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07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七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请根据自己的体悟解释偈颂“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2、每个宗派都说自己教派的法最殊胜,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请以比喻说明。

【修行类】

1、有些学者常说:禅宗以前特别兴盛,自六祖后就再也没有传下来了。还有人说:现在的法脉不是真正的传承法脉。这些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2、为什么说依止上师后短期内不能离开,最少要在两三年中安住,否则弘法利生的事业不一定会成熟?

【生活类】

1、试谈:当你面对死亡、面对最后的危机时,有什么样的誓言和愿望?

究竟的善愿

下面讲《六祖坛经》中第一品的内容。之前讲到,入夜三更五祖给惠能传了法,他已经开悟,成为五祖真正的传承弟子,并且要求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大家也应该记住。

禅宗真正的思想,一个是调伏自己的相续,一个是广度有情,还有一个是弘扬佛法。这是究竟的善愿,自己好好修行,在力所能及时,弘法利生。大乘佛教的思想,将来的人生目标,需要这样的原则。无论学禅、学密,还是学任何正统的佛教,都应该“善自护念”——经常用正知正念来护念自心,好好修行,这特别重要。尔后,哪怕在点点滴滴中利益众生,这也相当重要。

临终心愿

我今天听到这样一个病人的故事:有一个白血病患者,生命没有多少时日了,但他每天感恩佛的加持,因为佛陀,自己的寿命尚且未断。他的病房里常有蚊子出没,病房里的其他人准备杀蚊子的时候,他就劝他们说:“你们不要杀,我来布施。”他因为布施蚊子,自己的脸都肿了。他曾经特别喜欢吃肉,因此,他的第一个希望是,死后自己的身体在尸陀林作天葬布施鹰鹫;第二个希望是,因为自己今生遇到佛法非常幸运,他就尽量在未死之前布施身体,劝别人不要杀害任何众生。

确实,有些世间人学佛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短时间内接触了佛法以后,就有如此感悟。当我听到这样的故事时,我想:我们长年累月修学佛法的人也要扪心自问,人生的终点,不管是再美好、再辉煌,美丽的水泡最终会破灭,这是有为法的自然本性。当我们面对死亡、面对最后的危机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誓言和愿景,希望大家思考。同时,禅宗对整个佛教思想的影响,它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样的理论,大家也需要关注。

正文宣讲

下面讲五祖对六祖宣说的最后一个开悟偈: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我看其他个别汉地大德的讲义中解释说:所有有情生命,都可以在三宝的福田中种下善根的种子,在因地慢慢成熟,到果地时,因缘成熟、功德圆满、成就佛果等等;而作为木、石之类的无情物,因为无有福田,就无法种种子,又因为它的本性是无性的原因,到最后也无法产生功德、成熟果报。也有这样的解释方法。

对于这样的开悟偈,按照禅宗的传统,有时不作解释,随个人的领悟和认识。如果非要解释,我想是不是从二谛方面解释会更加贴切。这一点希望你们自己斟酌,自己思考,虽然我以前没有看到过这种解释方式。

从世俗的角度,我们要知道,所有世间中的有情,种下善根,在因地经过五道十地,到最后可以产生佛果等。一切的因缘也好,有情也好,就像《入中论》里讲的一样,在世俗中,所谓的取舍、善恶等等都是无欺而存在的;而在胜义中,有情不存在,种下的种子也不存在,一切都是无性、无生,完全是空性的。

总之,这个偈颂可以从世俗的显现和胜义的实相两方面来说:一切万法从显现上无欺而存在,因果不灭;而胜义中完全远离四边八戏,在这种境界中,一切的有情、无情统统都是法性,根本不会有任何戏论。

这样解释是不是好一些呢?可以根据自己的体悟来理解。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

讲了开悟偈后,五祖继续对六祖说:“达摩祖师曾是了不起的印度王子,昔日他从印度来到东土(汉地)。禅宗的法脉中,他是第一祖。因为当时人们对祖师的法脉不了解,如果没有依据或凭证,他们不太信任。因此,为了证明师承,用衣钵作为信体和标志,直至传到五祖之间,一直代代相传、一脉相承。”

意思就是说,从达摩祖师到五祖之间,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信仰等原因,一定要有祖师的凭证。

