过

我发现很多佛教徒喜欢观别人的过失,而且非常严重,这一定要改变。上节课我也举了一些例子,诸佛菩萨的显现不可思议,我们不能轻易揣度。表面上看来好像不合理、不合法,而且有些人的长相、行为方面相当低劣,却很有可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

以前虚云老和尚朝礼五台山时,从普陀山到五台山,大概三四千里的遥远路程,三步一拜地行进。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次因为饥寒交迫,几乎要没命了。这时文殊菩萨化现为一个叫文吉的人出现在他身边,帮他背负行李,快到五台山时就不见了。

在《百年虚云》电视剧里好像没有后面的部分,但是他的传记中讲得非常清楚。据说拍《百年虚云》,本焕老和尚等好几个大德都是顾问。顾问有时是顾得上才问,顾不上就不问(众笑),也许他们没顾得上也很难说。里面的有些情节非常好,让人生起信心;而有些情节,用世人的眼光看,有没有必要呢?传记中有没有这些内容不好说。我在这里没有必要评价,应该观清净心。

不管怎么样,虚云老和尚三步一拜到五台山的时候,他的样子看起来非常可怜,根本看不出他将来会成为那么了不起的大德。文殊菩萨化现的人,看起来也没有智慧、没有文化、没有任何修证一样,但后来大家也知道了。

诸佛菩萨的化现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观清净心,常怀这样的心态,在生活中就不会经常说他人的过失。可能与前世的业力和习气有关,有些人生来就是除了自己谁都看不惯,哪怕只与他接触几分钟,都要说许许多多人的过失。还有些人,与他长期交往,他也从来不爱说别人的过失,即使看到别人不如法、不合理的行为,没有特别的必要,他也不会说。

有些在山下学了很长时间的人,从言谈中看,对语言的过失毫不在意、口无遮拦。其实这种现象非常不好,希望大家学法以后要努力改正。

诸佛菩萨的显现,以我们凡夫人的心智很难测知,因此,我们就该尽量地对所有众生观清净心。如前所讲,包括对外道也可以作本师想。因为诸佛菩萨的化现中,有些当妓女、有些当屠夫、有些当盲人、有些当残疾者,还有各种各样特别下贱的种姓。所以,对所有人具有清净观,修行无处不在。

阿底峡尊者身边就有一个脾气特别差、嗔恨心非常严重的侍者,很多人建议阿底峡尊者换一个侍者,说他的侍者太差了,为人处世等各方面都太傲慢了。阿底峡尊者回答说:“不行,如果换了他,安忍波罗蜜我从何起修?其一,我自己需要修安忍波罗蜜多;其二,他也不是那么差的人。”他一直不愿意换也有一定的原因。其实真正的修行人,遇到什么都可以坦然接受。

莫放弃闻思

从《阿底峡尊者传》来看,他对学习特别重视,现在很多人好像都不具备这种精神。《大藏经》中的经典、续部,他全都看了,看完以后对弟子们说:“藏地《大藏经》中的经论太少了,现在我的信心有减退的现象。”因为在印度,经论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所以,他说在藏地自己的信心减退了。

我很有同感。我们在座的人,不管你是在学院还是在任何道场,千万不能放弃闻思!如果你放弃了独立学习或者听闻佛法,你的信心、见解逐渐逐渐就会有所减损。因此,学院规定学员至少也要听一堂课,这能保证你的修行,如果你长期不闻思,长期不与僧众打交道,包括城市里的居士,长期不听课的话,那么到最后,自己的相续会完全变成另一种状态。在这些方面,大家一定要知道。

正文讲授

下面接着讲正文。当时张别驾答应帮惠能代笔,一方面惠能对他说,不要轻视别人,否则有无量无边的罪业;另一方面张别驾也有一个要求。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张别驾对惠能说:“如果你想写无相偈,你可以说,我来为你记录。但是我有个要求,如果你将来得到了佛法和传承,最好先要度我,千万不能忘了这个誓言。”

