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24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二十四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平时受皈依戒时,藏汉的仪轨与六祖的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受三皈依戒,何为自性皈依?

【修行类】

1、我们每天闻思修行,主要目的是什么?

2、你平时所理解的法报化三身,与六祖所言之三身,有何异同?

【生活类】

1、你作为已经皈依三宝的居士,打算如何劝别人皈依?

上节课概括性地讲了四大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朝拜任何的圣地、佛塔等等,都可以念诵,这非常重要。

无相归依戒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六祖进一步地对他的四众弟子说:善知识,我们已经发了四大弘愿,再为所有的善知识传授无相皈依戒。

我们平时的皈依应该是有相皈依戒,这里传授的是不共的无相皈依戒,“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中也这样讲的。从胜义上讲,凡是有相状、有执著、有戏论的法,都不真实,属于世俗法,是虚妄、假立的。

因此,在传授皈依的过程中,有大乘、小乘这一类共同乘的显宗皈依方法,也有密宗的无相皈依法门,或者是此处所讲到的禅宗无相皈依。虽然词句和仪轨上相似,但它所涉及的内容更加深奥,所以,我们在学习禅宗的过程中,恐怕与显宗的个别道理不一定能完全对应,但真实中不会有任何的相违之处。这一点,大家在学习禅宗的过程中一定要知道。

除此之外,密宗中存在非常多的甚深见解和行为,对于这些见行,佛陀在显宗的经典中并没有明确地说明,但是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因为显宗的经典没有明显地说,就把它舍弃,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它在有些经典中是直接宣说,有些是间接宣说,有些根本没有提及,只作为隐藏的部分。现在很多人对密法的不解和误解,其实是与自己的根基和法门的差异有一定的关系。大家不要认为,只要与显宗经典的内容不太相同,就以自己特别狭隘的眼光去蔑视,甚至诽谤,如此确实会造下弥天大罪,没有任何必要。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我们平时受皈依戒时,藏汉的仪轨一般是:“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但在这里的表达方式上,稍微与显宗共同的仪轨有点差别。

归依觉,两足尊:此处皈依的是什么呢?并没有说皈依佛陀或佛像,而是皈依觉悟者,即佛陀现前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的觉悟,这就是两足尊。两足还意为福德足和智慧足。像牛马之类的旁生是四足,人类叫双足者,在辞藻学中是这样讲的。

按照共同乘的说法,所有的人类中,佛陀是唯一最尊贵、最殊胜、最无上的,因此,我们最值得皈依的就是最尊贵的两足尊的佛陀。

皈依正,离欲尊:“正”指正法,正法分教法和证法,但在这里,就像《宝性论》里讲到的,佛的八大功德、法的八大功德、僧的八大功德,是从觉悟的智慧讲的。

法是离欲尊,世间中所有的欲妙,依靠法完全可以离开。现在很多学法的人,他的贪欲很容易减少,这是其他任何世间的方法都办不到的。所以,要想离欲,在所有的方法中,学法是最殊胜、最珍贵的。

归依净,众中尊:“净”,此处指清净,像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相续中的等净智慧,可以叫做净;或者像小乘里讲到的四个比丘以上,他们的心和行为,也可以叫做净。

僧众是众中尊,所有的组织和任何团体中,僧众是最殊胜的。现在有个别人认为出家人的团体很差,并且用特别不恭敬的语言来诽谤,但这只是他自己愚昧无知而已。在我们人类社会中,出家人的团体是最高尚的团体。当然,出家人中也存在行为不如法的情况,但这只是个别人的事情而已。实际上所有的行为中,出家非常不易,我们知道,抛弃了世间的一切,前往寂静处,在僧团里出家,从小乘的角度讲,他可以称为众中尊,倘若获得了圣者菩萨的果位,就更不用说了,是最殊胜的。

以上是皈依三宝偈,我们应该经常用这些偈颂来为别人传授皈依戒。我希望道友们,尤其是出家人,去城市里面一定要传授皈依戒。有些人认为,传皈依非要是一个高僧大德或大法师,自己不是大法师,觉得自己没有资格,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只要你的相续中有三宝的皈依戒,就可以代表三宝给他传授。因为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很多特别盲目、愚痴的可怜众生,如果我们没有摄受他们的心,那我们闻思也没有很大的意义。

