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32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十二课

思考题: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是否对三智的关系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

2.请参照“华严九心”等内容,谈一下我们应该如何依止善知识。

3.佛陀宣说般若法门时,是以哪三种方式令众生真实获益的?

前两天我外出讲课,时间安排得比较紧,上午在智悲学校,中午给老师讲,下午去居士林,晚上去多芒寺佛学院和文殊学校。因为学校里没有大的讲堂,我们是在操场上进行的,学生们听得很专注,后来开始下雪,他们仍是一动不动,最后一个个都变成了雪人。他们本来给我撑了一把伞,但我想只有我一个人打伞不公平,于是我也走出来讲,这样他们心里可能好受一点,结果我也变成了雪人。当时我就想到,学会里面很多人的听法威仪都不如他们,身体动来动去,眼睛看来看去,心里也想来想去,三门都不太如法。当然,学院里的道友是比较好的。

按理来讲,无论听我还是其他法师讲课,都应做到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所引的一个教证说的那样:“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意思是说:说法者坐在高位,自己坐在很低的位置,具足寂静温良的仪态,(无有傲慢、野蛮、愤怒等不好的神情,)以欢喜的眼光看着说法者,(而不是愁眉苦脸,或者一直埋着头,也不知道是在看小说还是干什么,)听课就像饮用甘露一样,信心充满、非常欢喜,(而不是痛苦、难受,一直看表等下课,)应当如是专心闻法。人的很多行为都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变,听法也是一样。如果你平时已经习惯了整天动来动去的话,那你每次听课也会这样的,不仅是今世,可能来世也会这样。我们学院来经堂听课的道友还算可以,但有个别在家里听课的人我很不放心,他们喜欢靠着墙,有时候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等最后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凌晨两三点钟了,也有这种情况。所以,听课还是需要有一种很正式的威仪,这有助于自己的学习。

《现观庄严论》我们讲到了正等加行中的法相,它又分为智相、殊胜相、作用相三个方面,今天讲智相的第二部分——道智的相。

寅二(宣说道智之智相)分四:一、了达道之总实相方式;二、了达道之别实相方式;三、了达道之特殊实相方式;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卯一、了达道之总实相方式:

空性及无相,并舍弃诸愿。

道智加行共有十六种智相,本颂讲的三个对应我们平时常说的三解脱门——体空性、因无相、果无愿,这是佛教的基本概念。

1、通过修行道智加行,了知道的实相——体空性解脱之道的智相。五道十地的本体全都是空性的,没有哪一个是实有、不空的。

2、通过修行道智加行,了知道的因——无相解脱之道的智相。在世俗中,布施、持戒等修道的因缘是存在的,但在实相中,这些道的因全部都是没有任何相状的。

3、借助道智加行了知道的果——无愿解脱之道的智相。菩萨有菩萨的果,佛有佛的果,修人天法也会现前所期望的果,但这些果只是显现上如幻如梦地有,实际上都是无愿的。《般若经》中也说,如果我们对果还抱有希求、愿望的话,那也是一种歧途,因为这属于细微的所知障。在最究竟的实相中,对果的发愿也是要放弃的,因此叫做是果无愿。

以上是总说道的三相。学《现观庄严论》,先要能从字面上解释颂词,然后再对其所表达的整体的意思进行分析,这是一个最根本的方法。

卯二、(了达道之别实相方式)分三:一、分别了知体空性道之方式;二、分别了知因无相道之方式;三、分别了知果无愿道之方式。

辰一、分别了知体空性道之方式:

无生无灭等。

这个科判进一步说本体空性。大家都知道,《现观庄严论》属于第二转F轮,是主要宣说空性法门的论典,因此对本体空性讲得比较广。虽然颂词很短,但讲义中列出了八个智相。

4、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本体具有无生行相之道的智相。道的本体具有无生的行相,为什么说无生呢?因为以智慧做观察时,会发现一切法既非自生,也非他生,亦不是共生、无因生,所以说万法无有产生,道也不例外。这就是了知道无生道智智相。

5、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证悟无灭之道的智相。既然道一开始的产生没有,那么也就不可能有中间的安住和最后的灭尽,就好像石女的儿子从来没有出生,也就谈不上长大和死亡。一切万法都没有产生、安住和灭尽,道也不例外。