当时因为惠能也找不到别人代笔,可能默许了,此处并不明显。就像《释迦牟尼佛广传》中,五比丘在世尊面前发愿,请求世尊将来成佛时先给他们传授佛法一样,此处亦如是。

后来六祖得法后,先度他了吗(问大众)?我以前看过,但现在没有印象。哦,你们与我一样不知道,看来讲《坛经》很有必要。

六祖惠能的开悟偈是这样的: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用“身是菩提树”来比喻,此处说“菩提本无树”。神秀用“心如明镜台”,但在此处说明镜也并非实有的“台”。本来没有一个成实的事物,怎么会有尘埃或者障碍呢?

这个颂词有不同版本,各版本的前面两句没有差别,后面的“本来无一物”,在敦煌本中是“佛性常清净”。敦煌本在此颂的后面还有一个颂词,“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到底是哪个正确,诸说不一,但大家都认可宗宝本中的这个颂词。

现在研究禅宗的学术界人士和一些前辈的大德们,对这个偈颂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我想,这个偈颂还尚未深入地讲到第二转F轮离四边八戏的般若空性,但是的确讲了身体或心等一切万法,在整个世界上都不存在。就像宗喀巴大师和麦彭仁波切为引导初学者,首先宣说遮破有边的单空见解,这种见解的层面,是任何障碍的本体都不存在,以此说明空的现象,这一点也非常合理。

我记得本焕老和尚102岁时,曾接受过一个《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记者问本焕老和尚:“您悟了一辈子佛法,悟到了什么?”本焕老和尚说:“无。”悟的是无有、空性的意思。记者再进一步追问:“禅宗里也说‘无’,同您的这个‘无’有没有关系?”本老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颂词给他说明了一切生死、一切万法,在本体中都无。

记者又紧接着问:“‘本来无一物’和‘时时勤拂拭’这两者,哪一个境界高?”本老回答他,两种境界到最终抉择的是空性,本无所有,这是最究竟的境界。

记者再问:“那您现在成佛了没有?”本老说:“我离成佛差得远,我是个小和尚。要成佛,一定要利益众生,对众生广作结缘。”等等,讲了这些道理。

所以我想:单看这一颂词的内容,不管前辈的哪一位大德,也不能断定在那时六祖就已经完全彻悟了,但是与神秀的观点比较起来,确实高出一筹。神秀的偈颂,讲的是从世俗显现上行持善法;惠能的偈颂,是对身心、对万事万物的执著全部断除的空性。从字面上看,他并没有抉择空性也不存在,空性也是远离一切戏论、一切执著的。当然,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程度不同,你如果进一步地再把它解释成大空性也未尝不可,但从字面上看,这个偈颂主要应该这样理解。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惠能大师的偈颂,由张别驾写了出来。不知是不是写在了神秀偈颂的旁边。此时在场的众眷属没有一个不惊讶的,都赞叹不已,一直议论纷纷、递相转告:“非常稀有!我们千万不要以相貌和形象来判断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时候他已经成了肉身菩萨。”

大家都知道,平时他只是舂米,而且是在家身份,看起来又憔悴,别人都轻毁他。这个偈颂写下来后,大家很惊讶,都觉得千万不能以貌取人。

的确,只通过人的身份、形象和行为,不一定能判断出他是怎样的人。在长期的修行过程中,有些人刚开始各方面都如理如法,好像智慧、修行都不错,但到了最后,不但对佛教没有贡献,甚至连毁谤等各种不如法的行为都显现出来了;有些人刚开始看起来特别可怜,甚至怀疑他是否存在精神问题,行为举止等各方面都怪模怪样,但后来变得悟性很高。这种情况不足为奇,佛陀时代也有。

《杂阿含经》里讲,佛陀有一次在给孤独园为僧众传授佛法的时候,来了一位比丘。这个比丘相貌特别丑陋,而且极其憔悴,看起来卑微可怜。他坐在大众之中,所有的比丘都嫌恶、轻视他。佛陀知道他们的心,便告诉大众说:比丘众们,你们不要轻易诽谤,不要以相貌来轻毁他人,他是一个已经获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佛陀进一步给他们讲,比如孔雀的外表倒是美艳动人,但是飞翔时根本不能胜过大雁;有些愚者,外相上仪容如法,实际上并无功德……在这方面讲了一些教言。