我们每天闻思修行,主要目的是什么?要么是小乘佛教的理念,要么是大乘佛教的理念。如果是小乘佛教的理念,就是要出离轮回;如果是大乘佛教的目标,那一定要饶益众生。

要饶益众生的话,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家乡、我们所接触的范围中,的确有很多人,可能他们想过要皈依佛门,但后来他的这种善念,一刹那间就被世间的无明云雾覆盖了,当他们生起这一刹那善念的时候,我们最好抛却名闻利养的心态,给他们传皈依戒。如果有名闻利养的心态,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最好不要传授皈依戒、居士戒,或者其他佛法,这都不合理。如果你连丝毫的名闻利养、个人利益的心都没有,完全是为他人着想,为他人传授皈依戒是有必要的。

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

从今日去,称觉为师:应当如是发愿:从现在开始,以觉悟者为自己的本师。佛陀是“布达”,就是觉悟的意思。有些人认为,佛教是老年人的宗教,年轻人并不需要,实际上如果觉得年轻人不需要觉悟,想继续迷惑下去,不皈依也是可以的;如果你想在世出世间,稍微有点觉醒、觉悟,那就非常有必要皈依。所谓的皈依佛就是承认觉悟、依托觉悟。老师与学生的水平比较起来,老师的觉悟更高,因此学生随学老师,这也是一种皈依。

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但皈依佛之后,我们不能皈依邪魔外道。此处的“邪魔外道”,从禅宗自宗来讲,心生的分别念、旁门左道,都是邪魔外道。如果按共同乘的说法,不承认四法印,宣说颠倒、歧途言论的本师,我们不能皈依。

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我们皈依“觉、正、净”三者,其实是从自己的心,或者万法的法界本性层面来安立的。

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劝善知识们,皈依自性三宝。皈依佛,就是皈依觉悟者。皈依法,并不是皈依一本书,而是无谬的知识、精神、思想,就是皈依没有任何错谬的正确思想,叫做皈依法。皈依僧,完全清净,没有自私和染污的心和行为,就是皈依僧众。

因此,我们皈依“觉、正、净”此三者。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六祖解释的时候,有些地方没有像藏传佛教的因明一样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这也是禅宗开悟者普遍的特质吧。

自心皈依自性的佛,远离了所有的邪念和迷惑,以断除欲望、获得智慧为满足,并且远离财和色,这就是两足之尊。

六祖的解释,开头的见解比较高,后面却像在描述世间普通的智慧,但这样解释也应该可以。

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

自心皈依法,念念都没有邪念、邪见,因为没有邪分别念的原因,就没有人我分别、贡高傲慢、贪爱执著,等等,所以叫做离欲之尊。

皈依法的原因,已经离开了这些分别执著。

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皈依僧众以后,一切的尘劳、爱欲等等,对清净的自性根本不会染著,所以叫做众中之尊。

当然,此处与我们平时皈依三宝的解释方法有一定的差别,此处只从心上安立。我们以前学《大圆满前行》的时候,也讲过特殊的皈依,比如说上师的身口意作为三宝,这是一种;或者我们的风脉明点代表佛宝、法宝、僧宝,这也是一种密宗不共的皈依方法。禅宗也有它的不共方法,大家都要记住。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如果我们这样修行,从自性上皈依,是真正的皈依,是最了义、最明智的皈依方法。可惜世间中的很多愚笨凡夫不懂,从早到晚,求受形式上的皈依。(很多寺院的门口,凭皈依证入门,谁都不观察他内心中有没有皈依三宝,有皈依证就不收门票,没有就收。很多人为了不付门票钱,就办一个皈依证,这不是诚心皈依,而是为了省钱,为每次到寺院烧香、拜佛,不用付钱。)如果说皈依佛,佛到底在哪里?法和僧又在哪里?把佛当作外在世界上的一种独立体存在,其实是不合理的。如果没有见佛,就变成没有可皈依的对境,这样就成了一种妄念分别。

当然,作为一个凡夫人,他确实认为,皈依佛,即使佛已经不在,代表佛的相好庄严的佛像也存在,我理应这么皈依,如果佛陀和佛像都没有,那我皈依什么?自性有什么可皈依的!皈依法也是如此,最好是佛陀所宣说的法,如果现在没有,至少也是法本经函,比如《大藏经》这一类,是他皈依的对境。皈依僧众也是大小乘的不同僧众,比如说四个比丘以上,或者说圣者,这才是他皈依的对境。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一到星期天就去寺院,觉得寺院里面三宝都具足了——佛像有了,法宝也有了,再加上寺院里还有一些老和尚和年轻调皮的小和尚,这些代表僧众。然后一边供养,一边诽谤(众笑),很多人就是这样,这就是世间人,对吧?