这种传承不仅在汉传佛教的历史中有,在藏传佛教中也有。比如说金刚阿阇黎也会把自己的金刚铃、金刚杵传给自己的传承弟子,这种独传的传统,在藏地也存在。

大家知道,禅宗刚刚传入中国时,包括皇帝都不太认可,从历史看,为什么现在少林寺那么出名?当时达摩祖师以各种因缘化度。少林寺的后山有一个山洞,达摩祖师在山洞中面壁山岩坐了九年,直到找到了真正的法器后才离开。当时所有的历史,现在都被记载成文字。

现在极个别的寺院自称是禅宗的发源地,举行活动时写各种文字标语,这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其实从汉地禅宗的历史来看,应该唯有少林寺是禅宗最初的祖庭,因为当时达摩祖师是在那里。后来所谓的少林拳风靡起来,很多媒体,包括国际人士都觉得汉地和尚会打拳。他们在路上、飞机场或者火车站看到和尚的时候,都会问:“阿弥陀佛!你会少林功吗?”有些学生看到我们出家人,自己就开始比划拳脚了。

追其原因,当时达摩祖师离开山洞后,少林寺的僧人在那里发现了一只铁箱,箱子以胶密封,他们用火开启,发现里面有两本经书,一本是《易筋经》,一本是《洗髓经》。可能大家比较了解《易筋经》,金庸的小说里经常引用。

最近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他得奖后,有相当多的小说迷,评论莫言的小说不如金庸写得好。其实金庸的思想与宗教也有一定的关系,莫言的小说,包括《生死疲劳》,也被认为是借用了很多佛教的道理,对此我们没有必要去评论。但是,据说《易筋经》里面有调节身体风脉明点的打坐参禅的方法。

这两部经典,因为是梵文,很多人都不知道书中讲了什么。慧可懂梵语,他翻译了《洗髓经》,后来又有僧人到峨眉山请般剌密谛翻译了《易筋经》。这两本经书原则上是一体的,内容统一,后来少林寺门人根据这些内容,独创了一种少林功夫。

李世民打算一统天下的时候,有十三位武僧帮了他,他为了报答这份恩德,从此格外开许少林寺的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开杀戒。包括他当上皇帝后,为了维护国家,专门成立了一个僧队,曾有人说他们可以持枪,有人说不能。在那个时候少林武功已经初露头角。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部经典不一定完全是教人打拳的武功秘籍。但后来因为历史和政治等原因,到现在少林寺的宗风与其他教派多有不同的原因就是如此。

大概七八十年代,李连杰参演了一些相关电影,自此以后天下人皆知。人们看到和尚,第一个念头并不会想到“他是三宝的所依”,而是“这个和尚肯定会武功,我不敢惹他……”其实好多和尚根本不会武功,不会少林拳,但是很多人都深以为然。这是媒体的渲染,还有一些历史原因。事实上真正的出家人不一定是这样,这可能是禅宗的一种妙力吧。因为真正修禅的人,不管是行住坐卧还是用功办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安住在禅法中就可以度化无量的众生。

不管怎样,这一段是讲,从达摩祖师直到五祖之间,以衣钵来印证。

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法则以心传心:本来佛法并不是依靠外相上的法衣、金刚铃杵来传的。佛法分为教法和证法,教法用声音来互为传递,口耳相传等等;证法意即心法,则是以心相传,上师将自心的智慧、悲心和他所领悟的境界传给弟子。

皆令自悟自解:自己悟了法义,自然解脱。

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自古以来,佛与佛之间虽然没有口耳相传的做法,但是普贤如来相续中的密意,可以与阿弥陀佛或释迦牟尼佛以互相相应的方式传递。一位如来的智慧和悲心,另一位如来自然而然获得,按照藏传佛教来讲,这叫如来密意传。藏传佛教中还有持明表示传,是上师与上师之间秘密地相传。汉传佛教中从初祖达摩传至五祖弘忍之间,也相当于是一种独传。像龙钦心滴,也是从莲花生大士以持明表示传的方式次第传到很多上师的相续中。到补特伽罗耳传时,才比较广弘。