所以,大家在以后的时日中不要以貌取人。很多人确实如此,某个人似乎看起来不错,世间的地位、文凭都很高,上师和眷属们对他的期望值也很高,但他后来产生邪见,前途尽失,这种现象不胜枚举。在座的众人中,知其现在却不能知其未来。原来法王如意宝也说过:我的眷属中,默默无闻的小沙弥,将来在我圆寂以后,很有可能大有作为。我问过当年在石渠求学的老修行人,其实法王如意宝在那儿求学时,只是上师对他特别疼爱而已。在僧众中并不是很出名,而且住的时间也不长,前后只有六年。但后来他的悟性和对佛教的贡献等很多方面都很难被超越。

同样,当时六祖在五祖的所有眷属中,不要说与神秀相比,与普通的僧人相比都相形见绌。如今大家都觉得他是个肉身菩萨。

肉身菩萨,不是像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那种带有报身装饰的菩萨,而是身体看起来与普通凡夫人无二,但却有内证的人。现在汉地共称的肉身菩萨像,如九华山的肉身菩萨像、六祖大师的肉身像,这些叫肉身菩萨像。

不管从哪方面理解,大家异口同声:这个菩萨——这个活生生的菩萨,是从什么时候出来的?

古时候的人,悟性都比较高,如果现在某人写了一个偈颂,大家也看不出他是肉身菩萨还是化身菩萨,但当时可能因为人们都特别重视这些境界,所以大家都这么讲。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要知道,当时禅宗的祖位,大家都非常珍视,也有这方面的争论,就像现在各个地方的选举一样复杂。为什么六祖过后不能再传?那时候世间上也可能发生了种种的争端。

五祖见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大惊小怪,担心有人损害惠能,便在众弟子面前,用自己的草鞋鞋底,把墙上惠能的偈颂全部擦掉了,并且在众人面前说,他也没有证悟、没有见性。既然祖师都这样说了,大家也以为然。

这件事情就此平息了。否则神秀还没有过关,又突然冒出一个舂米的人来,害怕交付传承时不圆满。从五祖的行为上看,他不但特别关心身边所有弟众的情绪,而且对六祖未来的交付传承方面,有很多善巧方便。

一般来讲,用鞋底来擦掉讲解空性的偈颂,看起来好像并不如法,但必要时,对真正有他心通、了知密意的上师来讲,这也没什么不合理。

弘忍大师传法给六祖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

第二天,五祖悄悄地到惠能所在的碓坊去,见到惠能的腰上系着很大的石头在舂米。

好像纪录片中也有这段情节,当时因为惠能的身体非常瘦弱,而舂米就像踩跷跷板一样,脚蹬在一边,以自己身体的重量来舂米,如果身体特别轻就力度不够,所以,他就在身上系特别大的石头,以此来苦行。这对一般人来讲,确实非常困难。

我们发心时也要这样策励自己,像六祖这样有悟性的人都如此苦行,我们现在虽然不需要这种苦行,但尤其到了冬天,我看部分道友为了僧众发心,或为了自己维持生活,也很苦行。我今天看到很多道友背煤炭,有的女众可能因为一直拿着煤炭,手上沾满炭粉,最后不小心给自己画了胡子,精神可嘉。不管怎么样,发心非常重要。

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五祖到了惠能发心的地方,看到他特别精进,聪明能干,八个多月中,只是为了写偈颂,跟着沙弥悄悄地出去过一次,除此之外一直呆在那里。

五祖非常认可地说:“求佛道的人,为了佛法忘却自己的肉躯,正应当这样。”

这些法非常甚深。普通世间人,为了自己这一辈子的衣食住行、生活幸福等也付出了很多,更何况为了对生生世世都非常有利的佛法,我们为什么不需要苦行呢!苦行非常有必要。五祖也对他说,为了佛法理应如此。

我曾看过一位上师的传记,里面说他能回忆自己的很多身世。在久远的前世,就如《贤愚经》里所讲的,他也在自己的身上挖了好多洞来点灯,为了四句偈颂经常这般苦行,即生中为什么对法反而没有那么大的信心?

