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23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二十三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什么是忏?什么是悔?

2、按大乘共同的解释方式解释颂词: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修行类】

1、忏悔时,过去和现在的罪业可以清净,那么未来的罪业该如何清净呢?

2、四弘誓愿在其他经典中未加“自心”与“自性”,六祖为什么在前面加了“自心”与“自性”呢?

【生活类】

1、你觉得自己会发愿吗?以后发四弘誓愿时是打算按显宗共同的方式发愿,还是随学六祖,按不共的方式发愿?

下面我们继续共同学习《六祖坛经》,现在讲第六忏悔品。忏悔品中,之前已经讲到五种香,后面讲无相忏悔,按照禅宗的忏悔方式忏除我们的罪业。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无始以来到现在流转于轮回中,肯定造过许许多多的罪业,假使没有很好地去忏悔和清净,一旦我们在没有忏净之前就离开这个世间,就会影响到下一世,乃至生生世世。所以,佛教的法门中对忏悔非常重视。

有些修行人觉得自己需要终生忏悔,因此穷其一生着重修忏悔法门。当然,每个人的根基千差万别,有些人着重供曼茶等等积累资粮,有些人修开智慧的文殊法门……不管怎样,我们共同修持忏悔法门很重要。

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也都特别喜欢修忏悔,每年开金刚萨埵法会的时候,参加的人相当多。平时很多人每天早上习惯念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还有其他仪轨,对于通过各种法门忏净自相续中的罪障,相当重视。

今天大家共同学习的是,以六祖大师《坛经》的观点来忏悔,虽然与藏传佛教等其他宗派相比较,也许在忏悔的方式方法上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讲,所有的教法最终还是要先认识自己的罪业,然后忏净,再发愿今后决不再造,这是共同的修行。

无相忏悔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其实此处不管讲忏悔、积累资粮还有其他的任何法门,全部都是用佛教最深的内观方式来修行。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前面已经讲了通过五香认识心的本性,此处也说在寻找五香的时候,应该从内在去熏染和融合。也就是说,对各自的修行,应该是从内心中返观自己,而千万不能在外境中寻找,否则始终找不到。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给我们介绍了这个问题之后,六祖紧接着对大家宣说无相忏悔法门。我们前面讲了无相颂,这里是无相忏悔,但是与我们平时说的所有相状都泯灭、一切相都不执著的无相忏悔并不相同。我们平时忏悔的时候是观外境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来忏净,在这里六祖的所谓无相忏悔,并不重视外境所取相,而是全部归于心上忏悔。后面我们会讲到,未来、过去、现在,能忏悔、所忏悔等等,虽然这也是一种相,但是与外境的所取相有一定的差别。所谓无相忏悔,是依靠对自心的认识,对自我的反省来忏悔。

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通过无相忏悔,能摧灭我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罪业,身口意得以清净。

通过忏悔,三世的罪业也可以清净,这种忏悔文实际上也是发愿文。本来,按照共同乘的道理来讲,过去的罪业在现在的阿赖耶上可以存在,现在正在造的罪业也可以存在,但未来的罪业,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是以得绳的方式存在,其实这种得绳也并非真实存在。

那么此处为什么这么讲呢?实际上未来的罪业也可以通过发愿的方式得以清净。怎样清净呢?比如说未来以我的因缘本来会造很多罪业,但是通过我现在的发愿和忏悔,尽可能地不遇到造这种罪业之缘,即使遇到,也会在很快的时间中得以清净。我们可以以一种发愿的方式来得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此处针对几种不同的罪业一一地忏悔,就相当于我们忏悔时所用的仪轨一样,六祖让每位弟子重复他的话语,就像我们灌顶的时候,也是上师念一遍,所有的弟子跟着他重复一遍,或者传别解脱戒的羯磨仪轨时,也是阿阇黎念一遍,弟子们跟着念一遍。此处亦如是。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六祖告诉大家:善知识们,你们每个人跟着我一起念。弟子们,我们祈愿过去、现在、未来所有前前后后接连不断的妄念,不要被无明烦恼所染污。这一句,我觉得带有发愿的意味。

这很容易理解,我们正在产生的或者过去已经产生的,在阿赖耶上面种下种子的这些妄念,不被无明愚痴染污倒也可以,但未来怎么染呢,未来还没有产生。正如我刚才所讲的一样,此处是带有发愿的方式:不但是我的过去和现在的心念不要被无明所染污,将来乃至生生世世中,都要让我的相续得以清净,不被无明烦恼所染污。