抉择空性时,无生是大家很容易明白的,但很多人都会耽著单空,认为存在一个灭法;只有当我们用心学习般若之后,才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究竟意趣绝不是一个灭法。我以前接触过很多在般若方面非常出名的学者和法师,他们在显现上好像觉得,所谓的般若空性就是把有实法抉择完剩下的无遮单空部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讲的一样,证悟空性也是很简单的,因为骏马上面没有牦牛,这一点任谁都一目了然。

颂词中的“等”字包括:

6、借助道智加行了知无染自性之道的智相。所谓染污法,即贪心、嗔心、嫉妒等烦恼性的法,通过修正等加行之后,最后知道烦恼自己是无有本体的,染污的他法也是无有本体的。就像云的本体不存在,那不可能染上虚空一样。

7、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无净本体之道的智相。既然本来无染,那么离开染污之后的五智等清净涅槃相也是没有的(名言当中有净染,实相当中无净染)。

8、借助道智加行了知无有所断法体性之道的智相。所断就是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

9、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具有无对治本体行相之道的智相。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对治法是什么呢?就是中观里面经常讲到的人、法二无我的空性智慧,但这种智慧的行相在究竟上也是不存在的。

10、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无有依处本体之道的智相。就像《宝性论》里所讲的一样,地轮等整个器世间依靠虚空而住,而虚空是没有依处的,一切万法依靠自性清净心而住,而自性清净心是没有依处的。

11、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具有虚空法相真如之道的智相。虚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切万法的本性——真如也像虚空一样了不可得。

辰二、分别了知因无相道之方式:

法性无破坏。

12、借助道智加行了达道的自性——无有相状戏论所破坏之道的智相。佛经当中讲过,如来出世也好,不出世也罢,一切万法的本性从来都是如是安住的。世间无论人或天人,科学家或宗教人士,谁也没办法改变、破坏这一点。名言中的前生后世、无欺因果是自然法则,谁也破不了,胜义中的空性和光明是本来法性,也破不了。

大家一定要知道,《现观庄严论》讲的是圣者的境界,并不是我们凡夫的现观。凡夫的现观是什么样的呢?比如,《红楼梦》里面讲什么,这个演员笑得怎么样、化妆好不好,早上吃的稀饭里面加什么泡菜,穿的衣服是什么名牌……这就是我们凡夫人的现观,我们平时就是在想着这些,处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粪坑里的虫、窝里的蚂蚁,它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有各自的现观。我院子里住了几只乌鸦,最近在做窝。它们从很远的地方叼一些草、树枝回来,但放的时候比较笨,总是掉下来。它们很伤心,只有张着嘴巴往下看。后来叫一下它的伙伴,伙伴帮忙取回来,它还是放在原来的位置上。昨天我跟几个道友一起帮它修好了窝,它好像很感激,我们还没完全弄好,它就进去了,也不怕我们。如果我们懂它们的语言,可能会发现它们一直在讲:“这个草太长,这个木棒太小了……”这就是乌鸦的现观。

辰三、分别了知果无愿道之方式:

无作无分别。

13、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道的自性——果法无有造作相的道智智相。人无我、法无我并不是由造作而得到的,而是无作的。我们讲空性的时候,千万不能认为是诸佛菩萨把万法改造成空性的——在我们的分别念中,总会以为观空是通过因缘把原来有的东西变成没有了;其实诸法的法性本来如是。

14、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道之差别法——具无分别体性之道的智相。我们的世间是有好坏等各种各样的分别的,但在真正的法性中,三轮、有缘无缘、出定入定等分别一无所得。分别是三界之因,只有超出分别,才能获得清净的涅槃境界。

卯三、了达道之特殊实相方式:

差别无性相。

15、借助道智加行了达道的实相在名言中以三乘差别分析之道的智相。我们应该知道,在名言中是有安立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必要的,但在胜义中这些都不存在。在修行中,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否则就会偏堕于胜义或世俗。现在很多学空性的人就是这样,自己不喜欢的、不适应的,比如不能喝酒、抽烟、杀生,这时候就说:“没事,这都是空性的!”遇到自己的喜欢的,要吃大餐、睡懒觉,就不用佛法了,也不说这些都是空性的了。一切法胜义当中全部体性空寂,这没有错,但世俗中善恶报应等差别现象并不因此失坏。