其实大德们在不同的身世和环境下,对法的信心也可能有增有减,这在圣者的传记中也屡见不鲜。在座的有些道友也经常讲,“唉,我刚来时信心特别好,为什么最近老是打瞌睡?现在对佛法的信心越来越减退,好像我的修行越来越下滑,怎么办啊?”非常伤心和担忧。

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不能因为自己的信心越来越减退,就自暴自弃,应该更加努力。你要知道,修行的路起伏不定,有时候觉得自己今天是不是开悟了,特别有把握一样,这时不能太过于欢喜;有时候又觉得,“一切都完了,你看我现在既生邪见,又没有任何境界”,这时也不能特别失望,甚至绝望,要努力拥有一个平稳的心态。

就像远行的人历见种种高山平川,不同的境界都会在我们的心中显现。不要说我们一般人,即使是圣者,他能回忆的二百世中,每一世的情况都高低不同。所以,大家也不要特别着急。

为了学习佛法,六祖历经苦行,非常难忍,但他仍旧任劳任怨地不断发心。

作为一个修行人,先要彻底地摧毁傲慢,实际行动中也要身体力行,比如磕大头。我很佩服一些人磕长头前往拉萨,我在心里想:不管他们的发心如何,首先值得赞叹的是,他发自内心对三宝有虔诚的信心,否则根本无法行进;第二,他这样顶礼,相续中的傲慢心肯定会摧毁。

我本人也是每天清晨花一定的时间顶礼。第一,这是一种能让自己快速清醒过来的方法;第二,觉得顶礼有很多方面的功德。希望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对法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不要两三天特别努力,之后又特别懈怠,这样不太合理。

乃问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五祖弘忍用很善巧的方式来问惠能大师:“你的米舂好了没有?(并不是问是否煮熟了。)”

惠能说:“米已经舂好了,但是还欠缺过筛。”

这是一种双关语,意思就是问:“你的修行和悟性有没有长进?”在众人面前用这种表示语言来沟通。惠能回答:“我之前写偈颂时有一定的开悟,但就如同舂好的米需要过筛一样,我还需要祖师的印证。”如果有了祖师的印证,像糠皮般的糟粕分别就可以遣除,白米般内在的光明赤裸智慧便可以呈现。

对空方面的境界他是有的,从第二转F轮的空性方面来讲,这可以算是最高的境界。我在前面讲了,一切万法“本来无一物”,本来都没有一个实有的物质,这样的空性境界与涅槃无二无别。《大乘顶王经》中说:“一切物无生,求自性亦无,以自性无故,此是涅槃相。”意思是说,一切事物无有产生,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的缘故,与涅槃无二无别。

惠能初见五祖时就有一些悟性,应该是他前世或者从小就有。本来从身份上看,他是獦獠,是一个野蛮人;从形象上看,他是砍柴的人,连孩童都歧视他。但是内在就如同四种芒果中,外面不成熟里面已经成熟的芒果一样,人中也是如此。有些修行人,从行止威仪上看境界很高,但内在的贪嗔痴完全没有损减,这种也有。

当时的六祖,外在是一个整天舂米的苦行者,内在早就对空性有所证悟。但他对空性的悟性,按照藏传佛教的解释方法,对光明分方面,可能需要祖师再一次印证,才可以完全开悟。

在众人中,这是表示性的对话。其他资料或者纪录片里讲,五祖还问:“你这样苦行,身体痛不痛?”他说:“本来身体都没有,还痛什么?”五祖与他说话,他全是用禅机来作答。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还要和他辩驳两句,我真心地问你身体痛不痛,你却反过来说,身体都没有还痛什么……(众笑)