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其实在这个偈颂中,没有直接宣说贪、嗔、痴、慢、嫉五根本烦恼,只提到了其他的根本烦恼。“等”字里还包括其他未说的根本烦恼和支分烦恼。

从前所有的恶业、迷乱、愚昧、迷惑等罪业,今天全部一一地忏悔。通过忏悔,愿所有的罪业立即消失,今后再也不会新生。这是第一个忏悔法门——对愚昧、无知、无明的忏悔。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诳染这一段的方式方法与前面相同。前文以发愿的方式,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念念不断的妄念,不要被骄傲、欺诳等烦恼所染污。

从前所有恶业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从前凡是骄傲、欺诳所造的罪业,还有“等”字中包括的贪心、嗔心以及其他烦恼的罪业,全都得以清净,愿立时全部消失。

其实心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在安住、诵咒或者观想的时候,应该这样忏悔,甚至在念经、磕头等做任何善事的时候,也应该在心里不断地去思维它。当然,修忏悔法门时本应如此,但即使你不是修忏悔法门,比如说修人身难得、修开智慧的法门时,祈愿过去、现在、未来所造的一切罪业,全部得以清净,仍然可以以这种方式忏悔。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弟子们,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断中不被嫉妒心所染污。

今天跟这个人生嫉妒心,明天跟那个生。或者自相续中存在傲慢:我今天口才可以,我的境界很高,我长得很不错,我身体很健康,我今天吃得很不错,我今天听课很专注,别人好像没有像我这样专注,等等。

在与人比较的过程中,经常容易产生傲慢心,看到低于自己,差于自己的人,就自恃清高;如果有些人超过自己,则很容易产生嫉妒心,“这次考试,他的分数比我高,为什么是这样呢?好像法师对他非常好,领导对他很重用,为什么经常看不惯我呢?”常常这样对平级的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嫉妒心。我们凡夫人很容易产生五毒烦恼,想得起的、想不起的不一而足,比如即生中乃至从读幼儿园开始,就对很多人不断产生傲慢、嫉妒、无明、贪嗔等等各种各样的烦恼。

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我们从前所有的恶业、罪业,愿一时通过忏悔、念咒、观想、参禅的力量,全部一一地忏悔。这种忏悔非常重要。

永不复起:以后这种罪业千万不要再次浮现。

如果说即将离世,忏悔清净以后死去还是很好的,因为凡夫人常常是忏后又犯。在《地藏十轮经》中讲过,完全断掉相续中的恶业很难,因为凡夫人的相续中,自私自利心的种子一直存在,果自然会不断地产生。我们在心里都会想,这次忏悔以后再也不造了,但是除了个别修行境界比较好的人以外,对凡夫人来讲确实很难。所以,我们祈愿“悉皆忏悔”以后再也不要成熟。《百业经》里也常说希望罪业不要成熟,有些罪业通过忏悔得以清净,以后并没有成熟,而有些,虽然法性的力量不可思议,罪业得以清净了一部分,但是将来在不同的世代中,在自相续中又逐一复苏,有这种情况。

以上讲的是无相忏悔。在这里,并不是像某些了义空性经典里所讲的那样,完全破一切相,而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相一一观想,再进行忏悔。

分说忏悔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

善知识,以上我们讲的是无相忏悔。那么什么是忏?什么是悔?下面分别解释。

所谓的忏:我们以前所有的恶业、愚昧、无知、骄傲、欺诳、嫉妒、贪心以及狡诈等等,各种各样的罪业都一一地忏悔,以后再也不要生起来,叫做是忏。

这相当于是厌患对治力,对以前所造的罪业,在相续中生起如同服用毒药一样的悔心,对以前依靠恶友或恶劣的环境所造的恶业,生起无以复加的后悔之心。有些道友就是这样的,未学佛前杀生非常勇猛,自己现在一想起来都特别的伤心。以前在家没有学佛的时候,有些人是不懂的,还有些人虽然懂,但是因为无知或好奇,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如今内心中充满伤感,觉得自己以前太愚痴了。这以上讲的是忏。