但是按照禅宗的说法,皈依三宝只在自心上安立,并非皈依外在的三宝。当然,这是境界的差异,还没有达到禅宗最高境界的人,我觉得的确需要时时刻刻都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功德那么大,不但自己皈依三宝的功德大,劝别人皈依三宝的功德也不可估量。我特别希望在座的道友,每年至少要想办法度一个从心上皈依三宝的人。

当然,有些修行特别好的人,完全看破红尘,与世隔绝,这样的人,独自修行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太约束了不好。现在的特殊时代中,有些道友刚出家的时候特别循规蹈矩,看起来跟金佛像别无二致,如如不动,但是十年、二十年以后,很多行为就逐渐松懈下来了,这样不是很好。

因此,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劝别人皈依三宝很重要。我并没有要求大家劝别人出家,如果很多人出家,一是对社会和谐造成影响,因为有些人出家之后,可能会出现家庭矛盾等很多问题;再加上这个出家人,如果自己也没有好好地守清净戒律,也有一定的过失。

但皈依三宝则不同。如果很多人皈依三宝,他们的行为会变得如理如法,每个人所涉及的社会面又相当广,如此会影响很多人。比如说我是一个佛教徒,我会影响我的家庭成员、同事和所接触的其他人,如此影响一部分人。我不杀生、不偷盗,这方面的影响,对整个社会来讲也非常有必要;对他个人来讲,今生有皈依戒,是一切功德的所依,包括念咒语,乃至做任何善事,功德会逐渐增上。按现在世间人的说法,内部成员有优惠。

其实佛陀并非贪执眷属,但是你加入了佛教团体之后,很多功德自然而然增长,这是一种法性规律。所以,每当我看到一些皈依三宝的功德时,就很想劝别人尽量皈依,皈依之后,对这个人百利而无一害。因为受三皈五戒,完全可以对你的行为加以规范,拥有较高的行为标准,用世间的语言来讲,能令你的人格更加完善。虽然凡夫人皈依外相上的佛,境界较高的人不一定认可,但我在此还是要劝大家学佛,学佛对自他非常有帮助。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善知识们,我们各自用智慧好好地观察,千万不要将心用错,为什么呢?因为佛经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一定要皈依自心的佛。

此处的自皈依佛,就像《华严经》所表达的意趣,一切即是如来,如来即是一切。或者说,自心即佛、自心即法、自心即僧,等等。很多经典中说,所谓的皈依即是皈依自己的心,心就是佛陀。包括中观中也说:“谁见自心,彼见如来。”等等,有很多的教理表明,一定要皈依自心。

不言‘归依他佛’:而佛经中并没有说,皈依外在的佛。当然,了义的经典里没有说,不了义的经典,或者初级的经典里面是这样讲的。

初学,一般指刚刚入门、初次学习。我们这里曾有一个法师,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你们这些初学者,应该要背诵,不要学我。”我们也经常开玩笑说:“你不是初学者,你是菩萨。”

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初学者是皈依外在的佛,非初学者是皈依内心的佛,因为不皈依自己的自心佛,外在的佛也找不到。既然如今已经悟到这一点,每个人必须要皈依自心三宝。皈依自心三宝,即是皈依自心的本来面目。

所谓的皈依,就是完全通达能皈依、所皈依无二无别。比如说顶礼,分上等、中等和下等三种。上等者的顶礼,所顶礼、能顶礼,还有顶礼本身,这三者都是三轮体空。皈依也是如此,上等者的皈依,完全认识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最了义的皈依。

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所以,需内调自己的心性,但是外相还是要随顺别人。自己的见解如虚空那样高,行为像粉末那样细,应该取舍因果。自己的内心,好像能皈依、所皈依都一味一体,三宝完全显现为自己的心,已经认识自己的本性,这是最高、最无上的一种皈依;但是外在的行为,并不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对什么都无所谓。

其实一些高僧大德,他内在证悟的境界越高,对别人的尊重、恭敬等行为,越是与我们一般贡高我慢的凡夫人不同。这在很多高僧大德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

