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24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二十四课

思考题:

1.所治基智在人和法两方面有怎样的执著?

2.讲到菩萨的法无我基智,为什么说连对涅槃法的执著也要断除?

3.解释颂词:“由遣除见等,故说难通达,色等不可知,故为不思议。”

下面讲弥勒教言《现观庄严论》。这部论依次讲了三智、四加行、法身。对于三智中的遍智和道智,我们已经做了学习,现在正在讲第三个——基智。表示基智的有九种法,我们前面已经讲了智不住生死基智、悲不住涅槃基智,又讲了远基智和近基智——声闻和缘觉相续中的基智叫远基智,因为距离佛果比较遥远之故;菩萨相续中具善巧方便的基智跟佛果很接近,所以叫做近基智。今天讲所治基智和能治基智。

辛二(本体断治之差别)分三:一、认清所断违品;二、宣说彼之对治;三、如此断治圆满之摄义。

壬一(认清所断违品)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癸一、本体:

基智九法中有一个所治的基智,还有一个能治的基智。能治基智是菩萨相续所摄的,所治基智是声闻缘觉相续所摄的(声闻缘觉相续中的基智是要断除的,不是菩萨智的所取)。所治基智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耽著基的违品,也即对诸法本体的一种反面的执著。诸法的本体本来是空性的,能证悟空性的是无我的智慧,但是声闻缘觉对自相续中这种无我智慧还有一种执著,这是应该断除的。

癸二(分类)分二:一、执著基是二谛所摄之法;二、执著基是行道之补特伽罗。

子一、执著基是二谛所摄之法:

色蕴等空性,三世所系法。

需要断除的执著有两种:对法的执著和对人的执著。首先讲法我执。法我执有两种,一种是针对胜义谛的法我执,一种是针对世俗谛的法我执。针对胜义谛的法我执是怎样的呢?名言中如幻如梦存在的色等五蕴所摄的一切万法,胜义中都是本体空性的,如果声闻缘觉或其他补特伽罗有一种对胜义空性的执著,这就是对胜义谛的法我执。对世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摄的一切法的执著,就是对世俗谛的一种法我执。比如,我们想到过去某人来过这个世界,他的生平如何……像这样对过去的人、事有一种执著,或者对现在的法有一种执著,或者喜欢计划未来如何,这些全部属于对世俗谛的执著。以上两种执著都是菩萨在修道过程中要断除的。

子二、执著基是行道之补特伽罗:

施等菩提分,行想所治品。

这是讲人我执。也就是说,将布施、持戒、安忍等六波罗蜜多的大乘不共道以及四念处、五根、五力等三十七菩提分的大小乘共同道的行持者执著为我,这种想法也是所断的违品。人我是缘五蕴假立的,如果认为这个“我”是造业者、喝水者,那么肯定是属于所断;但如果认为“我要布施、持戒,我要修持三十七道品”,这种对行持者的执著也属于《现观庄严论》所讲的所治基智。

按照此处的抉择:在声闻缘觉相续中,“我是证悟人无我者”的执著是以普通的方式存在的;而在菩萨相续中,行道者的执著是以所断的方式存在的。七地之前,菩萨相续中有现行、明显的人我执;八地以上,就没有明显的人我执了,但相续中仍有法我执;到了十地末,才会断掉所有的习气。

如前所述,法我执可以分为针对胜义和世俗的两种,人我执可以分为共同和不共两种,这四种我执都属于所断基智,是菩萨修道的违品。

壬二(宣说彼之对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癸一、本体:

这里是讲能治基智,也可称之为智慧基智,其本体是无我的现观。所治基智是所断的本体,而能治基智是智慧的本体,前者相当于后者的一种障碍或违品。

癸二(分类)分二:一、基对治人无我之基智;二、基法无我圆满之基智。

子一、基对治人无我之基智:

施等无我执,于此令他行。

这是跟声闻缘觉乘共同的一个基智,即证悟了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多以及三十七道品没有任何享受者和能造作者,不但自己完全处于这种境界中,而且也让他人也按照这种见解和行为来修行,这就叫做人无我的基智。

证悟了空性的菩萨完全通达名言中行持布施等善法者,在实相中根本不存在,所以他在劝化他人的过程中,会把自己行持的这种境界传达给他人。比如,我如果对空性有所证悟,那么我肯定会让我接触的人全部这样去行持;我如果对大圆满密法很有见解,我也肯定会把自己所拥有的境界分享给大家。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比如如果父母学医,孩子也常会变成医生;如果父母是知识分子,也会把自己通达的知识传给孩子。

作为大乘佛子,如果你确实品尝到了佛法的美味,就应当以无私心把这种境界分享给别人。现在很多人懂了一些佛理后,就经常喜欢给熟悉的、不熟悉的人转F轮(所谓“转F轮”,就是把自相续中的法转到他相续中),这也是因为他们在佛法学习中感受很深,依靠佛法转变了自己的人生,于是也想让别人得到这个利益。同样,菩萨自己安住人无我的境界,也让别人行持此种境界,这就叫做人无我基智。

子二(基法无我圆满之基智)分三:一、需证悟基离边之原因;二、证悟基等性之智慧;三、甚深基般若之殊胜性。

丑一、需证悟基离边之原因:

此灭贪著边,执佛等微细。

刚才的人无我是跟小乘共同的见解,现在所讲的是大乘不共的基智——缘六度、三十七道品等任何法的大大小小的执著都要灭除,不但是对不清净轮回法的执著要灭掉,甚至连对佛果、菩提心、出离心、信心等清净法的执著也要断除。

可能有些人认为:“不好的念头和执著要断除,这我能接受,但是如果对三宝的执著、对正见的信念这都要灭掉,会不会误入歧途?”不会的。从暂时的名言角度,对三宝等殊胜对境供养、顶礼,能够灭除我们相续中的业障和烦恼障的粗大部分,这都是很好的,但是毕竟执著佛和供养佛也是一种执著,属于很细微的所知障,到最后也是要断除的。哦巴活佛在解释为何要断除时说:耽执如来圆满佛果等微细的贪执也会障碍我们获得佛果。《般若经》中讲:欲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则对如来正等觉的取相忆念也应悉皆断除,因为此等也是执著的缘故。《智慧品》中亦云:“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因此,对清净法的执著暂时是需要的,但究竟仍需泯灭,就像要渡过大海,需要依靠船只,而一旦踏上了陆地,原来的船只就不需要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对后面的内容也会比较容易通达。

没有系统学过般若的人往往有很多疑惑:“佛教为什么一会儿讲空、一会儿讲不空?如果都是空的,为什么还天天烧香拜佛?……”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科学家虽然知道一切物质都是微尘组成的,但在没有进行剖析时,他对面前粗大的法一样要承认。通过现在这样的学习,大家心中的疑惑一定会慢慢得以遣除。

丑二、证悟基等性之智慧:

法道最甚深,自性远离故,

知诸法性一,故能断贪著。

证悟一切万法究竟实相的道是最甚深的,一般的凡夫难以通达,因为一切法的自性远离常断、来去、有无、是非、白红、生灭等所有二元对立的戏论,一旦我们依靠善知识的开导,完全通达它的有境——甚深基智现观在基之一切法无我等性中一味一体,则能彻底断除对清净、不清净法的一切贪著。为什么我讲《金刚经》的书取名“能断”呢?虽然“能断”按理来讲不是很适合《金刚经》的意义,但是为了让人们知道此经能断除痛苦执著,所以特意以此而取名。