衣为争端,止汝勿传:用衣钵相传,成为一种争端,所以,到你六祖惠能以后,不要再传下去。

此处大家必须搞懂一件事,现在很多学禅宗的人,包括有些研究历史的学者,经常说:“禅宗以前在汉地特别兴盛,到了六祖再也没有传下来了。”有些人说:“现在的法脉不是真正的传承法脉。”

这种说法不合理,为什么呢?衣钵传到六祖已经停止,但是佛法没有停传。五祖讲“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是希望他将来广度有情,不令佛法断绝,一直要弘扬。

当时衣钵传到了五祖这里,他有神通,知道未来的各种情况不允许再独传,所以叮嘱六祖,自此不要再把衣钵传下去。可能当时为了衣钵,徒生争端,情况不妙,也有这个原因,但是并没有说禅宗的法就此中断。直到现在,在不同的传承和法脉中,有很多高僧大德修持禅宗。尤其是在汉地,不管在居士群体还是出家人的群体中,对禅宗有领悟的人不胜枚举。

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五祖叮嘱:“如果你再把衣钵传下去,你的生命都会岌岌可危,命若悬丝。我为你传法以后,你必须在很快的时间中离开,否则恐怕有人害你。”

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衣钵要继续传付,六祖大师此生也不一定能圆满所有弘法利生的辉煌事业。

让他速速离开,是因为他是一个獦獠,也是一个在众人看来与神秀相比根本不值一提的人,再加上他还没有正式出家,半夜三更到祖师处授受衣钵,这样就很危险,因此让他尽快离开,否则唯恐有人害他。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五祖让他连夜离开,惠能说:“那我得法以后向什么地方去?”

五祖对他说:“你离开后,到带有‘怀’字的地方(广东怀集县,在那里佛教现在也非常兴盛,六祖后来在那儿呆了很长时间)就停止,不用再向前去;碰到带‘会’(今肇庆的四会市)字的地方,你要暂时隐藏下来。”

怀:在怀集,六祖混迹于猎人的群体15年,乔装成农民与当地村民一起劳动。据说现在小小的怀集县,寺院、亭台修葺了三十多座,以佛教命名的地名也有近二十处,这是非常多的。

所以,我们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的影响力非常大,他周围很多人都可以被感化。建寺院好像也不需要经办什么手续和批复,只要自己有能力就可以。像我们藏地,以前高僧大德想建寺院很方便,有能力就可以在自己选定的地方建,但现在不一定这么方便。

不管怎样,以后在座的道友回到自己的家乡,首先心里应该发愿利益周围的人,实在没办法建寺院,就建精舍,也能影响周围的人。

当时五祖这样嘱咐他,确实五祖神通了得,对未来的预知非常特别。

惠能离开五祖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当时祖师让他前往怀集,到达江口,他需要坐船过江,道路可能也比较复杂。所以,他虽然得到了衣钵,但是深夜中不知道一个人要怎样离开。

惠能得到衣钵后,说:“我惠能本来是南方人,向来不知道这里的山路,怎么到达江口?”五祖说:“你不用担忧,我可以亲自送你。”

祖师也不容易啊,不但给他法,还要送他出去。(众笑)

祖相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

五祖送他到九江驿,需要过江时,他们一起坐上了一条小船。上船以后,五祖自己摇桨过江。

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

师父为弟子摇橹很不合时宜。因此这个时候惠能说道:“和尚请坐,应该弟子摇橹。”

我曾看过纪录片,这些情节基本上都有。

祖云:‘合是吾渡汝。’

五祖说:“现在应该我来渡你。”

吾渡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过江时,我来摇船渡你;还有一种意思,你尚需遣除违缘,需要我来帮助、引度你。

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惠能说道:“迷惑时,当然要师父传讲佛法来度脱我,而自己已经开悟了,不可能一直要师父度。同样是度脱,名称虽然一样,用的方法却不相同。”

自度和他度方面是悟和迷的差别,悟后不需要师父来度,可以自立,迷时还需要师父。意思是说:已近彼岸,可以自行离开了,师父还要摇船返回去。

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还说:“惠能本来生在非常偏远的地方,而且口音不纯正,方言特别重。承蒙师父传法,我现在已经开悟,应该以自之本性自度了。”