这以上讲的是皈依三宝,是按照禅宗不共的皈依方式来讲的,如果你懂得密宗不共的道理,二者完全可以呼应,完全可以相辅相成。

三身自性佛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

六祖继续说:善知识,既然我们已经皈依自心三宝,各个都应该专心致志地听受、学习,我再不断地给大家讲一体三身的自性佛(我们讲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者,现在在我们的这颗心上面,法、报、化三身也可以从一本体、不同反体方面安立)。

怎么安立呢?六祖说,我讲完之后,你们会完全明白三身,依靠自力来觉悟。

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这一段相当于是灌顶。我们也可以这样,虽然没有真实的传承,但是六祖既然说了,我们每个人如是念诵的话,念三遍之后我们也皈依了法报化三身。这些大圣者、成就者的金刚语言,有不共的能力。

不管怎样,我要为你们讲皈依三身佛,你们每个人跟着我念:依靠我们自己的色身,皈依清净的法身佛;依靠我们的色身,皈依圆满的报身佛;依靠我们的身体,皈依在此娑婆世界中,能示现千百亿化身的化身佛。

平时在《现观庄严论》和密宗中所讲的法身、报身、化身,与禅宗里面所讲的稍有差别。以后《现观》讲法身的时候,三身都会讲到,还有《宝性论》中也讲了三身,与这里的讲法上有点不同,但都是可以的。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汉传佛教的《二时临斋仪》中也是这样说的,与六祖此处所宣说的意义大致相同。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

善知识,我们的色身就像住宅一样。就连小乘也讲,佛的身体、阿罗汉的身体,均以苦谛所摄,不能皈依色身,如果真正想要皈依,应在自心中皈依,将我们的心、本来的法界或者如来藏,作为真正的皈依处。这是世间中每个人都值得皈依的,不是皈依色身,要皈依真正的法身佛。

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

如果我们自心迷乱,则根本无法见到内性,而且在外面寻找三身如来,根本见不到法报化三身。正因为这样,接下来六祖说:你们应该好好地听一听,我现在马上要为你们讲认识自身的三身佛。

密宗中也是这样讲的,比如说莲花生大士的大圆满见解,法王如意宝的好多窍诀中提到:观自己心的本性时,本体空性是法身;自性光明是受用圆满身;大悲周遍,也就是说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显现于整个世间的部分,就称之为化身。依靠上师的窍诀认识以后,就通达了法报化三身。

这是密宗的说法,但显宗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正如六祖说,去外面寻找法报化三身,就像所画的法身像、报身像、化身像,在我等不清净的众生面前可以用画像来介绍,实际上是在我们的心中安立。禅宗以它的窍诀认识自身的法报化三身,而密宗有密宗的特点,尤其是大圆满。

我并没有要求你们每个人都像我一样,但以我个人来讲,可能是传承、金刚上师和自己前世宿缘的缘起,所有的法门中,我对大圆满非常有信心。

有信心的原因:一方面我得过很多灌顶和教授,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每一个窍诀非常直接,不需要转弯抹角,不需要过多的文字宣说。比如法王如意宝《文殊大圆满》的见解部分,一目了然。如果你真的对大圆满有信心,修过加行以后,稍微观一观,其中道理显而易见。

禅宗所讲的法报化三身,也是从心上安立而给大家直指的,虽然禅宗并没有像密宗那样,金刚上师对弟子指点:你的心的光明部分是报身……但实际上也是直指的窍诀。

莲花生大士的窍诀,尤其是智悲光尊者的《大圆胜慧》,去年我刚刚翻译完,这里面专门讲法报化三身的直指法,非常广,与此处所讲的比喻方法不同,但有些窍诀也有相同之处。凡是前辈的圣者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字,很多人都不内观,如果观心的话,其实在轮回中非常疲劳的心性,可以很快的时间中得到休息。

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此处“自性”和“自心”是一个意思,心的本来心性,也可以叫自心;或者从法性的层面、万法的本体,也可以叫自性。

这三身佛,从自性中产生,不是从外面得到一个法报化三身。不是我们日夜祈求,最后从很远的地方飞过来了。

何名清净法身佛?