一切万法的本体从来都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对此我们通过观察自心和外境完全可以明白。现在我们所见的这些现象有没有呢?佛教也承认现象是有的,但是如果真正去观察,确实微尘许的本体都不存在,具体的破斥之理可见于《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和《入中论》,如果想更广泛地了解此类逻辑,还可以参考其他中观论典或者《般若经》。当然,小石子不需要用大斧头来砍,不要说所有这些尖锐的理论,只需运用其中之一,就足以证实:每个众生都是把本来没有的执著为有、本来不是的执著为是。学习中观确实可以打破我们的相执,这从一些学佛的明星、学者身上也看得出来,他们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显示出他们还是懂得不少的佛理。学过法、修行过的人在面对生活时,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心境的不同,因为毕竟对万法的真相有所认知。

这并不是我们佛教执意要承认某一个东西,而只是我们对万法实相的一种客观认识,非佛教徒也不一定不能认识它。我去高校演讲时也谈过信仰的问题,现在世界上有两千多个宗教,但“信仰”一词被我们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因此不同信仰的人之间冲突比较大,不仅仅是中国,包括美国、德国、法国也是如此。实际上,我们不应以信仰为主,而应以真相为主。一切万法的本体是不是空性?如果是空性,那基督教也必须承认,伊斯兰教也必须承认,佛教也必须承认,否则就与实相悖逆了;如果不是空性,即使这是佛教的观点,佛教徒也最好不要承认。现在学校里提倡德育,如果我们非要弘扬佛教的德育,那就不容易被非佛教徒所接受。因此,我们应该从提倡真理的角度出发,凡是对人类有促进作用的真理,无论是谁都应该承认。

我昨前天也说过,人类跟动物在生存权的层面上是平等的,因此人类无权践踏其他物种的生命,否则,不是上帝来惩罚你、不是佛陀来惩罚你,而是违背自然法则必然会受到自然法则的惩罚。好比人的身体是四大组成的,如果做对四大有利的行为就有益于身体,而如果服用了令四大不和的毒素,可能过不了两天就要生病,这时不能怪别人了,因为你做了违背规律的事。对于佛教的因果规律也应该这样来理解。

很多人认为佛教讲因果业报、万法空性都是别有目的的,其实并非如此,佛教只是把真相说出来而已。

丑三、甚深基般若之殊胜性:

由遣除见等,故说难通达,

色等不可知,故为不思议。

首先我们要知道,甚深般若绝不是轻易能够通达的,否则佛陀也就不会在一转F轮时对根基不够的众生仅仅宣说四谛法门了。经中是从否定有境一切分别心能现见等的角度说明不是他们的行境,由此经中说般若甚深实相是其他乘难以通晓的。佛陀在《般若经》中讲,般若非常难以通达,因为凡夫人的肉眼见不到它、耳朵听不到它,任何感官都接触不到它。凡夫人唯一将自己的眼耳鼻舌身作为正量,而甚深空性不是眼耳鼻舌身所能衡量的,正因如此才说它难以通达。密法中介绍般若空性时,是用水晶等来表示一下,并不是水晶能完全等同空性,其中是有很甚深的道理的。禅宗也是如此,常常使用色法、声音、味道、所触等表示方法,以期通过这种种因缘引发出行者通晓不可思议的空性,这也是因为般若非观现世量之境的缘故。

从对境上讲,佛经中也说色等有无四边之相不可知——我们觉得色法要么是有,要么是无,要么是亦有亦无或非有非无,这样以四边来揣测,而实际上色法的本体远离一切戏论,超越了凡夫的分别心——因此承许此种境界不可思议,凡夫很难通达。