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什么是悔呢?悔改以后的所有过失。从现在起,再也不造所有恶业、无明、愚痴、骄傲、欺诳、嫉妒、贪嗔等等罪业。以前不了解、不清楚它们的危害性,现在通过上师的开示,通过大乘佛教的学习之后,完全觉悟了、明白了。以后永远断除、再也不造,这叫做悔。

“忏”是对以前造的罪业特别后悔;以后依止返回对治力,再也不会造了,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会造,称为“悔”,这样的忏悔决定会清净。比如说有的人以前杀生、偷盗、邪淫、喝酒等等,如今觉得在短暂的人生中造了这些恶业特别不明智,那么从现在开始要下决心悔改。忏悔需要立誓,需要决心,本来戒律就是一种决心。最容易清净的忏悔方式,就是需要后悔再加上以后的改正。

《百业经》中不是讲了吗,有的人曾经杀过很多人,但他知错后完全忏悔,再也不杀人,这样的话,以前所造的罪业都会得以清净。而且,想要完全从根本上清净以前的罪业,以后的决心相当重要。

藏文中忏和悔两者不是很好分开,但是在汉文中,六祖是将忏和悔分开讲的。可能很多人会误解忏悔之意,只认识到自己以前做错了这一层意思,但实际上,忏悔中包括以后再也不做。“以前是我不对,以后我再也不做。”这两者叫做忏悔,如果只是对以前所做有后悔心,那只是忏,不是悔,因为悔是以后不造。“我忏悔,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做了好不好?您可不可以原谅我一次?只要一次机会就可以。我忏悔就对了嘛,我忏悔嘛。”就有人这样忏悔过。《坛经》的解释方法,大家应该记住。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衍不灭,后过又生。前衍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作为凡夫人,他只知道忏悔之前的过失,但却不知道要悔改以后的过错,重新做人,再也不造如此的罪业。“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世间上也有这样的说法,如果没有断除根本,将来因缘成熟时,还会再次不断地生长。因为没有悔改后过,之前所造罪业的种子也没有泯灭,如此,将来罪业会再次产生。既然前面的罪业没有泯灭,后面的过失又不断地产生,那怎么能叫做忏悔呢?

按照六祖观修、参禅的方法,忏悔应该是一种无相的忏悔,无相忏悔是遣除所有的执著,心态上,最初有后悔之心,最后有改正之意。

按照其他经论的观点,《大圆满心性休息》和《前行引导文》中引用过很多教证,这些教证里所讲的是,真正的忏悔是如如不动地观自己的心,认识自心以后,所有能取所取的罪业全部都会得以清净。

汉地的《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也说:“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一切罪业全部是因妄想而生,如果你愿意忏悔,直接安坐、忆念实相。所谓的实相是心的本性,一直关注心的本性,所有罪业会很快得以清净,这些罪业本来也没有实质。所有的罪业相当于白霜和露珠一样,当空性的智慧阳光照射到它时,当下消失。

所以,我们如果用心观心,或者用智慧来观能忏、所忏,这种忏悔方法就非常殊胜。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总之要令罪业得以清净,否则确实障碍解脱。

法王如意宝的《教诲甘露明点》里讲,不管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中,根本的罪业都会对解脱直接或者间接产生障碍。所以,千万不要让这些罪业与自己的相续同住,否则不得解脱,没有同住,也可以算是清净戒律的界限。无论是戒律清净还是忏悔得成功都可以,即使你造了一些罪业,当下要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

有些人经常因为脾气不好而与别人吵架,吵完架以后又一边流泪一边念“嗡班扎尔萨埵吽……”,并自言自语:“我太坏了,我太坏了,我这个人,修行这么多年了还跟别人吵架,还产生恶分别念,‘嗡班扎尔萨埵吽……’”。与不忏悔的人比较起来,这也很好。

以共同方式解释四弘誓愿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

六祖又告诉善知识们,无相忏悔已经为你们讲完了,下面要与善知识们一起发四大弘愿,希望各自都要用心专注地听受,不要胡思乱想。

汉地念诵中所发的四弘愿,我以前讲其他课也引用过,非常重要。我们平时在修行过程中,不但要会念,而且经常要发自内心地这样发誓愿。大乘佛教徒在生活中要经常发愿,无论是自己独自修行还是与僧众共同修行,要有共同的发愿,共同发愿的愿文是什么呢?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