下面分别宣说,首先讲什么是法身。

其实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法身、什么是报身,有些人说法身和报身是他体,包括一些比较出名的学者,也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闹一些笑话,他们可能并没有好好去研究佛教的甚深道理,只是看一些佛书,最后已经成名了,有了名声以后就自以为是,以为自己说什么都是真理,但实际上也不一定,如果用经论来衡量,不管智者还是愚者,错了就是错了,而且智者说错,过失更大,别人笑话的声音更大。

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

世间上的所有人,心的本来面目、心的本体,都是清净的。万法也可以从自性中产生。

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六祖有时候说的是很普通的理念,有时候又是很高的境界,此起彼伏,也是不共的特点吧。

万法本来清净,但是如果我们思维一切邪恶之事,行为也会邪恶;如果思维一切贤善之事,那么行为也会贤善。不管善恶还是无记法,一切的一切,在自性中,就像天空长期都是清净的,日月永远都是光明的,只不过中间有一些浮云覆盖了,因此,虽然天空清净、日月光明,但因浮云遮盖之故,云以上的天空、日月都光明,云以下却完全黑暗,我们众生就相当于在下面。很多道友乘飞机的时候都看得到,实际上下雨的云层并不高,如果再往上,天空还是很清净的,日月也光明显现。

如果忽然吹风,云开雾散后,则上下通明,一切万物现前。世俗的如同浮云一般的分别念,完全已经盖住了我们的自性,即使它是忽然性的。

此处与藏传佛教的认识法性稍微有点不同,藏传佛教有些上师的窍诀中,认识法性的时候,心的本性本来都是无离无合、无生无灭的,从空性不可言说的层面安立为法身。在这里是以比喻来介绍法身。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

善知识们,智相当于太阳,慧相当于月亮,智慧就像日月一样,本身就是光明的,不过在执著于外境的过程中,被妄念浮云覆盖了自己的本性,根本没办法展现明彻的光明。

这时需要什么呢?

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我们自性的光明日月,虽然被暂时的分别念遮覆,但如果遇到了善知识,他给我们传讲正法,尤其是证悟到禅宗最高的境界时,原来的妄念云雾,如同被大风所吹,自然散开,明明清清、内外透明的心的本来面目会展现无余。这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明心见性,此人已经见到了法身本性、万法本体。

密宗中也常常赞叹对自己直指觉性的根本上师。比如说我本来在轮回中沉迷,在无明烦恼的云雾下沉睡,但是依靠上师教言的狂风,把所有的云雾全部吹散;或者说本来我于无明的睡眠中沉睡,依靠上师教言的鼓声,令我从迷梦中苏醒过来,等等。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不管是禅宗还是密宗,在轮回中自性被覆盖的时候,上师的教言是非常珍贵的。如果上师没有给我们指点迷津,依靠自己的能力,虽然有些人的世间智慧、才能很不错,但是没有依靠善知识的指点,非常难以证悟自己的心。

所以,赞叹上师的时候常会说道,父母给予我们肉身和财富,而传承上师们给予我们真正的智慧法身,可以说认识本性的恩德无以回报。

禅宗的法身是这样讲的,不知道你们以前对禅宗有没有很多的研究,这次也算是一个机会吧。《六祖坛经》在汉传佛教的禅宗,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法本,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知道禅宗讲的法身到底是怎样,用它的语言、它的教理是怎么安立的。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讲了法身以后,开始讲《俱舍论》中也讲到过的心所了。

善知识,皈依自性佛,就是皈依真正的佛。皈依者需遣除不善心、嫉妒心等等,常见自己的过患,不说别人的好坏,这就是自性皈依。必须要卸下一切傲慢之心,能生起恭敬之心,这就是见到了自己的本性。通达无碍,是真正的自性皈依。

如果已经皈依法身、认识法性,就相当于中观里讲入定时候的境界,因为明心见性相当于入定的境界。此处讲的皈依自性佛之后,后得的心态是什么样呢?当你明心见性以后,嫉妒心、傲慢心、诳妄心、轻慢心、邪见心、贡高心……统统都没有。所以,证悟心的本来面目时也并非不能安立,中观中讲入定境界的时候,是远离四边八戏的,但后得的时候,作为菩萨也有他的行为,比如说三地菩萨还不断地求法,一地菩萨不被嗔恨所动摇,等等,有很多善方面的意念。