人与人是有差别的,有些人的内证很不错,但是从语言、长相、文化程度等方面看都不像见多识广的人。像神秀大师,无论是口音、眷属……在很多方面特别成熟。而惠能在祖师座下的几百个弟子中,看起来很不成熟,对此他自己也知道,但是他的悟性确实极高。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

所谓的自度和他度,是从弘扬佛法和自己解脱两方面讲的,五祖也完全认可他所说的道理。

五祖回答说:“是的,是的,以后的佛法应该以你广度有情的发心和行为等缘起来进行弘扬,由你发扬光大。你去了以后,再过三年,我会离开世间。”

当年五祖71岁,后来74岁于黄梅圆寂。六祖得法是在黄梅附近的东山,那里有个五祖寺,寺中有遗塔,原来我去过,那里有祖师殿,还叫真身殿,经受过很多次的毁灭。尤其到1927年,肉身被彻底毁了,现在只有一尊塑像。五祖寺还有说法台等好多遗迹,是非常有加持的地方。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又说:“你善自珍重,努力向南方去。到了南方以后,不要过早说法,因缘未成熟的时候佛法难以兴起,待因缘成熟之时,水到渠成,易如反掌。”

因为因缘尚未成熟,就急着宣说佛法,容易给自己带来违缘,佛法也难以兴起。有些上师用真实的神通来了知,有些没有神通,通过观察来推测。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要求我们学院里的堪布、堪姆两三年中不能离开。金刚降魔洲对法师也有这方面的教诫,按照上师的要求三年不离开,只在学院中广说佛法,到山下不一定因缘成熟。的确,个别的道友很听话,后来广摄弟子,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广大;有些人得到证书以后,不到一年就离开了,但离开以后,有的死了,有的法师变得连辅导员的能力都没有,自身漂泊不定或已还俗,不要说对佛法有贡献,甚至对佛法产生各种负面影响,这也是一种缘起。所以,我们传授佛法,应该遵从前辈大德们的教诫,如此才容易成熟自己一生中利益众生的因缘。

最近道友们在研究一道辩论课题:佛到底能不能度化无缘的众生?其实佛不是不度无缘的众生,只是度他的因缘若没有成熟,怎么度也不一定能成功。

曾经有一个道友,来到学院仅出家六个月就准备下山,我劝他:“你先学一点吧,不要下去。”但他弘法的心情特别迫切,他说做梦都在想度众生,执意离开,说家乡的众生特别可怜。他最初的发心应该是很好的,没有其他的目的。但是怎么劝也劝不住,最后悄悄地离开了,离开以后也不那么理想。

我们虽然没有前辈大德那样无碍的智慧,但是基本可以推得出来。正如七八十岁的老人,依据经验经常可以推测出个别人未来的行为。所以说,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时日中,对于上师或法师们所说的教言,要引起重视。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

惠能辞别了五祖以后,独自步行前往南方,走了两个月,到了大庾岭

我以前找过惠能大师的传记,没有找到。原来拍的《百年虚云》里说,虚云老和尚受他祖母的影响,天天看六祖惠能大师的传记,但《虚云法师年谱》里面没有,虚云老和尚的传记里面也没有。惠能的生平事迹,除了《坛经》以外,《传灯录》里有一些,但也不太广。所以,他真正的经历,他整个一生非常详尽的描述,像极个别大德那样,每一年、每一次弘法和修行的全部过程,找不到详细的记载。

此处是讲,他往南方走了两个月,最初依止善知识时是走了一个多月。

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

五祖送走六祖以后,自己回到寺院,很多天没有去法堂。当时他的眷属几百人,每天都要念诵和听法,大家都比较着急,然后就有一些代表问:“和尚,为什么这几天您老人家一直不来法堂,您最近身体不好、生病了吗?或者您老人家显现上产生烦恼、心情不好吗?”

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

五祖说:“我身体倒是没有什么病,心情上也没有问题,但是我的衣法已经传到南方去了。”

这里已经露馅了,如果这件事不说,他们不一定能追踪到六祖(笑)。可能当时的路也不多,只要说南方,只有一条路,就像我们这里到色达一样。

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问:‘谁人传授?’因为当时他们特别关心衣钵,大家都很着急。便问:“那到底传给谁了?”