16、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这些差别在胜义中无有所缘相之道的智相。以上所讲的三乘差别、因果安立等,这些在胜义中无有性相、无有所缘。因此,我们要知道何时说空、何时说不空;而空性智慧的获得,也是要分次第的,先从理论上知道空,然后在思维中抉择空,再依靠修行证到空,最后达到果无愿的境界时,才是真实的空。这个时候是什么感受呢?比如小乘宗所讲的,阿罗汉以智慧火灭尽有漏五蕴,显现上虽然还跟我们一样,但已经不会再有痛苦和烦恼。

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道相智品中,许为诸智相。

承许在道智加行品中证悟道之实相的智慧本体——表示道智的法相,是由道智本身所摄。

华智仁波切的讲义中也讲了,这十六种智相都是般若的差别相,实际上道智的本体就是般若,这些差别相都是道智的本体,因此这是以道智自身来安立其法相的。

事物的法相,既有用其自体来表示的,也有用他体法、因果法来表示的。比如我说:“那一只乌鸦落脚的地方就是我的房子。”这就是用他体法来表示,《般若经》中也有用他体法来表示的例子。改为:因明中在分析法相、名相、事相三者关系的时候,是用一体的方式来表示的。这三者本体是一,但是反体不同,有些反体容易了知,而有些还没有被了知,此时就用比较容易了知的法相反体来表示尚未了知的名相或事相。

这里讲道智的法相,意思就是上面十六种相的本体都是般若,菩萨修道过程中所证悟的不同层次的般若实际上都是道智的法相,也是我们修正等加行的法相。正等加行全部属于般若的修行,只不过依不同分支而给般若安立基道果的名称:基般若相当于水源,挖泉眼的人从各个方面了解它,好比前面我们通过基智加行而了解基智的十六相;它流淌成一条河,相当于我们通过正等加行所领悟的具十六相的道般若;当最后汇入大海时,相当于果般若,也可以从十六个反体来认识。

虽然三种般若各有十六相,但它们的本体就是智慧,道智十六相的本体就是道智本身,因此不是用像乌鸦与房子那样的他体法来表示,而是用本体上的不同特点来表示它本身,就像用火的热性表示火一样。

寅三(宣说遍智之智相)分四:一、了知遍智之总实相方式;二、了知遍智之别实相方式;三、了知遍智之特殊实相方式;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卯一、了知遍智之总实相方式:

彼依自法住

就如同刚才的比喻,现在属于归入大海的阶段,从果位遍智的智慧侧面来讲。我们知道,道智有三十六个加行相,其法相有十六个;而遍智的加行相有一百一十个,这里宣说它的法相,有十六个相。从智慧侧面来说,遍智的法相,是依靠遍智加行了知究竟果位的实相。

这个颂词如果按法尊法师的翻译,对照藏文的几个讲义解释的时候有些困难,所以我作了修改,但还是备注了原译。两种翻译大家可以参照,看哪一种好理解都可以。

借助遍智加行了知对境究竟果位实相的方式有以下十六相:

1、本师能仁王依靠自己所现前的断证究竟法而了知安住于法身平等性中的遍智智相。

本师释迦牟尼佛依靠自己所证悟的空性智慧,安住在自己所得到的平等无违的境界中,安住于法性中,这是第一个遍智智相。

小学生要安住在自己所领悟的小学课程的境界中,博士生要安住在自己所领悟的博士课程的境界中,那么,佛陀通过三大无数劫的修行而真正通达了般若空性,他要安住于什么境界中呢?就是万法真正平等无违的这样一种境界。相比之下,我们凡夫人则整天都处于对能取所取、人我法我的无比执著的境界中,虽然也在努力,但暂时还没有消除或削弱我们的障碍。

卯二(了知遍智之别实相方式)分三:一、了知身神境神变之差别方式;二、了知意教诫神变之差别方式;三、了知语记说神变之差别方式。

我们讲《入行论》等论典时,经常在前面的说法分支中讲到佛陀的这三种神变,佛陀依靠这三种神变来度化众生。

辰一、了知身神境神变之差别方式:

恭敬善知识,令其生欢喜

供养无作用。

2、了知现示他利法身的差别,在名言中宣说般若时,本师了知应该陈设坐垫等恭敬事的遍智智相。

前面讲了,本师依靠自己的现证,住于自己所领悟的平等法性的境界。第二个是说,佛陀完全了知以自身行持的这种方式来利益众生。尽管胜义中一切都是离戏空性的,但在名言中,因为佛陀是依靠般若而证悟的,所以在显现上,佛陀宣说般若法时,都是自己陈设坐垫,而不是让阿难、舍利子等人代劳。为什么要这样呢?这充分说明了般若法的高贵难得、最为无上,如果让别人来陈设坐垫,佛陀好像有点过意不去,能够自己去陈设,机会难得;间接也体现了佛陀对般若法门的无比恭敬心。既然佛陀都对般若法门如此恭敬,那菩萨、声闻以及我们后学者就更不用说了。