我们都知道,所谓菩萨的行为,善的方面全部具足,恶的方面都不具足。所以,此处讲明心见性的时候,真正皈依自性佛之后,后得也必定会有这些心态。

如果我真的是一个明心见性者,那我有没有嫉妒心、诳妄心和天天蔑视别人的心呢?都没有。所以,真正的皈依者,后得的行为的确非常让人钦佩。那些大德、成说者们,别人不得不被他的行为所感化,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依靠他的心态和行为,即使是无有嫉妒心、贡高心这些,也让无数的人对真理产生兴趣。

这是我凭自己的理解来解释的,解释得应该是很好,我看以前的很多讲义里并没有这么解释,但这样解释谁也挑不出毛病,我边讲边思维,觉得还可以,对自己有信心。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法身的入定和后得讲完了,他真正的境界和后得的行为、心态都已经讲完了,那么报身佛是什么样呢?这里先讲了一个比喻,在大圆满中,报身经常用光明来说明,这里也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什么叫圆满报身?比如说拿出一盏灯,千年的黑暗可以一时遣除,认识心的本性的一个智慧,内心万年的阴暗、愚痴,也可以遣除。

万年:此处只是象征性地说“万年”,实际上指千百万年或更多,意为非常非常漫长的时日。

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

我们不要天天回想以前如何如何,年轻时怎样怎样,没有必要,因为过去之事不可得;即使要想,你就想以后,以后每一个心态、刹那刹那的心念,都去圆融或者明观它,这个时候,你会见到自己心的本性。

密宗中也经常这样讲,要观当下的心态,或者未来的分别念即将产生还没有产生的时候,观察这个心态,认识本性。

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善和恶虽然显现上不同,但是本性却无二无别。正因为无二无别,这叫做实相。不只是善恶,光明和黑暗也是一样,黑和白也是一样。在实相中既没有善,也没有恶,这就是所谓的圆满报身佛。(从清净远离垢染的角度安立为法身,善恶无二无别的角度安立为报身。)

后得方面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产生嗔恨心,万劫中所作的善根都会毁灭;如果我生起譬如菩提心这样的一刹那善念,那么恒河沙劫中所造的恶业会全部清净,乃至无上菩提。

所以,念念自见本性,不失正念,这就是报身。

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念念当中,要认识报身。善和恶在胜义中、在认识本性中是无二无别,但是在后得的时候,你也不可能再产生恶念,否则会对自己的善根有所损害。所以,念念一定要在善中,在不失本性和本体中,这就是所谓的报身佛。

下面讲化身佛。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

化身的解释方法有点不同,什么是千百亿化身呢?如果没有思维万法,那它的本体像虚空一样,如果“一念”去思维,那么分别念会化现得多如牛毛,前刹那、后刹那,心所和念头无量无边。

比如说我要想大千世界,每一个世界作为对境,心态上会有层出不穷的分别念,所以说化为无数。

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如果我们思维恶念,成为地狱;思维善念,成为天堂。

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毒害的心化为龙和蛇;慈悲的心化为菩萨。

如果你经常处于一种善念中,你就如同身处天堂;如果你整天处于不安、痛苦、伤心、失望、绝望、抱怨的心态,就与入于地狱无二无别。虽然有好多人出行是豪华轿车,住处是高档别墅,却每天愁眉苦脸、特别痛苦,这叫做天堂中的地狱——于天堂里受地狱的苦。

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如果你时时都有慈悲心和智慧,如此你将转生到善趣、上界;如果你经常处于嗔恨和愚痴中,这与堕入三恶道中别无二致。

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自性变化各种各样,迷惑的人不觉悟。

确实如此,迷惑的人虽然没有痛苦的因,也觉得很痛苦;而觉悟者,一切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很开心的。

前段时间中央台经常问,“你幸福吗?”我把它改为“你快乐吗?”问了很多发心人员,有些修行人说一点都不快乐,好伤心、好痛苦、好绝望啊;有些说还可以,很好,衣食不缺,就剩利益众生了,等等。确实,每个人的心态千差万别。作为修行人,特别希望你今生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庄严还是丑陋,既然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心态上不要自己折磨自己,自己让自己下地狱,没有必要。

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所以这里讲,恶念是地狱,善念是天堂。现在还在人间的时候,有些人正在感受地狱的痛苦,有些人正在感受天堂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呢?不用别人来判决,也不用问空行母、上师、活佛,其实他们不一定知道,有些人只是推测。

这叫做是自性幻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