曰:‘能者得之。’五祖说,“能者得之。”一般来讲,指有能力的人得了,从另一方面讲,“能”指惠能,惠能已经得到了衣钵。

众乃知焉:大家都知道了,因为惠能消失不见了,可能碓坊里的人也说,那个边远地方来的人最近突然不见了。祖师可能第二天早上回到了寮房,或者祖师送得比较远,回来的路需要一两天,又或者祖师有点累了,回来后不能上堂,有各种原因吧。再加上祖师说,衣法已经传到南方去了,反正已经人尽皆知了。

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他们召集了数百人,准备把衣钵从惠能的手里抢回来。他们都特别恨他,怎么被一个獦獠得到了,神秀大师和这里的很多人才都没得到,恐怕是他想尽办法从祖师手里把法和衣钵带走的,非要抢回来不可。

不过从历史上看,当时神秀非常宽容,劝阻他们不要去,说既然是祖师的意思,就应该遵从,以后大众从惠能那儿得法也可以。部分的人通过神秀的劝阻已经停手,但还有部分的人不听。我们从中也应该知道,神秀虽然没有得法,但是他在这件事上扮演的角色非常好,相当宽容和包容,他之后弘法利生的事业也极其广大。

其实每一位上师在传法或培养弟子的过程中,显现上不一定对所有人都公平。比如有些人得到某些荣誉时,其他人的心里不一定认可。每个人对自我的评价都很高,本来不一定有这个智慧、能力与德行,但是自己一概不知。在当时,如果神秀不是那样的人,他可能也觉得:被大家公认为上座,自己却没有得到衣钵,反被他人得到,他也可能要求或发动大家抢回来。但其实,抢,最多是把衣钵抢回来,法不一定抢得回来。他没有那样说,也没那样做。

我想,不管任何一个佛教徒,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对上师的决定或安排,不能有特别狭隘的心。现在个别道场或居士团体中,整天对上师的行为不满,内部经常发生各种矛盾,同时个别群体经常诋毁自己的传承上师。这样一来,自他都会毁坏,对将来自己的修行和弘法利生的事业也会带来违缘。所以,从此处可以了知,神秀大师确实很了不起。与此同时,数百个人已经前往南方追踪了。

感化惠明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

有一个僧人,俗姓陈,法名惠明,是五祖的传承弟子。以前将军的品位从一品到九品,他曾是四品将军。

他是陈宣帝的裔孙,从家庭状况看比较不错。

性行粗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

他的性情非常粗暴、急躁,不拘小节,看起来有点凶恶。他特别有意乐寻找、追踪惠能,当过兵,跑得快,所以,在数百个追赶的人中,他是最先追上惠能的人。

他已经离开了两个月,可能他们一直在追踪,很多历史资料和纪录片中表达得也不明显。总之,最后已经追上了,中间的过程并没有特别细致地阐述。

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

已经被人追上后,惠能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说:“衣钵只是一种表示,有必要以武力来争夺它吗?”他自己就隐藏起来了。

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明到石头前,想把衣钵从石头上提起来,但是怎样也提不起来,实在无计可施的时候,他喊道:“行者,行者,你快出来,我是为佛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

即使是,他也拿不动。(众笑)

行者:此处惠明大声地喊他行者,没有称他为善知识,因为毕竟自己出家多年,而惠能还没有显现出家相。

惠能遂出,坐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惠能出来坐在磐石上,可能就是坐在之前放衣钵的石头上。惠明向他顶礼说:“希望行者为我宣说你所得到的甚深佛法。”惠能说:“如果你真的为法而来,不是为了衣钵,我可以传给你。你先放下所有的攀缘和执著,不要产生任何好坏的念头,我再为你说法。”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用了很长时间才做到平息所有的分别念,惠能知道因缘已经成熟,就给他讲了禅宗最深的修法——直指心性的窍诀。当时惠能对他说:“善的方面不要思维,恶的方面也不要思维,善和恶都不作意,在那个状态,惠明上座,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明上座:这是对他很恭敬的称呼。因为他是出家人,而且很长时间依止善知识,因此惠能用非常恭敬的语言来为他直指,什么是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我最近看《法界宝藏论》里也有与此雷同的语句:当你观心的本性时,心无论是安住或者向外散射,你不要去观安住的部分,而应该认识赤裸觉性的部分;不要去观分别念的部分,而应该认识赤裸觉性的部分,这就是你需要认识的真正的本来面目。