说法者坐比较高的法座,也是为了表示对佛法的尊重。刚上任的法师一般都很谦虚,不敢坐法座,尤其是女众,我们修觉姆经堂的时候做了一些法座,后来我去看,发现她们都是坐在法座前面讲法,就跟她们说:“你们不坐,那这个给谁坐啊?这是对法的一种恭敬;你们不坐的话,就是对法没有信心!”所以,在没有傲慢心的前提下,我们要充分显示出法的尊贵,为此,佛陀也说要在法座上绘画狮子,称为狮子座。

3、了知应当依教奉行而承事上师的遍智智相。了知宣说般若法门的善知识是非常难得的,他宣说的教言也极其难得,因此一定要依教奉行,并经常以身口意来承事上师。

宣说佛法的法师,可能各自的水平并不相同,但我们对每一位都应尊重。我以前讲过,阿底峡尊者依止了一百五十位善知识,而仲敦巴只依止了五位善知识,阿底峡尊者这么多的上师不一定都是成就者,其中也有一些小乘的善知识,但只要是对他有法恩的,他都非常恭敬。因此,对上师要尽量依教奉行——当然,如果碰上自己实在无能为力的事情,也可以态度诚恳、直接正面地提出来,《毗奈耶经》中也是这样讲的,除此之外,应按照“华严九心”的标准来依止善知识,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铁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

4、了知应当以赞叹尊重等令其生欢喜的遍智智相。对宣说般若法门的善知识,应经常赞叹恭敬,并以修行等方式令其生喜。有些人一边听某法师的课,一边就在背后说他的过失,这说明人格还是有一定问题。即使传授一般佛法的上师都应以报恩、赞叹之心对待,那更何况宣说般若法门的善知识呢?

5、了知应当以鲜花等供养的遍智智相。对宣说般若法门的善知识,或者般若的经函、法本,应当经常以鲜花等进行供养。供养可以说明自己的心态,如果经常对法师、佛像、佛塔、法宝有一种供养的心,其实也说明了我们内在的虔诚、恭敬和欢喜。

6、了知在胜义中这些都是无有作用的无生。前面所讲的承事、恭敬、赞叹、供养等事在世俗中虽然需要做,尤其在我们寻求般若的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在胜义中,这些都是了不可得的,没有任何法相,所以无作用。无有产生,无有行相,无有功用,一切都是不生不灭,了不可得,安住于空性的境界中就是如此。

辰二、了知意教诫神变之差别方式:

及了知遍行。

7、依靠断证究竟的力量,对于如所有法、尽所有法无著无碍而趋入并了知的遍智智相。佛陀的遍智能了知尽所有和如所有的一切万法,可以无碍地趋入。不像我们凡夫,这个也不懂,那个也不知道,或者忘了,没兴趣,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对深一点、广一点的道理,很难趋入:“啊,这些道理太了不起了,根本不是我能想的,干脆还是睡觉去吧,要不吃点什么吧……”但是和世间分别念有关的东西,比如引发自相续贪嗔痴的一些流行歌曲、影视之类的,一接触就特别精神,好像不睡觉都可以,身体也好起来了,心情也非常不错。而一讲到甚深空性、解脱方面的道理,人就开始变笨了,精神也没有了,表情也下去了,身体也不好了。这就是我们凡夫的特点吧,但佛陀不是这样,对任何对境都能无碍趋入。

辰三、了知语记说神变之差别方式:

能示现无见,世间真空相。

说知及现见,不思议寂静。

8、了知初始宣讲、开示世间见所未见的甚深义四谛F轮的遍智智相。佛陀最初宣说了世间人根本不知道的甚深义四谛法门。佛陀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而世间愚人对苦集灭道的道理根本不知道。佛陀发现并且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及八万天子进行了宣讲,这就是所谓的初转F轮。这是遍智的一个特点,只有佛陀才有这样的智慧,其他人是没有的。