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我们平时念诵时,四句中前面的“自心”“自性”没有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以这种方式来念的。此处加上了“自心”“自性”,是因为此处的发愿与其他共同经典的发愿不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就有这类发愿,菩萨要成熟众生、住持三宝的一切修持等等,专门讲了四大弘愿。佛经中讲“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不但是大菩萨要行持,大大小小的菩萨都应该修学这四大弘愿。

我们在座的人,哪怕听一堂课,也应该有这一堂课的作用,如果今天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发四弘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愿,确实人生是有意义的。

六祖为什么在前两句加“自心”二字呢?度众生和断烦恼,都跟我们的心有一定的关系,度众生是度自心恶分别念的众生,断烦恼也是当断自心中贪嗔痴的烦恼,所以,前面加“自心”。后两句加“自性”,是指学无边的法门主要是学本性上的法门,成佛也是在本性中、在法界中成佛,以这样的原因,与其他经典有所不同。

简单地在字面上解释,我觉得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解释方法——大乘共同的发愿。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一愿:天下无边、众生无边,我们发了大乘菩提心,一定要誓愿度尽天下的一切众生。

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第二愿:我们要度众生,自相续如果被烦恼所占据就没办法,因此,首先应该断除自相续中贪嗔痴为主的一切烦恼。当自己成佛后度众生是很容易的,发心分牧童般的发心、国王般的发心、舟子般的发心几种不同情况,比如国王获得王位以后可以度化他的子民。第二个发愿,是将自相续中所有的烦恼断除。这是从断方面讲的。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第三愿:要断烦恼、度众生,被无明愚痴所缚的凡夫人根本无能为力,为了成佛,我们一定要精通无量无边的法门。就像《经庄严论》中所讲的一样,没有精通五明,即使圣者菩萨也不可能获得成就。所以要学五明。此处讲,我们要度众生、断烦恼,要广闻博学,一定要学世间的无尽法门。

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第四愿:我们学习断烦恼、度众生,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成就无上佛道。我们并不是像有些人,读书就是为了家庭、工作,为了自己过安稳快乐的生活,很多人读书的目的是这样吧?而我们学习大乘佛法,是为自他众生成佛,这就是最究竟的目标。

这是共同的解释方法,六祖的不共解释方法,以下正文中有介绍。

我们发愿的时候,应根据自己的状况进行发愿。如果你对禅宗有很深的境界或智慧,那么按照六祖的解释方式来发四大弘愿,如果你没有这样甚深的禅宗境界,那么自己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按共同的解释方式发这种愿,我觉得这样发愿很重要。

《菩萨璎珞经》中也有四大弘愿:从苦谛而言,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愿受苦者得以度化);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愿集谛没有解脱的众生解脱);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没得安慰的众生愿道谛来令他安慰);未得涅槃令得涅槃(没有涅槃的众生让他得涅槃,也就是缘灭谛)。以四谛来发四大弘愿《心性休息》中也有这种发愿的方式。

这样也可以,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无论身处何地,应该会发愿,很多人都不会发愿,只是有一种趋乐避苦的心态。以前藏人去拉萨,本来觉沃佛像那么殊胜,在他的面前应该发成佛、度众生的愿,但很多人到了那里之后经常发什么愿呢?愿我很快速、很顺利地回到家里!这样的话,不如不去。其实很多道友到学院来也是这样,从汉地很远的地方过来,在我面前发愿:希望您加持我很快回到家里!其实这样你不来也可以,没有必要这样发愿。

很多人都不会发愿,正如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里讲,有个织布的人现前了成就,天人问他:“你需要什么?世间的愿望我都能满足。”而他只讨要了一台织布机而已。每一个人的职业是什么,都喜欢发与自己的职业相关的愿。比如说学生会希望自己化学学得好、物理学得好,或者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等等,只会发一个短期的愿。

虽然发真正的大愿,如让我成佛,让我度尽一切众生,让我断除相续中的一切烦恼,让我学好世间的一切万法,像文殊菩萨那样,变成一个遍知者……这些对我们凡夫人来讲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还是需要发愿。像刚刚进入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的人,跟他说要好好地发愿,将来要惠及百姓、回馈社会,以他当时的心态,很不合适,因为那么小的一个学生,想帮助千千万万的人,以当时他的心理状况,并不会完全接受,但是他长大之后,真的到了社会上,因他从小都在发这个愿的缘由,心态上会慢慢有所提升,真正到了社会上后,这样的心态最珍贵。