与此相同,比如你起一个善的念头时,你不要念那个善;如果产生一个恶的分别念,恶的方面也不要念。密法里讲非善非恶的觉悟,即明性的一分,你要认识它,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所以,当我们的心安住或是产生分别的任何状态,都不是心的本来面目。

有些人坐禅只一味安住,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本性;有些人认为产生分别念的时候是,因为有的上师说,产生多少个分别念就是多少个觉性,其实正在起心动念的这一分,也不是你的本来面目。真正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密法里叫赤裸裸的觉性,不是安住也不是散射,不是善也不是恶,正在那个状态,明明自知,空和明无二无别。虽然是一颗心,但是用心来观心的时候,有一种奇妙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不过这些是密法,现在讲好像有点不合时宜,以后讲密法的时候再说吧。禅宗在认识本来面目方面也非常深。

惠明言下大悟。

要看自己有没有缘分,如果有缘分,不管众中听法也好,独自听法也罢,就是这个状态。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藏传佛教是这样,汉传佛教也是这样。任何一个人当下认识心的本来面目时,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状态。

惠明听了当下大悟。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之后他问:“除了前面这个密语所讲到的密意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密意?”

刚才给他介绍的这个话头以外,还有没有更多的意义。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惠能回答说:“我为你说的,就像手指指示月亮一样,只是用词语来如是表示。真正的密意是返观自己,你如果返观自己,密意就在你这边。”

与自己的本面从来无离无合,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只不过前辈的传承大德们,有些通过语言来表示,有些通过行为来表示,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方式。我们的上师如意宝经常在大众中宣讲最深的窍诀,只不过每个人所领会的体悟各不相同。

我昨天参加了藏族这边举办的有关《七宝藏》的演讲,为了以后龙钦宁提密法的弘扬,有很多法师演讲。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培养的那些老法师,他们所讲的语言确实比较有深度。后来的新法师,虽然口齿伶俐、才华出众,但是他们好像对密法的名词比较陌生,只是从名相上讲的,并没有特别深入。所以,我后来与他们沟通时说了,我们对密法要有一种长期的信心,长期地去闻思,同时也要观修。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喇荣的密法非常兴盛,如今恐怕没有以前那么兴盛,从修行、灌顶、传法等很多方面,不如从前。

我想,具证上师跟前的弟子们,言行、信心和他所领会的境界都不相同,故而禅宗不立文字,自有它的密意。有人说禅宗不立文字,难道《六祖坛经》不是文字吗?此中意义完全不同。不立文字,并不是说一切文字都弃之不用,讲解法义依靠文字,但在证悟的时候,禅宗不立文字,密宗也不立文字。任何一种高深的法门,都是用一种表示来认识,认识的途径也许需要语言,也许需要文字,也许需要上师,或者通过其他的因缘来了悟。

像惠明这样的大师,依靠惠能大师的一句话——“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就开悟了。

每个上师所领悟的境界,语言、文字已经摆在这里,看我们后学者能不能对照自己。古人依靠这句话来反思,他可以开悟,我们后学者也完全有能力、有机缘去开悟。对于一个有所领悟的人来讲,无论你学禅宗、学密宗,所有的宗派都是圆融无违的,在究竟密意上没有任何差别。

每个宗派都说自己教派的法最殊胜,到底是哪个最殊胜?比如《时轮金刚》里说修时轮金刚是最佳成佛的因;《密集金刚》里说修密集金刚最容易成佛;《大幻化网》里说最容易成佛的就是它。那到底是怎样?藏传佛教有一位大德做了一个比喻,比如市场上有各色的上等好马,每一个商人都说自己的马是最好的,但要看你喜欢哪一匹。有些人都不骑,要自己步行,如此他骑马的因缘都没有;有些人不听别人的,自己选择一匹马,那么他以后就与它有缘。

我对这个比喻很认可。每一位上师、每一个传承都很殊胜,其中确实有无数大德已经开悟,所以,你们以后修哪个宗派自己选择。你觉得别人都在吹牛,选择不骑任何马,走路过去的话,是你没有缘;你如果选择一个,自己好好珍惜,一定会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