9、了知中间宣讲世间五蕴本体空性无相之F轮的遍智智相。前面是初转F轮,中间的时候,佛陀在灵鹫山等地广说般若法门,是为二转F轮。

般若法门到底是以什么方式宣说的呢?下面是从闻思修三个方面稍作广说:

10、了知对于想要通过听闻的途径而得法者,需以概括这些F轮的方式为其宣说的遍智智相。对于听闻者用宣说的方式令其得法。在上师宣说的时候,听者一直在听受,在潜移默化之中,自己的智慧随着听闻的声音逐渐得到开启,般若法门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听闻,光靠自己看书是很难理解的。其实,学任何一个知识都需要师父带,这样不但掌握得快,还能很灵活地运用。佛陀当时也是宣说为主,弟子在其面前听受。自古以来的所有高僧大德,也都是依靠传承上师的言教,自相续中才有所领悟的。

11、了知对于想通过思维而得智慧者,需以成熟他们相续的方式而令其知晓的遍智智相。通过思维的方式得到思所生慧,自相续可以逐渐成熟。我们先要依听闻记住法义,然后在心里不断思维,进行一些辩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知。因此,思维是很重要的。我们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要经常思维,而且要把它记下来,心里能记得最好,如果心里记不住,就用笔记下来,这是知识分子的一种好习惯。我们的寺院和学会应该也算是知识分子的群体,但好多人的表现却像是不识字的文盲一样,有些在打瞌睡,有些人一直在混时间,有各种情况。一看就知道这些人根本没懂,他们记都不记,思维就更谈不上了。

听闻的态度确实很重要,我去外面讲学,对此深有体会。可能是各个学校的纪律和风气不同吧,有的学校全体师生的表情都非常专注,我看了也会讲得比较精彩,而有的学校一开始就让我感到气氛不对,每个人都好像没有听闻的意乐,东看西看的,还有些女孩子一直在刷手机,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产生分别念:给这些人讲有什么用呢?然后就讲不下去了。所以如果我讲的不好,那不是我的原因(众笑)。(以后你们要是整理文稿,或者在看当时演讲的视频的时候,如果觉得我讲的好,那是拿出了我真正的智慧;如果我讲的不好,那不是因为我讲不好,是因为所缘缘不对。)

12、了知对于想通过修行而证悟者,需以解脱他们相续的方式而令其现量证悟的遍智智相。因为对方经过思维,相续已经成熟,所以就可以解脱的方式令其现量证悟法性。

以上是对第二转F轮的方式略作讲解。

13、了知最后转法性不可思议善分别F轮的遍智智相。这是指宣说如来藏本性的第三转F轮。

14、了知宣说一切法自性涅槃寂静体性的遍智智相。佛陀所宣说的法,以及我们所见所闻的一切法,其自性是本来寂灭的,并不是由谁造作才让它寂灭,佛陀对此完全了知。

卯三、了知遍智之特殊实相方式:

世间灭想灭。

15、了知一切种智的实相——有漏世间五蕴泯灭之涅槃本性身的遍智智相。佛陀的一切种智完全了知凡是有漏五蕴毕竟灭尽的本性身的遍智智相。

16、了知有寂取舍之想泯灭、证悟寂静智慧法身的遍智智相。了知所有轮回涅槃法皆非实有,因此就灭尽了取舍之想,这是通达智慧法身的遍智智相。

这两者主要从智慧的特殊性来说明。五蕴的寂灭相以及轮涅的取舍灭尽,都属于大乘的证悟,完全超越了阿罗汉的境界,对于这两种智慧从反体上安立为本性身和法身,佛陀的遍智对此完全通达。

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一切相智中,是说诸智相。

上面所讲的十六个行相,实际上本体只有一个——遍智,只不过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示它的特点,因此它们都是由遍智所摄持的法相。

我们前面也讲过,这好比蓝色的本体和认识蓝色的眼识之间的关系——蓝色的相是由心识自己所摄的,两者是一个本体,只是依照反体不同而分开来说,并不是他体的两种事物,这是唯识宗等很多佛教宗派共同承认的。智相与智本身的关系也是这样,不同的十六个法相,其实都是一个本体,也是以十六种相说明修遍智正等加行的方法。前面所讲的遍智一百一十相也包括在这十六相当中,这好比我们在见一个蓝色物体的时候,蓝色的行相有一百一十种,而能见的眼识的法相只有十六个,但一百一十相和十六相从本体上来说却是一味一体的。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应该可以知道佛陀众多智相实为一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