这些说明他最初的证悟是空性方面的证悟,包括他写的偈颂,凭我的分别念来看,讲的是空性方面的境界。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五祖是在六祖苦行的碓坊处与他沟通的,后来五祖用柱杖在碓石上敲了三下后就回去了,惠能当下领会了五祖的密意。听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里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三鼓”是夜半三更的意思,是夜的三更时分,他入于祖师的屋内,五祖以袈裟围住禅房,然后亲自为惠能讲说《金刚经》。如果不遮挡就给他讲经,害怕别人看见。

这与密宗有相似之处。有人质疑密宗为什么保密,为什么少部分人可以听,而不让所有人听。其实不仅仅是密宗,显宗像《金刚经》这样的甚深般若空性法,他也没有对所有的人都传,他在传授的过程中也采用了一些方法。

虽然没有挂牌或者办证,也没有要求修加行,但他也有一种方便方法。是什么方便方法呢?本来出家人的袈裟是穿在身上的,并不是当帘子的,但是为了不让其他弟子见到,夜深人静的时候,祖师用袈裟围挡,为一个人传授佛法。

传授什么法呢?《金刚经》。

我以前也讲过《金刚经》。禅宗对《金刚经》和《楞伽经》等几部经非常重视,因为很多禅宗祖师都是在学习、观修这些经的过程中开悟的。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时,惠能大师当下完全大彻大悟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已经到达了这种境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没有看过其他大德是怎样讲解的,我以前讲《金刚经》的时候,是按我自己的分析来解释的。“应无所住”也可以说是六祖在偈颂里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道理,一切万法本来都无所产生。“而生其心”,本来无有任何法,但也并不是像石女的儿子和虚空的鲜花那样的无有。在无有中,明明清清的光明智慧自然而然产生,这种明和空无二无别,并非明是一个、空是一个,完全分开的不空的明、不明的空是找不到的。如果再进一步解释,就像密法里所讲的那样,与三身的直指方法比较相同。

当五祖给他传讲到这个偈颂时,他当下开悟。

我们的上师如意宝是一边祈祷麦彭仁波切一边读《直指心性》,《直指心性》中有专门讲胜观和寂止的一段话,一次在读这段话时,当下完全开悟了。

前面他写偈颂时,相当于是黎明般的开悟,此时是完全开悟。就像我之前讲的宝积禅师的公案那样,他看到屠夫卖猪肉时是初步的开悟,听到有人喊送亡人的偈颂时,完全就已经开悟了,有两个层次。华智仁波切最初在如来芽尊者面前生起了黎明般的觉悟,后来亲近钦则益西多吉上师,上师喊他老狗,让他出来,然后酒气熏熏地对他搧耳光,这个时候,他当下完全开悟,原来如黎明般的境界,如今已经变成了如日般的光明,完全呈现出来。

在这里,六祖也是依靠祖师的印证,刚才讲了,还需要筛米,最后就完全大彻大悟了。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大幻化网》中有五种奇哉,与此处意思相近。“何期”是没有想到的意思。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清净,没有任何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垢染。他现在已经开悟,开悟后才知道,想不到原来自性本来都是清净的,并不是依靠祖师的指示或者自己的悟性而变成清净,也并不是本不清净的东西现在清净。

就像昨天我在密法里所讲的那样,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本来清净,螺髻梵王见到的是真实的,舍利子见到的不真实。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没有想到原来自己所见到的自性,从来都是无生无灭的,只不过在迷乱众生面前显现生灭、常断、来去等很多虚幻的现象,其实生灭和来去在自性中全都无有。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没有想到现在自己所认识的自性功德,本来具足。并不是我今天开悟的时候,好像阳光突然照射到我的头上一样,而是原本就已经具足了。

了义文殊菩萨、了义普贤如来的本面,如今只不过现见而已,一刹那都未离开过自己,众生圆满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没有想到这种自性从来没有动摇过,刹那也没有离开过,如如不动,始终具足,就如《宝性论》里所讲的一样。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中显现的光明和智慧等一切万法都可以产生,一切功德也可以产生。这种道理,在没有了悟的人面前讲,很难沟通,但是稍有悟性的人不难知晓,因为一切佛法,当你没有现见自性时,都很难说得通。

这是六祖开悟的时候说出来的偈颂,也可以叫做祖师开悟偈。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当他在五祖面前讲了这样的开悟偈以后,五祖知道他已经证悟本性,告诉惠能说:“如果不认识自己的本心,学习佛法虽不能说了无实义(此处对“微”加否定词),但意义不大。”

认识本心非常重要!