同理,我们还是凡夫时,要断除一切烦恼、度尽一切众生,这与凡夫的心态有点相违,但是大家在学习前辈大德的殊胜教言后,才会知道它的价值。本来所谓的价值观,会因社会地位的不同,每个人的价值导向、认知水平、教育体系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价值观确实是不同的。大乘佛教的价值观,我想大家应该培养。

以不共方式解释四弘誓愿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们,大家知不知道,“众生无边誓愿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并不是我惠能能度尽一切众生。

他并不是说凭一己之力,能度尽天下所有的众生,这是禅宗的特殊说法。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善知识,所谓的众生,并不是外境中存在,而是心中的众生,因为万法唯心造。心中的众生是哪些呢?像邪迷的心、诳妄的心、不善的心、嫉妒的心、恶毒的心,以及“如是等心”中“等”字里还包括千千万万的心,可以说每一种心态都是一种众生。所以,大家应该知道,我们返观自心,认识心的本性时,自性就是度,这是真正的度。

《华严经》中有一句“身为正法藏,心为无碍灯,照了诸法空,名曰度众生”,“众生”在这里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意思就是说,自心的众生是以心来安立的。

六祖是说我们不起烦恼,所有的烦恼全部灭尽;大圆满讲,以贪嗔痴引起的有八十种妄念,到最后通过认识心的本性全部泯灭。

按大乘共同的发愿,度众生是要度自相的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而此处是指度心里的众生。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什么是自性自度呢?我们心中的很多邪见、烦恼、愚痴等等,可以用正见来度。有了正见以后,般若智慧自然而然具足,用般若智慧打破我们所有的邪见、烦恼、愚痴,这些众生各自都度了。度的方式:邪念用正见来度、迷惑用证悟来度、愚痴用智慧来度、邪恶用善慧来度,这样来度所有的分别众生,叫做真度。

分别众生,或者说恶念分别,都用认识来度尽,这与密宗观点不谋而合。真正生起般若空性智慧的时候,在菩萨或者佛陀的自现境界中,所有的迷乱分别念乃至不清净的众生都没有。我们不是经常也说:佛见众生都是佛,菩萨见众生都是菩萨,凡夫人即使见到佛,也觉得他像凡夫。

为什么当时很多外道见了释迦牟尼佛以后,有些认为他有贪心,有些认为他有嗔心,有些认为他相貌不庄严,等等。

一般来讲,确实人与人的境界天差地别。如果一个人的心很快乐,没有痛苦,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如果一个人的心很烦躁、很痛苦,他就会感觉这个世界很丑恶。是心起了决定的作用,如果心情特别快乐,下雨也很舒服,阳光很强也很快乐;如果心情低落、情绪不佳,那么下雨也觉得雨水欺负他,阳光强也觉得太阳在害他。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整个外界似乎都在针对他,乃至路人,也觉得这个人恨他,那个人误解他,所有的人都变成了敌人。

大乘藏传佛教中有这样的说法:修行好的人,他的世界和所现境非常的美好;修行不好的人,无论在任何地方,他的所现境界都很丑恶。所以,天堂与地狱,关乎于自己的心。《大幻化网》中引用教证的原因也是如此,外境没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否则在自相法上很难安立。当然,这是从最究竟的境界上讲的,包括我们现在所存在的世界,都不存在,不能说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存在,但地狱和天堂不存在,这种说法肯定不合理。

以上讲了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

什么是烦恼无边誓愿断呢?通过禅宗的思想,认识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就像太阳生起的时候,黑暗自然而然遣除一样,所有的虚妄分别都会土崩瓦解。

按密法的说法,认识本性的时候,五毒就是五智,贪、嗔、痴、慢、嫉,全部都变成了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法界性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

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

法门无尽誓愿学,是必须要见自性,行住坐卧经常在这样的境界当中行法,这叫做真学。

此处的“学”,并不是苦苦地背诵、思维、参加考试,记住了转眼又忘了,伤心、痛苦的那种“学”。开悟者的学习方法与我们的学习方法不同,开悟者的学习方法是安住,安住以后认识,认识以后,所有的万法都囊括在他所认识的法中,此时,世出世间的一切万法全部都证悟了,证悟之后就没什么可学了,所以说不需要学。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六祖说过“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作为借口,就不背书了,觉得“须自见性,常行正法”就可以了,不能这样,我们口头上会说,但实际上还差得比较远。