《中观根本慧论》云:“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佛陀最初成道时,了知此种甚深微妙法不是钝根的对境,因此显现上并未马上转F轮,后来经天人请求才说法。为什么要这样显现呢?就是为了说明凡夫人的知见远不是甚深空性的境界。因此,大家不要认为自己以分别念作意什么都不存在、闭着眼睛什么都见不到就是开悟了,如果是这样,盲人也成了证悟者,乃至酣睡的人、无色界的众生、冬眠的旱獭也成了证悟者(旱獭在冬天三个月里一般都是没有分别念的,有些猎人把冬眠的旱獭从洞里拉出来,将它的肉切成一块一块,它都没有任何知觉,这说明它已经入定到阿赖耶最深的地方了)……其实这些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境界,只有通达密法所讲的明空无二,才是这里所讲的不可思议。这种境界必须依靠中观的抉择观察方法或密法的安住窍诀才能达到,绝非一般的伺察意所能企及。

然后讲到如此对治之基智的界限,也就是人我执、法我执何时完全断除:到七地彻底断除烦恼障,圆满人无我的证悟,然后无我的智慧逐渐更加圆满,直到十地末尾,断尽法我执,彻底证悟法无我。

壬三、如此断治圆满之摄义:

如是一切智,所治能治品,

无余诸差别,当知如经说。

关于刚刚讲的如是第三品一切智(指基智)的问题,与小乘共同的、具有人我执和法我执的基智称为所治违品,而大乘不共的、以人无我和法无我智慧为本体的基智称为能治品,二者之间的一切差别,要知道已经按照《般若经》等所说无余包括在以上所述之中,作为后学者应该对此分辨清楚。

《现观庄严论》是修行的指导,因此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要知道对人无我、法无我两种空性的执著到最后也须断除,更不要说对佛像、佛塔、积累资粮的执著了。能断除的智慧是什么呢?就是刚才讲到的甚深不可思议、远离一切思维言说的智慧境界。在座很多人显现上还没有得地,那就要发愿能很快通达般若波罗蜜多。如果能够经常猛烈祈祷,各方面因缘具足时,利根者也有可能当下开悟,非利根者的相续也会有一定的转变。现在某些“智者”口上夸夸其谈,但实际的境界一点没有;而被甚深般若法门所吸引的人,有可能口上说得不多,但他的分别念与无缘的智慧之间没有很大出入,逐渐就会现前无我的境界。

作为佛教徒,不能把闻思和修行割裂,平时的行为也应经常处于佛法的境界中。不管修什么法,都要多发愿、祈祷,祈祷是很重要的。前两天我讲密法时,也要求大家常在莲花生大士面前祈祷,最后观想莲师融入五色明点,五色明点从头顶融入自心,自心跟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每天都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一会儿。这是一个简单的自受灌顶的方法,包括《开显解脱道》以及我们上师如意宝的上师瑜伽后面也有,有助于我们进入般若的境界。在密宗中,通过实修把般若智慧同自己的心态融为一体的方法是相当多的,而显宗并没有直接宣讲这类窍诀。

另外,修行要持之以恒。现在偶尔修一修的人比较多,但是真正十年八年、二三十年一直坚持同样功课的人则很少。我经常说,修的法不要换来换去。现在有很多佛教徒对自己的信仰、法门没有做到一心一意。如果能够一心一意坚持下去,那么时候一到,必定会有不同的境界出现。刚才路上有一个人问我:“我可不可以有两个本尊?”佛教也没有规定一个人只能有一个本尊,也不是你另找一个本尊,原来的本尊就不高兴了。你如果确实对很多本尊都有信心,那么把文武百尊全部当成自己的本尊都可以,但是一般人的精力有限,就怕你只是暂时修一段时间,然后又舍弃了,这是不太好的。当然,有时候为了特殊必要,比如我们也会七天当中专门修一个法,修完之后只是偶尔观想一下。但自己认定的终身主要修持的法门,一般不要随意改变——修一个法两三天之中没有什么感应,就马上转移目标。现在世间人也是这样,本来的专业是工程建筑,又转到医学,又转到教师……最后把自己转得晕头转向。

这次学习《现观庄严论》,虽然每天讲的颂词不多,而且有些地方也比较难懂,但通过不断积累,逐渐也能令我们的智慧得以增长,解决人生中的很多问题。