有些道场一辈子研究律藏,虽然戒律如意宝是一切功德的根本,非常重要。但是你如果没有认识本心的法门,一辈子注重行为,这也意义不大。

藏传佛教中也有个别人,八年、十年都在研究因明,本来因明对遣除怀疑和生起信心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没有认识本心,也意义不大。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如果认识本心,意即认识一切万法的自性,不管他的形象是什么样,都可以叫大丈夫,也可以叫人天之师,如果他的境界真的很高,也可以称之为佛。

这一点要看我们的心能不能清净,能不能达到。

每个人从外相上看差距不大,但因为内观不同、前世的因缘不同、今生中积累的资粮不同,因此,有些人对自己的本心有所领悟,有些人毫无悟性。这就如同我们要看色法,却没有眼睛一样。关于这一点,在《华严经》里有个很好的教证:“如目不明净,不见微妙色,如是不净心,不见诸佛法。”视力不好,见不到微妙的色法,没有智慧,心不清净,见不到佛法。

的确,一点悟性都没有的人,临死的时候极为可怜。我们在修法过程中,至少也应该对密法的甚深修法、禅宗的甚深修法,种下一些善根,积累一些资粮,观自己的本心。前辈大德们是怎样认识本心的,我们也应该如是认识,需要观心。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五祖在夜半三更已经给他授予《金刚经》,而且这也相当于密法中的独传一样,不使人知。

便传顿教及衣钵:于无人知晓中,已经把衣钵和利根者的顿教法门都传给了他。

禅宗中神秀是渐悟法门的根基,六祖是顿教法门的根基,这种法门对悟性特别高的人来讲很适合。而神秀广闻博学,一步一步次第修行,从他的偈颂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时时刻刻都是以正知正念来“擦拭”自己的心。

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六祖所化的顿教根基,常说“佛陀说一切都不能执著,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万法皆空”这些特别响亮的词句,对广闻博学的行为全盘否定,这样不太好。

云:‘汝为第六代祖:当时五祖说:“我把法和衣钵全部传给你,你现在成为第六代祖师。”

善自护念:并不是成为第六代祖师就万事大吉、逍遥自在了,还需要经常以正知正念来护持。前辈大德们也说,你的见解如虚空一样,行为还得像细粉一样细致地取舍。

广度有情,流布将来:开悟后还要做什么呢?并不是一直快快乐乐地坐在那里,华智仁波切曾说,成佛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此处也讲了,开悟后并不是每天都在禅堂里参禅,一定要广度有情,将佛法广为流传,传到四面八方。

法王也经常讲,修行和成就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是利益众生、一个是广弘佛法。

其实这也是真正禅宗大德们最后的嘱托。

五祖当时对他的交代也有三条:第一条,你以后要善护心念,不要认为你现在是第六祖了,就可以随意游逛,而是要求,相续一定要用正知正念来护持;第二条是要利益众生;第三条是法要一直传下去,不令佛法断绝。即无令断绝。

今天我们时间不够,下一堂课可以广说。有些人认为禅宗的法脉已经断了,法脉没有断,只不过是传衣钵这样外在的行为断了,禅宗的法到现在一直在弘扬。因为当时大德们发心广大,如今才有这么多修行人对禅宗有感悟,或因此而成就。

女众这边今天没有电。禅宗不立文字,所以,你们也不用看文字,安住就可以(笑)。六祖不识字,让他人来念,你们也不看字,让我来念(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