现在正值夏季,我们学院很多道友都是早上五六点钟就开始背诵,这样很好,有些班的人比较懒惰,可能是法师的原因,法师喜欢睡觉,班里的人就喜欢。我们讲四摄的时候说过,法师自己特别爱闻思,对佛法特别有兴趣的话,底下的人自然而然有学习的动力,如果法师自己对法的信心和希求心不够,甚至对特别精进的人还另眼看待的话,底下的人也会出问题。一般来说,老师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老师特别严格,他的学生也会显得很出色。我知道有个小学里面的一个班,他们的老师特别特别严格,他们班每年都得全县第一名,后来换了老师,这个老师比较懒惰,结果全班的成绩一下子降到很低了,大家都在议论纷纷。

其实,我们佛学院和山下也是这样的,我知道城市里面的有些辅导员非常不错,爱学习,不说大话,佛法上面的道理,他愿意沟通,因此,与他相关的人都有很好的见解。佛教徒也是如此,现在的学生其实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老师怎么说,他们怎么行。老师经常说别人的过失,那他底下的学生都开始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于别人的过失。我们佛教的法师们所培养的道友也有差别,我希望大家学习一些精进的班,我听说男女众中有个别班很精进。大家都在喇荣山谷里,八九点钟大家都在上课,一日三餐的时间也都差不多,晚上大多也都在听我的课,但是其他时间的精进,每个法师的方式方法上就有所不同,你们也需要互相了解一下,什么都不了解,“山中无老虎,自己称霸王”的自以为是不好,要互相看看。

不要说班与班之间,现在东西方所有的国家都在互相学习、沟通。我发现城市里的有些人也很保守,连其他的学习小组都不去,有些道友可能心不够宽广。按理来讲,比如说东北学佛的人,出差到南方的时候,可以去看看他们个别小组里学得怎么样。我都经常到各处参学,很有感触,去各地学习很有必要。平时讲是非并不重要,真学才重要。

我想,我们一方面希望像六祖那样,无边的法门中只是观本性就足够了,但是更重要的确实还是要学习。

我最近在校对很早以前翻译过的《智者入门》,我觉得《智者入门》很重要,如果以后大家学习了,在佛教上应该会变成智者。但是人生很短暂,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传讲,校对完了以后,如果能给大家讲一遍,俱舍、现观、中观、因明都会一下子精通。很向往吧!(众笑)

又,无上佛道誓愿成,即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最后的无上佛道誓愿成,成佛就是要沉下自己的心,看破、放下一切世俗的心。行于真正之道,这样之后,离开了所谓的迷惑和觉悟,不堕两边,成佛以后,觉与不觉都没有。生起不可思议、远离四边八戏的般若,不落于真实和虚妄。这个时候真正见性,当下成佛,就像十地末尾的境界一样。

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这句话很重要。我们作为修行人,常常都要修行此四大弘愿的法门。

我也希望大家平时到任何地方,哪怕你去转一个神山,在一座佛塔前面磕三个头,需要发愿时,要发这个愿。度尽众生、断除烦恼、学无量法、誓愿成佛。其实,菩萨的所有行为都囊括在此了,非常重要。发愿的时候,如果我们有时间就念《普贤行愿品》,如果没有念《普贤行愿品》的时间,我们就发这四大愿。

当然,禅宗有禅宗特别高的境界来发愿,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六祖那么高的境界——学无所学、佛无可成、断无所断、度无可度,全在自性上认识,从禅宗和密宗的很高境界来讲是这样,但是我们现在暂时无法做到。我们还是按照佛的金刚语,要度尽一切众生、断除一切烦恼、显密教法统统要学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成佛!这种发愿确实很好,很多人不会发愿,学了佛以后,应该学会发愿,发愿很重要。

开法会时,有些新来的居士经常问我:“到这里来应该干什么?”我说:“你多发愿。”“啊?什么意思?化缘?”他们不懂,我也没法一一解释,那就随缘吧。

最后两句,“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很重要。我们常常要修行,菩萨要日日夜夜发愿。在菩萨戒中也讲,菩萨是昼夜六时要发愿,做不到昼夜六时,就一天发一次愿,或者一个礼拜至少也要发一个愿。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内心中要好好地发愿,发愿的力量不可思议,修行一定会有加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